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生社会实践论文

2022-04-19

【摘要】社会实践教育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对于进一步深化和拓展大学生全方位思政教育,让大学生接触社会、认识社会、了解社会起到了重要作用,能够促进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受洗礼、长本领、做奉献,进而促进高等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对推动新时代高等教育的良性发展、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具有重要的意义。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高校学生社会实践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高校学生社会实践论文 篇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下高校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建设

摘要:教育教学改革是一个永不衰老的主题,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改革最终能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为了历史学专业能够有更好更长足的发展,为了历史专业学生能够应对未来的社会发展,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求下,高校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已成为发展历史专业、培养历史人才的必然要求。

关键词:历史学;社会实践活动 ;专业教学

为促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完善以卓越教师为目标的专业培养方案,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坚持学生实践与专业教学相结合已成为发展历史學专业,培养历史人才的必然趋势。

一、高校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现状

社会实践活动是培养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环节,也是衡量大学生是否成为合格人才的标准之一。目前,高校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性已经得到广泛的认同,很多学校与专业的培养计划中,都将社会实践环节提高了比重。但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仍然存在问题。

1.实践活动专业性不强。历史课程设置单一,历史内容本身枯燥,理论知识抽象等特点使历史专业实践活动受到限制。然而实践活动专业性不强对于培养学生的适应社会能力造成一定的困难。

2.专业知识与社会现实之间存在差距。一些大学生在初次接触实际工作时会发现课本所学知识已相对陈旧,跟不上时代变迁的潮流,以至于实践过程中,很难将书本知识迅速、有效地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这就会造成实践单位与实践者之间的矛盾。

二、高校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建设

若想解决大学生实践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应充分发挥社会、政府及学校、用人单位和大学生的积极性,形成一个良好的循环实践体制。首先,统一社会实践的认识问题,提高社会支持力度。其次,改进传统的评价标准,建立更为客观且有效的评判机制。例如,学校随机抽取部分实践单位,与负责人进行见面沟通,以了解学生的社会实践状况,以完善学校、学生、实践单位三者间有效的互动、沟通。就目前来说很多学生还沉浸在学生这一被动角色当中,习惯于“老师教什么我就学什么,社会实践单位安排什么我就做什么”的方式。因此,高校有必要培养和强化学生开放的个性,让他们能在工作中展现自己、提高自己。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求提高大学生实践能力,则必须依托高校实习、实践基地的亲身实践和认真学习,这是开展实践育人工作的重要载体。建立社会实践基地,可以让高校顺利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因此,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与历史学院与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罪证陈列馆合作建立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希望通过组织多元化的专业实践活动,以构建双赢合作、共建人才的培养模式,促进我校学生的实践能力。具体措施如下:

1.定期组织各年级学生参观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罪证陈列馆,对侵华日军七三一部队遗址进行考察;根据双方协议,在培训之后,组织学生自主参与陈列馆的讲解、资料收集和整理等工作。

2.结合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罪证陈列馆的展品资源,运用网络平台、微信微博等新媒体、校园广播台、宣传展板等多种形式进行爱国主义宣传教育,警醒同学们以史为鉴、珍爱和平、正视历史。

3.指导学生撰写实践报告。召开座谈会,分享考察心得,以从实践活动中获得关于历史的理性认识。

4. 专业研究。利用考察、参观和走访的成果,结合收集的史料,相关专业方向的同学把考察成果与专业研究相结合,进行深一步的研究,争取发表高质量的论文成果。

5. 邀请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罪证陈列馆的研究专家、学者到哈尔滨师范大学讲学,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扩大合作的范围和成果。

6. 在条件允许时,聘请陈列馆专家、学者任历史学专业硕士导师,合作培养相关方向的研究生;强强联合,利用我校和陈列馆双方的研究资源,申报高级别课题,共同从事地方史、中国近现代史方面的研究,力争多出成果,多出精品成果。

