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执法方式变革论文

2022-04-19

摘要林业行政执法是依法治林、保护森林资源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随着林业产业的发展,亟需完备的林业行政执法作为支撑,而我国林业行政执法所暴露的问题恰恰成为我国林业事业健康深入发展的瓶颈。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行政执法方式变革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行政执法方式变革论文 篇1:

浅析行政执法过程的协商与和解

【摘要】依法行政的一个基本环节就是行政执法,它在社会主义的建设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对于推动法制社会的建设、推进依法行政的过程具有极其重大的价值和意义。尤其在近几年,我国法制社会建设的进程很快,并且日渐成熟和完善,行政立法方面也取得了很快的进展。随着政府职能的日益转变和行政管理体制的日益改革,国家的行政管理及行政执法工作也渐渐规范起来。但是与法制社会建设的要求相比,行政执法过程中还存在着很多的不足。本文旨在研究我国行政执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及寻找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

【关键词】行政执法;法治社会;问题;方案

21世纪以来,我国法治社会的进程在不断加快,全面重视行政执法能力并不断完善行政执法的过程,对于全面推动依法行政和法治社会的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然而我国法制社会的发展还不健全,其中政府行政执法能力还有待加强,执法过程也有待完善。对于行政执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国家应重视起来,协商并解决行政执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行政执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从大的方面讲,行政执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观念、原则和制度等多方面。比如观念上,执法人员一直被“法律先还是权力先”这一问题所困扰,在具体的执法过程中时常有滥用权力的现象发生。行政执法过程中会有很多的矛盾与冲突。

(一)行政执法冲突

执法的过程中避免不了会有很多冲突,行政执法冲突的现象也很普遍。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有两点,一方面是由于立法制度的不严格和不完善,会使混乱的立法制度造成行政执法冲突;另一方面是由于没有透过行政执法冲突的现象关注国家政府的观点和利益,导致各部门之间的利益冲突。行政执法冲突实际上就是各执法部门之间的利益冲突。立法冲突、利益冲突和执法冲突共同导致了行政执法举步维艰。

(二)行政执法过程存在严重的“趋利现象”

公共财政需要支持公共事业的发展,但是因为公共财政制度本身存在着严重的缺陷,国家拨款不足及地方财政资金紧张,导致很多的行政执法部门需要依赖“自收自支”的办法来维持资金运转和行政执法活动,在行政执法过程产生了很多消极的影响。长期下来,“趋利现象”会使行政执法部门滥用执法经费,看重执法福利,大大影响了行政执法的效率,因此要杜绝行政执法过程中的“趋利现象”的产生。

(三)行政执法水平不高

行政执法过程看重的是程序化水平及执法的公开公正性,但这种程序化水平及公开公正性都不高。行政执法理应遵循公开公正的原则,但因为缺少一个系统、具体、规范的程序,导致行政执法没有贯彻落实公开公正原则,使有些部门“暗中操作”,这种随意性削弱了民主性,大大影响了工作效率。行政执法过程中存在的这种现象不是个别的现象,行政执法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四)行政执法对公民构成一定的威胁

行政执法能更好的加强公共管理,增强管理的有效性。但行政执法的管理能力有一定的负面作用,比如对限制公民的人身自由和财产权、强制拆迁违规房屋等都构成一定的威胁。

二、行政执法过程的协商与和解

要想解决上述行政执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必须找到和解的办法。和解的办法可以从规范原则、规范程序及执法方式三个方面阐述。

(一)规范原则

1.法律保留原则

这一原则让行政执法的过程获得法律的授权和保护。在法律的规定下,行政执法部门必须要遵循法律,行政执法才能有序进行。行政执法过程中出现违法现象必须要承担法律责任。

2.比例原则

比例原则要求在执法过程中,行政部门应当适应它的执法目标,合理掌握行政执法的力度。行政部门还应当按照一定的程序不断进行实践探索,找出合理可行的执法方式。比例原则能够减少滥用权力的行为,减少相关人员的损失,甚至避免不必要的冲突。

