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银行信贷业务论文

2022-04-19

摘要: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的推进,中央银行加强了对货币政策的运用,尤其是对利率工具的运用。利率的频繁变动对我国经济会造成不可忽视的影响,而对于金融机构来说,影响则更为直接。本文从我国利率政策的概述出发,通过分析商业银行信贷业务以及利率变动对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的影响,对如何提升我国商业银行信贷经营质量提出了参考意见。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我国银行信贷业务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我国银行信贷业务论文 篇1:

民间借贷对我国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的影响研究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民间借贷己经逐渐发展成为我国金融体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对我国的经济发展起了不可否认的积极作用,但同时也给我国商业银行信贷业务带来了不小的影响。关注和研究民间借贷与商业银行信贷业务之间的关系,将有助于深化我国金融体制改革,促进经济发展。

关键词:民间借贷;商业银行;信贷业务

一、民间借贷的发展现状

(一)民间借贷参与主体多元化、借贷形式灵活化

以往的民间借贷多发生在远亲近邻之间,现在的民间借贷主体己经不仅仅局限于亲友间了,农户、城镇居民、个体工商户、公务员,及中小私营企业这些都是民间借贷的参与主体。我国民间借贷的资金来源主要来源于民间自有资金,此外受高额利率吸引,也有一些企业或组织将银行贷款转贷给其他企业;也有企业把企业自身当做融资平台,在获得资金后高利贷出;在发达地区,也有将房屋抵押获得一部分贷款后高利贷出的。

(二)借贷行为短期化、借贷规模扩大化

随着经济发展,民间借贷的用途早己不局限于早期的婚丧嫁娶、治病建房上,而是越来越多的用企业经营上,甚至还有用来炒房、炒股的。借贷金额也发生了变化,由早期的几万元规模变成了现在的几百万甚至上千万的规模。所以越来越多的企业在进行短期融资时选择民间借贷,这就给了民间借贷带来了极大的发展空间,使它从“地下交易”变得公开化或相对公开化。

(三)民间借贷监管力度不足

许多交易都是在不了解情况的前提下,仅依靠个人之间的信任,盲目地进行民间借贷活动,有的交易根本没有签订任何合同,只依赖于口头协议;有的虽然签订了合同,但合同格式简单,或只是打张借条,利率口头协商。

二、我国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的发展现状

(一)信贷结构趋向合理化

2003年,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正式挂牌运行,致使我国商业银行信贷结构更加合理化。在当局的严格监管下,地方政府及城市商业银行调整资产结构化解了商业银行的风险,使其信贷质量得到了改善,资本充足率显著提高,不良贷款余额也大幅下降。

(二)信贷总量规模扩大化

银监会公布的2012年中期数据则显示,截止到2012年6月末,银行业金融机构总资产己经增至126.78万亿元,较2002年年底增加435%。随着信贷总量规模的扩大,银行业的盈利也大大提高了。

(三)贷款投向继续优化

随着经济发展,我国商业银行为了补充资金选择了增资扩股,通过发行次级债券等方式来增加资金规模。我国商业银行己经由原先简单的资金服务逐渐转变为多元化的服务,实现商业银行与企业在信贷方面的双赢局面,真正做到了推动地方经济发展成为引导城市发展的先驱者。

(四)贷款期限结构失衡

当前,由于信息的不对称性,导致我国商业银行在贷款流向与贷款期限的选择严重失衡,截止2011年,我国贷款资金期限主要以中长期为主,其中中长期贷款己占到全部贷款的60%以上,并且55.8%的中长期贷款为国有商业银行投放的,其中大部分的中长期贷款是向大企业发放的。

三、民间借贷与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的比较

相比商业银行借贷,民间借贷凭借重视地缘、社区和亲属关系的特点更能为居民个人,特别是富人的闲置资金提供了投资渠道,增强了资金配置,推动了民间金融的发展。虽然民间借贷方便快捷,但是也不是完全优于商业银行借贷的,首先,民间借贷的利率是高于市场利率的,有时过高的利率会加重企业的负担,使企业财务危机进一步恶化。其次,由于民间借贷手续简单、缺乏监管,常常会出现欠款跑路等事件,从而引发经济纠纷,民间借贷大部分发生在亲朋好友之间,很多人都不重视它的安全性。最后,商业银行较易获得国内和国际再融资机构的支持,民间借贷受资金规模的局限性只能以短期小额贷款为主,而商业银行的资金雄厚,可以满足国有企业及大型企业的中长期大额贷款要求。

