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与艺术论文

2022-05-12

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古代文学与艺术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中国古代文学与艺术是伴随着祖先的审美需求而产生的。数千年中华大地的灵气,把她哺育成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独具特色的奇葩。其强烈的民族性和精湛的艺术性,以及无比丰富的典藏,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都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

第一篇:古代文学与艺术论文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艺术特征及文化价值

摘 要: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是我国宝贵的精神文化结晶,它不仅诠释了我国古代各个时期的社会风俗及习惯,还是古人智慧的体现。文章主要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艺术特征、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古代文化价值以及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现代文化价值三个部分进行探讨。

关键词:古代文学作品;艺术特征;文化价值

提到艺术,通常会让人有一种高不可攀的感觉,其实艺术来源于生活,它是生活另一面的表现。中国古代所遗留下来的生活器物或者服饰,都带有属于不同时代的艺术气息。与物质一起遗留下来的,还有古代的文学作品,它集聚了我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的智慧,所以,研究中国古代文学的艺术性和文化价值对我国文学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同样,对于想要研究中国历史的专家来说,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也是打开历史的一扇窗户,其历史价值不容小觑。因此,对中国古代文学的艺术特征及文化价值进行深入的探究具有重要意义。

一、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艺术特征

(一)民族性特征

自古以来,我国都是一个拥有众多民族的国家,各个民族的文化有着各自的文化特征并共同组成了我国古代文学特征。艺术源自生活,当无法从现实生活中接触到艺术时,是无法还原文学作品的艺术思路的。所以,在研究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时可以发现,其反映了相应时代的生活特征,以农耕时代的小农思想为例,其正是农耕时代社会思想的汇总。在这个时代,由于没有高科技的农业生产工具,人们对于生活的追求更多的是解决温饱问题,所以《史记》中对于这个时代的描写是“遂好耕农,相地之宜”,就是表达了这个时代生活的重要来源。另外,农耕时代劳动力也是非常重要的社会元素,为了争取土地和劳动力而发生的战争等都以文学作品的形式被记录下来,战争所带来的各个民族之间的融合及分裂又使各种文化之间碰撞出新的火花。不管战争最终是合并还是分裂局面,都带来了新的文化适应期,最终都会以各种形式被写进文学作品中,不管是歌颂赞扬还是批评唾弃都记载在史册中,并为后人所了解,几千年的文化历史直接奠定了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民族性特征。

(二)拥有丰富的人文艺术精神

在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过程中,始终将“人”放在比较特殊的地位。在远古时期,人们把自己拥有的生活归功于天上的“神”,这时的神更多是一种奇形怪状的生物。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眼里的神也渐渐地“人化”,神渐渐成了人的化身,也开始出现具有喜怒情绪的神,而不再是只有无所不能高高在上的神。例如,人们耳熟能详的玉皇大帝、七仙女等,他们的形象和故事都是由人幻化而成的,而且能够成为神仙也是由于自身的努力修炼,这些其实就是人们更加相信自己力量的表现。古人在时代的发展中经过历史文化认知的积累,越来越相信通过个人的努力可以得到更好的生活,这些以文学作品形式流传下来的故事都带有鲜明的善恶意识,也宣扬了弃恶扬善的道德标准。从现有的各种文学作品來看,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自始至终都是以人为中心,作品的内容也都是表达人的所思所想所为。《尚书》中提到“惟人乃万物之灵”,这也正是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人文艺术精神的体现。

(三)社会教化与个人情感的对撞艺术

中国古代人们对于伦理纲常异常重视,特别是在封建社会时期,在君主专制制度的管理模式下,人们必须分三六九等,以突出君王的尊贵,这些教条式的管理涉及人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吃、穿、住、行都有各个等级的标准和要求。以古人婚嫁为例,古代男子可以三妻四妾,而女子却没有选择婚姻的权利,只能是遵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当然这些教化制度之所以得以盛行是因为得到了很大一部分人的拥护,甚至有的人会把遵守教条作为自己人生的唯一追求。《梁山伯与祝英台》这部作品是大部分人都熟悉的文学作品,而在当时,这部作品正是抨击社会教化的一部代表作,人们开始对教化制度产生动摇,开始尝试追求自己所喜欢的生活,这种在大潮流中所撞击出来的逆流文学作品,一下子吸引了人们的注意力,这种通过生活所产生出来的对撞艺术正是我国古代文学作品的重要特征之一。

