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个人消费信贷浅析论文

2022-04-24

摘要:不良资产是困扰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发展的一个主要问题。文章从不良资产的概念八手,分析了其危害及成目。井提出了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防范与处置建议。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银行个人消费信贷浅析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银行个人消费信贷浅析论文 篇1:

利率市场化对个人金融的影响

摘 要:利率市场化是政府或货币当局逐步放松或放弃对利率的直接控制或限制,让资金市场供求关系直接决定市场利率水平的利率机制变迁的过程。文章从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个人存款以及消费贷款等角度出发,浅析利率市场化对个人金融的影响,并提出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相关建议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储蓄;消费

利率市场化意味着利率的确定将按照市场买卖双方的供需力量对比来进行,在这样的改革背景下,个人将如何从改革中获利,个人金融又将面临何种新的风险?研究利率市场化对个人金融的影响,有利于个人与社会迎接挑战,把握机遇,更好更快发展。

一、利率市场化对个人金融的正面影响

1.利率市场化提升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产品的定价能力与服务质量

近年来,商业银行理财业务迅猛发展,仅在2012年,理财产品数量就已达到28239支,发行规模达到24.71万亿元。利率市场化对其的影响也令人瞩目。

利率市场化下,各家商业银行将自主定价存款的利率。大型商业银行上浮短期定期存款利率,农村信用社、大多数区域性商业银行都将各存期的存款利率调整到较高水平,商业银行需要从理财产品的特点、客户的信用等级、行业竞争程度,利润水平等因素出发制定定价。此外,在各互联网“宝”理财等产品的竞争下,银行拉存压力增加,迫使银行加大改革与创新的力度,各商业银行也相继推出同类的货币基金理财产品。

同时,利率市场化也将推动银行增强整体综合业务的竞争能力,面向利润更大的中间业务(如委托代理业务、金融理财业务、保险箱业务等等)。商业银行将会注重为客户提供更加“个性化”、“一站式”服务,涉及股票、债券、保险、基金等。以上的种种,使得个人的选择更加多样。

2.利率市场化使得个人存款选择更加多元化

利率市场化后银行就可以采取差别化经营策略,其中包括,不同的银行同一种币种和档期将会执行不同的利率,同一银行相同的币种、相同的档期可因存款金额的大小有几种存款利率档次。

总体来看,实力强、信用度高、服务优的银行大多经营良好管理科学,存款的安全系数高,风险较低,因此存款利率可能略低一些。实力较弱的商业银行在竞争中,可能将采取高利率吸引存款。如此,居民的存款选择将更加多样,既可以选择高利率银行以期获得高利息,但同时需要考虑到其中的风险因素,也可为保险起见选择利息不高但有实力、风险小的银行。

3.利率市场化有利于个人的消费贷款利率市场化、规范化

利率市场化随之而来的是个人消费贷款利率的市场化。从事不同职业、拥有不同学历,以及信用程度不用、资金用途不同的人将从银行拿到不同利率的贷款。例如,个人信用记录良好,学历较高,并且有稳定职业的消费者不但可以较为容易地从银行获得贷款并且利率可能较低,相反,将较难从银行取得贷款或是贷款利率较高。

银行根据个人信用记录等其他因素综合判断是否给予贷款,将有利于银行提高抵御风险的能力,能使得信用良好的消费者从中受益,利于推动社会信用制度的形成。观之国外经验,利率市场化下,银行存款利率相对提高,贷款利率相对下降,更加有利于推动消费。

利率市场化对消费贷款的影响,其主要传导因素在于利息。举例而言,在15年-20年期分期付款的住房按揭消费中,利息总额将占到付款总额的50%左右。这种影响在轿车、住房以及其他高档耐用品的贷款消费中十分的明显。笔者认为,鉴于在目前的国内消费市场,信贷消费并非是主流的消费方式,但其影响力随着国家经济发展在逐年递增,不难看到,利率市场化对消费成本的影响将会逐步增强。

