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论文

2022-04-26

摘要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潜藏于显性思想政治教育中,并通过显性思想政治教育发挥作用,本文主要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特点以及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实现途径几个方面来展开论述,试图通过分析,有效将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与显性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标。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论文 篇1:

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育人功能的路径研究

摘要:目前,隐性思想政治教育隐藏于显性思想政治教育之中,并且通过显性思想政治教育表现出来。高校肩负着培养大学生成长成才、科学培养研究、文化教育传承与创新的责任与使命。而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高校关注的重点。将二者结合在一起,从而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功能。

关键词:高校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 育人功能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要是针对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来进行全面有效的教育指导。高校开展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丰富了内容、创新了形式、丰富了载体,有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一、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育人功能的内涵

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念、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 1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隐藏于显性思想政治教育之中,在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通过“内隐”的方式,由教育者将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理念和观点通过高校课程、教学活动、文体活动等的形式表达和传授出来,也可以通过校园文化、学校的行为规范等形式体现出来,同时让大学生从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理念和观点中去参与、感受、领悟和体会,坚持将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和显性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 2 ]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坚持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协同育人,实现立德树人、三全育人,最终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3 ]

二、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育人功能的特征

1.教育过程的隐蔽性

高校在进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育人功能的过程中,不像显性思想政治教育那样是通过教育者直接讲授课程、说教、考试或是修学分的形式来进行,而是通过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例如,可以将思想政治教育理念融入到各门学科课程之中,通过多媒体、公众号、微博、抖音、小红书等新兴媒体来传播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或是通过学校活动、社团活动等方式将思想政治教育隐藏其中。引导大学生自然而然的融入和参与到高校设计的育人情境中去,使大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其熏陶和影响,帮助大学生树立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理想信念。

2.教育方式的渗透性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存在于校园中的各个角落,它不仅在高校的教学过程中广泛进行渗透,而且也会渗透到大学生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相对于显性思想政治教育通过理论宣传、报告宣讲、课堂讲授等方式来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功能,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間接、过程渗透、内容隐蔽。例如,高校可以充分利用大学生所处的教育环境,利用大学课程、学校的规章制度、校园文化活动等方式方法来发挥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功能,理念和实践相结合,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相结合。将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理念和思想渗透到大学生的思想和头脑之中,由外向内的潜移默化的渗透到大学生的心中,树立自己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慢慢积累进而转化成自己的行为。将正确的思想牢牢记在自己的心中和头脑中,并付诸于实践,在行动中体现出来。

3.教育内容的时代性

随着时代和社会不断的发展和变化,在育人的过程中,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育人的内容也要随着不断的发展和变化,不断丰富、创新和发展。例如,在育人的过程中,教育内容可以结合当下的时事、热点事件、热点话题、流行话语,充分发挥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功能。创造出大学生喜欢喜爱的教育内容,从而达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三、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育人过程中面临的挑战

1.育人理念问题

高校对传统的显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理念没有进行创新和改进,如通过课堂教学来传授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和思想或是通过学校的规章制度来管理大学生。没有认识到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理念的重要性,在育人实践的过程中,没有形成把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和大学生的成长需要相结合、没有形成贴近大学生的生活实际来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其中等育人理念。再加上部分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和兴趣不是特别认同,导致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理念不能充分表现出来。部分高校教师对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育人理念认识不足,在各科专业课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理念和思想的意识较淡,不善于将思想政治教育育人理念融入到各个学科与实践当中去,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课程的相融理念没有得到充分的突显。

2.育人能力问题

部分高校教师没有很好的重视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能力,造成了“孤岛效应”,缺乏对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在实践中的运用。在高校的学习环境中,高校教师是与大学生接触时间最长、交流最多、影响最大的人。然而,部分高校教师在表达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和思想时,停留表面,不与时俱进,不能和实际的教学实践结合起来,思想政治教育在专业课程中渗透不足,难以使大学生真正的在内心中去感悟,在行动中去体现。运用的载体也不多,仍只停留在教学课堂、校园规章制度、活动等方式上,不主动开发体现时代特色以及大学生喜爱的载体形式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工作。

