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创新能力艺术论文提纲

2022-11-15

论文题目:高校美育课程研究 ——助力大学生身心协调发展

摘要:美育虽然在我国全面发展教育方针中经历了一段起起伏伏的状态,但随着1999年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美育才比较稳定地设置于全面发展教育目的之中,而在最近6年,更是进入了发展盛世。特别是2013年年底,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第42条“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中提到“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标志着美育从缺失、提倡、落实,并渗透于课堂教学之中,对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的提升发挥重要作用。2015年底,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首先从如何构建科学的美育课程体系进行了建议。同年,美育被纳入《教育法》以及《高等教育法》中,有了法律的保障,美育在学校中,特别是在高校中,成了必须要进行落实的教育。2019年,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对高校美育做了新的部署和规划,明确提出到2035年,要形成多样化高质量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高等学校美育体系。虽然美育在政策上得到了重视,但在对大学生美育课程选修情况以及大学生美育观念的实践调研中发现,目前学校美育还存在诸多问题,如课程开设不够齐全,课程设置缺乏顶层设计,学生美育选修较为随意,美育观念比较狭隘,对美育内容不太熟悉,对传统艺术接受兴趣不强等。因此,根据以上背景与现实问题,需追问的是:目前不再是开不开设高校美育课程的问题,而是如何开设高校美育课程?开设高校美育课程目的是什么?高校美育课程应基于什么理念进行开设?高校美育课程目标是什么?其内容如何构成?教学实施方式?评价方式?高校应该开设哪些美育课程(课程门类)?这些美育课程门类之间的关系是什么(课程结构)?课程的学分如何构成?以及当前是否有开课案例值得我们借鉴?因此,本文着重对高校美育课程进行了研究。本文采用的研究方法有:问卷调查法、文献法,实验法。本项研究遵循“问题提出——概念界定——文献综述——美育促进身心协调发展的理论——基于身心协调发展构建高校美育课程目标、内容、门类、结构——高校美育课程效应初步验证”的思路。首先本文以国家全面发展教育方针和近几年有关加强改进美育和高校美育的系列政策为背景,通过对若干高校大学生美育观念和高校美育课程开设及学习情况的调查,提出并分析了当前高校美育课程设置缺乏顶层设计、随意和零散等问题,并在对中外学者关于美育之于人格整体发展(身心协调发展)具有积极意义和特殊功能的理论阐述的基础上,提炼出基于大学生身体(生理)和心理基础,及其未来身心发展、专业发展、个性与创造性发展等目标为指向,设计高校美育课程体系的构想。对这一高校美育课程体系的五圈课程门类及其相互关系进行了论证,对公共艺术美育课程、专业审美课程、活动审美课程(如社团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的审美化改造)、综合美育课程(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科技美、人生美等的跨界整合建构)和潜在美育课程(大学文化、环境、校训、氛围的审美建构与鉴赏)分别进行了论述,对中外大学在这五圈课程中某类课程的开设和实践案例,进行了简介和分析。提出了高校美育课程智能化建设的初步构想。