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学习方式变革

2022-07-18

第一篇:未来学习方式变革

变革学习方式,达到完美教育

南海大沥高级中学李容欢

留美博士黄全愈在他的著书《素质教育在美国》说过这样一段话:“如果说中国的教育不行,为什么中国留学生的孩子在美国学校都那么出人头地?如果说中国的教育很棒,为什么中国的科技落后;如果说美国的教育很好,为什么留学生的孩子一旦回到中国就根本无法跟班、如果说美国的教育不行,为什么美国是公认的科技强国?”到底原因在哪呢?请在座的领导和老师也和我一起思考一下。黄全愈先生总结出来的原因就是:中国的教育重在基础教育,而美国的教育重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所以中国的学生在中国学校和美国学校都表现得非常出色,但一旦要他们完成创造性较强的工作,他们就显得有点力不从心了。而美国学生的情况刚好相反,他们获得了很多诺贝尔奖,但简单的数学运算和单词的记忆等基本功却非常不扎实,甚至很薄弱。于是黄先生就设想,如果把中国的基础教育和美国的创造性教育结合起来,那么这就是一个最完美的教育。我很赞同黄先生的说法。2001年,我们学校开始实行了研究性学习,至今有9年了,虽然这种教育方式正处于试验期,很多方面,很多细节都不完善,或者不尽人意,但目前我们所取得的一点成效证明了研究性学习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学习方式,使我们的教育向完美教育靠拢。

刚开始的时候,学生不习惯这种学习方式,因为他们是受中国传

统教育的标准中国学生,他们认为只有做题、做作业、背书、测验才是学习、读书,而一群人聚在一起讨论,出去调查,访问就不是学习,所以学生们不把这种学习放在心上,还爱理不理的,甚至有的学生莫不关心,老是顾着自己埋头做作业。针对这种情况,我就在班会课上给他们做思想工作,逐步转变他们的学习观念。两三周以后有个别组开始摸到了门路,尝到了这种学习方式的甜头,发现这种学习方式轻松、愉快、有趣,最重要的是实实在在增长了知识,扩大了知识面,开始逐渐接触社会,为将来真正踏入社会做好准备。有一组开展得好,就很容易带动其他组,很快大部分学生都投入到这种学习中去,逐渐形成一种良好的氛围。

我带了三个小组,三个小组都是普通班的学生。可能有些老师会说:最后能搞出优秀成果和精品一定是重点班的学生,你会不会很吃亏呢?但事实证明,这个顾虑是不必要的,我所指导的三个小组都获得了令人满意的成绩,分别获得

二、三等奖和优胜奖。

那么我是怎样指导他们的呢?他们中有两组是研究街头错别字的,有一组研究中国的教育。研究错别字的两组我怕他们的思路观点和查找的资料都碰在一起,两组都拘泥在一个问题上,这样就显得太狭窄了,为了扩大他们的思路,我建议一组专写街头错字,而且要写得细一点,把问题探讨得深一点,如在探讨街头写错别字的原因可以追究到我们中国的文字文化,中国文化大革命,人们写错别字的心态和人们的总体素质等。课题和方向定好后,他们开始行动,到图书馆去搜集资料,到街头、商店、市场去搜集错别字,还采访了写错别字的群众的原因

和心态。

相同课题的另一组我建议他们把视线放宽一点,由写街头错别字扩大到写社会的错别字,包括各行业,各文化阶层、各年龄阶段写的错别字,可以是中文错别字,也可以是英文错别字,把他们的思路引到我国快要加入世贸,中文是我们的国粹,英文是向外交流的文字,所以写中英错别字都会给我们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这样一个研究课题两个角度,学生的视野更宽,知识面更广更全面。这一组到了研究中期由自己的组员设计出一些题目做了一份调查问卷到街上去请行人做,他们设计的题目很有针对性,如“请问你的职业是什么”,“请改正下面几个错别字”,“请你写出几个你熟悉的成语的英语单词”,“你是否曾经写过错字”,“你是否亲身经历过错字对你的影响”,“你在广告上看到过错字吗?若有,你如何做”,“你是否想过如何避免写错字吗”‘对于高中生来说能够设计出这样的题目已经很不错了。第三个小组研究的是中国教育,开始他们定的主题是关于杨振宁的教育观,但杨振宁并不是我们身边的人和事,研究起来只有间接材料,研究出来的成果必然是归纳式和总结式,很难有自己创新的观点,于是我建议他们把研究课题改一下,改为研究中国的中小学教育,这样就切合他们自己的实际了,经过讨论他们研究小组的题目定为《中外中小学教育比较与分析》。因为我国的 教育存在着很大的不足,所以我还建议他们把重点放在弊端与改善上。为了更直观地了解外国的教育,他们决定到实验小学去访问外教教师,从联系实小的领导到真正访问整个过程都由他们自己独立完成。在访问之前我只提醒了他们

一句:准备好要问的问题;发问交谈时大胆用自己学到的英语,不要依赖实小的老师;尽力去听明白外籍老师的什么话。访问回来以后他们很兴奋,七嘴八舌地告诉我听懂了外籍老师的什么话。这一次访问使他们得到了三方面的收获:第一,他们直接、真正地了解到外国的教育和学生的情况;第二,培养他们的社交能力和独立能力;第三,学到的外语终于派上了用场,增强了他们往后学习英语的兴趣。

他们三个研究小组的实践向我们表明了一个事实,每个高中生或者说每个学生都具有充分的发展潜能,学习成绩差的同学探索欲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见得就比别人差。他们有的是打字能手;有的是书法高手;有的牙尖嘴利,特别会讲、会问;有的特别会搜索材料,搜集的特别多,特别快,所以普通班的学生、普通学校的学生在研究过程中所显示的才能并不亚于重点班重点学校的学生,他们也能研究出有创意的优秀成果,做出精品。

这是一场革命,一场真正意义上的“学习的革命”——学习方式的变革,渐渐走进我们的校园。现行的教育制度确实把学生和教师都束缚住,教师教得很压抑,学生学得很辛苦而没有收获,大家都渴望来一场革命,像资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革命那样彻底地把旧制度取代,很幸运,这样的一场革命悄悄走进我们的校园。这是一场革命,虽然还处于雏形的阶段,成功与否还不知道,但我们作为教师首先要改变观念,投入到这种学习方式中,然后去改变学生的观念,使我们的学生更适应社会的发展,使他们真正能在社会立足,甚至在世界立足。

