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隐性教育法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的运用

2022-09-10

1 引言

隐性教育法通常是指在日常接触的环境、网络、娱乐等具有教育功能的非正式教育载体之中, 引导教育对象在非认知心理中获得教育性经验的一种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它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方法, 与传统教育相比具有不可磨灭的优越性, 但其在自身的发展中面临着很多问题, 导致它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中效果并不是那么显著。所以, 规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隐性教育法的运用, 提高它的教学效果显得尤为重要。

2 隐性教育法的特点

隐性教育法作为一种迂回的教学法, 它主要强调受教育者在不知不觉中, 通过环境的熏陶和感官的愉快享受, 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它主要有三个方面的特点, 教育目的上具有非鲜明性, 在教育效果的可持续性、教育对象的不确定性。

2.1 教育目的的非鲜明性

隐性教育法在教育目的上具有非鲜明性。它的非鲜明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从教育者方面来说, 它的教育内容和教学效果都是无法考察的, 主要靠受教育者自身的内在感受。对于受教者来说, 这种教育方法具有自愿性, 它是受教育者积极参加教育活动的自发状态。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者组织大学生参观英雄烈士纪念馆的旅游, 就是让学生在一种氛围中感受革命烈士的精神, 让他们在这种活动中得到情感的升华和思想意识的提高, 从而达到教育的效果。

2.2 教育效果的可持续性

隐性教育法在教育效果上具有可持续性。与传统的显性教育相比, 它在效果上并不是立刻就可以见到成效的, 它需要长时间的积累才能够彰显出来, 而这并非一日之功, 需要我们在生活中长久的实践才可以达到。此外, 这种教育效果一旦形成, 就会内化为人的行为, 对人产生一种长久的影响, 而这种影响就会贯穿人的一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善于将这种喜闻乐见的教学方法引入到大学生的课堂, 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快乐, 在快乐中体悟学习, 进而达到良好的效果。

2.3 教育对象的不确定性

隐性教育法在教育对象上具有不确定性。这与隐性教育法的教学方式有关, 由于它主要通过受教育者在受其周围环境、信息及行为的感染熏陶下实施的, 所以它面对的教育对象比较广泛, 只要置身于这个环境中的人都可以或多或少的学习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社团活动, 就是通过学生自主参加, 让学生在活动中培养他们的能力, 增强他们的自我教育意识, 使其在无意识的状态下树立良好的思想品德修养。

由此观之, 隐性教育法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方式, 它具有鲜明的优点, 它这种迂回的教学方式是传统教学方法所不具备的, 它能真正地把教育嵌入人的灵魂, 使人达到一种春风化雨的绝妙境界。

3 隐性教育法的现状

隐性教育法虽然有诸多优点, 但在其实施的过程中还面临着诸多问题, 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去解决。深刻剖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现状以及大学生自身情况, 对于我们进行改革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3.1 隐性教育法载体的复杂性

随着社会科技的发展, 隐性教育所依附的载体也越来越多, 除了校园环境, 大众媒体和网络计算机等外在的客观载体, 还包括校园文化氛围, 教师言行等主观载体。这些多种多样的载体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施的过程中具有复杂性。无论是校园文化的构建, 网络媒体内容的规范还是大众媒体的介入对于高校工作者来说都具有严峻的考验。如何运用新兴载体服务于思想政治教育, 引导大学生树立良好的人生价值观, 是如今高校急需解决的重要课题。

3.2 隐性教育法实施的艰巨性

鉴于隐性教育法载体的多样性, 就导致其在实施的过程中并不是那么一帆风顺的, 因而呈现出艰巨性。就新兴的媒体而言, 它的内容良莠不齐对于正处于人格塑造期的大学生来说就很难把握, 有些学生面对诱惑招架不住就会对其教育产生负面的影响。关于主观载体方面就更难以实施了, 当今高校在校园的建设方面主要集中在物质文化方面, 在精神文化方面的建设还有待欠缺。努力完善隐性教育法, 确保大学生在高校中积极有效的学习, 需要我们为之坚持不懈地探索。