二、利率市场化对个人金融的负面影响

利率市场化及其催生的金融市场创新,使得国内金融更加依赖全球金融市场,金融市场全球性、系统性风险问题将会凸显。

1.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负面影响

在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利率的高低决定权在于市场,理财产品的风险也随之提高,其中包括:收益率风险、重新定价风险等

收益率风险,收益不确定的风险,是由银行负债期限结构和资产状况不匹配造成的。利率市场化下,存贷款利率收益率曲线的斜率和形状变动不同步,发生了非平行的移动,造成以存贷差为基础资产的理财产品出现了收益减小的损失; 重新定价风险指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的到期日或重新定价时间上的不一致所造成的风险。对于理财产品,由于长、短期存贷利差的波动幅度不一致而造成理财产品的定价基础不一致,从而出现了长短期的理财产品基础收益率不对称; 利率的频繁上下波动将加大了个人理财产品的风险,这也就使得个人在选择理财产品的时需要更加慎重,厘清收益与风险的关系,同时要注重关注市场上的利率变化,及时对个人的理财计划做出调整。

2.利率市场化对个人存款的负面影响

从长期来看,随着存款利率的逐步放开,商业银行可能会出现自主定价的权利,即可依据市场资金的供求和自身经营状况确定利率水平。因此,银行之间对与存款、优良客户的争夺将日趋白热化。

一方面,利率放开后利率的波动性加大,银行面临的利率风险增加。银行面临的新型经营环境对其风险管理与经营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竞争的加剧可能会导致银行存款利率的上升和贷款利率的下降,导致银行存贷款利差减小,削弱传统银行业的利润基础,加大了整体经营风险,其中中小银行业机构的成本压力更为明显。因此,对于储户而言,储蓄选择增加的同时,也意味着风险同步增加,在收入和风险下寻找最优的投资策略将成为储户的必修课。

三、利率市场化对个人金融影响的解决策略

利率市场化改革,长期来看对国民经济有着重要的意义,但在改革的过程中应选择合适的时机,制定相应的制度和采取渐进的改革策略。首先理顺现行利率关系;而后建立以基准利率为基础,以浮动利率为主体,以市场利率为补充的过渡利率体制;最后,建立基准利率调控下的市场利率体系。此外,笔者还有以下建议:

1.初步建立各种保险制度,提高风险损失应对能力

从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的历史经验来看,一个明确有效的存款保险制度,有利于明确对存款者的保险主体、保险方式以及保险程度等内容。有利于保护存款人的利益,总体上增强银行信用,提高社会公众对银行体系的信心。

利率市场化后,商业银行间激烈的优胜劣汰将导致部分经营不善的商业银行发生危机乃至破产。在这种情况下,储户或是保本型理财投资者面临着银行无力担责,损失自行承担的风险。初步建立存款和保本型理财产品保险制度,当银行发生经营危机或面临破产倒闭时,存款保险机构向其提供财务救助或直接向存款人支付部分或全部存款,从而保护存款人利益,维护银行信用,稳定金融秩序。

2.推动社会信用体系的不断完善

社会信用体系也称国家信用管理体系。社会信用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社会信用体系是以相对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为基础;以建立和完善信用信息共享机制为核心;一个完善的社会信用约束体系有助于培养社会的守信观念,为经济活动建立坚实的基础。

社会信用体系的功能有三种:记忆功能,能够保存失信者的纪录;揭示功能,能够扬善惩恶,提高经济效率;预警功能,能对失信行为进行防范。一个完善的社会信用约束体系有助于培养社会的守信观念。在个人征信体系建立后,个人的信用好坏直接与其购房购车是否可以获得贷款相关,提高了个人对自身信用水平的重视,从而提高整个社会的信用状况。

3.完善银行监管者的监管理念、监管方法,提高公众对银行业的监督意识

利率市场化将利率定价权进一步交给银行金融机构,如果监管者和社会公众未提高自身监管意识,利率市场化将形同虚设。银行监管者的职责在于设定明确的规则,规定银行金融机构的职能与禁区;定期或不定期对银行进行检查、监督。银行监管者也需要检讨自身监管是否有效或者不到位。笔者认为,应充分发挥银行业协会自律性组织的作用来保证有序竞争,严格执行国家已经颁布的限制不正当竞争的法律来约束商业银行的经营行为。银行业监管者致力于明确监管原则,制定详细的监管制度,给银行创造一个健康的市场环境和竞争环境。

参考文献:

[1]夏林艳.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影响.

