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产证券化会计分析论文

2022-04-15

摘要:资产证券化交易会计处理的关键包括会计确认和合并报表,即发起人是否能够在其资产负债表内终止确认证券化资产和是否需要将特殊目的主体的会计报表进行合并。文章从会计确认的角度分析了资产证券化相关会计准则和会计确认方法的演变,并对其做了简单的评价。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资产证券化会计分析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资产证券化会计分析论文 篇1:

应收账款资产证券化业务会计处理的核心问题分析

摘要:由于客车行业特性,客车企业普遍应收账款高企,资金紧张。公司通过开展应收账款证券化来降低应收账款,缓解资金压力。对于证券化业务的会计处理,主要依据《企业会计准则第23号-金融资产转移》及其应用指南,从是否合并专项计划、应收账款是否转移及风险报酬转移情况、是否终止确认应收账款等方面进行分析、判断,形成最终会计处理意见,并对证券化业务开展过程中存在的业务问题提出改进建议。

关键词:应收账款证券化 合并 金融资产转移 风险报酬转移 终止确认  控制 改进

一、开展应收账款证券化业务背景

企业主要生产、销售客车产品,主要销售对象为公交公司、客运公司、团体租赁等客户,客户基本采用分期付款,付款周期较长,企业应收账款高企,资金被严重占用。企业拟采取金融手段来消化应收账款。鉴于银行的保理都附有追索权,无法实现应收账款出表。公司决定通过资产证券化手段来解决应收账款出表问题。

二、应收账款资产证券化交易概述

第一,计划管理人设立并管理资产支持专项计划,与企业签订《基础资产买卖协议》,以专项计划募集资金购买应收账款;与企业签订《服务协议》,委任企业为基础资产服务机构。

第二,投资者签订《认购协议》,认购资产支持证券,支付认购资金。

第三,入池资产的现金流回款后首先摊还优先级证券本息,再摊还劣后级证券本息;当无法正常兑付优先级證券本息时,差额支付承诺人履行差额支付承诺义务。

三、应收账款资产证券化的会计处理

在证券化业务中,通过设立专项计划作为结构化融资的载体,由专项计划向第三方发行证券并向企业购买应收账款。进行会计处理时,企业应首先确定报告主体,即是编制合并财务报表还是个别财务报表;在确定报告主体层面基础上,进行金融资产转移分析及终止确认分析。

(一)是否合并专项计划

根据会计准则,专项计划是否纳入合并财务报表范围,应当以控制为基础予以确定。

在本案例中,管理人委任企业作为专项计划的资产服务机构,为专项计划提供与基础资产及其回收有关的管理服务,主要为应收账款的回收和管理、监管账户的设置和监管、回收款的转付等服务,并相应收取服务报酬费,享有可变回报。同时,如果发生任何资产服务机构解任事件,资产支持证券持有人可召开会议解任资产服务机构。

根据上述合同条款设定,企业提供相应的资产管理服务,未能实质性地参与专项计划的决策和管理,无法参与专项计划的相关活动,无法运用对资产支持专项计划的权力影响可变回报,对专项计划的不具有权力。故企业对资产支持专项计划不存在控制,不合并专项计划。

(二)应收账款是否转移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23号-金融资产转移》,金融资产转移主要包括两种情形:一是将收取金融资产现金流量的权利转移给其他方;二是保留收取金融资产现金流量的合同权利,并承担将收取的现金流量支付给最终收款方的义务,且同时满足本准则第六条第(二)项的三项条件。

企业作为基础资产的服务机构,保留了收取应收账款现金流量的合同权利。但在专项计划成立后,专项计划向企业购买了全部基础资产,取得资产的所有权益;应收账款债权转让的事实通知债务人后,应收账款将不再是企业的财产,而成为专项计划财产。若客户发生违约,导致应收账款现金流无法收到,专项计划无权要求企业垫付或补足;同时企业在收到合同现金流后,仅根据约定汇入专项计划指定账户,无权将该现金流量进行再投资。;

