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中体育教学中学生存在的心理障碍调查论文

2024-04-16

对高中体育教学中学生存在的心理障碍调查论文(共10篇)

篇1:对高中体育教学中学生存在的心理障碍调查论文

[摘要]对高中体育教学中学生存在的心理障碍进行调查与分析,由此掌握调拉高中体育教学中学生心理障碍的方法,以帮助教师和学生掌握有效的心理调整技术,并采取相应的教学措施。

[关键词]体育教学 心理障碍 成因 调控

在体育教学中,心理过程始终伴随着整个教学过程,学生的心理矛盾随客观情况变化而变化,虽然表现形式不一,但仍有规律可循,教师必须在教学过程中调节好学生的心理状态,消除其心理上的障碍,这对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因此我们不仅要了解学生在体育过程中的心理卫生问题,还应掌握学生在体育学习中心理障碍的成因,以便遵循体育心理健康规律,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措施来提高心理品质,排除心理障碍的影响和干扰。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时象。

以滨州市滨城区第二中学2008级学生6个班,共320名男、女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2.研究方法。

(1)采用调查分析法、资料文献法、数据统计法。

(2)问卷调查情况。将学生分班集中起来,先讲解填表内容和注意事项,让学生认真、如实地填写后当场交表。为消除顾虑,一律不填姓名。发放问卷320份,全部回收且均有效。

二、研究结果的分析

高中生心理健康问题是一个极为复杂的动态过程。影响高中生心理健康的因素也是复杂多样的,既有自身的心理因素的影响,也有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因此,全面分析影响高中生心理健康的因素根源之所在,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是体育工作者一项新的教育任务。针对学生对体育课态度体验分析,笔者认为,在体育教学中引发学生心理障碍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1)轻视体育课。调查结果表明,学习体育课的主要动机是为了完成考试,认为体育课不是主课,只要及格就行,而应当认真学好其他文化课的不良心态,占被调查人数的54.4%。担心参加体育锻炼会耽误学习时间,影响学习效果,从而轻视体育课。学生进人高中学校后,主要是为了考大学,由于这种思想和心态的根深蒂固,因此大都应付体育课考试,出现故意请假,无故缺席,情绪不高,不愿主动去练,练习效果不好等轻视体育课的不良心理状态。

(2)厌学体育课。认为教学内容陈旧、枯燥、乏味,缺乏新鲜感,不喜欢上体育课,并把上体育课作为一种心理负担,占被调查人数的59.8%。首先,高中体育课的内容与初中、小学的内容基本相似。教学中教师统得过死的军训式教学,枯燥的讲解、示范、练习,单调的教材教法,因而导致一部分学生不愿去上体育课。其次,部分学生体形较胖或较瘦,性格内向,体育基础、身体素质又差因而产生自卑心理。他们在体育课上过分担忧具有一定难度技术和竞赛性的练习,害怕练习不好受到老师的批评和同学的鄙视,因而厌学体育课。

(3)恐惧、厌倦耐力跑。耐力跑教学中,产生恐惧、焦虑心理,占被调查人数的85.2%。其一是由于耐力跑多数是在跑道上进行练习,这样一圈接一圈周而复始地在跑道上进行单调动作的频繁练习,极易使学生产生枯燥乏味的感觉,从而在心理上对耐力跑练习产生恐惧与厌烦情绪,由此而使运动兴趣下降。其二是随着社会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及独生子女占绝大多数,普遍娇生惯养,心理脆弱,学生吃苦耐劳精神日趋减弱,对耐力跑这样一种枯燥的训练内容必然产生一种回避心理。

(4)人际关系不协调。在调查中有38.5%的学生人际关系不协调,不能在和谐、平等、友爱的运动环境中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和情感的愉悦。现在独生子女占绝大多数,普遍娇生惯养,心理脆弱。心理症状主要是交际范围比较窄,缺少和别人交往的能力,经常出现退缩、害怕他人、不能容忍挫折、固执己见等。有的学生在学习动作技能的过程中不能正确理解老师和同学对自己的评价,自尊心受到伤害。有的体育教师在对学生批评和纠正错误时不注意方式、方法,态度强硬并凌驾于学生之上,导致学生情绪低落,并容易产生烦恼情绪,长期下去就会形成人格适应不良的心理障碍。

三、对体育教学中学生产生心理障碍的调控

(1)从思想上正确引导学生。要注意培养学生刻苦顽强、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注意激发和调动学生锻炼身体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明确锻炼目的,端正学习态度。在教学中,让学生在思想上要树立不怕苦、不怕累,具有顽强毅力的品质;在锻炼中,有坚忍不拔的意志,要有意培养自己吃苦耐劳的精神,强化终身体育的思想。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习惯和能力。(2)教学方法的多样化。改进教学方法,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老师应努力改进教学方法,应将快乐教学、尝试教学、情境教学等有机地渗透于教学之中。要发扬协作型教学,重视教学一与其他诸要素的协调,使启发式的教法与创造性的学法有机地统一起来。在内容上强调“发现学习”,使学生成为教学过程的主体,学习的主人;在形式上强调“过程的自组”,多为学生提供获得成功体验的条件和机会,努力实现参与练习的全体性,人人都有练习的机会;练习内容的层次性,确保全体学生在不同层面上获得成功;练习要求的差异性,尊重学生的基础和发展需要;练习过程的自主性,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和目标意识,从而使他们从自学、自练、自评中,从互教、互学、互评中,从友爱团结的多向交流中,从自我肯定中得到满足,提高学习积极性,增强自我意识,发挥主体作用。

(3)精心挑选教学内容,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体育课的教材不仅要适合学生的身心特点,还要照顾学生的体育兴趣,满足他们的体育需要,尽可能地扩大选用教材的范围,使学习内容弹性化。增加一些选项课、专项课,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教师应加强它的趣味性、科学性、对抗性,变“无味”教材为“有趣”教材。另外,体育课中要多讲涉及到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使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标准,心理健康的影响,掌握心理保健方法,能够恰当地对自己的心理状态进行调整。

(4)创造良好的心理氛围。在学习中多创造一些良好的心理氛围。学生对教师的信任,可减少在练习时出现的紧张和害怕心理。教师对具有紧张、胆怯心理的学生应多加关心,少批评,更不能讥讽,应及时鼓励,使他们经常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他们“满足感”、“成功感”的情绪体验,从而逐步树立起信心。教师还可以利用语言对学生进行暗示。教师的语一言要生动、形象、准确,从而引起学生的注意。

(5)加强体育教师的自身修养。在新的时期,旧的知识结构已经不适应当前的教育形势,因此教师必须从健身育人的角度和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态度、行为、习惯等方面出发,学习新的专业知识,如新的教育理论、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组织形式和评价标准等。作为教师不但要掌握自然科学知识,还要掌握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知识,提高人文素养。体育教师是学生模仿的对象,其品德、修养,直接影响学生。因此,体育教师必须保持高度的职业责任感,在教学中以熟练、优美的示范动作和生动、有趣的讲解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结论

(1)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对目前心理问题颇多的高中生,应该倾注更多的爱心,关心他们的成长,使其将来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要开展好心理健康教育,提高中专生心理素质。