第二篇:创新教材呈现方式,促进思想品德课学习方式变革

长期以来,思想政治课教学普遍存在着“满堂灌”、“一言堂”、死记硬背的现象。学生成了被灌输的“容器”,他们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销蚀,因此对思想政治课越来越没有兴趣。这种现象的存在,当然有比较复杂的原因,但是思想政治课教材以演绎和说明为主,呈现方式单

一、呆板,也是重要的原因。可见,要转变学生这种被动的学习状态,教材改革势在必行。

今年,我市有幸在七年级率先试用新版人教版思想品德教材。经过两个多月的实践,我深刻感受到该教材真正是具有时代特色的创新型教材。它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精神和要求,特别是其呈现方式令人耳目一新,它彻底扬弃了传统的思想政治课教材那种说理型、灌输型的呈现方式,代之以活动型、探究型的新的呈现方式,倡导以“主动·探究·合作”为主要特征的学习方式,从而促进学生思想品德课学习方式的转变。下面,本人就该教材对促进学生学习方式变革的作用谈一点自己的体会。

一、新一轮课程改革为教材改革提供新的契机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以“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为主要特征的学习方式,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新课程强调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力图通过建立课程标准、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强化信息技术教育、改革教材及评价方式等一系列举措,提倡、引导并促进学生建立新的学习方式。在这些措施中,教材改革是至关重要的一环。新版人教版思想品德教材就是在这种大气候、大背景下应运而生,它与传统的思想政治课教材相比,在以下几个方面有了根本的变化。

1. 德育观由“培养论”转变为“学习论”。当代德育的重点逐渐由“道德教育”转向“道德学习”,即由“培养论”转向“学习论”,强调在老师的帮助下学生自主地进行道德学习,引导学生自己认识、自己体验、自己践行。学生是道德学习者,德性的成长发展靠自己学习,别人帮助、引导、促进是必要的,但不能代替学生自己的学习。基于道德学习论的德育观,因此该教材的设计,更多的是从学习者“学”的角度来考虑,而不是单纯地从教师教的角度来考虑。

2. 教材功能由“教师讲授的文本”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文本”。该教材设计充分重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能动性和积极性,重视学生的参与、体验、践行、思考。教材与学生的关系是对话关系,教材不是学生的“支配者”、“说教者”,而是学生的“对话者”、“商谈者”。因此,教材的主要功能是帮助学生的道德学习,教材是作为学生道德学习的导引,是学生通向道德世界的桥梁。这就体现了课程标准所提出的要“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激发学生的道德学习愿望”的要求。

3. 理论基础由“疏离生活的德育理论”转变为“生活德育理论”。该教材内容的设计充分考虑学生德性成长与学生生活、与社会实践的关系,具有实践性、针对性。教材所设计的单元和每一课内容的选择,都以学生的身心发展及其在生活和社会中所遇到的矛盾和问题为依据,所以都是学生所关心、所希望得到帮助的问题。该教材设计还做到了在案例分析中展示观点,在比较鉴别中辨认观点,在价值冲突的辨析中澄清观点,在自主探究中提炼观点,从而使教材为学生所接受所喜爱。这就充分体现了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的要“注重与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的联系。”“将正确的价值引导蕴涵在鲜活的生活主题之中,注重课内课外相结合”的要求。

4. 教材任务由重知识传授转变为重育人育德,重道德思维发展;由重道德认知学习转变为重道德情感学习和道德行为学习。该教材设计充分注重学生道德学习的过程与方法,体现教育内容的生成性。它选用有意义的案例来呈现问题,提供问题发生的情境和分析问题的思路,帮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活化知识、建构知识;注重认知工具的给予;注重信息资源的扩展与更新;注重学生生活逻辑的主导,使内容的呈现与活动设计融为一体,即内容活动化,活动内容化。这不仅有利于推动教学方式和学生方式的根本转变,还改变了把教材仅仅视为传授学科知识工具的状况,从而体现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人教版思想品德教材以上几个方面的转变,不仅顺应了世界课程改革的潮流,还促进了学生思想品德课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符合了素质教育的要求,所以,真正是具有时代特色的创新型教材。

二、创新教材呈现方式,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

首先,教材内容具有整和性。教材所构建的体系不拘泥于课程标准已有的内容顺序,以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为基础,按生活逻辑与科学逻辑相统一的原则,对课程内容进行了综合化的调整和有机整合。并按相邻的生活和学习内容,整合成相关的单元主题,以主题模块的方式呈现课程标准内容。

其次,每课书都设计有“问题探究、“理论导航”、“实践与评价”、“相关链接”等几个板块。每个板块具有特定的功能,但又都是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

“问题探究”:即课文中框内内容和表格部分。通过让学生参与不同形式的活动,如问卷调查、个案分析、经验交流、角色扮演、小组研讨等,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感知、体验、领会、探究学习内容,探索学习方法。这个板块的设立,使学生的学习成为一种或基于问题、或基于案例、或基于情境的学习,有利于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并能够主动探索知识的发生和发展,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

“理论导航”:即课文中的正文部分。它对课程标准规定的知识内容作要点式的阐述和展示,是教材的理论支撑。旨在引导学生解决活动中的疑难问题,为学生的学习提供理论指导。同时也能够让学生在掌握较为系统的知识的基础上,加深对主题的认识。这部分内容文字很少,但语言精练,能起到画龙点睛的引导作用。

“实践与评价”:通过设计一些问题和活动,引导学生深化所学知识,发展其运用知识的能力,并内化为自己的观念,形成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这些问题和活动也是对学习效果的一种检阅和评价,检测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和运用的程度。同时它还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表现进行评价,对教师的教学提供反馈意见。所设计的评价方式呈现多元化,如学生自评、他评、小组评、家长评、教师评等,尝试探索一种新的学习评价方式。

“相关链接”:即课文中的小字材料部分。选录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富有一定哲理性、知识性和科学性的短文,提供给学生进行拓展性阅读与思考,可以使学生加深对所学课题的认识和理解。

