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教育管理论文

2022-04-15

[摘要]教育管理职能运行过程中的决策失误、组织不合理、领导专断、控制不力、缺乏创新等直接导致了教育管理审美价值的缺失。但这只是表层原因,传统文化的负面影响、教育管理知识基础的分裂与片面、现代教育管理理念的异化、教育管理体制的缺陷,是造成当前我国教育管理审美价值缺失的深层根源。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审美教育管理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审美教育管理论文 篇1:

对口腔医学生的审美教育管理研究

摘要:作为医学美学的重要分支,口腔医学审美主要是研究口腔颌面部健美的审美类科学。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升,公众对口腔修复体美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医学生的审美能力直接关系着其对美的感受及口腔疾病治疗。研究分析了审美教育管理对口腔医学生的重要性,介绍了口腔医学生审美教育内容与现状,并提出了审美教育管理策略。

关键词:口腔;医学生;审美教育管理

口腔医学审美主要研究的是口腔医学中蕴含的美学现象及美學规律,其强调在口腔疾病治疗过程中不仅要维护人类健康,而且要创造出完美机体需要的美的科学。传统口腔医学专业未开设审美教育课程,随着人们审美意识的增强,审美教育贯穿到口腔医学教育领域,旨在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口腔医学优秀人才,满足口腔医学发展需要。对口腔医学生审美教育不仅是学生内在提升的要求,更是推动口腔医学发展的必然趋势。

1审美教育对口腔医学生的重要性

口腔医学与医学美学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作为口腔医学生,不仅要具备口腔诊疗相关专业技能,更要学习色彩学、美学等相关知识,并能够熟练应用于今后的口腔诊疗工作中,满足人们对口腔美观的要求。随着口腔医学的发展,在疾病治疗过程中,一方面要帮助患者解除病痛,运用一定的专业能力及技术手段达到疾病治疗的目的;另一方面要凭借自身审美能力进行口腔美学再创造,对患者容貌进行重塑。加强对口腔医学生的审美教育,能够提升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满足患者对美观的需要[1]。审美教育通过对口腔医学生美术造型训练,有利于提升学生空间感及对质感的把控能力,审美训练过程中能够培养医学生眼、手协调,强化对器官空间把握能力,能够完成精细化动作操作。口腔医学强调在临床疾病治疗中注重色彩搭配,如义齿修复、修复体种植等,要与患者的脸色、唇色等相适应,培养医学生审美能力能够使得在今后临床实践中对义齿颜色合理设计,提升美学效果。另外,口腔医学生掌握审美知识还有利于人文素质的提升,培养艺术思维及专业修养。

2口腔医学生审美教育内容

2.1口腔色彩美教育

近年来,计算机光电测色技术的发展为口腔色彩美学注入了新的动力与技术支持,借助计算机能够完成调色与配色等多项操作,实现色彩的数值化,避免了人为误差,配色技术趋于成熟。计算机测色功能能够帮助明确影响口腔材料色泽的各类因素。

2.2口腔材料美学教育

传统口腔科疾病治疗主要考虑的是材料机械强度与相容性,随着口腔医学的发展,口腔材料的选择受到了医学界的高度重视,其成为评估口腔美学的重要标准[2]。近年来,树脂及陶瓷材料逐渐取代了传统金属冠桥,避免了过强金属色泽产生的突兀感,同时也提高了口腔美观度,性能更好,满足了患者的美观需求。

2.3颜面美学教育与牙周病审美治疗

作为口腔科常见治疗手段,正畸治疗主要目的为对面部软组织进行改善,以往仅强调错咬合的矫正,近年来,人们对正畸治疗对面容的影响给予了高度重视,颜面美学成为临床评估正畸治疗效果的一个重要项目。另外,口腔科常见病如牙龈增生、牙龈暴露等,会对患者容貌产生一定的影响,通过生理冠修复及牙龈切除、正畸治疗等有利于口腔美观性提升,这些都需要口腔医学生具备一定的审美能力。

3口腔医学生的审美教育管理策略

3.1丰富审美教育内容

口腔医学涉及到牙髓学、牙周病、口腔正畸等多个领域,部分口腔专业技术涉及到微小线、切缘曲线等,对口腔医学生审美能力有着较高的要求。针对当前口腔医学专业审美教育不足的问题,应开设专门的审美教育课程,丰富教育教学资源,结合教育教学大纲制定教学规划,突出口腔医学审美教育的特点,教材的选择要与当前口腔医学发展相适应[3]。充分利用现代互联网信息技术,搜集丰富的口腔审美教育资源,合理组织教学过程,满足医学生全面发展。

3.2增加临床见习活动

目前,口腔医学技术与口腔美学存在明显的割裂关系,且大多数课程停留在理论知识层面,缺乏对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训练。实验教学课程大多为片段式学习,为针对专业临床诊疗进行设计。因此,应在口腔医学审美教育中适当增加临床见习内容,为医学生提供参与术前医患沟通、设计及诊疗的机会,了解患者的需求,在实践学习中掌握患者颌面部、唇齿等美学修复的技巧与方法。

