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农业经济论文

2022-04-21

摘要涉农高职院校拥有丰富的科教资源,是推动乡村振兴战略不可或缺的力量。涉农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不仅有利于推动农业科技的发展,也将极大地促进现代职业教育水平的提高。但目前来看校企合作之间紧密联系的机制尚未形成,校企合作中存在科研和市场脱节、企业对校企合作的积极性不高等问题。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高职院校农业经济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高职院校农业经济论文 篇1:

国家示范性高职和国家骨干高职院校介绍

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

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是教育部、财政部于2006年启动的,旨在引导一批发展水平相对较高的高职高专院校进一步办出水平、创出特色的院校建设计划。

国家骨干高职院校

教育部、财政部为了继续推进“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实施工作,扩大国家重点建设院校数量,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除了“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外,还新增了骨干高职建设院校。

华北

华北地区位于中国北部,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内蒙古等省市。

根据教育部发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名单》中,北京市共有高职(专科)院校25所,其中,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北京财贸职业学院)4所。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2所。

天津市共有高职(专科)院校25所,其中,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天津职业大学、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天津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天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4所。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天津交通职业学院、天津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天津现代职业技术学院)3所。

河北省共有高职(专科)院校59所,其中,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河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邢台职业技术学院、石家庄铁路职业技术学院)4所。国家骨干高职院校(邯郸职业技术学院、河北化工医药职业技术学院、唐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秦皇岛职业技术学院)4所。

内蒙古自治区共有高职(专科)院校36所,其中,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内蒙古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包头职业技术学院)2所。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内蒙古化工职业学院、内蒙古机电职业技术学院)2所。

东北

东北地区位于中国东北部,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

根据教育部发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名单》中,黑龙江省共有高职(专科)院校43所,其中,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黑龙江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大庆职业学院、黑龙江农业工程职业学院、黑龙江农业经济职业学院)4所。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哈尔滨铁道职业技术学院、黑龙江职业学院、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3所。

吉林省共有高职(专科)院校23所,其中,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长春汽车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吉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长春职业技术学院)3所。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吉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1所。

辽宁省共有高职(专科)院校51所,其中,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大连职业技术学院、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沈阳职业技术学院)4所。国家骨干高职院校(辽宁石化职业技术学院、渤海船舶职业学院、辽宁职业学院)3所。

华东

华东地区位于中国东部,包括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东。自然环境条件优越,是中国综合技术水平最高的经济区。

根据教育部发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名单》中,上海市共有高职(专科)院校26所,其中,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上海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上海公安高等专科学校、上海旅游高等专科学校、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上海医疗器械高等专科学校)5所。国家骨干高职院校(上海医疗器械高等专科学校、上海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3所。

江苏省共有高职(专科)院校89所,其中,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无锡职业技术学院、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7所。国家骨干高职院校(江苏畜牧兽医职业技术学院、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南京化工职业技术学院、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江苏食品职业技术学院)8所。

浙江省共有高职(专科)院校48所,其中,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宁波职业技术学院、温州职业技术学院、金华职业技术学院、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浙江警官职业学院、浙江金融职业学院)6所。国家骨干高职院校(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浙江旅游职业学院、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杭州职业技术学院、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5所。

安徽省共有高职(专科)院校74所,其中,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安徽职业技术学院、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安徽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3所。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安徽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安徽交通职业技术学院、阜阳职业技术学院)5所。

福建省共有高职(专科)院校51所,其中,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福建船政交通职业学院、漳州职业技术学院)2所。国家骨干高职院校(福建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福建林业职业技术学院、泉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闽西职业技术学院)4所。

江西省共有高职(专科)院校56所,其中,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九江职业技术学院)1所。国家骨干高职院校(江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江西财经职业学院、江西应用技术职业学院、江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4所。

山东省共有高职(专科)院校77所,其中,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日照职业技术学院、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威海职业学院、山东科技职业学院、淄博职业学院)6所。国家骨干高职院校(滨州职业学院、烟台职业学院、济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东营职业学院、山东畜牧兽医职业学院、青岛港湾职业技术学院、济南职业学院)7所。

