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学生学习方式变革来临

2024-04-08

高中学生学习方式变革来临(通用9篇)

篇1:高中学生学习方式变革来临

高中学生学习方式变革来临

中国青年报-03-05张双武

据《武汉晨报》2月28日报道,该市已研究确定,到,将全面实施高中新课程计划和课程标准,并对高中学生的考核方式进行系统性改革。据悉,这是全国各地为适应教育部即将于本月公布的“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简称“新课标”)而作出的部署之一。

2月11日在广州召开的全国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研修会上传来消息称,即将公布的“新课标”规定,高中阶段共开设12至13门课程,其中技术和艺术是新增科目;语、数、英、物、化、生、史、地和信息技术、通用技术10门课程在必修课的基础上同时设立了选修课。“新课标”的另一个重要改革就是实行高中教育学分制,1学分相当于18课时,普通高中学生3年内共设立178个学分,学生必须获得总学分的80%即142学分才能毕业,其中选修课必须修满至少6个学分。

关心教育的人士很快就发现,像正在全国推行的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改革一样,这是一场系统而深刻的变革,其对教育的影响将是全面而长远的,在某种意义上说甚至不亚于当年恢复高考制度。

我们知道,我国普通高中教育的定位和培养目标,虽然是在九年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并面向大众的基础教育,但长期以来,在高考“指挥棒”的指挥下,普通高中教育变成了一块“跳板”、一座“独木桥”、一种只为部分升大学的学生服务的畸形的教育。多少呕心沥血的场景,多少悲欢离合的故事,在每年的“高考月”里达到沸点。

“新课标”强调培养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它开始把学生当做“人”来看待,而不是“考试的机器”;它的培养目标是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而不是“状元”或“落榜青年”;它终于开始正视因材施教、因人施教的教育理念,肯定了“偏才”的价值,避免了他们的才华被埋没的可能,而不是以往的教育评价体系过于强调“通才”的重要性,再说,高中阶段哪有什么“通才”?

很显然,“新课标”将会为高中生提供较为广阔的学习选择空间和个性发展空间。学生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和爱好,选择不同的学科内容,实现跨年级自由听课,将更多的.学习自主权还给了学生。“新课标”能否顺利推行,首先将取决于如何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我们今天倡导的新的学习方式,应该包括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等,这是实施“新课标”最为核心和最为关键的环节。其次,“新课标”也对学校和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学校而言,以往统一有序的教学常规将在一定程度上被打破;对于教师而言,弹性选修制意味着学生可以选你的课,也可以不选你的课。

最担心的是,“新课标”将如何与现行高考制度实现“对接”。在现行高考“惟分数论”这个指挥棒之下,“新课标”会不会变得有名无实?笔者认为,近些年来,现行高考制度的一些弊端已表露无遗,加上高考制度自身也在努力寻求变革,那么,我们不妨把“新课标”的实行,看做是高中教育对高考体制改革的深切呼唤和促进动力。据悉,广东省正在积极向教育部申请参加第一批全国“新课标”实验,如获批准,广东将全面试行“新课标”,并有望在高考中获权独立命题。

更重要的是,“新课标”制订者们的思路,并不仅仅是为了与高考“对接”,而是与社会、与能力“对接”,是三个“打基础”:为学生具备进入学习化社会所必需的各种能力打基础;为学生进一步接受高等教育打基础;为学生具备面对社会就业所需要的生存能力、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打基础。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新课标”的实行才有可能是划时代的。

篇2:高中学生学习方式变革来临

现在,无论“道德课堂”,还是“自主课堂”,都是以学生的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为主。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老师只是组织者、参与者、点拨者。

我们学校3——6年级的学生,都是利用“学习单”来自学、合作学习的.,而后展示反馈的,为此,大多学生学会了一边读书一边思考,一边读书一边批注;学会了在小组内发表自己的意见,学会了质疑问难;特别是每个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强了,学习效果好了。如,上一任我的学生,现在五年级,他们就是小组内排课本剧,而后在班上展示。排什么课本剧,谁扮演什么角色,全由学生自己商量,因人而异,因材为用,量力而行,尽展风采。课本剧的内容有:“半截蜡烛”、“晏子使楚”、“将相和”、“景阳冈”、“猴王出世”等。另外,学生从服装、造型、发型发饰等都努力做到精益求精,甚至为了效果考虑,还聘请其他小组的同学来帮忙读旁白。学生利用课内课下,群策群力,精心排练课本剧,并在班上进行展示。这样,学生通过排练实践性、综合性极强的课本剧,成长的不止一点点,而是向前迈了一大步;同时,学生还学会了合作,学会了学习,真正做到了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与同学、老师对话,与自己的内心对话;真正是生命得以拔节啊!

现在,各个学校都注重建设“少先队队会”这一门课程,通过召开主题队会课,使学生受到教育的同时,得到思想的荡涤,培养其收集资料的能力,锻炼其组织能力,尽情展示其艺术才能——唱歌、跳舞、武术、朗诵、绘画等。另外,还特别历练其意志,提高其组织记录性,和进行新的尝试,激发更大的潜能。如,这个学期,我们学校比赛的队会课的主题为:“英雄伴我成长”。学生在参与队会课的过程中,了解了许许多多英雄的事迹,会用故事、歌唱、舞蹈、诗歌、小品、情景剧、三句半等多种形式表达对英雄的赞扬与缅怀,并且要以英雄为榜样,鞭策自己、激励自己,做一名对社会有用的人、对他人有帮助的人等等。

篇3:高中生学习方式变革的策略思考

新课程背景下, 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成为人们关注的亮点之一。学会学习, 学会思维,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和重点任务。但是在普通高中新一轮课程改革推进的过程中, 部分教师对学习方式的认识尚不十分清楚, 盲点较多, 更谈不上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再加之受制于高考升学及高中阶段办学思路的制约与影响, 高中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及其相关研究还难以真正实施, 其必然影响学习的进程和效率, 并在某种程度将制约课程改革的推进与深化。对于高中学生学习方式的研究也有助于我们分析学习方式与学习效果之间某种必然性的联系, 更好地指导高中阶段的教与学[1] 。探讨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策略, 目的在于认识高中阶段学生学习的基本特征与外部影响因素, 争取有效地帮助高中学生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以及提升自己的知识、能力。

二、高中生学习方式的基本特征

高中生身心发展趋于成熟, 社会接触面渐广, 社会交往更频繁, 学习内容比初中生更复杂、更深刻, 升学和就业的压力促使他们的社会化进程加快。其认知结构的核心成分思维能力更加成熟, 基本上完成了向理论思维的转化, 抽象逻辑思维占了优势地位, 辩证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有了很大的发展。认知活动的自觉性明显增强, 观察力、有意识记能力、有意想象能力迅速发展, 思维的目的性、方向性更明确, 认知系统的自我控制能力明显增强[2] 。因此, 高中生的学习方式有着与小学生、初中生和大学生学习不同的特点。