(四)拥有底蕴深厚的变革艺术

中国拥有几千年的历史,不管在哪个时代,和谐发展的主题都在以各种形式表现出来。我国民族的多样性并不利于和谐发展,各个民族之间对于文化的认可难以一致,这时如果一成不变地进行管理,社会无法正常运行。所以在时代的发展中,管理者们一直在根据时代的发展情况对社会治理采取变革措施,在措施的实施过程中,文学是重要的交流桥梁和载体,找到一个适合当时时代发展又被大众所认可的文学形式可以极好地促进各民族之间的融合。例如,在宋代时期,文学作品由大众所传颂的诗歌逐渐演变成了宋词,这种在文学作品形式中所产生的潮流式变革艺术,既是宋代文学创新的表现形式,也是那个时代人们对于新事物新思想追求的体现。

二、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古代文化价值

(一)综合时代文化特征

艺术源自生活,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同样取材于各个时代的社会生活,作者通过对于社会活动的观察得到创作灵感,更有作者把自身的经历作为创作的灵感创作出优秀的作品。例如,曹雪芹先生的作品《红楼梦》,正是基于自身的一些经历所创作出来的巨作,这部文学作品中所提及的人、事、物对于历史的研究都具有重大的价值,作品中所涉及的方方面面使得读者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到古代人们的生活状态。纵观整个文学史,基本上每一个朝代都有能够反映时代特征的文学作品,这正是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价值体现。

(二)丰富历史文化色彩

在中国古代,每个朝代都有设置史官的职位,用以撰写一些与当时时代相关的人物和事件以及得以传颂的优秀文学作品,他们通过文学作品传递文化思想的同时为后人记录本朝的历史,以供查阅。中国历朝历代不断变迁,为中国历史文化的丰富多彩打下了基础,中国古代官员中也有很多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人,他们的文学作品因为其特殊的官职具有独特性,由此可知,我国古代的文学作品对于丰富历史文化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现代文化价值

(一)融合古代文化是当代国家建设的必然追求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现在正是我国建立文化自信,把中国文化推广至世界的重要阶段。为什么这个阶段被称之为重要阶段,是因为在经济的高速发展下,外来文化对于青年人的思想产生了极大的冲击,影响了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在此情况下,文化自信的建立在国家发展过程中就显得尤为重要,这一点在近年来的传统节日方面表现得特别明显。例如,过去大部分人都更重视2月14日的西方情人节,而随着国家对于传统节日的推广,我们中国人自己的七夕节开始越来越被年轻人所接受。因此,在我们的教材中增加越来越多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不但可以给学生普及传统文化,还可以减少外来文化对于中国青少年的思想冲击,减少外来文化给社会带来的负面影响。

(二)文化艺术是构建当代和谐社会的首选素材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虽然国家开始重视传统文化和礼仪,但是对于封建社会的不合理礼仪也需要积极地摒弃,可是很多人对于这些行为的理解不够全面,他们觉得这是向西方学习生活方式的标志,便更加崇拜西方的生活方式。这样的状态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這种状态代表着中国正在走向世界,走向国际化;另一方面,这种状态会弱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于中国年轻一代的影响。中国人应该意识到,我们所摒弃的是不合理的落后礼仪,但是保留下来的精华则需要更多人去发扬和传承,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在其中起到了桥梁的作用,例如《论语》等文学作品,便是传播中国传统礼仪,促使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作品。

综上所述,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当下,中国虽然已经步入了国际化的轨道,但是优秀传统文化同样应该被重视,而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所具有的艺术特征和文化价值更需要被国人认同和传承。

参考文献:

[1]王纱纱.本科高校古代文学大德育实施的现状调查与分析:基于泰山学院的调查[J].教育教学论坛,2020(36):126-128.

[2]李薇.古代文学作品鉴赏思维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20(35):145-146.

[3]吴海中.探究古代文学作品中的茶文化[J].福建茶叶,2020(7):351-352.

[4]李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艺术特征及文化价值[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9(1):30-33.