华中

华中地区位于中国中部黄河中下游和长江中游地区,包括湖北、河南、湖南。

根据教育部发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名单》中,湖北省共有高职(专科)院校60所,其中,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武汉职业技术学院、湖北职业技术学院、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武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4所。国家骨干高职院校(襄阳职业技术学院、黃冈职业技术学院、十堰职业技术学院、鄂州职业大学、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5所。

河南省共有高职(专科)院校74所,其中,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河南职业技术学院、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平顶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4所。国家骨干高职院校(河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河南农业职业学院、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3所。

湖南省共有高职(专科)院校72所,其中,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永州职业技术学院、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5所。国家骨干高职院校(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湖南科技职业学院、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娄底职业技术学院)4所。

华南

华南地区位于中国最南部,包括广东、广西、海南。

根据教育部发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名单》中,广东省共有高职(专科)院校80所,其中,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深圳职业技术学院)4所。国家骨干高职院校(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中山火炬职业技术学院、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7所。

广西壮族自治区共有高职(专科)院校35所,其中,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南宁职业技术学院、柳州职业技术学院)2所。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3所。

海南省共有高职(专科)院校11所,其中,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海南职业技术学院)1所。国家骨干高职院校(海南经贸职业技术学院)1所。

西南

西南地区位于中国西南部,包括重庆、四川、云南、贵州、西藏。

根据教育部发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名单》中,重庆市共有高职(专科)院校40所,其中,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3所。国家骨干高职院校(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重庆工商职业学院)3所。

四川省共有高职(专科)院校58所,其中,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四川电力职业技术学院、绵阳职业技术学院、四川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6所。国家骨干高职院校(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四川邮电职业技术学院、成都职业技术学院、宜宾职业技术学院、四川机电职业技术学院)5所。

云南省共有高职(专科)院校38所,其中,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云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2所。国家骨干高职院校(云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1所。

贵州省共有高职(专科)院校30所,其中,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贵州交通职业技术学院)1所。国家骨干高职院校(铜仁职业技术学院)1所。

西藏自治区共有高职(专科)院校3所,其中,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西藏职业技术学院)1所。

西北

西北地区位于中国内陆,包括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

根据教育部發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名单》中,陕西省共有高职(专科)院校30所。其中,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杨凌职业技术学院、西安航空职业技术学院、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3所。国家骨干高职院校(陕西铁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陕西职业技术学院、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3所。

甘肃省共有高职(专科)院校23所,其中,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甘肃林业职业技术学院)2所。国家骨干高职院校(酒泉职业技术学院、兰州资源环境职业技术学院、武威职业学院)3所。

青海省共有高职(专科)院校8所,其中,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青海畜牧兽医职业技术学院)1所。国家骨干高职院校(青海交通职业技术学院)1所。

宁夏回族自治区共有高职(专科)院校10所,其中,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宁夏职业技术学院、宁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2所。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宁夏工商职业技术学院)1所。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共有高职(专科)院校26所,其中,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克拉玛依职业技术学院、新疆石河子职业技术学院)3所。国家骨干高职院校(新疆轻工职业技术学院、乌鲁木齐职业大学)2所。

山西省

山西省位于华北地区西部,是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山西有文字记载的历史达三千年,被誉为“华夏文明摇篮”。共有高职(专科)院校47所,其中,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山西省财政税务专科学校、山西工程职业技术学院)2所。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山西煤炭职业技术学院、山西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山西职业技术学院)3所。

注:1.各区域高职(专科)院校近年录取情况见本刊10页—57页。

2.本文列举的有些高职(专科)院校并未在我省投放招生计划。考生在填报时以《2017填报志愿指南》公布的院校和专业为准。

作者:戴瑞锋

高职院校农业经济论文 篇2: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涉农高职院校开展校企合作的路径探索

摘要 涉农高职院校拥有丰富的科教资源,是推动乡村振兴战略不可或缺的力量。涉农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不仅有利于推动农业科技的发展,也将极大地促进现代职业教育水平的提高。但目前来看校企合作之间紧密联系的机制尚未形成,校企合作中存在科研和市场脱节、企业对校企合作的积极性不高等问题。结合涉农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提出了探索校企深度合作新模式以实现校企之间的互惠共赢。

关键词 乡村振兴战略;涉农高职院校;校企合作;路径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1.18.069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Exploration on the Path of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in Agricultural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LIU Yuan (Hunan Polytechnic of Environment and Biology, Hengyang, Hunan 421005)

