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信用社信贷业务发展论文

2022-04-28

摘要:建立和发展村镇银行是国家作出的关于深化农村金融改革的重要内容。本文在分析湖南省内村镇银行发展现状的前提下,总结归纳了当前省内村镇银行的发展特征,得出了省内农村商业银行发起设立村镇银行是大势所趋,且刻不容缓,进而提出了加快推进省内农村商业银行的相关建议。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农村信用社信贷业务发展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农村信用社信贷业务发展论文 篇1:

农村信用社信贷业务中的操作风险与防范措施

  【摘要】近年来农村信用社信贷业务发展迅速,但信贷操作风险也日益突显。信贷风险成为我国农村信用社风险管理的重难点,也对农村信用社的发展有着极大的制约作用。因此,本文通过分析农村信用社信贷业务操作风险表现与原因,探讨防范对策,以促进农村信用社的稳步健康发展。

【关键词】农村信用社  信贷风险  风险防范

2014年以来,农信社在部分产能过剩行业的风险逐步暴露,同时农副产品收购行业的风险也开始显现,主要原因有经济下行的因素,但更多的是部分行社高管在制度落實、风险控制等方面的意识极其薄弱,经济下行期才能真正考验风险管理能力,管理风险对农信社健康发展的影响会进一步加大。这是造成农村信用社产生大量不良贷款的原因,不仅威胁到农村信用社资产存量的安全,也严重制约了农村信用社的健康发展。因此,有必要对信贷业务中的操作风险进行分析,探讨防控措施。

一、农村信用社信贷业务操作风险的主要表现

(一)贷款管理制度有漏洞

尽管农村信用社的信贷管理制度比较健全,为信贷业务的健康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但制度规范性还比较欠缺,表现为信贷管理制度缺乏系统性,无有效的制约机制。具体表现为:一是集团客户授信不严谨,大额贷款风险得不到有效管控;二是同一客户跨区域多头贷款、交叉贷款风险凸显;三是担保有效性没有核实,形式担保问题普遍;四是资产质量不实,“借新还旧”问题较为严重;五是信贷经营中以传统思维定式代替制度,“一支笔”、“师傅带徒弟”信贷文化根深蒂固,不认真学习制度,不落实制度,将制度束之高阁;随意变通规章制度,片面强调区域的特殊性,用“自行文件”代替监管制度,一个地方一个“版本”的现象普遍存在。

(二)贷款操作缺乏规范性

贷前调查制度未得到严格执行,有的信贷档案由信贷员一手制造,导致信贷操作程序不合规,信贷档案严重失真[1];贷款审批不严密,决策走过场,流于形式,没有充分发挥审批委员会作用。

(三)个人利益驱动下的常见信贷违规现象

随着资金供求矛盾的日益增加,有章不循,违规操作的人情贷款、关系贷款较普遍。主要表现为:一是有权人授意,内外勾结编造虚假借款资料,致使调查失真;二是审批决策一人说了算,导致信贷职务违规行为较为严重;三是通过一笔多贷、化整为零、假借名义重复抵押、虚假抵押等形式为客户提供信贷资产;四是贷后管理不严,随意改变贷款用途,致使信贷资金挪用;五是预警处置风险决策失误,形成大额信贷资产损失。

二、农村信用社信贷操作风险的原因分析

造成信贷操作风险的主要原因有四个:一是对诚信理念的缺失,行政领导与私营业主为追求自身利益,将资金风险转移给信用社,通过各种手段套取贷款。这让信贷工作人员防不胜防。二是经营考核的失重。贷款利息是农信社的主要收入渠道,很多农信社为完成经营目标,考核侧重于利息收入,必然导致信贷规模的扩大。当前实行的贷款责任人制度片面强调经济处罚的约束作用,而忽视了对信贷人员操作程序的审查与监督。加上很多信贷人员缺乏风险意识与法律意识,在种种利益驱动下出现了大量信贷违规行为。三是内控管理机制不健全。对贷款职责划分不明,造成互相推诿、责任追究形同虚设。四是内部审计工作成果得不到有效落实,操作违规问题整改不及时,处罚不到位,无法起到监督作用[2]。五是信贷违规处罚力度不够,内部处理主要是通报批评、经济处罚,未对相关责任人进行追究。这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信贷违规者的侥幸心理。