作者单位:

大同煤炭职业技术学院

作者:左硕丰

第二篇:古代文学艺术滋养中华民族

中国古代文学与艺术是伴随着祖先的审美需求而产生的。数千年中华大地的灵气,把她哺育成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独具特色的奇葩。其强烈的民族性和精湛的艺术性,以及无比丰富的典藏,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都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

从时间范围说,古代的中国文学,应该从上古的仓颉造字和神话传说算起,直至1911年清王朝结束;从文字角度说,所有白话文出现以前的诗词歌赋、文章小说都是古代的中国文学,我们通常称为古代文学。应该说明的是,今天使用的白话文的出现,是在1919年五四新文化运动前后。在中国古代,没有“文学”这种称谓,用古文创作的各类文学作品统称为词章之学。我们开口就能说的《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都应包括其中。词章之学分为五个门类,我们应该了解其中的基本知识。

许多学者都认为:任何一个民族最初的文化形式,一定是诗歌;一个伟大民族的记忆总是首先保存在其歌谣之中。

中国第一次用文字记录的诗歌总集《诗经》,就是中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大约产生在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6世纪(即春秋时代)的黄河流域。200年后的公元前4世纪(即战国时代),在长江流域的楚国产生了一位伟大的诗人——屈原。他创作的《楚辞》是中国浪漫主义诗歌的源头。这两个源头飞流直下,留传下来数不胜数的名诗佳作,以至我们自己也称呼中国为“诗歌大国”。

词,又称长短句,就广义而言,也是诗的一种形式。《中国文学大辞典》上说:词是“指隋唐时代随着燕乐兴盛而产生的一种合乐可歌的新诗体”。宋代是中国词的创作最高峰,产生了大量优秀作品。

南宋末年,随着国体衰败,盛极宋代的词的创作与流行已逐渐僵化、没落,而民间的俗谣俚曲、市井俚歌的创作日臻成熟。这个时期由于草原民族南下,新的乐器、新的乐章传入中原,与中原的民间俚曲相互融合产生了新的韵文文体——曲。

在元代以前,配乐的诗歌中,文字称为诗或词,配的音乐称为曲。而到了元代,称这种新的韵文文字为曲,也就是通常说的元曲。

剧曲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元杂剧,是以唱为主的舞台剧,它使原本以打浑为主的滑稽戏,变成了以人物、故事为内容的正剧。我们大家耳熟能详的王实甫的《西厢记》、关汉卿的《窦娥冤》就是元杂剧中的扛鼎之作。

所谓文,就是文字、文辞;所谓章,就是自起到止,按一定意图将文辞组织联系起来的篇章。

清代学者姚鼐在将古代文章分为十三大类:(1)论辩类,(2)序跋类,(3)奏议类,(4)诏令类,(5)书说类,(6)赠序类,(7)传状类,(8)碑志类,(9)杂记类,(10)箴铭类,(11)颂赞类,(12)哀祭类,(13)辞赋类。这样的分类法能概括出古代文章的类别与全貌。

在中国文学几千年的历史发展进程中,诗歌、散文始终占主流地位,而小说始终居于边缘,直至明清时代才有所改观。这是因为,古人认为小说始于“街谈巷议,道听途说者之所造”,属于“琐屑之言”,无关乎“治国平天下”的道理。在班固的《汉书·艺文志》中,将春秋战国时代的诸子百家分为十家,小说家排在最后一家。小说在传统社会中被轻视可见一斑。

谈到中国古代艺术,我们首先会想到中国画(也称国画)和中国书法。这是纯中国艺术,堪称国粹。

中国画和中国书法是用中国古人发明的毛笔、宣纸(也有用绢、帛代画纸)、墨、砚、印章和颜料完成的,所以是纯粹的中国艺术。1000多年来,不但创作了大量精美的国画和书法作品,同时造就了一大批名扬千古的画家、书法家,一直传承到今天。中国的绘画与书法早已成为世界美术大家庭中的两颗璀璨明珠。

中国古代的音乐与舞蹈也达到了很高的境界。1978年在湖北随州曾侯乙墓里出土的一套乐器,被命名为“曾侯乙编钟”。这套乐器除了完整的一套青铜编钟外,还包括:编磬、古琴、均钟、瑟、笙、篪(音:chí)、排箫、鼓等,共计9种125件乐器。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器乐组合,竟然聚集在距今2400多年前的战国早期曾国国君的墓穴中。最重要的是,全套编钟音律准确,具有绝对音高的观念,各层钟构成的七声音阶,除了一个音差半个音阶外,其他音与现代音乐的七声音阶完全相同。这让世界震惊了,被国际学者称为“世界第八奇迹”。

