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科大学公共艺术论文

2022-04-19

文化是学校综合实力的重要因素,是学校发展的重要支撑,也是高校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深入开展文化建设,不断提升高校的文化软实力,有利于促进高校的改革创新,有利于推动高校实现内涵式发展,有利于增强高校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功能。“十一五”以来,北京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如火如荼。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医科大学公共艺术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医科大学公共艺术论文 篇1:

关于消费时代毛泽东塑像的阐述

90年代,西方社会业已步入消费时代。经典艺术不断受到解构,传统价值观不断受到后现代艺术的挑衅,艺术的定义与意义的一元性遭到破坏;复制使得艺术品原有的意义受到消减,艺术品与消费品界限越来越模糊,甚至消费功能远远超过艺术本身;艺术失去了唯一性,在意义上却衍生出多元性。大众又是怎样对待本土艺术的呢?以毛泽东塑像为例,消费时代的“毛泽东塑像”的社会功能正在演变。

从图像与符号学的角度看,毛泽东像拥有三个符号系统。在“第一系统”中,毛泽东的视觉形象代表了革命战争中的伟大决策者,解放中国的伟大领袖,共产主义理想的精神领袖。它所指一个本意上的领袖与偶像。而这个形象在“文革”中进一步符号化,化身为救世主、神圣的信仰,它与文革美术“红、光、亮”、“毛泽东放光芒”和“毛泽东挥手向前进”等视觉因素结合在一起成为“第二系统”。而“第三系统”便是机器复制,具有实用性的、消费时代的毛泽东像,它是毛泽东像本意的缺失,也意味着“第二系统”的削弱,神像时代的终结。它与“文化衫”、“挂件”、“日用品”、“平面招贴”联系在一起,成为真正具有商业价值的消费物。在不断复制的消费时代,毛泽东图像所象征的意义正在逐渐消解,直到本意的完全抽空,完全成为一个商业符号。

90年代,兴起过一阵毛泽东热,民间流传着一段话:“当时两个东西最时髦,一个是美女,一个是毛泽东像。”民间狂热追逐毛泽东纪念章、雕像、文革图片、毛泽东语录、文革歌曲、样板戏,以及印有毛泽东肖像或“为人民服务”的衣物、背包、帽子。还有把毛泽东像、周恩来像放到出租车里,这个时候政治形象实际上是被消费了。 官方也应纪念毛泽东诞辰大量发行图文刊物与音像制品。直至今天,这股毛泽东热仍有余温。

消费时代的毛泽东塑像分以下两类:一、装饰的摆设、护身符;二、神像、权力的消费品。前一类为大众所有。民间流传的毛泽东像基本是文革时期的小型塑像或者复制品,现存较多的白瓷或彩釉的胸像、坐像、立像,并广泛流传于古玩旧货市场,一般价格低廉,制作较为粗糙,性质几乎等同于古玩。另有一些作坊、工厂制作的不同材质的毛泽东像,大致属于琉璃、塑料、金银制品等不同等次的工艺品、挂件、装饰品或者具有实用功能的用品。这两类民间的毛泽东像作为不同层次的消费品大量留存民间。价值小到几元,高达数万。上海老凤祥在毛泽东诞辰110周年铸造了110尊纯金像,玉石底座,水晶密封罩,高10.1厘米,暗寓共和国诞生日,售价高达20.03万元。这类毛泽东塑像成为普通意义的商品或吉祥物、护身符。后一类神像、行政性质的消费品则是公共领域的权力产物,改革开放后的毛泽东城市雕塑已不再是主流,但仍有少部分毛泽东像成为城市中的神像和权力的消费品。2006年11月19日长沙某广场树立起一座高7.1米,通身镀金的毛泽东像,并将广场命名为金像广场;2008年10月23日重庆市医科大学树立起全国最高的毛泽东像,高达26.6米,加上基座总高为37.4米,材质为不锈钢。“镀金毛泽东像”由湖南某公司斥资,周身镀24K纯金,耗资之大可以想象,巨型毛泽东像树立在大学校园,只为激励学子与爱国教育,可见用心良苦。“镀金”与“巨型”毛泽东像都已超越了毛泽东像的本意。