三、农村信用社防范信贷风险的对策

(一)树立人本管理理念,提高信贷人员的综合业务素质

首先,明确信贷管理部门的具体职责,将信贷业务中的职责细化到每人,增强信贷人员的责任感。同时,重视日常教育培训,运用警示教育、案例分析等方式着重培养信贷人员的法律意识与风险防范意识,提高他们的信贷水平。特别要加强对社主任的教育培训与管理监督,加强职业道德与法纪教育,提高其思想素质。根据信用社自身现状完善绩效考核机制,科学合理设置考核指标。通过绩效考核来充分激发信贷人员的工作热情,促使他们自觉学习,主动完成风险管理目标。此外,优化信贷岗位设置,将合适的人员安排在相应岗位。

(二)健全信用社信贷管理制度,实现信贷业务的规范化管理

首先,信用社要根据自身发展需求以及信贷业务发展地域差、管理水平的业务差等,细化信用社信贷业务流程,明确各部门的信贷职责,拥有的权限与义务[3]。其次,采用岗位轮换制,对信用社主任、信贷员、委派会计等岗位人员实行定期轮换,避免徇私舞弊行为的出现[3]。最后,定期检查贷款外部情况,将重点客户、大额信贷业务作为重点监管对象,严格审核贷款客户资料。

(三)加大内控管理与日常监管力度

一要健全内控制度,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信贷管理操作规程,由县联社对信贷权限、操作差异加以完善,便于系统管理。二要重视内部监督与检查,要将定期检查与随机抽查相结合,将专项检查与序时检查相结合,同时加大对恶意违规者处罚力度,一旦发现违规操作行为必须严厉查处,并对相关责任人加大惩处力度,让操作者不敢违规,以起到威慑作用。三要严格落实“审贷分离”制度,细化各环节岗位职责,规范信贷业务操作流程,做到各岗位职责清晰,环环相扣,切实遏制信贷违规行为的产生。四要将监督关口前移,重视贷前调查。五要实行信贷员管理等级制,按发放贷款质量评定信贷员等级,实行等级工资制和贷款授权授信制,以激励奖惩的方式,充分调动信贷人员工作积极性,让信贷人员不愿违规[4]。六要善于利用内外部监督手段进行监督管控。可借鉴学习西方银行的审计经验与其他信用社的做法,正确对待监管部门的检查。同时,借助外部审计,确保各项内控制度落实到位。

参考文献

[1]张慧.农村信用社信贷业务中存在的操作风险及防控措施[J].财税金融,2013,35(17):41-42.

[2]昝梦莹.农村信用社风险的形成及防范措施[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2013,13(6):39-44.

[3]王旭东,张文龙.农村信用社信贷业务中存在的操作风险及防控探析[J].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11,23(9):256-257.

[4]林力.论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及其防范措施[J].财务与金融,2009,39(3):23-24.

作者:王登荣

农村信用社信贷业务发展论文 篇2:

关于农村商业银行发起设立村镇银行的思考

摘要:建立和发展村镇银行是国家作出的关于深化农村金融改革的重要内容。 本文在分析湖南省内村镇银行发展现状的前提下,总结归纳了当前省内村镇银行的发展特征,得出了省内农村商业银行发起设立村镇银行是大势所趋,且刻不容缓,进而提出了加快推进省内农村商业银行的相关建议。

关键词:农村商业银行;村镇银行;发展战略

2014年10月16日,湖南省信用联社组织辖内农商行在星沙农商行召开省内农商行发起设立村镇银行座谈会,介绍了发起设立村镇银行的必备条件及省内村镇银行发展现状,谋划部署了下一阶段湖南省农商行发起设立村镇银行的实施战略。11月2日,中国银监会合作部下达《关于湖南浏阳农村商业银行发起设立村镇银行的备案通知书》(银监会合作部[2014]57号),批准浏阳农村商业银行(以下简称:浏阳农商行)在湖南安化县、湘潭县、冷水江市和江西新余渝水区发起设立四家村镇银行。浏阳农商行成为湖南省农信系统首家获批发起设立村镇银行的农村金融机构,成为湖南省内农商行迈向跨区域发展的领头羊,对推动湖南农信系统外向型、集约化、多元化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示范作用。

