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心理障碍研究论文

2022-04-15

现代国际间综合国力竞争的关键是科技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归根到底还是国民素质的竞争。人的诸素质如诸块木板组成一个木桶,称为人的素质桶。如果学生的心理素质成为人的素质桶的那块最短的木板,就会产生“短板效应”,就会严重降低学生的总体素质。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中学生心理障碍研究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中学生心理障碍研究论文 篇1:

跨栏跑教学中学生心理障碍产生的原因与对策研究

[摘 要] 跨栏跑技术动作比较复杂,在教学时不但要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而且对心理方面的要求也较高。因此,教师在平时教学过程中应根据运动项目的特点合理灵活地运用多种心理训练方法;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多给学生一些激励和鼓励,这对培养他们的兴趣、自信等心理品质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本文对跨栏跑教学中学生心理障碍产生的原因与对策进行了初步探讨,并提出一些相应的解决方法。

[关键词] 跨栏跑;心理障碍;产生原因;对策

一、前言

跨栏跑是在快速跑动中要连续越过有固定高度、距离和数量障碍的运动项目。它的技术比较复杂,节奏感较强,锻炼价值较高。通过跨栏练习,不仅可以发展身体素质,而且可以培养勇敢顽强,果断和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跨栏跑对于初学者来说往往会产生好奇,新鲜和恐惧等心理,而且容易发生碰伤,扭伤等事故,如果当时的心理不良表现不能及时正确地加以疏导,便可能发展成为心理障碍,其结果有可能使教学活动处于实质的停顿状态。因此,在跨栏跑教学过程中不但要有良好的身体素质,而且对心理素质也要有一定的要求。

二、跨栏跑教学中学生心理障碍产生的原因

(一)栏架高度的影响

由于栏架高度的影响,学生在跨栏架时通常习惯于接近栏架时出现小碎步,或者跳栏现象,而不是保持自己原有的节奏跨越栏架,这样就增加了过栏时间,改变了技术运动形态,担心自己在过栏练习中发生磕碰或摔倒等危险而产生恐惧感不敢过栏。例如,学生在过去的跨栏练习中由于栏架高度或技术等方面造成的擦伤,碰栏,摔跤等一些损伤,使学生在下次进行跨栏练习时就会感到害怕和恐惧,导致肌肉用力僵硬,动作不协调,影响其对技术的掌握,严重时便会产生心理障碍。

(二)完成动作的自信心不足

跨栏运动要求身体各部位协调配合、节奏感强、动作连贯、步伐准确。因此,学生在练习过程中担心自己跨不过去,信心不足,导致在跨栏过程中不果断,畏缩不前,造成动作技术的变形等一系列本不该出现的问题。当看到跑道上的栏架时总觉得栏架太高,自己很渺小,难于跨过。这时表现为动作僵硬、心里紧张、步子迈不开,整个跨栏动作变形。这种过度紧张的心理状态抑制了技术动作的发挥和运用,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训练的效果,延长了学习掌握跨栏跑技术动作的过程和时间。

(三)身体素质差而引起恐惧感

由于一些学生身体素质不够好,身体条件不足,害怕完不成动作而产生恐惧感。通常很多学生在练习过程中会出现步数不定、没有节奏感、不敢跨越栏架,试做一次失败一次,越练越害怕,越害怕越不敢练的现象。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沉默寡言,躲避练习,心理始终处于胆怯状态。这部分学生总是与其他学生在学习和掌握技术动作方面相差很远的距离,总是落在他人的后面。

(四)害羞及失败经历的影响

由于学生个性的差异问题,部分学生不敢自我表现,久而久之,就产生恐惧的心理。也有一些学生是受失败经历的影响,由于曾经上过跨栏或类似的体育课发生过危险,直接或间接有过失败受伤的经历而产生心理恐惧。这种经历给学生的心理造成很大的压力,因此,教师应当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手段,帮助学生克服恐惧感,走出阴影,才有可能让学生大胆练习跨栏,培养敢于挑战,克服困难的精神。