新教材以上这种呈现方式,对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它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品德形成的一般规律。教材在编写上遵循了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并从抽象的思维到实践这一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路线。教材通过大量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事例,从学生熟悉的材料、例证和基本事实出发,引导学生对其进行分析,根据事实得出合乎逻辑的结论,形成基本观点并进一步掌握技能和方法;在此基础上,为学生提供学校、家庭、社区三教合一的真实的或虚拟的道德实践的活动空间,让学生感受到经历真实或虚拟的道德实践后,心智渐渐成长的欣慰与快乐。

2. 它有利于促进学生思想品德学习方式的变革。传统的思想政治课学习活动,学生处于完全被动的状态,所扮演的角色是接受知识的“容器”,接受性学习、灌输性学习成为这种学习方式的通病。在这种学习方式下,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能销蚀。而新的人教版思想品德课教材这种呈现方式,就引发了新的学习方式的产生。因为在使用该教材中,学生必须要主动参与探索知识,要调动已有知识和经验参与学习活动,回答教材上所设计的各项活动中所隐含的许多问题,作出自己的判断,并在不断解决问题中获取新的知识和技能。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都得到有效的提高。

3. 它为教师改革课堂教学提供了契机和再创造的空间,有利于促进教师教学方式的变革。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是紧密联系的。由于教材的呈现方式有了根本的改变,教师在施教过程中,必然会改变传统的以说理和灌输为主的教学方式。代之以问题、情境或案例为基础,以活动为基本形式的教学方式,教师的角色也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由课堂的主宰者变为教学的参与、组织者、指导者。新教材的使用搭建了一个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平台,既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充分地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并使学生之间也互动起来进行合作学习。

人教版思想品德教材在我市试用后,学生、家长和社会反响良好,我们思想品德教师更是很满意,感觉使用它为我们搞好思想品德课教学搭建了一个良好的平台。当然,如何借助这一平台从根本上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把学习变成学生的主动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发展和提升的过程,使学生真正爱上我们的思想品德课,还需要我们思想品德教师认真把握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并探索一种行之有效的新型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只有这样,才能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向更加纵深的方向发展。

步推进学生评价改革。

1、建立逐步推进评价改革的保障。以《教育部关于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为依据,制订《东山县考试评价制度改革方案》,出台《东山县“发展性课程评价”研究方案》,成立由分管业务的副局长任组长、主要业务部门领导和骨干教师为成员的课题攻关组,首先把重点放在实验班学生的评价改革上,辐射其它非实验班。

2、突出激励性评价。在课堂上,在学生活动中,在作业考试评价上,在《素质发展报告册》中,都坚持以激励性评价为主的评价方式,秉持“多一把评价的尺子,就多出一个好学生”的理念,做到关注日常,关注过程,关注差异,关注发展,努力使评价成为每一位学生健康成长的助推器。

3、认真探索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改变单独由教师评价学生的状况,让学生、同伴、家长都参与到评价中,使评价成为多主体共同参与和协

商的活动。课堂上,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把主动的学习与积极的评价紧密结合起来;作业上,试卷上,《素质发展报告册》上,都为家长的评价和学生的自我评价留下空间。

4、广泛推行成长记录袋评价。以促进每个学生在原有的水平上发展为出发点,主要收集能够反映学生成长历程的各类作品,展示学生的努力、进步与成就,把学生的自我评价信息作为成长记录袋的重要内容;教师定期对成长记录袋所收集的信息进行合理分析,提供给学生有针对性的改进建议,并作为改进教学的一种依据。

5、积极推进考试改革。经常性地开展面向广大实验教师的试卷征集评比活动,以此为基础开始筹建“新课程试卷库”;引导学校、教师根据考试的目的、性质、内容和对象,选择相应的考试方法,积极推行纸笔考试与口试、面试等方式相结合和“分项测试”的考试方式。

6、科学使用评价结果。革除把结果用来下结论、分等次、排名次的旧习惯,淡化分数与评比,发挥评价的激励、诊断和发展功能,把结果用来客观记录学生的学习进展,作为改进教学实践的参照,作为学生终身学习历程中的一种记载。

二,农村初中课改推进存在诸多问题。

课改是为了包括广大农村学生在内的全体学生的课改,因此,没有切实关注农村教育特点的课改是有重大缺陷的课改。从本次课改的整体设计看,显然还没有从服务“三农”的高度上下足功夫,这对于作为农业县的我县的教育改革来说,必然会造成种种局限。加上我县优质高中资源偏少,中考竞争丝毫没有淡化,初中教育很难从根本上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大班额带来的学生学业基础差异较大,使小组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难以推行,学习方式转变困难;综合课程的开设和校本课程的开发举步维艰;初中控辍成效不明显;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还缺乏足够的关注等等,都是我县初中课改亟待解决的问题。

与课改相配套的其它改革滞后。

新一轮课改是一项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教育整体改革,从根本上讲,是在构建面向21世纪的高品质的中国现代化教育新体系,因此这样的改革需要凝聚全社会的共识,需要对现行教育体制进行诸多方面变革,特别是教育人事制度的改革,这是提高校长、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关键,是大规模培训教研所无法取代的,因此必然也是课改持续推进不可逾越的一项重大配套改革。从目前来看,这项工作在我县还无法实施。另外,我县的中考和中招改革步伐,教师评价、学校评价的改革,也还都比较滞后。

整改措施

一、以迎接评估为契机,认真总结经验,深入查摆不足,明确下阶段我县课改工作的努力方向。

组织县课改办、进修学校和各中小学校领导认真研读闽教基[2003]93号文件,逐条对照40条评估要点,着重查摆问题,寻找差距,分析原因,研究对策。引导各校以迎接评估为契机,对本校的课改工作进行再动员、再加温、再部署,使评估的过程成为我县及各中小学深入反思、改进工作策略、加强实验过程的目标管理和动态管理的重要凭借。

二、针对我县农村初中课改存在的诸多问题,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分阶段、有重点地把农村初中课改引向深入。

