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现代体育教育论文

2022-04-16

【摘要】随着现代教育理论的发展,对高校体育学科的教育理念也提出了更新要求,文章从转变观念、勇于创新、搞好教材建设、提高教师素质、加强理论研究以及与全民健身相结合等方面对高校体育教育思想进行了有益的阐述和探索。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高校现代体育教育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校现代体育教育论文 篇1:

对构建高校“人文体育”的现代体育教育观的探讨

摘要:当今社会“以人为本”的发展趋势要求大学体育重新审视教育过程中的人文关怀。体育的意义和价值在于维系人类健康,满足人类的需要、享受和发展,所以,建立现代体育教育观尤为重要;本文就如何加强我国学校体育教育中人文体育思想的培养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高校体育;人文体育;体育教育

文献标识码:A

体育的实质在于对人的生命力的呵护与培养,体育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实现人类的优雅生存。从价值目标上看,体育已不仅是单纯的体质问题,人类健康的问题也不可能仅依靠体育活动来完成。“增强体质”不是体育教育的唯一目标。而在现行的学校体育中,由于许多体育教育工作者受传统思想和观念的影响,体育教育观念仍然比较陈旧、落后,严重地制约着当前的体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大学体育中的人文关怀缺失问题尚未引起广泛关注。因此,重视体育人文性的研究具有时代的意义,建立“人文体育”的体育教育观是时代的必然要求。我们要实现“生物体育观”向“人文体育观”的转变,达到人身心各方面得到均衡协调发展。

一、加强教师对人文体育思想的认识,重视体育的人文性

长期以来,我们的体育教育专业、运动训练专业、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主要课程多为技术性、技艺性课程,教学目标多确定在技术层次,偏重运动成绩和结果,在课程的设置上较少考虑人文知识的含量。这样,导致体育教师在教学中的重心过度偏移,甚至是忽略人文体育教育。体育教学一直在“生物体育”的观念下发展,巨大的运动负荷背后隐藏着对身心的摧残和扭曲,是体育人文精神的“异化”。可喜的是,“人文奥运”、“绿色奥运”、“科技奥运”的提出,标志着人类体育观念的更新。人们参加体育活动的动机、目的已远远超过了在“生物体育观”指导下的认识,体育的“人文魅力”在日益显现。体育价值真谛在于创造文化意义、提升人的生活质量和构筑理想的人文世界,从价值实现形式上看,体育是通过教育和学习等途径,转化为人的身心素质、价值观念、文化人格和文化成果。因此提高体育教师的人文素养是贯彻这一任务的前提,是极为重要和迫切的。

二、转变传统师生观念,重视学生主体地位

由于几千年的封建传统,形成了师道尊严的教师地位观和师生关系观,在这种观念下,教师的尊严不可侵犯,而学生的尊严似乎可以随意侵犯。“三中心”理论,即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是作为传统教学论的突出问题。在体育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把学生看成是个什么样的对象,是一个消极被动、被教师指挥的对象,还是一个有主体意识并依靠自己积极主动进行学习的对象,这直接影响到教师的教学效果。学生的认识实践活动要由学生自己积极主动地完成,即使强迫学生去学,也不会收到好效果。只有当教师把学生看成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时,教师才可能有效地实现教学目的,离开了学生自己的积极主动的学,教师的一切努力都将成为泡影。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共同参与、双向影响、相互促进的,应建立一种新型的、和谐的、合作的、朋友式的关系,要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尊重每个学生的自尊与人格。教育现代化必须教育民主化,没有民主的师生关系,就不可能建立。

三、转变传统的教学、评价观,重视以人为本

新《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以“健康第一”为基本出发点,体现了人的本能需求,再现了体育运动人文关怀的中心思想,突出了高校体育教育人性化的宗旨。学校体育尤其是高校体育把培养学生体育锻炼意识,树立终身体育观念为主要目标。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的那样:“教是为了最终达到不需要教”。教师要重在教学生掌握方法,学会学习,“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方法习得的价值远远大于知识的习得。教学的目标既考虑学生的实际能力与生存水平的发展与需要,又考虑到国家与社会的发展与需要,既有短期目标又包含长远的发展目标和努力目标,充分体现目标设计的人性化。在课程结构上从大课程观出发,将体育的课堂教学与课外、课内的体育活动包括运动训练都纳入课程之中,从内容、形式、时间、空间等方面给予学生充分的施展余地,从人性化角度促进和培养了学生自我学习、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明确了体育课程对人的全面教育、全面发展的重要性和现实性。

