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高校三下乡社会实践论文

2022-04-27

[摘要]近年来,我国非常重视素质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高校可以通过组织“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来展示育人的效果与价值。文章对提升高校“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育人效果的路径进行探究与分析,通过对当前高校“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育人现状的全面分析,提出更加切实可行的策略与方法,拓宽育人路径,增强育人效果,不断培养出更加优秀的人才。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农业高校三下乡社会实践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农业高校三下乡社会实践论文 篇1:

新时代高职院校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 要】本文以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论述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针对新时代高职院校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中顶层设计不足、学生参与度较低、团队组建不合理、经费支持不足等问题,提出高职院校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对策:加强顶层设计,完善管理机制;加强活动宣传,提高学生参与度;合理组建团队,提高活动针对性;加大经费投入,健全保障机制。

【关键词】高职院校 暑期“三下乡” 实践育人

2017年12月,教育部发布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明确提出广泛开展社会调查、生产劳动、社会公益、志愿服务、科技发明、勤工助学等社会实践活动,深入开展好大学生暑期“三下乡”、“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等传统经典项目。经过20余年的发展,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从早期教育宣传、农业知识普及和卫生宣传等方式,转变为响应和服务“建设美丽乡村”“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战略”的志愿服务、文化宣传、科教兴农、医疗法律服务、环境保护、土地规划和创新创业等内容,为推进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发挥了重要作用。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作为高职院校实践育人的重要载体和方式,如何在新时代背景下改善和提高其活动成效,充分发挥其实践育人功能,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是高职院校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为扎实推进高职院校实践育人工程,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总结近年来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经验,提出提升高职院校暑期“三下乡”实践育人工作成效的对策,为同类院校提供借鉴。

一、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情况

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大力推动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常态化,每年均组建数支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进行实践活动。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后,学校积极响应党中央号召,按照广西壮族自治區党委的统一部署,将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与河池市东兰县的扶贫工作相结合,深入开展实践育人和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工作,得到了家长、学生、社会的高度认可和广泛赞誉。

学校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依托交通行业优势,立足交通特色,依托挂职干部,组建专业服务团队,开展学校暑期“三下乡”系列脱贫助困活动,为东兰县部分贫困村屯开展土地规划、水源检测和环境治理等主题活动,锻炼青年大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助力脱贫攻坚的能力,不断提高本领,树立工匠精神,肩负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历史重任。近7年来,学校团学组织共派出40余支暑期“三下乡”团队在东兰县6个贫困村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先后获得了“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全国重点团队”、“美丽广西服务团全国级重点团队”、“弘扬志愿精神·服务乡村振兴”村土地利用规划服务团全国级重点团队、“全国高校共青团活力团支部”等称号。截至目前,学校社会实践团队被评为全国重点团队5个、自治区级重点团队9个。

二、新时代高职院校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存在的问题

(一)顶层设计不足。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几乎都是由学校团委和学校各级团组织负责承办,缺乏学校其他部门的参与。以2018年为例,共青团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委员会共组建8支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前往东兰、百色、北海等地积极开展参观考察、国情区情调研、学习体验等形式的活动,但是在此过程中,几乎没有学校宣传部、教务处和思政部等行政部门的参与。

(二)学生参与度较低。根据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团委统计,每年全校各系部主动报名参加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学生比例约为6.5%。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工作部分别对2018年和2019年参加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在“您是否为学生干部或党员”这个问题上,2018年有91.3%(160名学生中的146名)的学生选择“是”,2019年有91.7%(313名学生中的287名)的学生选择“是”,表明历年参加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成员均以学生干部和学生党员为主。在另一项针对全体学生的调查问卷中发现,超过半数的大学生对参加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不感兴趣,甚至有学生认为作为活动志愿者在暑假前期需要做大量准备工作,会影响自己的期末成绩。另外,部分学生做暑期“三下乡”活动志愿者的功利性太强、动机不纯,将活动视为学校布置的暑期作业,或者只是为了给就业面试增加筹码等,这说明部分高职院校学生缺乏志愿精神,没有从思想上认同活动的重要意义。