3.参与原则

这一原则要求行政部门在执法过程中保障相关人员的参与权,比如了解行政执法的依据和内容。同时也要求执法人员履行相应义务,比如表明自己的身份。加强与相关人员的交流,可以提高行政执法的效率。

4.公开原则

行政执法部门应提高对公众的透明度,让公众的知情权得到保障。公开原则可以制约行政执法,产生监督的作用,推进行政执法部门的廉政建设,提高行政执法部门形象和工作效率。

(二)规范程序

1.推进社会主义法治社会建设的进程

依法行政可以促进行政执法的效率,执法部门行使权利,提高决策能力,给公众树立一个负责任的形象。注重民主、参与两大原则,充分发挥公民的“主人翁”意识。

2.提高行政执法效率

效率的提高有助于减少执法过程中的阻力和成本,同时节约了资源,避免不必要的浪费。执法部门首先必须要有一个明确的目标,然后再制定一些切实可行的方案,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行政执法效率。

(三)执法方式

1.行政执法是协调参与者关系的活动

执法方式的变革其实就是执法过程中协调参与者之间的关系,比如执法者与公众的关系。这种变革保障了人权,推进了我国民主化进程。

2.行政执法方式从封闭走向公开

执法的依据要公开,执法的过程要公开,执法的结论也要公开。执法方式渐渐走向开放,会建立一个有助于改善执法者与公众的关系、提高行政执法效率的平台。

3.行政执法方式从个人意志走向互动交流

执法者应听取公众的意见,不能只考虑自身的利益,只从执法的角度出发,还应注重民主。只有感受公众的力量,加强与公众的交流并形成良好的互动,才能解决执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三、总结

行政执法方式的改进可以建立一个良好的亲民平台,促使执法者不断服务于公众,在实践中进步,这样行政执法水平才能更加规范、高效。随着国家法制化进程的推进,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行政执法的地位变得越来越重要了。因此国家有必要建立一个完善的行政执法制度,解决行政执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参考文献:

[1]扬中市人民政府.以落实三项制度为重点 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N].新华日报,2006.

[2]肖萍.论服务型政府背景下行政纠纷和解制度的构建[J].宪政与行政法治评论,2009(01).

作者:李智姝 滕宇

行政执法方式变革论文 篇2:

我国林业行政执法现状分析

摘 要 林业行政执法是依法治林、保护森林资源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随着林业产业的发展,亟需完备的林业行政执法作为支撑,而我国林业行政执法所暴露的问题恰恰成为我国林业事业健康深入发展的瓶颈。基于此,通过比较研究、历史分析、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考察了林业行政执法的历史渊源,在此基础上从立法和实务两方面结合我国的现状分析我国林业行政执法的不足,并着重对造成这种缺陷和不足的原因进行一定的理论分析。

关键词 林业产业;行政执法;历史渊源

要探讨林业行政执法,首先要明晰行政执法的历史渊源。

现代意义上的行政执法是资产阶级革命的产物,建立在国家权力分立的基础上。17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进一步发展洛克的分权学说,主张把国家权力划分为立法、司法和行政,并分别由立法机关、司法机关和行政机关共同行使,以实现国家权力相互制约、制衡的目的。

我国最早的“行政”二字出现在距今超过2 000 a的古籍《左传》中,但其“行政”的含义是指与国家无关的个人或者组织的活动,与现代意义上的行政是有着本质的区别。20世纪初,在社会大变革的背景下,中国传统的社会体制快速向近现代文明体制过渡,我国近现代意义上的行政执法体制和理念逐渐形成。在建国以后很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内,我国用命令、指导、政策代替行政执法。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作为建立在经济基础上的上层建筑——行政执法得到了跨越性的发展;同时,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也对我国行政执法参与度和行政执法理念完备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