在教学评价上,要强调淡化甄别、强化激励、发展功能,把学生的进步幅度纳入评价内容,注重学生的继续发展,特别是学习的意愿、能力以及情感价值观方面的健全发展,不能以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健全发展为代价,学生所获得的应该是其终身学习和发展以及建设性参与未来社会生活所必需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以及基本的态度、能力和愿望。新课程标准评价的理念是改革过去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我评价、互相评价和教师评价相结合,使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方法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注意以人为本,促进人的素质全面发展。

总之,无论是一百多年前的“兵式体操”,还是学校体育发展过程中的增强体质。过去,我国学校体育的主流一直是注重其生物学方面的发展,学校体育教学始终在增强技术、技能方面上下功夫。中国的体育教育已经丢下了人文体育这一重要环节。改变观念,突破传统,真正从以人为本出发,坚持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把人文关怀带到体育教育当中来。

作者:杜珊珊

高校现代体育教育论文 篇2:

对现代高校体育教育理念的认识与理解

【摘要】随着现代教育理论的发展,对高校体育学科的教育理念也提出了更新要求,文章从转变观念、勇于创新、搞好教材建设、提高教师素质、加强理论研究以及与全民健身相结合等方面对高校体育教育思想进行了有益的阐述和探索。

【关键词】教学思想;终身体育;全民健身

随着国家对人才培养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之际,更要求学校体育教育把培养人才的生理健康、心理健康、道德健康和社会适应力等内化到体育教育的身心全面发展的目标之中,课程体系、管理体制、投资体制、教学内容和方法等都应做出相应的变革。转变旧的教学观念,重要的是要对新的社会所需要的教学内容的把握和对新体育课程位置的认同,并通过一定的措施把它反映出来。

一、转变观念是学校体育改革的关键

我们正面临的是一个以科技飞速发展为特征的新世纪,它将给我们的社会带来一系列变化,势必对传统的教育提出严峻的挑战。这就要求现在的学校体育要改变旧的传统的教育观念,将学生的自立、自强能力与心理素质的培养提到首要的地位。我国将逐步向高学历型的社会迈进,劳动方式将由劳动密集型向知识密集型转化,从事脑力的劳动者越来越多,快节奏的工作,复杂的社会关系,多重的社会角色等等在高学历型的社会环境中,无疑需要有一个健康的体魄,健康的心理作保证。同时,又都需要通过健身锻炼来调整和缓解心理的矛盾冲突。学校是培养和造就德、智、体全面发展,并且有时代特征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的基地,而高校体育教育则是学生接受体育教育的最后阶段,是继续教育社会化的转折期。而体育教学的意义,远非其在校期间有一个强健的体格,而须同时施以心理能力的发展教育,把身体的强健和心理的健康发展紧密结合起来,营造大学生在迈向社会建设中所需要的积极向上的心理定向,以完成大学生价值的升华。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许多传统的体育教育思想和观念面临挑战,制约和影响当前改革的根本因素更多的是来自体育教师头脑中固有的旧思想和旧观念,以及直接接受这些思想观念影响的思维方式。因此,要使学校体育改革向纵深发展,首先,必须从转变思想和观念做起。以建立终身体育观念为重点的体育教育思想,在体育教育界已形成共识,它既有深刻的社会背景,也是学校体育改革向深层次探索体育教育内涵的重要标志和体现。面向新世纪的高校体育教育的目标,就是要培养学生具有身心全面适应21世纪需要的人才。按照此目标,构建新体育教育课程体系是一个重要的课题。我们认为,学校体育教育不能把目光只盯在跑、跳、投、打球、踢球上,那样就不是一个完整的教育,体育教育思想的根本基础还在于体育文化修养,没有文化就形成不了体育教育,没有文化也发展不了教育。因此,学校体育教育的方向与内容(应该具有的知识、理论水平及相应的课程体系)是亟待认真研究的课题。