三、高校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成效及成果展示

当今时代,社会整体的受教育程度有很大的提高,社会阶层构成也在发生变化,随着社会多元化日益明显,包括文化价值观、社会分工的多元化,市场经济与信息技术的大力发展对社会成员的整体素质和技能要求越来越高,特别对于大学生这样一个建设国家未来的主力军团,如何实现自身能力和社会需求的完美结合,给学生和学校提出很大的挑战。社会实践活动刚好为培养大学生的良好素质提供了一个平台,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与历史学院与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罪证陈列馆合作,为我们相关专业学生提供了这样一个良好的平台,并且经过一系列的实践活动,锻炼学生能力的目的已经初见成效,为大学生以后更好地走向社会打下良好基础。

(一) 以加强思维引导为首要条件,规范大学生思想道德行为养成

在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陈列馆的十五个展厅中,分别陈列着大量的图片和实物史料,保存有大量的遗迹遗物,是控诉侵华日军进行非人性实验、发动反人类战争的主要力量。铁的证据表明,曾有3 000多名中国无辜平民被强制接种病菌而感染鼠疫、碳疽和霍乱等细菌进行观察试验后,都遭活体解剖而痛苦地死去。展室里,各种手术器械、枪械、实验文件记录、幸存士兵的忏悔录像和忏悔书等一件件罪证沥沥在目;细菌实验、冻伤实验、毒气实验、活体解剖、枪弹穿透等一桩桩罪恶罄竹难书!侵华日军第731部队遗址,让我们深切体会到了战争的残忍与恐怖。

这样的实践活动本身就是一次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并且对他们了解历史、了解过去有着重要作用。通过小组成员反馈的考察心得我们了解到,对于日本战犯的恨不单单是“恨”,更多的是对历史的冷静反思,对和平生活的珍惜,对我们祖国更加的热爱。历史不等于现在,那段岁月已经过去,作为当代大学生,他们感觉到肩上的责任重大,担负着历史给予的重任。因此,练就过硬的专业素质和技能对于国家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 以增强学术性为基点,促进大学生专业素质养成

实践活动的开展要为教学服务,因此,我们建立实践活动基地的目的是为了完善教学实践体系,改革实践课程结构。以历史学实践基地培养目标为导向,建立实践教学课程体系。按专业技能需要,设置参观考察、讲解、资料收集与整理等实训课程。

实践小组成员们通过查阅资料得知,侵华日军第731部队遗址形成于1945年8月,是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細菌武器研究、实验及制造的基地,是日本侵华期间留存的近现代重要历史遗迹,主要分布在哈尔滨市,共有31处遗迹,重点保护区面积为24.8万平方米。同时,在实际考察的过程中,小组成员们考察了除731部队在“四方楼”内密设活体实验室,还在城子沟、陶赖昭、安达设立了固定的野外实验场。731部队经常以演习名义用活人进行实验活动。城子沟实验场建于1941年,距731部队西南5千米处。陶赖昭实验场建于1941年,址在距陶赖昭车站1千米,为松花江附近一个天然沙场。这其中安达特别实验场的规模最大,所进行的细菌实验次数最多。而这些知识仅靠平时学习很难识记。

可见,同学们对于相关的知识和史料进行整理、调查、研究,加深了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同时,获得大量的感性认识和许多有价值的新知识,使他们能够把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与接触的实际现象进行对照、比较,把抽象的理论知识逐渐转化为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 以增加实践学习为手段,拓展大学生就业领域

社会实践同样为就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通过不同种方式的实践有利于增强大学生适应社会、服务社会的能力。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对各种人才的要求也随之不断变化,竞争已成为社会的基本特征。因此,专业面窄,社会适应性差,综合能力不强的人才在市场竞争中必然处于劣势,社会实践使大学生广泛地接触社会,了解社会,不断地参与社会生活,在实践中不断动手、动脑、动嘴,直接和社会各阶层、各部门的人员打交道,培养和锻炼实际的工作能力,并且在工作中发现不足,及时改进和提高,使之更新知识结构,获取新的知识信息,以适应社会的需要。