Key words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Agriculture-related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Path

基金项目 2020年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XJK20CDY022)。

作者简介 刘媛(1979—),女,湖南衡南人,副研究员,从事高职大学生教育与管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收稿日期 2021-02-22

“乡村振兴”是党在十九大中作出的重要战略决策。涉农高职院校在推动乡村振兴战略中具有其他高等院校所没有的独特优势。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急需大量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各类型人才,涉农高职院校聚集了大量的农业科学专家和特色鲜明的农学专业,是乡村振兴战略急需人才的培育基地。涉农高职院校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已建成大量的科研创新和实习实训基地,具有一支高水平的科研队伍。他们借助现代化的科研手段和创造性的劳动可产生出许多新知识、新工艺、新方法等无形的科學知识和研究报告。涉农高职院校充分利用自身的人才和科技优势通过校企合作等形式,将大量的农业科研成果传递给农民,为农民增收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保障。近十余年来校企合作的实践有力地促进了科技与农业经济的结合,加速了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取得了非常显著的社会和经济效益。然而校企合作虽然成绩巨大但依然面临着许多现实瓶颈。例如:当前涉农职业教育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地位依然偏低,缺乏对农业企业的吸引力;涉农高职院校科研成果转化率低,科技对农业生产的贡献率低;涉农高职院校与农业行业紧密联系的体制尚未形成。因此涉农高职院校如何探索校企合作的新模式,以发挥高等职业教育对农村经济的引领、支撑和服务功能,是摆在我国涉农高职院校科技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

1 涉农高职院校开展校企合作的现状

1.1 校企合作双方理念迥异,信息不对称

在涉农高职院校开展校企合作的过程中,高职院校和农业企业都是同等重要的主体。然而校企双方在合作理念上存在天然的差异[1]:企业以利润为准绳,以追求利益最大化为主要目标,在校企合作过程中时刻关注的是经济效益;高职院校作为农业技术人才的培育基地,其行为活动以服务社会为自身价值导向,高质量农业人才培养是其主要目标,其在校企活动中关注的是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由于校企双方在合作理念上存在天然差异,在合作过程中双方会以自己的价值取向为出发点作出理性选择。涉农高职院校选择与企业合作是想利用企业的基地、厂房、现代化的设备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践机会,而企业与涉农高职院校合作仅仅是为了获取廉价劳动力的供应者。如果校企双方都打着“借助他人、实现自我”的如意算盘,校企合作最终将难以成功。其次在校企合作过程中能够为校企双方提供合作信息与服务的第三方中介机构缺乏,双方获得的信息不对称,也是导致校企合作推进困难的原因之一。

1.2 农业企业对校企合作积极性不高

我国涉农高职院校由于主客观方面的原因,相对其他高等院校办学条件有限。现代设备缺失、落后,师资力量薄弱,社会服务能力弱;高职院校多数学生高考成绩差,学生生源条件参差不齐。即使他们通过3年职业教育的培训,但大部分依然技能水平差、职业能力有限。这些因素不同程度地影响了农业企业,尤其是大型农业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深度与广度[2]。

虽然国家在宏观层面上对校企合作提倡多,但政策中对于企业的奖励部分表述较为模糊。因此政府对企业支持职业教育的经济补偿政策没有到位,企业的利益在校企合作得不到体现,校企合作处于自发状态。

1.3 高职院校科研和市场脱节,科技创新力度不够 科研成果只有进行有效转化,才能变为农业经济发展的现实生产力,以实现高等教育服务社会的目标。但长期以来涉农高职院校普遍对科研技术转化重视不够,应用技术的转化能力明显不足。许多科研成果被束之高阁或仅仅停留在论文、期刊和专利成果等纸面上。

涉农高职院校的科技人员缺乏成本效益观念,科研成果与市场实际需求脱节[3],使相当比例的科研成果即使具有一定的先进性,理论和技术均可行,但由于其制作成本高、缺乏进入实践运用的价值,不可能实现大规模的产业化应用。因此涉农高职院校的科研专利成果多,满足社会需求和市场需求的少;科研成果交流会上签订意向合同的多,日后达成实施协议的少。