二、积极创新是搞好学校体育教学的重要环节

建立和完善一套与新时期体育教学工作相适应的新体制和新机制,是搞好学校体育教学工作,转变教学方法的重要条件。积极探索新路子,积累新经验,是做好教学工作的必要条件。

当代学者多主张体育课不能只注意暂时的体育实践效果,应注重提高学生的体育文化修养。学校专设的体育课,其根本职能就是对学生保护身体健康和科学地锻炼身体提供理论知识和方法的指导,至于在每周有限的课内对学生身体运动和体质发展所产生的影响是第二位的。因此,体育课程的内容应该包括掌握体育文化和卫生保健的基本知识的内容。培养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及独立锻炼身体的能力,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这是体育课程改革的一个共同趋势。因此,体育课程与知识、情感和操作三个领域高度相关,学校体育既然是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体育课程就必然要承担教育的一部分功能。

三、新的课程体系、教师素质是学校体育改革的根本

现代教育随着各门学科的发展而发展,特别是在科技革命的今天,在日新月异的社会变革中,作为大学教育的体育学科,其教学内容、教学形式等也将发展变化。作为大学教育的学校体育,课程设置如何与高校人才培养目标保持一致,已成为教改研究的中心内容。要使体育课程建设与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取得一致,也就是体育课程体系的各个环节要做到动态平衡,以调整方向性。从现代大学教育的培养目标看,我们现在高校的学生是要直接参与国际竞争的人才,这新一代人才除了应具备父辈身上的优良品质外,还需要有风险承担意识,公平竞争意识,更要有勇气,坚韧不拔的自信心以及在新环境下的团结合作精神。体育运动由于其独特的教育作用,无疑是培养优良品格最有价值的教育手段之一。

随着教育的发展,体育课程与其它课程之间更趋平衡。体育课程不再被人们误解为单一的身体训练,而更倾向于训练情感、意志、个性等心理素质。体育课程在教育体系中的地位提高了,人们开始认识到体育是个体生命健康基本需要的途径,是提高社会劳动者素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是保证欢度余暇生活的重要内容。因此,面向21世纪的体育课程体系改革,应该覆盖体质、生理、心理、道德、营养、人口、生物、哲学、健康等学科,其内容包括:研究身心全面发展的结构要求,研究专项课与选项课的关系,研究统一性和多样性的矛盾,研究课内与课外的统一,研究体育课程的内容和方法的整体优化等。

世界发达国家在现代学校体育改革中普遍形成了一种观念,即体育课程内容弹性化、乡土化,就是发展个性,坚持体育课程内容、方法、教学组织等的多样化、灵活化、个别化。其要点是:发展个人的特点、闪光点,即潜在的创造力;扩大个人自由选择的机会,为此采取种种措施促进体育的多样化、灵活性等。因此,体育教材既要有统一性又要有弹性,以适应各地区学校的实际情况。

大学生乃至全体社会成员对体育的需求,在于锻炼身体,调适或焕发心理需要,而决不是企图获得高超技艺。在这点上,全民健身教育呈现出的某些健身项目,与大学生乃至全体社会成员对其生活的需要,接受的兴趣、爱好不谋而合。基于这种默契,新世纪高校体育的课程设置,应多为全民健身教育项目,即健身跑,健身器械运动、健美操、体育舞蹈、轮滑、乒乓球、网球、台球、羽毛球、游泳、气功、太极拳等,将会在体育教师所必备的一两个专项业务下进行饶有兴趣的双边活动,形成具有系统的,符合高校特点的“专项课”,并辅以系或教学部等组织形式而展开的“余暇专项有偿训练课”。使课上课下形成一个内容丰富的专项提高网络,从而吸引每个大学生热身于课上,选修于课下,获得终身健身的技能和习惯,最终高校体体育教学指志思想所追求的“育人效应”——即近期效益和远期效益相伴而生辉。

学校体育教育同德育、智育一样,将不断适应社会的发展,充分发挥其特殊的教育功能,担负起为新世纪培养人才的历史使命。这一目标能否实现,主要取决于课程设置的更新和面向新世纪体育教师体系的构建与发展上。高校体育教师面临着课程内容的更新,应当在职提高,掌握新的体育科学知识。体育教学的质量不仅同体育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有关,更重要的是同教师的教学水平紧密相关,体育教师的业务水平、知识结构、思想素质将直接影响到体育教育的成果。因此,培养一支高水平的体育教师队伍,是现代教育的基础和保障。

培养新型的体育教师队伍,应改变“保守”的体育教育行为,积极投入到时代的改革中去。教师应具有终身教育和促进发展的意识和能力,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具有不断反思和认识自己,塑造自我的能力。新型体育教师素质的形成,关键要有教师本人的自觉投入。

