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许可管理制度论文

2022-04-19

摘要:依法行政是我国法制建设的重要内容,是依法治国原则在行政领域的具体运用。由于《行政许可法》颁布时间较迟且具相对稳定性,而经常项目法规涉及面广并且其交易行为和管理目标具有多变性特征,因此,两者在细节上难免存在不吻合之处,导致实践中的具体操作发生细节上的偏差。本文总结了经常项目依法行政实践中存在的问题,相应提出加快经常项目依法行政建设进程的思路。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行政许可管理制度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行政许可管理制度论文 篇1:

中国印刷业“十四五”发展规划的意见及建议

纵观当下我国印刷行业状况,笔者发现现行《印刷业管理条例》的一些规定,已经明显滞后于印刷新业态的发展和变化,甚至有的规定与政府的“放管服”精神有点不搭调。由于条例的可操作性和适应性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使行业监管存在着盲区,甚至偏向的监管方式,造成印刷业无序发展。而市场上有照无证或无照无证印刷经营的泛滥,令印刷市场恶性竞争加剧,对有证经营的印刷企业造成了较大的冲击,不仅加剧了行业的不正当竞争,而且严重制约了印刷业的健康发展,这是值得思考和重视的问题。

当前印刷行业存在的突出问题

市场上仍然存在很多无证经营的印刷企业,由于官方没有备案在册,具有一定的“隐蔽性”,往往也为政府部门的监管所忽略,以致一些无证经营的印刷厂或复印、打印、快印的店铺在街面从事多年的印刷经营。而规矩办证经营的印刷企业,首当其冲成为行业监管任务中“唯一”关注的重点对象。从这些年各地官方或媒体披露的行业监管情况来看,不论是国家级、省级行政管理部门的随机督查,还是各市、区的行业监管部门的随机抽查,普遍存在的问题在于:“五项制度”没有执行到位,或存在超范围经营现象。有一小部分复印、打印和快印店,由于近年来有相关规定不被列为“年检对象”,所以他们就算明显跨范围经营出版物、包装或其他产品的印刷,也是“安然无恙”的,因为监管部门无暇顾及“分外事”。应该说,这种现象更主要的原因还是行政许可管理制度的缺失,没有建立良好的考核机制。

此外,互联网和科技的迅速发展,极大地推动了网络印刷。而现行的条例,对网络接单、数码印刷只字未提,不得不说这是行业法规的严重滞后和缺失。现在印刷网店及数码印刷的快速崛起和不断发展,催生了新型的接单经营和印刷方式,对这些新兴的印刷业态,如何进行有效有力的监管,现行的《印刷业管理条例》也是只字未提。显而易见,行业监管存在的盲区和地方主管部门偏向的监管方式,也让规矩办证经营的印刷企业“享受”的是更多的无奈,以及对印刷许可证分量的质疑。由此可以窥见《印刷业管理条例》存在一些缺陷和漏洞,亟需行业主管部门重视和关注。而将《印刷业管理条例》的修改工作纳入我国印刷业“十四五”发展规划,尽快完成修改工作,已是刻不容缓。

对修改条例的意见和建议

细读《印刷业管理条例》的规定,对照当下印刷行业实际情况,再认真反思“放管服”改革的精神要领,可以得到这样的基本认识:只有与时俱进的法律法规,才能推动社会乃至行业的进步。因此,笔者认为,本着加快推动“放管服”改革步伐的理念,进一步规范印刷市场秩序,对《印刷业管理条例》进行创新和不断完善,是十分必要和迫切的,特提出如下修改建议:

1.企业经营范围要大胆调整和放开

李克强总理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下,要调整措施、简化手续……放宽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登记经营场所限制,便利各类创业者注册经营,及时享受扶持政策,支持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以公正监管维护公平竞争,持续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若从侧重于维护意识形态和文化安全考虑,除了出版物印刷经营活动严管严控不放松外,条例要允许有生产能力的个体印刷企业兼营包装装潢产品的印刷经营活动,这对于更好地合理调节市场,同时使企业充分利用人力和设备资源,提高企业生产效能,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这完全符合政府“放管服”改革精神。所以,笔者认为,只要有责任、有作为、有担当、有创新精神,所有对条例修改方向的担心和疑惑都是多余的。