[2]熊恩远.利率市场化:对百姓影响多大.

[3]李晓岩.利率市场化:条件、问题及对策.

[4]徐涛.利率市场化、储蓄与投资.

作者:江岸树 许婉婷

银行个人消费信贷浅析论文 篇2: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防范与处置

摘要:不良资产是困扰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发展的一个主要问题。文章从不良资产的概念八手,分析了其危害及成目。井提出了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防范与处置建议。

关键词:国有 商业银行 不良资产

文献标识码:A

一、不良资产及其危害

不良资产通常是指处于非良好经营状态的、不能在预定的时间按照预期的金额得到回报的银行资产,其本质是银行经营成本的一种追加。商业银行体系的不良资产主要包括两类:一类是不良信贷资产,一类是不良非信贷资产。不良信贷资产是银行不良资产最主要的构成部分。按照金融资产的种类。可以分为不良住房抵押贷款、不良商用房地产贷款、不良商业贷款、非住房类不良个人消费贷款等。非信贷资产主要包括短期投资、委托贷款及投资、买人返售证券、待处理流动资产损失、长期投资、固定资产清理、待处理固定资产损失、其他风险性非信贷资产等。根据我国的金融现状,由于资本市场不发达,目前国内商业银行对非信贷不良资产的信息基本上未披露,加之分业经营、分业管理的体制约束,商业银行的资产结构比较单一,主要集中在贷款这一资产项目。

银行不良资产的直接影响是降低了银行资产的流动性,减少银行的经济效益。大批存量不良资产贷款滞留,制约着新的贷款投放,加剧银行资产业务与负债业务流动性的非对称性,就可能会出现局部性的金融危机。

银行不良资产挤压正常资金运用,导致社会中长期信贷资金需求不能获得充分满足,从而削弱了银行的货币创造功能,制约了政府货币政策对宏观经济的调控作用,影响社会和经济的发展。

二、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成因

1 宏观因素。

(1)经济体制改革遗留的问题。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形成的首要原因。是计划经济下国家对我国国有企业的资金扶持转移造成。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和发展,一大批旧体制下的国有企业出现了严重的负债。在国有企业、国有银行、政府干预这种三位一体的国有经济体制下。国有经济这个整体对社会欠下的“坏账”总会以各种形式发生,如:财政补贴、三角债、工资拖欠、垃圾股票、垃圾债券、通货膨胀等。但以银行坏债这种特殊形式发生,其中一个具体的原因就是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政府逐渐地将国家财政对国有企业的财务责任,转移到了银行。

(2)宏观经济波动。国民经济减速、房地产泡沫破裂、外汇汇率和本币利率的突然调整、主要出口产品价格和进口产品(如石油)的大幅波动通常会使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上升。

(3)监管体制薄弱。具体表现为:利率和汇率限制太死、结构单一;管理人员应具备的条件等执行不严格;资本充足性管理达不到规定要求,多数国有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都低于国际通行的标准;贷款管理不规范.如集中贷款与内部贷款限制不严。呆账准备金提取不尽合理,一般风险准备金没有提取;对银行资产的风险监控和早期预警体系没有真正建立起来等方面。由于監管不力,使金融机构不能及时纠正其内部控制薄弱、贷款管理不规范和违规经营等问题,造成信贷资产质量偏低。清偿和支付能力不足等问题日益严重,助长了银行不良资产的形成。

