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群体思想政治教育论文

2022-04-27

摘要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对外开放的程度不断深入,出国留学已经成为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显著表现之一。国际文化和思想潮流的多样化对高校出国学生群体带来的影响不容小觑,保证高校出国学生群体的出国深造目标实现,需要以强有力的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保障条件。本文将对高校出国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性、先进性和原则、手段进行分析,从而为进一步加强相关教育提供参考。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高校群体思想政治教育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高校群体思想政治教育论文 篇1:

新时代高校学生干部群体思想政治教育现状研究及对策分析

[摘 要] 作为高等教育培养群体重要组成部分的学生干部,对提高学生与高校沟通的流畅性以及加快和谐稳定校园环境建设速度等都具有积极促进作用。本文通过分析加强高校学生干部群体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总结现阶段高校学生干部群体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出现的各种必须尽快解决的问题,对提高高校学生干部团体的政治素养提出可行性较强的建议。

[关键词] 新时代;高校;学生干部;思想政治;现状;对策

[

高校学生干部是学校、老师以及学生进行良性沟通的主要渠道之一,对提高高校管理工作效率以及提高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等都产生深远影响,然而,部分高校学生干部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比较传统落后,根本无法满足新时期高校学生干部提高自身思想道德水平和政治素养的基本诉求,降低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干部准确定位的引导性,弱化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提高学生干部学习能动力的促进作用,增加了学生干部因受不良思想舆论影响而出现心理问题的概率,因此,应加强新时代高校学生干部群体思想政治教育现状研究的力度,深入准确的了解新时期高校学生干部群体的基本特点以及成长需求,进而提高高校学生干部群体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先进性,为实现高校教育与学生干部的共同发展奠定基础。

一 重视新时代高校学生干部群体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高校学生干部群体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和时代特色,学生干部群体的思想政治水平不仅是其文学素养、政治素养等的综合体现,也间接体现了当前社会的发展特点以及未来社会的发展趋势。大学生肩负着促进社会发展、国家繁荣的重担,而学生干部又对大学生具有模范示范作用以及引导促进作用,因此加强高校学生干部群体思想政治教育是势在必行、刻不容缓的。

1 高校学生干部自身发展的需要

高校学生干部思想政治教育必然会对学生干部的思想政治水平产生积极影响,引导并促进学生干部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深度学习并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学生干部人生定位的准确性,鼓励学生干部制定科学合理的学习目标、工作目标以及人生目标,帮助学生干部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和择业观,为学生干部顺利毕业并成功就业提供基本的保障。高校学生干部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补充和升华,对学生干部的未来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另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提高大学生思辨能力以及沟通能力,有助于良好学生关系和师生关系的建立,帮助大学生更快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和未来的社会生活。

2 高校各项工作开展的需要

高校学生干部群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高校文化建设体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随着高校扩招政策的实施,大学生总体数量呈逐年上升趋势,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员的工作量以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的难度。加之,中西方经济文化交流活动的增多以及社会环境的复杂化都增加了高校大学生出现思想问题的可能性,这也是高校大学生恶性伤害事件偶有发生的主要原因,因此,加强高校学生干部群体思想政治教育是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水平和强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客觀要求。创新高校学生干部群体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组织更多符合大学生心理特点、新颖独特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提高高校学生干部群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多样性和灵活性,活跃高校学习教育的气氛,进而实现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标。

3 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让高校学生干部深入学习和理解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中心内容,提高学生干部对社会主义理念的认同感,引导学生干部以更加积极地投入到社会主义建设中来。高校学生干部群体思想政治教育水平的提高,培养出更多政治素养过硬的高素质人才,为实现国家的繁荣以及民族的富强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持。

二 新时代高校学生干部群体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不足之处

整体而言,高校学生干部的思想政治水平都比较高,具有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政治觉悟,自我管理能力和自我约束能力也较强。大多数高校学生干部能顺利完成班级管理以及学校管理的各项工作,在大学生群体中具有较高的信服力。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极少数高校学生干部思想政治素养较低,做一些不利于班级荣誉或者损害大学生利益的事情,阻碍了班级工作以及高校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1 高校学生干部队伍整体思想政治素养有待提升

部分高校学生干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过于重视学生干部个人思想政治素养的提升,容易造成学生干部思想政治水平良莠不齐,进而造成学生干部队伍平均思想政治水平的下降。一些高校学生干部对自身定位出现失误,对学生干部职责的认知并不全面,固执的将学生干部的职责片面化,错误地认为学生干部的主要职责就是完成学校以及老师布置的各项任务,认为思想政治理论学习是浪费时间和精力的事情,将思想政治理论的学习排除在自身日常工作学习计划之内,进而导致工作能力和思想政治水平失衡的局面。许多高校学生干部很少甚至根本不会主动了解国内外政治形势,对当前我国社会环境以及国际环境的认知过于表面化和肤浅化,极容易受到各种不良思想的消极影响,降低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还有部分高校学生干部受思想政治水平较低等因素的影响而缺少基本的政治判断力,经常人云亦云,降低了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理解能力和实践运用能力。

