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大学文化论文

2022-04-17

【摘要】随着教育全球化与语言教育国际化的不断发展,英语教育已成为世界上各国所关注的主要教育内容,我国政府及教育部门也已认识到提高国民英语能力,对促进新时期我国国家事业建设有着重要意义。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西方大学文化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中西方大学文化论文 篇1:

从跨文化交际角度看中西方大学文化

【摘要】 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跨文化交际与合作中常常会产生误解甚至冲突,这大多是由于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所造成的。随着科技与经济的飞速发展,时代的不断进步,高等教育愈来愈受到全世界的重视,大学文化也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尤其是在中西方交流中,应注意两种文化间的差异,避免在交际中出现误区。

【关键词】 跨文化交际 中西方 大学文化

大学文化是一个笼统概念,无论是其内涵还是外延都极其广泛。西方大学诞生于中世纪黑暗的背景之下,经历了文艺复兴及宗教改革运动的洗礼,从1088年世界上第一所大学于意大利诞生起,犹如雨后春笋般在西方各国相继生根。

中国大学则诞生于内忧外患之际,经历了抗战及“文革”的冲击。在中国封建专制统治下,直到1898年的戊戌变法中,中国第一所大学才正式诞生。可以说,由于诞生背景、成长环境及历史的巨大差异,导致中西方大学在文化的形成上的巨大差异。本文从几个有代表性的方面简要说明,以期从这几个方面折射出部分中西方大学文化的差异。

一、中西方大学中思想文化的差异

大学之所以为大学,不仅在于大学是一个传播较深层次的科学文化知识的场所,更在于经过了近千年的发展,它已成为各种不同的思想诞生、发展、传播的一个自由空间,为不同思想之间的交流、碰撞提供了一个平台。

在西方,大学之于人们,就好比一所教堂,而大学生活就是接受各种思想洗礼的全过程,思想自由是大学文化之精髓。西方大学之所以屡屡出现诺贝尔奖得主,自由的思想是一个重要前提。无论何种理论、学说、主义,只要是合理的,在西方大学中都会有其一席之地。

中国大学建立的初衷是为了培养贵族纨绔子弟极为满清政府服务的各种人才。直到蔡元培在北大划时代地提出了“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口号,中国大学才步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建国之后,在“以阶级斗争为纲”口号下中国的大学思想近乎枯萎。改革开放后,存在主义、精神分析等学说潮水般涌入中国,大学作为思想文化的先锋率先将其吸收。在今天的中国大学,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狭隘国家主义大行其道,很多学生思想浮躁,对知识的认同也是似是而非,人云亦云,这是中国大学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二、中西方校园文化根基的差异

中西方大学在校园文化根据上的差异是最显而易见的。“校园”狭义上是指学校所在的地区。中国大学的校园一般是由围墙或栅栏围起来的,出入口也会有保安限制人员的随意进出。而西方的大学基本上是没有围墙的,即便有,其大门也是永远向外敞开的。世界闻名的牛津、剑桥等大学更是有机地融入到了当地的小镇中,完全没有了校园的界限,成了名副其实的大学城。

表面看来,中西方大学这种校园文化的差异是由于管理理念的不同形成的,其实不然,深究起来,这其实是中西方大学不同办学理念的一个缩影。西方的大学教育立足于“平民教育”,自然要融入到社会中,换句话说,这是西方人一直强调的“一种开放文化”。中国的大学则一直强调“精英教育”,自古以来,中国便把“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看作是读书的一种最高境界,用一道围墙将大学与其周围的社会分隔开,更是对古代教育理念的一种诠释。

中西方大学这种理念的不同是导致中西方大学文化差异的一个重要根源。

三、中西方大学学习文化的差异

学习是全世界学生亘古不变的主题。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西方,学习都是大学的首要内容。上课、自习在中国、西方是相似的蔚然成风,然而,透过表面现象,我们可以看到中西方学习文化的巨大不同。在西方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能力自主的学习,教师只是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因此,西方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普遍比较高。

在中国,虽然学生也忙忙碌碌,但更多的学生是为了应付作业、应对考试。各种各样形式迥异的考试是中国大学生一根无形的指挥棒,很多学生沦为考试的奴隶:抱着平时上课去不去听不重要,考试之前搞一下突击,考场上抄袭一下,只要考试能通过就万事大吉,考试之后还能记住多少并不那么重要。中国大学的这种学习文化培养出来的不是会学习的学生,而是会考试的学生,中国大学学习文化的进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四、中西方大学社团文化的差异