2 深化涉农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建议

2.1 提高涉农高职院校社会服务水平,创新校企合作新模式 涉农高职院校的管理者要更新观念,摒弃传统过时的治校理念,深刻认识到以企业为代表的其他社会主体参与高等职业教育是职业教育现代化的根本要求。①高职院校自身应加快改革力度,吸引企业资本以寻求合作。涉农高职院校要加快“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提高人才培养水平和科研水平,鼓励骨干教师面向企业解决技术难题,加快科研成果向农业生产转化,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4]。②涉農高职院校要深刻领会“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思路,制定灵活的政策吸引社会资源共同探索校企合作新模式[5-6]。既要考虑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社会职能,也要积极协助企业并适当满足企业对经济效益的追求,实现合作双赢乃至多赢的局面。③加快推进多种所有制办学改革的尝试。为了进一步丰富多种所有制办学形式,吸引行业、企业主体参与职业办学,高职院校要支持和鼓励企业凭借技术、资金、设备等生产要素参与职业教育建设,实现校企之间资源共享、深度合作、共同发展。

2.2 涉农高职院校应苦练内功,深化产教融合

校企合作不是简单的表面合作,而是要从单一地安排学生上岗实习走向优势互补、互惠共赢的深度合作。在当前校企合作存在诸多困难的情况下,涉农高职院校要苦练内功,迎难而上,深化产教融合。

2.2.1 抓好课程设置的针对性,让专业课程设置贴近企业、贴近市场。涉农高职院校要以服务“三农”为宗旨,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行业标准为依托,遵循“够用、适用、需用”的原则,在课程设置上贴近企业、贴近市场需求。首先高职院校要围绕区域农业经济发展的需求,按照产业转型升级对专业设置的要求,按需调整,打造骨干专业和品牌专业、淘汰过时专业,建设一批有特色的国家重点学科。其次高职院校要以专业课程为重点,以实践课程为亮点,加大实践课和技能课的权重,让学生毕业后零距离就业、零距离上岗、零距离操作。最后涉农高职院校要加大教材建设力度,淘汰知识陈旧、滞后的教材内容,把企业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流程由简到繁地编入教材。总之,高职院校要通过深化校企合作达到涉农高职院校与农业企业融合、课程设置与生产一线融合、知识与操作技能融合、学生与员工融合、作品与产品融合的良好效果。

2.2.2 校企合作共同制定人才培育标准。根据农业企业对技术人才的使用要求,校企双方共同确定人才培养标准,培育企业“用得上、留得住、上手快、干得好”的技术人才。校企双方可以合作拟定教学计划,增加生产、实践课程的权重,让学生“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同时校企双方可以共建实训基地,依托实训基地的资源和设备进行农作物的栽植、育种、农化等方面的教学和科研活动,解决教学中理论与实践脱节、知识与技能脱节、实际与科研发展脱节等问题,把高职院校内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成高新技术孵化器和技术创新基地。

2.3 加大校企合作的信息化平台建设

教育、人力资源等政府职能部门与农业企业应搭建公开透明、信息共享的校企合作信息化平台。通过信息化平台涉农高职院校可以提前了解农业企业最新动态,及时了解农业一线的用工需求并根据用户市场的变化调整人才培养计划以提高农业人才培养的效率。农业企业可以在信息化平台上发布用工需求和农业技术难题,从而有效地解决企业用工荒和技术力量薄弱等方面的问题。政府职能部门可以通过信息化平台宣传校企合作的成功案例,增加校企合作的可信度,提高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利用校企合作信息化平台的优势,为校企合作各方顺利进行搭建有效的沟通桥梁。

3 涉农高职院校要全面推动校企合作新模式

应智而需、赋能未来。对于涉农高职院校而言扎根脚下大地办好教育是时代的要求,也是教育的自信。高职教育要服务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融入城市发展和乡村的振兴,培养社会急需人才。高职教育要实现学习者的高质量就业,把科研论文写在工厂、农村和社区。高职教育要吸引社会资源聚集,打造创新驱动的发动机,以形成高职院校和农业企业的文化、知识技术和技能积累创新共同体。高职教育要建设龙头企业、职业院校、初创企业协同机制,推动社会科技创新促进产业升级[7]。

随着我国“科教兴国”和“科教兴农”战略的实施,农业院校、农业企业和广大农民的科学意识明显增强。农业产业化的快速发展,校企合作各方所表现出来的合作意愿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强烈,为各方合作提供了良好的條件。因此涉农高职院校要抓住历史机遇、积极进行校企合作的试点,全面推动校企合作新模式[8]。