(2)影响高中学生体育学习障碍的内、外因素很多,其中有体育兴趣、体育意识、体育能力、教师素质、场地器材、服务设施、学生的消费水平等。因此对于教学中学生心理障碍的消除措施和方法也是多渠道的。从诱发的原因来看,首先是个体心理因素,其次是外界的影响。

(3)体育向来以其内容的丰富,教育方法的多样,特有的游戏活动,以及相当强的实践性吸引着喜爱它的学生。它以几乎包含了人的所有活动(知识的、身体的、情绪的、意志的)使学生身体得到全方位的锻炼,可以影响人的个性成熟与发展,乃至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融知识、技术、技能、道德品质培养为一体,采用切实可行的途径一与方法,努力使高中生心理健康水平得到提高,使他们真正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

(4)由于现在的青少年学生各自的生活环境不同,因此产生不良心理也带有倾向性。要以关心人、信任人为出发点,以感情为纽带,以内在动因激发为重点,引导学生心理机制的自我调节和适应能力。作为一名体育工作者,在当前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进程中,应加强自身的多方面的修养,全面掌握青少年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积极进行体育教学改革,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科学、合理、有效地提高学生们的健康水平,提高学生们的体育文化素养,以及培养学生体育能力和科学锻炼身体的习惯。

篇2:对高中体育教学中学生存在的心理障碍调查论文

——————网络对中学生心理的影响

【高中生社会调查报告_高中生社会调查报告范例_高中生社会调查报告参考】 调查人 xxx

调查时间 2002年7月15日~7月30日

调查方式 网上调查、摘集资料

调查结果

1.大部分中学生(包括上过网的和未上过网的)喜欢上网。2.中学生上网的目的: ⑴中学生上网,查阅自己爱好的信息或玩游戏者较多,其次是聊天、娱乐、收发邮件、下在音像资料或图片,再次是查阅资料、做网页、查阅有关知识的信息、浏览新闻等等; ⑵大部分男生上网是为了玩游戏;一多半女生上网是为了聊天;

3.比较热门的网站

搜狐、新浪等;

4.中学生上网的时间:

大部分中学生上网是在节假日,还有一部分是在放学后和同学一起上网;

5.中学生上网的途径

大部分中学生在家里上网,其次是去网吧或在同学、朋友家上网;

6.(非中学生)是否支持中学生上网:

支持者居多,反对者较少,大部分支持者的前提是“要正确对待,有限制地上网”。但很多中学生的家长反对或控制孩子上网。其反对原因大多是“上网耽误学习”及“上网容易受不良信息影响”;

7.网络对中学生的好处

⑴可以开阔视野,扩大知识面;

⑵因特网信息量大,信息交流速度快,中学生可以根据学习的需要,快速的查阅相关信息,并能及时了解世界新闻信息、科技动态,不受时空限制,这给中学生的生活、学习带来了很大的便利;

⑶由于网络的虚拟性,中学生在网上与其他人交谈时,不受时空的限制,方便的与其他人交流看法、心得,可以把平时不便于说的话说出来。从某一方面来讲,教师、学生家长可以在网上更好的了解学生的意见、建议,以及思想情况;

⑷可以促进中学生的学业。在网上查阅信息非常方便,学生可以根据学习的需要,找到合适的学习资料,甚至是合适的老师。这可以增加学生学习的动力和效率。

8.网络对中学生的坏处

⑴容易上瘾。

许多中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聊天室,不知不觉的出现了精神和身体上的病症,影响中学生的健康成长。

⑵容易受网上不良信息的许多网站(包括许多著名的大网站)的页面甚至主页上,都有一些不健康的内容,中学生很容易受它们的影响。有一些中学生受网上暴力内容的影响,甚至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⑶容易荒废学业。

许多中学生自控能力不强,上网经常着了迷,晚上经常拖得很晚,不但影响了这一天的写作业和复习,还影响到第二天的学习。

⑷网吧问题。

现在网吧的数量日渐增多,且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非法的网吧。许多中学生在放学后、节假日和同学一起去网吧上网联机打游戏、聊天等等,且上网时间很长。这不仅浪费钱财,而且在网吧里更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在调查过程中,许多接受调查的人都表示,很多网吧里电脑上的主页就是不良的网页。

⑸网上交友问题。

许多中学生在网上都有网友。而网络毕竟是一个虚拟世界,网上许多人说的都是谎话,很容易是中学生说谎、受骗,甚至在这些人的“引导”下误入歧途。

⑴许多网络游戏都含有暴力的内容。很多中学生上网就是为了玩游戏,经常接触这些游戏,就有可能使一些中学生掺入恐怖、暴力、以强凌弱等等不好的思想,给中学生的心理造成了较大危害。

⑵在调查中发现,聊天室中,许多人几乎句句不离脏话,而且经常谈论一些不良的内容。许多中学生长期沉迷于聊天室,不可能不受其影响。

⑶在网上,一切事物都是虚拟的。一些中学生长期沉迷于网络的虚幻世界里,有的人就会逐渐形成孤僻、沉默、不善于于别人沟通等性格。

分析

由调查可以看出

1. 中学生上网主要还是处于好奇心和爱玩。

2. 中学生由于上网而出现的问题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影响了学习;二是受到网上不良信息的影响。

但是调查表明,受到网络影响的中学生并不太多。一般中学生上网是出于好奇和网络信息量大且速度快。绝大部分中学生上网还是非常正经的。

少数由于网络而出现问题的中学生,他们的问题一般是出在了“玩”上。网络吸引他们的不是知识,而是其他他们所看到的事物。中学生好奇心强、爱玩,自控能力又不太强,这使这些过于沉迷于网络的中学生在生活、学习,乃至思想上出了问题。而且,促成他们出现了问题的不只是在于他们本身,其根源问题是在于,现在针对中学生乃至青少年的网站实在太少。一般上网,如果不是有明确目的地搜索信息,充斥于中学生眼中的网络世界的,更多的还是过于成人化的东西。真正能让中学生感兴趣,并能牢牢吸引住他们的有益的专门网站寥寥无几。正因为如此,许多感到寂寞、无聊而上网的中学生,才会被吸引到网络游戏、聊天室中来,或是在无意的浏览中,被不良信息所影响。而且,玩游戏、聊天时都很容易上瘾,时间往往在不知不觉中过去,这样就使一些中学生的身体受到影响,还影响到学习的效率和质量。

3. 一些中学生迷恋网吧的原因

⑴假期缺少能使中学生感兴趣的活动。

⑵缺少可以供中学生们娱乐、活动、放松的有益的免费活动场所。

许多中学生的学习压力大,因此在节假日,都很想去外面放松一下。但现在正是缺少能真正让他们放松而且能在玩中学到知识的场所。而像科技馆等场所,虽然比较好,可是门票往往很贵,而且展品也很少更新,中学生不可能经常去。所以,正是这种“真空”使网吧得到了机会。而且网吧为了增加顾客,上网的价格不贵,还增加了许多能满足学生们“爱玩”性格的游戏,这更使中学生经常“光顾”网吧。