一、湖南省村镇银行发展现状与特征

2008年3月26日三湘大地首家农村地区试点的新型银行业金融机构——湘乡市村镇银行盛装开业,点燃了湖南省农村地区金融改革的星星之火。2012年4月9日由上海农村商业银行(以下简称:沪农商)主发起设立并控股的醴陵沪农商村镇银行正式挂牌,同时该行宣布将在湖南省批量设立12家村镇银行,由此湖南省村镇银行进入批量复制阶段。截至2013年末,建行、浦发、汇丰、包商、长沙银行、上海农商行、广州农商行等11家银行先后在湖南组建了29家村镇银行,其中沪农商控股发起12家,浦发银行控股发起4家,长沙银行控股发起3家,星星之火已有燎原之势。大型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外资银行、外地农村商业银行以及本地民间资本不断涌入湖南金融市场,进一步加剧了湖南金融市场资源竞争,敲响了湖南省农村信用社加快业务发展的警钟,本地农村商业银行发起设立村镇银行的发展瓶颈迫需打破。

经过几年的发展,省内各村镇银行基本进入了盈利阶段,在经营理念和管理模式等方面均积累相当丰富的实操经验,呈现如下特征:

1、股权结构单一,法人治理结构完善

目前,湖南省内村镇银行的主发起人全部为银行金融机构。在银行金融机构控股发起的基础之上,利用资本的桥梁作用,广泛吸收当地具有影响力的企业和自然人入股,建立了基于“银行金融机构发起人+企业法人”或“银行金融机构发起人+企业法人+自然人股东”的股权结构模式,其中银行金融机构处于绝对控股地位。依据公司治理原则,各村镇银行基本建立了带有浓厚主发起人特征的“三会一层”治理架构,根据业务发展需求内设信贷部门、内控部门、财务部门等部门。

2、网点布局集中,区域区位特征明显

湖南省内29家村镇银行均集中在经济总量较大、民营经济活跃、金融需求量大但金融服务不够健全的县级城市,区位分布呈现“纵横交错”,贯穿长沙、株洲、湘潭、岳阳;衡阳、娄底、永州、常德、益阳等13个地市,共设立了43个营业网点。偏远地区和贫困地区机构网点分布相对较少,区位分布有待改善。村镇银行的设立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当地金融市场供给、完善金融服务、缓解了金融抑制、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

3、市场定位准确,主营业务快速发展

村镇银行紧扣“支农支小”的市场定位,以服务“三农”和服务中小微型企业为己任,以打造普惠型农村金融机构为目标,利用审批链条短、经营灵活的优势,创新业务品种,创新服务模式,履行社会责任,市场份额不断提高,盈利能力逐步提升。如长行村镇银行凤凰支行,结合当地旅游市场的特点,创新推出了一系列商户联保贷款、小微信用贷款、大学生创业贷款等贷款新品种,积极开发本地市场,保证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给当地农村信用社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冲击。

4、 筹集渠道不畅,流动性风险较大

由于村镇银行设立时间短、规模小、网点有限,社会认知度不低,导致吸储能力弱,大都面临着较严重的存款资金来源短缺问题。目前大部分村镇银行以来财政性存款、信贷派生存款,储蓄存款占比较小,存款结构不均衡,存贷比普遍持续高位运作,流动性风险较大。

5、 经营模式趋同,利润增长点不足

省内各村镇银行经营利润主要来源于存贷利差,客户同质化程度高,贷款行业集中,风险难以有效转移,经营稳定性隐患大。区域性分支机构设置规限较多,服务网点较少,服务延伸局限性较大,服务领域受限制。中间业务开展不畅,中间业务收入占比很小。

