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心理健康分析论文

2022-04-15

【摘要】中学生正处于青春叛逆时期,如果不加以引导,很容易出现心理问题或者认识偏差,对其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尤为重要。本文即是在阐述中学生心理问题的基础上,分别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以供大家参考。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中学生心理健康分析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中学生心理健康分析论文 篇1:

中学生心理健康分析

初中阶段是青少年出现成长的烦恼较为集中的时期,他们需要得到教育者的指导性建议。此外,初中阶段也是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塑造的一个重要时期。因此,心理健康教育也需要带有一定的指导性。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社会不断地进步,越来越多的人将在满足自身生理需求的同时,开始关注个人心理健康问题。对于学生家长来说,特别是初中生家长来说,他们在关注自身的同时,也在关注自己孩子身上的变化。很多家长对于孩子的变化没有做好准备,很多家长都觉得孩子怎么越来越不听父母的话了,诸如此类的困惑,教育界在进行思考。这一时期的心理健康教育也逐渐被大家关注到。

一、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结合我国初中教育的特点,且根据已有研究我们得出,我国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具有以下特点。

(1)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存在城乡差异。

对于现有的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可以用参差不齐来形容。在部分有条件的学校,有经过专业培训过的专职心理老师,通过他们开设心理健康课这样的方式来实现的这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然而对于大部分学校,特别是二级城市以下的众多学校来说,具有兼职心理健康老师的学校可谓是凤毛麟,特别是农村初中,绝大多数学校没有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课程。

(2)心理健康教育课安排较为随意且内容不系统。

在已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初级中学,利用班会课或者德育课时间进行安全等方面的教育,且并无固定的心理健康课时间。关于初中生的适应问题、性教育、学习方法、自我接纳、人际交往等方面的课程内容涉及得较少。而初中阶段,学生由于学习内容、生理心理发育、学习生活环境等因素发生较大的变化,会出现或多或少的不适,需即使进行指导和疏通。而现有课程安排并未过多考虑到本因素。

(3)家庭因素对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

对于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除了学校而外,家庭发挥着及其重要的角色。家庭是学生除了学校而外另外一个长时间生活学习的场所,因此,家庭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在我们的实际情景当中,更多家长因为工作、自身等诸多主客观原因,对于学生教育的关心更多体现在对学习成绩的关注。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的关注度远不及对学习成绩的关注,由于初中学生处于青春期,而与此同时父母步入中年期,这个时期的成人要面对来自事业、生理、心理的特殊时期,因此极易产生冲突。而这个时期的冲突的处理又将影响亲子关系的发展,进而影响到学生在中学阶段的学习、生活等方方面面。

二、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原则

初中心理健康教育是以提高和发展初中生心理健康水平,增强初中生综合素质为目标,以期促进其全面发展。简言之,初中心理健康教育以预防为主,治疗为辅,促进初中生发展为最终目的。根据对已有的研究分析,我们得出初中心理健康教育遵循如下原则。

(1)普及性原则。现有的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由于种种限制,普及性不强。而初中生在成长过程中由于身心发展以及学校、社会、家庭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需要更多的心理关怀。我们对于问题学生需要重点关注,但与此同时不能忽视对其他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防范于未然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功能。因此,在初中生中普及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为学校学生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保证。

(2)发展性原则。由于初中生所处于的成长阶段,对于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我们必须采取发展的眼光。初中是学生成长迅速的阶段,这种成长不仅限于身体上的成长,也包括心理方面的成长。因此,对待学生成长过程中所出现的叛逆等行为不能简单地以好与坏来定性,以免造成对学生的伤害。

(3)包容性原则。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应当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帮助其健康成长。对于有问题行为的学生,比如行为退缩、学习障碍等方面的学生,要多一份耐心。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对学生的理解与包容,会促进学生对教师的信任,有助于学生敞开心扉,也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做到润物细无声。

(4)活动性原则。根据初中生的特点,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应该增加活动课程内容。活动的设计需要紧扣主题,趣味性強且具有思考性,能促进学生积极参与,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去领悟成长。与此同时,活动需要遵循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以期在得以较为充分的发展。