2 高校学生干部缺少主动意识和创新意识

部分高校学生干部将学生干部主要职责归纳为帮助学校和老师来管理大学生,对学生干部本质的理解出现偏差,将学生干部职责简单化和单一化。高校学生干部的本质仍然是大学生,大学生也是高校学生干部存在的基础和前提条件,脱离大学生群体的学生干部很难开展和完成自己的工作,因此,高校学生干部应正确看待大学生和学生干部之间的关系,真正的站在大学生的角度和立场上来完成自己的工作。高校学生干部应在学习和借鉴原有学生干部工作方法和经验的基础上,加强对当代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以及大学生活需求的调查研究力度,结合互联网背景下社会持续发展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要求,不断创新学生干部工作方法和工作模式,强化自身的创新意识、自主意识以及集体意识,主动发现大学生学习生活中出现的问题并及时与老师反馈,共同寻找解决的方法,实现学生干部工作水平和工作效率的全面提升。

3 高校学生干部的监督管理力度有待加强

学生干部在高校学习管理工作以及开展校园活动的主力军,在老师与学生沟通过程中扮演着无法替代的角色,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甚至改变了师生关系。部分高校过于强调学生干部的工作效率和工作效果,很少关注学生干部的工作方法是否恰当,忽视了学生干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促进学生干部终身发展的积极作用,甚至将学生干部思想政治水平排除在学生干部综合考察体系范围之内,在全校形成思想政治教育根本不重要的错误观念,增加了全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的阻力。高校学生干部监督管理机制并不健全,部分高校学生干部监督管理部门是由学生干部组成的,而学生干部缺少监督管理的基本经验和技巧,按照学生干部自身的经验和习惯来安排工作,根本无法实现学生干部监管部门应有的监督管理职能,此外,高校学生干部还要学习文化理论知识,学生干部用于完成日常工作的时间和精力有限,加之学生干部工作也比较琐碎,容易出现学生干部无法在要求时间内完成工作,让学生干部工作效率大打折扣。

4 部分高校学生干部的服务意识和服务水平有待提高

受社会环境的影响,大学校园的环境也不在单纯。部分高校学生干部的思想过于功利化,将学生干部当作获取个人利益的踏脚石,比如为了增加获得学校奖学金的资本而成为学生干部。还有一些学生干部过于重视学生干部的权利,为了满足自己的权力欲和优越感而参加学生干部的竞选。这些学生干部缺少基本的服务意识,对学生干部工作也存在敷衍应付的心理,根本无法履行高校学生干部为大学生服务的宗旨。

5 部分高校学生干部的学习成绩较差,自我约束能力和管理能力较弱

学习成绩是学生干部综合能力最直观的反映,然而部分高校管理人员认为学生成绩并不能反映大学生的综合能力,甚至认为学习成绩与学生干部考核评价标准毫无关系,因而,部分高校学生干部的学习成绩并不理想,造成高校学生干部思想政治水平高低不齐,这容易给学生干部形成学习成绩并不重要的错误观点,以至于部分学生干部无法合理把握学生干部工作和文化知识学习的平衡点,经常占用上课时间来完成学生干部工作任务,不断的压缩了学生干部学习文化知识的时间和精力,造成学生干部学习成绩的持续下降,不利于学生干部文化素养的提升以及专业知识的学习。

6 高校学生干部的心理承受能力有待提升

现如今,许多大学生是独生子女,从小就承担着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期望,老师也希望学生能在各种考试中获得高分数,另外,大学生的学习任务较重,这些都给大学生造成一定的学习负担。高校学生干部与大学生相比较而言,需要承受学习压力和工作压力的双重重担,对学生干部文化素养、政治素养、交际能力等要求更高,提高了对学生干部抗压能力以及心理承受能力的要求和标准。但是部分高校学生干部在担任一段时间学生干部之后因心理素质较差等原因而不得不放弃学生干部工作,增加了学生干部对自身综合能力的怀疑,打击了学生干部的自尊心与自信心。

三 提高新时代高校学生干部群体思想政治教育水平的措施

1 提高高校学生干部思想政治教育力度

一般而言,学生干部是高校大学生群体中的优秀分子,大多在某一方面或者多个方面的能力较为突出,是其他大学生学习的标兵。高校应充分发挥学生干部的表率和促进作用。高校管理人员应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对高校学生干部以及全体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必要性,通过调查问卷等方式来了解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意见和建议,明确最受大学生喜欢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形式,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创新性、灵活性,多举办一些大学生感兴趣的充满正能量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高校应加强学生干部职责等方面的宣传力度,促使学生干部深入准确的把握学生干部的主要职责,科学把握学生干部与大学生的关系,处理好学生干部工作与专业知识学习的关系。高校还应加强学生干部对国家相关方针政策的学习,实现学生干部思想政治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的同步提高。高校还应定期组织学生干部观看国内外政治新闻,围绕某一条政治新闻展开思想政治方面的讨论,加深学生干部对思想政治教育知识的理解,让学生干部在拥有较强工作能力的同时也拥有较高的思想政治素养,充分发挥学生干部对其他大学生的模范作用。

