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文化论文提纲

2022-11-15

论文题目:大众文化传播与我国意识形态安全问题研究

摘要:意识形态安全在国家安全体系中处于重要位置。维护好意识形态安全不仅是党执政安全的重要保障,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任务。大众文化传播时代的来临,拓宽了信息传播渠道,使大众文化与人们日常生活交织在一起,并以一种无形的力量不断重塑着人们思想控制着他们的行为。大众文化传播逐渐成为权利博弈与意识形态斗争的场所,凸显着意识形态的属性和功能。对于意识形态安全而言,大众文化传播所带来的新情况、新问题,需要我们作出分析和解释,从而为从根本上维护和提高我国意识形态安全提供新契机和新机遇。大众文化主要通过大众传播媒介对广大民众进行信息传播,它不仅包括影视作品、流行音乐、网络文化等传播方式,还具有双向交互性、社会舆论导向性、信息内容多元性等特征。在此基础之上,大众文化传播给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一方面大众文化有助于改善我国意识形态的宣教方式,拓展意识形态的影响空间,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注入新的活力。另一方面,大众文化发展现状存在着泛娱乐化、虚无化、泛西化及本土文化缺失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加剧西方意识形态渗透,冲击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主导地位。深入分析大众文化传播对我国意识形态安全产生消极影响的原因,这是由于诸多因素的综合影响导致的:大众文化自身负面因素通过全球化、市场化、信息化过程释放出来;主导意识形态对大众文化的引导和监管不足,同时我国主导意识形态的大众化远未完成。充分认识问题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解决问题。因此,积极探索大众文化传播下加强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具体路径成为本文的重中之重。具体而言,一是借助大众文化传播模式增强意识形态传播有效性;二是夯实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物质基础;三是加强马克思主义阵地建设增强主导意识形态的社会整合能力;四是加强主导意识形态对大众文化正向引导;五是塑造主导意识形态在大众文化对外交流中的形象,赢得国际普遍认同。

关键词:大众文化传播;意识形态安全;对策

学科专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选题背景

2.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内研究现状

2.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内容、方法与创新

1.研究内容

2.研究方法

3.创新之处

一、大众文化与意识形态安全概述

(一)大众文化的内涵及形成

1.大众文化的内涵

2.大众文化的生成

(二)意识形态安全的概念及内容

1.意识形态安全的概念

2.意识形态安全的内容

(三)大众文化传播下加强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重要意义

1.有助于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

2.有助于维护国家政治安全

3.有助于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思想保证

4.有助于抵御西方意识形态渗透

二、大众文化传播呈现的新方式新特点新问题

(一)大众文化的传播新方式

1.影视作品

2.流行音乐

3.网络文化

4.时尚

(二)大众文化传播呈现的新特点

1.双向交互性

2.受众广泛性

3.信息传播快捷性

4.社会舆论导向性

5.信息内容多元性

(三)大众文化传播出现的新趋向

1.大众文化泛娱乐化现象突出

2.大众文化的“三俗”现象普遍

3.大众文化虚无化倾向遮蔽理性现实

4.大众文化泛西化及“本土文化”缺失

三、大众文化对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影响及原因分析

(一)大众文化对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积极影响

1.大众文化改善了意识形态的宣教方式

2.大众文化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注入了新动力

3.大众文化拓展了意识形态影响空间

(二)大众文化对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消极影响

1.加剧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

2.在一定程度上淡化社会主义理想信念

3.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我国主流意识形态主导地位

(三)大众文化传播下我国意识形态安全面临挑战的原因分析

1.大众文化自身存在负面元素

2.主流意识形态对大众文化的引领和监管不足

3.全球化过程中大众文化使意识形态安全问题更加凸显

四、大众文化影响下加强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对策

(一)借助大众文化传播模式增强意识形态传播有效性

1.实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内容形式的大众化

2.构筑以大众传媒为载体的主流意识形态传播平台

(二)夯实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物质基础

1.坚持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

2.平衡好经济发展与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

(三)加强马克思主义阵地建设

1.加强理论阵地建设的人才培养

2.优化意识形态外部环境

3.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四)加强对大众文化正向引导

1.完善管理体制以规范大众文化自身发展

2.优化大众文化发展的社会环境

3.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大众文化发展

4.提高甄别信息意识,克服意识形态偏向问题

(五)塑造主流意识形态在大众文化对外交流中的形象

1.实现文化“走出去”,树立主流意识形态国际形象

2.借助传统文化魅力,展现意识形态民族底蕴

3.加强文化外交,促进意识形态海外认同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上一篇:实践社群知识管理论文提纲下一篇:学生教育管理知识经济论文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