下一步我们将着重抓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1、加大课堂教学的研究力度。针对我县初中校班生规模偏大、学生间学业基础差异较大的特点,组织教师深入学习分层教学、有效教学的理论与方法,深入研讨在现有情形下如何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切实转变学习方式,尽快构建“活而高效”的初中课堂新生态。

2、加大控辍工作的研究力度。从理论上讲,课改的实施必将促进初中学额巩固工作,但从目前来看,效果并非如此,需要我们在今后的课改实验中加以关注。我们将通过课题研究、通过行动研究来探索寻求新课程下初中学额巩固的切实可行的方法和途径,力争在近期内有效遏制初中辍学率居高不下的势头,使初中辍学率在两三年内有明显下降。

3、加大校本课程开发的力度。通过加强校本课程开发的培训与教研,进一步引导初中学校、教师树立参与课程开发与管理的意识,积极创造条件开发具有农村特色、有利于促进农村初中学生发展的校本课程。

三、不等不靠,加快建立符合课改要求的促进学校发展、教师发展和学生发展的发展性评价体系。

坚决克服等靠思想、畏难思想,充实原有的评价课题攻关组力量,加强领导,完善方案,加快步伐。学生评价方面,重点研究非学业评价及其结果的应用;教师评价方面,重点研究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评价指标体系;学校评价方面,重点研究建立与新课程改革相适应的学校评估与督导制度。同时加大考试与招生制度改革力度,组织力量,认真探讨期中、期末考试内容、形式和结果呈现方式的改革,认真研制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中考改革方案。

四、继续加强课改社会宣传,凝聚共识,为课改实验营造良好氛围与环境。

我县课改社会宣传在准备和启动阶段搞得轰轰烈烈、有声有色,产生较好的社会影响,也为课改的推进创造了十分有利的舆论环境,但由于骨干人员工作岗位的调整,现阶段的课改社会宣传力度有所减弱。下一步,我们将在充实加强课改宣传队伍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当前课改社会宣传的重点,提高宣传的针对性,增强宣传的感染力,不断浓烈课改氛围,不断完善课改环境,同时切实加强学校与村居(社区)的沟通与合作,引导村居(社区)支持学校课改、参与学校课改,特别是在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上能够提供积极服务,逐步建立起全社会共同参与课改实验的强有力的支持系统。

在进入新课程实验的时候,适应新课程需要的各项配套设施尚不够完备,例如学校现有的实验室和专用场室配备以及图书资源配置不能满足新课程需要的问题比较突出,确保新课程实验所需设施满足的经费投入机制尚未完全建立。

3.由于部分学生是从现行教材的学习转入新课程实验的(如初中),原有的学习方式对新课程的不适应,可能并且己经导致了学生学习质量上的分化的扩大。

4.学校教育资源及社区教育资源开发面临着主观上和客观上多方面的困难,直接影响到综合实践活动的开设和校本课程建设。

5.个别的教育行政干部、教师和家长,对课程改革的成功存在一定的疑虑,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对新课程实验的信心。

上述问题的出现,既是新课程实验过程中的客观事实,又是任何改革过程中都不可避免的问题,我们一方面不要因此而对课程改革信心产生动摇,另一方面也不能掉以轻心,要采取积极稳妥的措施加以解决。

首先,要加强宣传和学习,进一步提高广大干部、教师和家长对开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意义的认识,坚定搞好新课程实验的信心。一方面,要把教师培训贯穿于新课程实验的始终,把新课程培训作为教师继续教育、教研活动的核心内容,帮助已经开始进入新课程实验的教师深刻理解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目标和要求,深入钻研教材教法,积极开展教学改革;另一方面,要引导非实验年级和科目的教师在实施现行教材的过程中努力体现新课程的理念,为全面进入新课程实施奠定基础。教师培训要进一步改进方式,提高实效,促进教师在转变教学观念的同时转变教学行为,适应新课程实验的需要。

其次,要加大各项配套制度改革的力度,为新课程实验提供有力保障。当前要进一步完善新课程实验经费投入机制,集中力量解决新课程实验急需的设施建设和配备添置问题。同时要积极推进教学改革和考试评价制度改革,为新课程实验创设良好的保障条件。

再次,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从本区(县级市)实际出发,积极而又稳妥地推进新课程实验工作。要加强对不同区域、不同层次学校的分类指导,要更多地关注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的成长,更多地关注条件相对困难的学校的发展,采用不同的措施和不同的要求,以实现新课程“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的理念。

最后,要加强研究,在新课程实验中不断发现新问题,研究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市、区(县级市)两级教育行政部门要重视配合新课程实验的各项规章制度及指导文件的制定,近期市一级要出台《广州市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指南》和《加强初中理科实验课的指导意见》。

6

1、我们的评价现状与新课程改革存在哪些距离?

1、评价功能单一: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与选拔功能,忽视改进与激励的功能

2、评价标准单一:评价的内容过于注重学业成绩,而忽视全面发展和学生个体差异

3、评价方法单一:注重量化评价,忽视质的评价,注重相对评价,忽视绝对评价和个人内差异性评价

4、教育评价主体“错位”:学生处于被动地位

我们学校对教师的评价是否也存在一些问题?我们应如何评价教师的教学?

对教师的评价是本次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倡导的发展性评价就是为了更好地促进教师成长和学生发展的。对课程的评价,就包括了对教师教学的评价。现在现在教师碰到“做了很多探索,但是学生成绩不理想”的问题,原因就是“我们考的究竟是什么?”我们是否可以单纯依靠一个考试分数和结果就能检测到学生的所有特质呢?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固然重要,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主动性、想象力、创造性”或许是更加重要,至少是同样重要的。这些问题无法凭一张纸笔相加的试卷考查出来。新课程标准下,即使高考的内容也在发生变化,考试命题思路越来越着眼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检查。在日常的考试中,着眼于全面衡量学生的发展和成长,这才是考试的重要内涵。

对教师的评价也不能简单地以学生某一阶段的成绩为依据。教师教学行为与考试是有着直接的关系,但学生应试也爱着一些其他因素的钳制,不单是学生对学习内容掌握的程度,学生作为社会的一分子,也将受到社会、家庭、朋友和其他的学科老师的影响,同时他们也有生理和心理上的正常变化,把某次特定时间考试成绩的不理想就归因于教师的教学,是一种不公正的评价。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评价方式也会逐步完善。

现行教师评价制度的缺陷是什么?