⑶对非法网吧的打击力度不够。许多非法网吧已转到了“地下”,这更使执法人员无法清除它们。

针对问题的解决办法

1. 中学生自己要加强自控能力,上网避免浏览不良信息,并要少玩游戏,安排好上网的时间,不要太长。

2. 老师和家长应该引导学生上网,不能盲目的“堵网”,而应该通过各种培训教育,积极引导学生主动接触、了解并使用网络,并通过教育,提高学生的素质,重点培养他们的判别是非的能力,增强道德判断能力,使中学生能自动远离网上的不良信息,并能熟练的使用网络来为自己服务。

3. 应多多建立一些针对中学生的网站。

这些网站不应该是说教式的,而应该是非常有趣味,能吸引住中学生,并能使中学生在“玩”中学到知识,受到教育。应该调查中学生更喜欢什么样的网站,更喜欢什么内容的网站,并将这些有益的内容加到这些针对中学生的网站中,使它们能真正贴近中学生,把他们从网络游戏、聊天室中吸引过来。

可以在这些网站中加入一些论坛,是中学生能在其中畅所欲言,发表对网站,对老师、家长、学校的看法和建议,倾诉自己的想法和苦恼,这样就能用许多中学生都喜欢的方式,不但是中学生远离不良网站,还能更实际的解决他们的心理问题,改进老师、家长的教育方法,改进网站的内容、效果。这样做往往是事半功倍。

4. 应该努力监督网络中网站的内容,净化网上环境,如果发现对中学生思想、行为有误导作用的网站,应该把它们清除。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5. 针对网吧的问题,应该加强对非法网吧的监管力度,一发现非法的网吧,就要坚决清除。可以发动中学生“举报”非法网吧,给监察网吧提供便利。

篇3:对高中体育教学中学生存在的心理障碍调查论文

高中生正处于身体发育的第个二高峰期, 心理上处于一个半幼稚、半成熟的时期, 也是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矛盾的时期, 在心理发展上表现出半幼稚、半成熟的状态。他们有较强的自尊心、自信心和渴望独立的愿望, 但往往不能自我监督, 遇到困难容易灰心丧气。有时很懂事, 有时又流露出稚气。现在的中学生独生子女居多, 父母的溺爱让他们辨别是非的能力不够强, 因而容易沾染一些不良习气, 导致他们自我意识过强、懒惰、自私、适应环境能力差, 少数人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二、体育课教学对高中生健康心理影响的优势分析

学科的品德教育多以说教为主, 多运用讲授法、谈话法、读书指导法等方法, 而体育课教学则寓教育于身体活动中, 多通过练习法、游戏法和矫正法等多种方法进行。因此适当的、有组织的体育活动对于大部分处于高考压力下的高中生来说, 无疑是效果极佳的。体育课的组织教学正好提供了这样一个平台, 通过这个平台, 教育者能够更接近、更容易了解学生的心理活动趋势和变化, 使教育者可以抓住有利时机, 因势利导, 有的放矢做好教育工作。

三、体育课教学活动对高中生健康心理影响的具体表现

1. 培养高中生的集体观念和荣誉感

高中生已经形成了比较鲜明的集体意识, 但是这种集体意识是有局限性的, 往往是“小团体”意识占主导。而体育教学所具有的集体化、合作化的特征, 决定了学生必然以个体或群体的形式参与各种更大集体的身体活动。在活动中通过相互之间的接触、切磋、合作、对抗等, 会使得个体与个体之间、个体与集体之间, 人际关系的交流更直接、更广泛、更贴近社会, 形成一个特定的课堂社会, 在某种程度上满足了学生进入启蒙社会的心理需要。教育者可以充分利用这种模拟的社会环境, 在各种练习、活动、比赛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自我, 正确地交友, 正确地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 增强其社会的适应能力, 从而培养文明的行为规范和高尚的道德修养。使高中生逐步认识到关心与支持、鼓励与帮助、尊重与信任、理解与体谅在合作和交流中的重要性, 作为集体中的一员, 必须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和荣誉感, 只有关心集体, 和大家协同配合, 才能增强集体的凝聚力。

2. 培养高中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高中生普遍处于巨大的升学压力之下, 来自学校、家庭、社会的期盼, 对他们的成功之路形成了各种各样的影响, 有积极的一面, 也有消极的一面。高中生正是生活在这种鼓励、期盼、怀疑、彷徨的多重心理中, 对于自己渴望的成功到底该采取何种方法是矛盾的和不确定的, 而在体育教学中, 学生的思想、能力、意志、情绪、态度等特征暴露得特别快。比如广播操, 面对一个复杂的新动作, 能否及时准确地掌握?足球比赛面对一群强大的对手, 能否平静地应对?同样的环境和遭遇所引发的每个人的心理特征是不同的。成功了, 喜悦与得意溢于言表;失败了, 气馁与沮丧随之而来。急躁与冲动、紧张与焦虑、胆怯与自卑的情绪在体育教学活动中表露无遗。体育教育工作者可以抓住学生思想行为充分暴露的有利时机, 因势利导, 引导学生正确地看待成功与失败、顺利与挫折、长处与短处, 提醒他们看清自身的优势和不足, 克服不健康的心理障碍;培养学生良好的意识、情绪和行为;在长期的体育教学活动中锻炼他们面对成功和失败的自我控制能力、心理调节能力;使学生在失败、成功、再失败、再成功的循环中不断积累成功的体验和失败的教训, 增强承受挫折的能力, 保持稳定的情绪、乐观的心态, 这样才能让高中生以健康的心理走上属于他们的成功之路。

3. 培养高中生形成坚强的意志品质

现在的高中生大多出生于20世纪90年代以后, 无论来自城市还是农村, 他们大都生活在家人的百般呵护之下, 抵抗挫折和失败的能力和心理都还很差。体育教学活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形式, 而身体练习不仅有生理上的作用, 而且还伴随着知识传递、心理活动、情感体验等一系列因素的出现。因此, 我们在体育教学中, 根据学生直接参与、身体力行这一实施性强的特点, 刻意安排一些艰苦的环境体验, 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刻意营造紧张的、对抗的比赛气氛, 着力培养学生沉着冷静、机智果断、结构健全的个性心理和坚强的意志品质。

4. 促进高中生良好修养的形成

现在的高中生处于信息爆炸的时代, 大量的信息扑面而来, 使他们感到困惑和难以取舍, 对于成长和学习也带来了更大的挑战。体育教学活动可以创设轻松和谐的氛围, 伴以动听的旋律, 让学生通过充分展示外在的动作来表达内在的情感, 从而发展个性, 陶冶情操, 培养良好的气质, 提高审美意识, 使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品质;还可以通过体育的“成功感”和“收益感”, 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

篇4:对高中体育教学中学生存在的心理障碍调查论文

关键词:体育锻炼;高中学生;心理压力;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R17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8136(2010)11-0120-03