3.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口腔医学审美教育在师资力量方面还相对薄弱,多数医学院校的口腔医学专业尽管开设了口腔审美教育课程,但大多数由美术老师、语文教师等兼职,专业能力不强,对口腔科专业知识及口腔美学知识了解不够渗入,课堂上照本宣科。因此应加强口腔医学美学师资队伍建设,引进优秀的美学教育师资队伍,培养医学生美学理念及审美能力,能够真正做到医学美学理论知识与口腔医学的融会贯通,提升医学生综合能力[4]

3.4引进数字化加工技术

近年来,数字化加工技术在口腔医学领域得以应用,这也是口腔医学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在口腔医学生审美教育中融入数字化加工技术,进行口腔美学分析、设计等教学,呈现不同美学效果,锻炼医学生与患者及家属的沟通能力,保障修复体的高效完成,一方面能够锻炼医学生实践能力,另一方面能够强化审美能力。

结束语

综上所述,口腔专业医学生审美教育是口腔医学发展的必然趋势,其对学生审美能力有着较高的要求,同时也是满足患者需求的必然要求。应认识到口腔专业审美教育的重要性,积极采取措施,采用多样化手段丰富美学教育内容及教学手段,真正提升医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既具备专业能力又有审美素养的复合型医学人才。

参考文献

[1]马文强,张扬根,周腾飞,等.微笑美学基础知识教育对大学生主观感知变化的影响[J].国际口腔医学杂志,2015,42(1):31-33.

[2]周芳,朱勇,唐成芳,等.融合美学原理的口腔正畸学教学改革探讨[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18,17(2):176-179.

[3]佟雪璐,付小明,黄楠,等.如何提高口腔医学技术专业学生的美学素养[J].教育教学论坛,2018(20):100-101.

作者简介:李雨鹤,1984年8月,女,汉,河南省南阳市人,硕士研究生,毕业院校:遵义医学院,任职单位: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职称:高校讲师,研究方向:口腔基础医学。

作者:李雨鹤

审美教育管理论文 篇2:

教育管理审美价值缺失的反思

[摘 要]教育管理职能运行过程中的决策失误、组织不合理、领导专断、控制不力、缺乏创新等直接导致了教育管理审美价值的缺失。但这只是表层原因,传统文化的负面影响、教育管理知识基础的分裂与片面、现代教育管理理念的异化、教育管理体制的缺陷,是造成当前我国教育管理审美价值缺失的深层根源。

[关键词]教育管理 审美价值 缺失根源

[作者简介]孙玉丽,宁波大学师范学院副教授(浙江宁波 315000)

教育管理的审美价值是人的自由精神在教育管理中的感性体现,其和谐的形式表现为:协调有序、高效率、公平、个性化、超越;与此相对立,教育管理审美价值的缺失表现为混乱无序、低效率、不公平、模式化、过度逐利。考察现行我国的教育管理,在很大程度上是不和谐的,它压抑了人的自由精神,其审美价值存在着严重缺失。教育管理审美价值的缺失是多种因素的综合产物。按照管理过程理论,一切管理思想、内容、方式都是在决策、组织、领导、控制、创新等职能的运行过程中实施并落实的,管理的结果就是管理职能运行的结果,那么,教育管理职能运行过程中的决策失误、组织不合理、领导专断、控制不力、缺乏创新等,便直接导致了教育管理审美价值的缺失。但这只是表层原因,由于管理职能运行的无序和不合理(主要是决策问题)所导致的体制等方面的缺陷才是深层根源。这里主要探讨教育管理审美价值缺失的深层根源。我们认为,在深层根源里,体制方面的缺陷是造成这种缺失的直接根源,而体制是管理观念的产物,管理观念的形成又离不开哲学理论的深层积淀,这一切都与传统文化密切相关。因此,我们从传统文化人手,来剖析教育管理审美价值缺失的深层根源。

一、传统文化对教育管理中人的自由精神的制约

以儒家思想为核心形成的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强调“天人合一”,对当代中国的教育管理产生着深刻的影响。它一方面以其人文主义意识濡染着我国教育管理浓厚的道德伦理色彩,引导着教育管理对人的重视,特别是对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道德伦理关系的关注,对教育管理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另一方面,又以其大一统的、存天理灭人欲的伦理精神,多经验直悟、少理性追问的思维风格,以及宗法制度下人治代替法治的集权管理方式,压抑着教育管理中人的自由个性和独立人格,制约着教育管理中的科学理性、效率观念和平等精神的发展,膨胀着人们为所欲为的权力意识,以损害教师的合法利益而获得自己的不合法利益,限制着教职员工民主参与管理的权利。教师被动地接受着管理者的统计和模式化管理,没有充分参与、公平竞争和协作学习,人的情感、意志、尊严、价值信念得不到珍视和保护,个人的发展、个性的自由以及自我价值的实现,都被束缚在一个高压控制圈下,教育管理中人自由呼吸空气、释放生命的本真存在方式被扭曲了、异化了!