基于校内外历史学专业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与利用,本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近年来得到很大提高,也取得了一些成绩。历年来学生在实习基地的教育实习都获得了基地学校的高度认可,2012年有多名学生应哈尔滨市萧红中学、阿城区第七中学实习等基地学校的邀请在实习结束后以顶岗实习的形式继续留任;多个批次的学生在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罪证陈列馆参加考察参观、讲解、资料整理等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获得了陈列馆的高度肯定,有小组成员在毕业后成为馆内正式员工,为学生提供了就业机会;历史学专业2010级学生在由中央电视台主办的2012年“希望之星”英语风采大赛中获全国总决赛第十六名;2名同学荣获哈尔滨师范大学第六届大学生实践创新基金;6名同学在哈尔滨师范大学第一届“森淼杯”多媒体课件制作大赛中获奖。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发展,大学生实践活动的不断深入,针对历史学的改革和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下的特色实践活动也在不断探索和深入,并取得了显著的阶段性成果。历史学教育教学的改革、特色的大学生实践活动,都是在历史学科自身发展的基础上,也为培养高素质史学人才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将实践教学改革作为推进历史学专业教育改革的一个主要方面,积极吸取同类专业实践教学的各种有益经验,明确实践教学培养规划和目标,建立了系统化、常规化实践教学体系,增加实践教学场馆与设施的投入与利用,建立校外实践教育基地,不断丰富校外实践基地教学形式,拓宽实践领域,开拓实践空间,增强实践性专业指导,强化学生的技能培养,促进学校与社会的深度衔接,使受益学生逐年增加。

参考文献:

[1]胡宋明.高师历史教育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探索[J].南北报,2009,(11).

[2]刘潇湘.关于高校历史学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思考[J].教育实践研究,2011,(11).

[责任编辑:褚永慧]

作者:金丽雪,王军

高校学生社会实践论文 篇2:

高校学生社会实践教育的创新性研究

【摘  要】社会实践教育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对于进一步深化和拓展大学生全方位思政教育,让大学生接触社会、认识社会、了解社会起到了重要作用,能够促进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受洗礼、长本领、做奉献,进而促进高等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对推动新时代高等教育的良性发展、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社会实践;高校;大学生;创新

引言

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強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大学生社会实践作为高校教育活动的重要环节之一,目前与课堂教学活动相辅相成,是培养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

1.高校学生社会实践的涵义

1.1社会实践的概念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高等学校按照高等教育的目标要求,有目的、有组织、有规划地引导、组织大学生深入社会、体验生活、接受教育、增长见识、奉献社会,进而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一项教育活动。社会实践拥有悠久的历史,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对实践教育的重要性早有论述。孔子言:“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强调道德品行要落实到“行”,要言行一致,以行验言。朱熹的“知行常相须”思想;王夫之的“知行相资以为用”思想;蔡元培的“好学力行”思想等,都对今天学生的社会实践具有理论与实际意义。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重要原理之一,这是从分析现代生产、现代科技以及现代教育的本质中得出的结论,现代科学是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基础,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途径。

我国高校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自20世纪80年代拉开帷幕,从少数学生的自发活动发展到目前全国范围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每年数百万大学生参与的庞大工程,为教育的多元化提供了崭新的途径。大学生社会实践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思政的目的、任务和内容相一致。思想道德建设不仅是认识或心理因素,更需要实践来体现,实践活动对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健全起到关键作用。实践活动有助于青年学生加深对知识理论的领会,进而形成理性思维,让大学生亲自在实践中尝试,才能产生切身体会,从而加深自我认知。大学生只有进行深入的社会实践,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才能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完善的人格。思想政治教育也只有通过实践的强化,才能完成育人的系统化建设。