(五)教学方法不当引起的恐惧心理

教师教学应该有针对性,因材施教,区别对待,先易后难,循序渐进。教师应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来帮助学生在跨栏跑的学习中激发正确的动机,来帮助学生克服恐惧心理。这时取决于教师自身的因素,因此,身为一名有经验的教师应当结合跨栏跑的具体内容来制定合适的教学方法,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

(六)急于求成心理导致跨栏节奏混乱

急于求成也是跨栏跑教学中比较常见的心理障碍之一,当学生急于求成的情绪过高,过急时,身体就会失去对理智活動的支配。当学生刚刚掌握一个新动作时,比较兴奋,跃跃欲试的心情十分迫切,但实际上动作并不熟练,而且原先一些纠正不彻底的习惯性错误动作又有可能重现。比如,一些最常见的错误就有“起跑至第一栏的步点不准,起跨点离栏架太远或太近,栏间的节奏不稳定等。”同时,这种急于求成的心理还会让学生忽略动作细节,盲目的进行练习,从而直接影响到完整技术的正确掌握,最后的结果往往造成对自己是否能过栏缺乏信心或使原本能保持的节奏或技术被彻底打乱。

三、跨栏跑教学中学生心理障碍的解决对策

(一)面对困难,建立自信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用亲和力来帮助学生克服恐惧心理。在讲解和示范跨栏动作时,务必给学生留下轻松自如的感觉,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魅力,也提高学生完成动作的自信。跨栏跑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放松心情,通过不断学习和心理的调整、动作技术的逐步提高,建立自信,面对挑战。

(二)适当调整学习环境,转移恐惧感

学生产生畏惧心理的主要因素还是由于场地器材,特别是栏架的因素,因此可以通过改变栏架的高度。例如,降低栏架的高度,将栏架倒置,或者将栏架的横板改用成橡皮筋,适当缩短栏间距离利于学生连贯有序地完成动作。也可以通过更换学习环境,如将学习场所转移到体操馆,在一些辅助器材的帮助下,可让学生大大提高安全感,提高参与跨栏练习的兴趣,等学生适应后再逐步过渡到正常练习。

(三)采用分解教学方式,循序渐进组织教学

先让学生对跨栏跑在自己脑海里有个总体印象,先进行无栏架的跑进练习,然后逐步过渡到低障碍物到低栏的跑进练习。然后多做一些跨栏坐,肋木前摆动腿,起跨腿练习;栏侧摆动腿、起跨腿过栏练习;走步或慢跑中摆动腿、起跨腿练习。然后再过渡到降低高度、缩短栏距,栏中间练习;标准高度、缩短栏距,栏中间练习;标准高度、标准栏距,栏中间练习。通过这种分解的教学方式,由总体到分解再到总体、从简单到复杂,相信学生可以更轻松,更全面的掌握跨栏跑技术。

(四)分组教学,共同提高

分组学习有利于同学之间的情感和经验交流,增加练习次数,加大运动量,便于教师观察,适时进行指导。分组教学可采用自由组合的形式,主要目的在于让兴趣一致、关系良好的学生在一起,营造一种愉快、和谐、团结互助的课堂气氛,增强小组的凝聚力和训练目标;在跨栏跑的练习中,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技术掌握好的学生对技术掌握差的学生进行鼓励和指导帮助,充当小老师,让差的学生有榜样、学有目标,提高他们的技术水平,克服困难,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五)发展身体素质,降低学习难度

从事任何运动项目都必须要有良好的身体素质作为前提保障,跨栏跑几乎对人体的速度、力量、灵敏、柔韧和速度耐力素质都有一定的要求。通过身体素质的发展,就更容易参与各项运动项目的练习,从某种角度来说相对地就降低了跨栏跑的学习难度。因此,在进行跨栏跑教学和训练的过程中,有必要安排一定的时间做针对性地身体素质训练。通过提高身体素质,学生就能够更轻松学习跨栏技术,技术的逐步掌握,学生的恐惧心理也就会逐渐减少,问题也就会逐渐解决。

