政府财政职能发挥论文

2022-04-20

摘要:对公共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环节,是现代城市建设发展事业开展过程中需要涉及的重要内容,采取适当措施改善提升城市基础设施项目建设过程中的投资效益,能发挥重要意义。文章围绕提高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效益展开简要的阐释分析。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政府财政职能发挥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政府财政职能发挥论文 篇1:

分税制财政体制下我国地方税收入不足问题研究

摘要:在我国分税制财政体制下,集权化的收入分配模式在支出分权化的趋势下导致地方缺乏稳定的税收收入,可能造成地方财政困难。为解决这一问题,我国应推进政府间财政职能配置的明晰化、法制化,构建地方企业所得税作为省级政府的主体税种,选择城乡维护建设税和房地产税作为县乡财政主体税种。总之,应以财政均等化为目标进一步完善转移支付制度。

关键词:地方税收入;分税制;收入分配

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我国地方由于缺乏自主财源导致财政困难,特别是县乡财政困难。同时,地区间财力差距不断扩大。虽然中央对地方的转移支付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地方政府履行公共服务职能时的财政能力弱化问题,但转移支付制度的不配套、不完善却严重影响了政策的效果。这种缺陷是分税制进一步改革的根本原因。从地方税收入不足与县乡政府财政困境看,我国的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存在明显的制度缺陷,而且目前的财政体制也无法满足地方政府的财政支出需求,地方政府没有税收立法权,地方税的税源、税基、税率及后续的调整权掌握在中央政府手中。因此,应重新审视税收收入在各级政府间的分配。

一、分税制对地方财政的影响

(一)改变了地方财政运行情况

1.地方财政收入远低于支出。从图1可见,分税制改革之前地方财政收支基本能自求平衡,分税制改革使地方财政收入远低于地方财政支出,而且二者之间的差距有进一步扩大趋势。从收人看,地方财政收入在财政总收入中的比重由1993年的78%迅速降到44%,下降34个百分点,此后一直在50%左右徘徊。从支出看,地方财政支出的比重自1978年以来一直保持平稳上升的状态,1990年为67.4%,2002年略微上升为69.3%,至2006年达到75.3%、2009年为80%,2012年则高达85.1%。可见,分税制改革在集中中央财力的同时并没有改变中央和地方的事权划分格局,未从根本上调整政府间财政支出责任,改革的重点是对收入进行了重新配置,切断了收入与支出的联系。随着地方政府承担越来越多的事权与支出责任,地方财政支出规模不断扩大,占全部财政支出的比重逐步提高。分税制改革与任何一次财政体制改革一样,其实质是对权力、资源和利益进行重新调整和再次分配。在调整过程中,中央财政收入的提高必然伴随着地方财政收入的下降,中央政府支出责任的减少必然伴随着地方政府支出责任的增加。

分税制改革后,中央政府通过税收返还、体制补助和专项补助等转移支付措施弥补了地方财政收支缺口。分税制以来,我国转移支付规模(不含税收返还)从1994年的590亿元,增加到2012年的40233.64亿元。其中,一般性转移支付达21429.51亿元,比重从38.80%提高到53.26%。但也应看到,2012年一般性转移支付中均衡性转移支付为8582.62亿元,只占转移支付总额的21.33%。显然,目前转移支付的规模与我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目标相距甚远。分税制改革形成了地方政府更加依赖上级政府的转移支付而不是地方税的格局。离开中央政府的转移支付,地方政府无法满足其财政支出的需要。这种高度依附性的转移支付制度是各级地方政府缺乏主体税种和未能形成稳定的自有财源的必然结果。