3.1 涉农高职院校要大力开展联合办学试点,探索新时代校企合作新机制 通过校企合作办学,学校为企业进行人才培养和提供技术服务,企业可作为学生的教学、生产实习基地。为加强对学生毕业实习指导,企业可配置业务精湛的兼职实习老师,指导学生毕业论文撰写。学生可以和普通员工一样顶班上岗,通过实习牢固掌握生产技术要领,积极顺利地实现生产和实习的有机结合。

校企合作办学解决了校内科研和生产的密切结合的问题。教师的科学研究可以在工厂里试验,成熟的科研成果可以在企业里迅速转化;同时科研成果形成的产值可为学院提供发展基金,将资金补充到不足教学费用中去,以此形成“产业养教学、科研促生产”的良性循环。这样既改善了教学条件,又转变了教育职能,充分发挥了校企联合办学的作用[9]。

实践证明涉农高职院校与企业“联姻”,实行农科教一体化运行模式,有助于提高农业技术人员培养质量;有助于加大农业生产科技含量,提高农业经营的管理水平;有助于提高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使得企业有充足的发展后劲。

3.2 符合条件的涉农高职院校要有勇闯市场的信心,在农业生产一线主战场开展综合技术服务

采用邀请农业企业或兼并重组破产企业等方法,独立建设现代化农业基地、承担农业项目等。使校企合作的形式由目前的合同协商方式向涉农高职院校为主导的股份制、集团化方向发展,形成更大的利益共同体[10]。

技术入股是涉农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服务社会的另一模式。例如高职院校可以派出农业专家为企业提供从良种繁育、孵化、饲料配方到农产品销售全过程全套科技服务,解决生产过程中的难题。农业专家还可以和相关企业科技人员通力合作,共同建立综合性服务体系,共同培养一批具有高新科技知识基础和开发创造能力的科研人员队伍,使农业企业实现由经验型企业向技术型企业转变。

3.3 涉农高职院校要围绕当地资源优势,共同培育当地农业主导产业

涉农高职院校借助农业龙头企业的生产基地和资金优势,共同进行新产品、新技术的研究推广和开发,不断提高特色农产品的技术含量和市场销售率。校企双方在共同培育优质农产品的过程中,共同培育了高质量的复合型农业人才,也为校企双方共同发展迎来蓬勃生机[11]。

4 结语

加快推进涉农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使科技成果真正转化为生产力,这是涉农高职院校承担的时代重任也是谋求自身发展必须认真思考的课题。涉农高职院校要抓住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乡村振兴战略”所提供的历史机遇,进一步探索校企合作新机制,加强农业科学技术和实用技术的集成应用,培育一批技术水平高、市场影响力大的龙头企业以促进农业产业化的进程[12]。

参考文献

[1]

沈宇.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问题表征与解决对策[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18(4):10-12.

[2] 苏茜.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19,38(4):81-84.

[3] 刘馨芳,陈志强.促进农业高校产学研合作创新发展的思考[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2,23(1):80-81.

[4] 刘媛.涉农高职院校农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安徽农业科学,2021,49(15):280-282.

[5] 杜朝斌.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 全力推进校企协同育人:以南充市高校深化产教融合,推进校企合作为例[J].中国培训,2019(8):28-29.

[6] 马国胜.高职院校现代农业校企合作联盟的问题与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13,41(36):14148-14151.

[7] 蔡思雄.校企合作模式下高职学生就业质量提升路径研究:以福建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中外企业家,2018(22):159-160.

[8] 周璐璐.农业院校助力农村经济发展的对策性思考:以吉林省省情为例[J].农家参谋,2017(21):2.

[9] 韩惠鹏,孟凡.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全面发展:高等农业院校产学研合作教育的理论与实践[J].高等农业教育,1998(5):3-6.

[10] 刘媛.多路径下的校企合作、创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新模式[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0,33(8):14-15,24.

[11] 黄文泽.乡村振兴视角下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以江苏省为例[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20(6):48-52.

[12] 王锐.中央一号文件强调:加强产学研合作,促进农业科技创新大发展[J].中国科技产业,2012(2):24-27.