二、教育管理知识基础的分裂与片面性

教育管理必然要从传统的经验管理走向现代的知识管理。那么,现代的知识管理需要什么样的知识呢?科学的教育管理知识观要求教育管理的知识基础应具有整合性。埃弗斯和拉克姆斯基以蒯因的知识整体论思想和当代认知神经科学的研究成果为基础,提出教育管理是事实与价值的系统整合。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基础上的教育管理整合论也认为,科学的教育管理知识既来源于事实,又来源于价值,教育管理知识的本质是整合的、全面的,是关于事实知识和价值知识有机统一的全面整合。事实与价值分离且各执一端的教育管理科学论和教育管理价值论都是片面的,理论上的片面必然导致实践中的失误。按照教育管理知识基础从经验论走上事实与价值分离的科学论和价值论,再到事实与价值相统一的整合论这一发展轨迹和理论观点,从知识基础应该整合的角度来分析现行我国教育管理审美价值缺失的根源,我们认为:首先,我国现行的教育管理理论和研究主要还是以经验总结为主的,而教育管理实践自然也是一种主要凭经验进行教育决策和管理的经验模式。这种随意性较大的经验管理没有科学知识作支撑,缺乏科学管理的理性精神,是造成决策失误、管理混乱,导致教育管理审美价值缺失的一个重要因素。其次,不可否认,我国现行的教育管理也在吸收和借鉴西方先进的教育管理理论,但吸收和借鉴的还只是教育管理的科学论,远没有达到包含事实与价值辩证统一的教育管理整合论的高度。很多学校和教育行政组织都在努力改革原有的经验管理模式,积极探索科学管理,比如依赖规章制度,实施量化管理,但是,这种科学管理是建立在教育管理知识科学论基础上的,它重视理性,效率、数字与工具技术,强调“统一性”和“计划性”,具有标准化、规范化、程序化,机械、逻辑的特点,对于追求速度和效率具有直接作用,但却忽视了教育管理中人的自由,情感、欲望、信念,忽视了作为教育管理重要的知识基础的价值和道德伦理领域,教师成了没有生命、没有尊严的机械工具。这种对教育管理知识基础的割裂与片面性,对事实的推崇和对价值的排斥,必然导致教育管理中无视教师的个性和创造性,漠视被管理者的合理要求和公平的机会与权利,以控制、服从、压迫代替人的平等、自由与解放,从而造成了教育管理的模式化、不公平等种种弊端。

三、现代教育管理理念的异化

现代化的教育管理需要现代教育管理理念,它不仅包括科学的效率观念,更应以人的自由生命为本,重视被管理者的情感需要、自由个性、尊严价值和道德信念等,重视受教育者成长为人的特殊需求。但是,反观现实,现代教育管理理念却被异化了,这种异化主要表现为:一是经济功利意识的膨胀。市场经济最终以经济效益决定荣枯兴衰的观念也融入了教育管理之中,教育沦为了经济的奴隶,教育领域已经成为追求利润最激烈的竞争场所之一。“人们喜欢用电话、电脑、电视机为青少年营造一个现代化世界,同时又无情地剥夺下一代身心健康成长应有的亲近自然、和谐伙伴和童年情趣等宽松环境”;教师积极性的调动和激发主要通过奖金、福利等物质性刺激以及动辄罚款、下岗等危机式的威吓来实现,以利益奖惩为交换条件诱导教师从事工作,更加膨胀了人的物欲,最终会造成教师的自然本性中向上的、成就自我的精神生命的窒息。现实中我们无法忽视:一切以物质利益为轴心和导向,把学校内部的利益竞争和冲突推向极端,给教师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和生存压力。“从学生来看,有好的分数就可升入好的高中;从老师来看,有好的分数就可多得奖金:从学校来看,有好的分数就有好的收费。”这是教育管理经济功利意识膨胀的典型写照。功利的教育管理必定导致功利的教育。二是教育管理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态。目前我国百年大计的教育管理现代化理念正被一些缺乏理智、理性和实证批判精神的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态和短期行为异化。“为实现‘赶超’,所谓‘多快好省’

地培养国家急需的人才,于是就建立了国家包揽,控制一切的高度集权、统一的计划化的刚性教育体制,不但完全取消了教育的社会职能、与社会的有机联系,也剥夺了所有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自主权。”不仅如此,更有甚者,近几年一些地方不顾客观条件和财力可能,盲目建设“大学城”或“教育城”,高校皆以升格上层次为目标,盲目合并追求规模的大和层次的高;高等教育的扩招已大规模地伸展到了博士层次,试问,我国现实的社会经济状况需要那么多博士吗?一哄而上、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态所做出的教育决策的失误可能会造成更大的浪费!如此,教育管理规模效益的膨胀必然带来教育质量的滑坡,造成教育发展类似于“泡沫经济”的虚假繁荣。现代教育管理中经济功利意识的膨胀、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态,已使教育管理理念异化为功利性的教育管理观.在这种异化的理念下,现行我国的教育管理失去了其科学理性,有的只是追求经济效益的盲目理性和漠视人的精神世界的非理性,这就必然导致教育管理审美价值的缺失,造成资源浪费、效率低下、破坏公平、压抑人性的混乱状况。

