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校教师评价中关注教师的隐性知识

2022-09-11

国家经济的持续发展主要取决于知识的创新及具有知识创新能力的知识工作者。高校教师本身便是知识工作者的典型代表, 同时还肩负着培养知识工作者的重要任务, 在此背景下, 研究如何不断培育和提升高校教师的有效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要不断培育和提升高校教师的有效能力, 必须对教师的现状有一个正确的评价。

由于对隐性知识活动的特点和规律认识不足, 我国高校现有的教师评价体系不能满足知识经济时代的内在需求, 对隐性知识在教师评价中所应起的重要作用缺乏认识。

1 隐性知识的含义

1958年英国学者迈克尔·波拉尼 (Michael Polanyi) 在他的哲学思想著作《个人知识》 (Personal Knowledge) 中首先提出了隐性知识的术语, “人有两种类型的知识, 通常称作知识的是以书面文字、图表和数学公式加以表达的知识, 只是其中的一种类型, 没有被表达的知识是另一种知识”。前者称为可表达的知识即显性知识, 而后者则称为隐性知识。

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共同构成了个人的知识体系。所谓隐性知识是指存在于个人头脑中的、很难用数字、公式以及文字、语言来精确表述的知识, 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的隐性知识都是隐含而难于获得的, 随着人类认识水平的加深, 一部分隐性知识将不断实现转化, 而新的隐性知识也会不断产生。隐形知识虽难以被发觉, 却是显性知识的基础。显性知识是隐性知识的独立外化, 因此植根于隐性知识, 但同时, 显性知识在外化过程中形成自洽体系, 其增长、应用和理解不再依赖于隐性知识。

高校隐性知识的载体是知识势能极高的高校教师员工的头脑或组织结构, 其内容包括诸如教学、科研、管理专长, 学术研究经验, 创作灵感以及对行业的洞察力、判断力等等。这种知识是通过个人经历来获取的, 它深藏于个人的头脑之中, 没有与知识的所有者分离开来, 是尚未文献化的零散的非结构化的不系统的知识, 高度的个人化。[1]高校隐性知识产生于文化知识的学习、交流、教授和自我认识过程, 来源并作用于知识创新, 是知识创新的关键部分。

2 高校教师隐性知识的重要性

随着国内经济的国际化发展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 高校对原有专业的调整, 客观上要求高校教师不仅要充分将自己的显性知识运用到专业建设、教学研活动中, 而且要将尚未运用、显现的隐性知识运用起来。充分利用现有师资资源, 使其隐性知识显性化, 来适应高校的专业与学科建设, 已成为必然的选择。

目前高校的竞争日益激烈, 国内高校之间、国内高校和国外高校之间为争夺人才和资源展开了激烈的竞争。高校要在竞争中取胜, 必须打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高校核心竞争力是对以知识为基础的资源的整合能力。[2]高校要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就必须获取资源, 并且提高整合资源的能力。对高校来说, 所要争夺的资源最核心的就是知识, 因为高校的全部活动就是知识生产、知识传授、知识转化的结合。[2]所以其一切竞争都围绕着知识为基础的资源展开。因此, 知识是高校竞争主体所争夺的对象, 整合以知识为基础的资源的能力就是核心竞争力。要提升高校的核心竞争力, 不仅要提高显性知识, 更要不断地提高隐性知识。隐性知识具有不可替代性和难以模仿性, 从而能够使高校拥有难以模仿的核心竞争力。

现代科学知识呈指数增长, 人类的科技知识在19世纪是每50年增加1倍, 20世纪中叶是每10年增加1倍, 目前则是每3年增加1倍。[3]高校教师必须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方法来更新自己的知识。而这些新知识总是最先在教师的头脑中得到积累、整合、沉淀, 形成隐性知识, 并成为其显性知识的基础。显然, 各高校着眼于教师的显性知识的同时, 必须不断地发掘教师的隐性知识, 这才是学校得到发展的根本。高校教师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要想教给学生一滴水, 自己要拥有一杯水, 甚至一桶水。”可见隐性知识在高校教师的知识结构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分量。