(4)商业环境和法律环境的影响。我国市场经济建立时间比较短。信用观念淡薄,部分企业存在着赖账心态,即有钱也不还;市场化程度还有待提高,很多领域都有非市场行为的过度介入。没有企业良好的生存环境,也就会影响银行的贷款安全。另外,我国现有相关法律体系还有待完善。地方政府出于地方保护主义介入司法程序,损害银行的利益。

(5)个人贷款风险。个人房贷和车贷是银行一个新的收益增长点,但一旦个人收入下降,甚至由于下岗,或者房价下跌导致房租下降从而使已为数不少的“以租还贷”的资金链条脱落,个人购房贷款是银行优质资产的判断就会受到严峻考验,甚至一部分贷款会沦为新的不良资产。

2 微观因素。

(1)风险意识淡薄。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真正商业化进程的启动时间还不长,并且速度还比较缓慢,加之国有商业银行有国家作为最终担保人的信念。使国有商业银行自身的危机感并不强烈。同时,国有商业银行的高层人员本质上均由政府任命产生,基本是官员身份,并不是由银行自身决定,这也导致其经营在一定程度上注重政府意志而轻视风险。

(2)银行风险控制能力差、内部管理混乱。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贷前风险监控不力;二是贷中、贷后跟踪监控不力,不能及时掌握借款人贷款使用情况;三是出现风险后化解措施不力,银行缺乏化解风险的有效手段。另外,银行在内部控制方面也一定程度存在着混乱、内控不力的现象,这使得很多银行不良资产是由于内外勾结、恶意骗贷形成的。

(3)国有商业银行内部信用评级制度不完善。首先,我国大多数银行开展内部评级的历史不长。面临相关数据积累不足、数据真实性不高等问题。其次。目前商业银行对不同行业的分析和比较明显不足,评级标准不能体现行业的不同特点。最后,我国银行业的内部信用评级对现金流量充足性的分析和预测不够充分,因而,难以反映受评对象未来的真实偿债能力。

(4)国有商业银行贷款管理制度不健全,信贷投向缺乏科学定位。首先,国有商业银行信贷经营管理体制不尽合理,资金与规模脱节,信贷人员素质低,不利于风险防范。国有商业银行的管理体制中缺乏一套有效的风险预瞀系统,短期贷款的长期化,增加了银行贷款回收的风险。其次,国有商业银行在选择贷款客户方面缺乏细致的市场调研,信贷投向缺乏前瞻性、主动性,导致一方面对市场前景好、业绩优良、守信用企业的投放力度不够,影响银行的经营效益;另一方面又给业绩不良、没有发展前景的企业注入了资金,最终无法收回而形成不良资产。

三、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防范及处置建议

1 不良资产的防范。

(1)建立合理的企业评估体系。评判客户信用等级由两个方面因素决定,一是客户信用等级;二是客户对银行的贡献等级。从银行角度讲,客户对贷款风险的影响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客户的财务风险;二是客户的经营风险;三是客户的道德风险。因此,用作国有商业银行贷款选择和决策的重要依据的客户信用等级,在评判上应当综合考虑客户守信程度、客户财务风险程度、客户经营风险程度三个层次因素,最大限度地揭示出信贷客户的财务风险程度、经营风险程度和道德风险程度,并综合反映出信贷客户的贷款安全性态类别。而信贷客户对商业银行的贡献等级,应当从信贷资源回报率、经营成果依存度两个方面进行综合考察、分析和评判。在国有商业银行的信贷客户中,经营成果依存度较大而单位资源回报率不高的企业屡见不鲜.单位资源回报率较高而经营成果依存度不大的信贷客户也为数不少。为了实现风险可承受条件下的盈利最大化。必须紧紧抓住经营成果依存度较大的客户,并努力提升单位资源回报率。因此,考察、分析和评判信贷客户的贡献度时,既要重视信贷客户

为银行贡献的盈利额(营业收入额)占银行盈利总额(营业收入总额)的比重大小.也要注重国有商业银行所取得的信贷客户营业收入(盈利)与投入该信贷客户的信贷资源、成本资源之间的比率大小。