综上,企业满足金融资产转移的第二种情形,即保留收取金融资产现金流量的合同权利,并承担将收取的现金流量支付给最终收款方的义务,且同时满足本准则第六条第(二)项的三项条件。

(三)风险报酬转移情况

符合金融资产转移条件下,应进一步对被转移金融资产进行风险和报酬转移分析,比较转移前后该金融资产未来现金流量净现值及时间分布的波动使其面临的风险。

对于应收账款组合的未来现金流量,我们设定5种不同的合理且可能发生的假设情景,估计每种情景下的现金流量现值和发生概率,采用现值的变动程度的绝对值与发生概率的乘积来衡量风险变动程度,计算转移前及转以后应收账款组合的现金流量变动总额。

5种假设情形如表1:

转移前应收账款组合的现金流量变动总额,即未来现金流量现值预计变动敞口,如表2:

转移后应收账款组合的现金流量变动总额,即未来现金流量现值预计变动敞口,如表3:

根据上述计算,转移后公司承受的相对变动为97/210=46%,公司既没有转移也没有保留应收账款所有权上几乎所有的风险和报酬。

(四)是否保留了对资产的控制

企业既没有转移也没有保留金融资产所有权上几乎所有的风险和报酬的,应当分别下列情况处理:放弃了对该金融资产控制的,应当终止确认该金融资产;未放弃对该金融资产控制的,应当按照其继续涉入所转移金融资产的程度确认有关金融资产及负债。

在判断是否已放弃对所转移金融资产的控制时,应当注重转入方出售该金融资产的实际能力。转入方能够单独将转入的金融资产整体出售给与其不存在关联方关系的第三方,且没有额外条件对此项出售加以限制的,表明企业已放弃对该金融资产的控制。转入方应当关注该金融资产是否存在活跃市场。如果不存在活跃市场,即使合同约定转入方有权处置金融资产,也不表明转入方有“实际能力”。

在本案中,企业已将应收账款整体出售给专项计划,对专项计划对应收账款的出售也没有加以限制。但由于应收账款不存在公开活跃的交易市场,转入方有权处置金融资产,也不表明转入方有实际能力,因此转出方企业保留对被转移金融资产的控制,应当按照其继续涉入所转移金融资产的程度确认有关金融资产,并相应确认有关负债。

四、存在的问题改进措施

在对项目进行回顾总结,我们认为在以下方面加以改进:

(一)持有劣后级证券与实现应收账款出表的平衡

劣后级证券收益率较高,同时也吸收了大部分的风险和报酬,企业持有劣后级证券,可能导致无法通过风险报酬转移测试,应收账款无法出表。可采取让企业自持适当比例的劣后级证券,即满足风险报酬转移测试的要求,同时享受劣后级证券带来的超额收益。

(二)降低实际融资成本

通过计算内部收益率来反应企业融资的实际利率,内部收益率较高主要由于现金流回款主要集中于产品存续期的前半段,因此入池应收账款应当尽量选择回收期较晚的应收账款,使得现金流回款主要分布在产品存续期的后半段,降低企业实际融资成本。

(三)降低对会计利润影响。

实施资产证券化对利润影响,主要来自于于资产折扣金额与应收账款已计提的减值准备,对于基础资产的筛选应尽可能选择账龄较长的应收账款,来充分发挥减值准备释放的利润贡献效应,降低对会计利润影响。

(作者单位:厦门金龙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作者:蔡通林

资产证券化会计分析论文 篇2:

资产证券化相关会计准则演变及会计确认方法评价

摘 要:资产证券化交易会计处理的关键包括会计确认和合并报表,即发起人是否能够在其资产负债表内终止确认证券化资产和是否需要将特殊目的主体的会计报表进行合并。文章从会计确认的角度分析了资产证券化相关会计准则和会计确认方法的演变,并对其做了简单的评价。

