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生创业的社会合作孵化模式研究综述

2023-02-25

1 引言

创业教育有助于满足学生多元化发展的需求, 对大学生实施教育, 不仅能激发他们的职业意识和抱负, 也能培养他们的创业精神和准备工作。对于高校学生创业的社会合作孵化上, 国内外的学者进行了相关的探索。张晓东 (2009) 提出了学校与社会资源的合作符合教育创新的要求, 使得高校教育有了新的教育方式、新的手段、新的技术和思想。通过与社会资源的合作, 产生新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有助于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和思维。李萌 (2010) 认为创业教育凭借对高校学生特殊的教育作用, 相应推动产学研三方在该过程中实行协同合作是非常重要的。

相关学者提出了关于高校和企业要在哪些方面合作才能促进大学生的创业实践。孙秀丽 (2011) 提出对校企有效的结合是主要的问题, 同时高校需要确定一个判断标准对企业进行挑选以期能够为学生创业提供渠道和需求上的帮助, 这也是目前最急需解决的问题。国外学者也从企业的角度提出了相应的观点, 一些观点认为, 企业是以追逐利润最大化目标的, 很多企业考虑到与学校合作的风险大且收益低, 会降低企业与学校合作的意愿。一些观点提出在已存在的学校—企业合作中, 学校大多因为生存、发展和适应市场经济等的要求, 进而主动寻找企业以期实现合作, 而企业主动来寻找学校实现合作的却不多, 此外在合作过程中, 企业大多只是通过对学校的进行浅层次的资助合作, 比如实习场地支持、项目指导支持、知识培训等。因此, 本文将对高校学生创业在社会合作孵化的模式研究进行分类阐述。

2 高校学生创业在社会合作孵化下的“官—产—学”模式

美国学者埃茨科威兹首次运用生物学中三螺旋理论解释官—产—学之间的动态联系, 即该三方之间通过协同合作、相互作用对创业实现动态发展, 同时各自保持自身的独立性, 最终实现一种团状且螺旋上升的“三重螺旋”关系。更具体说, 三方中大学起着更为重要突出的作用, 三方建立一种协同合作的关系, 共同制定适合的创新政策, 三方完成自身角色时还负责承当另外两方的部分角色。

国内学者在埃茨科威兹研究的基础上, 运用组织机制来实现大学、产业、政府的互动与沟通, 将大学、产业、政府的三螺旋互动关系进一步发展。其中欧阳琰 (2008) 提出大学、政府和产业三者之间应该从教学体系、课程体系以及实践体系三个方面协同合作与创新。例如:依托区域经济发展和优势产业、特色产业, 另外邀请企业家、著名学者专家、成功校友等开展座谈、专题讲座、企业参观、校外创业实习基地培训等, 培养学生创业的参与热情、团队合作精神。徐小舟 (2010) 提出政府需要从场地扶持、融资政策、激励制度、税收减免等方面着手进行。学校需要从师资队伍、公共平台、教育政策等方面着手, 保障学生创业教育的实行。王长恒 (2013) 提出目前大学创业中心主要针对具有好创业项目的学生进行创业孵化指导的现象, 缺少对具备创业意愿而暂时无创业项目的学生的指导。学者钱宗霞 (2014) 从制度体系上对高校创业教育提出如何发展, 高校和社会应资源共享, 成立三方参与的“大学生创业教育工作领导小组”, 协同制定创业教育政策。

因此, 笔者提出官—产—学基于三螺旋的创新模式, 构建大学、政府和产业三方参与的创业教育制度制定、进程管理和保障措施, 对创业教育进行模式创新, 推动三方的信息和资源共享, 明确三方的责任和义务, 协同共建健康科学的创业教育体系。

