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书画艺术论文

2022-04-17

[摘要]:以长春市第一中等专业学校的历史课程改革实践为例,从三个方面对如何采取有效教学措施、与专业相结合,增强中职学校历史课程教学的有效性进行了实践探索,取得一些成效。[关键词]:历史教学有效性学习兴趣在中等职业学校,历史的学科地位边缘化,经常被学生忽视。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古代书画艺术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古代书画艺术论文 篇1:

守望千年:唐宋元书画珍品特展

在中国书画艺术史上,唐宋元三代是一个光芒四射且又登峰造极的阶段,涌现出一批足以令后世膜拜不已的艺术大家,他们的影响历经千年,至今不衰。

“守望千年:唐宋元书画珍品特展”是浙江省博物馆继2004年举办“旷世墨宝——浙江省博物馆藏唐宋元明书画珍品特展”、2012年举办“浙派集英——明代浙派绘画特展”之后,又一次对中国古代书画艺术珍品的大展示。展览聚集了唐代至元代七百余年间的书法、绘画传世作品36件,稀世瑰宝齐聚一堂,彰显了中华古代文明的华光。

展览以辽宁省博物馆收藏的唐宋元书画精品为主体,参展作品共32件,其中南宋时期的作品19件。在辽宁省博物馆参展的作品中,有许多为传世的赫赫名迹,如唐代“草圣”张旭的《草书古诗四帖》,北宋李成《茂林远岫图》、《摹顾恺之洛神赋图》、张激《白莲社图》、赵佶《草书千字文》,南宋赵构《草书洛神赋》、马麟《荷香清夏图》、徐禹功《雪中梅竹图)),元代张渥《竹西草堂图》等都是中国书画史上具有标志性意义的国宝级珍品。

浙江省博物馆参展作品4件,晚唐《佛说阿弥陀经变相图》、元代赵孟頫《行书吴兴赋》、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剩山图》、朱玉《揭钵图》,它们代表了浙江省博物馆古代书画藏品的精华,与辽宁省博物馆展品形成互补,较全面地反映了唐宋元这一中国书画史上鼎盛时期的经典风格面貌。

杭州是南宋故都,又是南宋画院所在地,此次辽宁省博物馆馆藏的南宋书画作品踏上杭州这片故土,再现南宋曾经的画院鼎盛,文艺绍兴,其意义非比寻常。值得一提的还有,本展参展作品以手卷为主打,几乎每个长卷后面都有许多名家题跋,它们真实记录了该作品的流传经历、真伪鉴定及收藏者的故事。

本次展览依次划分出“帝王名臣翰墨风华…文人书画旷世情怀”“名家画工遗泽流芳…‘承上启下赵孟頫”“佚名高手丹青留痕”五个主题。

帝王名臣翰墨风华

有宋一代“以文治国”,文人士子以博学广闻、精晓文词为风尚,书法与绘画都受到帝王的奖励,使宋人书画成为中国书画艺术上的一座高峰。太宗赵光义设立翰林图画院,至徽宗的宣和画院时,已然成为中国绘画史上一所著名的皇家绘画机构。宋代皇帝多擅长书法,其中以徽宗赵佶、高宗赵构父子的成就最为突出,二王传统成为王室书风主导的典型。赵佶《草书千字文》写在近十二米长的描金云龙纸笺上,草法飞动,变幻莫测,一气呵成,气势非凡。用笔疾徐缓冲,提按顿挫,轻重粗细,方折圆转,极具变化而又和谐统一。此卷写于“宣和壬寅”即公元1122年,是赵佶四十岁时的成熟之作,也是其传世草书孤本,弥足珍贵。南宋首位皇帝高宗赵构《草书洛神赋》是他逊位以后居德寿宫时的作品,书写三国曹植的文学名篇《洛神赋》。草书运笔圆厚稳健,草法谨严而又具飘逸之姿,字与字不相连属而笔意贯通,颇具“二王”书法的平和自然、风姿秀美的特色,与隋代智永的草书从用笔、结体到气韵更为接近,是能充分体现赵构书法功力的精品。