(六)培养与激发学生正确的学习动机

教师要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入手,组织好教学过程,调动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应在保护学生自尊心的基础上,增强他们学习训练的自信心。例如,教师采用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并且讲解示范,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启发他们的学习自觉性;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好奇与探索的精神;学生缺乏学习动力的时候,想办法使学生把从事其它活动的兴趣和动机与跨栏跑发生联系,转移到跨栏跑学习上来。

(七)加强安全措施,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应注意教学场地环境的安全措施,提高学生练习时的安全感,学生在安全可靠的条件保护下,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技术练习时才能大胆进行。因此,栏架的高度必须适宜,降低练习要求和条件等,都能使练习充满信心,消除防御反射,以控制恐惧心理。

四、结语

在跨栏跑教学过程中学生心理障碍的产生是由于该项目的器材特点,技术难度和学生在掌握跨栏技术全过程中不良心态的产生,由于学习的阶段不同,教学环节不同,具有不同的特点。因此,教师在平时教学过程中应根据自身项目的特点合理灵活地运用多种心理训练方法;教师应清楚了解运动员的个体差异、个性心理特征,从而制定出不同的心理训练方法,做到因材施教;训练中教练员应多给运动员一些激励和鼓励,这对培养他们的兴趣、自信等心理品质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掌握这一客观规律性,科学合理地,有针对性地主动采取对策,能有效的预防和克服这些心理障碍,确保常规教学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陈东海.如何克服跨栏跑教学中的"惧栏"心理[J].体育师友, 2004,(01) .

[2]刘琳,任平.跨栏跑教学中学生心理障碍的克服[J].科教文汇(上旬刊),2008,(01) .

[4]叶年盛.跨栏跑中恐惧心理产生原因及心理训练原则[J].中国新技術新产品,2009,(11).

[5]李红.跨栏跑教学训练中的心理障碍及其克服[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5,(S1).

[6]王玉风. 跨栏教学中学生心理障碍成因及其克服方法[J].宁波工程学院学报,2007,(04).

作者简介:熊高(1988-),男,汉族,湖北武汉人,兰州理工大学体育教学研究部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学校体育。

李小唐(1971-),男,汉族,甘肃庆阳人,兰州理工大学体育教学研究部主任、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学校体育、体育管理。

作者:熊高 李小唐

中学生心理障碍研究论文 篇2:

中学生心理障碍成因及对策研究

现代国际间综合国力竞争的关键是科技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归根到底还是国民素质的竞争。人的诸素质如诸块木板组成一个木桶,称为人的素质桶。如果学生的心理素质成为人的素质桶的那块最短的木板,就会产生“短板效应”,就会严重降低学生的总体素质。心理学家调查表明,一个人能否成功,知识和智力方面的因素30%,非智力因素(含心理因素)占70%,人所进行的一切实践活动都是在心理活动支配下进行的。在当前新形势下,中学生虽然健康、向上的良性心理占主流,但当代青少年学生中仍存在自私、冷酷、残忍、内向、孤僻、自我过分膨胀、自尊心过分强烈、挫折承受力极低等不良心理现象。由于各种心理问题万面的障碍,产生了厌学、弃学、焦虑自卑、对立对抗、青春期性困惑、诱发错罪行为等不良后果。不良心理不仅扭曲了学生纯正心灵,阻碍着他们全面素质的提高,而且已逐渐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精神桎梏,给学校和家庭造成巨大压力,给社会带来不良影响和不安因素。社会有识之士认为,对中学生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件刻不容缓的大事。

一、中学生心理障碍的成因

形成中学生心理障碍既有主观因素,又有客观因素,是内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

第一,形成心理障碍的主观因素

首先,中学生的生理急剧变化是其心理障碍形成的物质基础。中学生正处在身体发展的加速时期,是充满矛盾与冲突的时期。如在神经系统发育方面,中学生的大脑皮层的兴奋过程与抑制过程都在增强,但总的趋势是兴奋过程占优势,反应的强度与性质往往与引起反应的刺激不相符,由此就会导致心理障碍。

其次,中学生的心理矛盾激化是其心理障碍形成的直接原因。中学生不像幼儿那么天真幼稚,又不同于成年人那么稳定、成熟,是处在非常活跃又容易走极端的“危险期”。心理极易发生独立与依赖的矛盾、上进与惰性的矛盾、开放与闭锁的矛盾、自尊与自卑的矛盾、情感与理智的矛盾等等。一旦这些矛盾激化,就会使其心理障碍由潜在的危机变为现实。由此可见,消除这些潜在的矛盾正是心理疏导工作的出发点。