(2)建立直观科学的风险预警指征体系。一是建立企业的承贷能力分析指标体系,通过对企业最大限度所能承担负债的能力分析,控制企业的贷款规模,可以有效抑制借款人投资膨胀欲望。减少信贷资金被其直接或间接移位现象的发生,降低贷款风险度。二是充分运用企业的现金流量指标,搞好企业偿债能力分析。三是加强对企业的盈利能力分析,预测企业发展前景和趋势。企业的盈利能力从长远看,是决定贷款安全性的根本。四是加强贷款客户的综合贡献度测评分析,根据客户依据其信用和贡献状况而作出授信先后顺序及满足程度的差异,对贷款客户评定授信等级,并据以进行贷款投放和管理决策。

(3)建立有效的审批流程策略。风险识别主要受制于审查部门对每个风险资产关键潜在风险的预测、监视、识别的能力,因此国有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防范必须建立一套合理标准的审批流程以提高风险的识别。针对目前国有商业银行大部分信贷人员(客户经理)的素质较低、风险识别测量的一般技能有限的实际情况,控制贷款风险最可行的办法是建立一套标准化的贷款审批的流程体系,实现信贷审批过程在一定程度上的硬控制。这个标准化的审批流程由定量和定性两部分组成:定量分析通过对客户财务资源的评估得出风险评分结果;定性部分以行内最好的信贷员根据个人经验进行贷款风险决策的方法为基础,系统通过进一步研究信贷员的判断以及判断得出的过程,归纳整理制定出可供其他信贷员效仿的确切定性标准。

(4)优化风险管理岗位设置。建议在国有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体系内建立”风险经理制”,其职能宜确定为以效益为中心,以风险控制和防范为责任.在贷款审查、检查和不良贷款的管理中将风险控制在更低点。同时,设立首席信贷主管、资深信贷主管、高级信贷主管、中级信贷主管、信贷主管助理等5个业务职务序列,并相应授予信贷业务审查、审批权限,统一实施“一个层次审查,双人会签审批”的信贷审查、审批模式,从机制上保证最终审批人不主导审查,有利于信贷人员、审贷人员、贷审委成员多角度揭示贷款风险点。进一步固化“集体决策、个人负责、权力制衡”的风险防范体系。

(5)改善激励和约束机制。一是要提高客户财务风险、发展态势、对银行贡献情况的监测频度,对每一信贷客户的财务风险、发展态势、对银行贡献状况都要按月进行监测。二是要从制度上规定客户经理完成并上报客户信用和对银行贡献状况评判与监控分析报告的时限。三是要制定和落实客户授信等级评判和监控的岗位责任制,建立信贷风险监控和反馈责任人制度,并加强检查、稽核.力促贷款风险管理规范化、监控到位化、竞争高效化。四是优化信贷风险控制奖励机制.在贷款营销考核时,要重点考核贷款投向和投量的合理性、合规性、潜在风险性,淡出对贷款发放量的考核奖励;对信贷风险控制的考核奖励,应当改为质量优良的给予重奖,对完成清收不良贷款目标的不奖不罚,超额完成清收目标的给予适当奖励,完不成清收目标的给予重罚,从而更有效地促进信贷业务发展、安全和效益的三相协调跨越。

2 不良资产的处置建议。

(1)设立统一的全国性不良资产处置中心。将银行不良资产剥离出来成立资产管理公司(即AMC),是许多国家解决银行巨额坏账的重要方法。我国已按国有商业银行对应设立了四家资产公司,并且各个资产公司对应设立众多分支机构,分散了资源,无法形成合力,无法对不良资产统一管理和集中处置。应该成立统一的全国性不良资产处置中心,即将全行业不良资产归集到一个AMC,由其统一进行支配及管理,将四家AMC统—合并到该不良资产处置中心(以下简称中心)。这样能够降低处理不良资产的成本.提高不良资产之化解效率。