四、现行教育管理体制的缺陷

“教育管理体制是教育管理机构与教育管理规范的结合体或统一体,它是由教育管理的机构体系与教育管理的规范体系所组成的”。根据这种观点,我们来分析现行我国教育管理体制所存在的缺陷对教育管理审美价值的影响。

1.组织机构的缺陷

韦伯为官僚行政机构提出了一个“理想的行政管理体系”——科层制,这种科层组织结构在韦伯看来“是最符合理性原则的,它能实现最高的效率,是对人实现强制控制的最合理的已知手段,它在精确性、稳定性、纪律性和可靠性方面都优于其他组织形式。我国现代的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机构设置主要采用的就是这种等级结构模式,它在改变以往机构设置的松散、不稳定、混乱、无序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也有其无法克服的缺陷:机构臃肿,编制庞杂、政出多门、人浮于事。长期以来,我国教育行政机构重叠,垂直领导、上下对口的行政机构越来越多,造成政出多门,令基层学校无所适从,学校内部管理机构的设置也不甚合理,决策、咨询机构薄弱,指挥、执行机构庞大,监督、反馈机构疲软,以致学校许多问题议而不决,决而不行、行而不查、查而无果,扯皮推诿,推卸责任,严重影响了教育管理效率的提高,导致了教育管理审美价值的缺失。

2.制度规范的缺陷

教育管理的制度规范指的是保证教育管理机构正常运转的各种规章制度。“任何教育制度都存在着某种缺陷,教育制度的缺陷导致了教育秩序的僵化,阻碍了人的自由发展”,那么,教育管理的审美价值的缺失就是必然的。制度规范的缺陷主要表现为:

(1)教育制度规范本身就存在着某种“先天”的内在性缺陷。任何一种正式的教育制度规范都不可能规定得完美无缺,都存在着各种各样的漏洞,这种不完善之处就为教育制度规范不能充分而完全地实施提供了可能。这种“先天性”的内在缺陷为人的自由发展预设了种种壁垒,为教育秩序的危机、僵化埋下了“祸根”。

(2)“严格”的规章制度对人的自由的制约。“我国当前的教育规范就现状而言,宏观规范尚不健全,中观规范各行其是,微观规范全而无序。”就微观规范来说,我国大部分教育行政组织和学校已形成了严密的制度规范,几乎所有教职员工的工作都被各种守则、手册规定好了,他们的任务就是被动地接受、服从上级与规章制度的安排。一方面,教育制度规范是实现人的公平自由发展、形成教育秩序的工具和途径,严格的规章制度管理有利于使学校内的各项工作保持稳定性和连续性,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但是另一方面,把法规条例极端化运用,必然以严密监督、严格控制形成“铁的牢笼”,造成强制性学校气氛和学校组织内部的疏离以及个性的丧失与奴化性格。制度是一种独立于个人意志的、非人格化的机制,它没有‘人人’都一样。教育制度的非人格化特征,使它能够平等地对待每个人,规则面前人人平等;但其缺陷在于使个人的一切欲望、情感、个性、内心世界、精神状态等等,都在这个“铁的牢笼”面前被一概抹平了,或者被“悬置”起来了,制度使人成了附属物,个体失去了自我意识和独立人格,只有“工具”性格和被摆布、被驱使的驯化的“奴性”,人们在妄自尊大情绪的掩饰下产生一种机械的麻木僵化,人的自由自觉的生命活动已严重丧失了!

(3)我国的教育管理制度规范具有“交易式”特征。所谓“交易式”(transaction)是指管理者关注下属的基本的和大部分来自外部的动机和需要,以利益奖惩为交换条件诱导被管理者从事工作的一种管理制度。这种管理制度以“经济人”假设为前提,认为被管理者只受自我利益的激励,不断地为最多的获得和最少的付出而努力,常常毫不顾及共同的利益,这样就以物质刺激为激励诱因制订奖惩制度。制订“交易式”奖惩制度管理已成为我国学校管理的普遍性特征。不可否认,这种制度在教育管理中的确发挥了重要的刺激作用,它满足了教师对物质需要的本能的合理的追求,激发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但是,它却忽视了教师内在的、游离于物质利益之上的自我价值实现的精神层面,异化和抑制了教师的内在精神需求与专业发展的内部动机,从事工作是以奖赏做交换的,为了奖赏而做,反过来,没有奖赏就可以不做。长此以往会导致被管理者斤斤计较和依赖性的增长,教育者已不再是为了崇高的事业、神圣的职责和生命的乐趣而热情地投入工作,而是为了追逐利益、获得奖赏、逃避惩罚而被迫潜心劳作,物欲至上,惟利是图,斤斤计较,勾心斗角,已随处可见。显而易见,这样的管理制度规范存在着很大的缺陷,它制造出了为功利而不自由的人,教育管理的审美价值已遁逃无迹!