现行教师评价制度注重对教师教学效能的考核与鉴定,充分发挥了评价对教师的管理职能,但也暴露出明显的缺陷与不足。

一是为“应试教育”推波助澜。

第三篇:学习方式变革的策略与实践研究方案

《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与实践研究》课题

实施方案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和意义

《基础教育课程纲要(试行)》中指出,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因此,《新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生不能作为学习的主体参与教学,学生的积极情感得不到体验,意志品质得不到体现,各种层次的学生也因自身素质不同,很难得到充分的全面发展,这样的教学模式直接影响着有个性有特长学生的培养。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许多教师大多着眼于如何使学生对知识与技能学得更多更好,如何促进与之相应的个体心理品质的形成和发展,却往往忽视了学生的个体社会化发展过程。因此,在课堂教学中都十分强调要让学生自主学习,但同时,我们也应认识到几乎所有的教学过程都发生在学生群体人际互动的环境之中,因此重视学生个体与学生群体的相互作用。

小组合作学习是当今世界教育改革的主流思潮之一,是新课程大力倡导的重要学习方式。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学会接受一个共同目标,并朝着这个目标去行动;学会与别人相处,敢于表现自我,并能虚心学习;学会处理个人与集体之间的利益,学会合理分工,有序行动;善于自立。因此小组合作学习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是人类生存和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小组合作学习教学的理论依据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合作学习的重要理论基础。该理论认为:学习过程不是学习者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积极的建构知识的过程;学习不单是知识由外向内的转移和传递,更是学习者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的过程。学生们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一起讨论和交流,共同建立起学习群体并成为其中一员。

在教育理论界,人们提出教育的交往起源说和交往的本质论认为“交往是人与人之间共同活动中的需要,在交往中得到发展”。我国古代教学理论中也指出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等等,这都说明相互合作、交流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我们教学中应当充分体现这一特点,顺应发展规律和社会发展的要求,使学生在“学会学习”,“学会生存”的同时,“学会合作”。

在一个合作性的集体中,具有不同智慧水平,不同知识结构、不同思维方式的成员可以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交流的撞击中,产生新的认识,上升到创新的水平,用集体的力量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合作学习正是在充分借鉴集体动力理论的前提下,形成和发展了自己的理论思想。

合作学习理论的概念并不难理解,但是有效地实施合作学习,把强调竞争性学习和个人化学习的课堂转到以合作学习为主流的课堂上来,并非一件轻而易举的事,合作的方式也要因具体的情况具体的确定。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和内容

(一)研究目标:

通过研究,转变教师教育观念,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改革呆板、沉闷的教学,探索在新的教育理念指导下的合作学习课堂教学模式,总结出新的、更有实效的教学方法,为师生减轻不必要的负担,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真正推进课程改革。

(二)研究内容:

(1)小组合作学习中科学分组的研究; (2)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的指导策略研究; (3)小组合作学习中师生、生生关系研究;

(4)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研究(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讨论问题——合作解决问题);

(5)学生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研究。

四、课题研究应遵循的原则

1.全体性原则:在研究中应立足于全体学生的发展和学生的全面发展。

2.自主性原则:在研究中应着眼于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的提高,着力提高学生的自主能力。

3.实践性原则: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必须通过实践活动在反复的训练中才能得以提高。

4.合作性原则:就是要让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构成一个学习整体,为完成共同的任务开展互助性合作学习。

五、课题研究方法

1.调查法:通过问卷、访谈和课堂观察等相关调查,进行结果统计分析,弄清目前小组合作学习,尤其是各学科小组合作学习评价的真实情况和存在的问题;从理论与实践的角度进行分析研究,诊断原因,寻求矫正对策,指导研究活动。

2.比较法:边行动、边研究,边比较,在小组合作评价实际操作中比较不同评价方式,不同评价时间、地点,不同评价强度,同一评价对不同评价对象等对评价效果的影响,筛选最佳评价标准和机制,努力发挥评价的正向功能,追求评价的最佳效果。

3.文献资料法:广泛收集与课题研究相关的国内外理论与信息、资料,分析研究新课改理念指导下的学习方式的改变情况,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借鉴,用他山之石来拓展研究视野,优化评价过程。

4.个案研究法:搜集、研究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特殊性的评价对象和案例,对某一小组(或个体)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表现出来的特殊状况进行跟踪评价分析,并概括、提炼出其中对评价其他群体或个体具有指导和启发意义的信息,用以指导评价研究和评价实践。

5.量表评价法:在实践、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制定出小组合作学习发展性评价的量表,评价主体在听课、观察的过程中,对被评对象(含自己)进行打分的评价,根据量表上的所陈述的各项评价指标,并不断完善和发展评价标准和机制。

六、课题研究的保障措施: 1.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是课题研究推进的前提条件。学校通过强化教师学习,加大宣传力度等,力促教师形成新时代课程改革所需要的教育理念,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2.组织学习与培训,按课题进展要求为研究教师创造学习提高的相关条件; 不断提高研究者的理论和实践水平。

3.成立课题研究领导小组,建立健全组织和制度,形成积极向上的研究队伍,学校在评优评先等方面向优秀的实验教师倾斜。 4.围绕课题研究,聘请专家引领,并经常组织研究活动辅导和学术研究活动,切实提高研究质量和研究水平; 5.指导小组成员每周深入实验班的听课、评课,及时向教研室和年段分管领导反馈实验情况,并在年段会、教研活动会上向所在年段、教研组教师通报实验的现状,广泛收集教师意见,让全体教师为课题的推进出谋划策。学校每月组织一次阶段性研讨会,对课题研究进行交流、小结与反思,做到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不断调控改进研究工作。

6.编辑小组合作学习的学案,实验教师通过学案去指导学生课前自主学习,课堂合作交流,并完成探究性学习任务。

七、课题研究指导小组成员

课题研究指导小组成员:美泉小学听评课小组成员

八、课题研究实验班级和实验教师

实验班级: 四年级

实验教师:何瀚鑫

九、课题研究的步骤

1.准备阶段(2014年3月——2014年4月)。课题研究的前期论证,确定课题研究内容,查阅文献资料,制定实施方案。 2.具体实施阶段(2014年4月——2014年9月)。启动实施,开展研究,不断总结,形成阶段性小结。