第二,形成心理障碍的客观因素

首先,家庭和学校教育的某些失误是形成学生心理障碍的外部因素。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庭成员的不良行为和家庭教育的失误以及家庭正常结构的破坏都会引起孩子心理上的冲突,导致心理障碍。如现在中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家长对孩子长期宠爱娇惯,便其养成较强的任性,执拗的脾气;还有的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对孩子提出脱离实际的过高要求,管教缺乏民主,使孩子产生焦虑和沮丧失意的自卑心理。学校是专门的教育场所,然而在今天的学校教育中,仍有学校和教师步入应试教育的误区,片面追求升学率,而忽视了对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和提高。考试成绩成为学校衡量好老师的最主要标准,这就易造成老师对差生讽刺挖苦加“打击”,对差生提出过高过严的要求,使差生不能抬起头来走路,造成差生自卑、抑郁、逆反心理;同时有的教师由于教学方法呆板老化,课堂沉闷,激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从而使他们厌学情绪更为强烈,更严重的是少数老师对学生处事不公,蛮横武断,甚至在从众面前特别是在异性面前羞辱学生,使其自尊心受到严重伤害,使学生产生逆反对抗情绪。

其次,中学生面临的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是形成学生心理障碍的外部诱因。当代中学生正处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之中,由于我们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尚不完善,因此,市场经济活动的弱点会对人们的思想意识产生一定程度的消极影响。如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分配不公和贫富悬殊,还有文化生活多元化,政治生活中的奢侈腐败,以权谋私等都会给中学生的心理发展带来负面刺激,使其产生心理失衡或失调,出现偏激、迷悯、焦虑、逆反、冷漠等心理障碍。

二、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第一,学习和宣传江总书记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精神,切实加强和改进对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江泽民同志在2000年2月1日发表了关于教育问题的重要谈话,这次“谈话”是由于基础教育中的三个案例引发的,但涉及的却是教育发展的全局问题。江泽民鲜明地提出了“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的重要思想,教育作为“系统工程”的涵义包括教育内容、教育过程和教育环境的系统性。从教育环境来看,要把学校教育同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密切地结合起来,把这些方面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来看待和运作,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教育部门要做,宣传思想部门、政法部门及其他部门都要来做,全党全社会都要来做。从教育内容的系统性来看,教育应全面地包括文化知识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法纪教育等方面。社会各界要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和质量观,尤其是学校要抛弃“以成绩论英雄”的思想,在对知识教育和学校设施建设抓得较紧的同时,一定要抓紧对学生的思想品德,心理等方面的教育,要反复强调在素质教育中,教师应自觉提高自身素质,教师不仅要教好书,还要育好人,各方面都要为人师表。从教学过程的系统性来看,国内外,心理学界对人的心理发展阶段的研究成果可谓丰富多采,他们都承认人的心理发展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有其先后连贯的顺序的。而且,心理发展的每一阶段都是前面阶段的延伸,是在新水平上对前面阶段进行改组而形成的新系统。前面阶段的结构是后续阶段的先决条件,并为后者所取代。这种个体心理发展的连续性,表明个体的整个心理发展是一个延续不断的变化过程。针对这种状况,心理教育的时段衔接对学生适应从一个年龄阶段向另一个年龄阶段顺利过渡是非常重要的。从心理学观点来看,教材是影响学生个体心理发展的基本材料,教材内容选择要符合心理逻辑。教材内容的选择应以学习者当前的认识特点和规律为着眼点,注意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特征,依据个别的发展阶段没计出具有一些“序列”的教材内容。然而中学阶段没有开设专门的心理学课程,仅仅把心理教育课孤立地定位在初一年级未必可取,学生的心理发展是一个连续整体,如果说初一年级学生的身心发展正处在“心理断乳”的巨变期,函待开展心理教育,那么在此之前的学生若能受到一定的教育与辅导,则不但有助于“心理断乳”的顺利过渡,更能为学生心理发展和良好道德品质发展奠定基础。如果只考虑心理发展的片断而忽视其连续性是片面的,应采取“两头延伸”的策略,在高中阶段也开设与学生心理特点相应的心理教育过程,因为转型期社会生活的变化加剧了青年学生心理的动荡,便他们面对诸多社会变化的心理适应、心理调整和心理建构问题。

