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发展与中西文化差异论文

2022-04-28

【摘要】高等教育是文化交流与发展的重要载体,也是培养社会人才最重要的方式。因为文化的差异,中国高等教育无论在教育理念、课程设置和教学方式上都与西方高等教育存在着诸多不同。本文从中西文化差异的角度分析,讨论文化与教育的关系,总结中西方高等教育间显著差异,最后探讨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文学发展与中西文化差异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文学发展与中西文化差异论文 篇1:

论中西文化差异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

摘要:如何避免文化冲突并实现有效的跨文化交际已成为当代文化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首先介绍了文化、交际以及跨文化交际的含义,其次引用实例,从语言交际与非语言交际两方面具体分析了中西文化差异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最后指出文化融合是解决跨文化交际问题的有效途径。本文通过研究中西文化差异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旨在培养和提高人们自身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以促进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

关键词:中西文化;文化差异;跨文化交际;文化融合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不同国家政治、经济、文化间的交流也日益频繁,跨文化交际也备受社会各界的关注。然而,由于习惯传统、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差异,不同地区及国家间的文化差异也较大,进而导致不同国家及地区在文化交流的过程中出现了诸多问题。如何避免文化冲突并实现有效的跨文化交际已成为当代文化研究的重要课题。因此,了解中西文化差异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从而实现有效的跨文化交际,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文化、交际以及跨文化交际的含义

文化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哲学家、社会学家、人类学家等均试图从各自学科的角度界定文化的概念。广义上,文化指人类所创造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上,文化指意识形态所创造的精神财富,包括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学术思想、文学艺术等。文化并非某一个体的具体特征,而是在相同地区共同生存的人们在生活和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心理特征。该特征对一个地区的政治、经济发展会产生影响,而不同地区以及民族所形成的心理特征是其赖以生存的重要基础。

交际指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个人、社会团体、国家间互相往来、互相联系的活动,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活动。交际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是人的社会本质的表现形式,是人与人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交际既是一种社会现象,也是一种文化现象。交际是文化的一部分,它是人类赖以生存、社会赖以活动、文化赖以传承的重要机制。交际不仅受文化制约,也影响着文化,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作用。

跨文化交际指与不同文化背景以及文化认同的民族和地区进行交流和协作的过程。跨文化交际不仅包括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际,而且包括任何在语言及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社会语言学家D.Hymes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提出了“交际能力学说”。他认为:语言能力是什么时候、什么场合讲什么话,以及对谁讲与怎样讲的能力。在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交际双方若只站在自身的文化角度,而不能融入对方的文化背景中,就极易产生不解、误解,甚至冲突,从而导致交际失败。

二、中西文化差异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

中西文化差异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表现在诸多方面。通过查阅大量文献和深入研究,笔者试图从语言交际与非语言交际两方面具体分析中西文化差异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

(一)对跨文化语言交际的影响

语言是由词汇和语法构成,并能表达人类思想的指令系统。作为文化的重要体现和载体,语言是跨文化交际的关键手段。中西文化差异对跨文化交际最直接的影响就体现在语言交际上。语言包括词汇、短语、句子、语篇等层面,本文仅以动物词汇和恭维语为例,具体分析中西文化差异对跨文化语言交际的影响。

中西文化中均包含大量与动物相关的表达,动物词汇在不同的文化中被赋予了不同的内涵,它折射出不同民族对动物的爱憎。中国人崇敬龙,中华民族被称为“龙的传人”,龙是神圣、高贵的象征,汉语中也相应出现了“乘龙快婿”、“望子成龙”、“龙凤呈祥”等褒义表达。而在《圣经》中,龙却是罪恶的象征。因此,在西方,龙的形象是可怕的,带有贬义色彩的。不同于龙,西方人却有爱狗的传统,含有狗的词句大都含有褒义,如a lucky dog(幸运儿)、a big dog(重要人物)、an old dog(经验丰富的人)、every dog has its day(凡人皆有得意日)等。与之相反,中华民族对狗却有种厌恶心理,因而汉语中与狗相关的词句常含有贬义,如“狗仗人势”、“狗急跳墙”、“狐朋狗友”、“狗尾续貂”等。此外,中西方语言中还有大量与动物相关反映中西文化差异的表达:孔雀在中国文化中象征吉祥,而在西方文化中则表示洋洋得意、自我炫耀,如as proud as a peacock(孔雀般的骄傲);蟋蟀在中国文化中常使人产生孤独寂寞、忧伤凄凉的联想,而在西方文化中则表示快乐,如as merry as a cricket(蟋蟀般的快乐);猫头鹰在中国文化中象征不幸,而在西方文化中则表示智慧,如as wise as an owl(猫头鹰般的聪明)。因此,如果不了解中西方动物词汇内涵的差异,在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就极有可能造成交际障碍甚至交际冲突。