1.2社会实践的功能

理论和实践对于培养人缺一不可,脱离实践的理论学习,很难被学生真正掌握并融会贯通。社会实践能够让大学生接触真实的社会,获得直观的感性认识和经验积累,提升他们将理论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社会实践还是课堂教学的必然延伸和有益补充,教师应充分利用实践的机会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课堂教学相对抽象化、概念化,只有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才能加深记忆与理解,也有利于理论知识的升华。为大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有利于他们走上工作岗位后,能够快速适应紧张的工作节奏。通过社会实践,可以使大学生尽快熟悉社会的方方面面,尽早找到人生的目标和方向,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学生要实现全面发展,不仅在接受教育的种类上要多样化,在接受教育的途径上更应多样化。社会实践可以依靠各类社会资源,对大学生进行全面的,综合的教育,实现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有效对接。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学生特点的不断变化,很多传统的教育方式、理念和手段已经落伍,社会实践将有效促进高校自身的改革与创新。可以通过社会实践,了解社会的同时,通过所见所闻、所感所悟形成符合社会规律的价值判断。

创新教育是国家的战略需要,也是社会的时代选择,社会实践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与塑造。通过鼓励大学生开展创新性实践比赛或活动,如: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大学生电子商务“创新、创意及创业”挑战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等。能够激发大学生的创业热情、锻炼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大学生的科研能力、进而提升科学素养和人文水平,为国家和社会的变革提供源源不断的创新动力。

2.高校学生社会实践教育的分类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以及国际合作的增多,社会实践的分类也越来越丰富多彩。正确认识和理解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的内容与形式,在原有的基础上创新与升华,具有重大的理论与现实意义。在组织大学生社会实践过程中,精准把握社会实践的内容是有效实现实践目的,促进实践正规化,加强实践实效性的重要保障。

2.1思想政治理论教育

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大学生的头脑,是新时代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要求。通过社会实践,有利于大学生认识世界、了解世界,增强大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为社会服务的意识,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大学生也可以通过实践,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验证理论的实践性,将知识转化为价值理论和科学精神。通过社会实践,学生能够接触到学校以外的人和事,并亲身体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应用价值,深刻体会社会与高校、与学习的关系,从而深化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现实意义。

2.2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是指个人或集体对自身所属国家的一种积极认同的态度和行为,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是推动我国发展与进步的光辉旗帜和不竭动力,是培养社会主义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动力源泉。通过社会实践,可以激发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可以使大学生将对祖国的深厚感情转化成为祖国奉献青春与热血的具体行动,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发挥知识与才干。

2.3人格品行教育

大学生不仅需要高尚的道德情操,更需要良好的人格品行。大学生可以在社会实践中磨砺意志、提升素质、完善人格,当他们走出校园、走进社会,能够以全新的面貌迎接外界的挑战。诚信品格是社会的共识,也是教育的重要内容,仅凭课堂说教,显然力度不够,如何引导大学生在现实社会中正确看待并严格遵守诚信品格,已成为高校对大学生进行社会实践的重中之重。通过实践还可以增强学生的感恩意识,培养学生节俭意识、奉献精神、吃苦耐劳等优良品质,锻炼学生克服困难、勇于面对挑战的意志品质。

2.4职业道德教育

职业道德,是同人们的职业活动紧密联系的符合职业特点要求的道德准则、道德情操与道德品质的综合。大学生毕业后,将直接面临择业和就业问题,他们能否胜任本职工作,并发挥作用,既要看其专业知识水平,更要看其职业态度素养。职业道德一般从实践中来,并在实践中完善。通过实践亲身经历、观察、体验,从而提高大学生的职业道德水平,使他们逐渐适应真实的职业环境与社会角色,帮助他们在未来的工作中找准自身的职业定位,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形成符合实际的职业生涯规划。

3.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创新机制

社会实践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学生喜爱,参与度与日俱增,在高校中显示出旺盛的需求和强大的生命力。为推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长期有序开展,就需要从多方面建立改革与创新的长效机制。