2.要补充网络印刷经营的管理条款

现在网络上的一些网络店铺,除了可以承接出版物、画册外,商标标签、挂历台历、票证、单据、证书及各种包装产品几乎是无所不能,而且价格也明显便宜。再说,从事接收印刷订单的网络店铺,如何证明其是否具备印刷经营资质?店家接单时又如何验证客户印刷产品的合法性?还有,店家接单后是否都拿到有印刷经营许可证的企业去生产?对于这些问题,现在的条例还是空白状态,造成了网络印刷市场管理的“真空”状态,也使得一些网络店铺成了印刷经营活动的法外之地。因此笔者认为,条例应该尽快补充相应的网络印刷管理条款,才能有效净化网络印刷市场。

3.要增加数码印刷企业经营活动的规定条款

随着技术、工艺和材料的不断成熟,数码印刷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数码印刷设备小而精,改变了传统印刷市场和经营活动的结局,这就更需要进行规范管理。因此,条例应该尽快增加对数码印刷企业经营活动的规定条款,才能进一步规范印刷市场经营秩序。

4.要补充规范印刷企业悬挂牌照的管理条款

现在有些印刷工厂租在某工厂里面,形成“厂中厂”现象,还有的工厂在工业区、村庄里,没有悬挂工厂的招牌,查找困难。更重要的问题是,条例中没有约束企业悬挂招牌的管理条款,这就造成市场上的印刷企业(是否都有证)真假难分。这样,印刷市场的鱼目混珠,倒是给那些无证的印刷企业创造了公开“隐藏”的条件,很不利于市场的有序监管。所以,笔者认为,条例应该明确规定印刷企业在生产经营场所门口的醒目位置必须悬挂招牌。此外,条例还要明确规定企业必须将印刷经营许可证的正本悬挂于经营场所,以方便客户识别,也利于行政执法监管时的对照检查。

5.要完善企业年度报告的相关条款

条例第七条规定,印刷企业应当定期向出版行政部门报送年度报告,出版行政部门应当依法及时将年度报告中的有关内容向社会公示。实际上,自2017年开始,印刷企业的“年检”改为在系统上直接报告企业数据及上传有关资料。在系统进行报告和审核,便于收集、统计和共享行业发展信息。但是,采用系统“年检”存在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系统里的企业年度报告若没有通过的话,其申报的产值等数据指标不计在系统的统计数据里,这样就会影响行业的统计口径。再则,有的地方行政管理部门宁可在册监管的企业少一些,也不让有“安全嫌疑”的印刷企业轻易通过年审。因此,不予通过年审的理由也是五花八门。就算是同一个城市、同样的文件规定,不同县区年审的做法和结果却是大不相同。建议条例应该补充印刷企业年度报告及规范审核的相关条款,统一标准和做法,使规矩领证经营的印刷企业,得到更多帮助和扶持,进而不断规范经营行为。

6.要制定积分制管理措施

法规在行业监管中发挥有效作用,才能对印刷业起到较好的促进作用。应该根据时代的发展、行业的特性和人们观念的变化,不断修改和完善《印刷业管理条例》,才能使其保持较好的适应性和灵活的可操作性。筆者认为,可以将“积分制”管理模式引进印刷行业监管中,建议在条例中补充“积分制”管理的条款,对持证经营的印刷企业设定若干分数,凡发现印刷企业超范围经营,以及五项制度执行不到位、经营场所未挂牌照、安全管理措施缺陷或其他违规行为,予以扣分警戒,以替代高额且难以执行的罚款。对屡次违规或多项违规使分数扣光的企业,最后可采取吊销印刷经营许可证的处理方式。