恭维语是人们在日常交际中经常使用的一种礼貌语言。中西文化差异导致了恭维语在使用规约中的差异,具体表现为恭维内容及应对策略方面的差异。一方面,中国人趋向相同性的思维方式,因此某种变化和差异受到恭维的程度远低于西方人,一般只有在突出的成就和显著的能力方面才会受到称赞,而西方人的思维方式趋向差异性,因而在发生某种变化、产生某种新意时都会受到恭维,恭维的内容涉及方方面面,小至外貌、所有物,大至成就、能力等,如衣着变化、烹饪佳肴、工作表现等。另一方面,中西方文化在恭维语应对方面均遵从礼貌原则,但中国人注重谦虚,主要体现为“尊人卑己”,而西方人则是“尊人不卑己”。中国的恭维语应对遵循礼貌原则中的谦逊准则,即对恭维语采取含蓄接受、非赞同或推托的方式,如“你做得也不错啊”、“哪里,哪里,我觉得一点也不好”、“这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等。與中国不同,西方的恭维语应对遵循礼貌原则中的一致准则,即以接受的方式应答,一般只需回答“Thank you”即可。若在跨文化交际时,交际双方只站在自身的文化角度,就无法理解恭维语在内容及应对策略方面的差异,必然会影响交际效果。

(二)对跨文化非语言交际的影响

非语言交际指除了语言之外的所有交际手段,包括肢体语言、时间学、空间学等。由于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文化背景的差别,因此中西方有着各自的非语言交际方式。作为一种十分重要的交际方式,非语言交际不仅能够传达信息,而且蕴含强烈的情感,往往带有较为特殊的含义,因此我们必须重视中西方非语言交际的差异。

人们若不了解非语言交际的文化差异,在跨文化交际时将不可避免的出现诸多误解和阻碍,严重的甚至可能引发双方矛盾及冲突。“点头”这一简单的肢体语言在不同文化中表示不同的含义。在表达观点时,中国人、美国人等大部分人群用点头表示认同,而尼泊尔人、斯里兰卡人等少部分人群却用点头表示“不”。这一相同的肢体语言,在不同文化中却表示截然相反的含义。不了解“点头”这一肢体语言的文化差异,必将影响有效的跨文化非语言交际。此外,中国人在表达对小孩的好感和喜爱时,往往会拍拍或抚摸小孩的头部,但是对于西方人来说,这种拍打、抚摸小孩头部的行为却是不尊重小孩的表现,因此一些欧美民众对这一肢体语言有时甚至会异常恼怒。

因中西文化差异,不同民族在人际交往时所保持的距离也有所差异。1966年,美国人类学家Edward Hall博士将人际交往划分为四种距离,即亲密距离、个人距离、社交距离和公共距离。如阿拉伯人和英国人交谈时,阿拉伯人会一再往前移,英国人却会一再往后退。这是中西文化差异对跨文化非语言交际所产生的影响。阿拉伯人按照自己的民族习惯认为站得近些表示友好,而英国人却认为保持适当的距离才合适。如果人们不了解空间这一非语言交际方式,在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就有可能造成交际障碍,进而影响交际双方间的良好交流。

三、结语

社会学家认为一切文化都是独特的、互不相同的。处于不同文化背景中的人,在交往期间,因中西文化差异的客观存在,不可避免地会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造成交际障碍,甚至交际冲突。一方面,我们应了解中西文化差异是由于中西方在习惯传统、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等多方面的差异而形成的;另一方面,我们更应在跨文化交际中,有意识地注意中西文化差异对语言交际和非语言交际方面的影响。

中西文化差异虽客观存在,但却可以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学习、相互融合。在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交际双方需站在对方的立场,理解并认同对方的文化,在各自文化的基础之上求同存异,促进中西文化的融合,并不断培养和提高自身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才能避免文化冲突,以促进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顾嘉祖.跨文化交际[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2002.