音乐的发达必然带动舞蹈的发达。我们仅从敦煌壁画中优美的长袖舞女和反弹琵琶舞女的动人姿态,就可见中国古代舞蹈发展之一斑了。

说到敦煌,我们不能不提起莫高窟——中国著名的四大石窟雕塑群之一。另外三大石窟是:洛阳的龙门石窟、大同的云岗石窟、甘肃的麦积山石窟。站在这些依山开凿的石窟雕塑群面前,你会感到强大的震撼,你会为中国古代的雕塑艺术拍手称绝。当然这四大石窟还远不能全面概括古代雕塑艺术。中国古代还有石雕、玉雕、牙雕、木雕、铜雕、漆雕;还有大到一只手上可以容纳四个人打扑克的乐山大佛石雕;还有一篇古文《核舟记》,所描绘的一个枣核大小的雕刻,雕刻出了苏东坡三人泛舟游赤壁的情形。作者赞叹这位明代的雕刻家为“奇巧”之人。

作者:李荣胜

第三篇:论“情”在中国古代文学艺术中的原创意义

摘要:对“情”在中国古代文学中的原创意义进行深入研究,能够将“情”的本质体现出来,如生命之间的联系,民俗风气之间的联系等,将“情”在中古代文学艺术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地位进行充分体现。“情”作为我国古代文学情感建立的重要方式之一,也是中国古人把控艺术事件的主要思维手段之一。中国古人对“情”进行描述不仅能够提高文学作品的艺术价值,还能够将自身的人生观、价值观进行体现。基于此,对“情”在中国古代文学艺术中的原创意义进行研究,以供参考。

关键词:“情”;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原创意义

引言

中国文化有很长的发展阶段,文学也是如此。文学的发展是时间与时间过渡的“追踪器”,其特点是过去的扩张。必须承认,这些作品在社会上掀起了巨大的运动,改变了人们的基本思想,影响了他们的生活。但有很多人误解了中国古代文学与现代文学的关系,往往认为古代文学是古代书籍的残馀,对当今时代的发展影响不大。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没有必要传递旧的好文学。

一、“情”的本质

“情”在中国文学艺术发展过程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是中国文学衍生的基础,在中国众多文学作品中都对“情”有所表示,不同学者对于“情”有自己的定义,例如,在中国古代阴阳学中相关学者主要是将“情”定义为阴气,将其与生命根源进行联系,凸显“情”对于人类发展而言的本质地位。除此以外,“情”作为人类情感的重要表现之一,包含内容较为丰富,如人类喜怒哀乐都可以被称之为“情”。段玉裁曾对“情”进行了相应阐述,认为“情”作为人类的正常生理反应,是人类情感的主要输出方式之一,这无疑是将“情”的本质、本真地位进行体现。《吕氏春秋》也对“情”进行了相应描述,将“情”与生命自然形态、自体活动进行联系。《尚书》中将情作为人情进行理解,将情与事物之间的关系进行阐述,如真实性、相关性、自然本性等。由此可见,“情”作为人类情感交流的重要形式之一,古人对其格外重视,都以“情”为基础对社会现象进行探究,将“情”的本真、本质作为文化形成及发展的出发点和目标,以“情”的本真、本质为基础对事物以及人类行为进行评判,孔子与孟子在推行自身理念时就是从“情”本真、本质为出发点来进行宣传。如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声闻过情、君子耻之等,这些无疑都是以“情”本真、本质为基础来进行表述的,古人在进行艺术创作时都对“情”有自身的理解,以“情”本真、本质为基础来进行推敲,促进中国文学发展,这对中国古代文学发展有极好的影响作用。

二、“情”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原创意义

(一)“立象尽意”的审美文化意义

古代,有时会遇到“不适感”的情况,学者们考虑使用“随机发光”。庄子曾在《苍穹》中说过:“天下最高尚的人,书也。但书,语言也很贵;昂贵的人的语言,也就是说。意图带走;遵守他意愿的人不能说话。“意图”虽然不能用语言准确传达,但可以用“大象”来表达,因此在古代文献中随处可见。因此,中国文化祖先通过文学创作实践中的“任意意志”审美审美有效地解决了这一问题,确保了中国古代文学中的“利益至上”观得到遵守和表征。中国古代文学中论述修辞、大象、冲动和审美意义的理论早就出现了,表明古代学者早就研究过他们的“语言”——他们作品中使用的“大象”——以及作者们想表达的东西,形成了指导文学艺术家设计许多优秀作品的理论体系。通过分析中国古代文学的表现形式、意象、它们之间的关系及其各种文学特征及其审美意义,强调了在后来的文学中注重引进文字、意象和意图以促进中国古代文学更好发展的重要性。