新时代的毛泽东塑像反映的是一个消费时代的社会问题,重塑毛泽东像并不源于公共艺术的繁荣,相反,公共性的缺失与消费增长带来的市场需求是其背后的根本原因。消费是重塑毛泽东像的实质,同时使重塑毛泽东像这一现象带有了消费时代的特点,引发了一系列问题。其一,复制与同质化,“镀金”与“巨型”毛泽东像都是对以往毛泽东塑像的复制,除了在尺寸和材质上有所改变,实质上它们都是文革的样板,缺乏创造性,也与公共性相去甚远。其二,非艺术化,此类毛泽东塑像,即有别于改革开放后“国家社会主义”的毛泽东塑像创作,也不属于当代艺术范畴。若作为公共艺术而言,显然缺乏公共性与艺术性:缺乏与当下公共空间的联系,脱离公众生活;复制文革样式缺乏艺术创造性,同样也不同于当代艺术中“挪用”、“复制”的观念艺术。其三,执政者的“形象工程”,毛泽东塑像成为政府官员、获利者实现政绩的一枚奖牌,大型商业街与校园中的毛泽东塑像是城市雕塑的一种“异化”,执政者通过塑毛泽东像完成政绩或赢得广告效益。其四,消费与利益,执政者与操作者达成利益上的契约,将毛泽东像作为商品消费,从中谋取最大化的利益。毛泽东塑像根据利益需求而改变尺寸、材质。作为公共艺术的毛泽东塑像本应代表特定城市或文化的表情符号,与场所功能与价值取向相符。然而,一部分落入消费陷阱的“毛泽东塑像”失去了艺术性,也与公共性背道而驰。

近百年的历史中,传统文化的缺失与价值体系的蜕变使得我们很难找到一种稳定的文化样式系统,而西方观念的冲击加速了视觉思维结构的断裂。此类毛泽东塑像便出于对过去的图像与文化碎片的功利主义需求,当下的消费主义即是根据特定的个性需求来选择文化样式和图像,从而呈现出一种无系统的、混乱的视觉现状。

(责任编辑 谭有进)

作者:肖结娣

医科大学公共艺术论文 篇2:

深入开展文化建设 积极推进科学发展

文化是学校综合实力的重要因素,是学校发展的重要支撑,也是高校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深入开展文化建设,不断提升高校的文化软实力,有利于促进高校的改革创新,有利于推动高校实现内涵式发展,有利于增强高校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功能。“十一五”以来,北京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如火如荼。未来5年,高校文化建设应在总结和巩固“十一五”文化建设成果的基础上,不断向深度和广度发展,为高校的科学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营造积极的文化氛围,增强高校科学发展必需的软实力。

近年来高校文化建设的成就

1.对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已形成共识

近年来,高校普遍认同文化建设对学校形象提升的重要作用,认识到文化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潜移默化的影响。各高校不仅注重学校规模、学科建设、资金投入等硬实力的建设,而且对大学精神、办学理念、文化氛围等文化软实力的重视程度也日益提高,文化建设已成为各高校教育事业发展规划中的重要组成。例如,首都医科大学自2004年就将文化建设纳入学校发展战略规划中,经过几年的努力,为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营造了良好的文化氛围;北京理工大学在2006年发布了《“十一五”文化建设规划纲要》,确立了文化竞争力在学校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努力建设体现时代精神和具有大学特色的大学文化。

2.以校训为核心的精神文化体系基本形成

校训是大学精神文化的浓缩和凝结,是大学精神文化的核心内容。近年来,各高校陆续从千篇一律的校训中开始研究特色鲜明的本校校训,注重自己的历史传统,突出自己的办学理念,在吸收传统文化精髓的同时,体现时代特色,高度凝练自己的人文精神。例如,中国农业大学校训“解民生之多艰,育天下之英才”,寓含了深沉的忧患意识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体现了学校作为高等农业教育学府的特性。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校训“崇德尚能、经世济民”以德为首,重视能力和素质的培养,以探索经济运行规律、服务于社会人民为己任。北京理工大学精神文化体系以校训为核心,由学风、育人目标、团队精神等共同构成。其中校训“德以明理,学以精工”体现了以探索客观真理为己任之境界、以掌握精深学术造福人类之理想,强烈反映了学校的办学特色;老院长徐特立在办学初期提出的学风“实事求是,不自以为是”,被广大师生和校友广泛认同;“高远的理想,精深的学术,强健的体魄,恬美的心境”的育人目标体现了做人与做事、身体与心灵等方面的和谐发展;毛二可院士及其创新团队精神则成为学校创新人才培养和创新团队建设的重要示范。