(三)团队组建不合理,针对性不够强。由于大部分高职院校的学制只有三年,很多学生读完大二就开始进行专业顶岗实习,这导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参与人员普遍由刚读完大一的低年级学生组成。这些学生在大一基本学习的都是基础课程,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方面还比较薄弱,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服务当地群众。如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2018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分别组建了新农村规划服务组、测量服务组、水质检测服务组、生态种植服务组、居住环境检测服务组、美丽乡村服务组、道路规划搭建服务组、家电维修服务组、红色教育宣讲组、文艺下乡服务组、教育关爱帮扶组、精准扶贫服务组,但是根据后期各村第一书记对各组服务村民的跟踪了解,大部分小组由于专业知识不扎实,并不能真正为村民提供专业服务。

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基本上都是由学校团委书记和系部书记全程指导,学校团委老师和各系部辅导员带队,各团队均能维持良好的纪律。但是,由于各实践团队专业指导老师较少,甚至存在系部很多专职教师从未参与过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情况,导致大部分情况下无法对学生进行专业方面的指导。因此,在当前构建“大思政”育人格局的情况下,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由于缺乏思政方面专职教师的参与,不能充分发挥活动的实践育人功能。

此外,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目的是更好地满足群众的需要和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应该因地制宜。但是,调查发现,不同的活动团队所开展的活动基本是相同的,缺乏对当地的前期调研,不能做到有的放矢。同时,学校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东兰县,有丰富的红色资源,包括韦拔群纪念馆、韦国清纪念馆、列宁岩、韦拔群故居、魁星楼(红七军会址)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作为实践育人的重要载体,却未能充分利用东兰县的红色资源对学校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

(四)经费支持不足,保障机制不健全。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离不开相应的经费支持。为此,必须合理安排经费支出,为各项活动顺利开展提供保障。但是,调查发现,40%的老师和55%的学生认为暑期活动经费不足。一位参加过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学生干部在问卷调查中提到,“由于经费限制,我们一些活动道具无法购买,导致活动无法正常开展,希望学校可以加大经费投入力度,保障活动的正常开展”;学校系部的一位老师表示,“由于每年分到系部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经费有限,导致参与实践活动的学生较少,部分学生失去锻炼的机会,而且由于经费不足,很多项目无法开展,严重影响了师生参与的积极性,也影响了学校实践育人的成效”。

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是高职院校扎实推进实践育人的重要方式。作为贯彻落实高校“十大”育人体系的一个重要方面,高校应当对此制定具体的教学标准。但是学校对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关注度还不够,缺乏关于利用此活动加强学校实践育人的长远规划。主要表现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制度建设不健全。制度建设是做好此活动的保障,学校对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还没有一套完善的管理制度,在活动的各个阶段,都没有做到标准化和制度化,比如在活动前期缺乏志愿服务培训,在实施阶段应对突发事件的预案不足,在结束阶段的总结提高不够等。二是激励机制的缺乏,未能将教师参加和指导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计入工作量,不能明确将此活动与教师职称评定、绩效奖励挂钩,难以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三是未对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中学生的各项权利和义务进行有效保障,导致部分家长不支持、不鼓励自己的孩子参加实践活动。

三、高职院校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对策

(一)加强顶层设计,完善管理机制。高职院校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应由高职院校党委统一领导和协调,并做好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加强各组织机构之间的协同。成立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工作领导小组,同时整合、明晰各职能部门、人员的职责和行为,形成系统、完整、有力的暑活动组织架构。二是建立协同议事机制。定期召开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协调会、联席会,明确活动各个阶段的分工与合作,加强各职能部门之间运作协同,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合力。三是建立运行评价机制。组织全校各实践团队推广评价机制,通过计划、执行、检查、处理(PDCA)循环控制,不断提高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工作成效。

(二)加强活动宣传,提高学生参与度。大力宣传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意义、原则、目标等内容。每年举办活动之前,认真研读中宣部、教育部、团中央、全国学联等部门联合下发的《关于开展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通知》文件,通过活动的主题分享会、动员会、前一年度活动先进事迹报告、调研和讲座等方式,营造良好的参与氛围,结合文件精神整理好学校当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主题、要求、方案等内容,并认真贯彻下去。每年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结束之后进行活动总结提高,通过微信、微博和短视频等方式宣传活动的成果,达到感染、教育其他学生参与活动的目的。