3.育人协作问题

部分高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仍然采用师讲生听的方式,教师在讲台上讲,大学生在下面听,师生之间不能进行有效的交流和沟通,教师不能充分了解学生想法。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和显性思想政治教育没有放在一起,高校专业课程之间、专业课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没有进行很好的融会贯通。部分高校教师教学方式单调,会让大学生觉得乏味枯燥,第二课堂的开展有待提高,应该尽可能采用多种方式,潜移默化的将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和理念进入到每个大学生的心中。

4.育人资源问题

随着社会的发展,出现了很多育人资源。大学生能快速的接受新鲜事物,对新的育人资源有着敏锐的洞察力和先进的掌控力。出现新鲜事物大学生就能够迅速的掌握并接受。目前,在高校中多多少少的存在着在新媒体中思想政治教育隐性育人的资源开发不够的情况,这就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熟练运用新媒体来对大学生进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

四、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育人功能的实现路径

1.增强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育人理念

高校要将隐性思想政治教育重视起来,通过课堂教学、与学生面对面谈心、校园文化活动等方式,使大学生树立自我教育、自我反省的意识和良好的道德品质,全面贯彻和落实立德树人、三全育人的理念。

2.建设良好的校园隐性育人环境

好的育人环境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高校在进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育人的同时还要重视建设良好的校园隐性育人环境,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营造健康、积极、文明、和谐、上进的校园育人环境。[ 4 ]充分利用学校的教学楼、图书馆、寝室、教师、雕塑、花草树木、食堂、体育馆等校园物质文化载体,并将思想政治教育隐藏于其中。积极开展大学生喜爱、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校园活动,培养大学生良好的精神品质。开展校本课程,创建优良的学风、校风,营造良好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校园育人环境,使得大学生接受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共同理想,进而体现了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功能。

3.深入挖掘隐性育人资源

高校要不断挖掘专业课程中存在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思想和内容等育人资源,充分利用新媒体育人资源,搭建高校网络育人平台,如充分运用微信公众号、微博、抖音、小红书等新兴媒体资源来传播正能量。积极的整合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的资源,形成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快速发展。[ 5 ]

4.改进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育人方法

为了能让显性思想政治教育转化成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将显性思想政治教育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放在一起来开展教育工作。创新和改进教育方法,增加教育内容。采用大学生喜爱的形式和内容,如,采用公众号小文章、微博、抖音小视频的方式无声无息的对大学生进行隐性育人,一同促进大学生一步步的成长和成才。

5.加强高校教师队伍建设

高校教师行为举止文明、衣着大方得体,充满正能量、良好的教师形象能为大学生树立好的榜样。增强高校教师教学素养,提高隐性育人意识;将大学生放在主要的位置上,能够促使高校教师和大学生之间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之间要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协同育人;采取量性和质性的评价方式;建立健全教师激励机制从而产生积极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责任编辑:姜秀靓)

參考文献:

[1]邱伟光,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白显良.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2007(11).

[3]黄建军,赵倩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的内在逻辑与路径优化[J].思想教育研究2020(11).

[4]朱鑫铨.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及其实现路径[J].现代企业教育2012(10).

[5]虢美妮.论当代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实现路径[J].大学教育2013(7).

作者:李红玉

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论文 篇2:

新时期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及其实现路径研究

摘 要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潜藏于显性思想政治教育中,并通过显性思想政治教育发挥作用,本文主要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特点以及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实现途径几个方面来展开论述,试图通过分析,有效将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与显性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标。

关键词 高校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 路径 研究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ollege Recessiv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Its Implementation Path in the New Era

CHEN Xiaojiao

(Marxism Teaching Research Department of Yunnan Minzu University, Kunming, Yunnan 650500)

Key words college; recessiv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path; research

1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

在吴国庆、金静《自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隐性教育研究》一文中提到“隐性教育是将教育的内容以隐性的方式,无声地渗透如文化、环境、制度等各个领域之中,思想政治隐性教育是指不为受教育者自身所意识到的一种教育方式。”

在笔者看来,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就是:通过显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将思想政治教育所要表达的内涵凸显出来,以人们喜闻乐见的形式将这些内涵潜移默化地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的生活、学习、工作中。让大家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教育,在自愿的前提下发挥作用,促进大家健康成长的一个过程。