高中學生很快就要面临择业或继续求学的人生选择。面对新的挑战,何去何从,这对于涉世未深的高中学生来说,实在是个难题。家长对子女过高的期望、社会的多元化价值取向,也使得高中同学经常体验强烈的内心冲突和压力。高中阶段,随着高考的临近,学生们进入到紧张的复习备考状态,你追我赶,于是有些学生感到竞争激烈,压力大,心情紧张,除了日渐加重的学业和考试负担之外,来自社会、父母、友人以及生活环境等方面的精神压力也愈来愈大。强烈的心理压力困扰会导致各种心理障碍和行为异常现象的产生,如:厌学、弃学、离家出走、焦虑、抑郁、早恋、自卑,甚至犯罪、自杀等[1]。过重的心理压力不仅影响他们的学习成绩,还会严重影响他们心理的健康发展。可见,帮助高中学生缓解心理压力已成为教育工作者和学生家长的一种责任。

近年来,国内对高中学生心理压力现状已有较为广泛的关注,对于高中学生心理压力的原因还缺乏较全面的分析,更缺少相关干预研究。本文旨在从积极干预角度将体育锻炼运用于指导控制高中学生学习中的各种压力源,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提高高中学生的应对能力,最终改善高中学生的身心状况;同时,探讨体育锻炼对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积极作用,以便寻找有助于他们心理健康发展的有效手段和途径。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山西省临汾市尧都区5所中学高中年级300名学生,其中,男生200名、女生100名。

1.2 研究方法

1.2.1 问卷调查法

本研究用自制“青少年的生活情况问卷”,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发放开放式问卷300份,收回有效问卷226份。为了消除调查学生顾虑而影响回答真实性,本次调查采用迂回方式,具体操作是每次去一所学校,入班分小组(20人)发放问卷,5所中学循环调查直至结束,指导语中请他们回顾近1年来的情况,让受试者根据每种因素对自己心理的影响程度由轻到重按照1-10的等级标准进行回答。调查中将每周参加体育活动3次(累计120分钟)以上的受试者列为经常运动群体,不足上述要求者为不经常运动群体。对这两类学生进行对比分析。

1.2.2 数理统计法

调查结果全部输入计算机后,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Roy(Sister Callista Roy美国护理理论家)认为,人是身、心、社会的统一整体,是一个不断与变化的环境进行互动的适应系统。当机体内外环境的刺激作为输入进入机体后,机体适应系统通过生理调节器和认知调节器进行控制、调整,即产生在生理方面、自我概念方面、角色功能方面、相互依赖方面的适应性或不适应性输出反应。适应是一个促进生理、心理和社会完整性的过程,也是一种达到生存、成长、繁衍、主宰和自我实现的最终状态。生理方面的适应反映生理健康,自我概念方面的适应反映心理健康,角色功能和相互依赖方面的适应反映社会方面的健康;而不适应性反应则导致疾病。

2.1 高三学生心理压力源及维度建构

存在于高中学生自身和周围环境,引起高中学生身心失衡的刺激因素,都可成为高中学生心理压力的来源,称为压力源。识别高考学生学习中的压力源,可以使教育工作者在高中学生产生心理紧张疲劳的早期,即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控制压力源,并指导高中学生作出积极反应,避免造成进一步的身心危害。引起心理压力的刺激因素是多方面的,根据在适应反应中所起作用不同,可以将压力源分为主要刺激、相关刺激、固有刺激,二组刺激的联合效应构成了机体的适应水平。将调查的数据进行统计处理,现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分析,见图1。

2.1.1 主要刺激

主要刺激指当前最明显、最强烈影响高中学生适应行为的因素。调查显示:考试、个人前途、学业方面的问题是高中学生主要的压力来源。考试焦虑体现在对考分的过分看重,说到底是对自己未来前途的焦虑。一方面同学们都有提高成绩需要,而另一方面,又容易产生浮躁、厌烦情绪,导致学习无动力或动力不足。调查中多数高中学生勤奋好学,追求个人发展。但现实存在高中学生学习超负荷、干扰身体生物节律等现状。对未来的内心期望与现实之间的冲突造成高中心理压力,从而产生悲观、沮丧、焦虑、失望、抑郁等情绪反应,长此以往,严重影响高中学生的身心健康。

2.1.2 相关刺激

指现实存在的,可能对高中学生有影响的刺激源。调查显示:家庭、同学朋友关系、师生关系方面的问题也是高中学生的压力来源。高中学生每天置身于繁重的学业学习的环境中,随时处于一种高度的心理应激状态;同时,高中学生在学习中需与家庭、朋友、同学、老师等进行交往,如不能正确处理,常陷入人际冲突,造成高中学生情绪低落,筋疲力尽,甚至产生“自闭症”。

2.1.3 固有刺激

指影响高中学生适应水平但性质不明确的刺激源。调查显示:生理、金钱、环境污染方面的问题对高中学生产生不同程度的困扰。高中学生缺乏必要的生理卫生知识来进行自我调适;另外,许多高中生心理素质差、身体健康状况不良等也是影响高中学生适应行为的因素。学生在学习中常常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精力分散和“走神儿”现象。造成注意力分散的原因在学习中常常有以下几点:因单调刺激而引起的厌倦感,如学习材料重复、枯燥;是否注意对象的价值导致意志努力失败或放弃努力等。还有家庭经济状况、环境状况也会影响高中学生情绪状态。

2.1.4 控制各种压力源

人在面对刺激时能否作出有利的反应取决于自身的适应水平,即适应能力范围。当全部刺激均作用于适应范围内时,输出的将是适应性反应,反之,则输出不适应性反应,导致疾病发生。控制或改变各种刺激因素,可以减少压力源的作用强度和范围,减轻压力给高中学生带来的身心损害程度。

2.2 “青少年的生活情况问卷”的信、效度分析

根据调查分析,将高中学生的压力源分为主要刺激、相关刺激、固有刺激3个维度编制评定项目,以单个项目评分与总分Pearson相关系数≥0.50为初筛条件,确立:考试、个人前途、学业、家庭、同学朋友关系、师生关系、生理问题、金钱、环境污染,9个项目构成青少年的生活情况问卷;以50名高中学生间隔2周重测,评定该问卷的重测信度;运用该问卷对300名高中学生进行调查,计算Cronbach α系数,评价内部一致信度,该问卷两次评分Pearson相关系数为0.930,Cronbach α系数为0.816,见表1。

根据信、效度分析结果确定青少年的生活情况问卷项目,问卷包括3个维度9个项目,即考试、个人前途、学业、家庭、同学朋友关系、师生关系、生理问题、金钱、环境污染。让受试者根据每种因素对自己心理的困扰程度由轻到重按照1~10的等级标准进行回答。

2.3 参加体育锻炼与心理压力诱因及其困扰程度的比较

通过对高中学生参加体育运动情况的调查,将受试者分为经常参加体育运动锻炼者和不经常参加体育运动锻炼者两个群体。也就是说,将每周参加体育活动3次(累计120 min)以上的受试者列为经常运动群体,不足上述要求者为不经常运动群体。然后再比较他们在心理压力困扰程度上的差别。

表2是300名高中学生不同运动群体心理压力困扰程度的比较情况,可看出,在主要刺激和相关刺激分量表中不常参加运动群体的压力困扰程度高于运动群体,并在各项主要诱因上呈现出显著性差异(P<0.05)。