[2]胡超.文化思维模式差异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J].外语教学,2010(5).

[3]黄燕云.浅析中西方文化差异在跨文化交际之中的具体表现和内在影响[D].语言研究与国际交流,2009.

[4]王丹.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差异及文化规约[D].内蒙古大学,2009.

[5]谢琼.对《跨文化交际学导论》课程设置的思考[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13(10).

[6]张志勇.中西方文化差異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J].语言研究,2009.

[7]钟燕.中西方文化差异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研究和分析[D].国际交流与合作,2008.

作者:顾佳希

文学发展与中西文化差异论文 篇2:

从文化的角度看中西高等教育差异

【摘 要】高等教育是文化交流与发展的重要载体,也是培养社会人才最重要的方式。因为文化的差异,中国高等教育无论在教育理念、课程设置和教学方式上都与西方高等教育存在着诸多不同。本文从中西文化差异的角度分析,讨论文化与教育的关系,总结中西方高等教育间显著差异,最后探讨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高等教育;中西文化;差异

高等教育培养出的专业领域人才是国家建设的主力军,是一个国家科技、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进步的主导力量。[1]自新世纪以来,全球发展迅猛,高等教育作为最主要的人才培养地,其地位不言而喻。在这种巨大的历史浪潮下,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迅速。但是,我国高等教育与西方高等教育差距明显,主要体现在高层次人才数量和创新能力上。2014年9月,2014QS世界大学排名发布,英美高校依旧占领前十强。就中国内地大学来看,仅27所大学进入QS榜单。由此看出,我国高等教育与西方相比,差距明显。在高等教育起源、兴起、发展的过程中,文化影响显著,研究中西文化对中西高等教育的影响,有利于发现我国高等教育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推进我国高等教育改革进程。

一、中西文化主要差异

中华文化和西方文化作为当今世界非常重要的文化形态,他们之间有着种种的差异甚至矛盾。[2]中国文化发源于黄河和长江流域,文化深邃,博大精深,强调主体与客体的相互统一。西方文化源于古希腊文明,崇尚自由,张扬个性,充满冒险精神,具有独立性。在开放社会的今天,两种文化在交流冲突和融合中,各自独立又相互影响,其差异主要表现在宇宙观、哲学思想、科学技术、文学艺术、民族性格等方面。[3]

二、文化与高等教育的关系

教育与文化之间存在着本质的联系,两者是互相制约和互相促进的。[4]高等教育是在完成中等教育的基础上进行的专业教育,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社会活动。文化由人类长期社会活动而逐渐产生的社会产物,包括整个国家或者民族的习俗、风土人情、思维方式、价值观、地理环境等。高等教育产生于人类社会,其产生与发展都离不开文化的影响与熏陶。作为传播知识和文化的重要方式,高等教育本身就存在着文化交流,影响着文化的发展走向。文化主要通过两种方式发展,一是社会活动,二是文化交流。高等教育常常处于文化交流的中心,一个国家或民族的精神文明、语言文字、价值观念等都是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因此,高等教育与文化是处于一种辩证的互动关系中。

三、中西文化差异对高等教育的影响

中国教育几千年以来受儒家思想影响深厚。教育理念是对权威和规则的服从。老师传道授业解惑,学生敬畏老师。中国学生学习大多为了个人抱负、家族荣耀等,具有很强的功利性。西方教育深受其文化的影响,自由、冒险等特点,造就了其教育的个性与自主。西方学生学习目的是为了自身爱好。中西不同的文化起源和文化传统,使中西方在思维方式、价值观、生活方式等方面存在着巨大的文化差异,这种差异对中西高等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我国传统文化体现出中国人偏重理论,而西方人偏重自然。“学而优则仕”的思想影响中国几千年,致使中国高等教育偏重理论,强调真理的实践应用,轻视自然理论,忽视自然科学。而西方高等教育重视自然和实践,强调科学,从自然中寻找真理。这种差异,使中国高等教育把学生束缚在课堂内,照本宣科,大多培养出理论性人才。而西方整个高等教育 教学在亲近自然,探索世界的氛围 下展开,学生接受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实现自我,追求真我。