体育教师要同其它专业教师一样,既教书又育人,在传授体育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又要教育学生树立良好的体育道德,培养优良的品质和顽强的作风。体育教师必须精通教学业务,除本专业外,还要掌握相关门类的知识,加强教学研究,掌握体育教育理论及其规律,增强教学的科学性和艺术性。

四、现代体育理论是学校体育改革的导引

体育理论课教学是高校体育工作的重要环节。体育理论课教材是否与体育实践活动相匹配,将会直接影响学生对体育课的认识水平,将制约学生对终身体育的认识和参与。长期以来,我国体育教学一直是以言传身教的方式进行,体育教学方法只注重形式等技艺的传授,忽视思想和文化层面。教学手段是传授体育技术、知识的媒介与导体,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方面。自80年代以来,各种新型材料的出现,工艺水平的提高,现代体育器材、设备不断问世,给体育教学手段带来了变化。随着科技的发展,特别是微电子技术、光纤通信技术、自动化技术、控制论、生物工程、生命科学的广泛应用,将使体育教学手段发生革命性变化。

随着高等教育由传递性教学逐渐向研讨性和发展性转变,有助于克服传统教育只有总结,缺乏探索的弊端,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学理论教材,在发展身体素质理论、身体锻炼方法、人体运动基本规律、运动损伤预防与简单处理等方面,难以满足新时期体育教学和用于指导体育活动实践,这就需要高校体育理论课教学改变目前单一的理论教学形式,多角度、多形式开展体育理论课的教学,强化和提高学生对体育运动的科学性认识。

高校体育理论课使学生扩大了体育知识的宽度和深度,又为学生接受“终身体育”做好思想和技术上的准备。因此,体育理论课教材必须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体育理论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在我国造就大批树立“终身体育”思想的人才群体。体育理论课教材作为开展全民健身活动的基建项目,务必深入进行研究,使其符合客观实际的需要。

五、促进全民健身运动是学校体育改革的目的

人类进入21世纪,人才培养模式将逐步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全民健身教育体系与竞技体育体系的兴起,逐步取代了传统理论中人们对体育构成的诠释,使各种体育形态呈现出重新整合、分野的新趋向。显然,全民健身教育体系涵盖了以往体育结构中学校体育、群众体育范畴,以爱好和美化形态、培养终身健身意识为主,融竞技、娱乐、应用社交为一体,具有较高实用性、科学性、终身性。正是在这种趋势作用下,学校体育的价值将获得高度的评价。它最临近社会,它在实施“全民健身计划”过程中将起到为全民键身培养参与者、组织者和指导者的重要作用。它关系到“人”的身体和心理的健康发展,同时也从体育文化的角度影响着社会的文明和进步,影响着现代化人才素质的构成,影响着全民健身战略目标的实现。

当今世界兴起的全民健身运动是为整体人的康盛。因此,除了体能康盛外,还应当考虑精神、情绪、适应能力、智力、事业、社群等方面的相互关系和平衡发展。现代社会竞争不仅是科学、技术、经济、文化等的竞争,更是健康体能的竞争。没有健康的体能,就无法适应高效率、快节奏、竞争力强的现代生产和生活的需要。如今,健身的重要意义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健身已成为现代社会人类生存、享受和发展的一种手段。因此,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增强人民体质,不仅是学校体育的根本任务,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所有这些均提示,强化国民的体育健身意识和健康意识,强化学校体育的教育功能,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是非常必要和可行的。从这个意义上看,全民健身教育不仅有着文化学的价值,还对整个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对整个社会的发展起着一定的影响和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曲宗湖,郑厚成.我国高校体育改革的历史回顾与发展前景[J].北京体育师范学院学报,1996,(8).

[2]刘桐华.试论大学生体育理论教育问题.体育与科学[J].1998,(3).

[3]陈晴.体育高等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对策.体育高教研究[J].1998,(3).