1.学习的自主意识增强

自主性是现代学习方式的首要特征。自主性要求学生逐步确立主体意识和观念, 培养独立发现、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不断增强自我学习、自我发展的内驱力。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认知能力的发展, 他们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很大的提高, 依赖性减少[3] 。相关研究表明:学习的自主意识较强的学生能够相信自己的判断, 对自己的学习情况有比较清醒的认识, 不对教师的话言听计从, 能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选择适合的学习方法以及辅导材料等。

随着高中学生心理的发展和升学压力的增加, 学生认识到学习对自己的重要性, 与自己的生活、生命成长密切相关, 高中生的学习目的更明确, 学习的动机更强烈, 学习的社会责任感增强, 能主动地制订计划, 较科学地安排自己的学习活动, 有意识地进行持久的学习, 并对学习活动进行自我调控并排除各种干扰。他们常能自觉反省自己的学习过程, 不断地总结学习的经验和教训。

2.拥有自己独特的学习方式

虽然高中阶段的学生仍以掌握系统的、理性的间接经验为主, 但他们也注意向社会学习, 开始重视把书本知识和实践活动结合起来, 形成知识、能力和个性的协调发展。高中生的学习质量和学习速度并重, 懂得对不同学科采用不同的学习方法和策略, 力求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把对所学知识的吸收理解与实际运用结合起来。

由于高中生都具有自己独立认识世界的方式、态度, 有着不同的精神世界和内在感受, 身心发展水平、智力结构、认知方式, 原有的知识经验以及气质、性格、等方面都有一定程度的不同, 致使他们的学习方式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不可能都按照相同的学习方式去学习, 但在持续不断的学习过程中, 逐步积累了相关知识学习的经验, 基本形成了自己独有的一套学习方式和技巧, 建立了一定的学习理论体系, 并且趋于完善。

3.学习活动表征出竞争与合作并存的局面

高中生在学习过程中, 特别强调知识的积累、自身能力的锻炼以及综合素质的提高。基于对以上几个目标的追求, 并且受制于传统观念的影响和学习环境的局限, 很多时候出于个人的利益, 他们会表现出利用已有的条件抢占有限的学习资源来强化学习中的优势, 再通过学习的优势进一步去占有好的学习资源的行为, 这就出现了竞争。合理的学习竞争是有益的, 它能够产生一定的危机感, 促进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 加强自身能力的锻炼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同时也能使学习资源发挥最大的效用。

竞争的出现同时也伴随着合作的产生。合作性要求学生将自身的学习行为有机融入所在群体的学习活动中, 在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时, 展开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高中阶段的课程比较繁多, 难度增大, 任务重, 学生经常会在学习中遇到困难, 而有些问题在短时间内还解决不了, 这时就要寻求别人的帮助。相关研究表明:有86.36%的学生在当同学遇到困难时都会选择“会详细耐心的解答, 既帮助同学, 也能锻炼自己的思维。”[4] 这说明学生既愿意得到同学的帮助, 也愿意帮助同学, 能够认识到学习中合作的互惠互利, 并没有因为学习中的竞争而相互保守。

4.问题意识增强, 批判性思维水平提高

现代的学习方式特别强调问题在学习活动中的重要性。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由发现问题为起点到解决新问题为终点的过程。衡量学生学习质量的重要特征不是看学生掌握了多少知识, 而是看学生是否能够或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寻求问题解决方法的能力。高中生生活经验增加, 科学知识增多, 其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独创性和批判性也明显增强, 对事物了解得更深入。他们能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和本质结构, 不再对书本上或老师讲授得的知识一味地全盘接受, 开始拥有自己的观点并敢于批判和怀疑原有事物或他人观点的不足不妥之处, 并能按照发现问题、明确问题、提出假设、制定解决问题的方案、实施方案、检验假设的完整过程去解决所遇到的问题。

三、高中生学习方式变革的策略

学习方式的变革是系统工程, 对于高中生学习方式变革策略的讨论, 应从理论与实践进行两个层面考虑。促进学习方式的变革的过程, 需要从变革文化观念、学校家庭氛围、教师能力等各个方面做起。

1.发挥文化因素对学习方式塑造的积极作用

由于文化是长期以来积累在人们内心的基本假设和信仰, 因而文化对人们的观念、认识和思维方式等具有弥漫性的影响。这种弥漫性既表现为它对身在其中的每个人都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也表现为它对人在所有问题上的观念都具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特别是基于思维方式的文化传统对学习方式的影响往往更为直接、更为明显、更为久远。

影响高中生的文化因素主要是学校文化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重视稳定、具有封闭与保守的特征, 并且贬抑变化, 忽视反思、批判与创新。在我国教育中, 教师权威化、专制化, 学生被动接受、死记硬背经典等取向与这种文化如出一辙。因此从学习方式的变革来看应该建立一种新型的学校文化, 首先以开放的姿态对待外界新的文化思想和思潮, 积极地、批判性地汲取其精华部分, 使学校师生在与不同文化的接触中扩大视野, 进而以开阔的心胸去理解、选择和运用不同的学习方式。其次是以宽容的态度对待学校内的革新和变化。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都是其日常生活方式的一部分, 也是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校及其成员要有一种宽容的态度对待这些生活方式的变革, 才会有真正的变化产生。

发挥文化因素对学习方式的作用的另一个重要策略是转变教师的观念, 而反思是转变观念的最主要方式。一方面是进行课后小结通过集体的力量改进;另一方面是通过查阅资料、进行调查等方式对其背后隐藏的观念进行理性的、深刻的剖析和反思, 探索新的观念和相应的教学行为。

2.变革评价制度, 建立完整的学生评价体系

评价制度是调控学习方式的杠杆, 从学习方式的变革来看, 变革评价制度主要涉及改革传统的高考体制, 建立完整的学生评价体系。高考是我国传统教育评价的典型代表, 也是影响学校教与学改革的最大因素。现行高考的最大特点是, 以学科考试分数的简单相加作为唯一录取标准, 以纸笔测验作为唯一形式。但新课程所强调的是合作、探究和发现的学习, 因此, 要“回归”多样的、主动的学习方式, 所以变革考试制度首先应重视学生的平时表现, 加强学生对多种多样学习方式的重视, 并通过这些方式培养起相应的学习能力。其次把学生的综合素质当做能否升入大学的一项评分重要因素, 促使学生在学习以外的体育活动、文娱活动、科技活动、校内活动、校外活动、个人兴趣爱好等方面有更全面地发展, 帮助学生从“听讲型”的学习方式向“实践型”的学习方式转变。

高考制度的改革还应朝向实行多元、多维评价体制的方向发展, 建立完整的学生评价体系。另外, 这种完整体系的建立也要求我们不断丰富现有的评价手段, 要积极借鉴和运用质性评价, 增强对学生评估的准确性和全面性。

3.创造良好的校园环境, 形成和发展积极的学习方式

环境对于个人影响是决定性的, 长期处于特定的环境下, 它所具备的特点也会慢慢融入个体的特征中去, 成为个体特点。特定环境中主流的价值观也基本上会变成个体的价值观, 不同的校园环境势必造就出人的不同学习方式。因此在班级和学校应该创造积极学习、团结互助的班级环境, 提倡大家以获取知识增强能力为目标, 以互相帮助为乐趣和美德, 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和优良的学习方式。在家庭里, 要塑造民主和谐、重视知识、尊重能力的氛围, 会促使学生从主观上认识到知识的重要性, 从而能形成持久、积极的学习方式。不是一味的专制式的命令和责骂去迫使学生学习, 这样反而激起学生的反抗情绪, 适得其反, 更不能宣扬学习无用、金钱至上等错误观念。