2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

2.1 教育内容的隐蔽性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受教育者来说,是无意识的未从心理上被感知的教育方式,隐蔽性是隐形教育与显性教育的根本区别,对教育者而言,教育者并不是通过课堂教学、理论教育等灌输式的方式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而是将教育的内容以及目的通过具体的人、事、物以及实践过程来引导大学生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对于受教育者而言,由于所接受的教育内容隐藏于具体的人、事、物以及各种情景中,大学生在接受的过程中就处于无意识状态,这样的受教育过程以及受教育的内容就呈现出隐蔽性的特点,通过隐形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用一种相对潜藏于内心的摄取机制,在缺乏目的性、无意识状态下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进而达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效果。

2.2 教育过程的开放性

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没有特定的规律,是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由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史蕴藏于显性思想政治教育载体之中,显性思想政治载体的多样性,以及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所强调的在不知不觉中,通过可感知的、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教育来实现教育的目的,这也就造就了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开放性,同时,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受教育者不受具体的教育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可以以学习、生活、家庭、学校、社会、个人等等作为学习的内容,通过有意无意的体验和观察来获取相应的知识,不像课堂教育是一种单向的、封闭的、具有时空性的学习过程,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穿越了时空的限制,随时随地可通过具体可感的东西来进行,因而是一个开放的过程。

2.3 教育目的的渗透性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通过显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得以实现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体现在显性思想政治教育载体背后所隐藏的内涵。高校大学生群体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主要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这样的课程,对于大多数受教育者来说,显得比较枯燥和乏味,大多数受教育者有抵触心理,从而产生厌学情绪,达不到教育的效果。但是,通过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这样的教育形式,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通过大家显而易见、喜闻乐见的形式展现给大家,这样大家的接受程度高,排斥度低,这样无形当中就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渗透到广大的受教育者心里面,使他们自愿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这样的教育渗透性更强,更能实现和达到教育的目的和效果。

2.4 教育效果的持久性

这里所讲的持久主要有两层意思,一方面,因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过程、目的的相对隐蔽性,教育手段的非强制性等等,导致了隐性思想政治教育难以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这样的效果,需要一个长期的、持久的过程;另一方面,正是由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教育内容的隐蔽性、教育过程的开放性,导致了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相对自愿、自觉、开放的过程,更易于接受,更能达到教育的效果,而正是由于这样的一些特性,又使得这样的过程一旦产生了相应的教育效果,这样的效果势必将长期存在,因为这样的效果也是一个自我认知的过程,也是一个自省的过程,更易于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同时这样的观念具有稳定性和长期性。

3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选择

(1)教育主体与教育客体有机结合。隐性思想政治教育通过显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体现出来,要达到好的教育效果,需要教育主体与教育客体的有机结合,充分发挥教育主体与教育客体的主观能动性。对于教育主体而言,要充分发挥教育主体的教育、引导功能,做到为人师表,学为人师,身正为范,用教育者的言行来教育、熏陶、影响广大的受教育者,通过教育者的言传身教、人格魅力无形中给受教育者树立榜样,在不知不觉中,通过将思想政治有机地融入到课堂教学、日常管理、服务行为中,潜移默化地引导、教育学生。对于教育客体来说,要善于观察、善于学习,善于捕捉教育者所传递的信息,通过教育者言行举止、行为方式以及其所蕴含的个人人格魅力,让受教育者从内心深处受到感染和熏陶,从而树立并形成自己的正确的价值观念,通过教育主体与教育客体两者的有机结合,增强师生之间的互动,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作用的发挥营造良好的环境和氛围。这样既能充分发挥教育主体的引导功能,又能充分教育客体的能动性功能和自我教育功能,将思想政治教育有效地融入到学习、生活、工作中,通过潜移默化的熏陶,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

(2)理论教育与实践探索有机结合。目前,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大多局限于课堂中,很大程度上属于纯理论教育,由于课程的特殊性,很大一部分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局面,严重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课堂教学属于显性教育,社会实践也属于显性教育,但是社会实践只是载体,实践的真正目的是蕴含在事件背后的内涵,就好比周一早上的升国旗仪式,很显然,升国旗这一实践活动仅仅是一个载体,真正的内涵是爱国主义精神教育,再比如我们到农村进行社会调查活动,这个活动仅仅是一个载体,它所蕴含的是让我们懂得我们国家的具体现实情况,让我们懂得劳动的艰辛,让我们懂得知识必须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才会产生光芒,从而激起我们学习的热情。这样的社会实践活动更易于被受教育者所接受。