总之我们认为,教育管理审美价值的缺失是教育决策失误、组织不合理、领导专断,控制不力,缺乏创新的直接产物,而传统文化的负面影响、教育管理知识基础的分裂与片面、现代教育管理理念的异化、教育管理体制的缺陷,是造成教育管理审美价值缺失的深层根源。那么,保证教育决策的科学与民主、组织的快捷与合理、领导的坚定与德行、控制的得力与有效、创新的开拓与变革,以及建设教育管理的审美文化、形成教育管理知识基础的整合观、树立教育管理的审美理念、完善教育管理体制,就成为实现教育管理审美价值的当务之急。实现教育管理审美价值的策略构想因篇幅所限将另文探讨。

(责任编辑:黎立)

作者:孙玉丽

审美教育管理论文 篇3:

教育管理审美价值再论

[摘 要]管理审美价值的本质内涵是人的自由本性以感性的和谐形式在有关教育的协调活动中的显现与确证,其基本特征是客观社会性、自由创造性、和谐有序性、情感愉悦性、功利实用性,是客观性(审美价值的共同本性)和辩证性(教育管理审美价值的特殊本性)的统一,表现形态是和谐有序、个性化、公正平等、高效、超越。

[关键词]教育管理 审美价值 内涵 特征 表现形态

[作者简介]孙玉丽,南阳师范学院教育系副教授、华中师范大学教科院博士生(湖北武汉 430079)

教育管理审美价值是一个什么样的范畴?本文从其本质内涵、基本特征、根本性质(本性)和表现形态四个方面建立起关于教育管理审美价值的范畴体系,从而理解和界定这一范畴的精髓和概貌。

一、教育管理审美价值的本质内涵

教育管理是为了实现教育目的而对教育系统所进行的一种协调活动,是以和谐的感性形式对自由创造的教育管理活动的展现与证明,是对合规律性(真)和合目的性(善)的统一与超越。这一认识包含以下三个要点;

(一)教育管理主体智能与品质相统一的审美素养

教育管理者不仅是充满管理智慧的主体,更具有建立在智能与品质统一之上的审美素养,那就是美好的审美理想和良好的审美能力。审美理想是主体对美的憧憬和向往,是对自由精神的追求和渴望,是对教育管理中真善美统一“蓝图”的理想设计。教育管理者对教育管理活动的审美理想,能引导教育管理审美活动的创造,还能为教育管理主体提供为实现审美理想而不懈努力的强大情感动力。教育管理者同时也是教育管理审美活动的审美主体,只有具备了良好的审美能力,才能真切而强烈地体验和感受教育管理的美,才能在美的教育管理活动中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和愉悦。美是真与善的统一,教育管理者智能与品质的统一由审美素养来沟通和体现,审美素养是二者统一基础上的超越和提升,良好的审美素养能引领教育管理者的人格走向智慧,走向崇高,走向自由。

(二)教育管理协调活动的和谐有序

教育管理的协调行为体现在教育管理职能的运行过程中,教育管理的职能由决策——组织——领导——控制——创新5个基本环节构成。根据这一设计,各环节依照教育管理的规律协调运作,环环相扣,步步深入,通过教育管理主体的管理方略和管理艺术,使每一环节完满完成自身职责,并开始又一轮新的循环。因此,这5个环节的有机结合、有序运行、波浪前进、螺旋式上升,就形成了一个完整而又完美的运动过程——教育管理循环。这一循环的核心是有序运行,有序运行是教育管理工作机制自身内部循环过程的客观反映,是合理组织教育管理各种因素和各种资源的最佳结构、充分发挥其积极相关作用的关键。有序运行建立在教育管理主体对教育管理的科学认识和创造性的教育管理实践中,是对教育管理客观规律和教育管理目的统一性的把握,也就是说有序运行是真与善的统一,是教育管理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统一,是教育管理主体创造性活动的产物,是人的自由精神在教育管理活动中的形象体现。教育管理活动达到了和谐与创造有机结合的有序运行状态,使教育管理审美主体获得了情感上的满足、快乐、愉悦而神逸,这就是教育管理活动过程的美。

(三)教育管理对效率与人性的双重追求

教育管理是为了促进人类自身的再生产从而使教育更好地为社会服务的一种协调活动,这种与“人”紧密相连的“人——人——人”管理系统,其目标追求具有双重性的特点:直接目标是提高效率,根本目标是引人育人。只有实现了这一双重目标的教育管理,才是有效的教育管理,而有效的教育管理是教育管理审美思想的现实体现,是人的自由精神在教育管理中得以展示和解放的确证,正因为此,有效的教育管理在这个意义上才是美的教育管理。首先,人类的积极活动离不开对效率的追求,人类的每一次进步都是人的活动效率的增长。在教育管理中,对效率的追求符合人类自身再生产和社会进步的需要,能够产生良好的社会效果,即合善的目的,否则效率再高也无任何意义。同时,必须驾驭教育和管理的规律,合理协调教育资源,才能使管理效率更高,管理质量更好,即合真的规律性。这样,当教育管理者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时,这种真与善的统一既表征了教育管理主体用智能改造客体的自由与创造,又以感性的形式体现了教育管理主体与教育管理客体的和谐、投入与产出的和谐、内容与形式的和谐,从而给人以情感愉悦。其次,人性美是教育管理关注的终极。教育管理的终极目标是塑造被管理者健全和谐的人性,其人性美主要体现在两个层次上:表层为教育者的人性美;深层为受教育者的人性美,这是教育管理审美价值内涵体现的最高境界。