(二)对于文学作品要用心感受

阅读传统文学作品是一个死板,只是反复阅读来分析作者的思想和文学的字面意义,但要感受文学作品的吸引力,就必须打破这种传统阅读技术,阅读时情感因素才能理解作品的内容,他的生活实际上转移到阅读作品上。博孟著名诗人曾写道:“谁说草,报道了三春春假期”,这是整首诗的眼睛。怕母亲千里之外的孩子,母亲的作者缝了针作为衣服的作者,母亲的伟大爱,感谢母亲的作者,以及这两首诗中所描绘的对母亲的深切爱。读这首诗时,很多人会把现实生活带入阅读中,感受到更多的同理心,感受到作者的情感。即使是能引起共鸣的好文学,大多数都是为了唤起故乡的感情,人们在农村徘徊,离家很远,但当然,真正的心情来自内心。比如著名诗人李白的一句“抬起头来思考月亮,头脑回家”,用简单的话概括了当时作家们的周围环境,以示月亮悲伤的黎明来表达家的心情。这首诗给许多人带来了轰动,对于离家很远的游客来说,是一种更加现实的感觉,所以古代文学才能发挥其价值,必须感受到每一部文学的心灵,把生活与文学联系起来。

(三)音乐传播

中国古代文学中诗词作为核心组成之一,在对古代诗词歌赋进行传播时,可创新诗词歌赋传播的形式,如在新媒体技术的支持下,采取音乐传播的形式,更易获得受众的认可与接受,提高古代文学的整体传播效果。如央视总台推出的文化节目《经典咏流传》,节目依托新媒体传播载体,面对广大的受众输出传统文化,促使受众了解古代文学作品。在节目创作中,以诗词歌赋作为创作核心,通过音乐演绎的方式进行传承与传播。在慷慨激昂、源远流长、荡气回肠的音韵中,对古代文学作品的精神内核进行展示,引导受众对中国古代文学进行学习了解,增强受众的文化自豪感与民族认同感。

(四)建立体验世界的心灵方式

中国古代本真之“情”主要来源于本真之欲,而本真之欲又基于本真血缘亲情关系而得以实现,因此,血缘亲情关系对于“情”本真关系而言极为重要。在我国历史长河中,我国古人意识形态大多数具有社会化特性,因此,古人在建立情感意识形态时会采取相应的思维形态方式,而这种思维形态方式被称之为血缘亲情关系,是由血缘亲情关系为基础形成统一的意识形态,并且在血缘亲戚关系中对其思维结构进行完善,从而解决社会化亲情关系问题。相关学者在对中国古代艺术文化学阐述中,曾将该类情感思维及特色进行描述,认为这类情感属于客观感情依据,其体现方式主要为感性对象融合,以过去经验对现实情感进行表现的一种判断形式。在这一背景下,“情”具有极强的原创意义,它是我国古人世界观构造与把握心灵的主要方式之一,这也就奠定了我国古代文学作品大多数是以社会文化活动为基础来开展艺术活动,因此,“情”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原创意义较为深远,不仅能够将作者血缘亲情关系思维方式进行体现,还能将当时的人文风气以及风俗进行完美展示。

结束语

综上所述,文中对新媒体时代下中国古代文学的传播路径进行了探析。笔者从多个视域入手,解析古代文学传播路径的可行性与合理性。在新媒体时代,古代文学传播途径非常多,可以通过网络平台进行传播,还可以通过自媒体、移动阅读进行传播,传播形式也多种多样,可以通过音乐传播,还可以通过戏曲传播。

参考文献:

[1]佘福春.中國古代文学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改革思路[J].文学教育(上),2020(09):64-65.

[2]朱玉.“互联网+”时代下的中国古代文学教学改革[J].绥化学院学报,2020,40(09):130-133.

[3]于小飞.中国古代文学意境的美学特性研究[J].北方文学,2020(23):58-59.

[4]王慧.中国古代的文学教育与中国古代文学经典化研究[D].西华师范大学,2018.

[5]高敏.浅谈中国古代文学中的悲怨美[J].名家名作,2018(01):36.

作者:王竹

上一篇:工程管理毕业设计论文下一篇:五年级小学数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