(3)严格要求与表彰奖励有机结合。由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隐蔽性特征,在进行教育的过程中,必须将严格要求与表彰奖励有机结合,一方面,大学生在校期间,由于心理发展不成熟、社会接触面狭窄、感性因素多于理性因素等诸方面的原因,对手自身的思想、观念、行为的认识有待提高,在这样的背景下,通过严格要求,同学们才会有所敬畏,才会有章可循,在一定程度上规范学生的行为,从而为更好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打下良好群众基础。另一方面,对于在大学生中涌现出来的思想品德好、学习成绩优、工作能力强、服务意识强的优秀大学生,要及时召开表彰大会给予表彰。这些优秀大学生,是学习的榜样和模范,对于广大的大学生来说,就是身边的人、身边的事,是显而易见、喜闻乐见的,是最具有说服力、影响力和感召力的。

(4)传统方式与现代科技有机结合。目前,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很大一部分仍然停留于传统的课堂教授式层面,也就是所谓的“填鸭式”教育模式,教育者教授,受教育者被动接受这样一个局面。当前,传统的教育方式存在一定的弊端和缺陷,只有将传统的方式与现代科学技术手段有机结合,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教育者应该懂得最大限度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比如运用多媒体、网络信息技术、微信、QQ等先进的交流沟通手段,加强信息的交流与共享。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制作成多媒体课件,这样更显性直观,同时同学们更容易从中挖掘出隐含于其中的内涵。通过网络手段,进行沟通、交流,很多内容更容易接受和消化。现代科学技术手段、新兴媒体给人以直观、真实、色彩浓厚的感受,通过将传统教育方式与现代科学技术的有机结合,通过直观的感官,挖掘出隐藏于其中的理性内涵和道理。这样的方式,弥补了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枯燥乏味的缺点,进一步加强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鲜活性、感召力和感染力,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有利于促进师生关系的和谐,有利于促进学生自身的成长。

(5)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有机结合。显性思想政治教育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都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潜藏于显性思想政治教育之中,很大程度上,必须依赖显性思想政治教育才能显现出来,而显性思想政治教育又必须依托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不然单纯的显性教育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也无法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表现出来。显性思想政治教育浅显易懂、同学们喜闻乐见,但是深度和宽度有待延伸,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内涵深远、同学们印象深刻。二者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统一的,统一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仅仅靠显性教育达不到深度教育的效果,只通过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无法实现生动形象、直截了当的效果,只有将二者有机结合,通过经常性的显性教育与间歇性的隐性教育相结合,比如通过课程设置对大学生群体进行必要的思想品德文化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家庭美德教育、社会公德教育。同时通过身边的人、身边的事、自己的言行举止来影响和熏陶身边的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将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有机结合,共同促进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成功。

参考文献

[1] 张耀灿,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 王学俭.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前沿问题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3] 杨建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研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4] 顾海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导论.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

[5] 吴国庆,金静.自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隐性教育研究[J].前沿,2013.

[6] 刘晓芳.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当代青年研究,2006.

作者:陈晓娇

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论文 篇3:

论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构建

摘要:由于实施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依赖一定的载体来完成,而人们对这种载体却认识不全面、研究不透彻,势必影响其有效推进。研究发现,正确认识载体的基本概念、厘清载体的形态类别,有助于加强载体的构建;着力打造校园文化、人际关系、网络、传媒、“活动”等五类载体,是载体建设的有效举措。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教育载体建设

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由于实施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依赖一定的“载体”来完成,而现实中人们却对此载体认识不全面、研究不透彻,尚不能正确运用,因而笔者试图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基本概念和分类入手,探求此载体建设的可行办法,以正确运用载体并优化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一、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概念辨识与分类

1.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内涵

“载体”本是一个科技术语,最早出现于化学领域,后来广泛应用与科学技术各领域。其基本含义为:某些能传递或运载其他物质的物质[1 ]。而后,这一概念又被引申到社会科学领域,通常被理解为承载知识和信息的物质形体[2 ]。