作者:刘媛

高职院校农业经济论文 篇3:

关于高职院校社区化的理论与实践

摘要:社区化是高职院校办出特色的一条有效路径,因此,应在详细分析高职院校社区化内涵的基础上,从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探讨高职院校社区化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关键词:高职院校;社区化

近年来,高职教育的重要性已被我国和政府充分认识。然而,在实际办学过程中,我国高职院校不仅没有充分凸显职业性特点,而且专业设置常常严重趋同,出现千校一面、缺乏个性特色的现象。基于此,笔者在总结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认为社区化是高职院校办出特色、办出活力的一条有效路径。

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社区

“社区”是社会学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然而,学术界对其的认识却众说不一。1955年,社会学者乔治·希拉里(Hillery G A,1955)发现了社会学文献中有不少于94个不同的社区定义,但一般都认为,构成社区的要素主要有人口、地域界限、密切的社会互动、共同的行为规范和必需的生活设施等。在此基础上,笔者认为,社区是指集聚在一定区域范围内的社会群体和社会组织根据一套规范和制度结合而成的社会实体,是一个地域性社会生活共同体。

就社区的界限而言,从国内外社会学界进行社区研究的实例看,绝少有人把一个国家,乃至一个省份、一个地区(诸如长江三角洲地区、京津唐地区、胶东半岛地区等)界定为一个社区。绝大多数人一般是将一个村庄、一个城市或城市中的某一个街区界定为社区。应该指出,社区界限的确定具有一定的操作化色彩,并无统一规定或标准。在实际工作中,民政部在2000年下发的《关于在全国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中提出:“城市社区的范围,一般是指经过社区体制改革后作了规模调整后的居民委员会辖区。”与此不同,教育部在部署社区教育实验时,把实验社区定位于“大中城市的城区或县级市”,并写入了《社区教育实验工作经验交流会议纪要》。

由于笔者是以高职院校为研究对象的,所以本文所涉及的社区界限必然不同于一般的街道办事处或乡镇的辖区。也就是说,在这一社区界限内必须具有满足高职院校发展的各方面条件。基于我国东部一些省份(如江苏、广东)前几年就已出现了一些县办高职院校(如沙洲职业工学院),并且这些高职院校都发展得很好,因此,笔者认为将东部省份县的GDP平均规模作为高职院校发展的基本条件是合适的。由于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本文论及的社区界限就存在东部、中部和西部的差别,具体如表1所示。

表1以东部省份县域GDP平均规模为中介变量,计算得出了东部、中部和西部社区界限分别为集聚人口58.7万、126万、145万的区域范围。此外,考虑到计算过程中取的是GDP的平均值,东、中、西部之間的县域GDP必定是有差异的,因此笔者论及的社区界限特指集聚人口在50~150万人之间的区域范围。

(二)社区化

“社区化”是“社区”与“化”的合成词,在辞海中没有作为专门的词汇进行诠释,又因为“社区”这一概念的复杂性,另外“化”在《现代汉语词典》中也有8种涵义,所以对“社区化”的界定同样众说不一。笔者通过对有关教育社区化文献的分析,发现已有的研究对“社区化”内涵的解释可归纳为以下四种:(1)对2000年3月台湾“教育部”首次提出的《高中职社区化实施计划》草案的研究。其社区范围为至少同时包含普通高中、职业高中和综合高中各一所的区域范围,高中职社区化目的是使教育资源“均衡”和“均质”,以达到就近入学的目的。(2)对高校学生社区化管理模式的探讨,其社区范围是指以学生宿舍为中心的生活区,社区化意味着改变以班级为单位、院系主管学生的模式,而采取管理社区居民的方式管理学生。(3)对中小学德育与社区的关系的探讨,其社区范围是指学校附近的区域范围,社区化意味着中小学的德育向社区延伸,需要社区支持。(4)从社区教育角度出发,探讨成人教育社区化,这里的社区范围指一般的街道办事处或居委会辖区,社区化意味着成人教育与社区教育结合。

从已有的研究对社区化的界定可以发现,研究者无不是根据自己的研究对象先确定社区范围,再根据研究目的界定社区化内涵的。基于本文所界定的社区界限以及研究目的,笔者将高职院校社区化表述为:高职院校以所在社区为中心办学,服务本社区、依靠本社区,从而形成办学特色的发展过程。