(三)合理组建团队,提高活动针对性。坚持“大思政”教育观,选派思政方面专职教师参与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努力将思想政治理论课融入实践育人。通过思政课教师带领学生参与活动,对学生进行脱贫攻坚方面的理论辅导,讲清活动的党情、国情、区情大背景,提高学生参与活动的认知,明确参与活动的目的和使命。同时,鼓励专业老师参加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提高各专业活动小组的服务水平。鼓励广大学生学以致用,将自身专业技能学习融入脱贫攻坚实践,利用自身掌握的思想政治(下转第61页)(上接第20页)理论知识,向当地群众宣传国家战略,讲解党的相关政策知识,在实践中不断深化专业知识和理论认识,提高团队整体服务水平。

提高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针对性,深入挖掘其实践育人元素,系统化设计、构建实践育人模块。一是针对活动地的特点,发挥当地资源优势,与当地政府共建实践基地,在开展活动的同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等方面的教育;二是通过参观、考察当地的新农村建设成果,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开展形势与政策教育;三是学以致用,对当地农业、产业等情况进行调研,因地制宜地鼓励学生运用所学专业知识服务新农村建设,并进一步强化自己的专业知识;四是开展关爱留守儿童活动,加强爱心教育,如可以让师生与当地留守儿童进行结对帮扶,通过写信或者邮寄物品的方式帮助留守儿童等。

(四)加大经费投入,健全保障机制。各高职院校应根据实践团队的需求,划拨专项资金,解决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的后顾之忧。严格审核活动经费的使用情况,保证经费的合理使用。在法治的前提下,放开资金的筹措渠道,鼓励各团队自行筹措资金,如与企业合作、发动校园捐资、举办捐赠活动等。

完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保障机制,保证活动达到应有的效果,国家应健全大学生参加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法律法规或政策性文件,明确活动的性质和各方的权利义务等。高职院校应制定《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管理办法》等文件,制定针对教师和学生激励机制的文件,提高师生参与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学校还应与家长保持密切沟通和联系,提升家长对活动的价值认同。

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是对新时代高职院校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也是当前“大思政”育人格局下实践育人的重要手段。高职院校只有不断地与时俱进,才能真正发挥其育人作用,为我国培养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发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J].高等职业教育探索,2017(6).

[2]唐景莉,李石纯.怎样加强新时代思政课建设?——对话高校六位思政课教师[J].中国高等教育,2019(9).

[3]王爽.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的育人功能[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19(2).

【基金项目】2018年度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点项目“高职院校思政教育融入专业课程关键问题研究”(GXGZJG2018A013);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2019年度教学改革重点培育项目“双体系三元制四阶段下的二三四人才培养途径探索与实践”(JZY2019P01)

【作者简介】汪钥龙(1991— ),男,河南淮阳人,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地质工程、职业教育;莫海燕(1971— ),女,通讯作者,廣西横县人,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

(责编 卢 雯)

作者:汪钥龙 莫海燕 魏炜 满莹莹 牛钦文

农业高校三下乡社会实践论文 篇2:

提升高校“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育人效果的路径研究

[摘 要]近年来,我国非常重视素质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高校可以通过组织“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来展示育人的效果与价值。文章对提升高校“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育人效果的路径进行探究与分析,通过对当前高校“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育人现状的全面分析,提出更加切实可行的策略与方法,拓宽育人路径,增强育人效果,不断培养出更加优秀的人才。

[关键词]高校;三下乡;社会实践;育人;路径

[基金项目]2019年共青团江苏省委、江苏省教育厅2019年度江苏高校共青团思想政治引领工作专项研究课题“提升高校‘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育人效果的路径研究”(LX2019092)

[作者简介]夏 青(1983—),男,江苏镇江人,硕士,苏州大学应用技术学院讲师,主要从事学生管理研究。

为了培养锻造出更加优秀的人才,高校在培养人才时,十分重视“三下乡”实践活动的有效开展,从理论、思想与行为等多个方面对学生实施教育与培养,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和综合素养,为高校大学生更好地成长与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为国家人才梯队的建设提供助力与支撑。