3.1创新社会实践的领导体制与运行机制

社会活动涉及高校、社会、家庭各个方面,需要多方协作,齐抓共管。高校应成立由校团委牵头,学工、教务、科研、宣传等部门组成的社会实践领导小组,对社会实践的组织实施进行总体规划、科学指导和监督落实,促进各环节的平稳运行。科学的领导机制主要体现在对社会资源、学校资源和学生资源的整合上。

在社会实践过程中,要整合各种社会资源,争取多方支持合作,为社会实践寻找有效载体,还要结合资源的不同特點,进行资源的整合、配置及有效利用。社会实践也是学校教学科研改革创新的试验场,学校培养人才的目标、方法、内容是否科学合理,会在社会实践过程中获得检验。高校应该整合校内资源,使其形成合力,从而保障社会实践的顺利进行。社会实践也是学生全面发展的载体,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过程,是获得新知与提升修养相统一的过程,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社会相统一的过程,树立远大理想与发扬艰苦奋斗精神相统一的过程。要将学生资源进行充分整合,针对学生的特点与个性,发挥特长,为实践活动献计献策。

社会实践必须适应新时代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各个环节都要与时俱进,坚持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应牢固树立学生是活动主体的观念,从大学生的思想、心理、特长等实际情况出发,使学生学以致用、服务社会、报效祖国。社会实践作为育人的重要形式,应纳入高校教学的管理体系之中,制定科学的活动机制和保障机制,为社会实践的健康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3.2创新社会实践的投入保障机制

社会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需要投入足够的人力、物力、财力,这些投入得到有力的保障,还需要在组织、制度和激励机制上建立对应的保障机制。健全的组织是社会实践活动能够顺利实施的保障,学校应建立自上而下的组织架构,从组织上保证投入的可能。还应建立投入的激励保障机制,可以物质奖励或经济奖励的形式提升社会实践的质量和数量,对于形式丰富、效果良好的团队,可以给予更多的支持;对于形式单一、效果不佳的团队,可以削减相应经费。奖惩分明,才能发挥出良好的激励作用,也有利于社会实践的持续健康发展。实践与比赛可以相辅相成,通过比赛的方式对社会实践进行排名,可以促进团队组织的发展和个人综合素质的提升。

3.3创新社会实践的考核与评价机制

社会实践的评价与考核既是对实践活动的总结与升华,也可以为日后的实践活动提供借鉴。高校可以将社会实践纳入教学计划之中,实现学分化管理,需要科学评价其质量和成绩。社会实践在理论和实际工作中的效果和价值,需要通过系统化评价与考核,并建立科学的社会实践活动评价与考核标准。

选题的独创性对于社会实践的吸引力和持续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只有创新才能发展,过时的社会实践不能吸引学生的广泛参与,也不会带来广泛且积极的社会价值。社会实践活动申请书的优劣也会影响实践成果的达成。实践成果的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也应作为考核的依据,这有利于社会实践与学术活动的有效对接,并能起到正向的引导作用,将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兴趣转化为对学术研究的热爱,提升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能力。

社会实践需要充分与社会对接,产生的影响在某种意义上也反映了对社会贡献的价值。选题独特深远、设计新颖巧妙、内容丰富充实的社会实践活动才能收到良好的社会效果,产生积极的社会影响。社会实践基地对于活动的开展也具有长远的意义,高校与社会实践活动基地建立长久且稳定的合作关系有利于社会实践的发展壮大,对于高校、学生、实践基地都能起到积极作用。将实践活动作为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使学生在参与实践教学的过程中,深刻体会蕴含在课程中的科学精神,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与研究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国荣.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意义、现状及发展态势[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09(01):94-97.

