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材逆境教育论文

2022-04-20

摘要:心理自我控制能力是逆境教育中能力培养的突破点。它是指自我的心理防卫活动,是用来应付逆境或挫折的心理活动。有了良好的心理自我控制能力,就会产生心理平衡;有了心理平衡,就会形成坚韧的毅力。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语文教材逆境教育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语文教材逆境教育论文 篇1: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逆境教育

教育,是针对人们在意志的支配下,克服和排除个体目的实施过程中受到干扰、破坏、损害、阻碍而进行的教育。逆境教育也体现了素质教育的精神,因此必须从小学生抓起。

一、逆境教育思想在意志培养上的体现

意志是人的心理机能,坚强的意志是在明确认识的前提下形成的。有了明确的认识,才有正确的态度、鲜明的观点和坚强的意志。逆境教育就是教育学生凡事有明确的目标,并表现出主动性和自制力,向预定的目标迈进而不为其他因素所干扰。在艰苦的情况下形成坚强的意志,要求学生在正确的认识促动下,战胜困难,克服挫折,排除险阻,取得成功。

“逆水行舟难上难”。在逆境中战胜一切不利因素而汲取成功的养汁是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需要有坚强的意志和不畏挫折的勇气的。能承受挫折,就能战胜困难。顺利中勇于拼搏是不难做到的,难的是在挫折中不气馁,迎头赶上。

《圆明园的毁灭》表现了中华民族在一个时期中所受到的挫折。这惨痛的教训,使每一个中国人都记住一部“心酸史”,并从中深刻地认识到,国家落后、贫困,就挨打受欺侮,为了振兴中华民族,不能让历史悲剧重演,就要发愤读书。教学此课就要教育学生在挫折中抬起头,不畏艰难,迎接挑战。

二、逆境教育思想在品质形成上的体现

品质是人们在行动中表现出来的某些比较稳定的行为特征。优秀的品质要从小培养,形成了良好的品质,意志的锻炼才更加坚决。良好品质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在长期磨练中稳定下来。在艰难、危险、挫折、逆境中培养优秀的品质,要求学生从小就应“修身养性”,磨练意志,使自己的品行不断完善、美好、高尚起来。

《飞机遇险的时候》写的是周恩来在飞机遇险的情况下,不顾自己的安危,把安全的希望留给别人的故事。《倔强的小红军》叙述了在红军长征路上,一个“红小鬼”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把死的结果留给自己的故事。课文所讲述的人物都具有一种可贵的、优秀的、高尚的品质。有了这样的品质,无论在怎样的逆境中都会顽强不息地拼博。教材中的课文蕴含着丰富的教育内容,要使其转化为巨大的精神力量,促使学生优良品质的形成,教师就要善于启发诱导,也就是要用课文中蕴含的思想打动学生,熔铸成学生高尚的品质。要充分利用教材,进行生动、形象、灵活、自然的教学,只要不断努力,一定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三、逆境教育思想在能力训练上的体现

能力是人们完成一定任务的活动方式,是人们个性心理特征的具体表现。在同样的条件下,最简捷、最准确、最顺利地完成一定任务的能力,是人们认识、分析、判断、解决问题能力的综合反映。

1.心理自我控制能力的培养

心理自我控制能力是逆境教育中能力培养的突破点。它是指自我的心理防卫活动,是用来应付逆境或挫折的心理活动。有了良好的心理自我控制能力,就会产生心理平衡;有了心理平衡,就会形成坚韧的毅力。心理平衡是指心理状态有一定相对的稳定性,是指人的态度、情感或性格等不受外部环境的影响和干扰,自然而然地适应环境的能力。《“绿色的办公室”》一文,生动地描述了革命导师列宁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全神贯注地工作,忘记了周围的一切”。这不仅要有远大的理想,高尚的品质,还需要有心理平衡的能力。

2.承受客观灾难能力的培养

俗话说“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来自外界的压力、阻力,甚至是灾祸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因此要培养学生从小就有承受外来压力或灾难的准备和适应能力。

3.解决突发事件能力的培养

解决突发事件的能力是在遗传因素与环境教育相结合中发展起来的。教育学生在突然降临的危险和灾祸中个体解决问题的能力,是逆境教育不可忽视的一面。

《司马光》一课告诉大家,司马光在危急情况下,是以智慧和勇气解救同伴于危险之中的。《跳水》一文讲的是,船长在儿子处于极其危险的境地时,以胆识和智慧排除了危险。所以,要做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就应有这种应变能力。