二、湖南省农商行发起设立村镇银行的必要性与特殊性

1、 大势所趋,刻不容缓

为改善农村地区金融供给状况,多元化农村金融主体,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中国人民银行监督管理委员会于2006年12月22日公布了《关于调整放款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更好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村镇银行与小额贷款公司、资金互助社作为农村金融服务新主体在这一制度设计之下应运而生,并获得长足的发展。截至2013年末,全国共组建村镇银行1071家,开业987家,筹建84家,其中农村银行机构作为主发起人的有498家、占比47%。代表国内农村商业银行发展先进水平的上海、北京、重庆、常熟等地农商行在全国范围内发起设立了多家村镇银行。在设置区域性分支机构受限的情况下,通过发起设立村镇银行,突破业务发展瓶颈,实现跨区发展,是当前农村商业银行实现异地发展的路径选择。同时省内农信社发起设立村镇银行一直未破冰;而其他各类银行金融机构先后在湖南省内设立了29家村镇银行,与农村社形成了直面竞争,导致了部分优质资源流出体系之外,在大势所趋的背景之下,由省内农商行发起设立村镇银行已刻不容缓。

2、 正当其时,充分必要

从外部来看,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全面深化农村改革部署,正式提出了发展普惠金融;鼓励金融创新,丰富金融市场层次和产品。2014年银监会发布4号令《农村中小金融机构行政许可事项实施办法》出台,进一步对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的设立等简政放权,进一步降低了该类金融审批门槛。与此同时湖南省积极推进“四化两型”建设目标,作为湖南省服务“三农”主力军的农村信用社,正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从内部来看,自2005年我省农村信用社改革启动以来,部分信用社通过产权制度改革、经营机制转换、创新业务发展、强化内控管理等方式实现了资产质量大幅提升,走上了精细化、集约化、快速化的发展道路,如浏阳农商行等一批农商行已经具备了发起设立村镇银行的必备条件。

3、 必须结合实际,实事求是

省内农村信用社发起设立村镇银行必须处理好以下三方面的关系:一是必须要结合地方实际,异地制宜,正确处理好地方与母行特色的有机融合,建设具有地区特色真正为“三农”服务的村镇银行;二是合理处理好村镇银行与母行和省联社的关系,在适度、有效监管原则下,适当放宽村镇银行自主权和决策权;三要实行差异化经营目标和战略目标,实现农商行控股下的村镇银行与当地农村信用社(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和谐共赢互补发展,共同巩固好县域及农村这一传统市场。

三、加快推进省内农商行发起设立村镇银行的建议

1、合理优化股权结构,完善法人治理结构

省内农商行在主发起设立村镇银行时,要合理优化股权结构,按照股权结构“多元化”、“社会化”和“本土化”的要求,主动吸收当地优质企业法人和优秀自然人股东参股入股。在坚持银监会关于主发起行最低持股比例15%要求下,主动调整主发起行与其他股东持股比例,合理安排股权结构,初步构建以民间资本为特征的多元化股权结构。

在多元化股权结构的基础之上,要严格按照现代公司治理要求,健全治理架构,完善治理机制;合理配备董事会各方代表名额。优化授权机制,在主发起行适度干预和风险可控的前提下,给予村镇银行相应的自主权和决策权。根据业务发展需要合理设置各专业委员会及经营管理部门。

2、明确市场战略目标,进行差异化经营

村镇银行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找准自身的市场定位,在专注传统存、贷、汇业务的基础上,要立足当地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以“支农支小”为己任,以实现银行与客户的双赢为目标,以差异化经营和错位经营为手段,充分发挥“链条短、动作快”的优势,努力打造出符合当地农村特点、贴合当地市场需求的金融产品和服务。要主动发展具有地方特色和服务当地农民的中间业务产品。通过明确的市场定位,在省内形成与其他农村社的优劣互补,增强湖南农信的凝聚力;在省外形成与其他金融机构开展市场竞争的核心竞争力。

3、 提升经营管理水平,打造村镇银行核心竞争力

村镇银行作为新兴的金融机构,在县域社会认可度低、公信力差,筹资渠道非常有限,因此首先要加大对外宣传力度,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其次要创新金融产品。要结合当地市场需求,灵活债务担保方式,创新研发,形成与当地现有金融机构产品异同的更具优势的产品和服务。要利用“母行”支付结算渠道优势,畅通资金流动渠道,提高资金利用效率。要建设高效人才队伍。积极邀请熟悉当地情况、具有丰富小微信贷经营管理经验的高管人士和有志于从事农村小微信贷本地年轻人士加入,打造年轻朝气、具有强大战斗力的经营管理团队。充分利用“母行”的人力资源管理经验,强化对员工培训和培养,完全绩效考核机制和成长激烈机制,提升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做好村镇银行信息技术保障,夯实业务发展基础