[2]陈林发.高等院校组织开展社会实践的几点思考[J].时代教育,2010(3):126-132

[3]丁晓华.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与专业实践技能培养[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10(2):159-161

[4]孙君芳.大学生社会实践考核机制实效性研究[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10(1):55-58

作者简介:许兆光(1982-),男,硕士研究生,政工师,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作者:许兆光

高校学生社会实践论文 篇3:

建立高校学生社会实践良性运行机制研究

[摘要]分析当前大学生社会实践存在的突出问题,以广西师范学院万秀村,实践基地为例,提出建立高校学生社会实践良性运行机制应从基地化、项目化、专业化、社会化、制度化五个方面展开。

[关键词]大学生 社会实践 良性运行机制

所谓社会实践活动,是指高校有计划、有组织地让大学生在课余时间利用自身知识和能力参与社会工作和服务的活动。社会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在社会实践中锻炼自我、服务社会的机会,有助于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确保大学生在实践中成才。大学生社会实践应该从学生的自发参与向有计划、有组织的良性运行机制发展,促进社会实践更加规范化、科学化。本文试针对当前大学生社会实践存在的突出问题,以广西师范学院万秀村实践基地为例,对建立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良性运行机制进行研究,以促使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能够深入、持久、良性运行。

一、当前大学生社会实践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社会实践活动流于形式,内容单一,不够稳定

部分高校仍没有建立相对稳定的社会实践基地,也有的是实践基地少,或一年换一个地方,或主要依靠学生自己凭借关系去联系实践单位。开展的活动往往根据某个号召或某个特定的节日、某个主题开展,缺乏长远的计划,活动没有持续性;一次活动在这个场所,第二次活动又换了另外一个场所。所以出现太分散性、不好管理、监督和形成效应,未能将这个活动场所形成社会实践活动转化成实习、就业的基地。

(二)活动缺乏调研、监控、评估、奖惩等管理

当前部分高校在社会实践管理上仍采用传统的行政管理模式,没有根据学校的优势、学生的专业和服务对象的需求来开展活动,在活动中事先没有做好充分的调研,不能知道自身优势和对方需要,没有进行很好的培训和准备。在活动过程中没有科学的管理方法进行监控、调整。活动结束后没有认真总结,只为活动而活动。

(三)专业水平有限。服务质量不高,层次水平低

由于活动多是学生自主去联系开展,缺乏专业教师的指导,往往会出现因知识和能力有限,开展的活动质量不高。多是做一些帮老人和社区扫扫地、擦擦玻璃等简单的体力服务活动,活动范围比较窄,实践能力和社会活动能力比较低,没有真正做到利用专业知识服务社会,没有做到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相互联系起来。

(四)活动影响小,缺乏社会各方支持,成效不够显著

1.学校对学生的活动支持不到位,对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缺乏总体布局、规划,没有落实充足的经费保障,使得社会实践活动取得的成效不大,对提高学生的素质提高不够明显。

2.学生对自身活动的重视不到位,没有将活动提升到提高自身的专业和能力等素质来看。

3.社会支持力度不够,一些单位和社区没有提供很好的实践平台。

(五)制度保障缺乏,制约了活动的健康运行

目前部分高校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学生人数与日俱增,但机构设置缺乏创新和改进,对学生的社会实践评价方法老套、单一,缺乏灵活性,对于实践活动的审核评估体系没有适应时代和社会的变化发展而进行改革。从社会到学校没有一套完整的制度给予社会实践予以保障。社会实践没有制度机制作保障,社会实践就难以正常健康运转。

二、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良性运行机制的具体做法

本文以广西师范学院万秀村实习实践基地为例,尝试探索一条良性的社会实践运行机制。2006年万秀村被确定为广西师范学院实习实践基地。该村常住人口4000多人,流动人口50000多人,是南宁最大的一个城中村。政法学院积极响应学校“和谐成长路,实践万人行”的社会实践服务指导思想,探索学校、家庭、社区之间的和谐发展,建立了万秀村实践实习服务基地。广西师范学院政法学院(以下简称政法学院)积极组织专业务实的志愿者服务团队推进万秀社区管理、服务农民工子女教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实验、环境保护、法制建设、助残等各方面工作。自2006年建立基地以来,政法学院发挥高校教师教育资源优势,带领大学生志愿力量,努力携手万秀村民,形成了“学校、家庭、社区”三方联动,共同营建“和谐新万秀”的好局面,不断解放思想,逐步形成社会实践“五化”良性运行发展机制,即已经形成基地化、项目化、专业化、社会化、制度化的良性运行发展机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加强基地化建设