四、民间借贷对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的主要影响

(一)民间借贷对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的正面影响

1.民间借贷弥补了银行信贷业务的不足。民间借贷对商业银行信贷业务有着查漏补缺的作用,在商业银行涉及不到的领域,所需资金主要通过民间资金来补充,民间借贷的出现刚好弥补了商业银行信贷的不足,这样不仅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了重要渠道,还有效地实现了民间资金的优化配置,将闲置资金配置到了最需要的地方。

2.民间借贷缓解了银行信贷业务的压力。多年来中小企业融资难给商业银行带来巨大的困扰,面对资金不足、担保不足、信息不足的中小企业,银行很难向其贷款,这种压力在民间借贷出现后得到了缓解。并且由于商业银行机构对企业的财务信息掌握不全面,导致贷款发生坏账的机率较高。所以也可以说民间信贷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额,有效控制和降低了贷款风险。

3.民间借贷可以促进银行信贷产品的创新。民间借贷的迅速发展毫无疑问地占据了商业银行信贷市场的一定份额,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经营上的不足,填补了信贷产品的缺陷和服务方式的薄弱,但是民间借贷只是商业银行信贷的替补,现在由于民间借贷注重信用关系,方便、快捷、灵活等优点,越来越多的个人、企业主动进行民间借贷,而不是先考虑向银行贷款,这就势必促使商业银行努力完善信贷产品,提高自身服务水平,拓展信贷市场,扩大信贷营销等市场竞争能力。

(二)民间借贷对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的负面影响

1.民间借贷减少了银行信贷资金的流入。民间借贷在抢占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空间的同时,还抢占了商业银行的资金来源,由于民间借贷发展异常活跃,一部分个人和企业将吸收来的民间资金用于民间借贷这种高收益项目,就会引起资金外流,进而影响商业银行储蓄、结算等传统业务。这种资金紧张的情况也给商业银行的信用环境带来了挑战,银行的信用卡业务、个人贷款业务、POS机业务也可能会收到影响,进而影响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的全面发展。

2.民间借贷占据了银行信贷业务的空间。近年来,民间借贷凭借其数量大、额度大、门槛低、方便、快捷、灵活、高效等特点,发展十分迅速,这种快速增长势必会占据银行的借贷空间。而商业银行贷款难,民间借贷大量增多的现象不仅仅是由民间借贷的众多优势造成的局面,也是由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的经营局限所导致的。同样,民间借贷的增加也给商业银行拓展客户造成了一定难度。在民间借贷日益活跃的情况下,客户可能会因为银行较为严格的信贷办理条件与复杂的流程,而转向民间借贷。

3.民间借贷增加了商业银行对风险的控制难度。民间借贷和商业银行信贷业务可以说是紧密联系的,如果民间借贷的信用出现问题,那么违约风险必然会渗透进入商业银行机构。因为一些通过从商业银行信贷融资的企业同时也通过民间借贷筹集更多的资金,也有企业会把从商业银行取得的贷款转投入到民间借贷市场,如果这中间出现资金链断裂,就会将危害带给商业银行。其次,民间借贷组织也可能会收买银行从业人员,利用银行从业人员的客户资源进行民间借贷行为。当然也有银行从业人员利欲熏心,将自己的急需资金周转的客户转介给民间借贷组织来获取报酬,这对银行的信誉就会造成负面影响。

五、政策建议

(一)完善民间借贷相关法律法规

国家有必要制定一部的《民间借贷法》或《民间借贷管理暂行办法》,要在法律上明确合法的民间借贷的活动内容和范围,同时也要明确规范各种形式的民间借贷行为的运作法规和配套制度,并为民间借贷机构的市场准入条件、借贷活动的范围、民间借贷主体双方的权利义务、交易方式、合同条件、借贷最高额、利率水平、违约责任和权益保障、贷款宣传等方面作出明确规定,从而使民间借贷具有法律效力。这样赋予民间借贷明确的法律地位,可有效地使民间借贷与银行借贷互相补充,互相促进,良性共存。