2.地方财政自给率显著下降。分税制改革后,中央与地方各级政府财政自给能力发生根本性转变,1994年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改革是各级地方政府财政自给能力由强变弱的一个重要转折。分税制改革使中央集中了财权和财力,财政自给能力迅速增强,1994年财政自给系数达1.66,中央财政的自给能力首次超过地方财政,由此从根本上改变了几十年来中央财政开支依赖地方的被动局面。从表1可知,1994年分税制改革后,从省到乡镇的四级地方财政逐渐变弱。1994年前,只是省级和县级财政不能自给,市级和乡级财政自给能力系数较高,平均数为1.43和1.38。分税制改革后,四级地方政府的财政自给能力均被削弱,1994~2009年财政自给能力系数平均值依次为0.57、0.72、0.48、0.97,除乡级财政自给能力系数基本维持在1.0左右尚可基本自给外,省、市、县财政均不能自给,缺口很大。1997年后,县级财政自给系数略有回升,而乡镇财政有所下降。

(二)地方税收入不足

1.地方税收入占地方财力比重小。因为,正确客观衡量地方税收入规模,必须结合政府间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状况。1994年分税制以来,地方政府承担了越来越多的事权。1994~2012年,地方财政支出占财政支出总额的比重由69.7%上升到85.1%,而同期地方税收入占地方财政收支的比重呈明显下降趋势,地方税收入占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由61.6%下降到50.2%,占地方财政支出的比重由35.3%下降到28.6%,这说明地方税收入尚未成为地方政府财政支出的主体来源。如图2所示,地方政府事权与地方税收人不对称,如此大的收支缺口必然造成地方财政困难和地方政府对收费的高度依赖。当前,地方政府支配的税收收入主要来源于两部分:一是由地方税提供的收入,二是共享税中分成的部分(包括固定分成和超额分成)。共享税成为地方政府税收收入的支柱之一,必然淡化分税制色彩,使其更像收入分成制,这严重制约了地方税体系的规范和完善。

2.地方政府收入多元化趋势明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级政府收入来源呈现多样化、复杂化格局,政府层级越低,情况越突出。分税制改革并未改变这种基本格局。当前,地方基本财源主要来自税收、各项政府收费和中央转移支付等收入。图2显示,1994~2010年地方政府收入中税收与非税收入约各占一半。但事实上,在税收收入总额中剔除各项共享税,真正意义上的地方税收人比重将下降一半,而且这些地方税的税权除征收管理权外高度集中于中央。另外,我国地方政府的制度外收入十分突出,由于具有非规范性和隐蔽性,其数额难以统计甚至无法估算。因此,我国地方政府收入的规模实际上比统计数据显示的规模要大,地方税收入所占的比重要小。

二、缓解地方收入不足的政策建议

(一)政府间财政职能配置应明晰化、法制化

政府问财政职能配置应主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各级政府财政活动范围和职能,即各级财政“干什么”;二是各级地方政府财政能力所决定的活动范围与本地公共需求的匹配性,即“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财政职能包括资源配置、收入分配和稳定经济三大职能,财政各项职能在各级政府间的分配,从实质上确定了各级政府财政职能的重点,进而确定了各级政府相应的财力规模、财政支出结构和重点:中央政府财政职能的重点是维护政权稳定和保护国家安全,促进经济发展与保持社会和谐;省级政府财政职能的重点是提供地方公共服务与保持地方经济发展;县乡政府财政职能的重点是维护基层政权和提供公共服务。在明确各级政府财政职能的基础上,应进一步细分政府间的事权与支出责任(见表2)。

我国现行财政体制缺乏法律保护,财政分权的不确定性和随意性较大,政府间不规范的财政活动频发。我国对政府间财政职能的划分,只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中作了粗略的原则性规定。由于未对各级政府事权和支出责任作出明确而又具有法律效力的规定,上级政府主要是中央政府在分权体制调整过程中,通过行政渠道较为容易地将主要公共品提供义务转移给地方政府。行政渠道具有灵活性,使分级财政安排带有一定的短期目的性,不利于形成比较稳定和长期的制度安排。发达国家都以法律形式对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予以明确规定,中央与地方的财政关系建立在宪法和其他法律之上,法律详细规定地方政府的权限和地方财政职责。我国应逐步实现政府间事权与财权划分的法制化,由宪法或法律明确规定中央与地方政府的权限和支出责任:增加关于政府间事权与财权划分的基本原则;制定《中央与地方关系法》,具体规定中央与各级地方政府各自的职责以及共同职责;尽快出台《税收基本法》,规范中央与地方政府以及地方政府间的税权划分;制定《转移支付法》,规范政府间的财力转移,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二)科学、合理地设置地方税税种