这说明参加体育运动对青少年心理压力的缓解和减轻有积极的作用。因为体育运动能够提高人的适应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能力,通过运动竞赛活动能促进人际交往,通过追求更好的运动成绩不仅锻炼了他们的身体,也增强了他们勇于克服困难的精神,体育锻炼可以培养他们豁达的胸襟、乐观的性格、坚强的意志,并能改善人际关系等。因此,经常合理地参加体育运动有利于高中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2.4 高中学生应对方式分析

2.4.1 提高高中学生对心理压力的适应能力

就压力源本质而言,并没有绝对好的或坏的压力源,人对变化的适应情况取决于输入的刺激和人的适应水平,即个体所处的情景和采用的适应方式。如何提高高中学生的适应能力、掌握应对技巧,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调适高中学生心理压力的目标,就是通过强化生理调节器和认知调节器等适应机制,扩展高中学生适应能力范围,使个人能忍受较大范围的刺激,促进高中学生作为适应系统在生理、心理和社会方面的适应性反应。

2.4.2 高中学生自我缓解心理压力的方式

高中学生在心理困扰时自我缓解心理压力的方式,个体都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自我缓解心理压力方式和方法各有不同。调查结果显示,其中,男生中大部分是自己想办法解决,而大部分女生是找人商量帮助解决,总的来看,他们自我缓解心理压力的方式首选是睡眠,其次是锻炼、交流和营养等。

高中学生学习任务多,过于强烈的自我实现动机,同学竞争与人际压力等因素,会导致学生失眠;食欲下降、严重的攻击性倾向;逃避,经常想到一个没有人的地方自由活动;对网络充满向往,不能自制、长时间不愿参加集体活动等;这些持续的、过载的压力是有害的,甚至造成严重的心理疾患。学校老师和家长都应关心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正确指导学生形成适合自己的、有效的释放压力和心理调适的方式。具体方法如:习惯养成法,针对自己的特点,养成一些好的习惯。如体育锻炼的习惯、按时作息的习惯。活动转移法,在自己感到压力比较大的时候,参加一些活动,如跑步、唱歌、画画等。交流释压法,主动和比较要好的同学朋友或老师、家长谈一谈,以得到他们的帮助等等。

3 结论

(1)高中学生普遍存在心理压力,造成心理压力的压力源是考试、学业、个人前途、家庭、金钱和环境污染等。

(2)高中學生必须学会调节自身的心理压力。保持适度的心理压力有利于高中学习、备考,但压力过大,会造成紧张、急躁心情;没有压力,也不利于学习效率提高。要将压力积极转变为动力。

(3)高中学生中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其心理压力明显低于不经常参加者。说明经常参加体育运动有利于高中学生调节自身的心理压力。

(4)学校教师和家长除了指导高中学生制定学习计划,注重文化知识学习应对高考之外,还应全面关心学生的身心健康,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严进,路长林等.现代应激理论概述[M].科学出版社,2008,6:13-15

[2]甘甜,毕重增,阮昆良.中学生心理健康测量工具使用回顾与展望[J].中国学校卫生,2007,28(2): 191- 192

[3]江琦,张大均.中学生考试心理问题结构的验证性因素分析[J].心理科学,2006, 29(1): 165- 167

[4]郑希付,许锦民,肖星.中学生考试焦虑与元担忧[J].心理学报,2006,38(3):392-398

[5]张亚玲,杨善禄.中学生的学习动机与学习策略的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9,(4):35-39

[6]王极盛,李焰,赫尔实.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的编制及其标准化[J].社会心理科学,1997,46(4):15-20

[7]王红红,周昌菊.妇女围绝经期体验及相关因素调查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1998,33(9):500.

[8]潭玉兰,宋玉兰.运用ROY适应模式管理护士职业压力初探[J].护士进修杂志,2002,17(2):95-97

High School Student Pressure and Physical Training Adjustment Investigation and Study

Yan Fei

Abstract: After analysis of a questionnaire test 300 senior middle school students,it was found that disturbances caused by mental stress existed commonly senior middle school students in this city.The prevention of pressure source and improving of senior middle school students adaptability were discussed to them ability to pressure source.For those participating physical activities regularly, they were less affected by mental problems than those who did not participate to physical activities regularly. It was concluded that regular participation of physical activities was benefit to healthy mental development of youth.

篇5:对高中体育教学中学生存在的心理障碍调查论文

学校教育给人的影响是全面、系统深刻的,当前的中小学校教育存在的问题不少,学校生活对学生心理健康造成负面影响主要的原因有哪些,是指导学校管理和教师教学行为的重要依据。本人采用测量工具《中国心理健康量表CMHI》(青少年版适用于10-18岁),选取甘肃省张掖市和平凉市华亭县作为抽样地区,随机抽样,共四十八个班,发放2256份问卷,调查情况分析如下:

第一,学生的在校学习时间过长,学习压力过人,是造成中小学生心理问题最重要原因。

在我们的调查中,81.2%的学生认为学习压力比较大;周一到周五早晨7:00以前起床的占到96.6%,晚上11点以后睡觉的,初中生达到52.7%,高中生达到91.1%;学生感觉有些困倦或很困倦的小学生达到47.4%,初中生达到77.6%,高中生达到85.3%;一半以上的初、高中生认为自己的学习负担很重学生的学习任务重,作业量大,学生的自由活动时间过少,学习内容枯燥乏味,既激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浪费了大量的精力时间是初三乃至高三学生的学校生活现状在城市里相当一部分家长周末都安排孩子参加各种培训班,诸如外语提高班、美术班、钢琴班、书法班、电脑班等等,在学校里学生处于高强度的学习中,课余时间又被这些“额外学习任务”挤压,这无形中给孩子增加了许多负担从而使不少学生产生诸如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情绪低落或不安、烦躁等症状,这不仅影响到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更会严重损伤孩子的心理健康。

我们通过调查并统计分析发现高一年级学生生活事件因子平均值明显高于其他年级。由结果显示,学习压力类、人际关系类生活事件是最重要的应激源,这也是学生焦虑行为的重要原因。

第二,小升初、初升高、高考的升学压力也导致了学生的焦虑行为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

当前许多学校的现实教育指导思想和教育教学行为仍然走“应试教育”的老路,月考、期中、期末考试等小考和小升初、初升高、高考等大型考试,压的学校、教师、家长都围着考试转,更甚者考试形式由一学期的期中、期末考试转变为月考加周考、口测,为了“激励”学生考高分,每考必张板公布成绩,开大会小会表彰总结,学生一遇考试就十分紧张,学生中宁可缺考也不愿经历“挫败”的情况时有发生。

第三,农村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平衡,造成教育发展极不平衡,“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化缓慢,

个别地方信息闭塞,教育行政管理和学校对教师的管理和培训不到位,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都陈旧,如教育方法简单粗暴,不尊重甚至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教育方式随心所欲,无视学生的个性、独立性,教师对学生的体罚和变相体罚相当严重,对于这些问题,学生表现为心理上的压抑、抵抗意识、对立、多疑、孤僻、粗暴、野蛮,甚至出现心理恐惧或软弱、胆小怕事、心神不宁,出现各种心理问题和偏执行为。