此外,文人士大夫中亦不乏书家,如本单元中抗元名相文天祥为同乡张宗甫的《木鸡集》所作的序言《草书木鸡集序》。序文是其投笔从戎前的最后作品,此后,他结束了15年的宦海生涯,开始了“启兵勤王”的戎马征途。作品章法得力于王羲之,笔法取之怀素,收放自如,行笔流畅。全篇清疏挺竦,气势畅达,具有俊逸豪迈之气。

文人书画旷世情怀

唐代是中国书法艺术发展的高峰期,中唐草书大家张旭与怀素,突破传统格式,变今草为狂草,对狂草书体的形成具有开创性贡献。张旭《草书古诗四帖》为五色笺纸本,书写的是庾信《步虚词》两首诗和谢灵运《王子晋赞》及《岩下一老公四五少年赞》两首赞,共计40行,188字。自宋代以降,多有题跋、文献和著录对其进行描述和审鉴。由于帖中将“王”字挖改成“书”字,变成“谢灵运书”,所以早期一直被误认为是南朝宋谢灵运所书。流传至明代时,书法家丰坊对谢灵运为该帖书写者的说法提出异议,随后的董其昌跋文中提出此帖为张旭真迹的观点。

北宋中期,宫廷书、画院制度逐渐完善,官方赞助的书法和绘画艺术活动达到高峰。此时的艺坛开始酝酿一场由士大夫阶层主导的影响深远的艺术变革。“书为心画”的观点已经深入人心,书法发展逐渐摆脱二王书法传统以及贵族气质的表现,转而追求个人独特风格与文人气息的结合。书法产生变革的同时,文人画发展也臻于成熟。李成《茂林远岫图》以水墨画营丘夏日景色,峰峦迭翠,叶茂林森,奇峰崛起,山林清旷。绘画技法以干擦为主,加以烘染,山头树叶均以浓淡墨点出,气韵生动。张激《白莲社图》突出表现了庐山东林贤士在幽深雅静的云松泉石间,讲解经文,修身养性,与友相善的场面。图卷以长短兰叶白描法描画东晋慧远法师于庐山东林寺白莲结社,法集立誓,共期西方的故事。图卷虽无作者款识,但据拖尾题跋中张激的一段自书可推断此图应为张激所作。

“元四家”之首黄公望的著名山水画卷《富春山居图》,描写了富春江两岸初秋的景色,笔墨多取法董源、巨然,而又自出新意,林峦浑秀,草木华滋,随意宛然天成。画作充满了隐者悠游林泉、萧散淡泊的诗意,散发出浓郁的江南文人气息,成为黄公望水墨山水的扛鼎之作。因其在六百年流传递藏中的传奇故实,遂有《富春山居图·剩山图》成为一个举世闻名的传奇再现。

本单元还集中展示了南宋朱熹、陆游、张即之,徐禹功,元杨维桢、王蒙、张渥、赵雍等抒发个人情志、充满了文人气息的书画名品。

名家画工遗泽流芳

南宋高宗迁都杭州,经过数十年的经营,经济、社会有较大发展。宋代皇帝雅好书画,以国家的名义建立专门的绘画机构,宋高宗恢复了画院。杭州气候温暖适宜,西湖烟雨空潆,青山环绕,钱江怒潮波澜壮阔,激发南渡画家创作灵感,他们与画院本土画家共同发挥艺术才能,造就了绘画艺术的中兴。山水画家中的李唐、刘松年、马远、夏珪,被后人誉为“南宋四家”,名垂青史。马远《松寿图》奉宋宁宗之命为王都提举祝寿所作,画风豪放严谨,虽简实繁,取景奇特,笔墨淋漓,山石以大斧劈皴。画笔峭拔方硬,充分表现了马远的独特风格。马派画风的主要传人马远之子马麟《荷香清夏图》,以传神之笔再现了南宋时杭州西湖的夏日盛景。构图较其父更为多样,独具匠心,用笔清劲秀润,设色丰富,显示出画家高超的艺术技巧。