(2)强化不良资产管理。一是以经营为中心建立自我约束机制.增强信贷人员的风险意识和忧患意识,提高信贷人员业务素质;二是建立健全贷款风险责任制度、审贷分离制度、贷款“三查”制度和贷款抵押制度等,使新增贷款严格建立在风险管理的基础上;三是整体分析市场环境.并结合对借款企业现场调查、财务状况分析、经营水平分析等,保证贷款的合理投放;四是建立健全贷款风险约束和激励相对称的机制,实现贷款管理责、权、利的统一;五是构筑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系统程序,将风险防范、风险分散、风险转移、风险补偿等机制纳入到程序中,使贷款从发放到收回的全过程都处于系统的管理之中;六是加强和完善银行内部稽核制度,跟踪分析不良贷款的变化.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开展经常性、制度化的贷款管理责任稽核,及时对临界贷款实行重点监控,保证贷款的完整性。

总之,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巨额不良资产成因复杂,而且银行业目前仍然面临着不良资产增加的巨大压力。同时.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和国有企业的产权改革等根本问题并没有得到彻底解决,在我国目前金融市场不成熟、相关法律不配套的情况,增加了防范和处置不良资产的难度。要有效地防范和化解不良资产,就要国家创造相应的有利环境。在处置不良资产的具体实施过程中,需要积极地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技术手段和制度安排,通过各方的共同努力,推动和完善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防范和处置工作,化解金融风险,促进我国银行业健康有序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粱丽红,张丞.论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的对策.现代商业.2008(27)

2.赵超.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处置研究.经济师.2008(12)

3.陈希颖.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理模式浅析.现代经济信息。2009(4)

4.賴二辉.浅析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时代金融,2010(7)

5.张鹏飞.国有商业银行创新不良资产处置手段的思考.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9(20)

6.卫淑霞.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及其化解的有效途径.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

作者:富翔玲

银行个人消费信贷浅析论文 篇3:

浅析我国银行不良资产

一、概述不良资产

不良资产是指经营处于非健康、非良好的状态下、不能有效和及时给银行带来合法正常的利息收入甚至是本金都难以收回的银行资产,主要指不良贷款,包括次级、可疑和损失贷款及其利息。商业银行不良资产是指处于不良状态下的经营状况、难以甚至都不能给商业银行带来正常的利息收入,严重情况下商业银行都不能按时收回其本金的信贷资产。本文研究对象主要是商业银行。

二、浅析不良资产出现的原因

(一)不同性质的银行业务存有混肴,同时问责制度不完善

为了更好的促进我国金融行业的发展,我国对政策性和商业性金融进行了分离,我国建立了政策性的银行。政策性银行的建立的目的是从体制上解决商業银行“一身两任”的问题,为我国经济体制的转变保驾护航,也为市场调节与政府必要的宏观调控两只手的相结合。但在现实中,商业银行经营的部分业务仍与政策性银行的相重合。

(二)社会信用体系不健全,信贷法律不完善

目前,我国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处于起步阶段,相关领域的法律规定处于空白状态。社会信用缺失对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造成巨大阻碍。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社会个人信用、企业信用状况呈现越发恶化的趋势,部分企业或自然人的信用观念淡薄,在信用体制不完善的外在规制的环境中,在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下,催生出大量逃避债务的行为,加重银行不良资产问题。

(三)个人消费信贷的相关问题

近年来,随着消费环境的优化以及人民消费观念转变,消费信贷也逐渐成为了银行信贷业务的主力。由于个人消费信贷往往呈现出客户分散、单笔金额小、笔数多、受市场变法影响大的特点,导致资产负债期限结构不平衡,流动性风险凸现。除此之外,由于我国尚未建立起全面可靠的社会信用制度体系,相关个人信贷法律制度不健全,导致个贷风险事前很难防范。银行仅凭借款人提供的身份证明、个人收入证明等较原始的征询材料进行判断和决策,往往使得商业银行对借款人的财产状况、负债情况等信息不能全面、准确的把握。