三、初中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根据上述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我们的教育方式可以以课程、专题讲座、个体辅导、团体辅导、科普小册子等形式进行。

(1)心理健康课程的开设。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由专门老师的教授,结合生理卫生知识讲授情绪情感、学习策略、人际关系、性心理健康等方面内容。以便学生深入地了解自己心理状况,正确地处理学习、生活中所出现的各种心理困扰。由于课程的开设,可以使得绝大部分学生可以接受到心理健康教育。

(2)专题讲座。学校应定期举行心理健康方面的讲座,讲座的内容主要涉及情绪、学习、人际、性心理等。让学生更多的选择余地,让其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讲座。让学生在较强动机的驱使下,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3)开展个体心理咨询。学校需要开设专门的心理咨询室,让出现心理困扰的学生能在学校里面找到一个安全可靠的地方去解决相应的问题。个体心理咨询需要有专门老师负责,该老师需具备一定的心理咨询经验,对于普通的心理问题与心理疾病有一定的界别能力。此外,建立相应的心理档案也是非常必要的工作。

(4)开展团体心理辅导。团体辅导工作是当今学校心理健康工作的一个重点,对于集中解决部分学生中存在的心理问题,有时间、受众、效果等方面的优势。同时,团辅中的各种活动可以使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到自我探索与思考中来,到达积极参与积极成长的目的。团体辅导工作可以是专题团体辅导,也可以是团体咨询,同时在我们的学科教育中也可以融入团体辅导的理念。

(5)科普小册子的编制。学校可以编制一些心理健康小册子发放给学生,里面应包括情绪调节、人际交往、学习方法等方面的内容,便于学生及时自我调节。也是心理问题预防的一个较为有效的措施。

作者:卢宝鑫

中学生心理健康分析论文 篇2:

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分析及策略研究

【摘要】中学生正处于青春叛逆时期,如果不加以引导,很容易出现心理问题或者认识偏差,对其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尤为重要。本文即是在阐述中学生心理问题的基础上,分别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以供大家参考。

【关键词】中学生;心理健康;心理辅导

中学生这个阶段是人一生的黄金阶段,因为这个时期形成的三观、行为已经决定了未来的发展方向,也是人一生学习知识的重要阶段,因此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尤为重要,不仅对现在的学习效果有帮助,对未来的发展方向也有帮助。促进中学生心理健康不是心理健康课教师一个人的责任,也是各科教师、学校和家长的责任,针对中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家长应该协同教师找出出现问题的原因,并且根据学生的个性研究出有效的解决对策,只有这样,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才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针对促进中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方法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总结,现综述如下。

一、常见的中学生心理问题

(一)过于关注感情

中学生的年龄是十多岁,处于叛逆的青春期,这个时期的学生情窦初开,男生、女生之间都在默默关注着对方,这种现象是正常的,但很容易因为学生的过分关注而出现问题。很多中学生把爱情视为生活中最重要的东西,为无法得到“心爱之人”而难过,一些偏激的中学生还会出现自残的行为,试图来打动对方。而且,由于学生把心思都放在了爱情上,导致无法集中精力投入到学习过程中,还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跟不上教师的步骤。这都是学生关于爱情出现的心理问题,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和生活。

(二)产生懈怠的学习态度

步入中学时期的学生,接触的不再是简单的知识,科目在增加,要求在提高,这些都在让学生感受到压力。很多学生不能在短时间内适应这种学习模式,便产生了对学习的厌烦心理。在这种学习心理下,学生的学习成果必然是不理想的。如果这时候没有及时的得到干预,学生之间产生的差距会越来越大,那么接下来的学习也会越来越困难。懈怠的学习态度在很多中学生上都出现过,有的学生是短时期的,能够通过心理干预及时调整过来,而有的学生没有得到有效的干预,长时间的学习态度都是懈怠的,这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三)畏惧人际交往

