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性化学教育论文

2022-04-17

摘要:实验在化学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其他任何方法都不可替代的。实验是化学的生命线,是化学科学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没有实验,任何新的东西都不能深知”。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审美性化学教育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审美性化学教育论文 篇1:

化学教育中的人文教育透视

【摘要】 在化学教育中渗透人文教育,能够让学生自觉的弘扬道德价值,接受审美教育,实现人文教育与自然教育的和谐统一。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教师要注重化学教育历史资料的选择,重视化学教育过程中的真善美有机统一,加强化学教育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实现在化学实验中渗透人文教育。

【关键词】 化学教育 人文教育 综合发展

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文教育和自然科学教育都已受到教育界广泛的重视。人文性的重要作用在当前的化学教育工作中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自然科学教育仍然占据着绝对的主导地位,这就会对培养综合素质人才产生影响,在化学教育中处理好人文教育和自然科学教育的和谐关系,对化学教育的有效结果有着重要的影响。

一、实现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结合的意义

自然科学不仅有着丰富的知识要素,也有一定的文化内涵,化学学科的本质是一种方法,也是知识的积累和重要的思想来源。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升已成为化学教育需要完成的目标,在化学教育中渗透爱国主义和辨证唯物主义教育,是科学在长期发展过程中积累起来的一种文化形态,能够让人自觉的弘扬道德价值,接受审美教育,实现人文教育与自然教育的和谐统一。在教育中渗透人文教育的功能需要涵盖到几个方面:一是最基本的教育功能。教育功能是教育的本质功能,不仅是单纯的教授文化知识,还包括思想、价值、观念的培育。在任何教育活动中,都不能忽视政治方向、民族意识与价值观念的培养;二是文化素养功能。教育可以起到传道授业解惑的作用,文化素养功能包括文化的传递、储存和发展几个层面,同时还包括智能的培养与知识的传授两个重要的内容;三是促进个体的发展功能。在教育活动中,要注重受教育者特长、爱好和兴趣的培养,帮助受教育者养成强健的体魄和健康的心理素质。有学者曾经提出,单纯的自然科学与文学教育相同,化学教育活动作为典型的自然科学,如果仅仅注重学科知识的构建,那么并不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因为人的发展不仅需要物质基础,还需要满足他们的精神需求。

因此,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是和谐统一的整体,在培养综合性人才的过程中两者相辅相成,共同促进化学教育目标的完成,这与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一致的。

二、如何在化学教育中渗透人文教育

化學学科属于科学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作为化学教师,不仅要注重为受教育者传授基本的理论知识,还要加强人文教育的培养,以人文素质的培养来促进化学教育质量的进一步提高,这可以采用以下几个形式:

1、注重化学教育历史资料的选择。化学家改造世界的主要资料就是化学史,化学史中的人文素材是非常丰富的,人类在漫长的社会生活中积累了更多与化学相关的经验,才形成了厚重的化学史料。因此,可以将科学家在发明创造中体现的刻苦努力故事融入化学教材,让受众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接受人文精神教育。利用化学史,可以让受教育者从中领悟出很多的道理,对于化学教学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

2、重视化学教育过程中的真善美有机统一。化学教育中不缺乏美育的踪迹,美育教育也是人文教育的重要内容,美育就是通过审美教育来提升受教育者创造美的能力,不少教师认为,美育是文科教师肩负的重任,实际上,在自然科学中,美育思想也是非常丰富的。化学中的美育因素是非常多样的,在化学教学活动中,可以利用色彩美、和谐美来实现真善美的有机统一,这也是锻炼受教育者人文精神的一项重要途径。

3、在化学实验中渗透人文教育。美在任何学科中都存在,化学学科也相同,化学学科的色彩是非常缤纷的,令受教育者眼花缭乱,化学中蕴含的美不仅蕴含在化学自然现象中,在自然规律中也有着深刻的美感。化学规律和谐、化学反应协调,化学中的美需要我们用心去挖掘,化学实验是人们认识化学知识的重要渠道,利用化学实验可以让人们感受化学世界中蕴含的美。因此,在化学实验教学活动中,需要重视实验现象的描述,更新教学知识。例如,在过渡金属性质实验教学活动中,可以传授一些关于我国瓷器制作的相关知识,让受教育者了解古人是如何制作瓷器的,这不仅可以拓展有关化学的知识,还可以将人文教育落实到实处。

4、加强化学教育与实际生活的联系。生活中的化学现象无处不在,化学教育应融入到生活场景当中,才能更好的促进化学教育的进一步改变。化学学科是开展环保教育的一项有利素材,在化学课堂上,可以列举出一些世界中的公害事件,这不仅可以提升受教育者的环保意识,也能够强化他们的责任意识,帮助人们树立起积极向上的价值思想,提高他们的环境道德价值观念,这也是落实素质教育的有效方式。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化学学科中,实施人文教育是化学教学活动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作为化学教师,必须要意识到人文教育的重要性,积极挖掘多样化的素材,主动将其融入到化学教育中,对受教育者进行科学价值观与方法论的教学,为他们的发展提供源源不竭的动力。