中国高等教育的教学方式因为文化的差异和西方高等教育差异明显。中国传统文化把老师放在很高的地位,所以在中国,教学方面注重学术权威和教学秩序,老师对课堂有一定纪律要求。西方老师注重课堂的民主,喜欢学生充满创造性,课堂较为活泼。当代,我国在教学方式方面逐渐在向西方学习,注重培养学生创造力和敢于质问权威的能力,来改善传统文化对于高等教育创造力的制约。

四、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方向探讨

通过分析中西文化差异,可以看出中西高等教育有着显著的不同,我国高等教育确实存在众多不足。但西方高等教育并不是完美的,也存在很多缺陷。所以我们需要考虑的是,如何把中西高等教育的优点结合起来,并且做到适合我国社会环境,创造出先进的高等教育模式。这需要我们从传统文化出发,坚持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端正民族文化心态,谦虚谨慎,恰当处理好中西文化的融合,求同存异,尽可能做出有利的高等教育发展策略,把我国高等教育建设的更好,培养更多的人才,为社会主义建设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贯丽丽.透过社会文化看中西方高等教育差异[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13(1):72

[2]柳永,余国俊.中西文化差异与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J].史教资料,2007(9):52

[3]董广杰.魅力与魔力—中西文化透视[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1999

[4]张燕.高等教育中的中西文化碰撞和融合[J].民办教育研究,2008(1)

作者简介:

周高宪(1992-),男(汉族),河南郑州人。石家庄机械化步兵学院学员。

王凯华(1992-),男(汉族),山东文登人。石家庄机械化步兵学院学员。

季铁成(1992-),男(汉族),江苏盐城人。石家庄机械化步兵学院学员。

作者:周高宪 王凯华 季铁成

文学发展与中西文化差异论文 篇3:

中西儿童文学比较研究述评

摘 要: 对于中西儿童文学的比较研究,文学界多分析其思想内容、艺术风貌、创作动机等方面的不同,并侧重从文化传统角度指出造成这一系列差别的原因。但研究领域只局限在儿童文学中的叙事文体方面,其他体裁如儿童诗歌和寓言等则鲜有问津。并且,多数作家在评论时只注重对原因的分析,很少指出突破局限的具体方案。

关键词: 中西儿童教学 差异 比较研究

中西儿童文学有着迥异的历史演进历程。欧洲早在文艺复兴时期,就发现并确定了童年的地位,十八世纪法国卢梭的“自然主义”又对儿童文学及儿童教育产生了积极影响。所以在欧洲,产生了一大批享誉世界的儿童文学经典。中国的儿童文学起步较晚,但由于借鉴了西方的进步的儿童文学理论,其理论起点较高。然而,由于文化传统、社会历史等种种原因,中国儿童文学的创作成就并不是那么显著,作品的风貌也与西方儿童文学有着鲜明的差异。对此,诸多评论家撰文分析了中西儿童文学的差异,并深入探寻了个中原因。

中西儿童文学从形式到内容方面的差别都是非常明显的,很多评论者在他们的文章中罗列了诸多区别。

在宏观方面,王黎君在《从典型文本看中西童话差异》[1]中指出,西方童话重娱乐和游戏精神,而中国童话则传承了“文以载道”的传统,说教气较重。同样指出这一弊端的,还有田华的《中西方儿童文学的差异》[2]。但他在该文中补充道,即使是在新时期出现的一些作品,如郑渊洁的《皮皮鲁外传》,在天花乱坠的想象之外,也未能摆脱生硬的“思想品德教育”。同样针对中西儿童文学的差异,杜隽在《中西方童话的相异性》[3]中的总结则更加全面。除上述区别之外,他还认为,西方童话中的环境被虚化,更具幻想性,也更注重人文精神的宣扬。比较而言,汤锐的论述最为全面也更为深刻。他在《中西儿童文学的比较》[4]一文中提出了新的观点,即中国的儿童文学注重传统伦理的宣扬,而在西方儿童文学的精神空间中,道德评价与伦理启蒙往往并不重要,而侧重于鲜明的人本、哲学观念的表现;中国儿童文学注重群体意识及规范意识的灌输,而对于西方儿童文学来说,个体性的原则显然是占了上风的;在审美标准和美学风貌方面,中国儿童文学突出“和谐”与“平衡”的观念,而西方儿童文学则充满了个性解放的鲜明特色。