步入青春期的学生们,除了心理上产生变化之外,生理上也在发生着变化,有的学生无法接受生理变化,心里产生了自卑的心理。由于在我国对学生缺乏性知识教育,学生无法对生理变化产生正确的认识,甚至可能以此为玩笑,这更是加重了这部分学生自卑心理。当学生长时间都存在畏惧人际交往心理下,和外界世界的溝通交流会越来越少,性格会逐渐的变为压抑。人类是群体社会,如果长时间满足不到社交需求,很容易产生抑郁症的倾向,严重者可能会出现自杀行为来危及生命。

二、解决中学生心理问题的对策

(一)给予更多的关爱

减少学生对爱情的向往就必须给予学生更多的关爱,无论是教师还是家长,都应该更加关爱学生,重视学生的心理状况。家长在家的时候,应该积极和学生沟通交流,在生活中不仅要关心学生的学习成绩,还应该关心学生的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让学生能够感受到亲情。当学生得到足够的关爱之后,会有效的减少学生对爱情的需求,因为他们能够在亲情中体会到被爱,也就不用在爱情中找寻爱。当学生被爱之后,他们才懂得爱别人,得到关爱之后,才会懂得如何照顾爱别人。出现心理问题的概率也就比较小。此外,有条件的家长还应该带孩子多感受外面的世界,提高孩子的眼界,让孩子的眼光不会局限于爱情中。

(二)加强对学生心理的干预

学校在注重学生学习成绩的时候,也要密切关注学生的心理状况,当发现学生出现异常行为时,应该及时的找学生谈心,进行心理疏导。学校还应该重视心理健康课,提高心理健康课的质量,当前很多心理健康课都只是一个形势,并没有将心理健康课的内容落实到位,有的学校甚至将心理健康课的时间用来上其他学科,学校应该禁止出现这种现象。心理健康课的内容应该是中学生常见心理问题,为学生提供解决对策,从而有效的避免学生出现心理问题。

(三)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减少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概率,就必须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让学生能够应对来自外界的压力。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是需要家长和学校的共同努力的。比如在家里,家长应该让学生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学生在做家务的过程中会遇到困难,家长应该鼓励学生克服困难,坚持做下去,和学生经常沟通交流,发现学生受到同学或者老师的质疑时,家长应该引导学生不要在意别人的想法,勇敢做自己。中学的学习任务繁重,教师应该在教学知识时,也要鼓励学生坚持学习,克服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当学生解决了学习中困难时,不仅对其学习上有很大的进步,其性格也得到了磨练,不放弃的性格不仅对学习有帮助,对日后的工作也有一定的帮助。学生拥有一个良好的心理素质是非常重要的,不管是面对学习的压力还是生活中遇到的困难,一个良好的犀利素质能够让学生客观对待,不会逃避遇到的困难,因此家长和教师都应该采取措施来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总而言之,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效性开展并不是一件简单、容易的事情,同时也不是一件短期内就能够简单成效的事情,对此,教学老师就要注重对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挖掘,从而才能够采取具有针对性的解决对策,以优化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赵璟.中学生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8(10):35.

[2]佟思恩.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汉字文化,2019(04):156-157.

[3]王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及其问题解决途径探究[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9,16(02):111.

吉林长春北师大附属学校

作者:王娜

中学生心理健康分析论文 篇3:

中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分析及对策

【摘    要】中学生由于生理上日趋成熟,心理上比较稚嫩,因而不善于处理生活、学习和人际交往中所发生的各种心理冲突,在突然的打击或挫折面前心理容易失常。再加上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因此,教师要全面把握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增强他们的心理自我保健能力,帮助他们避免心理问题的出现,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

【关键词】中学生;心理健康;现状与对策

作者: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福台中学  甘肃定西  743000

一、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分析

从大量中学生心理健康调查结果看,当前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总的来说是好的,但为数不少的学生存在着不同种类、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厌学。一些学生对学习没有兴趣,注意力分散,上课不认真听讲,思维迟缓,情绪消极,作业拖拉、敷衍了事,学习效率低下,考试及作业的错误率很高。