优秀的老师, 不仅仅是对所教授的内容了如指掌, 更要做到循循善诱地把学生引入知识的殿堂, 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欲望;不仅是授之以鱼, 更要授之以渔, 使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式;不仅传授学生课本上的知识, 还要培养学生优良的人品, 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成为真正合格的人才。

摘要:新课改背景下, 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成为人们关注的亮点之一。高中生学习呈现出自主意识增强、拥有自己独特的学习方式、竞争与合作并存、问题意识增强等特点, 通过高中学生学习方式变革策略的研究, 能够探明高中阶段学生学习的基本特征与内外部影响因素, 有效地帮助高中学生不断完善自己的学习方式, 提升高中生知识、能力与素质的协调发展, 最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高中生,学习方式,变革策略

参考文献

[1]邱海林, 窦宝泉.中学生学习方式的调查分析及建议[J].教学与管理, 2003 (22) .

[2]任长松.高中新课程与探究式学习[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 2005:21-25.

[3]郑和钧, 邓金华.高中生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4:112-114.

篇4:用信息技术变革高中语文学习方式

一、通过多种调查,了解语文学习习惯

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从学生的阅读和写作习惯、对信息技术的掌握情况、利用信息技术学习语文等角度设置问题,了解学生现有的语文学习习惯。

我们的调查表明,目前,初入高中的学生的语文学习方式整体上是被动的,尽管部分学生能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通过网络搜集资料,但预习的手段主要是浏览,没有真正把查阅资料、深入思考、积极质疑等带入预习中。由于预习时缺少积极的思维,在语文课堂学习过程中,听仍是主要的学习方式。另外,由于初中阶段的语文学习内容较为单一,知识也比较浅近,许多语文学习的要点,如语法知识、逻辑知识、阅读方法等被淡化,再加上没有养成读书的习惯,很多刚进入高中的学生语文学习的能力比较差,如无法独立阅读一些略有难度的文章,作文中经常出现语病,绝大多数学生没有课外阅读特别是名著阅读的习惯,更谈不上有写作的习惯。

二、研究学习实际,重视课堂实践

要使学生改变已经养成的被动学习习惯,语文教师就必须利用课堂这个最主要的阵地合理引导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

利用学案引导。学案的设计目的是给学生提供有效的学习引导,以学定教,让学生养成课前主动预习的习惯。语文学案可以包括以下几个部分:一是结合学生的语文学习基础和教材重点而设置的学习目的;二是教材的背景介绍;三是质疑,让学生在预习时充分思考,提出疑问;四是教学的部分环节,让学生了解教师的教学处理过程;五是巩固训练;六是资料链接,拓展阅读。学案的印制、保存、修改都是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在学案的使用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利用网络查找相关资源,如作家生平、作品评价等。

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师在课前制作多种类型的课件,体现现代教育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一是制作PPT课件,让课堂教学的容量得以扩大;二是利用影像资料,让学生形象地感受教材中的有关内容;三是利用实物投影,将学生提出的问题和答案及时展示给所有学习者。

利用网络空间。结合学生的知识结构现状,我们会在论坛或博客中上传一些资料,引导学生在相关的网站中阅读,其中包括对教材的理解、设计的教案、编写的训练题目、教师撰写的文章等;可以引导学生在网站上阅读课外读物,拓展阅读范围。在阅读的过程中,教师可指导学生提炼知识,撰写阅读体会,或模仿写作。

开展多种活动。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还设计了多种多样的学习活动,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合作交流的能力。如要求学生向全班同学推荐名著或其他资料中的一句有意义的话,范围包括中外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教育家等谈论立志、人生、学习等方面的名言,要讲清话语的含义、适用范围等;推荐一则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与现代生活有密切联系的故事,要能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并从中总结出相应的启示;介绍成语或古诗,讲清成语的语义、出处,用成语说一段主题鲜明的话语,讲解古诗时,要有作者简介,有诗歌的意象、构成的画面、体现的意境、运用的手法等方面的简要介绍。这些活动能够逐步教会学生调动自我学习的意识,学会查找资料,运用语言,从而改变现有的语文学习方式。学生为完成上述学习任务,必须阅读有关书籍报刊,或查找网络。这样既可以让学生得到最新的信息,也可以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学会如何利用素材。学生在推荐上述内容时,可通过PPT作重点介绍。

三、网络素材与传统阅读相结合,扩大学生阅读范围

为改变学生在写作过程中采用的素材比较陈旧的现状,我们广泛阅读传统文本,搜集网络信息,根据教材的模块设计,向学生推荐相应的阅读内容。如在学习《唐诗宋词选读》时,向学生推荐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唐诗鉴赏辞典》《宋词鉴赏辞典》等,让学生词读鉴赏文章,学习鉴赏方法,以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同时向学生推荐网络上有关唐诗宋词鉴赏的网页、博客或其他素材,引导学生对传统阅读材料中的观点与网络文章中的观点加以比较,形成自己的思考,得出自己的结论。学生还可以在网站中大量阅读名家的散文作品。在积累成语时,指导学生了解成语约定俗成的含义和适用范围,并让学生从网络上查找这些成语在当代社会中的使用情况,同时提醒学生要注意语境的需要,及语言使用的规范性。

四、建立网络平台,实现师生互动

我们在网络上建立QQ群、个人博客或微博,实现网上互动,更好地与学生交流,解决远距离沟通难的问题,使学生的疑难问题得到及时处理。

利用这些信息手段,教师将最新的语文学习资料上传,让学生能够共享;教师撰写博文,让学生学习文章的撰写方法:通过网络平台实现师生互动,特别是在寒暑假期间,学生可以将语文学习中遇到的难点及时告诉教师,以迅速地解决相关的、口]题。

五、组织社团活动,让学生体会学习的愉悦

教师指导学生组织了多种语文社团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其在活动中学会学习。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使学生在参观中了解古代文化常识,同时将生活中所得作为书本学习的基础,活动结束后,师生将活动情况发至网络,吸引更多的学生参加。可以开设名著学习等方面的讲座,在讲座中穿插适当的课件或视频,给学生介绍读书的方法。可以组织学生研究教材,设计教案,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如学习唐诗时,组织学生分组备课,由授课代表组织全组成员通过网络查找相关资料,经过审核、修改,形成教案,制作课件,再经过试讲,授课人最后指导学生完成整个学习过程;课后将课堂实录制成光盘,发给学生,并让每个学生写出自己上课或听课的感受。彳刍=此过程中,网络资源的利用、PPT课件的制作、光盘的刻录等都需要信息技术条件的支撑。可以向学生推荐网易、搜狐网上的公开课视频,让学生观看来自麻省理工、哈佛等名校专家开设的“古希腊文明”等国际课程的讲座以拓展语文学习的范围。