综上所述,进一步完善《印刷业管理条例》,使其成为促进和推动我国印刷业健康有序发展的一部科学合理的法规,需要政府有关管理部门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和职能,同时要紧紧依靠和充分发挥社会团体在行业管理中的助力作用,把促进印刷业健康有序的发展,纳入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总体规划中来,进一步建立健全印刷业监管机制和措施,为印刷业高质量发展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和经营环境,才是政府行政服务所期待的结果。

责任编辑:薛金萍 xjp@cprint.cn

作者:康启来

行政许可管理制度论文 篇2:

推进经常项目外汇依法行政中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摘要:依法行政是我国法制建设的重要内容,是依法治国原则在行政领域的具体运用。由于《行政许可法》颁布时间较迟且具相对稳定性,而经常项目法规涉及面广并且其交易行为和管理目标具有多变性特征,因此,两者在细节上难免存在不吻合之处,导致实践中的具体操作发生细节上的偏差。本文总结了经常项目依法行政实践中存在的问题,相应提出加快经常项目依法行政建设进程的思路。

关键词:经常项目 依法行政 建议

In the advancement project foreign exchange legally administration exists frequently question and suggestion

Huang Ying

经常项目外汇管理是外汇行政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遵循国家法律法规,有效推进依法行政进程。本文拟从经常项目外汇管理的立法和依法行政的现状入手,分析依法行政存在的问题,提出推进依法行政进程的建议。

1.我国经常项目外汇依法行政的情况和立法现状

1.1 以真实性审核为主要内容的经常项目外汇管理适合我国对外经济发展趋势,符合IMF第八条款的要求。

目前我国仍对资本项目实行管制,这就要求经常项目外汇收支应当具有真实、合法的交易基础,以避免资本项目收支假借经常项目名义规避管理。因此对经常项目严格进行真实性审查是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对外汇管理的要求,也是符合IMF第八条款的。为了适应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我国涉外经济迅猛增长的形势,经常项目外汇管理适时调整管理理念,改进管理手段,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取消部分限制,不断简化审核手续,缩短业务办理流程,其管理内容、方式及手段日趋完善,极大地促进了贸易便利化,切实履行经常项目可兑换的承诺。

1.2 经常项目外汇依法行政所依据的法律法规的情况。

经常项目外汇管理具有监管与服务、日常外汇监管与行政许可相互交织、界线模糊的行业管理特征,其法律依据基本上是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外汇管理条例》以及根据《条例》所制定的规章、规范性文件和少数的内部操作规程。由于大部分经常项目外汇管理的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的制定时间早于《行政许可法》的实施时间,因此,目前列入行政许可范围的经常项目外汇行政许可项目所含内容与《行政许可法》所规定的内容存在一定的差距,如普遍缺失公示和受理时限等。

1.3 经常项目外汇依法行政工作开展情况。

1.3.1 不断创新经常项目外汇依法行政管理手段,服务被许可人,提高行政许可效率。

随着我国经济日益融入全球经济,国际资金流量不断增大,对我国经常项目真实性审核提出了新的要求,经常项目外汇管理严格遵照《国家外汇管理局关于实施外汇管理行政许可有关程序问题的通知》的精神不任意增设行政许可项目,同时不断创新管理手段,以促进贸易便利化。如:外汇局福建省分局从提高行政效能,创新操作模式出发,设计开发了“贸易外汇服务直通车”(以下简称“直通车”),即企业的出口收汇核销单通过外汇局网上核销报审系统审核通过后,可利用“直通车”查询和打印“已核销清单”,税务部门可以通过“直通车”查询企业的已核销信息,大大方便了出口企业核销退税。通过“直通车”这一交流信息的纽带,向企业和相关监管部门提供全新、高效、便捷的网络信息服务平台,实现外汇局、税务部门、银行及企业间的流畅沟通。又如:外汇局福建省分局充分利用科技手段改进名录监管方式,开发了新的银行端的名录(单)信息外网查询系统,真正实现全省企业“名录”监管信息的实时公布和共享,提升了进口单位付汇备案核准的行政许可工作效率;同时,还取消辖内进口异地付汇事前备案制,所辖进口名录企业需到省内异地银行办理售付汇业务的视同本地付汇管理,企业无需逐笔办理备案手续,凭有效商业单证到付汇银行直接办理进口付汇业务,降低了企业成本;此外,在按规定每月定期清理进口付汇逾期未核销的基础上,采取灵活多样的逾期催核方式,充分利用外汇局“直通车”的功能,定期将企业进口付汇逾期未核销明细信息挂到“直通车”上,进口企业无需亲自到外汇局就可及时了解自身进口付汇逾期情况,方便企业管理,取得了明显的社会效益。