2 充分发挥高校学生干部的主观能动性

高校学生干部的主觀能动性与其思想政治教育水平呈相关性,大多数情况下,高校学生干部主观能动性越强,其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的自主学习能力越强,其思想政治水平越高,反之,越低。高校学生干部应严格要求自己,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要尊重老师,团结同学,主动帮助需要帮助的人。高校学生干部应在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选择题中毫不犹疑地选择集体利益,坚决不做任何损害其他同学利益和集体利益的事情。高校学生干部还应在班级内多组织不同形式和内容的小规模的思想教育活动。高校学生干部还应随时保持阳光自信、勇往直前的心态,遇到任何困难都不退缩,而是想尽各种办法来解决工作学习的难题,在完成学生干部工作的同时,主动学习文化知识,绝不能以工作理由来拒绝上课,为其他大学生努力学习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在班级内形成人人主动学习的良好氛围。高校学生干部还应通过班级座谈会等方式来了解大学生对其工作的建议和意见,共同分析以往学生干部工作的不足之处,积累更多学生干部工作经验。

3 完善高校学生干部选拔与监督管理机制

高校学生干部工作的顺利开展离不开其他大学生的支持与配合,大学生应理解并主动参与各种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而高校学生干部也应该意识到大学生对自己工作的支持,不断提升自己的服务能力,端正自身的工作态度,主动接受其他大学生的监督,这样有助于提高学生干部与大学生之间的互动性和配合度,加深学生干部与大学生的感情。高校应完善学生干部监督管理机制,保证学生干部监督管理措施落到实处,加强学生干部管理部门的管理,由专门的高校老师组成,提高对学生干部工作状态以及工作作风监督的动态性和全面性,及时发现学生干部在工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采取及时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高校还应进一步完善学生干部考核评价体系,将学生干部的学习成绩、大学生的综合评价等纳入学生干部考核评价体系之中,提高学生干部考核评价体系的科学化和合理化。

4 提高高校学生干部群体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学校、老师和学生都是影响高校学生干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效果的关键性因素,高校应将学生干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纳入学校重点工作体系之中,实现学生干部思想政治工作的连贯性和发展性。高校老师也应主动学些和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利用互联网平台等方式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补充和延伸,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现代化和全面化。老师还应创新学生干部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学习借鉴其他学校在学生干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取得的成绩,在结合本校学生干部群体思想政治教育现状的基础上,探索出适合本校的具有鲜明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总之,高校学生干部群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而不断进步,正视原有高校学生干部群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模式的弊端,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学生干部自身发展、高校发展等贴合性,促进我国高等教育的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杨宗兴.构建和谐社会与高校学生干部思想政治教育[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11(2).

[2]吴文君. 高校学生干部队伍建设探析——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J]. 中国电力教育,2010(10):136-138.

[3]李昊辰,郭杰彬,田莉莉.新形势下如何提升思政类研究生干部的综合素质[J].环渤海经济瞭望,2017(11):116-117.

[4]余海龙. 新形势下高校班级学生干部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9).

[5]张亚男. 社会转型期高校学生干部角色的分析研究——以上海市H大海陆空为个案[D].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1.

[6]黄珍华. 以典型优秀带动群体优秀——高校学生干部践行和宣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J].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5(1).

[7]崔楠. 高校学生干部竞选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方案[J]. 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

[8]孙鹏. 打造明星学院培养优秀学生干部——基于优秀学生干部成长的案例分析[J]. 卷宗,2015(8).

作者:万玲曦

高校群体思想政治教育论文 篇2:

高校出国学生群体思想政治教育途径

摘 要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对外开放的程度不断深入,出国留学已经成为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显著表现之一。国际文化和思想潮流的多样化对高校出国学生群体带来的影响不容小觑,保证高校出国学生群体的出国深造目标实现,需要以强有力的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保障条件。本文将对高校出国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性、先进性和原则、手段进行分析,从而为进一步加强相关教育提供参考。

关键词 出国 学生群体 思想政治教育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使得人才在国际竞争力中的重要地位日渐凸显,高校出国学生群体作为中国与世界 性文化、科技等重要领域交流的群体之一,正逐渐受到国家关注。如何保证出国深造的高等教育人才在掌握先进文化、科技知识的同时,能够常怀爱国之心,坚守建设祖国的初心,并以实际行动报效祖国,正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课题和研究方向之一。