六、优化评价体系,让学生有充分的成就感

教师要尝试运用多种形式的评价方式。一是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注意用语言和眼神激励学生。二是在周记中,用激励性的话语对学生的认知能力、学习情况及文章的写作进行评价。三是让学生参与评价,按照“学生命制试卷—交换试卷—完成试题,评价试题—学生批阅,评价完成”的程序,让学生自我评价。四是在学生自我教学的课堂中,除对文本进行讲解外,要随机对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进行评价。在各类评价完成后,教师要及时利用多媒体将结果反馈给学生。评价体系的优化,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过去的被动学习逐渐向主动学习转变。

篇5:高中学生学习方式变革来临

[摘要] 在传统教学结构中,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是主动的施教者,对整个教学活动有绝对控制权;而学生则是知识传授对象,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信息技术和通信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它在传递人类优秀文化的同时也夹杂着糟粕。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寻找自己所需要的信息,但是从这个角度,教师就要承担起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辅导者和指导者的角色。现代教育技术的快速发展带来了教育技术在知识呈现方面的重大突破。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 小学生 学习方式

现代教育技术是以多媒体计算机技术为核心,以现代教育理论为基础,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成果和系统科学的方法,对学习过程和教学资源的设计、开发、运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现代教育技术拓展了教育时空,更新了教育理念,促进了教师与学生角色的变化,对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方式的要求也有着明显的不同,是教师与学生互动合作的新型教学模式。

一、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下教师角色的认识

(一)教师是新型的知识传播者和教学组织者

在传统教学结构中,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是主动的施教者,对整个教学活动有绝对控制权;而学生则是知识传授对象,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但是在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下,多媒体计算机等教学设备的介入,使原本单一的“教师——学生”的关系变成了“教师——传播媒介——学生”的新型师生关系,教学工作中心也由教师的“教”为主转变成以学生的“学”为主,教师的绝对控制地位不复存在。

(二)教师是教学信息的加工者和处理者

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优势,是能以动静结合、可触可感的形式,把教学内容形象地呈现给学生,有助于学生融入教学情景并从中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也就是说,教师既要能从浩如烟海的信息资源中抽取所需的教学信息,并进行加工、组织,还要能根据教学信息制作出教学课件。

(三)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辅导者和指导者,是学生道德品质的塑造者

信息技术和通信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它在传递人类优秀文化的同时也夹杂着糟粕。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寻找自己所需要的信息,但是从这个角度,教师就要承担起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辅导者和指导者的角色。作为引导者,是帮助学生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实现目标的最佳途径;作为辅导者,是使学生能通过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迅速找到需要的信息,并利用这些信息完成学习任务;作为指导者,是使学生能够清醒、自主地区分信息的价值类别和利害程度,避免不良信息的侵害。另外,在生活中教师要通过高尚的师德培养学生成为道德高尚、人格健全、心理健康的人,成为学生道德品质的塑造者。

二、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下学生角色的认识

学生,是极具发展潜能及发展需要的不同素质的个体,具有主观能动性,他们是学校教育的对象,以学习为主要任务。

(一)学生应成为主动学习的主体

传统教学模式中,学生往往是被动接受知识灌输的对象,而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下,学生要成为 信息加工的主体,成为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现代教育技术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学习主体性发挥提供了必要的信息技术环境和条件。

(二)学生要有自我激励与相互协作的能力

自我激励就是持续激励自己,保持勤奋刻苦的学习劲头和坚忍不拔的学习毅力,它是学有所成的必要条件。一个有着强烈学习动机的人,才会有强大的学习动力,也才可能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因此,学生要善于自我激励学习动机,促使自己主动地学习,从中体验乐趣。

(三)学生对自主探究方式应具有选择和自我评价能力

学生在校学习,对很多知识的掌握都要依靠自己探究,在自主探究时,只有建立科学的学习策略,确定科学的学习目标,运用科学的学习方法,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效果。但在学习过程中,哪些方法对自己最有效,哪些知识对自己最需要,是要经过比较后选择确定的。

三、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优越性

(一)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是一个优化的学习过程

首先,现代教育技术的快速发展带来了教育技术在知识呈现方面的重大突破。知识可以用文字、图像、动画、声音、视频、图形等多媒体表示,丰富多彩的世界都可以被模拟仿真,可以出现虚拟世界,也就是说,所有学科教学都可以在计算机上进行。例如:教学《狼牙山五壮士》一课,教师用多媒体技术创设了一个悲壮感人的跳崖情景:画面内容是五个壮士依次跳崖的情景,大屏幕把五位壮士跳崖前的每个细微表情、每个动作都通过特写清晰地展现出来,深深的印入了学生的脑海中,同时配合画面以悲壮的音乐和他们那响彻山谷的口号声,这一切,把当时的气氛情境烘托渲染的极富感染力。学生们全身心地融入到多媒体技术所创设的情境之中,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以播下 爱祖国反侵略的种子。学生群情激动、纷纷表达自己的感情,读起课文入情入境,非常有感情。

其次,传统知识的传授,基本都是用语言描述的,虽然也可能重现客观世界,但很抽象,学生需要领会,在脑中努力拼凑,去重现客观存在,这是相当困难的过程;然而,有了多媒体技术,就可直接把现实世界表现出来。例如,宏观的宇宙世界、微观的物质结构,如用语言描述,得到正确的概念对教学而言是非常困难的。

第三、现代教育技术可以创设一种交互合作式学习的环境。交互合作学习是现代教学理论所推崇的,是课程改革的重要理论基础。“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要使学生终身受益,学生对于学习方法的习得是至关重要的。而学习方法的习得是通过学习过程来实现的。

(二)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可以促进学生的主动参与

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当然须教,而尤致力于‘导’。导者,多方设法,使学生能逐渐自求得之,卒底于不待教师教授之谓也。”就是告诫我们要摆正教与学的位置,要尽可能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现代教育技术构建新型的学习模式,创造新的信息化学习环境和教育环境,探讨新的教与学的方式。这种学习模式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强调探究式、问题解决式、合作式的学习方式,突出多样化个性化的个体学习行为。由于现代教育技术为教育提供了多元化的信息渠道,一个人获取必要知识所花费的时间越来越短,教师将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关注学生个性的培养。“没有人的情感,则过去、现在和将来永远也 不可能有对真理的追求。”民主、平等、融洽、合谐的师生关系的就更能够促进学生的主动参与。

(三)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于课程改革的全过程,通过运用素质教育最先进的思想,使教育教学活动形象、生动、灵活、多样、高效。由于现代教育技术可提供大量的、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并且富有挑战性的信息,即学生学习材料,使学生的学习变得更加生动有趣,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参与意识由此也得到增强,这样变“苦学”为“乐学”,这是传统教学方式所无法比拟和代替的。因此,一方面,教育技术应随素质教育的不断发展而不断进行创新,只有这样,才能使素质教育跟上时代的发展,才能符合社会演进模式;另一方面,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应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符合教育本身发展规律,能够充分开发学生智力、发展学生个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能够有利于将学生培养成适应社会发展的现代人。