1.3.2 许可与监管并举,完善被许可人从事行政许可事项活动的事后检查和管理工作。

对被许可人从事行政许可事项活动的监督检查采用非现场核查和现场核查相结合的方式。在非现场核查中,主要采用各类外汇收支风险预警指标,运用各种专业化的统计、分析方法,密切关注地区资金交易的关键问题,实现对辖内外汇资金流动的即时监控和管理,完成相关的业务分析及预测,同时有针对性地对异常交易行为进行跟踪检查,从而实现促进贸易便利化和有效监测外汇资金流动的最终目标。在现场核查中,以外汇监管和服务并重为宗旨,注重政策宣传,对被许可人从事行政许可事项活动中的薄弱环节、违规环节进行监督,促其整改,从而确保地方经济稳健运行。

1.3.3 做好经常项目依法行政的内部监督检查工作。

创新依法行政内部监督方式,采取上级对下级、本级自设检查组、下级对上级的检查方法,从内控制度建设、日常监管及非现场核查等方面开展经常项目依法行政内部监督检查工作,以防范风险。同时,将内部检查与员工业务培训有机结合,不断提高员工的政策解读能力、系统运用能力和监测分析能力,确保经常项目各项管理制度的贯彻落实,避免发生偏差,进一步提升经常项目依法行政水平。

2.我国经常项目外汇依法行政存在的问题

2.1 经常项目行政许可所依据的法律层级较低,大多是规范性文件或内部操作规程。

经常项目行政许可所依据的法律层级较低,常常只能依据规范性文件甚至内部操作规程执行。依据内部操作规程实施经常项目外汇行政管理,特别是实施行政许可,其行政合法性值得置疑,容易使外汇管理部门在经常项目外汇行政诉讼中处于极为被动的地位。如:《保险业务外汇管理操作规程》以操作规程形式下发执行,因其中所含内容欠严密性,因而法律效力低,不宜作为行政执法的依据,否则在行政诉讼中极可能处于不利地位。

2.2 经常项目行政许可项目的确定不准确。

《行政许可法》第十三条规定“行政机关采用事后监督等其他行政管理方式能够解决的”可以不设行政许可。但由于管理对象和目标的特殊性,经常项目外汇管理领域的行政监督与行政许可常常处于界限模糊的状态,一些原本具有明显行政许可特征的事项因为管理目标和手段的变化,不再具有行政许可的明显特征,而成为事后监督管理行为,相反,一些原本的监督管理行为也会因管理目标变化的需要而成为具有明显行政许可特征的行政行为。可见,经常项目行政许可与经常项目其它行政管理行为常常处于互相转化的不确定状态。《行政许可法》中行政许可实行项目管理制度,而项目管理制度中项目设定的相对稳定性就和经常项目外汇管理的上述特征构成了矛盾,现行项目表中的16项经常项目行政许可事项,有的就已不具备明显的行政许可特征,而那些具有明显行政许可特征的却又未被列入现行项目表中。如:随着进出口经营权门槛的放宽,企业的外贸经营申请只需办理登记备案,进口名录管理实质上只是进口付汇企业档案信息的管理,不带有行政许可的色彩;同时,进口付汇核销属于日常当场办结的事后数据核销业务,不涉及行政许可内容,而这些却都被列入行政许可范围,给管理者与企业带来不必要的程序和麻烦。又如:《个人外汇管理办法》及《个人外汇管理实施细则》规定的个人提取外币现钞备案具有明显的行政许可特征,但却未被列入现行项目表中。再如:《个人外汇管理办法》实施以来,个人结汇和境内个人购汇实行年度总额管理,外汇局不再核准个人结汇、购汇等业务,但现行项目表中却仍有此项目。