加强高校出国学生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能够有效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留学生群体所具有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和坚定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一面鲜明的旗帜,从而成为国际文化交流的排头兵和中坚力量。加强高校出国学生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向世界展现健康、积极、和谐的中國形象,成为以包容、兼收并蓄为重要特点的中国文化的代言人。

加强高校出国学生群体的思想对于高校出国学生群体的综合素质的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推进速度的加快、国家人才安全战略持续落实的保障有着重要的作用。不仅能够提高高校出国学生群体的凝聚力,还能够确保党的领导、主张、政策在高校出国学生群体中的强化和落实。

1 高校出国学生群体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性

高校出国留学群体作为一个规模日益增长的特殊群体,在知识层次上要高于一般的出国群体。同时,对于国门之外的世界的探索欲望和学习能力也要高于一般出国群体。随着出国留学的放开,越来越多的国外高校不仅提供了更为广泛的研究领域和研究方向,还在留学生源上提供更加吸引人的政策。目前高校出国学生群体已经覆盖了从本科到博士、交流学者等各个层次,涵盖了科技、政治、经济、人文等重要领域,并且有相当一部分高校出国学生群体在各自领域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另外,高校出国群体多是在中国长大,出于报效祖国的坚定志向,希望掌握世界先进技术从而到国外求学的。从小开始的爱国主义教育和在多年学习中形成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大学政治教师开展相应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坚实的基础。高校出国学生群体多为年轻一代,精力和年龄上都具有相当的优势,开展相应的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激发其创新热情,从而在学习和工作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发挥不可估量的作用。

2 针对不同高校出国学生群体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措施

2.1 针对长期出国深造高校出国学生群体

长期出国深造的高校出国学生群体在时间上要更长,远离祖国大环境距离感会更加显著。这部分高校出国学生群体如果在政治上不够坚定、缺乏较强的政治鉴别能力,经过长时间的国外生活和学习后,容易难以继续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当中,特别是难以坚定共产主义信念,甚至质疑中国共产党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重要作用。

已有的大量事实证明,在西方国家意识形态长时间的渗透之下,相当一部分长期出国深造的高校出国学生群体由于对实现共产主义信心不足,同时由于西方国家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发达的社会文化,从而对资本主义必然消亡存在质疑,在坚持马克思主义上动摇不定。例如某高校出国深造的学生,一边享受着国家提供的公费留学机会,一边在海外媒体上大肆诋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抹黑中国形象,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国际、国内社会影响。

针对这部分长期出国深造的高校出国学生群体,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特别注意授课对象的主体地位,要特别注意将以人为本教学理念贯穿教学活动始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通过形象生动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提高长期出国深造的高校出国学生群体对于思想政治学习的兴趣,从内心接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理念,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为自己出国深造的奋斗目标,将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外化于行、内化于心。

在实际教学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培养长期出国深造的高校出国学生群体自发建立党组织、发展党员的内部机制。要结合长期出国深造的高校出国学生群体个性较强、精力充沛、创新能力较好等诸多优点,特别是要尊重长期深造的高校出国学生群体的个人爱好和多样化的个人利益。思想政治教育不是空中楼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是象牙塔中的独行者,针对长期出国深造的高校出国学生群体要结合实际,不仅不能打压其独立的个性,还要因势利导、因材施教,从而进一步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和功能。

2.2 针对短期出国交流的高校出国学生群体

短期出国交流的高校出国学生群体,在时间上要比长期出国深造的高校出国学生群体短得多,接受西方国家意识形态的侵蚀时间也要短得多。但是正因为如此,很多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教育中重视程度不够,导致这部分高校出国学生群体反而成为高危人群,成为西方国家反动势力攻击的重点目标。

短期出国交流的高校出国学生群体多是在学校中学习成绩较为优异,一般以学校名义出国进行交流。由于对西方国家先进的科学技术水平和异域文化风情存在极为强烈的好奇心,特别是对国内难以了解到的西方国家政治生态和社会环节具有较强的兴趣,这部分高校出国学生群体常常会忽视西方国家反动思想的侵蚀。在近年的教学实践中,常有短期出国交流的高校出国学生群体回国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产生抵触情绪,甚至质疑中国共产党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伟大事业的绝对领导。这部分高校出国学生群体多为学校中学习成绩排名前列或者在学校社会生活中较为活跃的积极分子,在学校学生群体中的话语权较大,具有一定的引导能力。正因为此,这部分短期出国交流的高校出国学生群体反而对有效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造成了更大的阻碍。