一、“三下乡”的概念及内涵

“三下乡”指的是卫生、科技以及文化方面知识与内容在农村的普及与发展,旨在促进农村的卫生、科技以及文化的进步。当前,大力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是我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具体体现。20世纪80年代初,团中央首次号召全国大学生在暑期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20世纪末,中宣部、国家科委、农业部、文化部等十部委联合下发了《关于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的通知》,“三下乡”活动在全国正式开展。在“三下乡”中,卫生下乡主要是医务人员下乡,扶持乡村卫生组织,培训农村卫生人员,参与和推动当地合作医疗事业发展;科技下乡主要是科技人员下乡、科技信息下乡、开展科普等活动;文化下乡主要是图书、报刊下乡,戏剧影视下乡,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等[1]。

目前,高校“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内容比较丰富,范围比较广泛,但是必须要和农村发展实际与需求相契合。在“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中,大学生可以将自己在校所学的先进科学知识与生活理念传播到广大农村中去,并结合所学的专业技术知识在农村开展多种形式的先进科技文化知识和生活观念的宣讲活动。与此同时,高校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大学生参与到新农村建设进程当中来,能够为大学生了解中国国情提供机会与路径,使得高校教育与新农村建设的关系变得更加紧密,这有利于高校探索更具针对性、科学性与有效性的新农村建设策略与方法。由于学生对卫生医疗方面不是很熟悉,卫生技术水平也不成熟,因此,高校组织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形式主要是调查和支教,卫生下乡很少涉及。高校組织“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能够更好地丰富高校大学生的人生阅历,通过多种形式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能够锻造大学生优秀的思想素质与综合能力,促进大学生的发展。

二、当前高校“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育人的现状

如今“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已经成为众多高校育才育人的重要方式和途径,很多高校通过“三下乡”活动的开展,磨炼学生的意志,锻造学生的品质,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促进学生获得更好的成长与发展。但当前高校“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育人存在一些问题。

(一)缺乏对“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视

由于对“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缺乏重视,思想认知不足,资金投入也不足,使得“三下乡”实践教育活动没有取得应有的效果。一些大学生缺乏必要的服务意识,综合能力与素质不高,不仅对“三下乡”实践活动产生不良影响,同时对学生的全面发展也非常不利。与此同时,由于学校缺乏足够的认知与重视,很多“三下乡”活动搁浅,一些应该组织的实践活动没有如期进行,剥夺了学生下乡历练和锻造的机会,不利于培养学生优秀的素养与先进的意识,导致学生的眼界没有得到有效拓宽,价值观没有得到更好的引领与树立。

(二)“三下乡”实践活动过于形式化

目前,很多高校在组织和开展“三下乡”教育活动时,活动实践的周期比较短,短时间内学生无法得到真正的锻炼。还有一些高校组织的“三下乡”活动过于表面化和形式化,具有明显的盲目性和临时性。在乡下实践时拈轻怕重,在一个地方待一下立马转换去了另一个地方,如同走了个过场,学生根本没有从“三下乡”活动中得得锻炼。与此同时,一些学校组织实践活动时,过分重视宣传,忽视了实践内容的丰富与创新,缺乏教育的实质性与创新性。在学生思想道德品质与综合能力的塑造方面缺乏应有的持续性与延展性,学生的思想意识与行为都没能得到更好的塑造与锻炼,影响了“三下乡”活动的组织效果[2]。

(三)缺乏健全和完善的“三下乡”实践育人活动的保障机制

尽管国家非常重视“三下乡”实践育人活动的开展,并给予了高度关注、重视和支持;但是很多高校在开展“三下乡”实践活动时,由于缺乏较为健全和完善的活动保障机制与流程,很多育人实践工作没有正常开展。一些高校的领导协调机制也不健全,“三下乡”活动一般都是由高校党团组织开展和落实,但是由于与其他职能部门之间缺乏必要的联系、合作与沟通,仅仅依靠校党团组织单打独斗是不现实的。团队的力量是巨大的,如果高校各部门协同开展“三下乡”育人实践活动,那么活动组织与开展的凝聚力与向心力会很强,学生的积极性也会更加高涨。此外,组织“三下乡”实践活动需要花费一定的资金和人力,而高校由于资金有限、教育资源与形式较为单一、教学体制不够健全与完善、教学条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这些都会影响和制约“三下乡”实践育人活动的正常开展,最终不利于实践育人效果的提高。