信息科技风险是当前风险管控的重点环节,主发起行要切实做好信息技术保障。一是做好接入核心业务系统技术保障。作为主发起行的农商行是依托省联社核心业务系统进行经营,保证村镇银行安全可靠的接入核心业务系统是必须要解决的首要技术问题。二是畅通支付结算渠道。目前,村镇银行大多以主发起行为代理行以间接参与者身份接入支付系统,存在效率低、差错高的特点,因此何如建立高效畅通的支付结算渠道,是技术保障的又一挑战。三要强化信息科技服务和安全保护工作。随着湖南农信发起设立村镇银行破冰,越来越多符合监管条件的农商行将批量发起设立村镇银行,势必对湖南农信信息科技基础支撑功能提出更多更高的要求,所以,必须要改变现有科技服务模式,落实信息科技安全等级评定,强化风险控制手段,提高风险管控能力,夯实辖内各行社及接入村镇银行业务发展的基础。

5、强化风险管控能力,构筑案防坚实壁垒

任何时期,加强银行业金融机构风险管控都是个永恒的话题。具体到村镇银行,首先要着力防范流动性风险。要做好村镇银行的流动性预测,合理安排资产负责结构,保持适当的流动性水平;在审慎性要求下,要建立一套适合村镇银行流动性风险监测指标体系;建立定期流动性分析制定,进行流动性压力测试,提升村镇银行应对流动性风险的能力。其次应尽快完善内控机制建设。要建立健全内部规章制度和业务规范,建立全覆盖风险监测指标,充分发挥监事会监督检查职能,加大审计和稽核力度,落实现场监管和非现场监管,建立一套切合村镇银行风险管控实际、有效可行的风险内控制度。

参考文献:

[1]薛林,卫倩倩.村镇银行金融风险及其监管初探[J].经济与社会发展.2011(05).

[2] 冯静生.村镇银行:现状、问题及建议[J].湖北农村金融研究.2011(05).

[3] 钱珍.发达地区村镇银行面临的问题与风险分析—以北京地区为例[J].农村金融研究.2014(07).

[4] 陈延喜.探寻村镇银行未来发展之路—基于现状评估下的湖南村镇银行发展模式选择[J].中国农村金融.2012(14).

[5] 王伟,刘艳,王素娟.基于SWOT的河南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研究[J].金融理论与实践,2014(09).

作者:张林莎

农村信用社信贷业务发展论文 篇3:

关于新兴农村金融市场与工行信贷的发展机遇

[摘要]新兴农村金融市场与工商银行信贷支农业务发展息息相关。分析我国农村金融市场的现状与发展前景、深入研究工行如何在新兴农村金融市场积极把握信贷业务发展机遇,寻找工作切入点,是工行彰显承担社会责任和培育新的业务增长点的关键。

[关键词]新兴农村金融市场;信贷发展机遇及切入点;思路

一、问题的提出

近二十年来,我国农村金融市场一是资源严重匮乏、二是供需矛盾突出,这两大问题成为严重制约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的瓶颈。农村金融市场的改革,长期以来是中央决策层和学界关注的焦点问题。社会主义新农村战略的实施为我国农村金融市场的新一轮改革创造了良好的环境。2007年初,中央对农村金融工作做出了新的战略部署,尤其是 2007年村镇银行的成立,标志着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一次重大变革。外资银行的纷纷进驻,也预示着农村金融市场将迎来新的活力。作为大型国有控股的中国工商银行信贷业务无论从主动承担社会责任,还是研判8亿人口的农村金融大市场,主动拓展渋农业务领域,获取与大行地位相适应的农村金融市场份额,都是应认真研究的。