針对短期出国交流的高校出国学生群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在教学实践中突出学生的社会属性,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自己不仅是一个自然人,更是一个代表着国家和民族的社会人。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充分发挥自己的创新能力,可以尝试将企业管理相关理念融入到短期出国交流的高校出国学生群体出国前教育当中。企业管理理念的特点是,能够在短时间内实现员工对企业文化的高度认同,从而培养出忠诚度极高的员工,实现员工价值的最大化和企业利益的最大化。短期出国交流的高校出国学生群体需要的正是这样一种认同感和忠诚度,这种思想政治教育不追求长时间的有效性,而是需要一种短时间的冲劲,能做到这一点,不仅能够保证短期出国交流的高校出国学生群体更好抵御西方国家意识形态的侵蚀,还能够借着这股冲劲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输出。

将企业管理的相关理念应用到短期出国交流的高校出国学生群体出国前思想政治教育当中,可以尝试建立一定的激励机制。人作为理性支配的生物,在进行每一项活动之前一定会考虑是否对自己有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开展教学活动中,要动之以情,尽可能满足短期出国交流的高校出国学生群体的个人情感和自身欲望。这种激励机制不一定是物质上的,也可以是精神上的、思想上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强调的是感化,而不是强制教育,否则相应的思想政治教育将会适得其反,非但不能确保短期出国交流的高校出国学生群体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反而会将其推入到西方国家资本主义反动思潮当中。

3 结语

针对高校出国学生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是较为特殊的高校教学活动,不能够依照传统的教学理念开展。不论是长期出国深造的高校出国学生群体,还是短期出国交流的高校出国学生群体,尽管时间有长有短、群体特征各有差异,但是出国前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都是不言而喻的。针对不同特点的高校出国学生群体进行各具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才是保持其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唯一途径。

高校出国学生群体作为传统意义上的天之骄子,能力强、个性强,对国门之外的世界充满好奇心和探索欲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充分把握这一特点,针对其自小生长在社会主义国家、接受社会主义教育的重要特征,帮助其认清出国之后将要面临的完全不同的社会制度和教育方式。高校出国留学管理人员要配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结合相应的高校出国学生群体的背景调查,针对其不同的思想政治品德特点开展个性化的出国前教育活动,才能够保证高校出国学生群体出国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 张艳虎.高等教育国际化背景下出国交流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2012.

[2] 罗诞铖.高校出国境交换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情境研究[J].科教导刊-电子版(中旬),2017(10).

[3] 王康民.出国学生党员的思想政治教育与组织管理探析[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3(5):45,57.

[4] 周洪.中外合作办学背景下意向出国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J].现代教育科学:教学研究,2013(6):27-27.

[5] 庄孝林.国际化背景下出国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党建工作[J].环球市场信息导报,2016(33):88-88.

作者:孙江燕

高校群体思想政治教育论文 篇3:

新时代高校创业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建设研究

摘要:以高校创业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为研究对象,探究新时代高校创业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建设的规律与机理。在厘清高校创业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内涵的基础上,梳理高校创业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的构成,即理念共同体、教学共同体、学术共同体和文化共同体,并阐释高校创业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建设的新时代意蕴。从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和马克思共同体思想入手,挖掘新时代高校创业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建设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进而,以理念共同体建设为先导,以教学共同体建设为主渠道,以学术共同体建设为基础,以文化共同體建设为载体,剖析新时代高校创业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建设的策略。

关键词:创业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高校;新时代

收稿日期:20180110

作者简介:葛莉(1979-),女,辽宁大连人,大连海事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大连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后,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祁慧(1994-),女,山西太原人,大连海事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硕士生,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基金项目: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创业教育视阈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研究”(L17BSZ008);辽宁省经济社会发展立项重点课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与创业教育协同发展研究”(2018lslktzd-003);辽宁省高校党建研究立项课题“高校学生党建工作与创业教育协同机制研究”(2017GXDJ-B007);2016年辽宁省高校中青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择优资助计划“创业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融合研究”;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新时代高校创业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建设研究”(3132018263)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31卷第3期葛莉等:新时代高校创业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建设研究

2015年5月,《国务院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成为高校培养创业型人才的纲领性文件,正式将高校创业教育作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确定下来。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全方位育人。2017年10月,十九大报告除提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外,还强调“鼓励创业带动就业”,“促进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就业创业”,“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鼓励更多社会主体投身创新创业”。高校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共生,赋予了高校创业思想政治教育更为丰富而鲜明的时代内涵。由此,高校创业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建设的理论和实践问题被提到议事日程上来。

一、高校创业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的内涵、构成与新时代意蕴

基于共同体和高校创业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厘清高校创业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的内涵,并从理念共同体、教学共同体、学术共同体和文化共同体入手,辨析高校创业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的构成,进而阐释高校创业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建设的新时代理论意蕴和实践意蕴,是研究高校创业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建设的前提与基础。