四、逆境教育思想在信念确立上的体现

信念是指人们的观念和信仰,是人们在意识形态方面的具体表现。人们在意识上有了一个明确的观念和崇高的信仰,就能为所追求的目标而牺牲一切。

观念是人们在意志支配下所追求的理想。观念形成了,就有了一定的奋斗目标。课文中的此类内容十分丰富:爱迪生热爱科学,不畏艰难,一生有一千多种发明;李时珍从小立志,救死扶伤,历尽27年的艰辛,编写了闻名于世的《本草纲目》;茅以升潜心研究,反复摸索,努力实践,终于成为我国桥梁专家。他们就是在为人类文明、进步、发展而如痴如醉地追求的观念的支配下而有所成就的。

总之,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教材所体现的逆境教育思想,是蕴含在丰富的思想内容之中的。在培养能力,提高认识,加强美育的愉快教育中,切不可忽视逆境教育思想,要把逆境教育融于素质教育之中。

作者:李 辉

语文教材逆境教育论文 篇2:

利用语文教材,展开学生的逆境教育思想

摘要:心理自我控制能力是逆境教育中能力培养的突破点。它是指自我的心理防卫活动,是用来应付逆境或挫折的心理活动。有了良好的心理自我控制能力,就会产生心理平衡;有了心理平衡,就会形成坚韧的毅力。

关键词:语文 教育思想意志

所谓逆境教育,就是失败教育或受挫教育,是针对人们在意志的支配下,克服和排除个体目的实施过程中受到干扰、破坏、损害、阻碍而进行的教育。

一、逆境教育思想在意志培养上的体现

“逆水行舟难上难”。在逆境中战胜一切不利因素而汲取成功的养汁是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需要有坚强的意志和不畏挫折的勇气的。能承受挫折,就能战胜困难。顺利中勇于拚搏是不难做到的,难的是在挫折中不气馁,迎头赶上。《圆明园的毁灭》(试用本)表现了中华民族在一个时期中所受到的挫折。这惨痛的教训,使每一个中国人都记住一部“心酸史”,并从中深刻地认识到:国家落后、贫困,就挨打受欺侮。为了振兴中华民族,不能让历史悲剧重演,就要发愤读书。教学此课就要教育学生在挫折中抬起头,不畏艰难,迎接挑战。

二、逆境教育思想在品质形成上的体现

《倔强的小红军》叙述了在红军长征路上,一个“红小鬼”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把死的结果留给自己的故事。课文所讲述的人物都具有一种可贵的、优秀的、高尚的品质。有了这样的品质,无论在怎样的逆境中都会顽强不息地拼搏。教材中的课文蕴含着丰富的教育内容,要使其转化为巨大的精神力量,促使学生优良品质的形成,教师就要善于启发诱导,也就是要用课文中蕴含的思想打动学生,熔铸成学生高尚的品质。要充分利用教材,进行生动、形象、灵活、自然的教学,只要不断努力,一定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三、逆境教育思想在能力训练上的体现

能力是人们完成一定任务的活动方式,是人们个性心理特征的具体表现。在同样的条件下,最简捷、最准确、最顺利地完成一定任务的能力,是人们认识、分析、判断、解决问题能力的综合反映。

1、心理自我控制能力的培养。心理自我控制能力是逆境教育中能力培养的突破点。它是指自我的心理防卫活动,是用来应付逆境或挫折的心理活动。有了良好的心理自我控制能力,就会产生心理平衡;有了心理平衡,就会形成坚韧的毅力。心理平衡是指心理状态有一定相对的稳定性,是指人的态度、情感或性格等不受外部环境的影响和干扰,自然而然地适应环境的能力。《“绿色的办公室”》一文,生动地描述了革命导师列宁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全神贯注地工作,忘记了周围的一切”。这不仅要有远大的理想,高尚的品质,还需要有心理平衡的能力。《倔强的小红军》、《一个苹果》、《峨眉道上》等课文都表现了人们在艰苦情况下心理自我控制能力的培养和锻炼。