2.3 经常项目外汇管理法规之间衔接不严密。

经常项目外汇管理法规之间衔接不严密,如:作为贸易进口项下发生的从属费用——进口索赔,未被纳入目前贸易进口外汇收支管理规定中,因而,时常被划为非贸易外汇管理所属内容;而在非贸易方面,虽制定了“国际赔偿”售付汇的规定,但又特别指出不含国际贸易项下的赔偿,导致进口索赔资金管理徘徊于贸易和非贸易之间,其资金性质难以有效区分和界定,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外汇局、银行内部都易产生扯皮或推委现象,出现监管“盲区”。

2.4 经常项目外汇管理法规与《行政许可法》之间衔接不严密。

随着我国融入全球化市场,经常项目下的外汇收支,无论是交易主体还是交易规模都将大幅度增加,需要不断创新监管手段和方式才能适应经济发展。但是,制定行政监管法规或实施行政许可都必须经过一定程序,特别是实施行政许可必须经过一段较长的时间审批,往往滞后于行政监管措施的制定。这就使经常项目外汇管理法规在与《行政许可法》的衔接方面产生了问题。《行政许可法》出台后,经常项目外汇管理系列法规因涉及面太广,只能针对许可项目和核准时限进行了全面疏理,原有经常项目相关规定与《行政许可法》在细节上的不吻合之处尚未及时全面调整,因此,在日常业务中凡遇这种情况一般按经常项目内控制度办理,未完全与《行政许可法》的规定相吻合。如:《行政许可法》第三十二条规定“……行政机关受理或者不予受理行政许可申请,应当出具加盖本行政机关专用印章和注明日期的书面凭证。”此份书面凭证由于内控制度未做规定,因此,日常业务中常常缺失。

3.推进经常项目外汇依法行政建设的建议

国家外汇管理局在《行政许可法》施行后应将《行政许可法》的精神贯穿于经常项目外汇管理工作的方方面面,正确履行外汇管理职责,因此,只有建立以《行政许可法》为核心元素、以外汇管理系列法规为主要内容、以完善的经常项目内控制度为保障的管理框架,培养一支懂法、文明的队伍,才能许可与监管并举,权责分明,有效推进经常项目依法行政进程。

3.1 在思想上牢固树立依法行政的观念。

依法行政是我国法制建设的重要内容,是依法治国原则在行政领域的具体运用,只有在思想上牢固树立依法行政的观念,认真贯彻《行政许可法》的精神,才可使外汇管理准确步入法制化运行的轨道。现阶段,推进经常项目依法行政工作主要应着手积极推进贸易便利化,坚持资金流入和流出均衡管理,争取监管与服务双赢,以真正落实执政为民,忠实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责。

3.2 依据《行政许可法》制定或完善经常项目外汇管理法规,修正旧法规或出台新法规,应严格遵守《立法法》,遵守法定程序和法定权限,充分考虑上位法与下位法的统一问题,实现立法超前、执法公开透明,以适应新形势的挑战。因此,建议国家外汇管理局应将《行政许可法》的具体要求作为核心元素,全面开展对外汇管理法规的制订和修改工作,及时重新调整有关办法和规定,完善外汇管理法规体系,特别应针对外汇管理法规存在监管空白点、法规之间的冲突、目前尚存争议的操作规程等问题,进行统一规范,增强法规的统一性、可操作性,以保证经常项目外汇管理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真正做到由内而外地将《行政许可法》与经常项目外汇管理有机结合。同时,对经常发生的外汇业务,应设计统一格式的文本,且最好植入各相关的系统中,由系统自行打印,以规范操作,便利企业,提高行政审批办事效率。