(一)高校创业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的内涵

源于希腊语的共同体(Community)一词可释义为“相同”、“团体”、“社会”等,是由两个以上的个体构成的有机组织体,具备共同的利益诉求、价值取向、自我认同和归属的基本特征。作为一个富于人文关怀且区别于传统组织化观念的概念,“共同体”被广泛运用于社会学、教育学、政治学等学科领域。1887年德国社会学家斐迪南·滕尼斯在《共同体与社会》一书中,最早在学科意义上提出“共同体”的概念,认为共同体的本质为“现实的和有机的生命的结合”[1]43,共同体成员之间共同生活、守望相助,拥有共同的信仰、强烈的归属感与安全感。斐迪南·滕尼斯进而将共同体划分为血缘共同体、地缘共同体和精神共同体三种基本形式[1]5355。1995年,博耶尔在《基础学习:学习的共同体》一书中,首次将“共同体”引入教育学领域,并提出了“学习共同体”的概念。托马斯·库恩则是从学术的视角入手,探讨了科学共同体的存在及其意义,强调:“一个科学共同体由一个科学专业领域中的工作者组成。每个科学共同体一般有一个它自己的主题。” [2]

高校创业思想政治教育是通过高等学校创业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共生,助力大学生树立创业理想信念、认同创业价值观念,整合高校创业思想政治教育师资,优化高校创业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加强高校创业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繁荣高校创业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载体的教育形式。高校创业思想政治教育是对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深化,着力于高校创业大学生由单一型向复合型、由传承型向创新型、由从业型向创业型人才的转变,从而实现其全面自由的发展。

高校创业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是高校为实现共同的创业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在创业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下,由创业思想政治教育各要素积极参与、多主体互动,共享创业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与合力,形成的具备强烈责任感和归属感的创业思想政治教育生命有机体。高校创业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具备坚定的马克思主义创业理想信念与创业价值观念、共同的创业历史文化特质、扎实的创业理论与创业方法论、鲜明的创业实践目标指向等。

(二)高校创业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的构成

高校创业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是由理念共同体、教学共同体、学术共同体、文化共同体建设而成的有机体。高校创业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需要一个自觉而理性的建设过程,其构成相互作用、相辅相成,彰显新时代高校创业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的逻辑张力与整体性功能。

作为高校创业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的先导,高校创业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共同体是指高校在创业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共生的过程中,围绕“德育为本、创业为用”的创业思想政治教育原则,形成的创业理想信念、创业价值观念的有机体。

作为高校创业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的主渠道,高校创业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共同体是指高校在创业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共生的过程中,整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创业教育教师、创业教育管理者、校外创业导师等师资,优化马克思主义创业理论教育、创业道德法制教育、创业心理健康教育等课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形成的教学有机体。

作为高校创业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的基础,高校创业思想政治教育学术共同体是指高校在创业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共生的过程中,由志同道合的学者以创业思想政治教育学术为志业而形成的有机体。这些学者遵守共同的道德规范,相互尊重、相互联系、相互交流、相互影响,共同致力于创业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发展与学术繁荣。

作为高校创业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的载体,高校创业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共同体是指高校在创业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共生的过程中,深刻凝练共同的创业文化意识和精神品质,集中体现共同的创业文化底蕴和特质而形成的有机体。高校创业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共同体是成员相互了解与认同的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

(三)高校创业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建设的新时代意蕴

高校创业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建设的新时代理论意蕴在于:第一,有助于整合和优化高校创业思想政治教育的资源,形成和凝聚高校创业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从而增强高校创业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第二,有助于高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营造浓郁的创业文化氛围。第三,有助于高校在创业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中,强化“以生为本”的理念、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高校创业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建设的新时代实践意蕴在于:第一,就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宏观层面而言,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时代贯彻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现教育、经济、文化、科技等联动协同的客观要求。第二,就现代高等教育发展的中观层面而言,是高校以培育创业型大学生为突破口,落实创业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构建创业育人体系,全面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契机。第三,就高校大学生自身发展的微观层面而言,是解决就业创业的民生难题,转变高校大学生就业创业观念,促进其全面自由发展的行动指南。

二、新时代高校创业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建设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高校创业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建设适应经济社会和国家战略的客观要求,旨在培育勇担民族复兴重任的生力军。从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和马克思共同体思想入手,挖掘高校创业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建设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具有重大的意义与深远的影响。