社团文化是展示大学课余生活的一扇窗口。西方大学社团建立在共同的兴趣、共同的爱好基础之上,由于西方大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较多,学生可以有大量的时间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因此,西方大学社团的参与者经常会在他们感兴趣的领域做出一定的成就:如西方大学的天文爱好者发现小行星的为数甚多,而中国仅清华、北大的天文爱好者曾获此殊荣。

中国大学社团建立的基础也是共同的兴趣、爱好。但在社团发展过程中,功利主义思想渗入社团使很多社团逐渐有些变质。中国一些学校以是否加入社团作为评定学生素质的一个方面,社团干部在评优评奖、入党等事情上有往往一些优势。学生在不情愿的加入某个社团后,或者对加入的社团毫不关心,或者只是想着如何能成为社团的干部,在这种情况下,社团的发展举步维艰,个人的兴趣爱好也难以得到发展。

以上是中西方大学文化的四个侧面,通过比较,我们可以明显的看到中国大学相对于西方大学仍有很大的差距。缩小这种差距,需要每一个有责任心的学生、教师共同努力,为实现中国大学的崛起而贡献自己的力量,相信中国的大学文化会日趋完善,大学生活会愈發美好!

参考文献:

[1] 《走出象牙塔》,德里克·博克 著,浙江教育出版社

[2] 《耶鲁的故事》,非非 著,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3] 《蔡元培与北京大学》,梁柱 著,北京大学出版

[4] 《世界名校精英榜》,恩雅 编,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5] 《爱因斯坦与大科学的诞生》刘悦笛 编,北京大学出版社

作者:马 野

中西方大学文化论文 篇2:

语言教育规划视角下中西方大学英语教育比较研究

【摘要】随着教育全球化与语言教育国际化的不断发展,英语教育已成为世界上各国所关注的主要教育内容,我国政府及教育部门也已认识到提高国民英语能力,对促进新时期我国国家事业建设有着重要意义。但是,迄今为止,我国英语教育依旧没有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教育理论体系,因此,本文基于语言教育规划视角对中西方大学英语教育进行比较研究,力求通过挖掘中西方大学英语教育中的优势和不足,来寻求出促进我国大学英语教育改革和规划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语言教育规划 中西方大学 英语教育

目前,我国没有一种可以适应和满足大学英语教育发展的语言教育规划,这便导致大部分高等院校学生的英语能力都无法满足社会的发展需求,这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我国的教育全球化发展进程,也已成为我国教育事业在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由于语言是人类历史、文化以及社会的产物,这便导致其在发展中必须受到历史环境、地理环境、政治环境以及经济环境的影响,这也是中国英语教育与西方英语教育存在很大差异的主要原因,导致中西方大学英语教育在教育理念、环境、内容以及方法等方面都表现出很大的不同,因此,本文便基于语言教育规划视角对上述几点进行深入分析。

一、教育理念的不同

在西方国家的大学英语教育过程中,教师不仅会注重学生在英语教学中的考试成绩,同时也十分注重对学生自我探索能力的培养,例如,一个在国内考试成绩十分优秀的学生会广受教师认可,但是在国外教师只会承认学生的考试能力较强,但是不会以考试成绩作为学生在大学英语教育中的唯一评价标准。中式教育和西式教育都十分注重学生回答问题结果的准确性,但国内的学生在课堂上回答出错误的答案是不被接受的,但是西式教育中教师不仅注重学生回答问题结果的正确性,他们更加关注学生通过思考来找到问题正确答案这一过程,在这种教育理念下学生的错误是能够被容忍的,教师在大学英语教学中鼓励学生通过思考来提出问题,也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可以向教师提出合理的挑战。本文认为,西方这种教育理念虽无法照搬到国内大学英语教育中,但是国内大学英语教育理念的优化及完善还是有很多可借鉴性。

二、教学环境的不同

教学环境会直接影响到英语教学和学习的成效,而良好的语言环境是学生学习英语成功的有力保障。但是,国内的教学环境是影响高等院校学生英语能力的主要原因之一,这是因为国内的大部分高等院校都无法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英语语言环境。作者通过自身体验发现,西方的大学英语教学一般都是以小班授课为主,由于学生人数比国内要少,每个学生在英语课堂教学中都有机会参与课堂讨论。部分西方的高校都配备设施完善的语音室,语音室的电脑上都有英语教学和自主学习英语的软件,学生可以利用这些有利资源积极开展自主学习活动,这对提高学生在高等教育阶段的英语能力有着重要作用。但是,在国内只有一些专业的语言学校和少部分高等院校配备软件资源完善的语音室,而且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学习只能依靠自身来调节,没有一套完善的系统软件来帮助学生去量化与评价学习效果。国内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人数普遍较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与互动,会影响一部分学生无法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所以,本文认为国内的大学英语教育中,教师要彻底克服掉对传统拷贝式英语教学方法的依赖,在院校为大学英语教学提供完善的教学资源基础上,教师不仅要了解每一个学生的英语基础现状,还要了解到不同学生在大学英语课堂上的实际需求,并且通过丰富大学英语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等,提高学生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注意力,从而为学生提供一个优质的大学英语语言环境。