在最后的第七章中,还对高校美育课程体系中的《高校美育-美的人生设计与创造》综合美育课程的学生学习效果,进行了实验验证。本文得出了以下结论:一、高校美育课程的终极目标在于塑造完美人格,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不仅具体到“审美素质、人文素养、全面素质以及专业素质”的具体发展目标中,更细化为“审美感觉系统的开发、审美认知系统开发、审美体验系统发展、审美表现技能运动系统发展、审美创造与全脑、全身心开发”的发展目标中,以及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人文素养、以美育德、以美启智、以美健体等全面素养、和培养专业审美鉴赏力、表现力以及创造力等”发展目标中。二、高校美育课程内容既需要传授美的高深知识(美的本质与规律),同时还需要补足美的基本知识(美的特征与分类)。并且目标与内容的选择应有所对应。三、构建了高校美育五圈课程体系以促进身心协调发展。第一圈高校美育综合课程:以系统培养学生基本审美素质为目标,囊括了美育基础知识、美的高深知识、审美生理心理方法性知识,及其各种美的特征及其相互联系的内容,综合培养学生的身心素质协调发展。第二圈公共艺术选修课程:在于促进学生艺术审美素养的发展,这类课程又可分为四大类型。第一类:艺术与审美综合课程。该门课程的目标在于系统介绍艺术种类及其审美方式方法。第二类:艺术鉴赏类课程。目标在于提高艺术感知能力、体验能力、想象联想与理解能力。这一类课程又可以细化为两大类,一是艺术感知理论类课程,二是艺术体验与阐释性理解类课程。艺术感知理论类课程:在于从各种艺术门类中训练学生的视觉感知、听觉感知、触觉感知、综合感知能力。艺术体验与阐释性理解类课程则要求学生能够体验艺术美,解释艺术,评论艺术,阐释艺术与人文的关系,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第三类:艺术表现技能训练类课程。这类课程主要是提高学生艺术表现能力,协调身心发展,塑造优美形体,开发运动机能。第四类:艺术创作理论与实践类课程。主要是培养学生遵循美的规律与技巧进行美的创造,促进大脑认知、情绪系统发展。第三圈课程为专业课程审美化:目的在于激发专业学习热情和创新动机,培养专业审美素质。其中应特别注重艺术教育专业与文化素养结合的培养模式,艺术师范教育专业艺术实践能力与审美素质的提升训练,以及其余各专业应开设更多相关专业的审美欣赏类课程。第四圈为美育实践活动课程:这类活动课程在于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审美个性。第五圈为潜在课程:则是形成审美育人环境,创造身心协调发展的“场域”。总之,五圈课程从不同角度开发学生认知、情绪、运动系统,促进学生身心全面、愉悦、健康、协调发展。而如此庞大的课程体系要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建设全市各级各类高校互联互通的MOOC平台,打造高校美育MOOC群,建立在线开放课程学分认定制度,扩大优质美育教育资源的覆盖面。并加强移动美育课程建设,以APP为终端;以及采取VR技术,加强审美体验。四、本文第七章,对综合性的《高校美育》课程的效应进行了初步验证。实验后得出结论:《高校美育》课程在有效提高大学生审美能力的(审美与人文素养)同时,能对受教育者人生价值观产生显著积极的影响。对其中的维度1人生目的、维度2生活方式、维度3人生手段、维度4人生态度的影响速度不同,影响最快的是“人生态度”。人生价值观是人的观念取向和行为选择尺度,伴随着人一生的成长和演变过程。短期教育(一门《高校美育》课程)可能动摇人生价值观中的易变成分尤其是人生态度产生短期效果,可以推断,长期而系统的教育(高校美育课程系统)就可能逐渐动摇人生价值观中的比较稳定的成分从而产生长期而系统的效果,这正好证明长期进行审美教育的必要性。总之,高校美育课程应对大学生精神世界进行“建构”,促进大学生身心协调发展。同时,审美是最为深刻的一种教养,是人人都应该接受的教育。