(一)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毕生关注的问题,这一问题始终贯穿于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理论之中。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文中,正式提出了“个人的全面发展”这一概念。作为马克思主义的核心理论,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内容。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前提是人的社会关系的全面丰富。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关系实际上决定着一个人能够发展到什么程度”。人是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人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一定的社会关系,并且伴随着社会关系的变化而变化。社会的进步使得人逐渐脱离个体的、地域的、民族的局限,不断参与到社会各领域、各层次的交往之中,开展普遍的物质交换和精神交换,使得人开拓视野、更新观念和塑造自我。高校创业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建设有赖于创业大学生的社会关系的全面丰富。高校创业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建设不断积累大学生的社会经验、汇聚社会资源、拓展社会人脉,助力大学生积极投身社会、融入社会、服务社会,推进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共生和谐,从而实现创业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标志是人的能力的全面提高。马克思强调,人的能力的全面提高有赖于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体力和智力。作为人所具有的自然力,体力是指人体活动时所付出的力量。作为精神方面的生产力,智力是指人们认识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高校创业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建设有赖于创业大学生能力的全面提高。高校创业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建设着眼于挖掘大学生的创业现实能力与潜在能力,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经营管理能力、开拓创新能力、领导决策能力、持续学习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团结协作能力等,发挥大学生的创业技能与聪明才智,从而实现创业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是人的需要的全面满足。马克思认为,作为人的一大本能,需要决定着人的行为。需要是一切活动的出发点和内驱动力。人类社会的演进过程就是人的需要全面满足、不断实现的历史进程。高校创业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建设有赖于创业大学生需要的全面满足。高校创业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建设不仅解放了大学生的创造力,而且释放出更大的社会创造力,即高校在满足不同性别、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创业大学生个人需要的同时,也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撑。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最高要求是人的个性的全面健全。马克思提出,人的个性是指“人们在逐渐的社会生活和实践中所产生的一种区别于他人的独特的心理与行为特征,是个人的私有财产。” [3]全面健全人的个性涉及人的主体性与独特性两方面。其中,人的主体性是指人在与客体的相互作用中体现出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人的独特性是指人在與客体的相互作用中体现出的差异性。有差异才能有个性,有个性才能实现创造性发展。高校创业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建设有赖于创业大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高校创业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建设突出大学生创业的主体性与独特性、反映大学生创业的情感与意志品质,全面健全大学生的自控性、独立性、合作性、坚韧性等创业个性,从而实现创业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马克思的共同体思想

马克思、恩格斯运用唯物辩证法与唯物史观考察人类社会,将社会系统称为“人类社会有机体”。马克思将人类历史划分为“自然共同体”、“虚幻的共同体”和“真正的共同体”三种由低到高依次发展的社会形态,并依据作为社会主体的人的发展状况,将人类历史划分为人的依赖性社会、物的依赖性社会和个人全面发展的社会三种依次更替的社会形态。马克思共同体思想围绕回答“人在什么样的条件下实现解放、发展、自由”的问题,将共同体发展的过程性、阶段性与目标性统一于人的解放之中。马克思共同体思想提出“只有在共同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说,只有在共同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4],并强调人的发展的最高形式是“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5]。

高校创业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以人为本,在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共生中教化人、培育人、塑造人。这意味着高校大学生、他人和集体利益的高度统一,意味着社会、国家和人类的高度和谐。马克思共同体思想之所以契合高校创业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建设的价值诉求,是因为高校创业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建设不仅有利于促进社会的发展,确保大学生服从服务于集体、社会的需要;而且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的发展,确保集体、社会为大学生的发展创造条件。如果说社会有机体是个大系统,那么高校创业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影响高校大学生创业精神意识、创业思想观念、创业道德品质的社会实践活动,就是社会有机体的子系统。马克思共同体思想关照下的高校创业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建设构成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大系统,其中任一环节都离不开其它环节,每一环节都与其它环节紧密联系着。我们应强调其内部组成要素之间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的关系,既联系又发展的原则,从而探究高校创业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建设的规律和机理。

三、新时代高校创业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建设的策略

新时代高校创业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有赖于政府、高校、教师等各方凝聚共识、整合资源、形成合力,通过整体性协同创新寻求共同体建设的最大公约数。

(一)以高校创业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共同体建设为先导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潮流下,高校在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共生中凝聚各方的价值共识,以“德育为本、创业为用”为原则,坚持协同育人、整体育人、发展育人,树立“面向全体”、“贯穿全程”、“融入专业”的高校创业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共同体。

其一,树立“面向全体”的高校创业思想政治教育理念。这一理念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摒弃创业就是新创企业的传统理念,事实上,企业家精神的培育是高校创业思想政治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高校大学生都参与到创业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换言之,高校创业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建设不是只面向少数具有创业潜质大学生的“企业家速成教育”,而是面向全体高校大学生的综合性素质教育,从而实现了高校创业思想政治教育的“点面结合”。其二,树立“贯穿全程”的高校创业思想政治教育理念。这一理念将高校创业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各个阶段,从而实现了高校创业思想政治教育的“自始至终”。其三,树立“融入专业”的高校创业思想政治教育理念。这一理念摒弃了将高校创业思想政治教育视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或就业指导教育附庸的传统理念,旨在培育专业基础扎实、人文素养厚实、实践动手能力强、能敏锐把握市场动向、善于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创业型人才,从而实现了高校创业思想政治教育的“落到实处”。