3.3 建立完善的经常项目内控制度,增强自我保护能力,增强被许可人的自律能力。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硬约束使经常项目真实性审核面临开放与管制的矛盾。《行政许可法》限制了行政机关的权力,规范了行政机关的行政许可行为,便利了被许可人。外汇管理部门只有管理适度,才能正确行使外汇管理职责,有效推进经常项目依法行政进程。因此,外汇局应集中精力,制定完善的内控制度,内部分工应做到明确并细化,以加强自我保护能力,避免责任不明、互相推诿;应加大外汇检查处罚力度,震慑外汇违规行为,以维护外汇市场的经营秩序;应加大外汇法规的宣传力度,正确引导银行、企业、个人自觉遵守外汇法规,合法、合规地利用外汇资源,公平、公正地在外汇市场上进行竞争。

3.4 加强对行政许可业务人员的培训。

建议国家外汇管理局加大培训力度,每年集中业务人员进行法律培训,更新法律知识。基层外汇局也应当采取专家授课、考试、案例分析等方式,组织有针对性的集中学习和培训,提高业务人员对法规的应用能力和依法行政水平。

作者:黄 瑛

行政许可管理制度论文 篇3:

城乡规划中行政许可管理工作探讨

摘要: 本文分析了公众参与城乡规划行政许可管理工作的作用和意义,并结合行政许可法中的要求,提出了规范的城乡行政许可管理行为的基本要求,通过探讨目前公众参与城乡规划行政许可管理工作中所存在的问题,指出了完善公众参与背景下的城乡规划行政许可管理工作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公众参与 城乡规划 行政许可

城乡规划管理工作的基础与核心就是行政许可管理工作,而公众参与城乡规划工作是对城乡规划法的贯彻和落实,既是城乡规划管理工作的直接需求,也是必然要求。

一、公众参与城乡规划许可管理工作的作用和意义

就我国现阶段发展情况来说,城乡规划工作中的行政许可工作多意指《城乡规划法》当中所明确指出的“一书三证”许可制度。虽然当前的“一书三证”许可制度较传统意义上的“一书两证”许可制度已有明显改善,但其在公众参与机制方面的缺陷仍然为其的实践工作带来的一定的问题[1]。

目前,就建设项目的日照与通风等问题引发了一定的纠纷等这些问题都是当前城乡规划行政许可工作的缺陷,也是不完善公众参与机制所导致的直接后果。因此,让公众参与到城乡规划行政许可管理工作当中,使整个城乡规划行政许可工作透明化、真实化,从而确保行政许可公平公正的最终目的。

二、规范城乡规划行政许可管理行为基本要求

1、公开行政许可申请和受理的基本条件

第一,《行政许可法》中明确规定了行政许可受理方面的内容,而且这些内容的核心就是公开,要求在城乡规划中,行政部门的应该广泛听取利害关系人的意见,所有的行为的决定和行为都是公开的,而且公众有权知道这些活动的内容;第二,《行政许可法》中明确的规定了行政许可受理的基本条件,所以说行政许可的条件是法律规定的,任何人和部门都不能擅自更改;

2、要建立行政许可的听证制度

《行政许可法》中明确对听证的程序以及利害关系人制度进行了规定,如果行政机关发现行政许可中的事项和厉害关系人的重大利益有一定的关系,要让利害关系人知道,同时他们有权进行陈述和申辩。

3、要对行政许可做出和实施的时限进行统一

第一,对“一书三证”审发的工作时限进行规定,《行政许可法》中明确规定了行政许可的最长时限为一个月。城乡规划管理工作通常具有较强的综合性,整个过程中会涉及到多个部门,规划行政管理部门担任着审批的重任,所以在工作的过程中要将做好和相关部门的协调和沟通,进而保证审批工作的顺利完成;第二,对“一书三证”实施的有效时限进行规定,目前城乡规划法中并没有对“一书两证”的有效期限进行规定,所以管理起来和比较麻烦,为了方便管理,应该在地方立法中给予相应的规定。