二、教育管理审美价值的基本特征

教育管理审美价值作为美的一种特殊存在形式,既具有美的一般特征,又有自身的特点,概括起来,具有以下5个方面的基本特征:

(一)客观社会性

教育管理的审美价值是一种客观的社会存在物,是在教育管理实践活动中创造出来的,是人类社会的一种特殊实践活动,具有客观的社会属性。如果没有教育管理主体的社会实践,光是有人、财、物、信息、时空这些客观存在的教育资源,光是由必然性所统治的客观存在,那么这些资源就无法加以协调运用,这种存在便与人类无关,不具有价值,不能有美;它所以是客观的,是因为它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如果没有对教育管理客观规律的把握,光是盲目的主体实践,那便永远只能是一种“主观的、应有的”的善,无法真正实现教育管理的合理目标,得不到实现或对象化,不能具有感性的现实存在,也不能有美。

(二)自由创造性

人的本质在于人是自由创造的主体,其特性就是自由的意识活动。自由是对必然的扬弃。在教育管理的实践活动中,一方面,教育管理目的服从于教育管理规律,另一方面,教育管理规律又制约着教育管理目的,于是,一方面,规律经过主体化,为教育管理者所掌握和运用,另一方面,目的经过对象化,使教育管理目的得到实现。教育管理目的和教育管理规律的和谐统一,使教育管理实践获得成功,人就在这规律与目的、真与善的和谐统一中摆脱束缚,得以解放,达到“自由”,教育管理的审美价值也就在此展现。人类自由自觉的活动总是带有一定的创造性。教育管理是一种富有强烈挑战性、创造性的活动,墨守成规、固步自封、机械呆板、恪守教条,是不能适应复杂多变的环境和人的多种层次的需要的。它需要教育管理者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运用智慧、意志、胆识和勇气去探索新的视阈和新的境界,更好地运用规律科学地进行决策、组织、领导和控制,去变革现有的压抑人生、一潭死水、混乱无序的守旧状态,以进一步激发人的主观能动性和行为潜力,实现组织目标和个人目标的协调一致,并引导教育向创新的境界提升。所以,教育管理应是一种极富

创造性的活动,创造的成功也就是自由的实现。自由是生命力的升华,它通过认识和驾驭必然性,有意识地按照主体的需要而不断创造世界,并在这创造过程中不断地生产出新的需要、新的动力。而这正是人的本质之所在。

(三)和谐有序性

美的事物和现象总是形象的,有自己具体生动的感性形式。“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没有形象,就不可能有审美感受。对教育管理的审美活动也要建立在对美的形象细致而又深刻的感受和体验上,那么,这一形象就是和谐。和谐是教育管理审美价值的感性表现形式。因为教育管理是一种有组织的协调活动,这种协调活动的核心就是有序运行。有序运行是教育管理审美价值创造的根本要求,是教育管理审美价值实现的关键体现。有序运行的结果表现在形式上就是和谐,它包括各管理环节运行的和谐有序和螺旋上升,教育组织目标和个人目标在对立冲突中的一致和谐,教育组织系统与外部环境之间进行物质、能量、信息交换而达到的平衡和谐,教育管理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之间的和谐,教育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和谐,受教育者感性与理性、个性与共性、肉体与灵魂的完美和谐……这种和谐在教育管理过程中最突出的特点是它的辩证性,它不是各因素之间简单的均衡匀称,不是永无波动的稳定有序守恒,它是在有序——无序——新的有序链条中的螺旋上升,是在稳定——混乱——变革中实现的不断包含新质和谐。这种和谐是对朴素和谐的辩证否定和扬弃,是在激烈的冲突和巨大的震荡中实现的“杂多的统一”,是更高层次的新型和谐。这以其丰富多样、生动具体的感性形式,体现、展示着教育管理的审美价值,从而给人以丰富细致、内隐深刻的情感体验。

(四)情感愉悦性

任何一个审美对象,都具有一种能感染人、愉悦人、令人喜爱的特性。美是具体可感的形象,它不直接诉诸于人的理智,而是首先诉诸于人的感情,在感情上产生某种激动,获得某种情感上的愉悦和满足。美的感染愉悦来自于人的自由创造的本质力量。教育管理显示了人的自由本性,是人的创造精神在教育管理中的自由飞扬,人们在教育管理过程中看到了自己的理想、智慧和才能,感受到了生活的情趣和人性的价值,体验到一种鼓舞和激动,能产生新的理想和动力。这种感染愉悦性虽因个人的审美趣味而呈现多样性和个性差异,但它却是一种普遍的社会价值。它不依赖于某一个人或某一些人的主观感受和判断,而依赖于客观的社会实践。它体现着主体自由、能动地创造劳动,包含着人在教育管理中的审美理想,肯定着主体的审美认识能力和实践活动智慧,强烈、深刻地感染、愉悦着教育管理的审美主体,使人在教育管理中心情舒畅,精神振奋,快乐满足,倍受鼓舞。