值得注意的是,“社区化”与“地方化”等相关概念是有区别的。关于“高等教育地方化”主要的表述有:高等教育为地方服务,地方为高等教育提供必要的支持;高等教育管理权限由中央下放到地方;高等教育管理权由中央下移到地方;从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高等学校的作用来看,政府和社会对高等教育关注的重心应从中央部属高等学校转移到地方高等学校上来;等等。从关于“地方化”的表述中可以看出,虽然“地方化”与“社区化”在强调为当地服务的主导思想上有相同之处,但二者的差别是显而易见的。

首先,从提出的背景来看,高等教育地方化是在要求转变政府职能,强调中央宏观调控,强化地方权力的背景下提出来的;而高职院校社区化的提出则是在加强终身教育,建设和谐社区的背景下提出来的,旨在增加社区居民高等教育入学机会,提高社区高等教育的质量。

其次,从提出的出发点来看,高等教育地方化主要是从改革管理体制的角度提出的,强调的是从大一统管理向属地化管理转化,即强调由中央到省级政府调动地方办学的积极性,从而实现为地方服务的目的,是从高等教育与外部关系的角度考虑的。而高职院校社区化主要是从高职院校自身办学的角度出发,突出的是高职院校办学面向社区,其地域范围要比地方化所指的范围小很多。

高职院校社区化的必要性

美国的社区学院由于坚持以社区为中心的办学理念而成为世界高职教育的翘楚,有的美国教育家认为:“社区学院……是美国高等教育20世纪中最有意义的发展。”而对我国而言,高职院校社区化具体能够在以下几个方面推动高职院校的发展。

有利于转变传统观念,促进高职教育的良性发展根据本社区的经济和行业、企业对人才的特殊要求,及时调整专业结构、教学内容和培养规模,必定会使人刮目相看,受到社会的欢迎。政府会因为高职院校促进了本地的经济发展,加强了本地的稳定而大力扶持高职院校的发展;本地企业、行业会因为高职院校为其培养了适合的人才或得到了技术等方面的支持而加强与高职院校的合作。高职院校的学生是受惠最大的群体,因为高职院校面向本地招生的优惠政策,使本来不能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有了机会,最为重要的是,高职院校立足本社区办学,能够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率,使他们在家门口就能找到工作。据了解,在美国的社区学院中就有许多放弃就读外地名牌大学的学生,原因在于就读本地社区学院能够更好地就业,并且就业地点离居住地较近。

有利于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提高高职教育的质量“双师型”教师对高职院校而言至关重要,但如果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与本社区的产业结构、行业特色脱节,就很难聘请到具备能工巧匠素质的兼职教师。即使高职院校有一些适应性广的专业,但如果仅是躲在“象牙塔”里闭门造车,而不寻求与本地企业互惠互利的合作点,又怎么能够发现适合自己的技术工程师?毋庸置疑,对缺乏“双师型”教师的问题,一些高职院校采取了各种措施,如积极鼓励教师到高一级的师范大学或大学进修等。但从目前的状况来看,所采取的措施并不十分有效,原因在于此种进修对教师实践能力的提高效果并不明显。可行的方法是走社区化发展的路子,与本地企业、行业合作,使教师能够到企业、行业挂职锻炼,真正熟悉企业、行业的生产运作流程。

有利于解决实训基地问题,保证高职教育的职业性特色实训基地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场所,然而由于其耗费大,公办和民办高职院校都未能很好地解决学生实训难的问题。其中的关键在于高职院校未能寻求到与企业合作的互惠点,未能贴近本地企业办学。高职院校社区化的目的在于使企业与学校都能获益,这易于促使企业与学校开展合作。学校可以实行联合投资的形式,也可由政府出面以减免企业税收的形式与企业合作建设实训基地。在发达国家,高职院校一般都建在著名的大企业周围,以更好地与企业合作,利用企业的优势,按企业的要求培养高技术人才。如德国伊斯勒高等技术学院的周围有奔驰、HEG等大企业,曼海姆高等技术学院紧邻德国三大化工企业之一的BASF公司。