(四)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可以强化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现代教育技术运用的真正意义在于唤醒学生的创造能力,在课程改革中我们尤其应该注意个性意识和个性特征的培养教育,并在这方面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相应的教育理论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使得教学的“四要素”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学生是主体,也是中心,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合作者和促进者;教材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对象;媒体则是学生认知工具。因此,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必由途经。

四、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引起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一)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对教师角色和教学方式的冲击

当今,大量信息的对教育领域的冲击,引发了人们对传统教师角色和教学方式的几点思考。首先,在课堂内教师的权威地位受到直接的威胁。在普通人的心目中,教师历来是真理的象征、知识的代表,然而随着计算机与网络的发展,学生可以通过光盘或通过上网进行某些学习。他们的课外知识大增,他们的兴趣更广,他们完全可以进入各地图书馆以及各种网站去寻找自己想要的知识,此外,学生通过上网学习,将会经常碰到优秀教师的指导,这将导致所有的教师都会与优秀的教师在同一门课程中竞争。其次,学生在人机交互时,学生领悟到了自己作为教育主体的真正含义,但在这一个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也就消失殆尽,虽然电脑中也有“名师”或模拟教学,但学生毕竟是在跟一台机器打交道,于是师生之间的沟通与互动则少了许多、淡薄了许多,这就要求每位教师必须走进网络,否则,你将必然被学生的某些意识所淘汰。

(二)现代教育技术提供的信息表征特性冲击了原有学习方式的操作模式

网络不仅更好地实现了信息资源的传递共享,而且,信息本身的存在表征也发生了重要变化。网络学习环境的核心是一种超媒体的信息组织与表征方式,即每个信息结点(如概念、事实、规则等)本身是以文字、图像、图形、声音、视频等不同形式表现的,而各个信息结点之间又依据其意义联系建立了丰富的非线性链接(如超链接)。因此,学生在学习环境中所面对的不只是语言、文本信息,而是集多感官通道信息于一体的多媒体信息;不再只是具有预定顺序信息序列,而是一个可以按照思维与理解路线自由跳转、自由展开的立体信息空间,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方式展开自己的 学习路径、学习过程。这种过程具备超强的灵活性和自主性,强烈地刺激学习者的学习操作方式。

(三)信息加工与处理方式更为便捷、更具个性化

通过搜索引擎、数据库检索等可以更方便地查询、获取、下载自己需要的信息,并对下载信息进行选择、编辑和概括分析。另外,很重要的是越来越多的网络创作工具可以支持学生的创新、创作活动,学生借助少量的技术支持就可以创作、发布自己的网站,建立自己的网页,甚至结合自己的任务目的参与建立网上图书馆、数据库、杂志、博物馆以及其他基于Internet的公共信息库,将自己的创新成果公布在网上,从而增加了学习者在知识建构上的主动性和发言权,这是以往的学习环境所难以做到的。

五、现代教育技术对学习方式变革的推进形式

现代教育技术的飞速发展为人类的学习提供了越来越大的便利条件,同时也促使人们更加主动、高效率地学习来发展自我,从而应对知识经济社会所带来的挑战。尤其是考虑到当前网络技术在全球范围内一日千里的发展事实,我们就更加迫切地感受到了信息技术对人类的学习观念和学习方式所发生的影响与挑战。

(一)现代教育技术满足学习方式的个性化和多样性等方面的要求

学习方式的个性化表现为在学习中,把学习者首先作为“人”。21世纪是强调把人作为发展中心的世纪,未来的学习是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也就是说,让学习者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改变我们现在教育中学习者处于被动的地位。这是以承认学习者本身蕴藏的学习的潜能为前提的,它表现为学习者身上的素质、个性,表现为学习者的求知欲、好奇心,表现为学习中的兴趣、爱好。这种潜能可以转化为学习的能力和做事的能力,可以促进知识的建构和技能的获得。个性化的学习方式,就是在学习中重视学生,特别是青少年学生本身的素质与个性,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与好奇心,培养他们的兴趣与爱好,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多媒体教学的出现恰恰突出了这一特性,它可以给每个学生在同一时间内,提供个性活动的充分可能。使得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为每个学生提供主动积极活动的保证,使得教学多向、多种类型信息交流的产生和及时反馈成为现实。

(二)学习方式更具选择性

在今天的网络时代,互联网与信息技术将改变传统的班级授课制,为学生选择性、自主性学习提供了可能。学习者可以不依靠教师或在教师指导下,根据自己的特点和意愿,按自己的学习方法和习惯,主动地选择学习内容、学习进度、学习时间和学习地点。学习方式的选择性使得学习者可以把学习看作一个可控制的过程,这就增加了学生参与学习过程的主动性,有利于激发学习者学习兴趣,真正实现因材施教,早出人才,以满足社会对人才的多样性的需求,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三)学习方式更具合作性、探究性

由于网络所引起的人际沟通互动方式的变化、信息表征与加工方式的变化以及信息资源传递与共享机制的变化,网络学习环境在合作探究学习上具备了更多的潜在优势,可以为这种学习活动提供更有力的支持。网络可以为作为有力的合作学习工具,学生以计算机为媒介的通讯大大扩展了参与沟通的成员的范围,扩展了理解与思想的广度。另外,对于那些比较内向和高焦虑的学生而言,网络提供了一种更为适宜的沟通工具,可以减少面对面对话时的压力和尴尬。而且,网络既可以支 持生动的同步交互,让学生能够与身处远方的学生或教师、专家实时交流;同时又可以实现灵活的异步交互。在异步交互中,学生可以在发出自己的发言之前对自己的想法进行更深入的反思和完善,因而有利于实现更为深入的讨论、研讨。另外,网络互动中的“听众效应”,即与作为作业“给老师”写作文相比,学生通过网络为身处异地的同伴(听众)写文章会产生更好的写作效果。这是因为在这种沟通中,学生的写作具有真实感和明确的目的性,因而会对自己的表达进行更好的监控和反思。这种促进性效果不仅表现在作文上,研究者在科学、数学以及社会研究等学科中均发现了相同的效应。网络可以支持当地学生乃至世界范围内的协作学习,创建各种主题的学习共同体,使学生和教师广泛地参与到合作活动中,甚至将教育系统之外的人也吸引到共同体之中。这种跨文化的沟通合作既有利于促进学习效果,也可以促进学生对于多元文化的理解。

总之现代教育技术对教育产生了深刻影响,教育信息化已经不可避免,培养中小学生的信息素养已经迫在眉睫,对于怎样很好的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也许有很多的办法,在这里,我只是结合所遇到的实际问题提出一些意见,我们呼吁全社会关心、重视中小学学生,尤其是小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当然要做得很好还需要真正投入到教学当中去实践。只有重视了,我国的学生信息技术水平才能大提高、大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方安.略论教师的信息能力及其培养.中国教育学刊,2003.2 [2]《21世纪现代教育技术》吴疆 王润兰 编著 人民邮电出版社 [3]《新编现代教育技术基础》李克东 编著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4]《现代教育技术》王洪录 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5]《中小学电化教育》2004年第3期