(四)学分设置与激励体制有失科学

高校在学分设置与安排上过分重视理论学分,而对社会实践学分缺乏重视,忽视了实践教育的重要性,这使得学生没有对“三下乡”实践活动予以充分的重视,缺乏一定的积极性与能动性。与此同时,学校的教学与学习激励机制不健全,对于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缺乏必要的激励与引导。高校由于缺乏较为健全的社会实践制度,没有将社会实践教学纳入教师的考核范围当中,教师以及学校相关部门人员的积极性没有得到有效激发与调动,不利于实践教育工作的正常进行[3]。

三、高校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性

(一)有利于促进理论与实践的更好结合,助推学生更好地发展

高校学生在学校学习理论知识,但是缺乏一定的社会实践经历与能力。开展“三下乡”活动,能够给学生提供更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机会和空间,让学生在农村卫生、科技以及文化等方面展开专业性实践,结合所学的专业知识与内容,更好地应用所学知识来指引实践,让大学生学习的意识与发展思维得到有效的转变与拓宽,并能够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专业能力、实践水平的更好提升,在“三下乡”的活动中不断践行自己的价值观与人生观,培养学生良好的奉献精神、爱国精神以及社会责任感,丰富大学生的人生阅历,纠正学生错误的思维与价值观,助推学生更好、更持续、更全面的发展。

(二)有利于塑造学生优秀的品质与涵养

在开展“三下乡”实践教育活动时,学生通过不断参观与实地考察、访问与国情调查,加强思政理论学习,使得学生能够更好地将所学的知识与生产劳动实践进行有机融合,学生通过与农村群众的密切接触,能够了解农村群众淳朴的民风与诚实做人的品格,在耳濡目染中对学生进行了隐性教育,这些都能够培养学生合作、团结、勤奋以及艰苦卓绝的意识与精神。通过参与多种“三下乡”实践活动,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得以形成,良好的思政素养得以更好的塑造,促进学生认知、了解、改造世界的能力得到有效的提升。与此同时,学生在一系列实践活动的情境下,能够更好地通过实践来进行知识的检验,取长补短、查缺补漏,弥补自身在专业知识学习与实践能力方面的不足,促进学生大局意识、优秀品质与价值理念的更好培养与提升[4]。

(三)有利于服务“三农”

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能够将更为先进的理念与思维带到农村,为农村发展与振兴方面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大学生的思想与行为不仅代表着自己,而且也代表着新一代知识分子,其在思想、价值观方面的表现会对农村群众产生很大的影响。通过开展“三下乡”实践活动,能够鼓励大学生更好地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与综合知识来服务农村群众,促使农村群众在思想上进行脱贫,帮助农村群众找出制约当地经济发展的瓶颈,然后想方设法帮助农民逐渐摆脱贫困,有利于服务“三农”。

四、提升高校“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育人效果的路径

为了能够将“三下鄉”实践育人活动的作用与价值更好地凸显出来,重视其育人路径的拓宽、育人方式的创新、育人理念的转变是非常有必要的。高校通过对当前“三下乡”活动组织与开展现状的分析,能够有效提升“三下乡”活动育人效率,探究提升“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育人效果的具体路径。

(一)重视组织协调机制的健全与完善

“三下乡”实践活动是“立德树人”与实践育才的重要途径与方法,但是“三下乡”活动具有复杂性,必须做好各方面协调工作,才能够实现其育人目标。基于此,高校必须要重视协调机制的健全与完善,高校的党团组织、教务处、创业办等多个部门之间要在育人目标上达成一致,建立一个综合性的社会实践领导小组,专门针对“三下乡”活动进行各项工作的调剂与分配,做好各部门之间的协调,增强部门之间协同工作的效应,为“三下乡”活动的更好开展提供良好的组织保障。

(二)转变育人思路,重视“三下乡”活动的开展

高校在开展实践育人活动时,要转变育人思路,强化“三下乡”活动的高效开展,合理设计与安排实践内容,增强实践活动的针对性与教育性。与此同时,重视学分的合理分配与激励效应,增加社会实践的学分比例,让学生意识到“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对于学分的重要性,从学分上实现对学生的激励,激发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能动性与积极性。同时在教师以及相关部门工作人员的激励上,将社会实践育人这项内容纳入绩效或者工作考核范围,激励教师以及其他工作人员更加努力、积极地投身到社会实践育人工作中,推动“三下乡”活动更好地开展、育人价值的更好发挥[5]。