教学的目的不在于学生能记住和重复多少课本上的内容, 而是要帮助他们形成和实现适合他们个人的思维方法和认知策略, 使他们终身受益。因此, 教师对学生传授知识的过程, 实际上是教师将显性与隐性知识向学生传递的过程。教师思考解决问题的方式, 研究的技术、技巧、经验等尚未抽象到显性知识水平的隐性知识, 对学生来说是在潜移默化中的得到了终身受用的东西。同时, 学生的学习态度、理解感悟、价值取向等信息也反馈给教师, 教师可以用来增加自己的教学经验、讲课技巧等隐性知识。同样, 隐性知识还大量存在于教师之间的教学研讨、交流中, 同样也存在于学生之间的共同学习生活与相互交流活动中。若这些隐性知识得以传递、显化和共享, 则会对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塑造给予莫大的帮助。隐性知识提高了高校教师的能力和学生的知识水平, 提高了学生的竞争力。

3 高校教师评价的现状

我们在评价教师的时候, 关注的并不是知识的总量, 而是知识的显性化程度。由于学位是当前反映知识显性化程度最重要的指标之一, 所以一些高校在人才招聘、职称晋升、提干、申请项目等竞争中学位成了一道门槛, 学位较低的教师彻底丧失了竞争的机会, 尽管这些教师有丰富的教学经验。

高校对教师的评价多采用基于结果的评价, 无论是评职称、评学科带头人、评优秀教师、评博导硕导、评政府津贴、评校内岗位津贴以及年度考核等等都是通过考核高校知识工作者近几年的工作业绩结合思想政治水平来衡量的。

由于隐性知识在度量上的困难性, 高校在评价过程中往往只关注科研成果, 即显性知识成果的数量和质量, 如论文的篇数、是否刊载在核心期刊、是否是SCI、El、ISTP索引收录期刊, 所从事的科研项目是否获得省部级的奖项等等。在此种基于结果的评价观的导向下, 高校教师实际上主要的精力都用在了这个评价体系中唯一的难度指标——显性知识成果。

由于隐性知识的迟效性十分明显, 教学质量和效果这些由隐性知识起作用的考察方面很难在短时间内见到成效。因此, 很多高校教师所关心的不是如何向学生传授知识, 如何提高教学质量, 而是如何申请课题、撰写论文。教师急功近利, 为了快出、多出成果, 不愿意做深入细致的基础性研究, 不注重隐性知识的累积和内化;为了追求科研成果数量上的优势, 往往将文章分成几个部分发表或一稿多投。

长此以往, 对于教师的个人发展、高校的人才培养、乃至教育事业的发展都极为不利。当前高校的排名主要考察的是一个学校的科研成果的数量, 而高校的排名直接影响到学校的声誉地位、获得资源的数量, 所以高校现在对教师的科研成果一般都有较高的要求, 但在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了浮夸和攀比, 忽视了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的根本职责。相应的, 高校教师在隐性知识缺失的评价体系中, 个人发展也偏失于急功近利的指标主义。华东师范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唐安国在评论上海交通大学讲师晏才宏的“悲剧命运”时说:“相当一批教师对教书不感兴趣, 导致教学水平下降, 这已成为目前我国高校面临的一个普遍问题。”[4]

当前我国高校教育存在的种种问题, 不仅仅是知识结构体系认识不足所带来的, 需要我们从社会经济发展的高度来深入思考。但提高隐性知识在高校教师评价中的地位, 却是解决部分问题的有效具体手段, 有利于结合我国高校特点、形成具有我国特色的高等教育管理方法和理论。

4 在评价中重视教师的隐性知识成果

当前的高校教师评价由于对隐性知识重视不足, 导致评价结果的偏差, 要解决这些问题, 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4.1 加强对教师隐性知识的发掘

由于隐性知识存在于一个人头脑中的高度个性化的知识, 因此, 隐性知识的获取与分享都比较困难。创建相互信任、关系良好的宽松的工作环境, 使教师们乐于彼此分享教学经验、教学知识以及教学体会等隐性知识。教师在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中交流、学习, 以集体的智慧来解决教学中的问题。教师可以通过经验交流会、专题研讨会、专业论证会等形式将自己的知识、经验、体会等贡献出来, 与大家交流、分享;也可以通过总结、报告、案例、说明等文字材料来交流;在网络高度发展的今天, 还可以建立个人“博客”, 或者在网上建立学术交流讨论群, 大家可以足不出户的分享交流、畅所欲言, 知识在交流中不断的碰撞出新的火花。

由于在教师知识分享的过程中, 教师的主观能动性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为了很好的保证教师们能够保持长时间的分享意愿, 必须建立一种对称性和回应性的知识分享关系, 使付出和回报能持续大致的平衡。教师在分享知识的同时, 有提供知识的义务和责任, 否则每个人光看不提供, 分享的目标就不能达到。由于隐性知识是个人长期的经验、体会甚至是教训, 是个人在教学、科研领域获得成绩的最重要的法宝。因此, 对于那些主动分享知识的教师, 应该给与一定的奖励与物质补偿。