3.以公共艺术为代表的物质文化初具规模

校园公共艺术是在校园公共空间展示的艺术作品,如雕塑、植物、建筑、景观、活动空间等。近年来,各高校普遍开始规划和建设校园公共艺术,使其不仅成为育人的固化场所,而且成为展示学校文化实力的重要窗口。例如,北京林业大学古树林中的“流书播惠亭”,既反映了中国传统园林文化的特点,也折射出学校的学科特色;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青铜雕塑“铭”,反映了学校教学科研工作中所孕育出的载人航天精神;北京理工大学以采自延安的巨石来物化延安精神,体现了学校的历史变迁和精神文化。这些校园公共艺术作品被学校师生广泛认同,树立了校园文化的重要标志,成为广大学生和校友的拍照纪念背景。

4.以社团为组织的校园文化活动丰富多彩

校园文化活动是高校校园文化的主要载体,是学校课堂教育的延伸和补充,是高校办学活力和教育效果的生动展示。近年来,以学生社团为组织形式的校园文化活动,其形式和内容丰富多彩,满足了广大学生的多样化文化需求。今天的高校校园,以科技创新为主题的学生社团日益增加,以职业生涯规划为内容的社团活动异常火爆,以社会公益为宗旨的志愿者活动广泛开展,以关注社会发展为主线的社会实践不断深入,以高雅艺术为主流的艺术文化深入人心。一些学生社团还与学校的相关部门合作,积极参与到学校的管理与服务工作之中,发挥了学生社团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发展和自主创造等育人功能。

5.以品牌为典型的特色文化蔚然成风

高校品牌文化建设,既体现学校的核心价值理念,更代表学校的办学特色。通过几年的建设,许多高校围绕办学特色打造了自己的品牌文化。特色鲜明撼人心扉的校训、造型独特内涵丰富的校园公共艺术、富有个性和创造力的学生活动,这些都是学校的品牌文化。例如,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冯如杯”学生课外科技活动,旨在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发现和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成为学校声誉最高、参与面最广、学生积极性最高的学生活动品牌;北京理工大学提出的“强地、扬信、拓天”发展战略,是根据形势发展、办学特色和服务面向所制定的学科发展品牌;北京大学的“元培学院”,是大力推进本科教学改革、积极探索综合性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本科人才培养新模式的品牌。

6.以名师为楷模的人才文化深入人心

高校人才文化是以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为目标,通过创建良好的人才工作环境,形成广纳群贤,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文化氛围。近几年来开展的教学名师评选活动推动了高校人才文化的发展,带动了高校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等各项工作。涌现出一批批教学名师,形成了形式丰富和层次多样的学习活动,促进了学校和教师更加重视教学、更加关注人才培养质量,更加巩固了教学工作是学校中心工作的基本理念,从而推动了高等教育事业的科学发展。2006年在北京高校掀起的“向毛二可院士及其创新团队学习”热潮,产生了积极的社会反响。学生组织的“我爱我师—我心目中最优秀的教师”评选活动,搭建了师生交流平台,增强了教与学的互动,促进了学生的健康发展。

当前高校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1.对文化的特点和文化建设的规律认识不足

文化具有实践性、传承性和可融合性的特点,文化建设具有阶段性和长期性的规律。一些高校对精神文化的凝练没有与学校的办学实践相结合,没有与师生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实际相联系,华丽而不切实际;一些高校文化建设的阶段性成果没有得到传承,存在着喜新厌旧、拆旧建新的现象;一些高校不善于吸收和借鉴国内外高校的优秀文化成果,墨守成规、固步自封。诸如此类现象是这些高校对文化建设规律认识不足的必然反映,是高校对文化的特点缺乏应有的认识,在文化建设上存在着“一蹴而就”“一劳永逸”的思想。