(二)加强对民间借贷的监管力度

因为民间信贷跨省借贷非常少,我国应该加强当地政府金融监管机构对民间借贷的监督和管理。而加强监管制度的前提,就是当地政府要完善当地民间借贷监管制度,首先要扩大民间借贷监管机制的监测范围,将小额贷款公司、担保公司、典当行、网络融资平台等组织也放到监管范围内,进行监测分析。其次是明确规定相关部门的监管职责,规范民间借贷融资行为,加强信息透明度,提高投资者的风险识别和判断能力。

(三)加快民间借贷保险制度的建立

长期以来,我国政府一直承担着保护商业银行等正规机构风险的责任,而民间借贷是不在该保护范围内的。随着民间借贷的迅速发展,针对民间借贷机构建立合理的保险制度的必要性是无法否认的。所谓存款保险制度,就是通过向民间借贷机构收取保费,建立存款保险基金,并事先规定一个能涵盖大多数储户的赔付上限,承诺在企业破产清算时,由存款保险机构对限额及限额以下存款全额赔付,对超过限额的存款按限额赔付。这种存款保险机构一方面保护存款人的利益,还解决了因民间机构破产引起的社会不安等问题。

(四)商业银行信贷业务改革与创新

近年来国内融资体系发生剧变,商业银行信贷业务领域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不加快金融改革、加快综合化经营进程、拓展新的业务领域,将会严重影响商业银行的可持续发展。过度的民间借贷活动严重影响了商业银行信贷资金的流入,同时客户的需求也越来越多元化、复杂化,更渴望在投资中获得更大的利益。而商业银行仅靠传统银行业务和产品不仅很难满足客户日趋多元化的服务需求,也极易陷入恶性的同质化竞争。并且商业银行目前的理财产品种类单一,收益率有限,无法充分满足客户的理财需求。

若要改变这种局面,在银行服务方面,首先要提升商业银行的信贷业务服务水平,积极改进信贷业务与审批流程,其次就是要加强对那些资质信用好的企业的信贷支持,第三就是要兼顾城乡发展,拓宽信贷领域,有效的拓展融资业务为企业融资创造条件提供支持。在理财产品方面,商业银行应该多改进和创新理财产品,提高理财产品的收益率,来吸引更多的客户。在融资领域,商业银行放开综合化经营,允许商业银行利用自身客户基础雄厚、渠道网络发达、商业信誉良好、支付体系完善等优势条件提供多领域、多渠道的投融资服务。

参考文献:

[1]林洁.金融危机下我国中小企业融资模式选择影响因素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0(8).

[2]许伟.对我国银行信贷发展战略探讨[J].时代金融,2012 (3).

[3]赵付玲.农村民间借贷的现状、成因与政策取向[J].金融理论与实践,2012 (3).

[4]肖杰.关于民间借贷的理性分析[J].海南金融,2012 (2).

[5]段绍译.民间借贷双刃剑[J].金融经济,2012 (3).

作者:闫萍

我国银行信贷业务论文 篇2:

利率变动对我国商业银行信贷业务影响的分析

摘 要: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的推进,中央银行加强了对货币政策的运用,尤其是对利率工具的运用。利率的频繁变动对我国经济会造成不可忽视的影响,而对于金融机构来说,影响则更为直接。本文从我国利率政策的概述出发,通过分析商业银行信贷业务以及利率变动对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的影响,对如何提升我国商业银行信贷经营质量提出了参考意见。

关键词:利率变动;商业银行;信贷业务

一、我国的利率政策和利率变动概述

1、我国利率政策概述

利率,就其表现形式来说,是指一定时期内利息额同借贷资本总额的比率。利率是单位货币在单位时间内的利息水平,表明利息的多少。基准利率,则是金融市场上普遍具有参照作用的利率,其他的利率水平或金融资产的定价都可以根据这一基准利率水平来确定。利率市场化,是指金融机构在货币市场上进行经营融资的利率水平。它是由市场的供求来综合决定的,包括利率的决定、利率的传导、利率结构和利率管制的市场化。我国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一直实行的是高度集中统一的利率管理体制。利率市场化便是在利率管制的背景上形成的,即将原来由行政管制的利率形成机制转变成为由市场的主体根据代表市场资金供求的基准利率、同时按照商业原则自主决定利率的市场化形成机制。我国已经正确的选择了利率市场化的改革取向,并相应的采取了渐进式的改革方式。