一个国家的基本税收问题是对不同级别政府分配何种责任和政策工具问题,因此需要理解哪些功能和工具最好由中央政府集中掌握,哪些可分散于各地方政府行使。税收分权程度可从以下三个方面的权力划分考察:一是把不同税种、税基和税率的确定权力划归不同级政府;二是把不同税种的管理权限划归不同级别的政府;三是把不同税种的全部或部分收入划归不同级政府。在以上三种税收分权模式下,地方税收自主权依次减弱。第一种权力划分的税收分权程度最彻底,我国中央政府始终掌握这些权力。目前,我国现行的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介于第二种和第三种税收分权模式,在将税种划分为中央税和地方税的基础上,规定中央政府固定收入、地方政府固定收入和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共享收入。

分税制改革在中央和省级政府的税种划分和收入分享上做出了较为明确的规定,使我国政府间财政收入分配制度逐步规范,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地方政府的积极性。但从政府间税种划分看,还存在一些问题:第一,缺乏合理、稳定的税种划分规则和模式。中央税与地方税划分标准不明确,税种划分不合理,交叉重复,难以具体界定。中央税与地方税的划分标准不一致,按税种、行业、企业经济属性和隶属关系等多种标准划分。一些地方税被强行分解,实际上也具有了共享税的性质。第二,缺乏对地方财力具有决定性影响且长期稳定的地方税主体税种。我国地方税既有流转税和收益税,也有财产税和行为税,但缺乏税源较广、税基稳定、容易征收、对地方财力具有决定性影响的主体税种。除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具有主体税的特点外,其余税种均为零星分散、征收难度较大的小额税种。现行税种划分既不能保障地方财政经常性支出的需要,也不利于调动地方的积极性。

规范的税种划分是在中央政府集中税种设置权和税率调整权的基础上,将主要税种分别划分给不同级别政府。科学、合理地设置地方税税种,是分税制体制的总体要求,也是提高地方税收入的根本保障。适合地方开征的税种主要有两种情形:一是基于“收益原则”收益内部化于征收该税的辖区之内,对纳税人而言,其承担的收入责任应该清楚明了;二是税基固定或流动性小的税种。而税基有较大流动性尤其是能在全国范围内自由流动的税种、征收管理具有规模效应的税种、具有累退性能实现收入再分配目标的税种、税基在辖区间分布极不均匀的税种、多环节课征无法确定其归属的税种都应由中央政府征管使用。对具体税种的归属问题,应根据税种的功能、税源范围及对经济的调节作用等,确定不同税种分别作为中央税或地方税。总的划分依据是凡关系到国民经济全局、有利于加强宏观经济调控的税种划归中央,作为中央税;与地方密切相关、税源分布区域性较强、需要发挥地方征收积极性的税种划归地方,作为地方税;与整个经济发展直接相关的税种划为中央和地方共享税,使中央和地方在财政利益上有一个连接点。具体确定哪些税种为地方税,必须考虑中央和地方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情况,以及在此基础上确定的财权归属和中央政府是否掌握强有力的转移支付等体制因素;保证地方政府具有一定规模、较为稳定的自主收入来源;确保地方税收人与地方经济发展密切相关,体现经济增长与税收增长的内在联系,同时要考虑税收收入的汲取对经济增长的负向影响;充分体现宽税基、低税率、易征管的原则;要保持相对稳定,避免因追求收入规模或者平衡中央、地方收入而人为调整政策和增减税种。依照上述原则和标准,可将营业税、地方企业所得税、房产税、城乡维护建设税、资源税、车船税、印花税、耕地占用税、环境保护税和社会保障税作为地方税。其中,地方企业所得税应改变现有分享方式,实行同源共享、分率课征;将现行的房产税和城镇土地使用税整合为一个统一的在房地产保有环节课征的税种,作为县级政府的主体税种;将现行的城市维护建设税改为城乡维护建设税,独立征收;在现有资源税的基础上,扩大征税范围,改变计税方式,以提高资源开采和利用效率;将现行征收的各种环境保护收费改为征收独立的环境保护税;条件成熟时将现行向企事业单位和个人普遍征缴的社会保险费,经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立法,设立社会保障税。