在微观方面,冯昀的《从狐狸形象到中西儿童文学的比较》[5],从狐狸这一经典儿童文学形象着手,以小见大,得出了与王黎君类似的结论:西方的儿童文学标榜快乐原则,徜徉一种人文的精神;而中国的儿童文学则看重“载道”、“树人”的使命感和重视精神教化的功能。金莉莉的《一个童话叙事模式的中西比较——重读〈稻草人〉与〈快乐王子〉》[6]从叙述主体的叙述控制权的差异来表明作家在创作过程中对童话教育功能的重视:《稻草人》的叙述主体显而易见,作者使用了全知视角,并且直接忽略了稻草人的叙述视角,控制力非常强;而《快乐王子》则不然。李红叶在《叶圣陶与安徒生——兼论中国现代儿童文学对安徒生童话的接受》[7]中,通过中外两位儿童文学作家的比较,得出结论:安徒生对中国现代儿童文学的影响更多地是属于文体层面的影响,而非童话精神的渗透。孙大公的《大千世界 童心未泯——中外儿童文学中不同的动物观念管窥》[8],从中西不同的动物观出发,认为在西方童话中,动物与人始终保持着各自独立的个性,且两者的关系处于对等状态;在中国儿童文学作品中,动物往往充当纯粹的配角或陪衬式的角色,两者处在依从关系中。但随着时代的进步和观念的转变,一些富有民主思想的价值观念也影响了中国的儿童文学创作,出现了一些反映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作品。

在对中西儿童文学艺术面貌的差别进行原因探析时,评论者多数是从中西方不同的文化传统着手找出答案。而文化传统中,又侧重从宗教、神话、道德伦理等方面展开论述。

杜隽指出,早熟的中国文化,对血缘关系的重视,以家为本的传统,中国文化对功利性的强调,以及儒家“教重于乐”的观念影响了中国儿童文学的风貌,导致“五四”之前中国的童话作品寥寥无几。但同时他也认为,新时期以来,中国儿童文学与西方儿童文学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相似点,有的作品摆脱了一贯的说教风气,把教育与幻想结合在一起,还吸收进了西方的人道主义精神;在表现方法上,新时期童话中的幻想存在着放射型幻想和内倾情感体验型幻想两种类型。从这一角度进行探究的还有田华的《中西方儿童文学的差异》[9],陈虹的《中西童话中成长母题表现差异及其原因探析》[10],等等。

对于造成差异的原因,各个评论者的结论大同小异,其中王松鹤的《中西儿童文学不同的历史演进》[11]角度较新。在该文中,他从中西儿童文学各自的演进历程角度出发,解释了造成差异的原因:西方对儿童的发现很早,加上拥有诸多进步的儿童观,所以产生了大量的优秀作品;而中国儿童文学的兴起却较之西方晚得多,儿童的精神世界被长久冷落,所以即使产生了儿童文学,也因封建传统积习较深而陷入创作困境。此外,朱自强的《二十世纪中国儿童文学理论走向——中西方儿童文学关系史视角》[12]清晰地梳理了中国儿童文学自发轫之始到新时期对西方(包括前苏联)儿童文学理论借鉴的历程及其创作的得失,并指出,中国内忧外患的沉重现实使得从西方引进的进步的儿童观得不到生长的土壤,“它(中国儿童文学)的悲剧命运起因于它的生不逢时的超前性”。这一观点突破了一味从传统文化积习中寻找根源的局限,指出了中国儿童文学理论与创作错位的另一原因,对中国儿童文学创作的不景气也持宽容和理解的态度。