关键词:资产证券化 会计准则 会计确认

一、引言

资产证券化可以被广泛地定义为一个过程,通过这个过程把具有共同特征的贷款、消费者分期付款合同、租赁合同、应收账款或其他不流动的资产包装成可以市场化的、具有投资特征的带息证券。和其他投融资工具一样,在资产证券化过程中也会涉及会计问题。然而,与传统融资方式相比,资产证券化交易具有参与主体众多、交易过程复杂以及后续不确定因素多等特点,使得投资者面临很大的风险,也会对其他利益相关者产生重大影响。因此,会计如何真实、客观地反映资产证券化交易经济实质必然会受到重视。资产证券化会计处理的关键是会计确认和合并报表,即发起人是否能够在其资产负债表内终止确认证券化资产,以及特殊目的实体的会计报表是否需要和发起人的会计报表进行合并。本文仅从会计确认角度分析了资产证券化相关会计准则以及会计确认方法的演变,并对其做了简单的评价。

二、资产证券化相关会计准则演变

与资产证券化会计处理相关的准则和规范中,最为典型的是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和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所制定的一系列会计准则。纵观这些会计准则的变化,透视出资产证券化的会计确认动态发展过程。

1. SFAS77和FASB Technical Bulletin No. 85-2。在SFAS125生效之前,由SFAS77(Reporting of Transfers of Receivables with Recourse)和FASB Technical Bulletin No. 85-2(Accounting for Collateralized Mortgage Obligations)来规范两种特定类型的金融资产转移。SFAS77对附有追索权的应收账款转移会计处理做了规定,而FASB Technical Bulletin No. 85-2是针对抵押担保债务(CMOs)会计处理做出规定的。由于这两者之间存在不一致,导致会计实务出现混乱。

首先,对于一项证券化如何被结构化的问题,SFAS77和FASB Technical Bulletin No. 85-2的规定存在不一致。两者都用交易的形式来确定某项交易究竟是销售还是融资,但具有随意性、且能够被人为操控从而远远不符合经济实质,因此以交易形式作为会计处理的基础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即使从权利分配、利益分享和风险承担角度看具备同样经济实质的交易,不同的公司会有不同的处理:采用SFAS77规定的公司将其视为销售,而采用FASB Technical Bulletin No. 85-2的公司会将其视为融资。

其次,发起人在应用SFAS77或FASB Technical Bulletin No. 85-2进行会计处理时产生不一致。根据SFAS77,如果被确认为销售,销售价格和应收账款净额之间的差异确认为应收账款出售的利得或损失,与追索权义务相关的所有的可能调整应按SFAS5规定处理。“可能调整”意味着公司在资产转让时可简单的根据可预见的信息估计追索权义务。同样的,FASB Technical Bulletin No. 85-2要求将CMOs确认为负债,除非抵押担保物未来经济利益中只有象征性的部分不可撤销地转到了投资者那里。这在实务中会导致很大的偏差,因为每一实体对“象征性”的解释不一致。在对这两项规定进行解读时可能产生的偏差导致销售利得估计产生不一致。

最后,在SFAS77和FASB Technical Bulletin No. 85-2刚刚实施时,资产证券化业务也处于起步阶段,它们都没有将资产的销售和与交易相关资产的任何部分的销售进行区分。根据SFAS77,如果符合出售的规定,发起人将证券化的资产从其资产负债表中移出,在特殊目的主体中的利益被确认为一项资产,而“可能调整”被确认为负债。然而出售时与所售资产相关的其他任何利益,不管是被保留的或是带来的,都不被确认。

由于SFAS77和FASB Technical Bulletin No. 85-2规范不清晰,导致实务中大量的不一致的产生,而且在AICPA各种审计和会计指南中对于其他类型的转移的规定使不一致和混乱情况更为严重。另外,随着证券化市场的发展和证券化交易的日益复杂,在很多情况下转移者对所转移的资产保持继续的涉入,原有的会计准则已经不能满足要求,促使会计准则不断发展。

2. SFAS125。为适应资产证券化业务以及金融创新的发展,FASB于1996年6月颁布了SFAS125(Accounting for Transfers and Servicing of Financial Assets and Extinguishments of Liabilities),该准则适用于任何可以称为资产的金融工具的转移,其重心在于金融资产服务、转让以及债务解除的会计处理问题。这项准则在1997年1月1日后生效,同时取消了FASB Technical Bulletin No. 85-2。