(五)功利实用性

审美价值本身就包含着功利目的,并建立在有用、适合社会需要的善的基础上。教育管理的审美价值也和功利实用性始终交织在一起,而且因为管理自身就是一种较强的功利活动,因而教育管理审美价值的功利实用性就尤为突出。首先,教育管理审美价值要以功利有用为基础。如校园环境、建筑设施、管理工具和科研产品等必须与人们的实际使用功能相联系,教育管理者的仪表形象、风度礼仪、举止谈吐等,必须与他们卓有成效的管理相联系才是美的,有利于社会、教育行政机关或组织乃至教育者、受教育者和其他教育工作者的管理行为才具有审美价值,失去了这种社会功利性的教育管理行为必然也失掉了其审美价值。因而,教育管理行为就是一种功利行为,教育管理的审美价值就是对教育管理行为的符合社会功利要求的肯定。可见,教育管理的审美价值总是要建立在教育管理的功利实用基础上的,否则,它将成为“海市蜃楼”。教育管理也还具有实用成分。教育系统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内在质量与外观形式不仅能给“用户”以美的享受,增强其美感,而且还有创造社会新需求的作用;适宜的教育、教学和工作环境与条件,既有利于增进教育者、受教育者和其他教育工作者的身心健康,又有助于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极大地提高教育效益,宽容、团结、合作、信赖、互相支持的人际关系,能使本部门全体成员的自由创造本质得到充分发挥,能提高他们的文明程度,并促进新的社会关系的发展。

(六)客观辩证性

教育管理审美价值的本性具有双重性,一是客观性,二是辩证性。客观性是审美价值的共同本性,而辩证性是教育管理审美价值的特殊本性。教育管理和谐有序的审美状态是通过一系列矛盾螺旋式运动所形成的否定之否定的辩证和谐关系。教育管理审美价值的辩证性源于三个方面;一是教育管理审美价值是客观实践的产物,而客观事物按其本性而言都是辩证的,是按照辩证法的规律存在和不断变化、发展着的;二是教育管理审美价值也是认识的产物,认识的发展进程客观上是一个主客体相互作用的辩证运动过程,按其本性而言也是辩证的,因此,教育管理审美价值也就具有了辩证的性质;三是教育管理审美价值的本质特征是和谐有序,它是人的自由精神在协调活动中的感性显现和确证。而人既是自由的,又是不自由的,和谐既是普遍的,又是相对的。自由与和谐都存在着内在的辩证性,这就决定了教育管理审美价值必然具有辩证的本性。教育管理审美价值的辩证性表现为,教育管理的和谐有序并不意味着仅仅程序化、机械、呆板、规范操作、井然有序却死水一潭,而是建立在对立、斗争、冲突、激荡、变革中,是从无序一有序一无序一新的有序的螺旋上升中形成的辩证和谐,是不断包含新质的更高层次的和谐。这种辩证的和谐是通过严格与宽松、权威与服从、纪律与自由、竞争与协调、集中与民主、刚性与柔性、理性与非理性、统一性与多样性等矛盾范畴的对立统一运动来实现的。

三、教育管理审美价值的表现形态

事物的表现形态勾勒出事物的概貌,有助于进一步理解事物的本质。究竟什么样的管理才是美的教育管理?教育管理审美价值的表现形态具体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和谐有序

“美是和谐”,“和谐是美的基本范畴,同时也是美的最高品级”,教育管理活动必须具有和谐的审美属性,才具有美的特质。和谐在教育管理活动中主要体现为两大方面。一方面,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主要是教育者)之间相互尊重、互为支持、团结协作,建立了开放式的民主关系。这是在教育这一特殊领域里,对知识分子阶层的更高期望和更高要求。如果管理者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互相排斥、攻击、敌对、破坏,那么,教育管理过程就无法让人感受到美,更无法组织和引导教育培养出和谐完美的人格。另一方面,和谐还体现在教育管理过程各个环节完整有序的运行上。决策、组织、领导、控制、创新等各环节按照教育管理的规律协调运作,环环相扣,步步深入,通过教育管理主体的管理方略和管理艺术,使每一环节完满完成自身职责,并形成良好的新的循环,和谐高效,可使审美主体满足而神逸。同时,教育管理过程不仅是由一个个的

环节循环构成,而且,教育管理组织是一个通过与其环境的输入和输出来调节其生存状态的自我维持系统,这一系统需要建立开放的思维模式,需要为保持与周围环境的相对平衡而作出自我调整,“以促进智力的、政治的和精神的力量有机融合”,“在充满压力和不确定的条件下融合包括不同的力量的团结和联系、和谐与一致以及合作与共处。而且,当这种融合真正产生的时候,它就会产生五倍的能量”,这时,我们感受到的就不仅是冷静的理性,而是感性的超越,是对人在教育管理中对挑战的勇敢应答,对在错综复杂的教育实践中进行创造性驾御的深刻体悟,这也就是美感!