三、教学内容的不同

中式英语教育过于注重教学内容的知识性、系统性以及权威性,而且在教学内容设置上大多都采用单一、固定的知识,语言知识的比例远远大于社会交际的应用,在课堂中对学生语法的重视会导致教学内容脱离了实际应用需求。西式英语教育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十分重视学生的英语口语表达能力,而且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会将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场景相结合,并且会针对课堂英语教学内容来创建真实的生活场景,从而使学生通过这些方式迅速、有效的融入到大学英语教学中。国内的大学英语教学内容在选择上应以真实性、规范性以及交际性为主,并要注重中西方文化在大学英语教学内容上的融合,这样才能使学生可以有效应用到所掌握的英语知识。

四、教学方法的不同

教学理念、教学内容的不同导致中西方大学英语教育方法的差异,国内的大学英语教育过于注重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对学生学习英语和掌握英语应用能力的这一过程重视不足,而西式英语教育与中式英语教育恰恰相反,西式英语课堂教学中十分注重这一过程。西方的大学英语课堂中教师明确出学生的主导地位,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往往会引导、鼓励过生多练、多说,但是中式英语教育中教师处于权威的领导地位,学生过于依赖教师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所讲授的知识,教师与学生之间严重缺乏合理、有效的互动,而且大部分学生对英语教学的看法是通过英语等级考试。本文认为,这种满堂灌的大学英语教学方法已无法满足英语教育发展需求,教师不应该把英语课堂教学方法的创新作为一项说法,而是应该根据学生学习现状来加强学习策略的培养,在课堂教学中要积极发挥出引导、鼓励的作用,激发学生对大学英语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掌握正确的英语学习方法。

本文通过比较中西方大学英语教育的不同,认识到我国大学英语教育的不足,并希望在今后的大学英语教育改革过程中,应将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环境以及教学内容等方面作为改革重点,并要将中西方文化的结合作为一项主要改革方向,这样才能使我国的大学英语教育成效可以满足社会发展需求。

作者:魏雪

中西方大学文化论文 篇3:

从中美大学校训看中西方教育的异同

【摘要】大学校训一直有其重要意义,中美大学蕴意独特的校训背后展现其各自的价值取向。本文以AntConc为研究工具,通过自建语料库,分析对比了2018年中美排名前百所大学校训的特点,从而发现了在教育领域中西方价值取向有同有异。相同之处即两国的高等教育建设均强调“科学思想”、“求知思想”和“实践思想”;不同之处即中国在教育建设中,更重视“集体思想”、“伦理思想”以及“内向性思维”的培养;而美国在教育建设中,侧重于“个人自由”、“宗教思想”以及“外向性思维”的培养。本文旨在通过对比分析,为中国的校训建设提出更好的发展建议。

【关键词】校训;大学;价值取向;语料库;中国;美国

【作者简介】马晴,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

一、引言

校训是一所大学制定的行为准则的体现,也是其校风及文化精神对外展示的窗口。中外学者都曾对校训的重要意义予以肯定。《辞海》中曾经有过这样的记载:“学校为训育上之便利,选若干德目制成匾额,悬之校中公见之地,是为校训,其目的在使个人随时注意而实践之(辞海编辑委员会,1980:126)。”而美国得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设计系主任戴夫·霍尔斯顿认为:“校训是我们如何考虑自身以及我们如何与外界交流的一切东西(Bartlett,2007:1)。”由此可见,校训不仅能指导学生的言行,更能展示一所大学的独特风采和深厚底蕴。