第四,学生的个性差异是教育要面对的现实,学校教育仅仅用成绩、守纪等某些单一的标准把学生划分成好学生和坏学生,则压抑了学生在不同方面的发展的可能性。

第五,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对教师培训不重视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教师对学生问题行为心理辅导能力缺失

不能适应教育的需要,是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因素又由于社会分配不公教师收入相对较低,生活清苦,再加学校利益分配不当,教师心理不平衡,对自我充电缺乏信心,造成有教师队伍不稳定,全国教师平均工资在不同行业中仍然排名偏后,有些地方甚至拖欠教师的工资,甘肃省这几年来教师虽然工资收入有较大的变化,但仍然比其他行业、阶层要偏低,“孔雀东南飞”的事情每年都在发生,对教师队伍的稳定产生了消极的影响,尤其农村教师工作条件差、生活环境差,教师的经济地位低下,社会地位必然低下,使他们的心理失衡,这种失衡必然影响到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仅为完成学校“评比制度’,下达的教学任务而工作成为教师工作普遍性心理动力,不重视与学生之问的交流,不注重或不愿对学生失当行为进行校正,而且相当一部分学生认为自己跟老师的关系紧张,我们的调查中37.9%的学生认为自己有问题不愿意或没有机会与教师交流,也是这一现象的佐证。许多教师面对经济大潮、面对生活的压力更是热衷于挣钱的门道,对本职工作敷衍了事,责任心不强,这样的教师自然培养不出心理健康的学生。

总结:

要解决目前学校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我们认为应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德育体系中;学校要重视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状况,对教师进行心理健康知识讲座或培训;教师要积极进行自我调节,使自己保持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心态;教师要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积极引导学生消除压力,把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作为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重要手段。

★ 专科论文

★ 驻西南某部战士心理健康调查论文

★ 中学生心理健康论文

★ 小学生心理健康论文

★ 专科论文开题报告

篇6:对高中体育教学中学生存在的心理障碍调查论文

人类的心理与行为是在后天环境下,在家庭、学校和社会等的教育影响下,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才在先天素质的基础上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随着“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教育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教育的投人力度逐渐加强,校园的物质基础建设得到很大改善,校园环境整洁、美丽优雅,使人精神偷快、轻松,给人以充满生机和奋发向上的感受,校园的绿色植物不但能增添空间的绿意,而且能培养不少生活的情趣,令人心旷神怡。在这优美的校园、清新的空气、充足的阳光里进行体育教学,使学生们呼吸更加通畅、心情欢愉、忘却烦恼,从而改善大脑皮层的状态,使其兴奋与抑制达到新的平衡,精神状态也得到应有的调节。加之体育教学一般都是在生动、活泼、风趣、形式富于变化的环境中进行,学生存有的紧张情绪得以松弛,自卑、优郁、脆弱的心理,也在此种融洽环境中得到抑制。

1.2高校校园的体育文化环境对心理障碍的克服

篇7:对高中体育教学中学生存在的心理障碍调查论文

一、高中体育教学在培养学生心理素质中的优势

首先,高中体育教学有助于促进学生的认知能力的发展,能够调节学生自身的压力,促进学生培养健康的人格和坚强的意志。我们知道,体育锻炼是一种相对积极乐观的活动方式,需要学生能够快速地感知理解并且能协调自己的身体来完成相应的动作要求。久而久之,学生就能够变得更加灵活以及敏锐。

其次,体育锻炼能够合理地调节学生的心理健康,尤其是在正确的指引下的体育锻炼方式,它能够有益于学生的心理状态的发展。在学生们完成协调动作的同时,也能够学会更多的与其他人协作的方式,进而有利于学生未来与他人的交流和沟通,提高学生们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最后,体育锻炼也能够磨炼学生的性格,使得学生变得更加的坚强,开朗,乐观。在进行一些属于集体性的体育活动的时候,可以使学生能够逐步地形成一种相对外向的性格,进而有了更强的适应社会的能力。在体育活动中所培养的良好的坚强的意识,对于学生的未来的发展也是有着无尽的好处的。学生们通过体育训练来克服自己心理上的障碍,通过这些相对困难的项目来锻炼自己坚强的意志,培养自己的品格。

二、通过体育加强学生心理素质的策略

(一)家长要转变思想观念

学生家长的思想观念,是影响学生能否抽出时间参加到体育活动中的直接动因。就学生家长自身来说,应该主动地了解自身孩子的各种情况,改变一味地追求考试分数的行为,关注孩子的身体健康。首先,要得到家长的支持,教师应该在思想上与家长沟通好,让他们知道体育活动的必要性和孩子身体发展的重要性,逐渐改变家长对足球运动的偏见。其次,政府应该制定合理的措施,改革考试制度。只有改变这种应试制度,避免各种辅导班给家长带来压力,从而来改变学生家长的观念。最后,社会媒体也应该引导舆论,改变学生家长只重视学生学习,而不重视学生的身体健康,综合素质发展的思想观念。

(二)提高教练水平

教练队伍是提升我国校园足球整体水平的一个直接而又重要的原因。教练们拥有了相当高的水平之后,也能够给予学生更多的支持,并且能够给学生带来实质性的建议。在这方面,首先,要给这些教练们一个相对宽松但是又有一定竞争力的工作环境,让教练们能够在这种情境之下发挥出自己最好的水平。同时,也要加强对这些教练的培训。学无止境,教练们也需要在不断地学习中提升自己。学校也要帮助提高教练们的专业技能以及他们的理论知识,进而能够提高教练的训练水平,进而提高学生的能力。

(三)尊重个体差异,进行针对教学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会发现学生之间是存在着个性的差异的。对于每个人,不管是先天因素所造成的个体差异,还是后天的成长中家庭教育以及学校教育所造成的个性差异,都会对学生产生相对较大的影响。这导致了学生在智力、兴趣、性格、气质以及学生风格上都产生了较大的差异。学生的学习不仅受到教学活动的影响,也会受到自身因素的制约。这也就造成了有的学生学习效果好,有的学生教学效果差一点。因此,教师也必须了解学生的不同差异,并且根据学生的兴趣来采取相应的适当的教学方法,从而来进行因材施教。这些差异虽然很难处理,但是需要教师来采取方法灵活地去处理各种各样的情况。了解了学生的情况之后,可以帮助教师理解学生差异的原因,又可以帮助教师针对学生的情况进行有效的教学。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首先需要合理地安排教学目标,制定多层次的教学目标。其次教师也可以针对学生的差异,布置不同的学习任务,使得每个学生都能够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更好地提高自己。

