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越课堂”下的中学美术课教法探究

2022-09-17

中学美术教学在实施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弊端, 具体表现在有的美术课教学模式化、大纲化、套路化等, 影响了学生的思维活跃程度, 桎梏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 从而也背离了美术教育的创新要求。有的把美术课上成语文课、音乐课、社会课等, 而把美术的本质特征丢掉了。有的课教学活动多了学生活跃了、多媒体技术丰富多样了, 但美术的文化和教育内涵却变得有些淡薄了。怎样在“传统”和“后现代”的教学理念中寻找一种平衡, 尽量利用美术课创作的自身优势, 积极调动学生的兴趣, 并且根据学生之间的差异进行不同角度的引导, 力争使其成为个体属性的自己, 激发创新精神, 发展美术实践能力, 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 陶冶高尚的审美情操, 完善人格, 这正是我们中学美术教学中要思考的问题。

一、重视美术课的“课堂文化”

从新课程标准把美术作为一种文化的学习看, 美术学科具有人文性质, 承担着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人生价值观, 陶冶其人格情操的教育任务, 而不仅仅是学科技能方面的学习。另外, 它又对学生渗透"理想, 愿望, 情感, 意志, 价值, 道德, 尊严, 个性, 教养, 生存状态, 智慧, 美, 爱, 自由"等人文内涵.承担着人类文明的传承和发扬的教育任务。使学生通过美术的学习, 能够比较全面地了解美术与生活、美术与情感、美术与历史、美术与政治等方面的联系。在这个角度来看待美术课程, 教学就与过去的单纯美术技能学习大不一样了, 对教师的要求提升到能够对美术文化比较全面理解的高度, 而且能够将美术的视野拓宽到视觉文化的层面上认识和实施教育。

二、注重美术课堂的“以生为本”

提升学生能力是实施“卓越课堂”行动计划的核心内容。目前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是由于有的教师的满堂灌只做示范, 以画法为中心, 以作画步骤为重点, 以技巧为难点的传统教学模式, 造成学生只知道依样画葫芦;也有的不讲不示范, 放任学生, 让学生不知道该学什么, 该怎样去学。从而导致学生学习的创造性、积极性、主动性受到挫伤, 学习兴趣下降, 无法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课堂上教师要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改进传统教学方式, 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学会思考、学会质疑、学会探索。激发并保护学生的好奇心, 给学生留有自主学习的空间, 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推动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即由被动接受性学习向主动探究性学习转变。要实现这一转变, 必须推动教师角色的转变, 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而不仅仅是指导者, 要变“牵着学生走”和“散放式”为“推着学生走”, 要变“给学生压力”和“零压力”为“给学生动力”, 用鞭策、激励、赏识等手段促进学生主动发展。不论是深圳前海学校的卓越课堂文化之“预、学、点、测、思”五步教学法;上海新杨中学的卓越课堂文化之“自学、指导、交流、反馈”为课堂有效教学主线, 充分实现教学方法和教学目标的优化;还是深圳外国语学校的卓越课堂文化之“启发、互动、自主、合作、探究、创新”六式教学法;都是转变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 建立师生学习共同体, 彰显多元、开放、包容的课堂教学文化, 最大限度地优化教学环境、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 形成最优化的课堂形态, 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育人质量。

三、注重美术课堂的“多元评价”

在教学评价上, 既重视学习结果, 又关注学习过程和方法;既重视学习能力提升, 又关注学习情感和态度。加强学生日常评价, 关注学生个体差异。采用学生、教师、家长等多元主体参与的教学评价方式, 帮助学生树立自信, 激励学生全面发展。以往评判美术作业, 往往只注重结果参照标准就是“像”不“像”, “美”与“不美”。旧的评价准则确实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 导致部分学生不愿意上美术课。随着中学生课程改革的深入, 我深深的意识到, 我们培养的毕竟不是专业院校的学生, 不能只凭技法优劣评价美术作业。更应该注重学习过程评价, 教师应多以鼓励肯定为主进行评价。在美术学科的作业评价中, 不能简单的以成人的眼光去轻易下结论, 这样不利于学生的发展, 应该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获得成功体验的机会。就是当教师遇到看不懂或“较乱”的作业, 因应该在辅导时努力去了解学生的创作意图, 在肯定他们大胆创作的基础上, 再提出中肯的意见, 要有意识地去发现和发展学生的多方面潜能。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参与评价, 以自评、互评的方式评价, 每次课堂作业评价都可以让学生对自己的作业进行自评, 介绍创作思路以及自己认为比较满意的地方, 不太满意的部分, 还可以请其他同学来评价。学生是直接的参与者, 对自己和他人的作业是最有发言权的。

四、美术课堂中还应具有“美育特点”

虽然美术教学在新课程改革中具有综合化的倾向, 但是美术课也应该具备自己的特色, 主要体现在学习和实践上。首先让学生学会欣赏, 虽然主要不是培养职业的鉴赏家和批评家, 但经常对各种审美类型和特征作比较与鉴别, 经常对各种艺术作品优劣之处进行区分与评价。认识美的规律, 有助于审美趣味的敏锐化, 也对学生的审美能力的培养有所帮助。但这种审美趣味的培养, 要充分尊重和爱护学生个性独特倾向为前提。教材应该由简至繁、循序渐进式的递进, 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和心理发展水平。美术的魅力还就是体现在运用、制作、创作的活动过程中, 而从事这一过程的是学生, 因此学生的“学”便提高到一个高度, 学生的主动性和创作情感成为美术教学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的一环。将美术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 为学生提供机会, 去体验美术、工艺和设计的不同方法, 参加各种小组、班级的艺术活动, 并运用创造力、想象力和实践技能创造出各种艺术作品。从而在真正意义上培养学生爱美、爱艺术、并积极地投入到创造美好生活中去, 树立真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上一篇:我国电气自动化技术应用现状及其发展趋势下一篇:浅谈病区护患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