南宋画院待诏萧照《秋山红树图》,是其难得一见的小品山水画。而赵大亨《薇亭小憩图》就目前所见,为赵氏传世画作之孤本。

承上启下赵孟頫

赵孟頫是中国美术史上承前启后的书画大家,无论是其艺术创作还是对于后世的影响,均堪称里程碑式的领军人物。针对近代宋人书风的种种流弊,他主张“借古开今”,以王羲之、王献之为楷则,浸淫魏晋书风精深,手摹心追晋人法帖,脱去南宋陋习。《行书吴兴赋》、(<行书秋声赋》等名篇,赋文神采斐然,书法用笔圆转流美,展现的是优雅的文人风范与理性的技巧规范的完美结合。

作为元代画坛核心人物,赵孟頫的成就更令人瞩目,绘画创作范围广泛,涉及人马、山水、花鸟、竹石诸门画科。《饮马图》用笔精工,线描细劲严谨,笔意古朴雅秀,刻画入微,人物神态奕然,马骨壮膘满,近于唐马,尤与韩干所画的马风貌接近。而所绘奚官,神态及服饰亦与晋唐奚官一致。据此,本图很可能是赵孟頫早年仿韩氏作品而成。

佚名高手丹青留痕

古代书画在千年历史演变中,历尽易代更帜、兵燹破坏、转徙散失,流传至今实属不易。有的名作遭受首尾分离,甚至有好事者为图利,人为割裂、挪移作品中的名款,张冠李戴,给后人留下断代、定名及真赝鉴定难题。随着时代发展和认识的提高,我们对一些原有名款、流传有绪的古代书画名作重新进行了鉴定。在此过程中,发现有些名作的定名也许在古代就存有误区,需后人加以新的鉴别。如展览中原来一直以为是李公麟所作的《九歌图》、赵伯驹所作的《莲舟新月图》,经过后人的反复研究、考证,发现其实并不是李、赵作品,按现代书画鉴定的标准,在缺乏足够证据的情况下,遂将其改为佚名之作。

本单元另有部分绘制于纨扇、册页上的佚名书画,尺幅不大,画工精致,题材有山水楼阁、花鸟草虫及人物故事等,其中不乏画院画工之手,如南宋《仙山楼阁图》《玉楼春思图》《江亭晚眺图》《楼阁图》等。纨扇画因其艺术品质上乘,携带方便,受到上至皇室、下及平民的普遍喜爱,蔚为风尚。纨扇画受到市场追捧,衍生了另一种新的书画装潢艺术形式——册页小品画。一些原先是屏风上的装饰画,或者是残损的卷轴画,被人收集,装裱成独立的扇页、册页。纨扇、册页书画多数无作者署款,但依据画风等相关因素,仍能判断其创作时代。这些题材多样、形式典雅的小品画,小中见大,在中国美术史上亦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责任编辑:李珍萍)

作者:王小红

古代书画艺术论文 篇2:

与专业相结合,增强中职学校历史课程教学有效性

[摘要]:以长春市第一中等专业学校的历史课程改革实践为例,从三个方面对如何采取有效教学措施、与专业相结合,增强中职学校历史课程教学的有效性进行了实践探索,取得一些成效。

[关键词]:历史教学 有效性 学习兴趣在中等职业学校,历史的学科地位边缘化,经常被学生忽视。学生整体学习状态不佳,课堂参与意识差,不能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亟待提高。我们顺应学校课程改革实践,从三方面对如何增强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进行了探索。

一、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动机

1.结合专业特色创设历史情境,引发学生兴趣

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体现了兴趣在学习中的重要性。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我会根据具体教学内容和学生专业特点,创设历史情境,使学生产生学习的欲望。如在动漫游戏专业学习中国古代书画艺术时,我向学生展示事先搜集到的一些动漫人物、场景的图片,让他们从专业角度分析作品的技巧、画法等,在学生回答后,我提出“我们不仅在动漫领域取得了极大的发展,在古代我国的绘画就已经取得了辉煌灿烂的成就,涌现出众多优秀的作品”来导入新课。这样在课前结合学生专业特点来创设历史情境,贴近他们的专业学习,使学生更易拉近和历史课堂的距离。