三、防治不良资产的建议

(一)完善信贷资产质量监测体系

针对消费者存在的不理性投资的问题。比如我国目前存在的房地产投资过热的情况,由于我国楼市的相关发展状况信息不明,统计数据真假难辨,那些错误的信息会对买房人形成误导。因此,针对如房地产、矿产等过热投资项目发放的相关贷款,政府需要结合市场发展规律和国家政策导向,及时出台相应的规章进行弹性调整,时刻注意外部经营环境的风险变化,及时控制信贷规模,提高信贷质量要求。

(二)完善法律法规,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

从商业银行角度来看,客户对信贷风险的影响表现如下:一是客户的财务风险;二是客户的经营风险;三是客户的道德风险。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都不是法律工作可以解决的范畴,但信用风险则可依靠法律工作来最大程度的防范。信用环境是金融机构赖以生存的土壤,借款人的收入波动和道德风险是影响消费信贷风险的主要来源,所以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社会信用工程刻不容缓。

政府需要建立健全信用信息征集和披露、信用咨询和评价、信用惩罚和激励、征信机构管理等相关法规和制度。建立个人信用数据库,对借款人的资产负债状况、社会活动、失信情况等方面进行准确、完整的记录,加快信用信息采集数据共享的建设,降低获得信用信息的成本。除此之外,政府也要积极引导社会各群体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纠正社会上存在的不良风气。

(三)进一步深化改革,建立和完善政策性银行的法律法规

银行作为影响国家经济命脉的融资机构,仅靠章程、通知之类形式散乱、内容冲突、缺乏稳定性权威性的行政公文来规范其行为,实现合理化发展和改革是不可能的。因此,要使改革卓有成就,就必须尽快完成政策性银行立法,通过法律的规定明确政策性银行的法律地位,为政策性银行的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法制环境。

政策性银行作为一个参与市场经济的主体,也希望获取更大的发展空间。但是由于我国的金融市场尚不够成熟、市场机制体制不够完善、经济发展不平衡,仅靠市场化融资渠道不能满足我国经济发展的需求,因此要坚持保证政策性银行填补市场自身调节失灵、服务于国家政策目标。同时可以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进行一定的商业性金融业务,以合理化的商业性经营实现可持续发展,确保其执行国家信贷政策与追求自身利润最大化的统一。

四、结论

总之,保证金融业特别是银行业的稳健发展是一个社会正常发展的重要体现。充分关注、并有效解决不良资产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完善信贷资产质量动态监测体系,进一步深化银行体制改革,推进政策性银行法律的制定以促进金融业的有序健康发展。因此,要实现不良资产的有效减少和控制,需要社会各方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卢亚娟:《金融风险与管理》,中国金融出版社

[2]赖小民:《法律工作与银行经营风险控制》,经济科学出版社

[3]杨松等编著《银行法律制度改革与完善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4]張炜主编:《2011年银行业法制年度报告》,中国金融出版社2011年版

[5]卢劲松:《金融法热点问题研究》,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年版

[6]夏青:《银行业整体资产质量不容乐观警惕房贷蝴蝶效应》证券日报,2014年02月25日10

[7]刘雅辉:《法律工作在银行风险控制中的重要性》载《法律工作与银行经营风险控制》,经济科学出版社

[8]罗培新:《美国金融监管的法律与政策困局之反思》,《中国法学》2009年第3期

[9]王华庆:《银行业金融创新审慎监管问题》,载《中国金融》,2010(9)

[10]杨松等编著《银行法律制度改革与完善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作者简介:

李军伟(1990~),彝族,籍贯:云南昆明人,云南大学法学院法律硕士(法学)专业学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劳动法,法理学。

叶识瑞(1992~),女,傣族,籍贯:云南保山人,云南大学法学院法律硕士(法学)专业学生,主要研究方向为行政法,宪法。

作者:李军伟 叶识瑞

上一篇:税收激励企业创业投资论文下一篇:企业内部审计技术方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