2.制度文化建设相对滞后

制度文化建设是精神文化得以贯彻落实的重要保证。制度文化包括学校不断完善的规章制度和约定俗成的行为规范。近年来,许多高校比较注重精神文化的凝练,而制度文化建设却相对滞后,影响了文化建设的成效。一些高校师生参与的程度不够,许多制度是由上而下制定的,因而在体现师生意愿上大打折扣;一些高校存在多头管理、政出多门的现象,制度文化缺乏完整性和系统性;一些高校制定文化制度缺乏合理性和可操作性,从而降低了制度文化的权威性;一些高校的制度文化建设与精神文化联系不紧密,文化的教育功能不突出。

3.高校内部文化建设的发展不平衡

高校文化建设应涉及学校教育的全部过程,覆盖校园的所有范围,但目前的情况是高校内部文化建设的发展还不平衡。一些高校的文化建设存在着学生热火朝天,而教师却冷冷清清的现象,教师在学校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没有发挥;一些高校的文化建设存在着党群部门积极行动,行政系统却热情不高的情况,党政工团齐抓共建的局面还没有形成;一些高校的文化建设在本科生与研究生、机关与后勤、学院与学院之间的发展程度有着较大差异,文化建设还存在着许多死角。由此可见,高校的文化建设由“校园文化”到“文化校园”的转变还没有实现,许多工作还有待进一步推进。

深入开展高校文化建设的建议

1.要把文化建设作为高校党建工作的重要内容

大学文化,包含学校的精神、理念、制度、行为、物质、形象等多个方面,是学校历代师生共同创造的文化成果,是办学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文化的影响力是无形的但又是巨大的。优秀的大学文化可以形成良好的校园舆论导向和正确的价值判断,对师生的思想起到引领和凝聚作用,对行为起到激励和规范作用。积极推动大学文化建设,更加自觉地用先进文化统一思想、凝聚人心,以文化建设的形式有针对性地解决学校发展的关键问题,真正使先进文化成为学校发展的“软实力”,应当成为高校党建工作的重要内容。

2.要加强大学精神和办学理念在师生中的传承和发扬

大学精神和办学理念集中反映了高校对大学的认识和办学主张。深入开展文化建设,高校要把已经形成的大学精神和办学理念在师生中不断传承和发扬,在教师的教学和科研活动中、在工作人员的管理和服务活动中、在学生的学习和实践活动中加以充分体现。这是高校开展文化建设的目的所在。要充分利用思想政治工作的主渠道,将大学精神和办学理念融入师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之中,通过课程、报告和讲座等形式予以落实,同时还要通过物质环境、制度规范、网络媒体、代表人物、校园活动等文化建设的手段开展全方位的宣传教育。在文化建设的实践中,高校要不断丰富和深化大学精神和办学理念,不断赋予新的时代内涵。

3.要以育人为核心构建全员参与的文化建设格局

高校文化建设的核心是育人。大学文化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有一种“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效果。高校文化建设涉及教学、科研、党建、行政、后勤、安保等各个方面,主体包括学生、教师、管理、后勤和安保等各方面人员。如果把大学文化比作母文化,那么学生文化、教师文化、院系文化、实验室文化、网络文化、管理文化、后勤文化、安保文化等就是大学文化的子文化。显然,和谐的大学文化建设格局应当是学校全体人员积极参与,各个部门共同打造,坚持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为大学生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文化环境。

4.要开展高校文化建设评价工作

高校文化建设评价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运用科学的手段,系统全面地收集、整理和分析文化建设的相关信息,对文化建设的方向、内容和建设成效作出优劣判断。对高校文化建设进行评价,能最大程度地发挥文化的价值功能,有助于高校文化建设方向的正确把握,有助于高校文化建设内容的全面落实,有助于高校文化建设成果的及时巩固,有助于高校文化建设成效的不断提高,也有助于高校之间文化建设经验的广泛交流。高校文化建设的评价工作要结合大学文化建设的特点,借鉴比较成功的高校党建工作评价经验。评价指标的设计要尽可能具体,可观察、可比较,评价方法要将定性描述与定量统计、分析相结合。考虑到全面推进这项工作具有一定的难度,建议先从评优(如评选“文化建设优秀高校”)做起,在试行的基础上不断完善、逐步推广。