3 高校学生创业在社会合作孵化下的“校—地”模式

关于校地合作创业模式, 高校应综合考虑当地的文化和经济, 与当地社会资源和政府进行合作, 建立可行的校地合作平台和模式。李尊华 (2013) 提出学校应依托社会资源优势培养创业教师, 对大学生进行创业培训, 建设创业孵化基地、开展创业活动, 协同共建健康科学的创业教育体系。唐晓鸣认为创业师资通过校地合作是比较可行的, 高校将优秀教师送去政府管理部门进行培训和考察学习, 同时学校和政府共同提供培养资金, 目前已经有较多学校与政府此类合作成功的案例。刘巧芝 (2010) 认为校地合作共建创业培训模式具备较多优点, 政府部门提供创业教育所需的资金、政策、资金和服务, 高校通过培训平台 (创业实训平台) 对学生创业进行培训, 协同推进高校学生创业教育发展。木志荣 (2006) 提出认为该模式有效促进高校与地方政府和合作, 在创业培训体系, 理论教材, 案例和培训经验分享方面具有显著的效果。孙秀丽 (2011) 认为学校和政府应共建创业孵化园。需要当地政府提供资金及政策、资金支持, 高校在校内创建创业孵化园, 有助于降低大学生创业中的税费、房租等初期创业投资成本, 降低其创业风险, 提高学生创业的热情。蔡炎斌 (2006) 提出通过开展创业沙龙、论坛等与创业教育和实践相关的活动培养参与人员的管理知识、专业知识、综合性知识。季枫 (2009) 提出该模式下政府聘请专家与学生面对面地进行交流, 辅导管理知识、综合性知识, 进行问题问答等, 进一步有效提升大学生的创业能力和知识。

4 高校学生创业在社会合作孵化下的“校—企”模式

关于高校学生创业的“校—企”模式, 黄兆信 (2009) 提出校企合作的阶段性目标是实现企业对经济效益的追求, 最终目标是双方合作实现对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卢丽华 (2007) 认为企业和学校应当合作构建“联姻”模式, 共建具备创业教育和研发功能的孵化园, 双方共同出资提供所需, 充分利用学生的创造性。杨丽君 (2011) 提出学生创业的培养需要配套的孵化园为其提供完善的服务, 面对创业阶段的需求差异, 高校和企业应当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和特点, 针对性的对需求开展创业理论和实际运营企业的经验相结合的教育方式。梅伟惠 (2008) 认为“互动”式高校和企业合作能有效将双方的优势进行结合, 共同实现快速发展。学者梅伟惠还进一步对美国的企业的校企合作进行研究得出了企业通过跟高校合作进行产品研发, 在解决自身产品创新和技术变革困境的情况下, 协同共建健康科学的创业教育体系

综上所述, 笔者认为校企协作共建孵化基地服务创业教育和满足企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合作构建“嵌入”模式。要求对学生创业的培养提供配套的孵化服务, 面对创业阶段的需求差异和特点, 高校和企业利用自身优势和特点针对性的对需求开展创业理论和实际运营企业的经验相结合的教育是尤其重要的。同时校企两方信息资源共通, 收益共享, 风险共担, 学校为企业提供产品创新科研, 企业为学校提供创业培训和经验。此外, 笔者认为发展创业教育“互动”模式有效的检验学生所学, 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企业为学生提供结合实际的可行平台, 弥补学生关于创业的经验缺失, 同时发挥其创业的热情和思维, 推动企业在产品创新和技术创新上的发展, 给学生未来创业提供难得的参与经历。