(三)完善以财政均等化为目标的转移支付制度

由于我国转移支付以控制为导向的制度设计内涵的均等化理念不足,税收返还和专项转移支付机制存在逆向均等化问题,一般性转移支付所占比重较小,尤其是均等化效果很强的均衡性转移支付不足,使我国中央政府试图实现财政均等化,但实际效果不佳。

1.构建均等化与激励兼容的转移支付制度。转移支付制度的均等化目标与控制目标存在一定包容性,通过合理搭配一般性转移支付和专项转移支付,充分发挥二者的优势,既要使各地财力保障基本公共服务的供给水平大致相当,又要充分调动各地征税的积极性和发展经济的主动性。我国转移支付制度应以财政均等化为主导目标,兼容对地方政府的激励与控制,有效协调不同目标之间的冲突和矛盾。

2.调整转移支付的结构。从各构成项目看,税收返还比重快速下降,伴随着一般性转移支付的比重逐步上升,专项转移支付比重稳中有升。但一般性转移支付的比重较小,尤其均衡性转移支付比重很小。应按照均等化的基本要求对现行转移支付结构作重大调整,大幅减少专项转移支付的份额,增加一般性转移支付的力度,尤其是均等化功能很强的均衡性转移支付比重的上升,将会提升转移支付制度的总体均等化效果。

3.继续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转移支付。虽然税收返还的比重在逐年缩减,中西部地区获得的均等化转移支付在逐步增加,但贫困地区与落后地区的财政能力差距和公共服务水平差距,是难以用转移支付的分配情况全部加以解释的。从长期看,一个地区财政能力的增强取决于GDP的实际增长,中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的经济差距和财政能力差距在短期内难以缩小。因此,必须以地区财政能力和支出需求为依据,给予中西部地区更多的转移支付,弥补基本公共产品存量的不足和保持同等水平的增量。

作者:李俊英

政府财政职能发挥论文 篇2:

提高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效益分析

摘 要:对公共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环节,是现代城市建设发展事业开展过程中需要涉及的重要内容,采取适当措施改善提升城市基础设施项目建设过程中的投资效益,能发挥重要意义。文章围绕提高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效益展开简要的阐释分析。

关键词: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投资效益 提高

文献标识码:A

基础设施是现代城市建设事业开展过程中需要依赖的物质基础条件,以及关键性支撑条件,是现代城市经济事业发展进程中的发动机和助推器,也是区域性经济协调发展目标实现过程中需要运用的关键性政策支持工具。基于现代城市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过程,规范优质开展投资管理工作环节,有助于发挥财政资金要素的最优化应用价值。

一、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投融资环节现存问题

第一,投融资活动实施渠道相对单一,较难彰显市场机制在经济资源要素配置过程中所发挥的决定性作用。新中国成立之后较长时间以来,我国城市建设发展规模的扩展过程,主要依赖各级政府财政职能部门划拨的经济资金要素,应对具体的市场需求。在城市基础设施项目建设过程中,政府财政职能部门划拨的资金,以及来源于国内和国外金融机构的贷款资金,通常占据总投资数额的80.00%以上,但是直接性投资资金所占据的数量比例通常少于20.00%。我国有较多地区在开展城市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环节和运营管理环节过程中,主要依靠政府财政职能部门划拨资金,同时在资金配套环节、贷款担保环节,以及项目运作经费缺口弥补环节,也需要依靠地方政府财政主管职能部门发挥的作用。也有部分地方政府利用的城建资金完全依赖财政职能部门提供,继而导致地方政府财政主管职能部门发生严重财政赤字问题。部分地方政府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市场化改革方面认识程度不充足,工作参与积极性水平相对较低,客观上导致基础设施市场化建设事业推进速度缓慢。部分地方政府在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活动领域施加的干涉行为数量较多,构成针对民间投资行为或者是外商投资行为的挤压作用与排斥作用,造成市场机制活力遭遇显著抑制,不利于扩大内需规模和刺激消费行为,最终导致市场机制的基本作用无法得到充分发挥。