[6]《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7]电化教育研究.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J].1997 [8]《中国电化教育》2001.9总176期

篇6:高中学生学习方式变革来临

孔子说:“身教重于言教”。教师应有崇高的思想境界和高尚的道德情操,以身作则,为人师表,用行为说服学生,感染学生。

现代教师首先要有学生观念,要有换位意识,站在学生的角度去看待学习,去评价教师,在学生中做深入的细致的调查,真正掌握学生的所想所为,除课堂上所授知识外,还要不断充实自己其它相关的知识。从教材中学,从学生身上学,从老教师的工作经验中学,时刻把自己当作学生,从点滴做起,不断夯实自己的基础,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做学生的知心人。

在新的教育目标和新的教材前提下,教师们再也不能墨守成规,要将新课程的教学思想、教学理念落实到教学实践中去,我们应认真研究,深刻探讨,适应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的教学方法。两面是我在语文教学改革中探索出来的两种方法,还不是很成熟,希望各位同仁们批评指正。

一、赏识学生

在语文课堂上,老师应放手让学生自学,有目的的学,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设计问题,提出并解答问题,对于学生的不同见解,老师应及时给学生以鼓励,形成一种无形的激励力量,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找到乐趣。我刚接新班时,班里有一名女学生学习成绩差,上语文课时抬不起头,回答问题不敢说,为了使她找回自信,我在一次班会上让同学们给她找闪光点,同学们纷纷发言:“她爱帮助学生”“她歌唱得好”“……”听到同学们的赞扬,她感动了,一开始上课提问题,回答问题,不管对还是错都听不到她的声音,现在她变了,课上踊跃发言,大胆地提出问题,还和同学们进行讨论,主动地完成作业,经过自己的努力,她被选为语文课代表了。

二、创设情境,激发质疑

语文课堂教学中,通常是老师不断向学生提问,学生极少问老师的,老师总担心学生乱说耽误教学时间,这是老师们不放手让学生提问题的原因。现在,我们应在课堂上采用创设故事情境,问题情境,游戏情境,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激发学生参与动机,提供机会让每个学生积极参与进来。为此,老师改变自己的角色,使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的去探索知识,在不同的角色获取新知。例如《卜算子.咏梅》一课作小结时,我说:“等到百花盛开的时候,她将感到无比欣慰。”话音刚落,一位同学却说:“老师,为什么说梅花是女的,为什么不用‘他’来代替梅花呢?就是从一个‘花’字中就说梅花是女的?”引得同学们哄堂大笑,这时,我并没有板起面孔,却笑着说:“你听得很认真,看来我概括得不准确,应当怎样说才确切呢?”同学们又一次活跃了,通过讨论,说出了不同的见解,也同时总结出梅花乐于奉献的品格,允许学生的思维“越轨”,达到了教学目的,并且更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老师应站在自己的岗位上,用自己的无私爱心,积极向上的进取心,与学生站在同一条

篇7:高中学生学习方式变革来临

高中生物学课程改革关键:实现以“双基”为导向到以“生物科学素养”为导向、以探究式教学为特点的转变。双基即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生物科学素养指参加社会生活、经济活动、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所需的生物科学概念和科学探究能力,包括理解科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关系,理解科学本质以及形成科学地态度和价值观。包括四个维度: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社会责任。探究式教学指学生通过动手、动脑的学习活动,主动获取知识,理解概念,了解科学家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并认同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探究式学习是课程改革的标志和突破点。

一、课程实施建议

1、必修课程的实施:必修内容变化从三个模块6学分减为两个模块4学分,包括必修课本:“分子与细胞”、“遗传与进化”课程顺序没变,课时安排36学时,要求在高二第一学期内完成必修模块。

2、选择性必修课程的实施:选择性必修模块有三部分:“稳态与调节”、“生物与环境”、“生物技术与工程”。是供选择生物学科作为学业水平等级考试科目的学生学习的,考试成绩将折算成等级分计入高考总分。所以,对于选择生物学科作为学业水平等级考试的成等级分计入高考总分。所以,对于选择生物学科作为学业水平等级考试的成绩级分计入高考总分。所以,对于选择生物学科作为学业水平等级考试的知识作为基础,因此,在开课顺序上先开必修再开选择性必修。

3、选修课程实施:选修课程包括:“现代生活应用”、“职业规划前瞻”、“学业发展基础”三个方向,每个方向包含若干模块,教师可以自行选择。要求取得14学分才能毕业,这14学分既包括各学科课程标准建议的课程,也包括学校自行开发的校本课程。

二、教学方式的变革

1、课程标准中的教学建议

(1)高度关注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达成。关注问题:获得知识的方法和途径好奇心是否点燃学生思维,是否参与知识体系构建的过程,动手实践能力是否得到锻炼和提升,是否领悟到学科的思想和方法。避免只关注知识点,平铺直述、按部就班的传统教学模式。

(2)组织以探究为特点的主动学习是落实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关键。要为探究性学习创设情境,鼓励学生自己观察、思考、提问、设计探究方案,充分利用信息技术,重视探究性学习报告的完成和交流,采用多种不同的教学策略和方法。

(3)通过大概念的学习,帮助学生形成生命观念。围绕大概念和重要概念展开,依据重要概念选择活动内容和方式,促进学生建立、理解和应用生物学概念。

(4)加强和完善生物学实验教学。实验教学是促成学生达成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支撑,重视多样化设计实验、重视定性、定量实验,要渗透科学、技术、社会相互关系的教育,加强学科间的联系。

(5)注重生物科学史和科学本质的学习。理解科学本质和科学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2、核心素养视野下的课堂教学

(1)回归学科本质。生物学科所包含的知识体系,及其本学科独有的思维方式和探究方法。

(2)理科必须说理。让学生弄清知识来龙去脉,搞清生命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从而厘清知识的内在联系,构建起更加坚实的知识体系。

(3)在情境中学。德国学者将知识比作盐,将情境比作佳肴,将知识溶在情境中才能激发求知欲。而情境可以是图片、视频、故事、实验等多种形式。

篇8:高中学生学习方式变革来临

所谓 “核心素养”, 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教育的过程中, 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强调学会求知、 学会做事、 学会共处、 学会发展和学会改变等5 个方面的核心素养。 基于这样的理论, 结合高中物理学科特点, 国家层面对物理学科核心素养正在研讨中, 新的高中物理课程标准也在酝酿, 这给了我们一线物理教师更多参与讨论的机会。 依据目前新课程理念的推进实际和物理学科的内容特点, 笔者认为物理学科的核心素养内容应该会关注以下4个方面: 1经历学习过程, 形成物理观念; 2重视实验探究, 培养科学思维; 3学会合作交往, 培养科学态度和责任; 4关注综合实践, 尝试科学创新。 下面, 就以上4 个学科核心素养的关注维度对高中物理学习方式的变革的影响作些思考。