二、我国农村金融市场的现状与发展前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民收入在经历了1978—1985年的超常规增长、1985—1988年的缓慢增长、1989—1991年的停滞徘徊、1992—1996年的反弹回升四个阶段后,现在已经进入了第五个缓慢增长的阶段(1997年至今)。虽然最近三年农民收入受减免农业税等政策的刺激有所反弹,但是能否具有持续增长的能力难以定论。而且城乡收入差距也呈现出不断扩大的趋势, 2003年已经达到3. 3∶1。在这种严峻的形势下,第三次改革——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一五”规划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为解决“三农问题”制定了新的战略方向。

事实已证明,解决“三农问题”根本途径是加快农村经济发展,而经济的核心是金融。同样农村金融作为农村发展中最为重要的资本要素配置制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国已经加入WTO,通过政府财政直接补贴农业的程度会受到很大限制,而且大规模的直接财政投资不利于强化农村经济的市场体制,导致体制的倒退,根据国外的可取经验,充分发挥农村金融对农村经济的促进作用,并且建立这些部门的利益补偿机制,如通过财政直接补贴农村金融同样也可以达到间接补贴农业的目的。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方向及如何发展?是中央决策层的当务之急,农村金融体制改革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已历经近30年,但深层次的问题仍然没有解决。

(一)我国农村金融市场长期以来存在的主要问题

1.农村金融资源流失严重。金融的基本功能是投资与融资,即把资金从盈余者转移到短缺者。以这点作为衡量标准的话,很长时期内,中国农村金融机构的功能完全是失效的,它把大量资金从农村转移到城镇,呈现出“劫贫济富”的特色。

我国长期实行工业化和城市化导向的发展战略,以牺牲“三农”为代价。新中国成立后,迫于国际政治经济环境形成的外部压力,建立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目标,为了工业化的快速实现,人为扭曲生产要素和产品的相互价格,为重工业发展提供廉价劳动力、资金、原材料,通过工农剪刀差将农业剩余大量转移到工业上。另一方面,为保证重工业所需要大量资金,国家确立了国有金融制度安排,使农村金融机构成为了大规模转移资金的渠道。

改革开放以后,市场规律开始发挥其作用,金融机构是经营货币和金融资产的企业,追求资金盈利性是其目标,而农业弱质性(高风险、低收益、周期长、成本高)、农村城镇化水平严重滞后、城乡“二元”分割等条件的存在,导致农村地区的盈利性投资十分稀缺。在这样的背景下,正式金融机构不仅按照价值规律会把资金投入到更具盈利性的工业和城市经济活动中,而且还会从农村地区把原本稀缺的资金吸走。使得本就“缺水”的农业,成了城镇工商业的“供水源”,本应支持农业发展的金融机构变成了“抽水”机。

据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的研究资料, 1997—2002年,通过农村信用社净流出的资金为21949亿元,一般用于转存中央银行、购买证券或转借其他金融机构。被誉为“抽血金融”的邮政储蓄只存不贷, 1997—2002年,存款总额从1710. 7亿元增加到4421. 4亿元,专家估算约有2/3来自农村, 2003年末,邮政储蓄存款余额接近8984亿元,有66%的比例是在县市及县市以下吸收的,其存款全部上存人民银行,成为抽离农村资金的渠道之一。国有商业银行通过资金上存,仅2002年国有商业银行以吸储上存从农村流出的资金估计达3000亿元。每年县级各类商业银行在农村吸收存款6000多亿,放贷3000多亿,溢出3000多亿。农村金融资源大规模、持续的流出,导致农村金融抑制,严重制约着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农村金融供需矛盾突出。一是供给短缺。从正规金融来看,由于国家控制成本加大,加之国有金融机构需精简机构、提高效率,在1997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后,开始逐步退出农村市场。自1999年起,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撤销了31000个县级以下营业网点,加重了农村金融的缺血程度。目前,农村金融体系的供给呈现出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农村信用社三足鼎立的局面。其中,中国农业银行面临着着国有银行商业化改革步伐的加快,具有撤出农村的强大的利益动机,偏离了为“三农”服务的根本目标;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作为政策性金融的定位存在问题,目前贷款只针对承担粮棉油的购销环节,不直接和农户、农村中小企业发生信贷关系;随着农副产品价格逐渐市场化,农发行的主要功能越来越弱化;而农村信用社信贷资金的非农化也很嚴重,加之,还存在各种体制弊端,为“三农”提供金融服务的能力非常有限。从非正式金融来看, 1999年,农村合作基金会全部关闭;合会、钱庄等农村其它形式的非正式金融也被认为非法,处于地下状态。农村民间的小额信贷机构虽然有所发展,但短期内也不可能大面积推广。二是需求旺盛,却难以满足。随着市场经济对我国广大农村的影响越来越深,建立在市场规则基础上的各种经济要素的重新配置与组合已成为启动我国新一轮农村经济增长的动力和源泉。在新一轮土地承包权延期30年后,资金稀缺就成了农村经济进一步激活与发展的关键问题。比较突出的是农村中小企业的资金需求和农户的资金需求,这两者资金需求满足程度最低。尤其是1997年以来,农户和乡村中小企业贷款困难问题加剧。据统计,全国乡镇企业贷款占全部贷款余额的比重呈下降趋势,由1997年的6. 7%下降到2000年的6. 1%和2001年的5. 9%。2000年底全国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99371. 07亿元中,农业贷款余额仅占4. 92%。需求难以满足主要是农村地区金融服务供给太少,当然农民金融意识缺乏也是有效需求不足的一个因素。落后地区的相当一部分农民认为贷款就是政府支持的“救济款”,还款率较低。作为银行,由于农民的资产难以按照市场方式进行评估,且大多属于生活必备资料,不适合作为抵押、担保,银行对农户信用难以把握,对家里真正缺钱的农户不敢贷款;对于有一定积累的农户发放贷款也只能满足临时的需求。