2、承受客观灾难能力的培养。俗话说“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来自外界的压力、阻力,甚至是灾祸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因此要培养学生从小就有承受外来压力或灾难的准备和适应能力。《再见了,亲人》一文,在叙述小金花失去妈妈时,以顽强的意志克制了悲痛的感情,表现了小金花承受悲痛的能力。《珍贵的教科书》表现了延安小学的学生在失去亲人的情况下,在艰苦的战争环境中不懈努力,奋勇直前,化悲痛为力量的能力。

3、解决突发事件能力的培养。解决突发事件的能力是在遗传因素与环境教育相结合中发展起来的。教育学生在突然降临的危险和灾祸中个体解决问题的能力,是逆境教育不可忽视的一面。《司马光》一课告诉大家,司马光在危急情况下,是以智慧和勇气解救同伴于危险之中的。《跳水》一文讲的是,船长在儿子处于极其危险的境地时,以胆识和智慧排除了危险。所以,要做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就应有这种应变能力。

4、处理复杂情况能力的培养。逆境教育也包括对学生进行处理纷繁复杂情况的能力的培养。《冀中的地道战》一文告诉我们,在抗日战争中,随着斗争形势的复杂变化,冀中人民创造性地发明了十分巧妙的对敌斗争方式——地道战,并且不断改进、丰富、扩大、发展起来。针对敌人的火攻、水攻、毒气攻的破坏方式,冀中人民针锋相对,以牙还牙。人们在战争中培养起来的处理各种复杂问题的能力,表现出不畏强暴,克服险阻,勇往直前,力破顽敌的精神。

四、逆境教育思想在信念确立上的体现

信念是指人们的观念和信仰,是人们在意识形态方面的具体表现。人们在意识上有了一个明确的观念和崇高的信仰,就能为所追求的目标而牺牲一切。

1、在意识观念方面进行逆境教育。观念是人们在意志支配下所追求的理想。观念形成了,就有了一定的奋斗目标。课文中的此类内容十分丰富:爱迪生热爱科学,不畏艰难,一生有一千多种发明;李时珍从小立志,救死扶伤,历尽27年的艰辛,编写了闻名于世的《本草纲目》;茅以升潜心研究,反复摸索,努力实践,终于成为我国桥梁专家。他们就是在为人类文明、进步、发展而如痴如醉地追求的观念的支配下而有所成就的。

2、在崇高信仰方面进行逆境教育。信仰是指人们对所追求的事理的信奉和为之付出的努力。有了一定的信仰,就能为之献出一切,乃至生命。《刘胡兰》、《董存瑞舍身炸暗堡》、《狼牙山五壮士》、《黄继光》等表现了英雄人物对共产主义的信仰和追求,他们不惜一切代价,为实现理想而拚搏到最后一刻。《“绿色的办公室”》、《八角楼上》等再现了人民的导师和领袖,为实现崇高的信仰而不懈努力,安危不移,甘苦不变,生死不渝。

总之,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教材所体现的逆境教育思想,是蕴含在丰富的思想内容之中的。在培养能力,提高认识,加强美育的愉快教育中,切不可忽视逆境教育思想,要把逆境教育融于素质教育之中。

作者:刘淑华

语文教材逆境教育论文 篇3:

语文教学要注重学生人格的培养

摘要:语文积淀着人类文化的精华和民族的优秀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思想心理,文化的瑰宝。因此,语文教学不仅要让学生获得一定的语文知识和技能,提高语文能力,更要培养学生的民族意识,丰富学生的个性,完善学生的人格。语文教材蕴涵道德情感教育,融合审美教育,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

关键词:创造美 挑战困难 钻研 培养

蔡元培说:“教育者养成人格之事业也。”“教育的第一要旨就是加强德育,培养学生人格。”语文包括语言、文字、文章、文学,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最重要的文化载体。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在教学过程中,要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语文教材对于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语文教材就像一座宏伟的民族文化博物馆,里面陈列了各个历史阶段留下的宝贵文物。大禹治水的伟业,愚公移山的精神,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思辨,活版印刷术的发明,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骨气……

打开语文教材,掀起语言符号的帷幕,跃入你眼帘的是座座历史丰碑,巍巍民族精神……何等的光彩夺目,何等的感人肺腑!这些民族语言文字如同文物、化石,是无价之宝,是教育学生、弘扬民族精神、培养健全高尚人格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

一、语文教材蕴涵道德情感教育

道德教育是学生创造性人格的重要内涵之一。它包括爱国主义情感,民族自豪感,集体荣誉感等。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提出“情者,文之经”,“缀文者情动而辞发”。可见,情感是道德的内驱力,催化剂,它可以推动学生去克服困难,形成健全的人格。