4.2 重视对教师教学水平的考查, 而不是一味的强调科研水平

在我国高校中, 当前尤其应该重视教学活动的学术价值, 高校的发展需要良好的教学, 没有教学, 大学的使命难以实现。大学教学要建立在学术研究的基础上, 一个高水平的教师, 首先应该有高水平的教学。对教师教学水平的考查, 就是考查教师的专业特性的知识——“学科教学知识”。这种知识强调, 教师不仅仅对自己所教的学科有深入的理解, 还要懂得如何将学科知识按照学生易理解的方式表达出来, 即以适合学生的思维与学习特点来重新表征学科知识, 包括教师讲解某一主题所运用的可能的例子, 解释、演示、举例与类比等方式, 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错误理解等。[5]学科教学知识反映了特定内容的学科知识与一般教学法的整合, 是教师隐性知识体现的一个重要方面。

4.3 重视学生评价与同行评价

学生求学的目的不仅是追求知识, 他们还要追求思考问题的方法、研究的思路等, 这其中包含着很多是教师隐性知识的传授。因此, 学生对教师知识水平的评价是最直接的, 也应该是最可信的。但目前高校对学生评教的可靠性和有效性还有很多顾虑。一方面担心学生的认知能力还比较弱, 还不能对教师作出正确的评价;另一方面担心学生在评价中过多渗入个人情感因素, 是评价结果不够客观。美国学者奥弗拉尔 (O u e r a l 1) 和马什 (Marsh) 在一项跟踪研究中, 要求同样的学生分别在课程结束时和几年后 (至少是毕业一年) 对教学作出评价。[6]在100门课程结束时的评价与回顾性评价之间具有较好的一致性。这表明了学生评教的有效度是比较高的。“学生毕竟是大学存在的理由”。[7]因此我们应该重视学生对教师的评价。

在对教师的评价中, 我们还应该重视教师对教师的评价。哲学家布鲁贝克指出:“在教育阶梯的顶层所关注的是深奥的学问。这些学问或者还处于已知与未知之间的交界处, 或者虽然已知, 但由于它们过于深奥神秘, 常人的才智难以把握。”[8]因此, 只有同行之间才真正懂得这些知识的价值所在。“教师比其他人更清楚地知道谁有资格成为教授”。[7]因此, 我们在对教师作出评价时, 特别是在职称评定时, 更应该加强、重视同行间的评价。

5 结语

教师作为学校培养人才的核心力量, 高校教师评价既关系到高校发展又关系到教师个体发展, 成为高校管理教师的方式和手段。教师评价对加强高校师资队伍建设和高校发展有重要作用, 教师评价的实施与完善日益受到重视。从国际范围看, 教师评价正经历着方向和模式的转型, 逐渐由传统的绩效评价向知识评价过渡。隐性知识在教师评价中必将越来越受到重视。

摘要:高校教师的评价是学校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通过分析在当前国家经济发展背景下隐性知识对于高校教育改革的重要性, 以及高校教师评价方法体系的现状, 指出当前教师评价体系中对隐性知识关注的不足, 并对如何在高校教师评价中关注教师的隐性知识给出了一些方法。

关键词:高校,教师评价,隐性知识

参考文献

[1] 易红联, 冷云飞.高校隐性知识转化模式与机制探析[J].云南科技管理, 2005 (6) :32~34.

[2] 成长春.以知识为基础的高校核心竞争力特征分析[J].高教管理, 2005 (3) :33~36.

[3] 曾建明, 肖洁.在学科建设中发掘教师的隐性知识[J].天府新论, 2007 (1) :159~160.

[4] 中国计算机与教育科研网[EB/OL].http://www.edu.cn/20050406/3133320.shtml.

[5] 李琼, 倪玉菁.西方不同路向的教师知识研究评述[J].比较教育研究, 2006 (5) :76~81.

[6] 李冲, 王前.高校教师评价中的问题及对策:隐性知识管理的视角[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07 (8) :87~91.

[7] 菲利浦·G·阿特巴赫.比较高等教育:知识、大学与发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 7.

[8] 约翰·S·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1, 4.

上一篇:河道治理工程中水土保持的重要性及设计方案下一篇:新形势下如何做好地籍测量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