1 我国现行林业行政执法存在的问题

回溯历史,我国古代一直奉行中华法系。由于国内外不同的法律发展理念、发展历程,我国业已消亡的中华法系和当下兴盛的大陆法系和欧美法系在法律内在精神、阐释和理解均有较大的差异[2]。近代以来,我国大规模地移植西方国家的法律体制、法律制度,其中就包括了建立在西方资产阶级革命兴盛和权力分立基础上的行政执法;同时,我国行政执法理念受到中华法系的影响,使我国行政执法的立法完善程度、执法的规范程度仍存有较大的不足。相对于一般意义上的行政执法,我国的林业行政执法由于林业行业的特殊性,其不完善性也有自己的特点,纵观我国林业行政执法,其欠缺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1 立法上的缺陷

1.1.1 程序不透明

我国因袭“重实体、轻程序”的法律传统,对林业行政执法实体法比较重视,对程序法则是长期的忽视,所制定的程序性规范大多零星分散于成文实体法中,没有形成一部系统的、独立的林业行政执法程序法。英国古有法谚“迟到的正义非正义”,程序正义是司法正义的底限,看不见的程序就如同永不能触及的正义,毫无意义可言。近年,虽然我国加快了林业行政执法程序法的制订和建设,但是制订的法律、法规多为抽象性、原则性的表述,在实际的工作中不具有可操作性,致使在实务中,林业行政执法主体有过大的自由裁量权。

1.1.2 缺乏强有力的外部监督

在我国,林业行政执法监督机构大多为林业部门的内部机构,其本身隶属于林业部门,人、财、物都依靠林业部门,自身独立性弱,执法和执法监督机关一体,既起不到监督的作用,也不符合监督的本质要求。“这种不足使我国林业行政执法的内部无论其监督内容、方式如何公平合理,仍极有可能流于形式。”[3]此外,由于缺乏相对独立的林业行政执法外部监督和行之有效的舆论监督,加之我国林业资源分布广泛,林业行政执法的广泛性、隐蔽性强;同时,有错综复杂的利益牵绊,使得内部监督对于林业行政执法的效用微乎其微,而外部监督不管从介入时间和范围都不足以对其进行行之有效的约束。

1.1.3 行政主体分散、职能重叠

林业行政执法的职能分散在森林防火、森林公安、林政资源等多个职能机构中,缺乏对整个林业行政行为进行统一管理的执法队伍。同时,每一个林业行政执法职能对应的是多个的行政执法岗位,换句话说,就是一个行政主体行使两种以上的行政职能。这种现状使我国林业行政执法权过度分散,且在内容和权限存在交叉重叠的现象。这种林业行政职能的交叉重叠非常容易造成林业行政执法的不到位和不作为,降低行政效率[4]。

1.2 执法上的缺陷

1.2.1 执法队伍素质偏低

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林业产业发展最快的国家,我国的林业行政执法面广、执法任务重、执法要求高,这对我国的林业行政执法队伍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而与这种高要求相对应的是我国林业行政执法队伍整体素质偏低的现状4]。同时,部分执法人员不具有行政执法资格,这也是我国林业行政执法的一大不足。具有法定的机构编制和人员编制是行政主体资格取得的要件,非法定机构和人员是不能取得行政主体资格的[5]。目前,我国林业行政执法队伍当下的机构编制、人员编制和执法能力均不能保证高质量、高效率地完成林业行政执法任务[6]。

1.2.2 行政相对人法律意识淡薄

我国的林业行政执法相对人大多数是林农和农民,其法律接受力相对薄弱,且其关注的最多的还是自身的温饱和个人利益问题,对于林业行政执法的目标持不理解、不支持或者对抗、抵制的态度[7-9]。相对人法律意识的淡薄对我国林业行政执法工作的开展造成了的较大的阻力。要从本质上完善我国林业行政执法,必须要在立法层面和执法层面进行有针对性的改革,多管齐下全面推进。

2 结语

林业行政执法对于保护森林资源、促进林业产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但也必须看到,我国的林业行政执法还存在许多亟待完善和改革的地方,比如缺乏独立的外部监督机构,重实体、轻程序,执法行为不规范等问题。我们要充分认识到问题的严峻性,对症下药进行改革。

参考文献

[1][美]e·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哲学及其方法[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

[2]姜明安.行政程序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3]赵坤元.林业行政执法问题研究[D].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2005.