民族语言是维系民族精神的生命线。都德的《最后一课》中,韩麦尔先生说:“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本文激发起学生对民族语言的珍爱,倾注对祖国深沉热烈的情感。屈原的忧愁幽思、忧国忧民,可与日月争辉;陶渊明的“不为五斗米折腰”,可激励数代后人;鲁迅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可响彻中华大地……名人志士的健全人格让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

豁达的人生态度,强烈的家庭责任意识、高尚的道德幸福观都是重要的思想品德素质,不能由于对思想教育的狭隘理解而使教材中这些绝好的素质教育内容流失。教师引导学生在正确理解教材内容的基础上,能形象灵活地表达出来,能把坚定与动摇、倔强与脆弱、高昂与低沉、稳定与轻佻、美丽与丑陋、高尚与卑鄙、欢乐与悲哀等复杂的感情,有爱有憎地表现出来。能使学生达到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的地步,能使学生产生难以忘怀的共鸣。

二、语文教材融合学生审美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美是一面镜子,你在这面镜子里可以照见你自己,从而对自己采取这样或那样的态度。”语文教育要密切结合教材中关于自然美的描写,引导学生参加实践进行联想,加深对课文语言美的理解力,同时提高运用语言表现自然美的能力。教师要像叶圣陶说的那样,让学生到课文中去发现“宝石”,“增添赏美的兴趣”,扩大眼光,充实经验,使“思想、情感、意志往更深更高的方面发展”。

朱自清的《春》,春花朵朵,如珠似星;春风缕缕,歌声缭绕;春雨绵绵,草儿青亮。学生可以视觉、听觉、触觉多方面去感受课文的意境美,品评作者的语言美、形象美,和作者一起“受用这无边的春色”。毛泽东的《沁园春·雪》中“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学生在显性的自然美的创造中,体味到诗人献身革命事业的伟大抱负。曹操《观沧海》中“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一描写,气势磅礴,笔调恢宏,不仅给予学生丰富的想象,还可让学生观赏宏观世界的运动美。

语文教材把学生带到大语文教育中去,培养其高尚的审美理想,激发追求美、创造美的热情。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作品的情感去熏陶学生,从而提高其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的美育素质。语文教师应充分利用声情并茂的朗读、娓娓动听的引导、相得益彰的图画、锦上添花的配乐,使学生体会文中那细腻感人之处,以填补讲解语言难以穷尽的空白,在不断感悟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三、语文教材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语文教材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使学生对语文课产生极大的兴趣,更对他们的心理成长起到难以估量的作用。语文重在培养学生敢于创造困难、挑战困难的勇气。例如《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的这种进步人生观是教师因势利导进行人生观教育的绝好教材,而作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一豁达的人生态度,更应是学生在人生道路上应具有而教师在教学中反复渗透的品行。“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等思想将带领学生走进健康心理的广阔天地。人的一生有时处于顺境,有时又遇逆境,在别人看来微不足道的压力,却使学生产生极大的挫折感,这时,教师应借助语文教材的教学,让学生相信困难和挫折的出现是对自己的锤炼,并以豁达、乐观的态度面对。

学生是获取语文知识的主体,要让学生与教材充分交流,学生要走进教材,融入教材。而我们不要越权代替学生思考,代替学生言论,要激起学生对教材的兴趣。这一点应从减轻学生阅读的心理压力,提高感悟入手,要让学生感受到阅读教材是一种享受,而不是沉重的负担。我们还要设计好教材这个诱铒,充分挖掘教材中学生发现不了或感受不到的艺术美和思想美,使学生感到教材是艺术、思想的结晶,从而萌发“我要学习”的欲望。

语文包括语言、文字、文章、文学,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积淀着人类文化的精华,也积淀着民族的优秀文化和光荣传统。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健全、高尚的人格是语文教学的最终目标。未来将是人才竞争的全新时代,思想观点创新、知识技术创新必将成为时代的主旋律。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人格,将是摆在广大语文教师面前的一个主要课题。

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语文教材丰富多彩,愿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潜心钻研,开拓创新,为祖国的辉煌明天献出自己的微薄之力!

(责编 金 东)

作者:曾以中

上一篇:坭兴陶工艺美术论文下一篇:防火型建筑设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