2、2001年—2014年利率变动回顾

(1)2001年至2002年。1996年至2002年通货膨胀和CPI涨幅明显回落,中央银行为了适应物价的变化,从1996年开始至2002年2月21日连续七次降息,2001到2002年间利率下调了一次。中央银行采取一系列的降息政策,主要是为了拉动国内总需求,促进经济的发展,此阶段经济处于低增长低通货膨胀状态。

(2)2003年至2007年。2004年10月29日,中央银行结束了上一阶段连续八次的降息历程,开始进入新一轮的利率调整周期。从2004年10月29日开始,到2007年12月21日止,这几年中共九次上调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中央银行连续上调存贷款基准利率是由于国内物价飞速上涨。

(3)2008年年初至2010年10月。20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而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爆发,中国的经济也不可避免的遭受到了严重的打击。我国中央银行针对此次危机,迅速做出反应,2008年9月至同年的12月三个月内,中央银行连续五次降低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此次降息,促进了货币信贷量的稳定增长,充分发挥了货币政策在支持经济增长中所产生的积极作用。

(4)2010年10月20日至2011年7月7日。随着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影响逐渐缩小,中国经济稳步健康增长,央行决定从2010年10月20日起,开始上调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此次上调利率是金融危机以来,我国中央银行首次上调利率。

(5)2012年6月8日至今。2012年6月8日和7月6日,中央银行连续两次降低利率,这是中央银行自2008年以来的首次降息。2014年11月,央行再次降息。降息行为是对经济放缓的反应,其开启的是新的一轮货币放松周期。

二、利率与我国商业银行信贷业务

商业银行的业务,根据资金的来源和运用,可以分为以下三大类:负债业务、资产业务和中间业务。信贷是指债权人贷出货币,债务人在约定的期限内偿还本金,并且支付给债权人一定利息的信用活动。对于我国的商业银行而言,信贷业务是其相当重要的资产业务。商业银行通过发放贷款,收回本金和利息,扣除成本后获得利润,可以说信贷业务是商业银行最主要的盈利手段。

利率的变动会对商业银行的信贷业务产生不可小觑的作用,分析利率的变动对商业银行信贷业务产生的影响具有极强的现实性。以下则对人民币的利率变动与当月新增信贷数据做了相应的定性分析。

如图1所示,人民币每月的信贷增加额是随着利率的变动而上下波动的。如图所示,代表贷款利率的蓝色线显示出从2007年3月18日开始到2007年12月21日为止,中央银行连续6次提高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基准利率;而代表每月信贷增加额的红色线则表示,随着人民币贷款基准利率的连续提高,人民币信贷增加额是持续降低的;而从2008年9月16日开始到2008年12月23号止,中央银行为了应对由美国次贷危机所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影响,扩大国内需求,在很短的时间内连续5次降低人民币贷款基准利率,人民币信贷增加额也是在极短的时间内连续增加;随着国内经济状况的不断好转,中央银行在2010年10月19日开始,到2011年7月7日止,连续5次提高人民币贷款基准利率,人民币信贷增加额也是在小范围内连续降低;2012年6月8日与7月6日,中央银行两次降低人民币贷款基准利率,人民币信贷增加额相应增加。

综合上述分析可以得出,随着人民币贷款基准利率的下降或者上升,人民币信贷增加额虽然在短期内上下波动,但从长期趋势来看,人民币信贷增加额的下降或者上升是与利率呈反方向变动的。

三、对策建议

1、提高利率风险的管理能力。一是建立和完善以利率风险管理为中心的管理模式。商业银行需要成立专门的利率风险监管部门,从而更有效的实现对利率风险技术的应用和各种管理。二是建立合理的定价机制以提高利率管理能力。但是,商业银行对利率风险的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是因为经过历年来商业银行的利率管制,商业银行对利率进行严格管制体系下的利率定价机制已经定型,难以立刻适应这种措施。因此,加快对存款定价机制、贷款定价机制以及服务定价机制等的完善,积极建设有效且高效的金融产品定价机制已经成为我国商业银行必须要首要完成的目标。