第二,投融资活动参与主体相对单一,缺乏调动吸引民间资本投资力量,或者是外国资本投资力量的有效手段。指向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投资活动的主要特点,在于投入资金数量规模较为庞大,投入资金回收周期持续时间较长,以及投资过程经济利润获取水平相对较低等,客观上导致各类企业组织通常不愿意参与针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投资活动环节,需要长期依赖政府公共财政投資支持条件。在我国现行城市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事业领域,指向投融资活动环节参与主体开展的多元化改革环节尚未实质性启动,政府财政主管职能部门依然承担着城市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事业领域投资活动环节的主要责任和主要义务,无法诱导和发挥民间资本投资力量,或者是外国资本投资力量的参与积极性。在政府财政资金投资支持建设城市基础设施项目条件下,实际建设形成的基础设施项目无法获取到基于资产运营权限层面的充分贯彻落实,客观也导致投资主体作用无法得到全面充分的发挥彰显。

第三,在多头管理结构长期存在条件下,管理环节推进过程的整体性显著不足,指向城市基础设施项目的经营主体设置相对模糊,政府职能部门与企业组织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未能得到适当划分。地方政府目前运用的投融资体制机制,需要同时覆盖包含多个具体职能部门,其通常需要借助于行政管理系统针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运作过程中涉及的投融资环节展开宏观协调环节和管理环节。在现实化的市场经济运作过程中,上述投融资活动过程长期处于具备“条块分割”特征的多头管理进程之中,客观上不仅破坏了投融资活动开展过程中涉及的各个具体环节之间的内在性关联结构,还不利于宏观经济调控力度加强过程,以及规模性经济效益的充分发挥。有调查研究结果显示,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事业领域长期存在的资金投入规模持续膨胀问题、投资结构缺乏合理性问题、投资决策环节失误频发问题,以及投资效益较差问题,均与“政企不分”高度相关。

二、改善提高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效益的具体策略

(一)实现对投资行为的恰当合理配置

第一,控制规避投资活动参与主体的单一化问题。要切实扭转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事业领域仅重视资金投入,不注重资金产出的观念认知状态,不再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事业视作纯公益事业,控制规避投资活动参与主体的单一化问题。在具体的财政融资业务运作方式推进执行过程中,要切实发挥彰显财政资金要素所具备的“先期投资,以一带十”的投资行为引导功能,切实调动吸引民间资本投资力量,或者是外国资本投资力量参与介入到针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投资活动环节。

第二,控制规避城市规划不到位问题。从实际所处的基本地位角度展开阐释分析,城市规划工作是城市建设事业具体推进过程中需要涉及的重要内容,城市规划工作环节的科学充分开展,对城市建设事业的基本品位、基本风格、景观构成,以及基本功能具备发挥着深刻影响作用。对城市规划工作环节的科学充分开展,有助于控制规避针对基础设施项目的重复建设问题,控制减少盲目性投资行为,在恰当合理安排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工期条件下,实现对财政资金的有效节约。

第三,控制规避设计环节的不全面问题。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具体运作过程中,开展规范合理的设计环节,有助于控制缩减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施工工期持续时间,加快施工活动的总体推进速度。要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施工过程中,控制规避施工方案设计不合理问题、施工质量缺损问题、施工预算控制不理想问题,以及施工材料与人力资源要素浪费问题。