2.合理运用传统教学方法

虽然我们提倡教学方法的改革,但这并不意味着全然放弃传统教学方法,而是根据具体教学内容来选择某种或几种教学方法。关于一些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历史人物的英雄事迹,我们都可以选择讲授法。例如我在讲述汉字的演变脉络时,运用了这一方法,采用生动的语言来描述各种字体的特点,并辅助以图片加深学生的印象,注意语音语速的变化,同时适当的走到学生中间与学生互动。

3.运用任务教学法、合作学习等教学方法

任务教学法非常适用于中职学校的历史教学。如在商务助理专业学习中国古代的发明时,我根据学生具体学习情况结合学生个人意愿,将全班学生分成四个学习小组。首先,提出任务目标是要求学生掌握中国古代重要的发明创造,每个学习小组负责一个方面。其次,布置任务内容:以小组为单位搜集整理资料,展示学习成果,并提出要求。再次,每个学习小组内部进行明确分工,由组长具体安排,按照搜集整理资料,撰写文字,制作课件,成果展示的程序进行。在这一过程中,我时刻关注学生的进程,提出建议,学生也不时会就一些问题来向我请教。第四,四个学习小组综合展示各自的学习成果。在这个环节,各组展现了不同的风格。最后,我对学生完成任务的情况、对知识的掌握进行了评价,并进行了奖励。同时也提醒学生在完成本小组任务的同时不要忽视对其他内容的学习。

4.运用多种教学工具和多媒体辅助教学

多媒体图文声像并茂,直观性强,可以将抽象的内容形象地呈现在学生眼前。一些漫画和动画也可以合理的利用,但注意对内容的选择。我们还鼓励学生亲手制作一些教学图片、图示,如学习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时,鼓励学生动脑思考画出各种形式的示意图,有的学生画出有层层分支的大树,有的学生画出有脉络的叶片,等等。

二、围绕专业组织教学活动,深化学生学习动机

平时在教学中,我们会根据学生心理特点和所学专业来设计课内外活动。“在设计教学活动时,其情景应该以社会生活、职业情景为主,注意知识、技能的融合。”职业情境是职业教育在情境教学中与其他教育的不同之处。由于具体条件所限,我们不能把活动搬到企业中进行,这就需要我们在封闭的课堂中,根据专业特点为学生创设特定的职业场景,达到使学生既掌握了相关历史知识,又锻炼了职业技能的效果。如介绍古代印刷术这一内容时,我在工艺美术专业讲到唐朝的雕版印刷,将课堂移到学生的专业实训室,让学生自己去动手制作简易的雕版,学生在边学边做中了解、掌握了相关的知识,也锻炼、展示了自己的专业技能。

在选择活动的主题课程时,我主要从以下两点进行考虑:一是考虑课程的适性。二是根据不同专业的学生需求来进行调整,不是硬性地在所有班级开展相同的活动。如在学习古代社会风俗这一内容时,在服装设计专业,我模拟举办了一场历代服饰特点研讨会,学生站在专业角度,讨论、分析汉朝、唐朝、宋朝、清朝等朝代服饰的特点,延伸至形成各自特点的社会原因。既考查了学生的专业知识,又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锻炼。

三、渗透历史教育中的情感教育因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职业观

历史教育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还可以通过挖掘其中丰富的精神内涵来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职业道德,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

在历史教学中结合历史人物的言行,逐步向学生渗透正确的价值观念。如在讲述二战后世界经济的相关内容时,简单介绍了一些知名企业家的奋斗历程和成功案例,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并有针对性地介绍一些历史人物,通过他们的言行,向学生渗透诸如诚信、敬业、合作等职业意识。