(2)逆反。一些学生对外界的刺激常常产生与常态相悖的心理反应,与他人交往采取不合作的对抗态度,对老师的教育感到厌烦,对家长的劝导进行顶撞。

(3)易怒。这类学生在受到一般或轻微的刺激时,情绪很容易波动,例如,生气、急躁、发怒等等。这类学生报复心强,有时会无缘无故大声哭叫,常有干危险事或愚蠢事的冲动,事后冷静下来又后悔。

(4)不良嗜好。一些学生有吸烟、喝酒、手淫等不良行为习惯,一些学生打游戏机上瘾,并由此产生不少问题行为,影响学校的正常教育教学秩序。

(5)抑郁。一些学生在情绪上通常表现为悲伤、孤独、颓丧,自我评价消极,认为自己什么都不行,对学习缺乏信心,对所做的事抱有恐惧倾向,对改变自己的处境持悲观态度。这类学生往往不引人注目,他们不影响课内外秩序,不妨碍教学和各项活动,但随着其不良情绪的发展,其内心紧张程度的加重,他们会日益消沉下去,严重的可能发展为抑郁性精神疾患,有的会做出自伤行为,甚至出现轻生行为。

二、积极采取措施,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首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各种活动培养健康心理

中学生的心理问题有着特殊性和规律性,因此教育时也应采取相应的方法。学校要设置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帮助他们矫治和预防心理失调与心理障碍,教会他们自我心理保健。让他们学会了解自我、正确评价自我、认识现实、正视逆境、自信待人、自尊尊人、自助助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劳逸结合,科学用脑,提高学习效率;保持健康的情绪,借助释放、升华、转移、自慰等方式克服不良心境。

教师要指导学生阅读健康有益的课外读物,观赏体验大自然、文学艺术、社会中的“美”;逐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教师可遵循趣味性、可行性、发展性和序列性原则,采取制订计划,保证时间、人员和场地,积极宣传、及时指导和认真总结的操作策略,针对中学生在活动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健康心理。通过自主训练,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心理品质,克服惰性心理;通过情感训练,培养学生活泼开朗的心理品质,防止闭锁心理。

其次、帮助学生学会交往,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教師应帮助学生学会交往,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要帮助学生与父母建立良好的关系,教师要指导学生尊重父母,理解和体谅父母的苦心;指导家长关心子女的学习、道德品质和生活,在他们遇到困难时,给予及时的帮助和合理的指导,平等对待子女,尽量满足其正当要求,尊重他们的意见。我们还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热爱学生,对学生充满希望和信心,学生受到鼓舞,就会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高思想品德修养。平时的教学中指导学生正确地与异性交往,破除对异性的神秘感,形成健康的性心理,树立正确的性道德观念,使男女生相互尊重、关心和爱护,把旺盛的精力投入到学习科学文化中去,促进他们身心健康发展。

最后、优化班级心理环境,进行学习方法辅导,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

为了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除了常规教育外,还要注意在耳濡目染中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这主要有赖于学生所处班级心理环境的状况。班主任是营造班级心理环境的关键人物,这就要求班主任首先在教育教学实践和日常生活中不断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保持积极向上、平和的心境,养成健康开朗的性格,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其次要以爱心治班,关心学生,真诚地与他们交往;以民主治班,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组织他们参与班级管理,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创造宽松的班级氛围;通过团队活动、墙报、黑板报、专题讨论、主题班会等途径,促进健康舆论的形成;以活动治班,在适当的时候带领学生登山、郊游,在轻松的气氛中沟通师生心灵,拉近师生的心理距离。这样,可以形成良好的班级心理环境,吸引和团结所有同学,建立起民主、和谐、信任、友好的群体关系,使人人精神振奋,心情舒畅,焕发出无穷的创造力量,从而铲除滋生心理问题的土壤,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王红云.加强校园安全教育与管理,共同创建平安校园.当代教育论坛(校长教育研究),20008,(11)

[2]郑维康.青少年心理咨询手册.上海人民出版社

[3]姚本先,方双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导论.东方出版中心,2002

[4]王浩.对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管理体制的一些思考.教育与管理

作者:赵遇琦

上一篇:农民培训的远程教育论文下一篇:GPS定位测量技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