SFAS125最大的变化在于概念框架的变化,它采用了金融合成法。随着金融市场的复杂化,很多证券化交易中的金融资产能够被分解成多个组成部分,这一特征促使了金融合成法的采用。金融资产和负债能够划分为不同的组成部分,可以分别出售,意味着出售金融资产的发起人能分别记录这项销售和各个组成部分。判断金融资产的转让必须符合以下的几个条件:(1)被转让资产已经与转让者分离,即转让资产已在转让人的控制范围之外。(2)受让者拥有不受限制地抵押或转让资产获利的权利或者受让人是合格的特殊中介机构,即SPV,而且该机构的受益人可以无条件地拥有抵押或转让该项资产的权利。这项条件的实质是,资产一旦转让.转让人就完全失去了对转让资产所拥有的控制权。(3)没有回购或赎回的协议使转让者保留对资产的有效控制。

另外,一项证券化或金融资产转让之后,持有的在被转让资产中的其它利益代表了对过去一项资产的继续控制,应该以其账面价值计量,该账面价值根据被出售资产和留存利益之间分配得来,分配的基础是它们在转让日的公允价值。

3. SFAS140。由于在SFAS125规定下,大部分的证券化都可视为销售,所以其对发起人的财务状况影响将会非常之大。为确定金融资产转移是否作为销售、抵押条款和增加披露,FASB于1999年9月发布了对SFAS125修正或解释的SFAS140,其生效日期为2001年3月31日后。SFAS140采用了SFAS125的大部分条款,特别是毫无保留地采用金融合成分析法,但是在SFAS125基础上做了较大修改,主要有:修改了特殊目的主体的定义;转让人、服务人以及发起人都将特殊目的主体的资产移排除在自身的财务状况之外;修改了销售的会计处理标准;大大增加披露要求以及为金融资产转让引入了新的范式。

根据SFAS140,一项资产的证券化可能会由于转让的方法和条款的不同而做出如下几种不同的会计处理:(1) 作销售处理——当发起人不再继续与转让资产相关联。(2) 作融资处理——当资产转让不符合SFAS 140关于销售会计处理规定的某一项或多项条款。(3) 既不作为销售处理又不作为融资处理——当在转让资产中除了利息以外没有其他任何收益。(4) 作部分销售处理——发起人保留清偿债务和(或)一项或多项债券类别并且同时符合SFAS140销售标准。这是当今世界上最为流行的一种资产证券化会计处理方式。(5) 作部分销售部分融资处理——当转让中的某些类别资产达SFAS140作为销售处理的规定条件,而其余类别资产未达SFAS140作为销售处理的规定条件。

4. IASC发布的相关会计准则。1992年IASC发布了E40征求意见稿,涉及会计处理的规定和FASB Technical Bulletin No. 85-2很相似,同样也产生了不一致问题,所以在1994年IASC发布了E48征求意见稿,提出了在相关所有风险和报酬实质上已全部转移才能作为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的确认处理的确认标准,但是并没有解决不一致的问题,而且还增加了很多实际应用的困难。由于E48意见稿提出的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标准存在很大争议,因此IASC在1995年和1998年分别发布了IAS32(Financial Instruments: Disclosure and Presentation)和IAS39(Financial Instruments: Recognition and Measurement )。IAS32要求将金融工具分为债务工具和权益工具;IAS39中包含了确定了金融资产或负债控制权转移时间的条件,提出了“放弃控制权”方法(与SFAS125和SFAS140相似)。在IAS39的确认标准与E48是截然不同的,在涉及金融资产转移的情况下,应该把已经确认的金融资产的后续确认和终止确认问题与因金融资产的转移合同所产生的新的金融工具的确认问题严格区分开来。2002年,IASB发布了对IAS39进行修改的征求意见稿,对金融资产的终止确认标准进行了重大修改,由“控制权转移”改为“没有后续涉入”,只要转让方对被转让资产的全部或部分存在后续涉入,以此相关的资产不能作为销售处理而转出资产负债表。