5 高校学生创业在社会合作孵化下的“产—学—研”模式

关于产—学—研模式, 一部分学者如李帆 (2007) 提出依托专业平台在校内校企合作共建创业基地, 构建一体化校企组织框架, 企业提供资金、技术支持学校师生共同参与, 完成企业要求的产品目标。杜鹃 (2009) 提出产学研的结合有助于学生在组织、管理等多方面的发展, 学生可更好的企业科研成果目标任务, 满足企业的实际需要, 面向市场进行创业活动, 更好地将知识财富化。一部分学者如杨淑慧 (2003) 提出企业与学生结成师徒式的关系进行学习指导, 充分利用企业的实际操作经验, 有助于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完成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该模式注重学生的社会参与性, 鼓励学生将校园知识带到社会实际生产过程中, 培养其团队合作的精神和领导力, 提升学生的各方面能力, 了解企业的运营方式、管理技术、生产状况, 在生产环节工作方案创新。张炼 (2010) 提出高新技术产业的科研项目要求企业对高科技产品追求, 同时企业需要大量具备开拓创新精神和高科技知识人才去运行和操作, 老师通过指导促进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进一步升华所学知识实践于科研和创新过程中, 最后实现所学和运用的结合。综上所述, 产-学-研模式以科研项目构建创业教育平台, 学校与企业签订科研项目, 形式机动灵活, 有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 在实践过程中懂得如何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发挥学生的创新思维, 服务企业的产品科研, 做到知识来源于学校服务于社会的升华。

6 结语

综上所述, 大学生创业教育突破传统模式的束缚, 推动学生教育全面发展, 号召政府、学校、社会企业等共同参与创业教育, 协同发展。大学作为创业教育的主要实行者, 应与其他方信息共通, 负责创业教育制度制定、进程管理和保障措施, 推动三方的信息和资源共享, 明确三方的责任和义务, 协同共建健康科学的创业教育体系, 推动大学生创业教育落地, 明确贴合社会化的目标, 促进全面发展创业教育人才落到实处。

同时, 构建满足经济收益需求的校企合作平台, 实现校企两种资源的协作, 学校为企业提供产品创新科研, 企业为学校提供创业培训和经验, 给大学生创业实践提供机会。另外, 校企合作作探索大学生创业实践, 在起步阶段打好基础, 积极探索创业教育的新模式、新渠道。企业、政府、高校应当以三方共赢, 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制定相应措施, 解决存在的问题, 并不断在合作细节改进。

最后, 分析上述四种高校学生创业合作孵化模式, 政府要在三方协作发挥自身职能, 主动在政策上给予支持, 推动企业与高校在产品创新和人才培养上的深化合作, 当地地区经济利益共享, 风险共担。

摘要:高校创业教育是一个多方参与, 动态发展的系统工作, 需要政府、企业以及高校之间协同合作。本文通过对校—企合作模式、官—产—学模式以及产—学—研模式等四种不同合作孵化模式可行性的探讨, 以期对高校学生的创业教育提出有效的发展路径, 推动地方、政府和大学生的共赢。最后, 通过将学校、政府、企业引入构建合适的协同合作发展关系, 并提出促进高校学生创业教育发展的社会合作孵化措施。

关键词:高校创业,合作,产学研,官产学

参考文献

[1] 张晓东.人才培养与产学研结合实践中的问题及对策[J].沈阳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2009 (S1) .

[2] 李萌.浅析美国高校全校性创业教育模式的发展及启示[J].中国集体经济, 2010 (19) .

[3] 徐新华.构建具有区域经济特色的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J].中国高教研究, 2008 (2) .

[4] 孙秀丽.大学生创业实践中的校企合作模式探讨[J].教育发展研究, 2011 (7) .

[5] [美]亨利·埃茨科威兹.三螺旋:大学·产业·政府三元一体的创新战略[M].周春彦译.北京:东方出版社, 2005.

[6] 王长恒.企业参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可行性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 2013 (1) .

[7] 李尊华.通过校地合作构建高校创业教育新模式[J].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3 (22) .

[8] 杨丽君.地方高校创业教育体系研究——基于校企合作的视角[J].教育发展研究, 2011 (5) .

[9] 黄兆信, 曾尔雷, 施永川.美国创业教育中的合作:理念、模式及其启示[J].高等教育研究, 2010 (4) .

[10] 徐小洲, 李志永.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制度与政策选择[J].教育发展研究, 2010.

上一篇:论强制医疗程序和检察院的监督体系下一篇:2型糖尿病与乳腺癌患者预后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