关键词:美;美育;高校美育课程;身心协调发展

学科专业:高等教育学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背景与问题

(一)政策背景

(二)实践背景:高校美育课程修习情况与大学生美育观念调研

(三)问题

二、概念界定

(一)美与美育

(二)高校美育课程

(三)身心协调发展

三、文献综述

(一)高校美育课程目标层次研究

(二)高校美育课程门类与内容研究

(三)公共艺术课程研究

(四)中西高校美育课程比较研究

(五)身体美育与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研究

(六)审美心理与效应研究——认知、体验、价值观、意象

(七)审美生理与效应研究——感知系统、大脑皮质、边缘系统、运动系统

(八)美育心理、生理研究

(九)借鉴与不足

四、研究内容框架与方法

(一)目的

(二)思路

(三)方法

五、价值与创新

第一章 美育促进身心协调发展的理论

一、美:多样统一与和谐人格

(一)美的本质:和谐(多样统一)

(二)教育的理念:人的本质力量和谐统一

(三)美与人格内外和谐

二、西方关于美育促进身心协调发展的理论

(一)古希腊:美与健全、和谐人格

(二)鲍姆嘉通:美育与感性认识的完善

(三)康德:美沟通真与善

(四)席勒:美育培养感性与理性有机统一

(五)霍华德·加德纳:重塑真善美

(六)马克思:人也按照美的规律建造

三、国内美育教育家与健全人格教育理论

(一)先秦:乐教诗教与“仁”、“礼”

(二)蔡元培:美育是“津梁”、“神经系”

(三)现代美育理论奠基者:梁启超、王国维

(四)现代美育理论家:陶行知、丰子恺、朱光潜

(五)当代美育理论家:蒋孔阳、李泽厚、刘兆吉

小结

第二章 基于身心协调发展

一、基于生理机制

(一)神经系统机制:感觉系统、中枢系统、情绪系统、运动系统

(二)其他生理系统

二、基于心理机制

(一)审美认知:感觉、知觉、记忆、联想、想象、思维

(二)美感体验:情绪、价值判断

(三)审美表现技能

(四)审美创造

三、基于大学生身心发展现状

(一)生理系统发展特征

(二)心理发展特征

四、基于大学生身心未来发展

(一)高等教育法规定

(二)美育政策规定

第三章 高校美育课程目标与内容

一、高校美育课程目标

(一)审美素质:审美认知力、审美体验力、审美表现力、审美创造力

(二)人文素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美育精神、大美与大爱

(三)全面素质:以美育美、以美寓德、以美启智、以美健体

(四)专业素质:专业审美鉴赏力、表现力、创造力

二、高校美育课程内容

(一)高校美育课程内容:高深知识(美的本质与规律)

(二)高校美育课程内容补充:基本知识(特征与分类)

(三)高校美育课程目标与内容关系

三、高校美育课程教学与方法参考

(一)视点结构教学法

(二)多元教学法

四、高校美育课程评价参考

(一)质化评价方式

(二)量化评价方式

第四章 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体系——提升艺术审美与人文素养

一、政策推进

(一)《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教体艺厅[2006]3 号)

(二)《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15]71 号)

(三)《教育部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教体艺[2019]2号)

二、公共艺术课程

(一)限定性艺术选修课程

(二)公共艺术鉴赏类课程门类多样

(三)艺术技能课程

三、艺术教育与艺术美育

第五章 高校美育五圈课程体系——促进身心全面协调发展

一、五圈课程结构

二、五圈课程门类

(一)综合美育课程 ——促进身心协调发展

(二)艺术审美与训练选修课程——促进艺术审美素养发展

(三)专业课程审美化——促进专业审美素质发展

(四)兴趣小组与社团活动课程审美化——促进个性化发展

(五)潜在课程审美化——营造身心和谐发展“场域”

三、互联网+各类美育课程

(一)互联网+教育时代

(二)高校美育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设计

(三)移动美育课程:以APP为终端

(四)VR:加强审美体验

四、学分制是保障

第六章 国内外高校美育课程举隅

一、美国哈佛大学:《审美阐释理解》与美育课程体系

二、英国伦敦艺术大学:专业艺术课程体系

三、北京大学:文科专业,理科专业审美课程

四、清华大学:理工专业审美课程

五、西北工业大学:艺术通识课程体系

六、北方工业大学:公共美育课程——大学美育

七、西南大学:美育传统与开放课程体系

八、重庆8所本科美育实验校特色美育课程

第七章 高校美育课程效应初步验证——《高校美育》对大学生人生价值观影响的实验研究

一、《高校美育》课程——以美的人生设计与创造为主旨

二、《高校美育》课程内容构成与实验设计

三、《高校美育》人生价值观效应分析

四、实验结论与讨论

结语:新时代,新使命

参考文献

附录 1:美育定义一览表

附录 2:高校美育课程修习情况与大学生美育观念调查问卷维度、项目

附录 3:高校美育课程修习情况与大学生美育观念调查问卷

附录 4:高校美育课程修习情况与大学生美育观念调查问卷数据统计结果

上一篇:东方传统饮食文化论文提纲下一篇:校企合作交互设计论文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