(三)强化专业与“三下乡”实践活动的渗透与融合

在组织“三下乡”活动时,高校要引导学生走向乡村和基层,将所学的专业知识与“三下乡”实践活动进行有机的融合与渗透,并以乡村实践教育基地为依托,充分运用当地的资源优势,鼓励学生大胆进行创新与创业,培养学生服务“三农”的意识,推动农村基层卫生、科技以及文化事业的更好发展。与此同时,通过“三下乡”活动的开展,引导学生积极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农村文化建设、科技创新以及卫生建设方面的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实践能力,增强“三下乡”实践育人的效果。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 在培养素质高、专业技术水平强的综合人才的过程中,高校不仅要重视理论知识、专业技能的训练,而且也要重视学生道德素养、优秀品质与内在涵养的培养,通过在校教育与校外实践教育工作的有机融合,才能够更为全面地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通过“三下乡”实践活动的开展,能够更好地锻造学生优秀的品质与坚强的意志,增强学生专业实践力与创新力,推动大学生更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1]简添,李健,张峻瑜,钟娜,黎泽波,余洽强,向卓,陈介滨.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组织管理工作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7,28(2):245-246.

[2]秦曉梁,李雨泽,王庆,廖允成.农学院校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存在问题及改进策略—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为例[J].高等农业教育,2017(3):83-87.

[3]季翔.论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中的问题及对策[J].新西部:理论版,2016(7):131-132.

[4]张静.大学生暑期“三下乡”活动创新经验—以西南政法大学为例[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18(04):96-97.

[5]钟先锋,江志彬,胡伟君,张瑾,黄桂东.高校大学生暑期“三下乡”义教活动的开展和思考—以佛山科学技术学院2017年暑期“三下乡”活动为例[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8,29(7):282-284.

Key word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riple services activity for volunteers into rural areas"; social practice; education; paths

作者:夏青

农业高校三下乡社会实践论文 篇3:

西部地方高校大学生“三下乡”活动SWOT分析

摘要:通过SWOT方法分析了当前西部地方高校开展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内部优势与劣势、外部机遇与挑战,提出了拓宽资金筹集、建立稳定实践基地、加大学生岗前培训、扩大专业教师参与的建议,以便大学生在“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中得到锻炼,同时为建设西部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和西部大开发贡献出坚实的力量。

关键词:西部;地方高校;三下乡;社会实践;SWOT分析

作者简介:牟新利(1979-),男,土家族,湖北利川人,重庆三峡学院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副教授;任江林(1977-),男,四川盐亭人,重庆三峡学院团委书记,副教授。(重庆 404100)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1年重庆市高教改革项目“重庆市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理论研究”(项目编号:113122)资助的研究成果。

一、西部地方高校大学生“三下乡”活动的意义

我国西部地区幅员辽阔,自然资源丰富,工业较为薄弱,农牧业在当地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地方经济的发展越来越需要高等院校提供支持。据统计,全国两千多所高校中有95%左右属于地方高校,其中西部地区高校有560所。因此,西部地方高校除了肩负着为国家培养合格的人才之外,在服务地方区域经济发展方面也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其中,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就是一个很好的服务地方经济的环节。这项活动的开展,一方面,使西部农村物质和精神生活得到了进一步提高,有利于促进城乡统筹的发展。另一方面,也教育了广大的大学生,使他们通过社会实践活动了解了西部农村,锻炼了自己,增强了社会责任感,综合素质得以提高。但是,通过该实践活动的开展,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1]这些问题如不能及时解决,势必会影响到今后大学生“三下乡”活动的开展,因此,在新的历史时期,采用合理的分析方式评价大学生“三下乡”活动就显得尤为关键。

SWOT分析方法源于20世纪60年代美国企业战略评价,此方法通过对企业内部组织和外部环境进行分析,从而找出企业发展的优势、劣势以及竞争力。其中,S代表优势(strength),W代表弱势(weakness),这两项因素均为内部因素。而O代表机遇(opportunity),T代表威胁(threat),这两项都是外部因素。SWOT分析方法由于其简明扼要的优势,后来被广泛应用于人力资源、生态环境、资源开发等许多领域。[2]因此,本文采用SWOT分析方法对西部地方高校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进行评价,以期可以发现其不足并认真改进,从而更好地开展“三下乡”活动,为西部新农村建设提供支持。