参 考 文 献

[1]邱苏霞.如何在化学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J].中学生数理化(学研版).2013(10)

[2]周炯.化学课堂中的人文教育[J].时代教育.2015(06)

作者:王晶

审美性化学教育论文 篇2:

化学实验教学不容忽视

摘要:实验在化学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其他任何方法都不可替代的。实验是化学的生命线,是化学科学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没有实验,任何新的东西都不能深知”。

关键词:化学;实验;教学;重要性

一、化学实验中的美育教育

化学实验美对学习和研究化学有巨大动力作用,化学实验教学不仅要向学生展示化学仪器美,化学物质美,重要的是在实验操作美,实验装置的和谐美和实验现象美上狠下工夫,力求装置简单美观,操作简便安全,现象明显精彩。例如向CuSO4溶液中滴加较浓的烧碱溶液,产生的絮状沉淀恰似蓝色的钟乳石,使人惊奇万分;把喷泉装置上的胶头滴管取掉,而在喷水导管口插一根细铁钉则产生花朵般的喷泉,令人赏心悦目。

化学实验教学是创造化学美的源泉。经常让学生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欣赏感受化学美,就会消除对化学的误解,激发探索化学的浓厚兴趣,产生热爱生活、愉悦和谐、乐观向上等积极的情绪,有助于发展审美创美能力。

二、化学实验中的德育教育

借助典型实验,增强爱国意识。例如借助侯氏制碱法实验原理介绍侯德榜的感人事迹和我国纯碱工业的发展概况,激发学生建设祖国的使命感。

借助典型实验,培养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例如结合每一个演示实验的特点有侧重地对学生进行艰苦奋斗、勤俭节约、遵规守纪、不怕挫折、保护环境的教育。介绍化学家钻研实验要着重加强爱护公物、尊重他人、乐于协作、注意安全、整洁有序的品德教育,大力纠正学生在实验中浪费药品、乱放乱倒等不良实验习惯。

三、化学实验中的科学素养教育

化学知识从实验中来,化学实验是最好的老师,通过实验帮助学生掌握好知识,发展各种能力,提高化学科学素养,应注重以下两点:

1.观察与思考。例:氯气的性质教学中,课本通过实验呈现了氯气能和钠、铁、铜、氢气反应生成对应的物质,一般教学过程中学生观察了演示实验后,教师讲清每条反应的现象和特征就基本完成了。这时如果多问一个问题可能会更有效。“教材为何选择了这些物质?”在学生思考和教师讲解的过程中,学生能增强探求规律的意识、了解物质分类的应用并能以实例了解氯气具有强氧化性的特点,也能为后续的元素化学的学习提供一种思路。

2.探究与总结。本环节着重引导学生分析和处理化学实验所获得的信息,探究实验现象产生的原因,从定性、定量的角度找出内在联系,抽象归纳、逻辑地总结成规律,即得出正确的结论,突出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这是实验教学改革的核心。

例如在进行氯水的漂白性教学时,我给学生创设了这样一个探索知识的情景:将酚酞试液滴入氢氧化钠溶液中,试液变红,在向上述溶液通入氯气,红色退为无色。组织学生讨论原因,原因可能有两种:其一,氯气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其二、有一种漂白性物质使红色漂白。进一步要求学生设计实验求证真实原因。在教师有意识创设的探索氛围中,学生的科学思维方式得到了很好的训练,对学生而言终生受用。

四、化学实验中的创新教育

创新教育需要创造性的教与学。演示实验是化学教学中被广泛应用且最有成效的教学形式。在实验中创新不但能促进学生掌握有关化学知识,而且还起到示范作用,从而培养他们不迷信课本,敢于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创新的精神,激活创新意识,进而达到提升创新能力的目的。

例如氢气的燃烧爆炸创新演示实验:将废弃的饮料塑料袋的一角撕开装满水,用排水法收集约三分之二体积的氢气,然后把剩下的水倒出,用长的导线插入塑料袋内,导线的另一端与打火机相连。老师按动打火机,塑料袋内的氢气被点燃而爆炸,声音响亮,现象非常明显,又没有危险。学生观察实验后,异口同声说:“这实验真棒。”成功的创新实验不但给以示范,而且激励学生的创新动机,培养了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从化学教学的角度看,化学实验是化学教育的基础和必由之路。取消了化学实验,也就扼杀了化学教育;不做化学实验,再有才华的学生也学不好化学。学生学习化学基础知识、掌握实验技能和发展智力、培养能力,要靠化学实验教学的运作;学生养成科学态度、情感意志品质,离不开化学实验;学生科学世界观、科学方法论及良好学风的形成,更是与化学实验教学紧密相关。正如我国著名的化学教育家戴安邦教授所说,“在化学教育中强调化学实验,无论如何都不会过分;化学实验室是学生学习化学最有效和收获丰富的场所”。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2]熊言林.中学化学实验设计与研究[J].化学教育,2002,(5).