第四,控制规避资金投入不及时和不充分问题。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施工环节开展之前,要做好针对投资活动参与主体和投资资金来源渠道的落实环节,避免因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资金未能及时到位,而给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施工环节的推进过程造成不良影响。

(二)强化提升资金管理工作力度

第一,要切实加大规划工作环节和设计工作环节的资金投入力度。要坚持和执行“规划先行”的基本指导原则,遵照结合城市建设发展进程中的总体规划方案,以及基本性的社会经济发展目标项目,全面充分关注考虑近期性城市建设计划和远期性城市建设计划。要遵照结合城市建设发展事业开展过程中涉及的各项需要,以及财政资金支持情况,基于宏观性层面恰当安排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要优质开展针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整体规划环节和设计环节,合理安排地下管道敷设工程、城市水系建设工程、绿化工程、道路建设工程的施工先后顺序,确保城市建设事业科学恰当组织开展。

第二,要控制规避因施工设计方案变更引致的施工成本支出数量增加问题。要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施工方案设计环节开展过程中,全面系统综合关注考量各类能够针对施工过程施加影响改变作用的主客观因素,避免因针对施工设计方案组成内容实施的随意变更行为,引致实际支付的施工经济成本数量显著增加。要合理安排施工过程,遵照规范步骤完成各项施工技术作业活动步骤。要充分考虑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施工运作过程的环境因素,规避因雨雪天气因素,或者是冰冻季节环境因素,给具体开展的施工活动过程造成显著不良影响。

第三,充分关注考虑财政资金要素的支持保障能力。在现代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具体运作过程中,投资资金要素的主要来源渠道,涉及预算安排体系中包含的城市维护费项目、配套费项目,以及土地收入项目,继而再以适当数量的融资作为补充部分。在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具体运作过程中,适当运用债务属性融资工具能显著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施工环节的推进速度,但是如果超过承受限度,则会引致出现沉重负担。要恰当核算处理资金要素的时间价值,恰当安排财政资金要素的投入程序,合理处置城市基础设施项目建设需求与筹资活动环节实施可能性的相关关系。

(三)恰当把握宏观政策和发展机遇

要结合适应宏观政策体系所发生的具体变化,及时全面调整正在运作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要参考结合宏观性货币管理政策的变化,适当控制调整商业银行内部资金的投资方向,在合理调整城市建设事业进程中涉及的基本思路和重点环节条件下,确保城市建设事业展示出全面协调可持续的运作发展状态。要借由开展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优化选择,获取到来源于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充分资金支持。

在具体选择投融资项目过程中,要以改善城市化建设水平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作为根本考量,做好针对多样化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综合规划环节。

三、结束语

综合梳理现有研究成果可以知道,在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具体推进过程中,采取适当措施做好投资管理工作,提升投资效益获取水平,能发挥不容忽视的影响作用。

参考文献:

[1] 张文合.创新对外投资基础设施项目的投融资模式[J].国际工程与劳务,2021(10):78-82.

[2] 毛世平,张琳,何龙娟,等.我国农业农村投资状况及未来投资重点领域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21(07):47-56.

[3] 李劼巍.中国对非洲基础设施建设投資如何促进当地就业——新结构经济学视角下的跨国混合截面数据实证分析[A].中国改革开放再出发:后小康社会中国经济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第十四届中华发展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摘要集[C].中华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发展经济学研究分会,2020:1.

[4] 黄亮雄,隋广军,黄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基础设施建设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济增长[A].中国新兴经济体研究会2016年会暨2016新兴经济体论坛(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上)[C].中国新兴经济体研究会,中国国际文化交流中心,广东工业大学:广东省新兴经济体研究会,2016:17.