作者简介:吴彩丽,兰州交通大学体育部讲师。

作者:吴彩丽

高校现代体育教育论文 篇3:

简述与评价中国传统体育融入高校体育教育的现代意义

摘 要 传统体育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体育在近些年来也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长足的发展,是体育事业以及体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教育体制的不断发展和完善,素质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学校也越来越注重德、智、体全面发展,故体育教学是高校中的重要课程,它不仅使学生养成了良好的身体素质,也满足了学生的心理需求,那么我们就有必要对中国传统体育融入高校体育教育的现代意义进行研究与探讨。

关键词 传统体育 融入 高校体育 现代意义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我国的体育事业已经在很多项目上达到巅峰,这是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智慧结晶,是众多体育人士共同奋斗的结果,也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象征。将中国传统体育融入高校体育教育是一种新型的教育模式,不但能发展传统体育项目,还可以让学生的德育和智育同时得到发展,现很多高校已经把传统体育融入到了体育教学中,并收到了良好的成效。

一、有助于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继承

我国是一个拥有56个民族的国家,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发展史使我们积累了大量的民族体育文化,每个民族也有其特有的体育项目,例如蒙古族的赛马和苗族的斗牛,都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多种多样的运动形式。还有一些南北差异性的运动形式,比如北方的赛马和南方的赛龙舟,受当地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的影响较大,故地域性比较明显。

现如今,体育事业蓬勃发展,但有很多项目却失传了,这是因为我们现代人对传统体育项目了解得太少了,对传统体育的价值认识得太肤浅,所以,当体育教师把传统体育文化运用到当前的高校体育教育中,就会发现传统体育无穷的魅力,这样不仅能够让大学生们强化中国传统体育知识,还可以拉近民族感情,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高校的体育教学质量。

二、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高校体育教育改革在不断深入,教师们有了新了教学任务,体育课的设立,不仅要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还要让学生的心理素质得到锻炼,把体育项目当作娱乐活动,在素质教育这个大背景下,大学生得到了德、智、体的全面发展,可以提升他们融入现代社会的适应性,对高校体育教师达到教学目标也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有助于建设和谐的校园文化

中国的传统体育项目博大精深,尤其是各个少数民族,更是丰富多彩,有着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点,比如蒙古的摔跤、骑射等,这些运用到的、高校的体育中会使体育变得灵活多变,更受欢迎。有一些传统的体育项目完全可以运用在高校体育教育中,比如蹴鞠、跳竹竿、抖空竹等,这些比起枯燥无味的田径类项目,娱乐性要更强,大学生也更有兴趣参与其中。

也可以在迎新节目中加入一些精心编排的体育舞蹈,全班同学在体育课上一同编排演练,相信每个人都会乐在其中。将这些传统的体育项目融入高校体育教育,一方面有利于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和传承,另一方面丰富了学生的体育课堂,使学生的校园生活更加有姿有色,共同促进校园文化的和谐多元发展。

四、有助于大学生养成终身的体育意识

高等教育是一般大学生接受教育的最后阶段,在这个阶段里,终身体育意识的养成十分重要。中国的传统体育项目在开展的过程中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制约,不利于开展,将传统体育融入高校体育教育,设定一些课程,体育教师要提前检查好器材的性能,提前看好场地,在活动中要及时纠正学生不安全的行为,防止意外发生。一些达不到训練目标的项目就不适合引入到体育课中来,让大学生在体育锻炼的同时感受到中国传统体育的博大精深,有助于学生体育锻炼的习惯养成,进而养成终身的体育意识。

五、有助于高校的教育改革和创新

现代高校的体育教育虽然有一定的发展,但也面临着一定的挑战,学校对体育设施和场地的资金投入不够,所以给体育竞技项目的开展带来了一定的难度。把传统体育融入到高校体育教育中可以缓解体育基础设施的不足,为高校学生的身心娱乐服务,满足了大学生对体育课的多元化需求,促进了大学生终身体育理念的养成,进而丰富了校园文化,也弘扬了传统的体育文化,为高校的教育改革和创新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六、结语

当今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而人才的发展又离不开教育,体育教育是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人才养成的最佳途径,传统体育融入到体育教学中不仅能够加快校园的文化建设,同时能够促进高校的教育体制改革,所以,把中国传统体育融入高校体育教育对我国传统体育文化的继承和发扬有着深远的现代意义。

参考文献:

[1] 郑应安,葛飞.普通高校体育课开展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教学研究[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2(08).

[2] 郑大明.东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开发与应用[J].教育探索.2011(4):27-28.

[3] 姚大为,张强.达斡尔族传统体育项目融入高校体育教学的研究[J].体育学刊.2009.16(12):59-62.

[4] 文景伟.民族传统体育在现代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参与价值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02).

[5] 杨林.论普通高校开展民族传统体育的必要性及对策[J].新西部(理论版).2012(11).

作者:揭光泽 付爱丽

上一篇:消化内镜护理管理论文下一篇:课程衔接美术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