一、 自主学习, 从“教授知识”到“经历学习”的转变

布鲁纳认为:“认识是一种过程, 不是一种产品”。 物理课不应当只是听课、 记笔记、 做习题的结合, 而应当是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 学生不断发现物理现象的本质与内在联系的过程。 以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为出发点, 需要教师改变传统观念, 从过度关注 “物理知识教授 (内容) ” 转变为更多关注 “物理知识的学习 (过程) ”, 关注学生学习的真实发生, 让学生站在学习的中心, 亲身经历学习的过程, 感悟学习的方法, 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引领者。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 》 提出: 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 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如果教师能将学习的过程和机会还给学生, 给学生更多自主学习的时间和任务, 常常会收到意想不到的学习效果。 这里所说的 “自主学习” 强调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 通过学生独立地分析、 探索、 实践、 质疑、创造等方法来实现学习目标。 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的具体内容, “自主学习” 可以安排在课前、 课中或课后, “自主学习” 的地点可以是实验室、 移动终端 ( 网络) 、 图书馆等。 学生在明确学习目标要求的基础上, 教师可以设置一些 “自主学习任务”, 学生通过阅读、 实验探究、 观看微课、 网上查阅资料等形式完成相应的任务要求, 从而实现对物理知识的自我认识和理解。

比如在 《平抛运动》 这一节内容的学习中, 考虑到学生已经在前面的学习中掌握了牛顿运动定律、 运动的合成和分解等相关知识, 同时学生对平抛运动也有较多的生活体验, 所以笔者通过设计系列学习任务的形式引领学生开展自主学习, 收到很好的效果。

自主学习任务1: 请你抛出一块橡皮, 观察它在空中的运动。 概括抛体运动的特点。

自主学习任务2: 在同伴交流你所知道的生活中的抛体运动。

自主学习任务3: 交流讨论生活中哪些运动可以看作平抛运动? 平抛运动有哪些特点?

自主学习任务4: 根据前一节所学知识 (运动合成与分解) , 你打算如何进一步研究平抛运动, 在小组分享?

自主学习任务5: 根据平抛物体受力情况, 请猜想并分析平抛运动在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的运动情况。

自主学习任务6: 你打算设计怎样的实验方案验证你的猜想? 请尝试实验验证。

自主学习任务7: 请根据你的实验结论, 进一步推导平抛运动速度、 位移、 轨迹规律。

自主学习任务8: 请根据你所推导的平抛规律确定飞机投弹的准确位置 (设计空投救灾物资的具体情境) 。

学生通过自主阅读, 自主实验, 自主推导, 亲身经历了学习的过程, 掌握了科学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任何物理教学内容都是过程与结果的统一, 都是一个发现和提出问题直至问题解决的过程, 只是在以前的教学中, 教师们更多关注 “教知识”, 常常将物理概念、 规律直接告诉学生, 使学习过程和结果分离开来, 导致学生无效或低效地学习。倡导 “自主学习”, 不但可以帮助学生自主形成物理观念, 获得独立思考和学习的能力, 更能促使学生掌握现代学习的途径和方法, 逐步养成学会学习、 终身学习的素养。 这也是回归物理学习的本真。

二、 实验探究, 从“被动接受”到“自主建构”的转变

新课程实施以来, 从物理课程标准到物理教材内容, 都非常重视实验探究, 试图将西方自然科学的研究范式、思维方式转化为学生的日常学习方式, 期待以此改变长期以来的 “被动接受” 式学习造成弊端。 但在现实高中物理课堂中, 我们常常看到标签式的 “假探究”, 黑板或纸上“做” 实验等。 随着对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关注, 相信 “实验探究” 应该会成为高中物理学习过程中更为关注的核心。

实验探究, 就是让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实验探究活动, 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 自主建构知识, 形成初步的科学探究思维和能力。 实验探究的基本策略是: 创设情境, 问题猜想, 实验探究, 知识建构, 应用提升。

比如 《自由落体》 的学习中, 学生尝试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的方式得出规律。 设计如下探究实验:

问题情境1: 重的物体一定下落得快吗?

学生探究实验1: 纸片与金属片 (如硬币) 的下落快慢。

问题情境2: 轻重相同的两张纸下落快慢是否一定相同? 轻重相同的两张纸, 为什么形状不一样, 其下落时间就不一样呢?

学生探究实验2: 轻重相同的两张纸 (一张展开的, 一张揉成团的) 的下落快慢。

学生观察并思考得出实验结论1: 这是因为空气阻力的影响, 把纸揉成团, 所受的空气阻力要比纸片所受的空气阻力小得多, 所以下落时间较短。

学生探究实验3: 用牛顿管探究物体在空气中和真空的下落情况。

学生得出实验结论2: 在真空中, 从同一高度由静止开始下落的不同物体, 它们下落的快慢相同。 可见导致物体下落有快有慢的原因是空气阻力。

学生网络搜索相关科学实验: (1) 1971 年美国宇航员斯科特在月球表面上让一把锤子和一根羽毛同时下落, 观察到它们同时落到月球表面上。 (2) 1993 年4 月8 日上午, 来自世界各地的一些科学家用精密的自动投卸仪器把乌檀木、 塑料、 铝等不同材料制成的小球, 从比萨斜塔塔身44 米处投下, 用精密电子仪器和摄像仪纪录, 结果所有小球以同一速度落地。

问题情境3:自由落体运动是什么样的直线运动呢?

学生猜想:匀加速直线运动。

学生探究实验4: 重物自由下落, 用打点计时器打一纸带, 探究自由落体规律。

学生实验数据处理: 根据测量结果, 由Excel生成v-t图象, 根据图像斜率求出自由落体加速度。

学生探究实验5: 给你一把尺子能否运用本节所学知识测定一下你的反应时间?

实验探究, 需要教师充分挖掘教材中科学探究的内容, 精心设计探究实验过程, 努力使物理知识、 原理、 概念与学生的探究实验紧密联系起来, 使学生在建构物理知识的同时, 形成科学的思维方法, 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从而提升素养和能力。

三、 合作学习, 从“个体学习”到“群体交往”的转变

美国当代著名教育评论家埃利斯和福茨在 《教育改革研究》 一书中断言:“合作学习如果不是当代最大的教育改革的话, 那么它至少也是其中最大的之一。” 合作学习从学习过程的集体性出发, 针对传统学习中忽视群体交往的弊端, 着眼于教育主体间互动的普遍性, 构建了以师生、生生合作为基本特色的课堂结构, 通过小组合作性活动来达成学习目标, 促进学生个性和群性的协同发展。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 》 中对 “合作学习”也有明确要求: 有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有将自己的见解与他人交流的愿望, 敢于坚持正确观点, 勇于修正错误, 具有团队精神。 在教学实践中, 如何有效组织合作学习? 如何准确评价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 如何科学设置小组合作学习的任务? 都是合作学习实践者需要首先思考的问题。 对这些问题理解和把握程度不同, 会直接影响合作学习的效果。 简单的围坐讨论或是小组代表发言有时会带来 “伪合作”。 真正的合作学习要求群体彼此交往、 互助、 分享、 合作、 对话。

比如在 《力的分解》 教学中, 笔者在教学过程中通过适时安排小组合作,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