(作者单位:江苏路业建设有限公司 江苏南京 210008)

(责编:贾伟)

作者:李军辉

政府财政职能发挥论文 篇3:

以优化信息系统落实财政职能的思考

摘要:随着科技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信息化程度不断加深,财政职能需要与时俱进。财政职能是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的财政制度的基础,要以优化信息系统落实财政职能,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和国内外先进知识,加强思考和探索研究,着重实现财政职能合理化,解决当前财政职能信息系统化过程中的问题,从而推动现代财政职能的发展,实现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关键词:信息系统优化;财政职能;科学管理

信息系统优化成为目前趋势,以优化信息系统落实财政职能,能够更好地實现财政职能,从而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实现财政职能合理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良好的发展,明晰信息系统优化和财政职能的基础概念,结合目前形势综合考察实情,做出科学化合理化的思考,得出可行性高的具体措施,真正做到以优化信息系统落实财政职能。

1 信息系统与财政职能

信息系统,是一门新兴的科学,能够利用计算机及日益强大的网络技术来对人力、物力、财力等进行整合与分析,能够大幅度的提高工作效率,提供真实有效的具体数据进行相关工作的评判,以便让决策者作出更正确更贴合实际的决策。信息系统有输入、存储、处理、输出、控制五个基本功能,优化信息系统可以从这五个基本功能着手,主要涉及计算机技术基础与运行环境,也就是计算机硬件技术,计算机软件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和数据库技术。当然还要对信息系统的特性特点和主要涉及技术开发方式,或者关于使用方面和需要注意的要素等等方面进行完整的系统的认识和理解,才能够更好的实现优化信息系统,落实财政职能。

财政职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调节我国经济活动的重要手段,其职能有调节资源合理配置,控制收入分配,保持经济正常运转促进经济稳定发展,推动我国经济发展,促进各个方面协同配合。但最最重要的是财政职能的基本定位,就是对人民负责,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因此就奠定了财政职能的基调,也是我们在优化过程中决不能忽视的重中之重。目前我国的要财政职能日渐转变,首先是以建设服务型政府为目标加快政府职能和观念的转变,再者是要结合法律法规,协调发展,还要认清形势有步骤有思想的逐步推进发展。这些都是我们在优化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优化信息系统的同时也要注意财政职能的转变和主要基本点。才能有更具体有效的合理推进财政职能的发展。

信息系统和财政职能,看起来风马牛不相及,实际则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在优化信息系统落实财政职能的过程中,信息系统和财政职能的特性都不容忽视,都要作为合理优化过程中的依据和参考点,要把信息系统的优势发挥到最大化,也要极度配合财政职能的特性和变化。才能够真正发挥好信息系统的最大优势来落实财政职能。在优化和落实的过程中,也一定不能小觑时代潮流背景,结合时代的趋势,适时地作出相关决定和举措才能实现收益最大化。

2 目前现实状况及优化过程中出现问题

2.1 信息系统发展不够成熟,科研技术不到位

我们处于信息时代,但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各方各面还处于学习阶段,技术不够成熟。未来信息系统一定是主流,不管是企业学校还是政府单位,都将和信息系统有着密切相关的联系,让我们更简单地从复杂难懂的数据中提取有效信息,从而对工作进行整理,目前信息系统处于刚刚应用阶段,节省了大量的人力也获取了更多有效信息,但是相关操作人员和科研技术依然需要不断发展和提高,来适应多变的需求。

2.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处于发展阶段,财政职能需改善

目前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发展的初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也需要通过长期的实践来进行不断的改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也具有盲目性自发性滞后性等缺点,需要财政职能进行宏观调控干预和转变,财政职能也在这个实践的过程中不断赋予新的时代内涵,财政职能也在转变的过程中,在打造以为人民服务为主的职能转变和观念转变。

2.3 信息数据真实性有待考究

信息时代就是数据化的时代,都是依靠数据进行信息系统的相关分析,作为直接依据,所以可见数据的真实性有多么的重要。而经过相关新闻的考究可发现目前的数据存在造假现象,那么整个数据分析都失去了意义。造假账,虚报价的现象比比皆是。这源于我国没有相关的法律法规来规范,也缺乏行业操守和职业道德。严格控制数据来源才能保证信息系统的真实性,才能做到优化信息系统落实财政职能。