多数作者只论述了中西儿童的差异及其原因,但对于解决问题的方法,很少有人能予以解答。朱自强的《二十世纪中国儿童文学理论走向——中西方儿童文学关系史视角》[13]便是例外。在该文中,他为未来中国儿童文学的研究方法设计了“三驾马车”:以儿童哲学和儿童心理学为理论根基,以丰富的感性体验为先行,以切实的儿童读书状况为参照。这三点经验均是西方儿童文学理论得以发展的途径,且可行性较高。但在指出学习借鉴西方的同时,作者也清醒地告诫读者,中国儿童文学也要保持自身的主体性,否则,一味地照搬照抄西方理论,便是“东施效颦”,根本不能提升自身的水准。

但此种解决方案对西方童话采取的仍是仰视态度,仍侧重于学习和借鉴。王小浩的《中西童话的对话——评舒伟教授的〈中西童话研究〉》[14]提出,舒伟教授在《中西童话研究》中探寻了解决困境的另一出路:从传统文化中寻找精神源泉,以试图建立中西童话之间互相沟通与借鉴的平等对话关系。舒伟认为,许多中国的古代文学作品,如《山海经》和《西游记》等都含有鲜明的童话因素,这些童话因素足以和世界任何童话作品相媲美。于是,他为中国儿童文学作家指明了另一改革方向:“努力挖掘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同时善于吸收全世界的优秀营养。”以充分调动内因和外因的双向发展因素,创作出具有中国特色的作品,实现中国儿童文学的根本进步。

尽管探寻原因的角度各有不同,但上述论文的研究对象仍只局限于叙事体裁的儿童文学作品,对儿童文学的其他体裁则关注很少。黄诗海、郑芷芳合著的《诗歌中的儿童世界——中西诗歌中儿童题材的对比研究》[15]就是例外。该文选取中西诗学的研究视角,作者认为,英诗以音为主,对词的磁性、结构、事态等都非常严谨,故描述的对象更加直观;而中诗主张天人合一,注重诗歌的“性灵”、“风骨”,注重表现其含蓄内敛的风格。此外,因作者所处社会背景和宗教信仰的不同,英诗中反映孩童苦难的作品往往以对宗教的信仰结尾,而中诗是现世的,因此慷慨悲歌与愤世嫉俗往往成为历代文人的常规心理及艺术理念。

对于中西儿童文学的差异,文学界多以叙事型体裁为依托进行比较研究,而忽视了对儿童诗歌、寓言、儿童小说等领域的关注。的确,叙事性儿童文学作品是儿童文学的一大重阵,也是为广大儿童读者喜爱的文体样式。但是,在诗歌、寓言、小说等方面,也存在着一些反映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因子,值得深入挖掘。

参考文献:

[1]王黎君.从典型文本看中西童话差异.绍兴文理学院学报,1999,Vol 19,(2).

[2][9]田华.中西方儿童文学的差异.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

[3]杜隽.中西方童话的相异性.湖州师范学院学报,1999,Vol 21,(4).

[4]汤锐.中西儿童文学的比较.浙江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0,(4).

[5]冯昀.从狐狸形象到中西儿童文学比较.安徽文学,2009,(11).

[6]金莉莉.一个童话叙事牧师的中西比较——重读《稻草人》与《快乐王子》.浙江学刊,2000,(3).

[7]李红叶.叶圣陶与安徒生——兼论中国现代儿童文学对安徒生童话的接受.中国文学研究,2002,(2).

[8]孙大公.大千世界 童心未泯——中外儿童文学中不同的动物观念管窥.丽水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4).

[10]陈虹.中西童话中成长母题表现差异及其原因探析.江淮论坛,2008,(6).

[11]王松鹤.中西儿童文学不同的历史演进.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0,(2).

[12][13]朱自强.二十世纪中国儿童文学理论走向——中西方儿童文学关系史视角.社会科学战线,1996,(1).

[14]王小浩.中西童话的对话——评舒伟教授的《中西童话研究》.

[15]黄诗海,郑芷芳.诗歌中的儿童世界——中西诗歌中儿童题材的对比研究.文教资料,2008,(19).

作者:王胜蓝

上一篇:房地产开发企业会计核算论文下一篇:会计专业学生的养成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