3.3 隐性教育法方式的单一性

高校里的思想政治教育在教学方式上具有单一性。大多采取社团活动、演讲、讲座、视频等方式来进行。媒体、网络、旅游等方面对大学生教育的影响作用比较少。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 很多教学方式都在实施的过程中受到了限制。即便作为高校里可实施的隐性教育法方式, 相对传统教学的显性教育法来说, 其作用的发挥也没有得到充分的显现, 依然带有灌输性的色彩, 很多活动强制性因素依然存在, 学生的主体性依然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

总之, 任何教学方式的运用都不是一帆风顺的, 它总有一个适应的过程, 在过程中改变, 在改变中完善是我们工作者始终不渝的准则。

4 隐性教育法的规范

鉴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隐性教育法上的诸多问题, 引起了我们后来工作者的深刻思考。为了让这种新兴的教育方法更好地与我们的高校教育相契合, 充分发挥这种方法带来的积极效果, 我们后来教育者做出了相应的举措来保证这种隐性教育法在高校中的有效实施。

4.1 学生主体与教师引导相结合

隐性教育法的发挥主要是通过学生自主参与并在无意识的状态下, 接受环境熏陶而产生的一种情感共鸣, 从而达到心灵上的一种高度契合。教育工作者作为搭建与学生沟通的桥梁和纽带, 要积极发挥引导作用。不断提高自身的人格魅力, 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去感染学生, 让学生在这种与老师的深度交流中, 体悟知识带给人的力量。此外, 教师还要在大学生活动中发挥模范作用, 引导他们正确使用网络、媒体等隐性教育法的新兴载体。

4.2 多种隐性教育法方式相协调

隐性教育法具有多种教育方式, 主要包括寓教于文、寓教于游、寓教于乐这三个方面,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 我们要避免教育方式单一化, 必须采取多种方式相结合。首先, 在实践中开展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 诸如知识竞赛, 感恩宣传, 志愿者活动, 辩论会等来培养学生各种实践能力, 让他们真正做到学中有乐, 乐中有学。其次, 校园媒体的发挥也是一种很好的方式, 它对社会相关热点问题的报道和评论会在一定程度影响学生的看法和立场。因此, 在媒体宣传内容上一定要注意发挥舆论引导的重要作用, 用积极、健康的思想文化来构建学校的文明。最后, 高校可以定期组织一些旅游项目, 让学生在游行中感受学习的美好。

4.3 健全体制确保实施的畅通

任何一项教育方法的实施都需要有一个健全的体制来保障, 同样隐性教育法要想在高校正确的贯彻与实施离不开高校的制度文化建设。高校制度健身是保证一切工作有序运行的前提。学校通过制定各项规章制度规范全校师生的言行, 对学生有潜在的诱导和外在的约束作用。健全体制, 有利于促进良好校风、学风的形成, 让其内化为学生自觉的行为准则。

综上所述,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项非常重要而艰巨的任务, 隐性教育法与显性教育法相比来说具有不可磨灭的优越性, 它是一种通过没有计划、间接性的社会活动达到对教育者产生潜移默化印象的特殊教育方式。它在整个教育过程中总是通过一种润物无声的方式对受教者施加影响, 更具有可持续性, 一名真正合格的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只有把两种方式相结合才是全面提升学生思政水平的有力保障。

摘要: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 隐性教育法的载体也日趋丰富, 它逐步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结合隐性教育法非显明性、可持续性、不确定性的特点, 深刻剖析它在发展中的问题对于我们今后规范其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隐性教育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

参考文献

[1] 柳斌.中国教师新百科[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2002.

[2] 张耀灿、郑永延.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6.

上一篇:小学德育方法浅谈下一篇:改进国有企业经营业绩考核体系的策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