3.总结鉴定阶段(2014年9月——2011年10月)。分析整理资料,撰写结题报告,敬请专家评测指导。

十、课题研究的成果及呈现方式

1.课题研究报告(含调查报告)、论文等。

2.建构一套“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评价标准和机制”。

3.课题研究实施过程中的系列案例、光盘、图片等。

4.课题研究成果集。

5.具操作性的典型案例集。

6.真实有效的记录学生发展过程的资料。

第四篇: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摘要] 在传统教学结构中,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是主动的施教者,对整个教学活动有绝对控制权;而学生则是知识传授对象,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信息技术和通信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它在传递人类优秀文化的同时也夹杂着糟粕。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寻找自己所需要的信息,但是从这个角度,教师就要承担起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辅导者和指导者的角色。现代教育技术的快速发展带来了教育技术在知识呈现方面的重大突破。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 小学生 学习方式

现代教育技术是以多媒体计算机技术为核心,以现代教育理论为基础,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成果和系统科学的方法,对学习过程和教学资源的设计、开发、运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现代教育技术拓展了教育时空,更新了教育理念,促进了教师与学生角色的变化,对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方式的要求也有着明显的不同,是教师与学生互动合作的新型教学模式。

一、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下教师角色的认识

(一)教师是新型的知识传播者和教学组织者

在传统教学结构中,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是主动的施教者,对整个教学活动有绝对控制权;而学生则是知识传授对象,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但是在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下,多媒体计算机等教学设备的介入,使原本单一的“教师——学生”的关系变成了“教师——传播媒介——学生”的新型师生关系,教学工作中心也由教师的“教”为主转变成以学生的“学”为主,教师的绝对控制地位不复存在。

(二)教师是教学信息的加工者和处理者

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优势,是能以动静结合、可触可感的形式,把教学内容形象地呈现给学生,有助于学生融入教学情景并从中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也就是说,教师既要能从浩如烟海的信息资源中抽取所需的教学信息,并进行加工、组织,还要能根据教学信息制作出教学课件。

(三)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辅导者和指导者,是学生道德品质的塑造者

信息技术和通信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它在传递人类优秀文化的同时也夹杂着糟粕。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寻找自己所需要的信息,但是从这个角度,教师就要承担起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辅导者和指导者的角色。作为引导者,是帮助学生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实现目标的最佳途径;作为辅导者,是使学生能通过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迅速找到需要的信息,并利用这些信息完成学习任务;作为指导者,是使学生能够清醒、自主地区分信息的价值类别和利害程度,避免不良信息的侵害。另外,在生活中教师要通过高尚的师德培养学生成为道德高尚、人格健全、心理健康的人,成为学生道德品质的塑造者。

二、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下学生角色的认识

学生,是极具发展潜能及发展需要的不同素质的个体,具有主观能动性,他们是学校教育的对象,以学习为主要任务。

(一)学生应成为主动学习的主体

传统教学模式中,学生往往是被动接受知识灌输的对象,而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下,学生要成为

1 信息加工的主体,成为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现代教育技术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学习主体性发挥提供了必要的信息技术环境和条件。

(二)学生要有自我激励与相互协作的能力

自我激励就是持续激励自己,保持勤奋刻苦的学习劲头和坚忍不拔的学习毅力,它是学有所成的必要条件。一个有着强烈学习动机的人,才会有强大的学习动力,也才可能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因此,学生要善于自我激励学习动机,促使自己主动地学习,从中体验乐趣。

(三)学生对自主探究方式应具有选择和自我评价能力

学生在校学习,对很多知识的掌握都要依靠自己探究,在自主探究时,只有建立科学的学习策略,确定科学的学习目标,运用科学的学习方法,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效果。但在学习过程中,哪些方法对自己最有效,哪些知识对自己最需要,是要经过比较后选择确定的。

三、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优越性

(一)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是一个优化的学习过程

首先,现代教育技术的快速发展带来了教育技术在知识呈现方面的重大突破。知识可以用文字、图像、动画、声音、视频、图形等多媒体表示,丰富多彩的世界都可以被模拟仿真,可以出现虚拟世界,也就是说,所有学科教学都可以在计算机上进行。例如:教学《狼牙山五壮士》一课,教师用多媒体技术创设了一个悲壮感人的跳崖情景:画面内容是五个壮士依次跳崖的情景,大屏幕把五位壮士跳崖前的每个细微表情、每个动作都通过特写清晰地展现出来,深深的印入了学生的脑海中,同时配合画面以悲壮的音乐和他们那响彻山谷的口号声,这一切,把当时的气氛情境烘托渲染的极富感染力。学生们全身心地融入到多媒体技术所创设的情境之中,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以播下 爱祖国反侵略的种子。学生群情激动、纷纷表达自己的感情,读起课文入情入境,非常有感情。

其次,传统知识的传授,基本都是用语言描述的,虽然也可能重现客观世界,但很抽象,学生需要领会,在脑中努力拼凑,去重现客观存在,这是相当困难的过程;然而,有了多媒体技术,就可直接把现实世界表现出来。例如,宏观的宇宙世界、微观的物质结构,如用语言描述,得到正确的概念对教学而言是非常困难的。

第三、现代教育技术可以创设一种交互合作式学习的环境。交互合作学习是现代教学理论所推崇的,是课程改革的重要理论基础。“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要使学生终身受益,学生对于学习方法的习得是至关重要的。而学习方法的习得是通过学习过程来实现的。

(二)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可以促进学生的主动参与

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当然须教,而尤致力于‘导’。导者,多方设法,使学生能逐渐自求得之,卒底于不待教师教授之谓也。”就是告诫我们要摆正教与学的位置,要尽可能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现代教育技术构建新型的学习模式,创造新的信息化学习环境和教育环境,探讨新的教与学的方式。这种学习模式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强调探究式、问题解决式、合作式的学习方式,突出多样化个性化的个体学习行为。由于现代教育技术为教育提供了多元化的信息渠道,一个人获取必要知识所花费的时间越来越短,教师将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关注学生个性的培养。“没有人的情感,则过去、现在和将来永远也