合作复习: 小组内交流你对合力、 分力、 力的合成方法的认识。

合作预习: 你会如何看待力的分解? 在小组内交流。

第1 小组任务: 尝试分解拖地时拖把对地面的力, 在组内交流。

第2 小组任务: 尝试分解人拉行李箱的力, 在组内交流。

第3 小组任务: 尝试分解静止在倾角为 θ 的手掌上的书的重力, 在组内交流。

第4 小组任务: 尝试分解三角支架中重物对支架的拉力, 在组内交流。

合作学习的过程: 组内明确学习任务———小组内明确分工———组员各自发表观点并阐明理由———小组合作探究———小组达成共识, 完成任务———小组代表向其他小组及全班展示交流———组间相互提问质疑———教师及时点拨归纳———全班达成共识———实现学习目标。

当然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 可以有多种学习方法, 可以做实验, 可以进行网络查询, 可以理论证明。 比如第4小组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 就巧妙的设计了一个实验: 他们讲两根橡皮筋打结连接, 借助手掌、 铅笔创设出一个三角形支架, 橡皮筋一头套在手指上, 另一头悬挂重物, 通过手指感受到的拉力和手掌感受到的压力, 顺利完成了这个拉力的分解, 学习效果非常好。

在高中物理学习中适时引入合作学习, 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能动性, 提高学生的合作、 交往能力。 合作学习为学生搭建起了交流、 分享、 沟通、 合作、 探索、 展示、表达的平台, 营造了和谐、 尊重、 平等、 包容的学习氛围, 促进师生、 生生之间的团队互动, 培养学生竞争、 合作意识和批评性思维, 有助于学生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生活, 形成科学态度、 社会责任和核心价值观。

四、 综合实践, 从“课堂学习”到“活动创新”的转变

科技的迅猛发展, 知识成几何式增长。 单纯的课堂学习已经不能满足学生对知识的需求, 也不适应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 高中教育不仅要传授昨天的知识, 更要为创造新的知识做准备,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造意识。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 》 特别强调: 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 强调学生通过实践, 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 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 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 》 中也明确要求:参加一些科学实践活动, 尝试经过思考发表自己的见解, 尝试运用物理原理和研究方法解决一些与生产和生活相关的实际问题。 在高中物理课程的设置中, 明确有相关综合实践活动建议, 若教师能结合本校、 本地区实际, 结合学生已有物理知识和科学素养, 安排切合实际的综合实践课程, 必能促使学生在活动中更贴近社会生活, 更深刻理解物理规律, 培养其动手能力和创新创造能力。

比如在 《相互作用 》、《牛顿运动定律》 的学习过程中, 针对地方特点和我校实际, 给学生安排了以下丰富多彩的综合实践内容:

1. 了解我国桥梁史, 做一期主题社区宣传讲解。

2. 了解苏通长江大桥的力学原理。 了解大桥对我市交通经济文化的影响。 利用身边的废旧物品制作桥梁模型。

3. 调查日常生活和生产中所用弹簧的形状及使用目的 (如获得弹力或减缓振动等) 。 制作一个简易弹簧秤, 用胡克定律解释其工作原理。

4. 调查日常生活和生产中利用静摩擦的事例。 在实验室测定毛皮与木板之间的摩擦系数。

5. 通过各种活动, 例如乘坐电梯、 到游乐场乘坐过山车等, 了解和体验失重与超重, 并尝试根据电梯内体重计示数推断电梯运行加速度。

6.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 设计一种能显示加速度大小的装置。

7. 通过网络学习, 了解宇航员的生活, 了解在人造卫星上相关科学实验, 尝试设计一种在人造卫星或宇宙飞船上进行微重力条件下的实验方案, 猜想实验现象。

8. 用力传感器完成牛顿第二和第三定律的探究。 了解生活中其他传感器的应用。

9. 观察生活中不同物体的运动, 分析其中的力学原理。比如: 滑板车。

10. 网络查找牛顿的力学成就, 了解我国最早记录物理知识的书籍 《墨子》 中相关对力学知识的表述。

基于真实问题情境开展真实的研究, 让学生经历生活化和社会化的过程, 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想形态, 也是提升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创新能力” 是我国教育的最大短板。 唯有不断丰富课程内容, 变革课程形态, 拓宽课程评价方式, 创造有限课堂无限学习, 才能让 “钱学森之问” 不再成为教育之痛, 民族之痛!

核心素养的提出, 为学习方式的转变提供了引领性支撑, 它是对新课程改革的完善和提升。 它必将促进更多的一线教育工作者从 “立德树人” 的高度思考教育的本源, 聚焦学生核心素养发展, 回归学生终身学习能力提升, 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愿景!

参考文献

[1]高嵩, 李彦青.基于核心素养的探究式教学[J].物理教学探讨, 2015, (8) :1-3.

[2]蔡清田.“核心素养”:新课改的目标来源[N].中国社会科学报, 2012 (B01) .

篇9:浅析学生学习方式变革

【关键词】学习方式转变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1-1270(2009)7-0052-01

传统的课程过分依赖教材、过于强调死记硬背,学生的学习完全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这种学习方式已不适应培养未来创新人才的需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实行)》提出,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索发现、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注重学生的经验与学习兴趣,改变传统课程实施过程的现状。改革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的学习方式产生实质性的变化,是课程改革的重中之重。

传统的中小学课堂的教学模式基本上是灌输——接受,学生学习方式基本上是听讲一背诵——练习——再现教师传授的知识,学生完全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状态。教师注重的是如何把知识、结论准确地给学生讲清楚,学生只要全神贯注地听,把老师讲的记下来,考试时准确无误地答在卷子上,就算完成了任务。因此,在这样的课程教学模式中,学生最重要的学习方式就是倾听。对此,国家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调查组曾作过调查,调查结果表明,我国义务教育目前的教与学的方式以被动接受学习为特点。这种学习方式从心理学角度讲,就是学生的接受学习方式。在接受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定论的形式直接呈现出来的,学生进行学习的心理机制或途径是同化,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这种学习方式过分地突出和强调了接受和掌握,在实践中导致了对学生认识过程的极端处理,使学生的学习只是对书本知识的接受,成为纯粹的被动接受和记忆的过程。这种学习方式窒息人的思维和智力,同时也摧残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这种学习方式不仅不能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还会成为学生发展智力的阻力,极不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从而严重地影响创新人才的培养。

改革学生的学习方式是目前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就是要转变目前存在的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等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提倡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就是要让学生自己参加与确定对自己有意义的学习目标、制定学习制度,参与设计评价指标,积极发展各种思考策略和学习策略,能从学习过程中获得情感体验,在学习过程中对认识活动能自我监控,并能做出相应的调控。还要在小组或班级中为完成共同的任务。能明确责任、分工互助、合作学习,使学习过程成为认知的过程和交往的过程。此外,还要从学科领域或实际社会生活中选择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研究的情景,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信息的收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由此可见,提倡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就是要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研讨等认识活动凸显出来,使学习过程能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强调发现学习、探究学习、改变单一的接受性学习方式。通过探究性学习、参与性学习、体验性学习和实践性学习,实现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就是为了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的创造性得到发展。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对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生成为未来需要的人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上一篇:慢病健康管理培训试卷下一篇:一班总结发言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