(二)我国新兴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前景

1.国际背景。2005年在日内瓦举行了全球关于普惠金融体系的启动大会。该体系是以小额信贷为核心,同时涉及微观、中观和宏观层面的农村金融政策“新方法”,强调应把具有可持续发展潜力的小额信贷纳入正规金融体系,从而把那些被排斥于传统金融服务和整体经济增长轨道之外的农村低收入人口,纳入农村金融服务范围,使他们分享到经济增长所带来的福利改善。

2、我国新兴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前景。在国际农村金融政策改革的大环境下,我国农村金融市场也展开了新一轮的变革。2006年底2007年初,中央先后召开了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全国金融工作会议,站在经济发展全局和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战略高度,对农村金融工作做出了新的战略部署。2007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加快制定农村金融整体改革方案,努力形成商业金融、合作金融、政策性金融和小额贷款组织互为补充、功能齐备的农村金融体系。2007年3月,村镇银行在我国四川、内蒙古等六省区成立,标志着微型金融机构在中国的兴起,可以预见,微型金融机构将以村镇银行、贷款公司、正规金融机构附属机构等形式在中国以一定的速度发展起来。截至到2007年5月31日,村镇银行试点的6个省(区)共有18家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开业,其中:村镇银行9家、贷款公司3家、农村资金互助社6家。18家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共吸收存款5523万元,发放贷款13843万元,其中,发放中小企业贷款8550万元、农户贷款5024万元,分别占贷款的61%和36%,总体运行良好。

近年来,不少外资银行纷纷也表现出对中国农村金融市场的浓厚兴趣,香港汇丰银行已于2007年8月6日获银监局批准,筹建成立“湖北随州曾都汇丰村镇银行有限责任公司”,成为首家正式进入中国农村地区的外资银行;荷兰合作银行也成功入股杭州农村合作银行;而花旗银行其实早在2001年就通过孟加拉乡村托拉斯向中国内地的小额信贷项目捐赠130万美元,又于2005年捐赠150万美元建立中国小额信贷培训中心和小额信贷扶贫促进网络。渣打、东亚、澳新等外资银行也纷纷递交了“申请书”。据报道,在我国农村金融首批36个试点的村镇银行中,截至目前共有10家银行参与,其中3家为外资银行。