(四)构建平等的师生关系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和老师之间要相互尊重。传统文化中把老师放在较为神圣的地位,这个想法是没有问题的,但是新课改提出了一种新的教学理念,就是师生平等。因此,课堂中的师生对话要遵循二者互相平等和互相尊重的原则。虽然老师相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有学问,知识渊博的长辈。但是,当二者建立一种相对平等的关系的时候,这样对于老师教学来说也是有很大的好处的。二者是一种以朋友的方式来进行交流,也因此,当学生出现问题的时候,也愿意积极主动地去和老师沟通交流,从而,老师也更容易发现学生所遇到的难题,构建温馨和谐的课堂氛围。而当二者建立了相对良好的氛围,教师也能够变得更加了解学生。老师应该和自己的学生成为朋友,了解自己学生的兴趣所在,与他们同欢乐。忘记自己的教师身份,这样学生才会真正地向老师敞开心扉。作为一个老师,应该创建一种和谐的氛围,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只有老师尊重学生,相信自己的学生,学生才会反过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排除自己的心理障碍。只有创建一种民主和谐的氛围,才能够激发学生去提出问题,进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同时,老师应该针对不同的学生提出的不同问题,有针对性地去解决他们的问题,不能够统一而论。

参考文献:

篇8:对高中体育教学中学生存在的心理障碍调查论文

体育运动一般都具有艰苦、疲劳、激烈、紧张对抗及竞争性特点, 学生在参加体育锻炼时, 总是伴着强烈的情绪体验和明显的意志努力。因此, 通过体育运动, 有助于培养学生勇敢顽强、吃苦耐劳、坚持不懈、克服困难的思想作风, 有助于培养团结友爱、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 有助于培养机智灵活、沉着果断、谦虚谨慎等意志品质, 使学生保持积极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

一、体育运动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1) 体育运动有助于智力的发展。体育运动不仅可以是运动者的注意、记忆、反应和想象等能力得到提高, 还可以使其情绪稳定、性格开朗等, 体育运动对智力发展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促进大脑的开发于利用;提高脑力劳动工作效率。

(2) 体育运动有助于调节情绪。国外专家研究表明, 经常参加身体锻炼者的焦虑、抑郁、紧张等消极心理变量水平明显低于不参加身体锻炼者, 而愉快等积极的心理变量水平则明显要高一些。体育运动之所以能够调节情绪, 其中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体育活动的参与者能够体验到运动带来的愉快感觉。

(3) 体育运动有助于坚强意志品质的形成。

(4) 体育运动有助于增强自我概念。自我概念是个性主观上对自己的身体、思想和情感等的整体评价。坚持体育运动可使体格强健、精力充沛, 对于改善人的身体表象和身体自尊至关重要。

(5) 体育运动有助于人际关系的改善。人们可以通过体育活动来结识更多的朋友, 大家和睦相处, 大家处于融洽的氛围中, 令大家的心情舒畅, 精神振奋。

(6) 体育运动有助于消除心理障碍。在当今社会中, 社会竞争的激烈和生活压力的加大可能使许多人产生各种心理障碍, 适宜的体育锻炼能使有心理障碍的个体获得心理满足, 产生积极的成就感, 从而增强自信心, 摆脱压抑、悲观等消极情绪, 并消除心理障碍。在国外, 体育活动已被公认为是一种心理治疗方法。

二、引导高中学生参加体育运动, 塑造完美体魄

在现代社会中, 许多人都利用平时空余的时间参加健身或者体育运动, 不仅为了使自己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 还希望通过健身塑造出完美体魄, 练出独特的个人魅力, 而这也是高中学生步入社会所必备的条件之一。但是高中学生在此过程中, 许多同学因为学业紧张, 把所有时间都投入到学习中而忽视了对身体的锻炼。因此, 在校园生活中学校应鼓励学生适当的参加体育运动, 培养学生终身学习和终身锻炼的好习惯, 引导学生处理好文化学习与体育锻炼的关系。

1. 将体育运动纳入高中学生日常生活当中

高中学生学习压力大, 存在很多不良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 例如:久坐和不良的写字姿势影响学生的身体健康, 懒得排队打饭而选择吃方便面等。不良的生活习惯加上缺少参加体育运动直接影响了高中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健康, 这就要求高中体育教育应该正视学生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惯中的有害因素, 并想方设法通过理论上的引导与实践中的规范, 为高中学生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打下扎实的基础, 同时, 引导学生养成积极参加体育运动的习惯, 将体育运动导入其生活方式中, 使其成为校园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主要组成部分。

2. 引导高中学生参加体育运动, 促进其社会化进程

体育运动可以很好地促进高中学生个体社会化进程。所谓社会化应该被视为一种终身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 人类的行为不断被社会互动所影响, 它使个体能够发展自己及发掘其潜能, 能够学习并做出调适。社会学家认为, 在促进人的社会化主要的社会化结构中, 学校是其中最重要的次级社会化结构。在学校, 校园环境、班集体、各种校园社团组织、校园网等成为个人社会化的主要力量。它表现的不仅是一种社会生活, 同时也是一种社会大众的体育参与还是社会团体综合实力的体现。而在此环境中的社会互动, 则帮助人们学习组成其文化模式的价值观、人生观, 世界观。高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 这一时期正是心理不断完善的阶段。引导高中学生参加体育运动, 则可充分利用校内的环境因素、群体因素、校园组织及媒体等对学生的影响, 更好的推动其社会化的进程。帮助高中学生摆脱自我封闭的困境, 满足其社会交往的欲望, 为其健康心理形成与建立正常社会交往提供桥梁和纽带。

3. 通过参加体育运动, 提升高中学生抗压抗挫折的能力

体育运动中, 胜败乃兵家常事, 参加体育运动, 学会在运动中品尝胜利的喜欢和接受失败的痛苦。这对于培养高中学生的耐受挫折和抗压的心理非常有帮助。体育运动培养人的一种“永不言败”气度, “追求自我, 超越自我”精神, 同时也塑造“胜不骄, 败不馁”的包容, 这种心态一旦形成, 会迁移到高中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中去, 使其积极地应对暂时的困难, 并主动通过自己的能力去克服困难, 取得最后的胜利。在这方面, 体育的功效显著, 其作用是其他校园教育无法取代的。

篇9:对高中体育教学中学生存在的心理障碍调查论文

关键词: 高中物理教学    学生心理    态度    解决方法

近些年,随着高考制度的改革,物理在考试中的地位看似有所下降,实则不然,物理在考试中的地位变得愈加重要。同时物理更加抽象且实用化,这样给学生的学习带来压力,让学生产生心理负担。高中物理教师要严格遵守素质教育的要求,把学生的心理放在教学的第一位,从学生心理出发,探究适合高中生的教学策略。

一、高中生学习物理存在的心理障碍

1.学生在物理概念的理解上存在认知困难

高中物理课程中存在大量概念,而高中生在认知概念时存在很大问题,很多学生在概念的认知上花费了很多时间,但是并没有做到真正理解。总的来说学生在概念的认知上存在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一是高中生在心理上还不完全具备理解高中物理概念的层次,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涉及的知识领域及思维的反应灵敏度都达不到课程标准。二是学生的知识储备有限。对于刚升入高一的学生来说,他们接触物理的时间很短,积累的物理知识也局限在一定范围之内,所以对于新概念的认知就需要更多时间和精力。三是旧概念的影响。物理学上存在很多看起来十分相似的概念,学生一不留神就会造成理解上的错误。比如学生在学习了动能守恒定律的公式就容易产生理解上的错误。