[4]应松年.制定统一的行政程序法——我国行政法治的必由之路[J].中国司法,2006.

[5]储跃进.林业行政执法存在问题及综合执法模式分析[J].安徽林业,2008.

[6]周生贤.林业综合行政执法以一抵十[N].中国绿色时报电子报,2005-09-07.

[7]马广仁,孙富.林业法规与行政执法[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2.

[8]詹长英,缪宝明,林锦华.推进林业综合行政执法改革若干问题的思考[J].林业建设,2009.

[9]沙海民.浅谈依法治林与林业立法、执法、执法监督[C].中国法学会环境资源法学研究会论文集[A].2004.

(责任编辑:赵中正)

作者:何芸

行政执法方式变革论文 篇3:

坚持用法治引领和助推综合执法体制改革

一、坚持法治原则,勇于探索创新,我省综合执法体制改革成效显著

从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到综合执法,改革已经推进了近二十年。各级各部门在深化改革中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有效解决了多层执法、多头执法、重复执法及执法扰民等问题,人民群众对行政执法的社会满意度也明显提高。改革中的很多成熟经验和做法值得我们去总结推广,其中非常重要的一条经验就是坚持在法治框架内推进改革,根据国家法律法规的相关规定来确定改革思路、制定改革举措、组织改革实施。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基本遵循。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整个改革过程中,都要高度重视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凡屬重大改革都要于法有据”。这充分凸显了法治对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作用,越是重大改革,越要坚持法治先行,越要注重发挥法治的引领和推动作用。

综合执法体制改革就是坚持把“于法有据”贯穿改革全过程的一个很好的例证。早在1996年,《行政处罚法》就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了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制度,其中第16条规定,国务院或者经国务院授权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可以决定一个行政机关行使有关行政机关的行政处罚权。1997年,国务院部署开展了“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试点工作,对行政执法体制改革进行了初步探索。1999年,经国务院批准,我省从矛盾比较突出的城市管理领域入手开展试点工作,实现了城市管理相集工作在市、县的全覆盖。与此同时,我们还积极向其他领域拓展,先后在风景名胜区管理、湖区管理、砂矿资源管理、文化市场管理等领域开展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效,为破解行政执法体制改革难题积累了宝贵的实践经验。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行政执法体制改革进入“快车道”。三中全会《决定》提出,整合执法主体,相对集中执法权,推进综合执法,着力解决权责交叉、多头执法问题,建立权责统一、权威高效的行政执法体制。四中全会《决定》进一步强调,大幅减少市县两级政府执法队伍种类,重点在食品药品安全、工商质监、公共卫生、安全生产、文化旅游、资源环境、农林水利、交通运输、城乡建设等领域内推行综合执法,有条件的领域推行跨部门综合执法。为贯彻落实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推进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对改革作出了全面部署。这都为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推进综合执法提供了法律依据和制度支撑。在符合法律法规精神实质和价值取向的前提下,我省全面落实中央改革精神,坚持扎实、有序、稳步推进改革,探索出了一条符合山东实际、具有山东特色的好路子。从2013年开始,我省在胶州市开展综合执法体制改革,探索成立综合执法机构,集中行使多个领域的执法权,实现了执法重心下移和网格化管理。2014年7月,夏耕副省长专门赴胶州进行调研,就试点工作作出进一步部署,推动了改革工作持续有力开展。2015年6月,省政府正式批复胶州市开展相集工作。在胶州试点的基础上,我省不断扩大试点范围,在机构编制部门的积极推动下,各试点单位大胆探索、勇于创新,改革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在下一阶段的改革中,应当继续坚持改革与法治的有机结合,在法治下推进改革、在改革中完善法治,确保综合执法体制改革在法治的轨道上行稳致远。

二、履行法定职责,遵循法定程序,形成综合执法体制改革工作合力

法律程序是法律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坚持法律程序是依法办事的基本要求。我们在开展工作时,必须严格遵循相关程序规定。比如,在进行重大行政决策时,就要遵循四中全会提出的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决定等五大法定程序,违反程序规定,就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再比如立法工作,在制定政府规章时,就要严格履行立项、起草、审查、决定和公布等程序要求。同样,在开展综合执法体制改革时,也要遵守相关的程序性规定。