2、规范利率运作主体的市场化行为。首先,提高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在利率市场化的进程中,中央银行扮演着非常关键的角色。假如中央银行缺乏自己应有的独立性,而完全受制于政府,那么利率在其货币政策的影响下,同样也不具有市场性。其次,造就一个完全市场化的商业银行体系。商业银行的传导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能否对整个经济市场起到调控作用。所以,真正的实现国有商业银行的市场化,取消政府的干预和扶持,加强对银行业的监管等是培育利率市场化主体的必然要求。最后,提高企业和居民的金融意识。市场的主要参与者无疑是企业,其中国有企业又占据着主要地位。只有提高企业的金融意识,把企业完全推向市场,企业在资金使用上的风险约束机制作用才能被更有效的发挥出来。

3、正确把握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指导方向和原则。利率作为最重要的宏观经济指标之一,它的变动情况与宏观经济的运行具有重要的关系,因此,商业银行要想科学、安全的管理好利率风险,就必须时刻关注整个宏观经济的运行态势。影响政府采取利率政策的关键因素之一就是宏观经济的运行态势,例如GDP的增长速度和就业、工业增长情况、投资规模与速度等,这些重要的指标都是值得重视的。同时,其他国家的利率政策也是值得我们注意和把握的,特别是那些与我们在经济上联系紧密的国家的利率政策动向,另外更要密切关注主要国家或地区的利率政策举动。根据这些动向以及中央银行相关的政策指标,把握好利率市场化的改革进程。(作者单位:河北大学经济学院)

参考文献:

[1] 陈曦.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现状成因与对策分析[J].科技资讯,2009,04.

[2] 王学慧.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及对策探讨[J].经营管理者,2015,2.

[3] 王新兵.利率市场化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分析[J].金融经济,2014,12.

[4] 周南,黎灵芝.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信贷行为的影响[J].金融论坛,2015,1.

作者:王美雅

我国银行信贷业务论文 篇3:

对我国银行业小企业信贷业务差异化监管的思考

摘要:如何有效地实现对银行业小企业信贷差异化监管,己成为银行业监管当局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本文在分析我国银行业小企业信贷业务差异化监管目前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差异化监管可行性,并结合差异化监管必要性以及监管实际,以提高监管有效性为目标,提出了笔者的建议。

关键词:差异化监管;银行业;小企业

差异化监管遵循差异化管理理论,是一种多元思维、多元目标的监管,强调金融环境、金融市场主体等差异性因素,从而要求监管与政策的实施达到深度传导,但并非一致性的效果。差异化监管融合现代的监管理念,注重要素的关联互动,并通过此关联互动将后期的监控成本降到最低,以获取充足的有效信息为前提,充分考虑各种信息约束,对被监管单位实行动态分级监管,提供不同的激励监管手段,追求公正与效率的最大统一。小企业信贷业务差异化监管是指监管部门基于小企业贷款高风险的特点,在银行业授信模式、操作流程,激励和尽职免责机制等方面区别于传统信贷业务,对银行业小企业贷款设定较为宽松的监管指标。如,适当提高小企业不良贷款率的容忍度、在不良贷款的核销政策上,给予比一般信贷业务更宽容的政策。

一、银行业小企业信贷业务差异化监管目前存在的问题。

1.监管部门缺乏一套针对小企业授信业务监管的细化、量化的可操作性标准。虽然监管部门在支持小企业信贷业务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文件,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但目前还没有制定一套针对小企业授信差异化监管的标准或指导意见,导致基层监管部门在实际差异化操作过程中对检查指标仍过于严格,或者说“差异化”不明显。如,监管部门对银行小企业授信业务检查中,基本还是按照大企业的标准检查小企业业务的各项指标,而忽略银行业对小企业授信成本、风险防控等客观因素,打击了银行业开展小企业授信业务的积极性。