在教学中结合历史事件来激励学生。在回顾中国古代文明时,通过介绍众多学生已知的或未知的“世界之最”,以及在四大文明古国中,中国是唯一将文化传统延续至今的国家等,激发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激励学生树立明确的职业理想和学习目标。

经过一年多的教学实践,我校的历史教学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通过对学生的问卷调查显示,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发生显著变化;学生的学习态度和以往相比,变得更加主动积极;认为学习历史对于专业发展、自身发展有很大帮助等方面的比例均有所提高。

怎样让历史教学与专业相结合,发挥在中等职业教育中的作用,同时又保持自身的独立性,防止学科性过分淡化,是需要我们继续认真思考并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杨长亮.中等职业教育普通文化课程改革研究.华东师范大学,2007.

作者:屈剑侠

古代书画艺术论文 篇3:

浅议魏晋时期的艺术

摘要:魏晋时期是我国古代书画艺术发展史上的一个辉煌时代,书画艺术以展现人的本质力量为根基,以人的主体精神、人格之美、自然之美为载体,将人、自然、艺术三者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本文将通过对魏晋时期艺术的解读来感受中国书画的艺术精神。

关键词:魏晋;错彩镂金;初发芙蓉

在中国的历史上,魏晋是一个重大变化时期。此时,经济、政治、军事、文化、哲学、宗教。文艺等等方面都经历了转折。要了解中国书画艺术的精神,魏晋时期的艺术是不可忽视的一个环节。

汉末魏晋时期,长期封建割据和连绵不断的战争虽然使得社会动荡、秩序解体,然而在文化方面却受到了特别的影响。魏晋时期各民族、各国互相攻占、杂处而居,互相学习,互相影响,虽然混乱却极大的促进了中国的民族融合。魏晋之时阶级矛盾尖锐,于是,不少的文人不再把追求仕途作为人生目标,选择了明哲保身。魏晋清谈,名士风流,纵论玄学,高谈佛道。玄学兴起,老庄之道盛行的魏晋,从之前两汉经学社会政治主题的描写到刻画个人内心的转变,在追求仕途的道路上他们苦难多于幸福,悲痛多于欢乐,所以他们将精神寄托转移,他们的作品也就多以着重抒发个人的喜怒哀乐,个人遭遇,曲折经历的描述为主。与现今当代人的“以人为本”,注重个体感受的,呼吁表达真实自我的心理特点相吻合。魏晋时期出现了不少的玄言诗山水诗哲理诗,对于两宋时程朱理学的形成,影响很深。不止如此,这一阶段在文化艺术各个方面百花齐放,奠定了后代文学艺术之根基和方向,出了不少光芒万丈的作品。魏晋时期,艺术和审美发生的改变与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化政策,东汉道教的兴起,佛教的传入和兴盛,魏晋玄学之风的盛行都息息相关。汉朝思想受统治于儒教,体现在艺术上是风格非常质朴,没有出现专门的系统的文艺理论和美学,只有一些关于美学思想的散见。而到了魏晋时期,这几百年是一段思想上非常自由,精神上高度解放的时间,魏晋南北朝时期,各门艺术奇迹般的在这个灾难深重的时期取得巨大成功。儒道两家的哲学著作之中出现了大量的艺术理论专著,如谢赫的《画品》、钟嵘的《诗品》、刘勰的《文心雕龙》。这一时期也涌现出大量的各个领域的艺术大家,如在文学方面有曹植、阮籍、陶潜、谢灵运,音乐方面有嵇康,书法方面有王羲之、王献,绘画方面顾恺之和陆探微,雕塑方面有戴逵和戴颙。以及云岗石窟和龙门石窟,洛阳的寺院也都是魏晋时期不可忽视的艺术成就。

在中国美学思想方面,魏晋六朝时代是一个大转折时期,在历史上是一个承上启下的阶段。魏晋风度自然率真,洒脱不羁,与自然界的零距离接触,当时那些放浪的话语,对自由的无限向往,另现代人羡慕。魏晋文人学士隐逸的处世态度形成的对质朴画面和画外意境与传神的追求,引领出对书画审美的独特视角,是对淡泊、出世之美的追求。