[3]刘亚芬.实验改进二则[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04,(3).

作者:郭小丽

审美性化学教育论文 篇3:

中学化学教育融合人文教育的认识与实践?鄢

摘要:提出了人文教育的目标及实施要求,探讨了中学化学教育融合人文教育的可能性,提出了化学教育中融合人文教育的操作框架;以九年级化学“自然界中的水”教学为例,阐述如何在中学化学教育中融合人文教育;简述了科学教学中融合人文教育的要求。

关键词:中学化学;化学教育;人文教育;教学实践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6.08.002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征求意见稿)》提出包含“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审美情趣;身心健康、学会学习、实践创新”九大要素的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涉及科学素养、人文素养等范畴。由于学校是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主阵地,因此学校应在“课程设置与实践中体现科学人文教育的融合”[1]。中学化学教师如何在化学教育中融合人文教育?这就需要认识化学教育融合人文教育的可能性,在此基础上结合化学课程目标与内容创造性地实施。

一、化学教育融合人文教育可能性探讨

1. 人文教育的目标及实施要求

探讨化学教育融合人文教育的可能性,先要了解人文教育的目标及实施要求。人文教育的主旨在于培养人文精神,其核心是“教学生怎样做人,怎样与自然、人和社会和谐相处”[2],从而成为求真、求善、求美的人。因此,科学课程中人文教育的主要目标,表现为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意识、生态伦理和环境道德观念、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等方面[3]。具体来说,就是要让学生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社会的关系,形成科学的资源观、生态观和环境观,建立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与生活规范,形成求真务实和勇于创新的科学态度、敢于质疑与批判的科学精神。

不难发现,人文教育重视情感,其关注重点不是认知对象本身,而是赋予认知对象以意义,从而使学习者形成某种感受,并把这种感受与生活、情意融为一体,建立起稳定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因此,践行人文教育,必须依托合适的素材与适切的路径,强调学生全身心“溶化”到学习情境之中,与学习内容融为一体,在对话与交流中受到学习内容的感染与同化,形成自己的感悟与理解,从而获得精神性自由。概括而言,人文教育的实施,强调情境性、参与性和体验性。

2. 化学教育中融合人文教育可能性分析

认真研究化学课程标准,会发现化学课程的课程理念、课程内容、学习方式等方面,都为化学教育融合人文教育创造有利条件。

(1)中学化学“课程理念”要求在人类文化背景下构建化学课程体系,强调化学课程应充分体现人文内涵,帮助学生认识化学、技术、社会、环境的相互关系,关注人类面临的与化学相关的社会问题,发挥其在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重要作用。[4]“课程理念”的这些方面为化学教育融合人文教育提供了理论支撑、指明了努力方向。

(2)中学化学课程内容的选编,兼顾了学科、学生与社会的需求,注重学生生活和经验、学科和社会发展的联系;注重采取适当的题材,如化学对社会文明推进的贡献、不恰当使用化学物质与化学技术产生的负面影响等,形成运用化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意识,培养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这样的课程内容,为科学与人文教育的兼容与整合提供了很好的载体。

(3)在学习方式上,强调开展以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多样化的探究活动,强调学生亲历“发现学习和生产、生活中有意义的化学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过程,有利于学生体验科学探究过程,并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获得深刻、独特的体验。正是由于探究活动具有“情境性”、“参与性”和“体验性”的特征,从而对培育学生人文素养发挥很好的作用。

二、化学教育融合人文教育的实践——以九年级“自然界中的水”教学为例

如何在化学教育中融合人文教育?笔者提出图示的操作框架:教师先结合教学单元,开展“课程标准”和教材研究,分析提炼“科学素养目标”和“人文素养目标”(两者共同构成教学目标,分解的目的在于强化教师予以同时关注)。在此基础上,开发并完善达成目标所需的教学资源、规划教学活动。最后,根据课前教学预设和课堂教学生成,有效开展“科学-人文教育”活动。下面以沪教版九年级化学“自然界中的水”为例,并侧重于人文教育实施来谈谈。