中外大学皆有其蕴意独特的校训,这些校训字面意义的背后反映了中西方在教育领域相同或不同的价值取向。教育有一定的普遍性,这从教育的定义即可知,“教育是按照一定的社会目的和要求,通过对知识信息的传递,来引起、激发、调节和控制人的生理和心理的发展过程的实践活动(洪宝书,1992:89)。”因此,中西方在教育领域上的价值取向必然具有一定的相似性;而中西方因历史文化背景不同,体现在教育领域上的价值取向也必然会有异处。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本文旨在通过对比中西方大学的校训,研究中西方在教育领域价值取向的异同,从而更好地促进我国大学校训的发展。为了更直观地考察中美两国大学校训的特点,本文选取了2018年中外权威网站公布的百强学校的校训,排名数据分别来自艾瑞深研究院·中国校友会网公布的2018中国大学综合实力排行榜100强,以及2018 年《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 (U.S. News & World Report)公布的美国大学一百强(103个学校上榜)。为了让研究更有说服力,笔者选取AntConc为研究工具,通过自建语料库,来深度分析中西方校训的异同。

三、中西方教育价值取向之同

1.科学思想之同。纵观中西方百强大学的校训,可以发现“求真”和“求是”是中西方校训的关键词之一。美国百强校训中有15条直接提到了“truth”(真理),再加上一条西北大学在校训“Whatsoever Things Are True”中提到的“真”(true),共有16条校训直接或间接地提到了“真理”,占总校训比例的15%。

而在中国百强大学的校训中则也有类似的情况出现,笔者基于自建的语料库搜索“求真”一词,发现分别出现了4次,“求是”一词出现8次。在《说文解字》中曾有记载“是”,真也。引申为真谛、规律、本质。此处“求是”,既指探究自然、社会和人本身的奥秘、规律,更指追求真理的科学态度、科学精神。因此,可以把“求是”等同于西方校训中的“求真”。

科学思想之同。主要是因为中西方对真理的追求是相近的。基督教以真理为追求对象,认为神与真理都是可以认识的,并承认人的行为是受到必然律令(客观规律)的制约的(徐行言,2004:78-79)。在中国,五四运动后,许多仁人志士开始追求真理和进步。大学是知识传承、积累与创新的主要场所,这在中美许多大学的校训中都有所体现,这反映了两国大学寻求规律、追求真理的理念。

2.求知思想之同。“求知”思想也是中美百强大学校训中体现出的共同点。在美国百强大学校训中有20处直接或间接地提到了“知识”一词,其中9处直接用了“knowledge”;3处用了“learning”;1处用了“erudiction”;7处用了隐喻,即“Fiat Lux”,意思是“用知识之光普照大地”。尽管用词不同,但这些校训实际表达的都是同一个意思,那就是追求知识。

而在2018年中国百强大学校训中,与求知有关的词组恰巧也出现了20次。其中最常出现的词当属“博学”,100条校训中,“博学”一词出现了12次;“笃学”出现了5次;“励学”出现了3次;“厚学”出现了2次。这些与“学”有关的词组都体现出中国教育对知识的追求。

中西方大学在教育领域中“求知”的近似之处是有据可查的。西方社会自从苏格拉底提出“知识即美德(北京大学哲学系,1961:166)”,就一直不断地追求和探索知识。而中国大学对知识的追求也一直没有停息。正如蔡元培先生在1917年《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中所说的“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蔡元培,2000:1)。”大學从其最初创办的时候开始,就被当作知识传播和科技创新的场所。高等教育思想家教纽曼在其《大学的理念》一书中写道:“大学乃是一切知识和科学、事实和原理、探索和发现、实验和思维的高级保护力量;它描绘出理智的疆域(纽曼,2016:37)。”因此,“求知思想”也是中美大学教育共有的特征。

四、中西方教育价值取向之异

1.“集体思想”和“个体自由”之异。中国百强大学的校训中有涉及到集体主义思想的校训,比如有两则校训中出现了“团结”一词。此外,北京邮电大学的校训“厚德、博学、敬业、乐群”中的“乐群”;同济大学的校训“同舟共济”;中央民族大学的校训“美美与共,知行合一”也是中国集体主义思想的体现。这些大学校训都强调团体发展的重要性,暗含个人是团队中的一员,个人发展应以团体的发展为基础。中国的“集体主义”起源于“宗派主义”,中国古代宗法集体主义强调个人对家庭、宗族、家族、国家、社会的伦理责任的义务,反对个人对宗法集体的离心倾向(陈桐生,1999:62)。这种集体主义思想一直传承至今,因此也对校训有一定影响。