(作者单位:北京理工大学 赵平系该校副校长)

[责任编辑:蔡桂兰]

作者:郝晓玲 赵平

医科大学公共艺术论文 篇3:

对新疆普通本科院校公共音乐师资情况调查与分析

摘 要:笔者通过实地考察、电话访谈等形式对新疆所有普通本科院校的公共音乐师资情况进行了调查,通过对调查统计的数据进行分析,提出新疆高校公共音乐教师不仅要具备高校音乐教师的一般修养,还要通过自我完善和加强交流对新疆少数民族音乐的加以认识与学习,以开阔的视野,弘扬新疆少数民族音乐文化。

关键词:新疆高校 公共音乐 师资

一、 新疆普通本科院校概况

从分布区域上看,这11所普通高校在北疆的有 9 所,南疆有2所;分布于乌鲁木齐、石河子、昌吉、伊宁、阿拉尔、喀什等6个城市。这些城市都是新疆的中心城市,在新疆的经济、政治、文化中都有着重要的地位。例如,乌鲁木齐是新疆自治区首府,是中国西部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是新欧亚大陆桥中国西段的桥头堡,地处亚洲大陆地理的中心。历史上,乌鲁木齐就是古丝绸之路新北道上的重镇,是西方文化和中国文化的荟萃之地,呈现出多元文化的特质,是中亚地区最具活力的城市。如同许多中心城市一样,乌市拥有数量相对较多的高校。

从隶属关系上来看,除石河子大学和塔里木大学隶属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外,其余九所均隶属于新疆自治区教育厅。这是新疆所特有的现象。

从专业音乐角度来说,新疆艺术学院是一所专门的艺术院校,新疆师范大学、石河子大学、昌吉学院、伊犁师范学院、喀什师范学院等5所院校都拥有音乐学院或艺术系,其他5所院校并没有这样的院系设置。

二、新疆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育师资情况

为了解新疆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育师资情况,笔者通过实地考察、电话访谈等形式对新疆所有普通高等院校(共11所)的师资力量进行了调查。调查情况制成表二如下:

从表格二中反映出,在新疆的11所普通本科高校中,有专职公共音乐教师的院校有7所,无固定教师授课的有3所,分别是伊犁师范学院、石河子大学、新疆艺术学院,这三所院校都拥有音乐院系资源,但没有成立专门的公共音乐教育机构;喀什师范学院因没有设置公共音乐教育课程,没有配备专门的公共音乐教师。公共音乐教育的隶属单位除新疆财经大学的美育教研室,其他基本隶属于艺术教研室或艺术系。

根据这种情况,笔者专门设计了针对从事过公共音乐授课的教师的调查问卷,发放纸质问卷调10份,回收10份,有效率100%,通过电话访谈调查 6人。通过统计,在所调查的11所普通高等院校中,除新疆艺术学院外,从事过公共音乐教育的教师人数为26 人,其中汉族17 人, 少数民族9 人,职称方面教授为 0人,副教授为 7 人,讲师 17 人,助教为 2人,学历方面博士0人,研究生 10人,本科 16 人,专职公共音乐教师为21人。

在被调查的教师中表示在就学时系统学习过关于新疆少数民族音乐的教师人数为 ,占88.46% ,表示并未系统学习对该类课程有一定了解的占11.54%。即是说新疆普通高校担任公共音乐的教师都接触过新疆少数民族音乐课程,但有少数部分并未系统学习过。