为什么在国有银行以农村经营难度大、风险高为由全线退出农村金融市场的情况下,外资银行却开始昂然挺进?表面上看是为了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而本质上是为了“廉价”进入中国农村金融市场,谋取利润。2006年中国银监会《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意见》、2007年1月《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8月《关于银行业金融机构大力发展农村小额贷款业务指导意见》等一系列政策的发布,使嗅觉灵敏、经验丰富的外资银行觉察到了中国农村金融市场隐藏的巨大商机,竞相抓住最佳时机进入。外资银行对农村金融市场抢占,并不仅仅是临时性投资,而是一种长期战略行为,其先进的管理技术及丰富的农村银行业经验对于农村地区现有金融机构是很大的挑战,但对于本来严重“缺血”的农村金融来说,无疑是“雪中送炭”,而且农村金融市场竞争机制的引入,将有助于农村金融市场更加健康地发展。

三、工行在新兴农村金融市场积极把握信贷业务发展机遇及切入点的思路

1.积极融入主流经济,构建银政合作平台

国家在推动城乡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并不是要把农村并入城市,平房变成楼房,而是集中力量加快城乡结合部、新城建设以及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等,推动城乡统筹发展。从这一系列政策部署中,工行应读懂方向,更应看到信贷业务发展机遇。

工行应拓宽视野,跳出农业看“三农”,积极与各级政府农委、财政局、社保局等部门和郊区县政府进行沟通,加强银政实质性合作,拓展信贷业务发展领域,推动财政资金与信贷资金协同支农。一是与积极与各级政府农委签订《支持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合作框架协议》,全力支持新农村建设;二是与农业担保有限责任公司签署协议,在“三农业务担保授信”领域展开深入信贷业务合作,致力于缓解农户及涉农企业担保难、融资难问题;三是与与各级政府国有资产经营有限责任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为农村产业经济开发、城乡接合部改造等重点工程项目提供全面信贷业务支持。投入资金,在较大的行政村布放ATM、POS等自助机具,积极改善农村金融基础设施,推动城乡金融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合理流动。

2.创新信贷支农产品,做精做深特色服务

面对国家推进城乡一体化过程中“三农”金融服务的新需求,工行应以打造支农品牌为目标,在做精做深上下功夫,逐步构建起优质高效、个性鲜明的特色信贷业务和服务体系。

针对城乡一体化推进中“有农村无农业、有农业无农民、有农民无农活”的“三有三无”现象,工行应积极研究有效的抵押替代产品。

除发展传统业务外,工行可瞄准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农村生产、消费新特点及多元化信贷需求,充分利用其人缘、地缘优势和拓展城乡的渠道资源,从客户的产品链、物流链、资金链入手,大力发展涉农信贷业务发展,创新运用各种产品和综合服务方案,为客户提供信贷服务,做大业务群,做长产业链,全方位满足农村信贷业务需求。

3.完善涉农信贷体系 建立支农长效机制

为矫正農村金融城市化的偏差,构建涉农业务长效机制,工行应积极创新支农服务、业务流程和机构设置,建立区别于城市金融的涉农信贷产品研发、客户营销、服务渠道、风险管理和考评激励体系,提高农村信贷资源专业化配置效率,打造独具特色的城乡二元化信贷业务发展格局。

在偿试县支行设立三农业务部的基础上,加强三农队伍建设,配备管片信贷人员,研究推行支农客户经理制度,积极建立与三农业务特点相适应的人力资源管理和激励约束机制;建设以总行三农业务部为核心,授信、公司、个金、风险、科技等各业务条线为支撑,各相关部门紧密协作的三农业务管理体系,增进业务联动发展;健全授信审批流程、业务报表、业务评价、市场研究、风险控制等系统化的三农业务管理体系,保障金融支农信贷业务的持续健康发展。

4.拓展农村信贷服务领域

针对中国农村信贷市场服务严重不足的现状,为更好地支持中国新农村建设,相信:工商银行审时度势布局农村金融市场,对于减弱城乡差距扩大趋势,加大新农村建设,促进"三农" 发展,强化农村信贷服务和农村信贷供给,优化资源配置具有积极作用的同时,广阔的农村信贷市场与银行家的智慧,定能为工商银行在农村信贷市场的未来发展,带来良好的机遇和业务新的增长点。

〔责任编辑:张志臣〕

作者:李晓东 闫东刚 田智哲 王晓明

上一篇:无线电通信技术创新发展论文下一篇:技师学院理论课教学探究论文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