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数学学习方式的变革

2022-09-12

一、合理定位师生角色

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教师首先要改变教育教学观念, 只有这样, 才会将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落实到位。教师要从学生的角度看待教学。中学数学学习的基本方法是对经验现象的逻辑归纳和引申。因此, 中学数学教学更要向学生提供探索、讨论、实践、调查和解决问题的各种机会, 教师教学的基本方式不应该是“授予”, 而是“引导”, 教师应担当起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角色, 提倡自主、实践、探索、合作的学习方式, 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研究和解决问题, 让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 给学生思考和发展留下充分的空间。

二、引领学习方式的变革, 促使学生主动学习

(一) 要相信学生, 注意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 “教师应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我们应时时把自己摆在一个非主体的引导者的位置上, 不要什么都由教师包办, 要相信学生自己有能力去理解知识。例如, 在教学《加减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这一节内容时, 可以先放手让学生自学。看完书后问学生:“这一节内容与前面的《代入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有何相同点, 又有何不同点, 哪种方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更简单?”然后组织、启发、引导学生, 问题一个一个地加以解决。显然, 这样教学, 教师讲得少了, 学生活动多了, 知识是学生通过自己看、说、讨论而掌握的。如此教学, 学生印象深刻, 不易忘记;学生不但掌握了知识, 也锻炼了自学、概括的能力, 培养了理解、表达能力;学生的主体意识得到了张扬, 学习的主体作用得到了发挥, 成功的愉悦得到体验。

(二) 要敢于放手, 创造自主学习的环境

传统教学中, 教师总以严谨的教学秩序为标准, 学生被遏制住兴奋, 压抑着学习的冲动和发现, 他们只被老师需要时, 才一吐为快, 老师不点名, 不准开口。如此, 学生只能是机械地学习, 他们终身学习的能力受到了制约。学生的学习灵感不仅是在静如止水的深思中产生的, 而多是在积极发言、相互辩论中闪现的。如果学生的主体作用被压抑, 则他们本有的学习灵感有时就会消逝。当然, 不是说乱成一团才好, 但一个开放的、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课, 应该有学生自由表达意见的时空。适度的“乱”, 在教师控制之中的“乱”,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使他们能真正参加到教学活动中。

(三) 要留足思考时空, 促进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本身就是对每一个学生的一种激励, 可以激发学生自我完善和相互竞争的学习动机;可以让学生掌握合作与交往的经验, 培养团队精神和协作能力, 加快个性社会化进程。但目前的实践活动中的合作学习存在不少弊病, 最严重的莫过于教师不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由于缺乏足够的思考时间, 学生在小组交流中出现了个别学生侃侃而谈, 多数学生说不出自己的见解, 只好充当陪客;学生偏离了主题作漫无边际的闲扯等现象。

因此, 我们认为实践活动课教学中必须舍得留给学生充裕的时间和思考空间。一般来说, 教师提出一个问题, 都要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思考, 然后组织学生小组合作, 在组内交流各自的看法。彼此互通独立见解, 展示个性思维方法, 并在交流中反思, 使自己的见解更加丰富和全面, 进而在全班交流, 最终使学生形成正确认识。从而引导优秀生、学困生积极主动参与解决一些复杂的数学问题, 共享成功的快乐。

(四) 要引导探究性学习, 激发学习兴趣

有效的数学学习过程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 学习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 从而使学生自己形成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策略。要达到这个目的, 探究性学习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式, 学生通过探究获得的知识要比教师直接灌输的更不容易忘记, 印象更深刻, 学生也能从中享受到自己探究的乐趣。

1、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兴趣。

探究就是探讨研究, 探究欲是一种需要。探究欲实际上就是求知欲, 探究欲是一种内在的东西。皮亚杰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这说明教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任务就是培养和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使其思维经常处于一种探究活动中。作为教师应该根据课的类型采取变换形式, 诸如竞赛、抢答、故意设置陷阱等, 使学生时时处于想急于弄清问题的真相和知识的来龙去脉的兴奋状态, 从而渐渐地培养学生的探究情感。

2、提供广阔的问题探究空间。

问题空间有多大, 学生探究的空间就有多大。探究要以问题为前提, 要想学生真正地探究学习, 问题设计是关键, 所提问题要有研究价值, 具有探索空间。首先, 教师设计的问题必须符合维果茨基“最近开发区”理论, 即“跳一跳, 摘桃子。”其次, 教师要从教学目标出发, 更多的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问题和探究类的问题。在进行例题的教学中, 可以对例题进行种种变化, 设计成开放性问题, 学生在这个问题空间里, 思维没有受阻, 思维会尽可能的得到锻炼, 性情得到陶冶。也可以设计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问题, 让学生感到亲切, 学生无拘无束, 尽情发挥。

3、引导学生反思探究过程。

探究过程中, 学生获得了较丰富的主观感受。心中有“意”, 胸中有“情”, 产生了强烈的表达欲望, 不吐不快, 此时教师要给学生充分展示的机会与舞台。虽然有的成功了, 有的失败了, 但无论是成功与失败, 他们都有自己的体验, 学生在体验中的感受和后继反思, 又会进一步增强学生探究的兴趣, 形成一种探究的思维方式, 从而有效地培养教育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让学生在探究中感受到了数学的乐趣, 达到热爱数学、学好数学的目的。

摘要:在新课改背景下, 数学教师应由单纯的知识传递者转变为学生学习数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引领学生转变学习方式, 从而促进学生和谐、全面发展。

关键词:数学,改革,模式,自主,探究

上一篇:消弧线圈烧损故障分析及运行技术管理下一篇:浅谈民族地区中等职业教育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