2 不可能有对真理的追求。”民主、平等、融洽、合谐的师生关系的就更能够促进学生的主动参与。

(三)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于课程改革的全过程,通过运用素质教育最先进的思想,使教育教学活动形象、生动、灵活、多样、高效。由于现代教育技术可提供大量的、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并且富有挑战性的信息,即学生学习材料,使学生的学习变得更加生动有趣,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参与意识由此也得到增强,这样变“苦学”为“乐学”,这是传统教学方式所无法比拟和代替的。因此,一方面,教育技术应随素质教育的不断发展而不断进行创新,只有这样,才能使素质教育跟上时代的发展,才能符合社会演进模式;另一方面,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应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符合教育本身发展规律,能够充分开发学生智力、发展学生个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能够有利于将学生培养成适应社会发展的现代人。

(四)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可以强化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现代教育技术运用的真正意义在于唤醒学生的创造能力,在课程改革中我们尤其应该注意个性意识和个性特征的培养教育,并在这方面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相应的教育理论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使得教学的“四要素”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学生是主体,也是中心,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合作者和促进者;教材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对象;媒体则是学生认知工具。因此,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必由途经。

四、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引起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一)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对教师角色和教学方式的冲击

当今,大量信息的对教育领域的冲击,引发了人们对传统教师角色和教学方式的几点思考。首先,在课堂内教师的权威地位受到直接的威胁。在普通人的心目中,教师历来是真理的象征、知识的代表,然而随着计算机与网络的发展,学生可以通过光盘或通过上网进行某些学习。他们的课外知识大增,他们的兴趣更广,他们完全可以进入各地图书馆以及各种网站去寻找自己想要的知识,此外,学生通过上网学习,将会经常碰到优秀教师的指导,这将导致所有的教师都会与优秀的教师在同一门课程中竞争。其次,学生在人机交互时,学生领悟到了自己作为教育主体的真正含义,但在这一个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也就消失殆尽,虽然电脑中也有"名师"或模拟教学,但学生毕竟是在跟一台机器打交道,于是师生之间的沟通与互动则少了许多、淡薄了许多,这就要求每位教师必须走进网络,否则,你将必然被学生的某些意识所淘汰。

(二)现代教育技术提供的信息表征特性冲击了原有学习方式的操作模式

网络不仅更好地实现了信息资源的传递共享,而且,信息本身的存在表征也发生了重要变化。网络学习环境的核心是一种超媒体的信息组织与表征方式,即每个信息结点(如概念、事实、规则等)本身是以文字、图像、图形、声音、视频等不同形式表现的,而各个信息结点之间又依据其意义联系建立了丰富的非线性链接(如超链接)。因此,学生在学习环境中所面对的不只是语言、文本信息,而是集多感官通道信息于一体的多媒体信息;不再只是具有预定顺序信息序列,而是一个可以按照思维与理解路线自由跳转、自由展开的立体信息空间,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方式展开自己的

3 学习路径、学习过程。这种过程具备超强的灵活性和自主性,强烈地刺激学习者的学习操作方式。

(三)信息加工与处理方式更为便捷、更具个性化

通过搜索引擎、数据库检索等可以更方便地查询、获取、下载自己需要的信息,并对下载信息进行选择、编辑和概括分析。另外,很重要的是越来越多的网络创作工具可以支持学生的创新、创作活动,学生借助少量的技术支持就可以创作、发布自己的网站,建立自己的网页,甚至结合自己的任务目的参与建立网上图书馆、数据库、杂志、博物馆以及其他基于Internet的公共信息库,将自己的创新成果公布在网上,从而增加了学习者在知识建构上的主动性和发言权,这是以往的学习环境所难以做到的。

五、现代教育技术对学习方式变革的推进形式

现代教育技术的飞速发展为人类的学习提供了越来越大的便利条件,同时也促使人们更加主动、高效率地学习来发展自我,从而应对知识经济社会所带来的挑战。 尤其是考虑到当前网络技术在全球范围内一日千里的发展事实,我们就更加迫切地感受到了信息技术对人类的学习观念和学习方式所发生的影响与挑战。

(一)现代教育技术满足学习方式的个性化和多样性等方面的要求

学习方式的个性化表现为在学习中,把学习者首先作为“人”。21世纪是强调把人作为发展中心的世纪,未来的学习是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也就是说,让学习者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改变我们现在教育中学习者处于被动的地位。这是以承认学习者本身蕴藏的学习的潜能为前提的,它表现为学习者身上的素质、个性,表现为学习者的求知欲、好奇心,表现为学习中的兴趣、爱好。这种潜能可以转化为学习的能力和做事的能力,可以促进知识的建构和技能的获得。个性化的学习方式,就是在学习中重视学生,特别是青少年学生本身的素质与个性,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与好奇心,培养他们的兴趣与爱好,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多媒体教学的出现恰恰突出了这一特性,它可以给每个学生在同一时间内,提供个性活动的充分可能。使得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为每个学生提供主动积极活动的保证,使得教学多向、多种类型信息交流的产生和及时反馈成为现实。

(二)学习方式更具选择性

在今天的网络时代,互联网与信息技术将改变传统的班级授课制,为学生选择性、自主性学习提供了可能。学习者可以不依靠教师或在教师指导下,根据自己的特点和意愿,按自己的学习方法和习惯,主动地选择学习内容、学习进度、学习时间和学习地点。学习方式的选择性使得学习者可以把学习看作一个可控制的过程,这就增加了学生参与学习过程的主动性,有利于激发学习者学习兴趣,真正实现因材施教,早出人才,以满足社会对人才的多样性的需求,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三)学习方式更具合作性、探究性

由于网络所引起的人际沟通互动方式的变化、信息表征与加工方式的变化以及信息资源传递与共享机制的变化,网络学习环境在合作探究学习上具备了更多的潜在优势,可以为这种学习活动提供更有力的支持。网络可以为作为有力的合作学习工具,学生以计算机为媒介的通讯大大扩展了参与沟通的成员的范围,扩展了理解与思想的广度。另外,对于那些比较内向和高焦虑的学生而言,网络提供了一种更为适宜的沟通工具,可以减少面对面对话时的压力和尴尬。而且,网络既可以支