“载体”这一概念自20世纪90年代被引入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形成了“思想政治教育载体”这一新概念。有学者概括地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是指承载、传导思想政治教育因素,能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所运用、且主客体可借此相互作用的一种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形式[2 ]。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种类分别,人们在实际工作中习惯地根据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显现状态不同,将其分类为显性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载体。

关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内涵,相关研究提法不尽相同,尚未见到权威的界定。笔者倾向于在学者陈万柏关于“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定义[2 ]中加入“隐性”一词作为定语即可,即“(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是指(隐性)承载、传导思想政治教育因素,能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所运用、且主客体可借此相互作用的一种(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形式”。若依据这一界定,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应包括显性载体以外的诸如环境、校园文化、校风学风、人格魅力、文体活动、公益活动等形式,通过渗透、暗示、熏陶、感染等,发挥潜移默化、施教无痕的影响作用。

2.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功能和构成条件

关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功能。有研究者认为主要有五个方面[3 ],即思想引导功能、情感陶冶功能、行为规范功能、人格塑造功能、心理构建功能。正是由于具有以上一些特殊功能,其才能在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中产生特殊的效果。

关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构成条件。在实际工作中,并不是每一个教育者对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载体都有明确认识。这是由于目前关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研究不够,对其内涵的把握不够科学,以致在具体载体的辨识上出现差错。有学者指出,作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必须同时满足两个基本条件:第一,必须(隐性)承载(传递)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任务、原则、内容等信息,并能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者所操作;第二,必须是联系(隐性)教育主体和客体的一种形式,主客体可借助这种形式发生互动。由此可见,只有同时满足上述两个条件,才能认定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载体。

3.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分类

关于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形态类别,不少研究者撰文提出了各自的主张。笔者在比较分析的基础上进行了概括归纳,将其大致分为如下五类。

(1)校园文化载体校园文化是学校在长期办学过程中形成的思想意识、观念等精神品质和精神风貌[4 ],亦可以说是一个学校的传统、作风、精神、理念的综合表现形式。其以隐蔽的、潜在的、渗透的方式,对受教育者的思想道德及行为发生影响作用,是非常重要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校园文化主要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三个方面。物质文化包括校园环境和学习、生活条件(如建筑及建筑风格、场地绿化与美化、教学设施、图书资料、文化生活设施等);精神文化包括学校的优良传统、思想理念、价值取向、行为方式、道德准则、校园风气(校风、教风、学风)和校园文化活动等[3 ];制度文化则是指学校颁布施行的各类管理与规范制度(如校纪校规、管理条例等)。

(2)人际关系载体人际关系载体指的是通过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创造和谐的集体氛围和生活空间,促进教育对象良好道德品质和健康人格所形成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形式[3 ],见诸于师生之间、教师之间、学生之间、师生与管理服务人员之间在思想、学习、工作、生活中交往的方方面面。

(3)网络载体所谓网络载体,指的是网络环境下利用互联网进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网络对受教育者思想、行为、观念的影响越来越大,已经成为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之一。

(4)传媒载体传媒载体是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一种现代形态,主要包括报纸、杂志、书籍、广播、电视、电影等。其通过对受教育者学习、生活和成长的全方位渗透,已经成为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有研究表明,目前青少年对社会及其规则的认识、把握,甚至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50%以上的影响来自传媒[5 ]。

(5)活动载体活动载体即“以活动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载体”之意,是指教育者为达到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目的,有意识地开展各种活动,寓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于活动之中,使受教育者在活动的过程中受到教育,提高道德素质[2 ]。活动载体的形式可多种多样。

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构建

由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可借此相互作用的平台,其在“教育”过程中的作用极为关键,如何建设好至关重要;这种载体的作用对象是人,就不能是物的要素的简单堆砌,而必须是人的因素与物的因素的有机统一体。因此,建设这种载体就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作指导,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切实把“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思想道德建设为基础、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6 ]的总任务、总要求,自然而然地融入其中。