基地化建设是巩固社会实践活动的基础。社会实践开展20多年的经验表明:没有基地,大学生社会实践就无从进行;没有稳定的合适的基地,社会实践活动也难以收到实效;社会实践基地已成为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基础平台,成为大学生实践活动系统中的重中之重。所以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势在必行。针对万秀村农民工子女在学业成绩、城市融入、教育公平等问题,政法学院依托社区和中小学建立了三个主要阵地。在充分借助街道社区居委会力量,结合学院社会工作、法律、思想政治教育等专业特色,建成“广西师范学院实习实践基地”,为社区提供包括心理咨询、法律援助、就业指导等多方面志愿服务;在星星学校成立了“服务农民工子女志愿服务基地”,“雏鹰飞翔”流动儿童辅导站,组织专门的志愿者队伍进行学业辅导、团队训练、兴趣辅导等活动,帮助农民工子女增强自信,融入城市、融入社区。为提高农民工未成年人子女思想道德水平,在当地努力建设“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实验基地”,确保了活动长期、稳定地开展。

(二)展开项目化志愿服务

项目化志愿服务是确保活动取得实效的有效做法。项目主要分为引进项目和自主项目,要努力争取校内外支持,引导项目支持,学校自身也要设立项目为活动提供支持。活动开展前对万秀村采取多种方式深入调研,发现问题,采取措施,对症下药。通过招标的方式,结合对方需要和大学生志愿者的专业情况,确定可行的服务项目。万秀村属于混合型村居的城中村,其主要经济来源是出租业,外来人口在繁荣出租业的同时,也把管理软肋暴露出来:治安问题依然严峻,存在很多安全隐患;村内集贸市场管理缺乏统一规范,市场环境不容乐观;年轻人大都外出务工,留守老人和留守儿童存在诸多问题等等。政法学院与万秀村村委及村内几所中小学校联合,于2006年开始开展了协助社区管理,区清洁工程管理项目,万秀村流动人口统计,未成年人思想道德调研,南宁市进城农民工随迁未成年子女生存与发展调研项目,“广西师范学院课业素质拓展辅导”项目等,每个项目结束后及时进行评估,总结交流经验,为下一个项目奠定基地。

(三)促进专业化发展

专业化是提升志愿服务活动质量和水平的重要保障。政法学院将万秀村需要和大学生志愿者的专业特色相结合。政法学院有一支由专业指导教师、专业志愿者、社区指导老师组成的队伍,形成“专业教导老师+专业志愿者+社区工作人员指导”相结合的活动服务指导团队。这些教师在万秀村开展多项课题研究,比如开展《南宁城市农民工身份认同研究》、《城市农民工的文化适应研究》等。政法学院志愿者招募始终遵循“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从学校多个专业中择优选拔优秀人才,结合专业特色和项目需求参与到相符合的各类活动项目中。比如: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运用社会工作专业方法,通过个案工作方法,社区工作方法等开展社会管理项目,提供了流动人口的管理、助残、心理辅导、走进老年人的生活、“构建和谐社区情暖夕阳红”,开展“你棒,我棒,他棒,大家一起棒”等服务。法学专业开展法律宣传和咨询活动,协助城管开展“保护环境,构建和谐社区”活动;师范生为中小学生提供课业辅导、心理咨询等服务,如发掘青少年潜力,培养综合素质,开展阳光教育,关爱单亲家庭孩子等。从而促进了产学研的结合,使得志愿服团队在服务社会的同时,发挥了专业优势,提高了服务水平和质量,使得活动得到深入开展。