2.银行业自身缺乏一套自成体系的小企业信贷业务机制。虽然银监会发布了一系列如《银行业开展小企业贷款业务指导意见》、《商业银行小企业授信工作尽职指引(试行)》等关于支持小企業授信业务发展的文件,对银行业开展小企业贷款业务正向监管激励,但银行业大多未建立独立的小企业贷款不良资产问责和免责等制度,导致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银行内部审计部门难以具体把握。另一方面,由于银行业的整合与信用风险管理的加强,使得从事小企业信贷人员心有余悸,思想压力较大,营销动力不足,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小企业融资业务的拓展。

3.银行业小企业信贷业务差异化监管环境还有待进一步提高。首先,监管部门对金融创新的保护和激励机制尚未形成,缺乏相应的保护和鼓励措施来推动银行业创新小企业授信业务的开展。其次,监管创新意识相对滞后,在审查银行新业务时,对超出现行规定的创新行为往往持等待观望的态度,或予以否定,与银行业发展新业务的需求不相适应。再次,政策制度没有兼顾小企业客观特点。如《固定资产贷款管理暂行办法》明确要求银行业对固定资产贷款进行全面的风险评价,但由于小企业固定资产业务需求有其“急、特、频”的客观特点,繁琐的信贷流程必将制约小企业贷款流程的简化。

二、银行业小企业信贷业务差异化监管必要性分析。

差异性监管是监管形势发展的需要,充分体现了管理层监管思路和理念的进一步更新和完善,对银行业开展小企业金融服务是“实质性利好”,有利于增强银行业服务小企业信贷业务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1.实行差异化的监管,是适应银行业深化改革发展趋势的现实选择。一方面,激烈的市场竞争形成了各类型银行差异化客户定位的市场格局,服务小企业专营机构建设取得新的进展,初步打造了小企业“财富罗盘”,另一方面也促进银行业针对小企业服务差异化需求,不断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但与此同时,监管一致性要求日益成为制约市场差异化需求的瓶颈,与监管有效性的提升要求还存在较大差距。

2.实行差异化的监管,是由小企业信贷业务本身的特点决定的。小企业信贷业务不同于传统的大企业、大项目信贷业务,小企业一般规模小。实力弱、信誉度不太高,这导致小企业信贷业务贷前评估风险大、贷后管理成本高。尽管小企业信贷市场前景吸引人,但其投入大、风险高的特点打击了银行业开展小企业信贷业务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要让银行不再“嫌贫爱富”,机制的建立和保障无疑是关键。实行差异化的监管政第,一方面将大大消除银行业开展小企业授信业务的后顾之忧,另一方面也将从制度上消除限制小企业信贷业务发展的现有瓶颈。

3.实行差异化的监管,是由小企业区域发展水平客观性决定的。首先,我国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资金的逐利性决定了金融机构分布、融市场发展程度的区域差异,各地区金融机构分布的差异性,必然影响各地区资本形成能力的强弱,决定地区金融生态环境的质量。其次,我国在财政金融领域实行了非均衡的、倾斜性的政策。主要表现在:投资政策的区域差异和金融政策的区域差异,非均衡的、倾斜性的政策导致欠发达地区的资金通过资本市场、银行借贷、横向投资等多种形式源源不断流向发达地区。再次,信用体系建设存在区域差异。信用是市场经济的基础,对区域金融发展至关重要,由于东部地区建立了相对发达的金融组织体系和成熟的金融市场体系,在区域信用环境建设方面明显好于欠发达地区。

4.银行业小企业信贷业务差异化监管意义重大。首先,实行差异性监管是转变监管方式、提高监管有效性的内在要求。差异化监管突出了监管重心,节约了监管部门大量的人力、财力和物力,降低了监管工作的成本,使监管工作更具针对性和突破性。其次,差异化监管推动了银行业诚信机制建设。从银行业角度看,差异化监管激励了银行业自身管理水平的提高,推动了银行业信用的建立与维护,达到了积极推进诚信机制建立的效果。再次,实行差异化监管,切实减轻了银行业的负担和利益,对银行业小企业信贷业务起到了指导和推进作用。同时,通过差异化监管,加大了对问题较多、风险较大银行业的监管力度,提高了监管的效率,降低了监管成本,真正实现监管工作“优质、高效、低成本”,达到了银行业和监管部门“双赢”。