1. 关于校园文化载体建设

校园文化载体建设要符合学校发展总体规划,须有长期、全面的计划,分步实施。一是物质文化载体建设。应立足现实,着眼未来,着力于校园优美环境的建设,强调人与环境的和谐、共性与个性的统一,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二是精神文化载体建设。其中的校园精神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因为作为一所学校在长期办学过程中积淀下来的传统,是师生员工的人生观、价值观的综合反映,是学校倡导和追求的办学理念,具有“灵魂”的作用,必须倾力打造与弘扬。校园风气是关乎学校建设与发展的强大精神力量,具有感染熏陶、调节约束和推动促进功能,直接影响着师生员工的思想与行为。校园风气由校风、教风、学风来体现,三者之间存在着从属关系。一所学校的校风好,教风、学风亦好;同样,如果教风优良、学风端正,则自然形成优良的校风。由此,务必采取各种有效措施,着力抓好教风、学风建设,进而合力推进优良校风建设。三是制度文化载体建设。学校的规章制度不仅是规范人们思想行为的手段,也是积极引导人、培育人的指南。其建设应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第一,不断完善和健全规章制度,使学校各项工作有章可循,依法治校,不合时宜的规章制度要及时废除或完善修正,没能覆盖的内容或范围亦应与时俱进地予以健全(如校园网络管理、大学生婚恋规范制度等);第二,制度内容上既要有严格的规范,也要坚持“以人为本”,体现人本精神,以“人格化”而非“权利化”适应受教育者的心理特征,满足其内在要求,使受教育者普遍认同并自觉遵守;第三,规章制度的执行上要坚持依法办事,注重公开透明、公正公平,诸如评奖评优、研究生推免、违纪违规处理等,要做到对受教育者不产生负面影响,切实起到管理规范人、激励教育人的作用。

应当充分利用校园文化活动的多样性、内容的生活化与针对性、参与的自主性与愉悦性等特点,精心策划,组织广大师生踊跃参加健康、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达到寓思想政治教育于“活动”之中的目的。其间要特别注意几点:一是“活动”既要丰富多彩、形式多样,又要坚持创新,增强趣味性、娱乐性,保持“活动”有足够的吸引力;二是增强科技文化和人文精神的渗透;三是力求节俭,反对铺张浪费;四是切合实际,追求实效的最大化。

2. 关于人际关系载体建设

这种载体的建设,拟从两个层面来考虑:一是教育者层面,即教育者要起好表率、示范作用,引导受教育者上好“处理人际关系”的基础课。要在教育者的主导下构建民主平等、尊重信任、关心支持、理解合作的和谐师生关系,使受教育者在思想感情上能与教育者产生共鸣,能在内心深处体会感受教育者的优秀人格品行与魅力,自觉地接受教育者的指导和帮助。因此,教育者要主动亲近、关心、爱护受教育者,既当受教育者的朋友,又当受教育者的亲人,注重在思想进步上关心、学习指导上细心、生活照顾上热心、成长帮助上耐心,以情感化人,以德培育人。

二是受教育者层面,即引导受教育者主动做好三件事。其一,引导受教育者尊重和信任教育者,虚心学习教育者的优秀品质,包括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严谨治学、诲人不倦等等,效仿教育者为人处事的原则、方法和技巧;其二,注意在校园人群中和社会实践所接触的人群中学习有益的处理人际关系的本领,正确运用“方”与“圆”的技巧;其三,利用所学,边实践历练边总结提高。受教育者要在教育者的指导下,增强辨别良莠的能力,把握好尺度,提高免疫力,自觉抵制人际关系中一些消极庸俗和不健康的因素。惟有如此,才能正确处理好师生、同学、朋友乃至周围人群的人际关系,才能有利于培养合作精神和团队精神,才能有助于处理好个人与他人、集体、组织、国家的关系。

3. 关于网络载体的建设

网络载体的正能量和负效应都在提醒人们: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必须扬长避短、正确掌控,切实做到为我所用。在推进网络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进程中,需注重内容和形式的多样性、强化功能的完整性、突出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同时也需通过建设平台、培养队伍、完善体系等途径,来推动其实施并取得预期成效[7 ]。因而网络载体建设,首先要规划和设计好内容与形式,力求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全面覆盖和形式上的图文并茂,并以互动式交流和疏导的手段,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其次,要构建好完整的功能体系,强化传递、导向、渗透、感染等功能,有效发挥载体正能量的影响;再次,在引导网民提高网络道德修养水平和自律能力的同时,支持他们自主开发运用、管理维护好相关平台,让他们经受锻炼,提升素质。