推进综合执法体制改革,是一项法律性、政策性很强的工作。多年实践证明,开展好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和综合执法工作,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要认真领会、吃透省政府批复以及经省政府同意的工作方案,并严格按照批复要求和方案组织实施。在改革中,如果产生了新的执法机构,承担了跨部门、跨领域的行政处罚权,就要按照相集工作的要求,逐级报省政府审批,这是必须遵循的法定程序。对此,《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的决定》和省政府贯彻实施的通知都作出了明确要求。

审查时把握的重点内容:一是综合执法范围要科学合理。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的范围应当经过充分论证,确保权限边界清晰,权力事项明确,避免出现职能交叉等现象。相对集中的领域应当符合实际,对执法权的变动存有争议或者效果不可预料的,应当先行研究论证,待条件成熟时再进行集中,不能一味追求“全科医生”。二是综合执法机构和人员要符合规定。根据国务院文件要求,集中行使行政处罚权的行政机关应当是本级政府直接领导的独立的行政执法部门,依法独立履行规定的职权,并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不能是部门的内设机构或者下设机构,执法人员也应当具备行政执法资格。三是工作方案要经集体研究讨论决定。也就是说,相集的工作方案必须经本级政府常务会议讨论决定并形成会议纪要,以政府名义逐级报省政府批准。四是管理体制的设置要符合中央改革精神。按照减少层次、整合队伍、提高效率的要求,完善综合执法机构管理体制,确保改革取得实效。

三、强化制度约束,提升队伍素质,切实加强综合执法规范化建设

综合执法体制改革是对行政执法体制的重大变革,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综合执法机构权力更加集中,任务更加艰巨,如果没有完善的制度来规范,容易产生更加严重的违法和腐败,最终损害国家机关的权威和公信力。在改革推进过程中,必须强化对综合执法工作的规范和约束,不断提升工作的规范化水平。

一要明确权责边界。综合执法体制改革过程中,各地已经详细梳理了需要集中行使的权力事项,并在相集工作方案中予以了明确,但省政府的批复只是规定了需要集中的几大执法领域,对于具体的权力事项,还需要各地制定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等,向社会公布,明确界定综合执法的权责边界,做到“法无授权不可为,法定职责必须为”。同时,还要与中央部署的有关领域综合执法体制改革做好衔接,协同推进。比如,近期中共中央、国务院分别就城市执法体制改革和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出台了指导意见,涉及面较广,政策性也很强。我们在推进综合执法体制改革时,要做好与这些改革工作的衔接,通盘考虑,避免产生新的问题。省政府法制办也将及时破解矛盾和难题,与有关部门做好沟通协调,为推进改革做好法律论证。

二要严格权力运行程序。综合执法工作要遵循执法程序的一般原则、法律规定和具体操作细则。《山东省行政程序规定》,对行政执法程序有了比较明确、全面的规定,需要在具体执法实践中抓好落实。同时,各地开展的权力清单工作,制定并公布了各项权力的运行流程图,为行政执法提供了直观的程序依据。一些试点单位根据执法实际制定了更加具体的操作细则,对综合执法作了全面规范。在这些工作基础上,为进一步规范执法行为,还要落实好行政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这是四中全会的明确要求,是规范执法办案的基础和保障,也是完善执法程序的重要内容,对于实现执法全程留痕、有效固定保存执法证据,真实、准确反映执法行为,减少执法争议,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要切实提高综合执法人员素质。综合执法机构承担的是跨部门、跨领域的行政执法工作,执法依据涉及多个部门的法律法规,这就要求执法人员掌握大量的法律知识,熟记并准确适用众多的法律条文,所以说,与普通的执法岗位相比,综合执法人员的任务更重,面临的要求也更高。同时,综合执法行使的都是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执法权,与普通老百姓直接打交道,如果缺乏做群众工作的经验和能力,往往会限于被动、疲于应付,执法的效果也会大打折扣。所以,组建并打造一支政治素质和法律素养过硬的综合执法队伍,是一项非常必要和紧迫的任务。一方面,要采取有效的途径和方式,把优秀的工作人员配备到综合执法岗位上来。另一方面,也要加大对行政执法人员的培训力度,提升实务操作和法律应用水平。去年,省政府法制办以行政执法人员应知应会公共法律知识为重点,通过行政执法监督平台,对全省行政执法人员进行培训考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同时,我们也发现,与执法工作的新任务新要求相比,个别领域和部门执法人员的法律素养还存在一定差距。下一步,各级政府法制机构将严格落实行政执法人员培训考试制度,根据综合执法岗位的特点,制定科学的培训考试方案,确保执法人员尽快适应综合执法工作专业化、复杂化要求。