(四)加速社会化运作

社会化是多方联运,为社会实践活动提供帮扶。通过争取政府部门支持,与企业合作开展活动,为志愿服务活动提供组织和经济方面保障,提高活动的影响力,使活动形成多方联动之合力。政法学院积极申报团区委、政府项目,积极参与各方合作。2011年争取到了团区委“成长家园——关爱农民工子女”之“课业实践素质”辅导项目,与西乡塘区政府等相关部门联合开展广西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实验区项目,实施学校老师在万秀村科研项目等。活动还得到了相关单位和媒体的宣传。如在服务活动中得到《广西日报》、《南国早报》等的宣传报道,扩大了社会的影响力,让更多的人关注活动。社会化使社会活动形成一个多方联通的作用,为活动提供更多的支持和帮助。

(五)实现制度规范化

制度规范化是保障活动顺利开展的一项长效机制。社会实践服务活动要想取得成效,应该是一项长期的服务活动,服务一两次很容易做到,但长期坚持下去必须有一项制度作为保障。政法学院在实践的基础上形成了社会实践的相关制度。如《社会实践管理制度》、《综合素质测评细则》、《校外辅导员管理制度》、《农民工子女服务活动章程》及相关经费审批制度。为保证志愿者队伍的稳定性,学院与志愿者签订协议,并明确奖惩制度。

三、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良性运行机制的成效

(一)志愿者受到教育,长了才干,作出了贡献

活动开展6年来,近2000多人次参加了志愿服务活动。志愿者通过搭建万秀平台、各方参与的工作模式,志愿者在奉献爱心、回报社会的同时也达到了净化心灵、共同提高的目的,同时弘扬了志愿服务精神、深化了志愿服务理念,扩展了志愿服务的外延。在活动中做到了“助人自助”,在提供服务帮助别人的同时自身能力和素质也得到了提升。多名同学被学校评为优秀青年志愿者,陈思同学获得“广西南宁首届优秀青年志愿者”。《南宁市进城农民工随迁未成年子女生存与发展调研》论文获得2011年中国挑战杯三等奖。多名社会工作专业的同学以万秀村调研项目作为毕业论文选题撰写了论文,找到社区服务相关工作。

(二)课题的学术研究,提高了志愿服务活动的意义和价值

在活动中,专业教师所开展的课题研究为万秀村的发展,找出了问题,为解决问题提供了参考。通过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实验区,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水平提升进行了实验,并得出了相关数据,为今后万秀和其他社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三)建立了一项长期的服务机制,成立了创先争优服务基地

随着志愿服务的深入开展,该项志愿活动变成了一项常规服务活动,并以基地的形式固定下来,2010年开始,我院结合创先争优活动,在万秀村建立了党员志愿服务活动的基地,双方合作开展党员志愿活动,将万秀志愿服务活动常态化。

(四)社会实践活动扩大了社会影响力

政法学院万秀志愿服务活动开展以来,注重发掘典型,深入报道,营造良好的志愿服务氛围。在校内媒体进行跟踪报道,提高了院内同学的志愿服务热情。活动也备受广西电视台、《广西日报》、《南国早报》、广西新桂网等社会媒体的关注和多次报道,扩大了社会影响力,让社会都来关注城中村的建设和发展。

(五)受服务的社区和中小学生得到收获

经过几年的志愿服务,万秀村社区教育功能得到明显改善,家庭教育功能得到强化,学校教学主渠道教育功能突现;服务过的中小学生慢慢形成良好的生活、学习、文明行为习惯,他们的道德意识、情感、意志和行为得到明显加强;学习有改善,学习困难学生有明显下降,未成年人心理问题得到有效干预与调适,心理素质得到提高。

[作者简介]陈军弟(1980-),男,广西临桂人,广西师范学院政法学院团委书记,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党建。

(责编 何田田)

作者:陈军弟

上一篇:铁路隧道养护管理论文下一篇:供电企业信息安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