二、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SWOT分析

1.优势分析

第一,西部地方高校的校领导、院系领导都高度重视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把“三下乡”活动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成人教育、成才教育和成功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希望大学生通过这项活动,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因此,在“三下乡”活动筹备协调、经费筹集等相关工作中都给予了大力的支持。

第二,领队教师认真负责。在高校,绝大多数的“三下乡”领队教师都是思政、团委教师,他们牺牲了自己宝贵的暑假休息时间,与“三下乡”的学生一起深入农村调研,解答学生在思想上或者实践中的一些疑惑。同时联系、协调地方有关人员,使大学生能更快的融入进去。另外,领队教师还要保障学生的安全,所以在每一次的大学生“三下乡”活动中,领队教师都要付出很多心血。

第三,大学生参加“三下乡”活动具有很高的热情。虽然现在的大学生都是“90后”大学生,具有其独特的性格特征,但他们爱国、爱家乡的热情毋庸置疑,大学生也积极参加各种志愿活动以此来反馈社会,展现了他们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因此这种热情应该积极引导,让他们通过“三下乡”活动完善自身。

2.劣势分析

第一,制约西部地方高校大学生“三下乡”活动最大的因素是活动经费不足。西部地方高校的经费主要来自地方财政,由于西部地方政府本身财政有限,所以西部地方高校的经费不仅低于中央直属的高校,也低于东部、中部地区的地方高校。经费不足使得“三下乡”活动不得不压缩活动时间、减少活动的覆盖面。据有关调查,高校中每届学生能参与“三下乡”活动的人数不超过10%,这使得“三下乡”活动的效果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3]

第二,部分学生参加活动的主动性有待提高。由于现在很多大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再加上社会上不良风气的影响,部分学生参加“三下乡”活动的目的不端正,仅仅是为了增加综合素质评分,有的甚至是把活动当成乡村旅游度假,因此对一些条件艰苦的农村望而却步。在这样的思想认识下,往往会存在“搭便车”现象,进而会损害“三下乡”团队的积极性,破坏集体的团结协作和荣誉感,最终也会影响到“三下乡”社会实践的效果。

第三,“三下乡”活动中专业教师参与较少。在“三下乡”活动中更多的是由思政、团委教师领队,他们做了大量的工作,但是受制于专业的限制,无法对学生进行专业的指导,也无法直接辅助解决农民在生产、生活中遇到的诸多问题,如农业技术问题、医疗卫生问题、法律援助问题、环保资源开发问题,使得领队教师往往力不从心。而专业教师参加活动热情不高的主要原因是高校没有相应的考评激励体系。因此,“三下乡”活动与学生的专业背景结合不紧密,也会影响到活动的效果。

3.机遇分析

第一,西部大开发为“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创造了新的契机。2000年1月,随着中发[2000]2号文件的颁布,西部大开发战略正式实施。由于西部大开发战略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因此在实施过程中分成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2001年到2010年,是奠定基础阶段;第二个阶段从2011到2030年,是加速发展阶段;第三个阶段是全面推进现代化阶段,完全消除东西部差距,提高西部人民生活水平。由此可以看出,从“十二五”开始,西部大开发第二个阶段更加需要西部地方高校为本地的社会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大学生“三下乡”活动作为其中重要的一种形式,应该继续推广,并且不断发展创新。

第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三下乡”活动提供智力支持。2006年,在《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意义和任务,在2003年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中曾提出“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并且从2004年开始中央一号文件已经连续9年聚焦“三农”问题。而新农村的建设不仅需要资金的投入,更多的是需要新的农业生产技术、农民现代化的理念,而这些恰恰是“三下乡”的任务,因此,大学生“三下乡”活动应该紧密结合党的文件精神,加快融入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去。

第三,“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是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教育的重要形式。自1997年《关于开展大中学生志愿者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的通知》下发以来,“三下乡”活动已经成为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主要类型。而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16号文件进一步提出“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该文件指出,“高等学校各门课程都具有育人功能,所有教师都负有育人职责”,这为专业教师参与指导“三下乡”活动提供了理论支持。