而美国百强大学的校训中则没有关于“集體思想”的体现。相反,美国大学的校训中更强调“个体自由”。比如,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的校训是“Light and Liberty”(光明与自由);斯坦福大学的校训是“The wind of freedom blows.”(愿学术自由之风劲吹) ;加州理工大学的校训是“The truth shall make you free (真理使人自由)”等,类似包含“个人自由”意蕴的校训还有很多。美国这一重个体自由发展的特点可以追溯到古典时期,那时人们关注作为个体的人的特征,如古希腊智者普泰戈拉曾说“人是世间万物的尺度(周辅成,1987:27)”;可以说,“西方倾向于承认个人的尊严与价值,肯定个人的权利,倡导自由精神,鼓励个体创造性的发展,并以个人所表现出的勇敢、力量、智慧为最高的人格体现(徐言行,2004:85)。”这一传统被美国文化继承下来,体现在大学文化中,反映在大学校训里。

2.“伦理思想”和“宗教思想”之异。中国大学文化受传统儒家文化的影响,更强调人伦以及面向“人”的哲学与道德文化。将中国百强大学的校训分词后导入自建的语料库,可以发现除了无意义的虚词,出现频率最高的单字即为“德”字,共出现了24次,如清华大学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勤”字出现了8次;“善”字共出现7次;“诚”字共出现4次;“敬”字出现2次;“仁”字出现2次。与道德文化相关的词累计共出现47次,这意味着中国百强大学的校训中有将近一半都蕴含着中国古代的道德文化。在中国,所谓在学校追求“学问”,不是关于客观世界的纯认识,而是如何安身立命与治国平天下的道德信条和经世之学。这种传统文化思想决定了我国大学校训重视品德,以“德”为基点制定校训(王振华,张庆彬,2013:10)。

反观美国大学的校训则流露出宗教文化的色彩。美国大学校训中有4则直接提到了“上帝”;2则提到了“宗教”;1则提到了“神”;1则提到了“教会”。除此之外,美国大学的校训中还有很多出自《圣经》,比如哥伦比亚大学的校训为“In the light shall we see light”。可译为“借汝之光,得见光明”。典出《旧约·诗篇》:“Quoniam apud te fons vitae in lumine tuo videbimus lumen”,中文为:“因你就是那生命之源;借着你的光,我们得见光明”。美国最初的 13 个州的广大地区是英国殖民地,其教育更多从宗主国移植而来。而英国从中世纪起,教育便是教会的附庸(李巧针,2010:40)。

五、启示——对我国校训建设的期许

综上所述,校训不仅是一个大学对内的价值准则,更是对外宣传的重要窗口,因此校训建设自然有其重要意义。纵观中国百强大学校训,笔者发现除了上述提到的特点,还有一显著特点,即重复率高,甚至出现两所大学共用同一校训的现象,比如中国人民大学和天津大学的校训都是“实事求是”,其他固定的短语如“知行合一”、“止于至善”重复的次数也非常多。反观美国大学的校训,则是不拘泥于任何内容或句式,如“Manly deeds, womanly words”(男性的作为,女性的言语——马里兰大学),“The wind of freedom blows”(愿学术自由之风劲吹——斯坦福大学),“The voice of one crying in the wilderness.”(空谷绝音——茅斯学院)显然,美国大学的校训在形式和内容上更具有吸引力,这是中国大学校训建设需要学习之处。

中美校训在其价值取向上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笔者认为,中国大学的校训是中国独特价值取向的展现。我们应该保留中国传统文化中好的方面,比如对“道德、伦理”的弘扬,对“集体意识”的强调等等,同时也应该向西方学习其价值取向中优秀的部分,例如对“学术自由”的追求和全球化的视野。特别是在“一带一路”的大背景下,中国不断加快走出去的步伐,高等教育领域的走出去,代表了一个国家先进文化的发展程度。想要高等教育走出去,就必须具备着眼于全球、放眼于世界的广阔视野,只有这样才能推动中国的教育文化更好、更快地发展。

参考文献:

[1]Bartlett T.Your(Lame)Slogan Here[J].Chronicle of Higher Education,2007,54(13):1.

[2]北京大学哲学系.古希腊罗马哲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 166.

[3]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J].教育,2000(10):1-1.

[4]陈桐生.中国集体主义的历史与现状[J].现代哲学,1999(04):62.

[5]辞海编辑委员会编.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0:126.

[6]洪宝书.教育本质与规律[M].成都: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2: 89.

[7]李巧针.美国大学校训特征分析及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2010, 32(11):40.

[8]纽曼.大学的理念[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37.

[9]王振华,张庆彬.基于语料库的中外大学校训意义研究——“评价系统”视角[J].外语教学,2013,34(06):10.

[10]徐行言.中西文化比较[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78-79.

作者:马晴

上一篇:形式美舞蹈艺术论文下一篇:安全性建筑结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