在载体建设途径的选择上,第一,建立“学校—学院(系、所)—教师—学生”四级纵向网络平台和BBS等公共交流平台,以及QQ、MSN、飞信等即时通讯平台,或者博客、微博等新网络交流平台。校级设立主题网站,院系一级可以是主题网站或网页,教师个人可开设个人网页、博客、微博、BBS或QQ群,学生也可建立网页、博客、微博等。第二,着力建设好专职教师、兼职教师、“网络领袖”三支网络(隐性)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第三,建立健全网络载体的管理体系,优化网络信息资源,强化不良甚至有害信息的监管控制,以保障网络载体的正常运行。

4. 关于传媒载体建设

传媒载体的建设在现实社会中必须依靠党和政府掌控,宣传、理论、新闻、文艺、出版等方面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导向,坚持弘扬主旋律,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和育人氛围,为受教育者提供丰富健康的精神食粮;要根据受教育者不同信息需求和接受的特点,强化有益信息的传播,融知识性、娱乐性的信息与政治性、隐性教育性的信息于一炉,增强大众媒介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功效。

高校教育工作者一方面要充分利用传媒载体积极效应,正确引导受教育者从中吸收有益的健康的养分;另一方面还要建设好校园大众媒介(校级广播站、电视台、出版社等),并采取“守门”、“把关”的得力措施,避免不良媒体对校园媒体的侵蚀。美国学者道格拉斯·凯尔纳一针见血地指出:“媒体文化是一个你争我夺的领域。在这一领域里,主要的社会群体和诸种势均力敌的意识形态都在争夺控制权,而个人通过媒体文化的图像、话语、神话和宏大场面等经历着这些争夺。”[8 ]人们要从育人的角度出发,高度重视校园传媒载体的建设,既可以借助社会力量商请电子出版商根据受教育者的特点、兴趣和需求,有针对性地出版相关隐性施教的电影、电视或音乐影碟,或充实增强校内电视台的内容与吸引力,或用于电化教室业余为受教育者赏析;还可以自己动手,组织力量遴选类似的影碟或其他电子出版物,并建相应碟库,适时组织欣赏观看活动。这样既丰富了受教育者的精神文化生活,又施教无痕地对受其实施了隐性思想政治教育。

5. 关于活动载体的建设

活动载体最易获得受教育者的喜爱,是其针对年轻人的特点和心理,加上形式丰富多样,能激发增强年轻人的兴趣,具有很强的吸引力。笔者把活动载体划分为五类:一是社会实践型,包括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公益活动、助工助学、参与学校民主管理、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节庆及重要历史事件纪念等;二是素质拓展型,包括军训、素质拓展训练、科技活动、学科竞赛、“挑战杯”赛、创新创业训练等;三是社团活动型,包括读书会、诗社、书画社、英语沙龙、茶艺研讨等;四是心理咨询辅导与互助型;五是参观游览型,包括参观博物馆与纪念馆、重大历史事件纪念地、人文历史遗址(含名胜古迹)、郊外踏青等。

开展好这些活动,即建设好活动载体,亦有六点要予以重视:第一要制订详实的总体活动计划,合理安排,不能随心所欲,不能冲击正常的教学秩序,不能占用教学时间;第二在内容安排上,既要考虑与显性思想政治教育相匹配,又要兼顾受教育者学习周期中每个学期的安排;第三要因地制宜,充分挖掘学校自身和所在地资源;第四要注重成本节约;第五要注意安全,有防范处理预案;第六要注重总结提高。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2]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载体论[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

[3]张兆根.隐性德育载体研究[D].武汉:武汉大学,2005.

[4]张晓明,陈建文.高等教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5]骆郁廷.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2.

[6]中宣部等.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C]//本书编辑部.学习辅导百问.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7]石共文,杨庆瑶.高校研究生网络德育探微[J].现代大学教育,2013,(1):98-102.

[8][美]道德拉斯·凯尔纳.媒体文化[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作者:滕晓雯 曾长秋

上一篇:语文课堂教师提问艺术论文下一篇:案例库建设计量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