(二)以高校创业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共同体建设为主渠道

高校创业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共同体建设涵盖创业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共同体建设和创业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共同体建设两方面,从而实现由“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的转化,由“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其它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6]实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创业教育课程的协同创新,尤其是将高校创业教育课程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与各环节是高校创业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共同体建设的重中之重。具体地,高校通过马克思主义创业理论教育增强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道德法制教育规范大学生的创业行为,创业心理健康教育调节大学生的创业心态,切实提升创业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吸引力、说服力、感染力。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高校创业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共同体建设着力于专职教师队伍与兼职教师队伍的合理配置、协同发展。就创业思想政治教育专职教师共同体建设而言,高校加强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创业教育教师、创业教育管理者等的专业培训,依托创业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工商管理等学科专业,将学科专业下的专职教师打造成为既掌握马克思主义创业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又精通创业教育教学、科研的骨干教师。就创业思想政治教育兼职教师共同体建设而言,高校与兄弟院校共同建设创业思想政治教育兼职教师师资库,以弥补高校内部专职创业思想政治教育师资严重不足的缺陷。此外,高校还可聘请社会知名企业家、成功创业者等担任校外创业导师,为建设创业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共同体奠定队伍基础。

(三)以高校创业思想政治教育学术共同体建设为基础

高校创业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分支研究方向,具备极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高校依据不同的标准建设不同的学术共同體,如专家学术共同体、研究生学术共同体等,鼓励各学术共同体致力于创业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形成不同的学术思想、学术理论、学术观点,在思想的碰撞中整体推进学科建设、科学研究。作为高校创业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建设的理论支撑,高校创业思想政治教育学术共同体建设主要包括创业思想政治教育项目共同体建设和创业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平台建设两方面。

高校创业思想政治教育项目不仅是连接创业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与实践的桥梁纽带,而且是营造创业思想政治教育氛围的有力推手。高校大学生依托创新训练项目、创业训练项目与创业实践项目,寻求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共生的商机、组建团队、撰写计划书等得以锤炼创业能力,凝练创业精神。

高校创业思想政治教育学术共同体建设虽然致力于理论研究,但其目的是使得理论更好地推动实践。高校创业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更好地建设学术共同体。有鉴于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培育创业型人才的过程中,要力争多方渠道广泛建立校内外大学生创业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平台。高校通过搭建大学生科技园、创业园与孵化器等平台,注重创业知识转移、科技孵化和产学研协同创新能力,实现创业科研、创业教育与创业实践的对接,从而达到高校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知行合一的目标。

(四)以高校创业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共同体建设为载体

高校依托创业思想政治教育社团、开展创业思想政治教育竞赛、挖掘创业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资源,从而共同助力创业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共同体建设。

作為创业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共同体建设的一大载体,高校创业思想政治教育社团是大学生自发组织的兼顾政治理论社团、创业实践社团特色的社会团体。高校大学生通过有声有色、丰富多彩的创业思想政治教育社团活动,不断提升追求真理、务实严谨、开放包容、团结合作的创业思想政治素养。

作为深受高校推崇和大学生欢迎的创业思想政治教育模拟形式,高校创业思想政治教育竞赛也是创业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共同体建设的载体之一。高校大学生通过定期参加“挑战杯”竞赛、“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公益创业实践大赛等活动,坚定了理想信念、锤炼了意志品质。特别是高校在“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的基础上,增添了“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体现了当代大学生奋发有为的精神风貌,将大学生激昂的青春梦融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寻求到高校红色文化教育与创业教育融合共生的新的生长点。

高校着力于挖掘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创业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资源。一方面,高校将红色文化建设与历史文化资源结合起来,挖掘大学生创业的先进事例、树立杰出创业校友榜样。众所周知,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高校定期邀请创业成功人士、杰出创业校友分享亲身经历与创业故事,有助于激发大学生的创业动力与创业激情。另一方面,高校充分利用创业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媒介。互联网使得高校创业思想政治教育突破了时空与主体的局限,成为高校创业思想政治教育优质资源的汇聚地。高校创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还可利用MOOC、微信、QQ等媒介,提升高校创业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此外,高校利用校报、广播、专栏等宣传媒介,大力倡导创业精神,充分调动大学生投身创业教育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帮助大学生在浓郁的高校创业文化氛围中提升思想政治素养和创新创业能力。

[参考文献]

[1]斐迪南·滕尼斯.共同体与社会[M].林荣远,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2]托马斯·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第4版[M].金吾伦,胡新和,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148.

[3]陈瑞三,杨飞雪,阚迪.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启示[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1):165169.

[4]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70.

[5]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3.

[6]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01).

(责任编辑文格)

作者:葛莉 祁慧

上一篇:新时期护士长管理措施论文下一篇:项目管理课程教学改革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