三、银行业小企业信贷业务差异化监管可行性分析

1.实行差异化监管存在管制放松空间。目前,中国金融体系存在多层次、差异性的特点,金融监管体系的建设也需要强调监管的层次性、差异性。目前,我国银行业监管还存有一些带有行政审批性质的管制措施,随着市场主体的不断完善,监管部门存在放松管制,提高市场效率的空间。监管部门应根据银行业发展的需要和不同金融市场、机构、产品的风险水平,采取差异化的监管措施,完善多层次、多机制、综合性的监管体系。

2.实行差异化监管存在政策、带Ⅱ度导向。如,农业银行要面向三农服务,这是党和国家实现战略全局任务的必然要求和选择,反映了国家资本的意志。但由于“三农”金融业务风险大、成本高,农村小企业信贷业务金融市场资源整体上不如城

市,风险补偿机制、市场信用环境还不健全等诸多问题,严重制约了面向“三农”开展业务的开展。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政府和监管部门已开始从金融立法、税收优惠、监管等多方面进行努力,支持三农发展。银监会也发布了《中国农业银行三农金融事业部制改革与监管指引》,对“三农”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率、重要指标拨备覆盖率、经营绩效等方面坚持差异化监管原则。

四、银行业小企业信贷业务差异化监管政策与建议。

差异化监管应坚持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原则,在市场定位和经营管理上赋予银行更大的自主权和灵活性,银行业应继续深化小企业贷款“六项机制”、完善小企业专营机构和金融创新机制建设,使小企业金融产品和服务更加丰富,满足小企业个性化、多元化的融资需求。

1.建立一整套差别化的小企业信贷业务差异化标准,实现“动态”监管。一方面,差异化监管要求监管部门制定一套科学性、实效性、可操作性强的量化标准,在实际执行差异化过程中对监管指标作衡量标准。另一方面,监管部门又要对银行业实行“动态”的差异化监管,根据小企业信贷业务经营活动信息,及时调整差异化管理指标,调整关注程度和现场检查的次数。从具体实施方面,监管部门可以结合日常监督检查信息和被监管单位信贷记录等情况,通过百分制量化考评的方式,对不同被监管单位进行综合考评,增强监管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2.督导银行业建立完善一整套差别化的小企业贷款业务机制。首先,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和尽职的免责机制。一方面,给银行业更大空间的自主信贷权,按照收益覆盖风险与成本的市场定价原则,建立成本核算机制和风险评价机制。另一方面,在对小企业金融服务的“尽职者免责”、“案件治理”上给予区别于大客户业务的差异化治理标准,鼓励信贷人员积极开展小企业贷款。

3.适当放宽小企业信贷监管政策及指标。首先,放宽对小企业贷款不良率的容忍度。小企业贷款前期评估风险大,贷前营销和风险控制成本高,贷后的管理与结算成本也很高,适当放宽银行业小企业贷款不良率容忍度,制定更为灵活的专项管理办法,将有助于引导银行贷款流向小企业。其次,在小企业专营机构在网点的设立、代理结算、信贷资金来源、小企业贷款存贷比等方面给与更加宽松的差异化政策。再次,加强与财税部门沟通,允许银行对小企业不良贷款实行税前核销,并赋予银行在小企业贷款呆账核销上更大的自主权。

4.为差异化监管创作良好环境。在差异化监管的思路和框架下,进一步实现小企业信贷业务监管政策的突破、调整和拓宽,加强对金融创新的保护和激励机制建设,对不利于开展小企业贷款的条款进行梳理,并协调有关政府部门对其中不合理的内容加以修正。在业务范围、小企业范围上有所突破,对小企业的信贷服务调整为全方位、全流程的金融服务,同时要建立统一的小企业征信咨询平台,为持续推进小企业融资工作提供有效的信用信息支撑。总之,实行差异化的监管政策就是要根据小企业信贷业务的特点,开展有效的、有针对性的管理,消除限制業务发展的瓶颈,保障信贷资金安全,有效防范风险。

作者:宋 刚

上一篇:行政执法监督研究论文下一篇:初级阶段营销创新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