2.学生在理解物理问题上存在障碍

学生在理解物理问题时并不是在一个单纯的环境中进行理解的,而是在复杂环境的影响下慢慢理解的。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或多或少都会遇到一些与物理指示相关的概念,这些概念会影响学生对新概念理解的程度。同时学生在理解时通常会发挥自己的想象,一旦学生的想象超出教材范围,就会出现本质上的错误。另外学生会受到固式思维的影响。我们在生活中会遇到一些现象,生活经验告诉我们应该如何解释,而很多时候物理教材会告诉我们之前的理解都是错误的,这时就会对学生的心理造成不小的冲击。

二、消除学生学习物理心理障碍的方法

1.重方法

教材中有很多知识点只需要让学生进行简单理解即可,而教师很多时候会放大这些知识点的难度。比如在学习“斜抛运动”时,教材对“斜抛运动”并没有过高要求,教师只需要在讲解“平抛运动”时将“斜抛运动”的知识贯穿其中。。教师以简单的类比方法便能让学生快速理解和掌握“斜抛运动”的相关公式,大大提高物理课堂教学效率。

2.重实际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物理学科更注重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能力,培养学生把理论应用于实际的能力,以达到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比如在学习完时,学生不能简单认为自己知道这个公式,并且会计算相应的题目就行了,而是要尽可能地在日常生活中找到理论知识的原型。在学习这个公式之前,学生看到汽车上坡这件事并不会放在心上,但是在学习相关理论知识之后,学生就要学会关注这个问题。为什么当汽车在达到额定功率P之前可以同时增大牵引力F和速度V,在达到额定功率P之后,牵引力F和速度V便成了反比例关系。学生在实际应用中对所学习的理论知识不断进行理解和巩固,自然会将教材中的知识变成自己的本领。

3.重感情

对于物理这门逻辑性较强的学科来说,教师的情感态度对学生学习效率就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备课时就要勤加思考,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通过娴熟的教学技巧,解决学生心理的困惑,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首先教师可以从日常生活的细微处入手。教师可以在平时多与学生进行心灵上的交流,话题不在乎大小,只要是学生感兴趣的,能够触动学生心灵的话题都是教师教学的良药。久而久之,一旦师生之间跨越了距离上的隔阂,学生便会对教师敞开心扉,这样教师就不难知道学生心中的困惑和疑问,自然也就可以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其次教师要尽可能在学习上鼓励学生。当学生在学习时遇到困难,教师不要一味挖苦和斥责,教师要从学生思考问题的角度出发,很多在教师看来简单的问题在学生的眼中其实并没有那么简单。很多时候学生只需要教师的一句肯定和一个充满爱的眼神就足够了,因而教师要对学生敞开胸怀,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疼爱每一个学生,这样很容易就能帮助学生跨越心理上的障碍,走出学习的困境。

总之,教师的“教”要建立在学生“学”的基础之上,素质教育对教师的“教”提出更高要求,教师必须以学生为教学中心,充分研究学生的学习心理,既而转变教学思路,把学生的学习心理引导向正确的方向,从而能够切身考虑学生感受,张扬学生个性,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朱俊起.在物理教学中关注学生积极心理[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8(02).

[2]张雪冬.高中物理教学中以情优教的策略与运用的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5.

篇10:对高中体育教学中学生存在的心理障碍调查论文

摘要:中职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转折时期,面临职业竞争日趋激烈和就业压力日益加大的环境变化,他们在人际交往,求职择业和生活等方面易产生各种心理困惑。体育教学如能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来开展,可以培养中职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从而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良好人格的形成。

关键词:中职生心理特点、体育教学、心理健康、心理素质

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以下简称中职生)一方面要面对身心发展的不平衡,一方面又面临日趋激烈的职业竞争,在这双重压力下,心理必然呈现出各种各样的特点。中职生心理素质的培养这一课题也因此成为了中等职业学校教学管理研究中的热点。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笔者发现体育教学对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能起到特殊作用,随之对中职学校体育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提高学生的运动技能和运动水平,还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促进其心理健康水平,陶冶情操,磨练意志,培养合作、竞争的精神,并结合专业特点发展其必备的心理素质,以适应未来从事职业活动的需要,根据中职生的心理特点,开展健康心理素质培养的体育教学应从以下几点出发。

一、利用中职生自我意识的增强,提高其自尊水平

青少年的自我意识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第一,外貌身高。第二,身体运动方面的能力。第三,智力和社会交往方面的能力。中职生尤其是男生,对于他人对自身体能与运动能力的评价十分重视,比如说跑步跑得快,被教师同学称赞,这个时候就有一种洋洋得意的感觉,这就是自尊的一种心理体验。

二、开设多样化的体育教学项目,让更多的学生得到表现

体育运动的多样性为具有不同体育特长的学生提供展现与发展的可能,比如有的学生耐力好,在长跑中有优势;有的学生灵活轻巧,擅长技术型的体育项目,有的学生力量人,跳远投掷不在话下,因此,职业学校的`体育教学项目应该具有多样性,让更多的学生得到展示所长的机会。

特别指出的是,要关注女生在体育运动中的潜能发挥,比如开设健美操、体育舞蹈、瑜伽等的课程,一方面是顺应女性对形体美的追求,一方面女性身体柔韧的特点也可以在这些项目中得到展现,这对提升女生在身体运动方面的自我评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从而促使学生自尊的提高。

三、承认差异,给予明确标准与任务

职业学校的学生不需面对升学压力,并不强硬要求其体能技能的达标,因此在教学中有更人的弹性来发掘学生的潜力。

根据“最近发展区理论”,体育教师应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为其制定相应的练习目标。

例如,我在一次长跑训练课上发现一名女生体质特别弱,但好胜心特别强,一开始就用尽全力向前冲,不到三百米就脸色苍白腿脚发软停下来了。于是我对她提出另一套训练方案:这节课里你只要在多少秒内跑到500米就算过关,但是两个星期后你得在同样的时问内跑800米,我相信你完全可以做到。于是这位女同学在体能允许的情况下接受了两个星期的训练后顺利达标,她高兴地说:“原来这不是很难,只要自己加油”这一训练的结果不仅使这位学生体能达标,更重要的是促使其自尊水平的提高。

四、重视体育游戏心理健康,促进人际互动

体育游戏摆脱了传统体育教学的单调枯燥,其合作性与竞争性在更大程度上促进学生之间的人际互动。

如学生在进行“长江黄河”“贴膏药”“叫号抱团”等群体游戏时,常是异常兴奋,在嘻笑声中学会观察他人,了解他人,比如说发现哪位学生很灵活,哪位学生很公正,哪位学生犯了错勇于承认等等,在这样的游戏中训练自己的“察言观色”人际交往能力。

在分小组的游戏活动中,不论是与自己的好朋友围在一起,还是随机分组,学生交往的愿望都能得到满足。尤其是在随机分组中,学生更能体验到与人建立友谊的过程,有效地学习处理各种人际关系,增加社会交往的知识和经验。

又比如在游戏比赛前让学生分组进行练习,这样每组为了取得好成绩,就会互相督促,相互帮助,形成较好的团队集体风气。进行比赛时,同组的同学就会呐喊助威,从而促进同学间的友情互动。

上一篇:初一英语教学视频大全下一篇:二年级小动物作文3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