有利于形成高职院校的个性特色,增强高职院校的竞争力高职院校社区化意味着高职院校不仅位于某一社区内,而且成为所在社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意味着高职院校可充分提供机会,促使社区贤达积极参与到学校管理中,形成学校与社区的良好互动。如此,高职院校的办学才更具针对性,再也不会不经调查而从众性地设置一些“热门”专业,可避免“千校一面”的状况,从而走出一条凸显社区特色的办学之路。

高职院校社区化的可行性

从我国经济发展和高职教育的实际情况来看,高职院校社区化的可行性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县域经济的不平衡发展是高职院校社区化的现实基础我国地大物博,经济发展的区域性特征明显,各个地区的产业、行业各具特色,这使得高职院校融入社区经济发展的主战场,形成自身特色成为可能。同时,应该清醒地看到,我国的县域经济发展水平是不平衡的。2001年第二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结果显示,全国共有262个县GDP超过50亿元,其中东部地区有191个,中部地区有52个,西部地区只有19个。正是因为这种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各地方政府才会更加重视高职教育,以谋求跨越式的经济发展,这就给高职院校获取本地政府支持,走特色办学的发展道路带来了契机。

高职教育推动经济发展的能力是高职院校社区化的前提高职教育是与经济发展联系很密切、很直接的一种教育類型。这种性质使得高职教育具有普通高等教育所不具备的推动当地经济发展的潜能。据统计,2001年科技进步对江苏省工业、农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40.1%和52.6%,其中有7%左右来自职业教育。对经济发展具有如此之大的贡献率,容易引起社会各方的关注,受到当地政府的重视。

高职院校管理权下移是高职院校社区化的保障自1999年教育部、国家计委下发《关于试行按新的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举办高等职业教育的实施意见》后,国务院下放了高职院校的审批权、计划权,决定授权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自行审批设立高职院校。自此,地方政府对高职院校的管理职能由传统的边缘位置逐步向中心靠拢。从促进经济发展的角度看,由于高职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密切关系,管理权的下放使得地方政府因地制宜、大力扶持高职教育成为现实。从缓解区域教育非均衡发展的需要来看,由于地方政府获得了高职教育的管理权,极大地调动了地方政府办学的积极性,使地方政府想方设法改变由于教育不均衡带来的经济落后的状况有了政策保障。

高职院校社区化的办学实践

通过对我国示范性高职院校的分析笔者发现,有些校院已经有意无意地正在落实社区化的发展道路。表2所示为我国东部、中部和西部三所示范性高职院校的办学服务方向。

表2表明,无论是处于经济发达地区的高职院校,还是处于经济落后地区的高职院校,其办学立足点都可以围绕本地经济结构。地处西部的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坚持以服务“三农”为宗旨,走出了一条科技兴农的特色办学之路。作为高职院校“领头羊”的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也并不是一跃而起的,也是随着“小渔村”深圳的壮大而发展起来的。可以说,深圳市的经济腾飞促进了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的发展,而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的发展对深圳市的经济腾飞也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中部地区的芜湖职业技术学院根据本地区已形成的汽车、新型建材和电子电器等支柱产业群的优势,对学院的相关专业进行重点建设,形成了国内一流的示范特色专业。

总之,随着经济发展的社区化色彩日益加强,高职院校不但必须继续走立足地方的办学之路,而且面向社区服务是可行且必要的。

参考文献:

[1]历以贤.社区教育原理[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3.

[2]陆学艺.社会学[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5.

[3]刘小强,蒋喜锋.台湾地区的“高中职社区化”政策[J].当代教育论坛, 2004,(5).

[4]张东升.高校学生社区化管理新模式初探[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2).

[5]李丙红.试论德育社区化建设[J].理论月刊,2002,(11).

[6]章竞思.略论成人教育的社区化[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3).

[7]史秋衡.高等教育地方化:现实与趋势——评《高等教育地方化——地级城市发展高等教育研究》[J].教育研究,2006,(5).

[8]毛澹然.美国社区学院[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

[9]蒋芝英.试论高职教育的区域化发展[J].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2004,(13).

[10]郑炎成,鲁德银.县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对地区差距的解释力分析[J].财经研究,2004,(7).

[11]沈卫.解读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的依存共生关系[J].职教论坛,2006,(4).

作者简介:

刘志忠(1982—),江西余江人,硕士,曲靖师范学院教育科学研究中心助教,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理论。

作者:刘志忠

上一篇:技校英语词汇教学论文下一篇:教师实施案例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