四、理顺体制机制,注重监督实效,促进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依法设定权力、规范权力、制约权力、监督权力”。加强行政执法监督是深入推进依法行政的关键环节,行政执法权力行使到哪里,执法监督就要跟进到哪里。发挥好执法监督作用,有利于进一步规范行政执法行为,促进行政执法部门严格依法履行职责,及时纠正违法和不当的行政执法行为,提升行政执法水平。

一要正确认识行政执法监督。行政执法监督的作用是规范执法、遏制违法,将违法行为防患于未然或者消除在行政系统内部。如果从一开始,就注重执法监督工作,实现监督对执法活动的“全覆盖”,就能大大减少违法行为的发生。所以,加强行政执法监督,对推进综合执法来讲,不是一种限制,相反,它能够保证我们的综合执法从一开始就依法开展,为综合执法提供有力的法治保障。

二要理顺监督体制机制。也就是说,要建立与综合执法工作相适应的行政执法监督体制机制,这对于提高监督效能具有重要意义。去年2月,省编办与省法制办联合发文,在全省开展行政执法监督体制机制改革试点工作。批复同意在试点市的政府法制办加挂行政执法监督局牌子。这为政府法制机构切实承担起执法监督的法定职责、履行好监督主体责任打下了坚实的组织基础,体现了机构编制部门以法治手段和法治方式推动改革的意识能力和坚定决心。下一步,各级政府法制机构将进一步深化行政执法监督体制机制改革,建立起与促进和保障综合执法工作需求相匹配的监督体制机制,推动综合执法工作深入开展。

三要严格抓好各项监督制度的落实。去年5月,《山东省行政执法监督条例》正式实施。《条例》规定了十余项监督制度,包括行政执法人员持证上岗和资格管理制度、行政执法裁量基准制度、重大行政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度、行政执法案卷评查制度等。这些制度更多的是对违法行为的事前预防和事中规范。比如,实施行政执法裁量基准制度,目的在于确保执法行为的合理性。综合执法机关的处罚权涉及裁量区间的,要细化量化裁量权,制定裁量基准,并在执法时严格执行,如果违反裁量基准实施行政处罚,也会构成违法。再比如重大行政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度,行政执法部门在作出重大行政执法决定之前,要经过法制机构审核,这是规范行政执法行为的重要手段,对避免和减少行政执法错案的发生,倒逼行政机关提高执法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把这些监督制度落实到位,既需要我们法制部门加大工作力度,也需要执法部门积极配合,主动落实,特别是综合执法部门要带头执行好这些制度,才能体现出新体制下综合执法的优势。

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涉及面广、工作量大,任务复杂艰巨,直接关系到法律法规能否全面正确实施,关系到人民群众合法权益能否得到切实保障,也关系到依法行政能否真正落到實处,必须要以更大的勇气和智慧积极稳妥予以推进。只要我们坚持用法治精神引领和助推综合执法体制改革,就一定能推动建立起权责统一、权威高效的行政执法体制,为到2020年基本建成法治政府奠定坚实基础。

关键词:综合执法 体制改革

作者:孟富强

上一篇:旅行社的营销渠道论文下一篇:政府行动艺术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