4.威胁分析

第一,“三下乡”实践基地不够稳定。许多高校的大学生“三下乡”活动基本上没有固定的活动基地,缺乏长效机制。因此,对于高校、领队教师和学生而言,每年都要寻找新的社会实践场地,并熟悉新的环境,因而在短期内往往很难实现预期的目的和成果。[4]同时,对于地方而言,农民群众可能多年才能遇到一次“三下乡”活动,或者是每年的活动都是不同的高校、不同的院系,以及不同的主题,短暂的活动时间或许并不能解决农民群众在生产、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久而久之,就会对“三下乡”活动产生疑惑。

第二,地方政府和农民群众的积极性有待提高。由于“三下乡”活动在短期内无法带来效益,所以一些地方政府不愿主动联系高校,为大学生“三下乡”活动提供各种便利,且没有全程陪同,使得其联系大学生与农民的纽带作用没有发挥出来。由于大学生在一些“三下乡”活动中,存在走过场的现象,只关注形式忽视了内容,没有发挥大学生的专业特点,或者是内容陈旧没有联系农村的实际情况,使得农民群众没有得到实惠,导致农民群众对于“三下乡”活动的热情有所下降。

三、新形势下大学生“三下乡”活动对策

根据SWOT分析的结果,尤其是现阶段西部地方高校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所面对的内部组织劣势和外部环境威胁,结合优势与机遇,可以采用如下策略完善“三下乡”活动。

1.多方筹集资金,保障活动顺利开展

资金匮乏是导致西部地方高校大学生“三下乡”活动覆盖面不广、时间短暂的根本原因。由于西部地方政府财政紧张,中央政府可以考虑设立专项的资金,用于西部地方高校开展大学生“三下乡”活动,筹集的渠道除了政府之外,还可以拓展到福利机构、社会团体和民间组织。另外,高校可以与企业联合,企业也可以通过资金和实物捐赠的形式支持西部高校大学生“三下乡”活动的开展。力争筹集到充足的资金,使西部地方高校的每一个大学生至少参与一次“三下乡”活动。

2.建立稳定的社会实践基地,以便于“三下乡”今后实现“常下乡,常在乡”

高校通过多种形式与地方政府沟通合作,了解地方农民需求,在每次活动之前,才能做到有的放矢,避免形式与内容的重复。另外,西部地方高校学生生源基本上是以本地为主,且很大一部分学生家在农村,这是一个值得利用的资源,可以选取部分学生家庭所在地作为社会实践基地,如果从学生大一开始实施,至少能保持4年的时间,在这个过程中,随着当地经济文化的蓬勃发展,学生热爱家乡、服务家乡的意愿就会加强,毕业后可能通过大学生村官等形式留下来,这样的结果对于高校、地方以及学生本人都是有利的,也可以进一步巩固“三下乡”活动的成果。

3.加大大学生“三下乡”活动的培训力度

日常教学中要加强思想教育,将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统一起来,提高学生吃苦耐劳、团结合作的意识,增强对“三下乡”活动的认同感,确保在实践过程中思想、感情和行动真正下乡。同时,通过培训让大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和能力范围内掌握到农民群众所需要的专业知识,并把握当前农村的社会热点,关注农村民生问题,使“三下乡”活动逐步走向专业化。

4.建立完善的考核激励机制,鼓励教师参与“三下乡”活动

鼓励专业教师参与“三下乡”活动,尤其是鼓励高学历高职称的博士、教授参与,将“三下乡”活动与专业教师的科研结合起来。同时建立完善考核激励机制,从制度上保障专业教师参与“三下乡”活动的积极性。

四、结论

西部地方高校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一方面是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教育,使他们树立正确的科学发展观,促进其成人、成才、成功,另一方面“三下乡”活动对西部地区广大农村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能起到促进作用。因此,应不断总结西部地方高校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经验,构建长效机制,加强创新,让其为西部大开发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张洪峰.大学生“三下乡”活动与新农村建设[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5):108-110.

[2]牟新利,祁俊生,李军,等.三峡库区农村垃圾处理与可持续发展SWOT分析[A].2010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C].2010.

[3]范晓莲,唐焕韶.开展大学生研究性学习与暑期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探索和实践[J].教育与职业,2009,(21):169-170.

[4]任江林.深化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刍议[J].现代教育科学,2009,(6):137-139.

(责任编辑:孙晴)

作者:牟新利?任江林

上一篇:企业生产经营中财务管理论文下一篇:企业集团会计委派制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