2.4 财政职能缺乏针对性,多空谈,少实做

财政职能的主要目标是为了服务人民,但是调节范围大从而忽视了个人利益,应该要层层分解,多级调控。确保人民的利益和权益。财政职能是根据国家形式制定的,这样就可能会牺牲个人利益来满足国家利益群体利益,所以要根据人名群众提出的实际问题来有针对性地进行宏观调控,发挥财政职能,实事求是,实地干事,少空谈大道理,加强问题的关注度和针对性。

2.5 信息系统的覆盖面不够广泛

我国贫富差距大,北上广和沿海地区较发达,信息覆盖概率高,但是我国的内陆和西部地区依然有贫困现象,信息覆盖率低,真正需要解决的问题都不能够通过数据及时的反映出来。因为贫困地区条件艰苦,所以高精尖人才大多不愿意去贫困地区开发研究,设备设施也不够全面,制度也不够完善。

3 合理落实财政职能的措施与改进方案

3.1 加大培育信息系统科技方面的人才,加大科研投入力度

我国的信息科技有待加强,首先从资金投入力度入手,加大信息系统的研发资金,来保障信息系统的优化提升。其次可以在大学研究生等鼓励选择信息系统相关方面,确保我国的信息系统研发人才,然后要注重培养我国高尖人才,要即使更新信息系统相关国内外信息系统,保证设施人才和资源。

3.2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化信息系统

社会主义初级发展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存在弊端,要根据社会的具体情况来逐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稳定的合适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下才有科学的财政职能,要做到以优化信息系统落实财政职能就要保证财政职能与时俱进,多反思自身的体制缺陷,多学习国内外先进体制和相关的知识体系,做到科学的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做到科学落实财政职能。

3.3 保证数据的真实可靠,规范数据来源

源于目前的现状,首先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公司相关规章制度,对造假数据的进行严厉惩罚,来确保数据的真实性,其次要加强数据真实的重要性和职业道德操守的宣传,让人们意识到数据真实是必须保证的。最后要对数据来源进行核查,来防止数据虚假无效,从而做到优化财政职能。

3.4 树立新思维,抛弃过时的旧观念

思维要更新,必须要与时俱进,结合当代的潮流和最新科技取其精华,整合旧的思维方式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以最新的理念来优化信息系统,以前卫的思想来看待我国财政职能,树立新的思考思维方式,让优化的进程具有时代特色。做到及时更新信息系统,用最先进的理论和设备来调整,及时调整改善财政职能,做到符合民心贴和实际,在以优化信息系统落实财政职能的进程中更需要新思维来引导发展。

3.5 擴大信息覆盖率,加强贫困地区数据收集

我国贫富差距大,导致落后地区的信息系统不完善,数量信息覆盖率极低,要推动我国经济均衡发展,重点扶植贫困地区,实地考察具体数据解决当地实际问题,派高尖技术人员去贫困地区支援考察,贫困地区不能小觑,贫困地区的问题才是我国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所以要扩大信息覆盖率,优化信息系统,来落实财政职能。

4 总结

当今处于信息化时代,结合时代潮流来完善我国的政策制度,以优化信息系统财政职能,这个过程中需要发现挖掘发现问题,需要结合中内外的知识,独到的见解和思考和不断改善调整,才能找到最合理的方案来完善我过财政职能,才能够把当前科技技术利用的淋漓精致,才能以优化信息系统落实财政职能。

参考文献:

[1] 张文修, 梁怡, 吴伟志. 信息系统与知识发现[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4.

[2] 都燕妮. 论公共财政框架下转移支付制度的改革与创新[D].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7.

[3] 王蕴. 中国财政职能定位及财政职能调整优化的思路[J]. 经济研究参考, 2009(26).

[4] 张清馨, 曹阳. 实现财政职能定位的对策和建议[J]. 当代经济科学, 1999(2).

作者:史宝君

上一篇:司法政务创新研究论文下一篇:虚与实的标志设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