(二)个性化

个性是指一个人精神属性中区别于他人、有积极意义的独特性。我们不能说凡是具有个性特征的东西都是美的,但可以肯定的是真正的美必然是个性化的东西。美国美学家桑塔耶那曾对艺术的普遍性要求提出过批评,认为“普遍性的要求是一种自然的误会,它要求人们具有相同的能力,但是世界上就没有两个人会具有相同的能力”。正是因为人的个性存在着差异,所以管理中要求充分关注人的个性,适才适所,对不同的人施以不同的激励方式,进行个性化的管理。教育管理尤其如此,它更着重于引导和经营有个性的教育,因材施教,培养出有个性的受教育者。康德说过: “他有个性,这在绝大多数场合下不但是说到他,而且是在称赞他,因为这是一种激起人家对他的敬重和赞叹的可贵性质。”没有个性的人呆板、肤浅、平庸,就称不上是审美的人。“所谓美的行为必须发自作为主体之作用者的人性本身,而且此时又始终是富有个性的。”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任何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存在。”在马克思看来,一个社会、一个群体,其成员越是缺少个性就越是没有凝聚力。他曾经把那些无个性个体的结合比喻为一袋马铃薯。如果不注重个性化的教育管理,就会抹杀管理者、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个性,这个教育群体就没有生机和活力,就会丧失前进的内在动力,最终就会成为一个死寂的群体。可见,个性化的教育管理对于保护人的个性和形成个性化的管理是至关重要的。个性中蕴涵着自由的精神,而自由的精神就是美的精神,因而个性化就是教育管理审美价值的一种形态。

(三)公正平等

公平本是一个社会概念,意指机会均等、权力平等以及资源的合理分配。在审美活动中,当一个人或一个群体获得了权利保证、公正待遇和尊严维护时,公平就蕴涵了道德之善和对真理、正义、自由、价值规律的追求,从而给予了人本真意义上的自我肯定,体现了自由的美学精神,使公平的理念得到了感性显现。“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美是道德的象征”,善之且美,这时,公平就具有了美的属性。教育管理中的公平之美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所有管理对象的一视同仁和平等态度,二是对教育资源在不同区域、不同部门的公平、合理分配.这两个方面缺、不可,共同构成了教育管理公平美的重要内容,它们能使管理者、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感受到生活的公正与美好,更加激发工作、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精神,有助于建构保证公平的教育并塑造具有社会公平意识的优良人格。

(四)高效

教育管理活动是一种有目的的对象性活动.作为一种对象性活动,人们并不满足于自己已经活动了或活动着,像悠闲地欣赏天边飘动的白云那样等待它自然而然地达到目的地。为了有效地满足人们多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人们必然要以各种手段追求更高的活动效率,但在最终和最高意义上,人类活动的效率追求并不是效率本身,它看起来是手段的追求,然而在本质上却是对目的——人类生存目的的追求。对教育管理效率的追求,首先要符合人类自身再生产和社会进步的需要,能够产生良好的社会效果,即合善的目的,否则,效率再高也无任何意义。同时又必须驾御教育和管理的规律,使教育管理更合理、更优化,使速度更快、质量更高,即合真的规律性。这样,当教育管理者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时,这种真与善的统一既表征了教育管理主体用智慧改造客体的自由与创造,又以感性的自由形式体现了教育管理主体与客体的和谐、规律与目的的统一,因而是美的管理。

(五)超越

在审美活动中,人们对于物质欲望、功名利禄会保持着一定的距离,这一定的心理距离就是超越。美作为一种高层次的人类对现实的关系,显示出超凡脱俗的本性。美具有超越性,是人们关于审美判断的牢固信念。这一超越性在教育管理的协调活动中体现为超越功利、超越等级.作为一般的管理活动,人们往往把效率看作至高无上的价值追求。但是,教育管理有它的特殊性,它既要通过管理者合理有效地利用资源以获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更重要的是教育有培养人的特性,而人是不能用金钱、物质、经济效益来衡量的,因此教育管理必须超越功利,必须超越对纯经济效益的追求,在更高层次和境界里关注和促进教育对人生之美的建构。超越了功利,教育管理才有可能是美的。除此,教育管理还应超越等级。管理是通过组织机构和组织活动来实现的。组织内部因为职能的划分、使用不同的权力和职责,形成了一定的层次和等级系统,理想化的管理是权力和职责在这一等级系统中的有序运行。但正因为等级的存在,恰恰膨胀了一些管理者高高在上的“官本位”意识,滥用职权、显示权威、姿态傲慢、有意刁难,教师感受到的只是强制、束缚、压抑,是人性的扭曲和对尊严的摧残,是对管理者的厌恶与鄙视,如此,何谈管理之美!所以,教育管理者必须学会超越等级,超越权威,超越自我,摆脱功名利禄的束缚和羁绊,以真正服务于教师的管理理念,来进行组织与领导。惟如此,才会使教育管理活动具有超越的审美品性。

总而言之,美的管理就是好的管理。考察现实,教育管理中存在着大量的对美的践踏与破坏的丑陋行为与表现形态,这就特别需要我们运用批判理论去揭露教育管理的丑陋,用美的理念去审视和观照教育管理,不懈地去追求和创造教育管理的审美价值。

(责任编辑:袁海军)

作者:孙玉丽

上一篇:管道结构设计论文下一篇:个人绩效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