4 持生动的同步交互,让学生能够与身处远方的学生或教师、专家实时交流;同时又可以实现灵活的异步交互。在异步交互中,学生可以在发出自己的发言之前对自己的想法进行更深入的反思和完善,因而有利于实现更为深入的讨论、研讨。另外,网络互动中的“听众效应”,即与作为作业“给老师”写作文相比,学生通过网络为身处异地的同伴(听众)写文章会产生更好的写作效果。这是因为在这种沟通中,学生的写作具有真实感和明确的目的性,因而会对自己的表达进行更好的监控和反思。这种促进性效果不仅表现在作文上,研究者在科学、数学以及社会研究等学科中均发现了相同的效应。网络可以支持当地学生乃至世界范围内的协作学习,创建各种主题的学习共同体,使学生和教师广泛地参与到合作活动中,甚至将教育系统之外的人也吸引到共同体之中。这种跨文化的沟通合作既有利于促进学习效果,也可以促进学生对于多元文化的理解。

总之现代教育技术对教育产生了深刻影响,教育信息化已经不可避免,培养中小学生的信息素养已经迫在眉睫,对于怎样很好的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也许有很多的办法,在这里,我只是结合所遇到的实际问题提出一些意见,我们呼吁全社会关心、重视中小学学生,尤其是小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当然要做得很好还需要真正投入到教学当中去实践。只有重视了,我国的学生信息技术水平才能大提高、大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方安.略论教师的信息能力及其培养.中国教育学刊,2003.2 [2]《21世纪现代教育技术》吴疆 王润兰 编著 人民邮电出版社 [3]《新编现代教育技术基础》李克东 编著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4]《现代教育技术》王洪录 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5]《中小学电化教育》2004年第3期

[6]《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7]电化教育研究.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 [J].1997 [8]《中国电化教育》2001.9总176期

[9]李伟明主编:《网络时代的中小学德育》,广东教育出版社2001年12月第1版。

第五篇:浅谈信息化教学推进学习方式的变革

摘 要:信息化时代给学生的学习方式带来了巨大变革。本文简要阐述了信息化教学环境背景对学生学习产生的主要影响,并进一步探讨教师应如何采用科学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学习,从而有效推进学习方式的变革。

关键词:信息化教学;学习方式;问题分析;策略探讨

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不仅给人们的日常工作、生活带来了诸多便利,也对教学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在课堂教学中引入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不仅能够有效提升教学效率,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教师应清楚地认识到,信息化教学模式下,由于过于依赖“网络搜索”,许多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都面临着退化的风险。因此,教师应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通过信息化教学手段,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式,有效提高他们的学习水平,促进其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一、信息化教学对学生学习产生的影响

1.突出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

互联网技术的应用使得网络上不同用户之间能够实现信息交换和资源共享,不仅极大地提高了资源信息的传播速度,还增强了信息的交互性,有利于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促使其掌握良好的学习方式。

2.增强了学生的信息选择权

随着信息化教学的全面推行,学生能够通过网络平台自由获取所需的信息,并且可以随时上传自己的学习资源与他人分享,加强了不同学生个体之间的联系,为教学信息的传播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对于学生而言,信息化教学的实施不仅拓宽了他们的知识面,还极大地提升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效率和质量。

3.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尽管信息化环境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多样化的自由选择,使他们获取的知识更加全面,但网络上的信息良莠不齐,部分自觉性差和是非辨别能力较弱的?W生很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误导,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发展。

二、信息化教学环境下推进学习方式变革的策略探讨

良好的学习方式需经过长期的稳定训练才能形成,教师在开展信息化教学时,不仅要优化自身的教学方法,还应注重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外部学习环境,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式。

1.利用信息化技术,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首先,教师应充分利用先进的信息化技术整合校内外各方面的学习资源,构建学习平台,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多样化的选择。为保障学习资源的质量,学校还需对平台建设进行科学的规划设计,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大量资源。

其次,学校应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特点精心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模式,构建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在培养学生认知能力的同时指导他们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以达到提高其自主学习能力的目的。

最后,教师应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营造轻松、活泼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鼓励他们在信息化环境下主动地与教师和其他学生进行沟通交流,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2.科学设计信息化的学习任务

建构主义学理论指出,学习是主体与环境客体之间进行相互作用的一个过程,在此期间,学生会结合自身的经验将对客体的认知转化为内在知识。信息化教学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使其能够更加自由地选择学习资源,在此基础上,教师应结合具体的教学目标和任务要求,为学生科学地设计一些具有针对性和实践价值的学习任务,以达到提高学生知识运用能力的目的。同时,教师也应清楚地注意到,信息化教学环境下,学生学习的自由性得到了有效提高,为保障学习效果,教师有必要加强外部环境监督,通过一系列的信息化学习任务,增强学生的自律性和积极性,引导他们运用信息化方式来解决问题。

3.利用信息化平台,构建完善的学习体系

信息化环境下,学生对于全新的学习方式尚处于摸索阶段,学校和教师有必要为学生提供科学的引导和支持,帮助他们快速确立学习目标,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首先,学校应深入调查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实际发展需求,并以此为依据借助信息化平台构建相关学习体系,对学生在今后学习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进行科学的预判,并提出解决方案,不仅能够有效克服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与学生之间信息交流不通畅、学习资源利用率不高、知识获取手段不足等问题,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知识文化水平和实践能力水平的提升。

三、结语

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有力推动了教学领域的创新与变革,教师在利用先进的信息化技术开展教学活动时要注重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式,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充分发挥信息化教学的优势,不断推进学习方式的变革,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万亚君,郑晓梅.息技术环境下教师学习方式的变革研究――基于教育生态学的视角[J].江苏理工学院学报,2016(10).

[2]顾连方.基于信息技术的学习方式变革[J].创新人才教育,2014(9).

作者简介:石锴(1978― ),男,河北南宫人,本科学历,职称:中学一级,研究方向:信息化教学。

上一篇:网络群体事件对策下一篇:物流客户服务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