魏晋时期,中国人的审美感觉表现出一种新的美的理想。这就是认为平淡素净的美即“初发芙蓉”式的美是比华丽繁富的美即“镂金错采”式的美拥有更高的境界。

“镂金错采,雕绩满眼”是一种人工雕琢的美,而“初发芙蓉,自然可爱”是另一种天生丽质的美。雕饰之美,是最早形成的一种美感形态,由装饰之美发展到线条之美,提高了艺术家的创造性,是一种进步。“错采镂金”的美追求文字的雕琢,是对事物外在形态表述,追求的是形式美;“初发芙蓉”的美重在表现主题思想和人格,追求内容美。

艺术是一种技术,古代艺术家本来就是技术家,但这种技术表现着人生,流露着情感个性和人格。王羲之的书法,他的字端秀清新,行云流水,骨格清秀,具有一种古拙之美。“以形写神”的理论在魏晋时期被提出,顾恺之的绘画,如《洛神赋图》《女史箴图》,他的线条飘逸,紧劲连绵,如春蚕吐丝般自然流畅,人物形象朴素,仙风道骨,修长清瘦,面容俊美,顾恺之说,“四体妍蚩本无关于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他注重传神描绘,善于表现人物神情,以突出人物的志趣品格。陶渊明的诗,以平淡的田园题材创造出具有隽永深远的意境的诗词,虽然少了刻意雕琢、铺陈华丽却更多一份自然淳朴,意蕴深远,超然世外,平淡冲和,清隽脱俗、天然浑成。

苏轼在《与侄书》中说 :“凡文字,少小时须令气象峥嵘,彩色绚烂。渐老渐熟,乃造平淡。其实不是平淡,绚烂之极也。”宗白华对此有精炼的概括,“绚烂之极归于平淡”。至极之后,即到了下降阶段,直至平淡。苏轼又说:‘无穷出清新’。”宗白华认为,在文学艺术中,表现自己的思想人格,比追求文字的雕琢更重要。在他看来,文章中,思想人格属于芙蓉出水,文字雕琢属于镂金错采。又比如绘画,内容比技法重要;写诗,思想比格式重要等等。比如京剧就属于典型的镂金错采的美,唱念作打,举手投足,都有严格的规定和程式;而苗壮或陕北民歌,那显然就是芙蓉出水的美了,因为那曲调唱词完全在山水生活中孕育出来的,信口而出,没有一点人为雕琢的痕迹。“错彩镂金”和“芙蓉出水”两种不同风格的美感贯穿了整个中国美学史,相济互补的推动者中国古代美学思想的发展。儒家提倡入世,重视人为的雕饰之美,受儒家思想影响深刻的艺术家们就倾向于“错彩镂金”式的美。中国美学发展到魏晋以后,人们追求的是崇尚自然的朴素之美。道家提倡出世,提倡自然天成,反对人为,艺术上也提倡天然之美。“初发芙蓉”是以朴素形态展示给接受对象,但这种艺术创作并非随口而谈,毫无加工,而是一种经过高度的精炼,洗去了一切杂质成分,是艺术创作者对自然境象细致入微的观察,是用朴素但是准确的语言进行的艺术创作。

“初发芙蓉”的审美理想不仅是当时人们进行艺术创作时的追求,更成为了后世人所追求的最高境界,是中国书画精神的一个审美理想的标记。。在朴素无华的外表下,蕴含着深厚的审美内涵。魏晋时期是一个充满着哲思与睿智的时代,是中国古典审美的拓展时期,自然审美在这一阶段获得了重大的发展。没有任何装饰,没有任何附丽色彩的,就是自然之美、平淡之美,正如李白诗云:“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参考文献】

[1]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2]傅雷.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M].北京:三联书店,2010

作者简介:梁靓(1989.5-),女,陕西西安人,陕西师范大学,2012级硕士研究生,美术学院,美术学专业,从事油画表现与研究。

作者:梁靓

上一篇:高校音乐艺术论文下一篇:舞蹈创作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