三、存在的问题

经调查和统计,新疆公共音乐教育在师资力量存在一些不足:《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2001-2010年)》中提到:建设一支以专职艺术教师组成的,数量和质量能够满足学校艺术教育顺利开展的教师队伍是提高艺术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根据要求,普通高等院校担任公共艺术课程教学的教师人数,应占在校学生总数的0.15%-0.2%。从调查中可以看出,新疆普通本科院校的公共选修课的师资正在朝着较好的方向发展。教师学历的提高是其表现之一。在职称上,以讲师和副教授为主。而在从事公共音乐教育的教师的数量上,许多高校还在存在不足。例如昌吉学院,拥有在在校生约6700人,却只有一位从事公共音乐教学的教师,并且这位老师还不是专职从事公共音乐教学的。师生比例为1:6700。而喀什师范学院,至今为止还没有开设任何一门音乐类的公共选修课,笔者在与喀什师范学院艺术系管理教学的马主任交流时,他表示,教师平时的教学任务太重,根本没有精力去进行公共选修课的教学,并不是教师的能力不足,确实是因为师资力量尚显薄弱。新疆财经大学和新疆医科大学、新疆农业大学都只拥有两位专业从事公共音乐教学的教师,有的学校在此之外,也采用了外聘教师的办法,但是在总体上还存在师资不完备的问题。此外,据调查,在新疆高校担任公共艺术选修课的教师大部分是毕业于新疆高校,在本科阶段或研究生阶段都学习过新疆少数民族音乐方面的内容,还有的教师本身就在研究关于新疆少数民族音乐的课题。然而大多数教师都表示,虽然以前学习过这方面的内容,但是因为不具体,也因为关注较少,很多相关知识已经模糊或遗忘。

四、建议

教师队伍的建设是普通高等学校公共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队伍的数量和质量直接影响着高校公共音乐教育效果。新疆地区高校公共音乐教育的特殊性,对从事这一教学工作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疆各民族的音乐作品浩如烟海,世代流传,各少数民族音乐文化源远流长。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凝结着每一个历史时代的精神,积淀了少数民族的民族思想和价值取向,并以其观念的形态联结着历史,构成了真正意义上的民族魂和文明链,这些优秀的音乐作品都是人类历史发展前进的反映,是经历了人类历史的筛选而沉淀下来的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新疆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在新疆高校有较高的课程开发价值与优势,将其与新疆普通本科院校公共音乐教育结合起来,不仅使高校公共音乐教育多样化,打造少数民族地区高校音乐教育特色,使新疆普通本科院校更具地方特色,更加符合独特的地方环境教育需求,更能体现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办学特点。因此,新疆高校公共音乐教师不仅要具备高校音乐教师的一般修养(如文化素养、道德素养、专业技能等),还要不断完善自身知识结构,加强对新疆少数民族音乐的认识与学习,以开阔的视野,弘扬新疆少数民族音乐文化。

1.自我完善

作为公共音乐课的教师,首先,应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跟上时代的步伐,通过学习新知识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不能一门课教几年,一成不变。作为教师应该时刻把握住学生的学习动向,不断完善自我,已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其次,作为新疆高校公共音乐教师,应不断学习和掌握新疆少数民族音乐,为不断发展地域特色公共艺术教育而努力。

2.增加交流

加强各高校公共音乐教师之间经验交流也是建设高水平教学队伍的方式之一。新疆的普通本科院校有11所。经过与教师访谈,笔者发现,尽管在从事公共音乐教学的教师中,有很多都是校友。但工作以后也几乎没有对自己所从事公共音乐教学进行交流。如果能有机会组织公共音乐教学的教师进行不定期的观摩教学活动,或是学习交流的研讨会,势必会给新疆高校的公共音乐教学带来好的发展。

只有做到以上两点,我们才有可能做到建设一支适应新疆高校公共音乐教育要求的教师队伍。相信通过建设高水平教学队伍,树立正确的音乐价值观,使教师眼界更加开阔,思维朝着多元化发展,通过不懈努力,新疆普通本课院校最终能够建立起一套属于自己地区的公共音乐教学体系。

参考文献:

[1]刘超.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育研究[J].大舞台,2013(12).

[2]康爱琪.对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育的思考[J].中国音乐教育,2012(10).

[3]梅洪琼.高等学校公共音乐教育创新性研究[J].大舞台,2011(9).

作者单位:塔里木大学人文学院

作者:孟媛媛

上一篇:语文有效阅读教学论文下一篇:学校文化教育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