三、资产证券化会计确认方法及其评价

资产证券化会计确认的关键是发起人把证券化资产的转移视为销售处理还是融资处理。如果证券化资产的转移被视为销售,那么证券化资产将从发起人的资产负债表转出,转让证券化资产的金额作为当期收入进入发起人的损益表,如果证券化资产的转移被视为融资,那么证券化资产将依然保留在发起人的资产负债表内,转让证券化资产的金额作为长期贷款进入发起人资产负债表的贷方。从前文可知,对资产证券化的会计确认分为风险和报酬分析法、金融合成分析法和后续涉入法。

1. 风险和报酬分析法及其评价。风险和报酬分析法下,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相关的风险和报酬是否已经全部实质性地被一个企业所放弃或由另一个企业所承受作为判断标准,才能被作为销售来进行会计处理,证券化资产从发起人的资产负债表中转出,同时还要确认转让损益。但若发起人仍保留转让资产实质上几乎所有的风险和收益时,证券化交易被视为担保融资,证券化资产仍继续在发起人资产负债表中确认为一项资产,而转让所获得的资金被确认为发起人的负债。

FASB77和IAS32中有关资产证券化的规定都体现出了该方法的原则。但是随着资产证券化业务的日趋复杂,金融资产的实质性控制权与收益和风险逐渐分离开来,而收益和风险也可以被有效的分离,在这种情况下,风险和报酬分析法很难确认复杂证券化交易的本质,在实际处理中存在很大的困难,极易导致将具有形同性质的情况在不同企业甚至在不同时期采用不同的会计处理方法。

2. 金融合成分析法及其评价。FASB125提出的金融合成分析法把已经确认的金融资产的后续确认和终止确认与金融资产的转移合约所产生的新的金融工具的确认问题区分开来。对于已经确认过的金融资产的终止确认,按照发起人是否放弃控制权来判断资产证券化交易是销售行为还是融资行为。资产证券化交易发生后,发起人放弃了对所转让基础金融资产的控制权,则是销售交易,所转移的基础金融资产就应该终止确认;若发起人并没有放弃对基础金融资产的控制权,则资产证券化交易就可认为是融资活动,其所转移的基础金融资产就不能终止确认而是继续保留在发起人的资产负债表中。也就是说,决定一项资产交易能否进行销售处理要看其控制权是否由转让方转移给受让方,而非看交易形式。

金融合成分析法揭示了证券化交易的实质,并及时反映资产转移后面临的风险,增强了会计信息的有用性,但其仍存有一定缺陷。首先,FASB125要求以交易日的公允价值为基础来分配账面价值,而很多金融资产的组成部分并不公开交易,因此只能采用其他方法来确定公允价值。而公允价值的估计包含很多不确定因素,有可能会错误确认证券化交易的损益和风险暴露。其次,FASB125要求大部分的证券化交易作为销售处理,这使得发起人依靠大量的证券化交易来粉饰会计报表达到盈余管理的目的。另外,证券化交易表外处理也会使得发起人通过大量的证券化交易进行表外融资,可能有损信用能力,使其今后进入资本市场的难度加大。而SFAS140虽然对金融合成分析法做了进一步的补充和完善,对控制权放弃的条件和SPE进行详细规定,并认为会计师在进行会计核算时,必须依赖法律意见来确定某一资产是否可以算做销售,但是其本质上仍然是金融合成分析法,没有从根本上改善此方法的不足。

3. 后续涉入法及其评价。后续涉入法规定只要转移方对被转移资产的全部或部分进行任何的后续涉入,那么以此相关的资产就作为担保融资处理,不涉及后续涉入的部分作为销售处理。对于任何资产证券化业务,或多或少都会对被转移资产有一定的后续涉入,而且常常涉及到整个被转移资产。可见,“风险与报酬分析法”与“后续涉入法”更倾向于将证券化的资产作为担保融资处理,而以控制权为标准的“金融合成分析法”则倾向于将证券化的资产作为真实销售处理。另外,此方法和金融合成分析法一样也面临公允价值确定的难题。

参考文献:

莱斯利·F·塞德曼.金融工具会计与财务报告综合指南[M]. 中信出版社,2004

(作者单位:上海财经大学会计学院 上海 200433)(责编:若佳)

作者:莫桂青

资产证券化会计分析论文 篇3:

资产证券化会计处理的难点问题

【摘要】證券化资产的会计确认问题是资产证券化发起人在进行会计处理时遇到的一个难题,考虑到资产证券化复杂的结构设计和其衍生性的特点,不可用简单性资产交易的判断经验套之。本文对此问题展开讨论。

资产证券化的产生是为了通过衍生金融工具的设计和出售,规避法律、会计的相关规定,从而达到特定的财务目标,但传统的财务会计制度并未涉及衍生性金融工具的内容,自然无法解释和规范资产证券化业务。资产证券化对传统会计的冲击主要表现在会计确认方面,即资产证券化应当作为一项有担保的融资业务而作表内处理,还是应当确认为一项销售业务而作表外处理?一般而言,资产证券化的目的在于将流动性差的金融资产转变为现金,大多数公司都关心资产负债率,希望减少风险资产的总额。因此,资产证券化的发起人都倾向于将资产证券化业务作为销售处理,但只有会计确认为“真实出售”时,资产证券化的目的才可达到。这样,“真实出售”的确认就成为资产证券化会计处理的难点和关键。

目前,我国资产证券化尚处于起步阶段。2005年年底,国家开发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分别成功地发行了资产支持证券。从其操作方式看,两家银行分别以相等金额的信贷资产作抵押,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信贷资产证券,以抵押资产所产生的现金支付证券的本金和利率。显然,这属于担保融资,发起机构并未实现资产负债表外处理,与国际上通行的多数发起机构寻求终止确认证券化资产,即将证券化交易列为资产销售而非融资安排不一致。

从目前的制度环境看,发起机构实现资产负债表外处理的难度有点大。财政部于2005年5月16日发布了《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会计处理规定》,对发起机构信贷资产确认的条件及其会计处理等方面作了规范,从会计角度规范了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工作。如第四条规定:“发起机构已将信贷资产所有权上几乎所有(通常指95%或者以上情形)的风险和报酬转移时,应当终止确认该信贷资产,并将该信贷资产的账面价值与因转让而收到的对价之间的差额确认为当期损益。终止确认是指将信贷资产从发起机构的账上和资产负债表内转出。”此条款对认定为一笔证券化资产控制权已转移时的会计处理是明确的,即作为“真实出售”处理,从资产负债表内转出。但是,该《规定》的条款对如何判定这笔交易资产是否属于“真实出售”,只是说“95%”的风险与报酬所有权转移,过于简单和笼统。因为证券化交易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资产买卖,而更多的是附有条件的买卖,交易结构设计尤为复杂,认定证券化资产控制权是否转移、能否作“真实出售”处理并不那么简单。

在传统的买卖中,资产的所有权一旦发生转移,买方就可以任意处置其所购买的资产,不会受到限制。也就是说,在简单的交易中,一项资产的控制权与从该资产中承担的风险和收益是同等的概念;而在资产证券化交易过程中,复杂的交易结构和合约安排使得资产控制权的放弃与否与转让方保留了多少与金融资产相关的风险和报酬成为不同的范畴。因为证券化交易不是纯粹的资产转移,通常伴随着追索权、担保权、抵押以及服务合约等各种形式,这就使得证券化资产转让是作“真实出售”,还是担保融资的判定难度加大了。

根据美国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140的规定,如果证券资产转让方同时满足了如下三个条件,则视为转让方已放弃了对金融资产的有效控制,可以认定为“真实销售”。“第一,被转让的资产与转让方分离,即转让资产已在转让方及其关联企业、债权人的控制范围之外,包括发生破产或其它被接收的情况。第二,受让方可以无条件地将金融资产用作抵押或再转让,或者受让方是合格特殊目的实体,而且该实体的受益人可以无条件地拥有抵押或转让该项资产的权利。第三,转让方不再通过以下途径保持对转让资产的有效控制:签订合约使得转让方有权同时有义务在转让资产到期前回购转让资产,签订合约使得转让方有权回购目前在同类市场上不能轻易获得的转让资产。”