第二,改进和创新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由于现代自然科学技术以及相关学科的发展,为心理健康教育新方法的发展和运用开辟了广阔的前景,要求我们借助自然科学的某些方法、手段改进和创新心理健康教育。具体地说,心理辅导员可以定期在校园网上开展“电子信箱”、“心理咨询”、“热线服务”等,使网络成为师生之间坦露心怀、倾诉苦乐、喧泄感情的一个重要场所。要善于利用网络,创造机会接触学生的内心,了解学生的真实思想,对他们在个人生活、人际关系、政治思想中出现的实际问题进行指导,帮助其排除障碍,消除其心理潜在的某种孤独、压抑、苦闷、忧郁的心境因素,引导他们养成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同时,教师要采用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从心理学的角度讲,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的主要心理成分。它是推动学生去探求知识并带有情绪体验色彩的意向,随着这种情绪体验的深化,就会进一步产生学习需要,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教师在讲课时采取必要的现代教学手段,如利用幻灯和投影的多媒体进行教学,图文并茂以增加生动性和提供更多具有鲜明时代特色和浓烈的时代气息的知识,才能强烈地吸引学生,使学生兴趣浓郁,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去,有利于消除厌学、自卑、性困惑等不良心理。

第三,尊重和爱护学生,有效地做好学生的心理疏导

据心理调查表明:中学生普遍存在许多心理矛盾,如对最亲近的人既很少吐露内心真情,又希望被人理解的心理需求;对生活中的问题既想独立处理,又存在严重的依赖心理等等。学生的心理活动一旦出现“阻塞”现象或心理失衡、失调就是人们常说的“心理障碍”。面对种种心理障碍,教师要自觉地予以疏导,使其心理如流水一样,畅通无阻,促使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我认为心理疏导的前提和基础是尊重和爱护学生。因为受尊重被理解是人的基本心理需求。苏霍姆林斯基说:“在影响学生的内心世界时,不应挫伤他们心灵中最敏感的角落的自尊心。”教师只有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重视发挥他们的个性特长,理解他们的困难和需求,才能得到学生的尊重和信任,学生才愿意向你倾吐真情,讲出实话,达到心埋沟通的目的。心理学研究表明,教师关心爱护学生,并对学生寄予希望,学生就愿接近老师,乐于接受老师的教育,学生进步就快。反之,学生与教师关系疏远,甚至对立,进步就慢。师爱这种感情力量对学生非常重要,它是推动学生前进的心理动力,因此教师只有热爱学生,关心学生,做学生的良师益友,才能取得学生的敬爱和信赖,这样就可以真正做到“亲其师”而“信其道”,和盘托出心底的秘密,把那些不易觉察的心理障碍消除在萌芽状态。

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曾指出:“健康,不但没有躯体缺陷,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效应能力。”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和特殊雕塑家必须研究和掌握学生的心理特点,提高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和谐发展,把学生塑造成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历史赋予我们的使命。让我们共同努力吧!

作者:顾文忠

中学生心理障碍研究论文 篇3:

初中英语学习中学生的心理障碍研究

摘 要:英语虽然和汉语一样是一门语言,可是对于英语的学习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觉得很困难,甚至出现学习英语的心理畏惧感,对于英语学习产生强烈的逆反,不要说提高学生英语学习成绩、拓展学生学习英语的范围或者组织学生参与一些实践的英语活动了,连正常完成英语学习任务都成了难事。

关键词:初中英语;教学;学生;心理障障;对策

虽然学生从小学就开始接触英语,到了初中算有了一定的英语基础,知道26个英文字母,也学习了一些简单的入门的单词,但是由于英语学科的特殊性和外来性,有些学生还是在发音、理解、写作等方面存在困难,久而久之出现心理上的抵触,影响学习效率、学习意识,造成学习障碍。所以,本人针对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心理障碍研究,从以下几点谈谈自己的思考与尝试,与大家交流。