1. “课标”分析

本单元内容安排在“主题二 身边的化学物质”和“主题五 化学与社会发展”中,强调从生产生活、化学与社会发展关系的视角认识“水”这一化学物质。“课标”提出六点学习要求[5]:认识水的组成,知道硬水与软水的区别,了解净化水的常用方法,知道水对生命活动的重大意义,认识水是宝贵的自然资源,树立保护水资源和节约用水的意识等。同时,还提出四个方面的“活动与探究建议”:根据实验现象推断水的组成,了解或实地调查饮用水源的质量和水净化处理的方法,试验活性炭和明矾等净水剂的净水作用,讨论用‘蒸馏法’淡化海水以供应工业用水的可行性。

2. 教材分析

教材分四个部分安排单元内容:①“导语”。阐述“水是熟悉而又陌生的物质”,设置“你已经知道什么”栏目总结对水的认识;②“水的组成”。安排电解水实验研究水的组成,讨论水蒸发与水分解过程的区别、水在解决能源危机中的应用;③“水的净化”。基于自然界中水含杂质及其危害,介绍水净化的重要性及常用方法,并以自来水生产为例说明水净化的重要性;④“水资源的综合利用”。通过呈现我国不同年份用水量资料,阐述用水量与工业发展的关系,揭示我国水资源短缺的现状,探讨解决淡水资源短缺的思路方法,提出保护水资源、节约用水的重要性。

3. 人文素养目标的提炼

由前可知,“课标”提出了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方面的学习要求。为落实这些学习要求,教材在介绍化学知识的同时,安排了许多富含人文教育价值的内容。根据“课标”要求和教材内容,可提炼出如下的“人文素养目标”:①树立保护水资源和合理使用自然资源的意识;②赞赏化学科学对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贡献;③培养社会责任感、参与意识与决策能力;④建立辩证和发展眼光看待问题的思维视角,⑤认识到科学研究过程需要科学的研究方法、秉持严谨求实的态度、敢于批判质疑的精神。

4. 规划人文教育的实施路径

本节内容内隐着几对“矛盾”:对水认识既熟悉又陌生的“矛盾”,化合反应与分解反应的“矛盾”,自然界中的水含有杂质与饮用水等需要净化的“矛盾”,用水量增长与水资源短缺的“矛盾”,海水资源丰富与淡水资源缺乏的“矛盾”。这些“矛盾”的解决,很好地融合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其中,解决“矛盾”从而实施人文教育体现在:(1) 在解决水的熟悉与陌生的“矛盾”并建立水组成的科学认识过程中,感悟到这一历程需要科学家采用实验研究的方法、秉持严谨求实的态度、敢于批判质疑的精神;(2)在解决水含杂质与水的净化的“矛盾”并学习常见含杂质水的危害、水净化常用的方法的过程中,认识到科学技术对人类发展的价值;(3)在解决用水量增长与水资源短缺的“矛盾”中,感悟到可持续发展对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建立生态伦理与环境道德的意识;(4)在解决海水资源丰富与淡水资源缺乏、能源危机与水资源丰富的“矛盾”过程中,感悟到化学与人类、社会间的关系,体验到化学对促进人与自然、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性。而且,这些“矛盾”的解决,还很好地培养学生看待问题的辩证思维。

此外,还可通过精选学习素材、设置多样活动,实现在拓展视野中融合人文教育、提升人文素养。如,引入反映巴以冲突的“水的争端——为水而战”新闻[6],引发学生认识“水危机”、感悟共享有限水资源的生态伦理与环境道德意识;开展“水资源应用现状”、“城市污水处理”等的调查、参观、访谈活动,了解我国水资源短缺但节水潜力大的事实、水污染原因和防止水污染措施,形成改变用水习惯、形成节水、保护水资源的意识,感悟化学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价值;阅读“人类对水认识的发展史”等史实,了解人类对水认识的历程,认识到科学认识的阶段性和发展性,感悟这一过程离不开科学家敢于质疑、积极探索的科学精神与品质;解读我国“节水标志”、自主设计“节水标记”与节水宣传板报等活动,增进节水意识,感悟简洁美、和谐美等。

三、结语

人文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强调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时代背景下将越来越受重视。对于科学教学中融合人文教育,应该认识到:人文教育并非虚无缥缈,可结合具体情境与内容、在实践活动中得以落实;人文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融入课堂并经长期实践,其效果才能得以体现;人文教育的实践,有赖于教师自身的专业素养与人文底蕴。因此,教师应加强自身人文修养,深入开展人文教育内涵及其实施策略的研究与探索。唯有如此,才能在科学教育中融合人文教育,从而将核心素养培育工作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 陆真.科学与人文教育融合的范例—高中化学新教材中人文精神渗透的诠释.“科学与人文教育融合与复合型教师能力培养”国际研讨会文集,2007

[2] 仝芙君,刘爱民.新课程背景下如何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J],化学教育,2008,(1)

[3] 余自强.科学课程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4]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5]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6] 何旭明.科学与人文 课程的一体两面[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05

作者:杨梓生

上一篇:动漫业危机管理论文下一篇:职业卫生管理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