根据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39号的规定:“35,当且仅当对构成金融资产或金融资产的一部分的合同权利失去控制时,企业才应终止确认该项金融资产或该金融资产的一部分。如果企业行使了合同中规定的获利的权利,这些权利逾期或企业放弃了这些权利,则表明企业对这些权利失去了控制”;“36,如果某金融资产转让给了另外的企业,但该转让不符合第35条规定的终止确认条件,则转让方应将此交易确认为抵押借款,在这种情况下,转让方回购已转让资产的权利不是衍生工具。”

从FASB140和IASC39的规定看,一项证券化资产转让是否可以判定为“真实出售”,主要看对其控制权是否转移。而控制权是否转移,主要看受让方能否随意出售或抵押受让的资产。一切以控制权为中心,复杂的问题也会简单化。当然,考虑到资产证券化复杂的结构设计,还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具体分析当中,兼顾转让方和受让方双方的情况,如果转让方不继续涉入金融资产转让,转让方就失去了对该资产的控制权;如果转让方继续涉入的话,情况就变得复杂了,需慎重分析。假如有一笔附有回购协议的资产转让,由于是必须回购,一般认为,转让方并没有失去该项资产的控制权,但对于证券化资产则不能简单认定,而需要从回购的标的物、回购时间、回购选择、回购价格等作进一步分析。若在一定期限内,回购价格是按超过证券化资产的价格进行回购,并且该资产在市场上不容易取得替代品的话,那么转让方就依然对这笔资产存在着控制权,作会计处理时,则不能认定是“真实销售”而从资产负债表内剔除;假设该标的物在市场上很容易取得替代品,且是按交易日的市场价格回购,那么这项回购并没使转让方获得优势,跟其它独立的第三方交易并无多大差别,则可以将它们视为独立交易,所以,对转让方来说,则可以确定为“真实销售”,不必保留在资产负债表内,应作表外处理。考虑到资产证券化金融工具的衍生性特点,若转让方具有回购期权,情况会怎样呢?只要抓住控制权这个关键要素,也不难判定。假如有一笔附有回购期权的证券化资产,若这笔资产的价格没有上涨的可能性,转让方是不会回购的,自然也就失去了对该项资产的控制权,可以将该项资产认定为“真实出售”,作表外会计处理。但如果该笔资产的价格增加,转让方则会考虑按约定的方式回购,但也要作具体分析,看回购价格和资产的获得性。若价格显著高于交易日的市场价格,且难找到替代资产的话,对转让方来说回购的优势显而易见,那么仍要把这笔资产保留在资产负债表内,不能作“真实出售”处理;若价格并不是显著高于交易日的市场价格,且相应的替代品较多,转让方则会考虑不行权,自然失去对这笔资产的控制权,那么应作表外处理。现在国际上一些发达国家在进行证券化资产交易时,受让方还拥有反回购期权,这是双方(转让方、受让方)同时拥有期权权利的一种证券化资产交易方式,要比单方面拥有复杂得多,但只要以控制权转移为突破点,判定其是否为“真实销售”也不难。

此外,还要充分考虑现实情况的复杂性,只是根据FASB140和IASC39的规定,看受让方是否拥有证券化资产的抵押或转让权来判定对该笔资产是否拥有控制权,还是不够的。现实中有这样一种情况:受让方对一笔证券化资产不能进行抵押或转让,但转让方却不再继续涉入该项资产,受让方不进行抵押或转让的原因是想与转让方保持长久的合作商业关系,对此,该怎么进行判定呢?按照准则,则有一点绝对化了,笔者认为对转让方来说应作“真实销售”处理,因为它显然已失去了对这笔资产的控制权。

总之,在资产证券化过程中,“真实出售”的确认是关键的一步,也是证券化资产转让会计处理的难点,但只要把握住证券化资产控制权是否转移这个关键要素,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作者:党亚娥

上一篇:情感教育中职语文教学论文下一篇:价值链研究管理会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