一、学生对英语形成心理障碍的原因

1.各方面因素造成的自卑心理

自信心是保证学生学好英语的关键,因为英语是一门语言,不但需要会认、会写,还要会读、会说,甚至与同学、老师用英语简单地交流。可是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或者担心自己的发音不标准被老师、同学笑话,或者压根儿就不敢出声读,再加上平时英语考试成绩一般,家长、老师有意无意地督促或者强化他的成绩,使他逐渐形成了自卑的心理。

2.娇生惯养造成的懒散心理

现在一提起哪个学生的学习成绩差,不管是家长还是老师,都少不了要谈到“懒”这个词。如,有老师对某一个学生的评价:他很聪明,学习能力也很强,就是太懒了,课堂不做笔记,课下不做作业,全凭课堂上的听讲,怎么能保证成绩呢?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大部分学生对英语产生畏惧心理,不是他们理解能力不够,智力不够,就是懒。课前不预习,课堂上不记笔记,课下不复习等,无论是对学过的单词,还是句型、课文,都仅凭课堂上的听讲,根本达不到巩固、运用的目的,能理解就不错了。

二、消除学生对英语学习心理障碍的策略

1.加强对学生的关注、信任

作为老师,首要的一点就是有一颗平等对待学生的心,不管是学困生、优秀生,老师的教学目的,除了提高他们的成绩,就是让他们从学习中获得一些做人、处世的道理。作为初中英语老师,对于学生的关注和信任,一来能真正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二来也能让学生学会宽容、爱和关注,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温暖。所以,作为初中英语老师,首先要关注学生,促进学生参与学习,积极获取新知,提高成绩。其次,对于学生来说,最缺的除了关注和被尊重,可能就是老师的信任了。老师信任学生,学生也能对自己充满信心。比如,在教学“When was it invented”的时候,老师就可以对学生说,你们相信自己能在一节课的学习中对所有单词(如heel,electricity,scoop,style等)都会读,会写吗?学生在老师关心的目光感染下、鼓励下,再加上为了不辜负对老师的信任,一定会想尽办法记住这些单词,保证在听写的时候不出错。这样,久而久之,学生不但有了学习的信心,其英语成绩也会有所提升。

2.激发学生的兴趣,诱发其求知欲

如果说兴趣是学习的一种动力,那么求知欲就是一种推动力。所以,作为初中英语老师,要想在教学中有效转变学生心理和态度,就要在具体的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有了解、深入学习的欲望,也有走进英语世界的欲望,这样不管是教学还是学生的学习都会轻松很多,且效率大增。比如,在给学生讲解“Sad movies make me cry.”这一节的时候,为了让学生理解什么是悲剧,为什么“我”會哭泣,老师可以借助多媒体给学生放几段《哈姆雷特》或者《奥赛罗》等悲剧的片段,强化学生对悲剧本身的理解,让学生产生同感,并为课堂教学营造气氛。这样生动、直接的教学方法不但能激发学生兴趣,也能诱发学生想走进故事、走进人物、理解悲剧的欲望,不但能加强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也能调动学生阅读英语、走进英语世界的愿望,从而有效转变学生的学习现状,提高他们英语成绩,推动英语教学。

三、结束语

当然,转变学生学习英语的态度和心理,还有很多的策略与方法。但是任何方法也好,策略也好,关键的一点是要找准学生产生心理障碍的成因,对症下药,才能药到病除,改变学生的学习现状,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英语成绩和英语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陈万生.浅析初中英语学困生学习心理障碍与对策[J].文存阅刊,2018(10):121-122.

[2]朱文婧.初中英语学习心理障碍的认知与对策[J].数码设计(上),2018(5):52.

[3]杨杰.农村初中英语教学中“学困生”心理障碍分析及对策[J].中外交流,2018(41):58.

编辑 赵飞飞

作者:薛娟

上一篇:竣工结算与工程造价论文下一篇:水电可持续发展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