4、确定城乡规划的公布及公共参与制度

公众参与的内容应该整个城乡规划管理的全部过程当中,才能体现公众参与的决策制度。具体包括三个方面,城乡规划的编制阶段,可以以访谈或者是问卷调查的形式来征求公众对城乡发展现状以及未来发展的希望和建议;规划方案的评议和选择阶段,公众参与到对规划方案的评议和选择在很大程度上可以保证城乡规划的公正和科学性;规划实施阶段,公众参与能够确保行机关的所有行为严格遵循城乡规划方案中的要求,监督其依法进行管理。

三、公众参与城乡规划行政许可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组织职能存在问题。各地方政府机构在城乡规划行政许可信息的填报申请环节表现出了形式主义的工作方式。在相关部门机构所提供的公众参与城乡规划行政许可管理交流平台当中,公众的参与并未得到任何形式的信息反馈,公众意见无法对城乡规划项目的审批与实施产生影响。由此可见,政府相关部门组织职能方面仍然有着较为明显的问题与缺陷。

2、法制保障存在问题。就我国现阶段所推行的《城乡规划法》而言,其规范内容只涉及到了对城乡规划项目在交由相关机构部门完成编制审批工作之后需要就其编制审批内容做规划公示的相关规定。现行《城乡规划法》当中并没有就公众参与作出任何解释与阐述。公众参与城乡规划行政许可管理工作存在必要的法律保障。

3、技术方法存在问题。一方面,从主导型技术方法角度上来说,相关政府在针对城乡规划项目所开展的民意调查与规划公示工作当中主动性发挥的不够完善。另一方面,从各种辅助性技术的应用角度来说,一部分政府部门虽制作有相应城乡规划项目的三维虚拟图,但这种虚拟图多以项目关键地段为制作背景,整体性比较差且无法在公众参与网络平台中进行发布,公众的参与受到了一定的限制,有待解决。

四、完善公众参与背景下城鄉规划行政许可管理的建议

1、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城乡规划

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城乡规划是城乡建设的基础,各级政府和建设主管部门要不断增强规划的前瞻性、科学性和严肃性,以科学的规划引导、规范城乡建设。在城乡规划建设中,要把握科学的发展观,将科学发展观贯穿于城乡规划建设全过程,提高城乡规划建设水平,保持城乡规划建设的健康发展。

2、加大公众参与城乡规划行政许可管理法规的建设力度

为了确保公众参与城乡行政许可管理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以保证行政许可管理工作得到顺利的开展,就需要加大对公众参与城乡规划行政许可管理法规的建设力度,应该将对公众意见的征询以及听证等公众参与的方式都纳入与之相配套的法律当中。此外要给与公众真正行使监督的权利,使其能对城乡规划项目进行全面的监督,以确保其权利得到真正实现。各级地方政府就够应该将公众参与背景下的城乡规划行政许可管理工作专项化,对在整个规划管理中参与方的利害关系进行详细的规定,以避免发生很多不必要的麻烦和纠纷,使得各种行政资源得到合理的使用,不会造成浪费。

3、制定并完善城乡规划和建设的法律法规

在城乡规划建设中制定强制性措施,加快立法,建立健全建筑规划、设计、施工审批制度,分级负责,严格把关,明确规定在少数民族聚集区小城镇规划建设的主要建筑物特别是标志性建筑要突出民族风格、民族个性。没有按规定体现相关文化特色的建筑项目,一律不予审批。不经批准,不符合民族建筑要求的在建项目,要严肃处理,把民族文化建筑建设引向法制化的轨道。

4、融合传统和现代的技术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和进步,现代的信息技术给城乡规划行政许可管理提供了一些辅助的技术方法,但是公众参城乡规划行政许可管理得以实现主要还是需要政府提供的主导性技术作为保证。政府作为公众参与城乡规划行政许可管理工作中的主体参与者,要积极构建虚拟场景,以及网络平台等方式实现和公众进行更好的交流,将规划的内容告知公众,以得到公众的认可和支持,并参与到城乡规划行政许可管理工作当中,以推进城乡规划行政许可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 贺旺.茅海容.《城乡规划法》和《物权法》给城乡规划实施管理带来的影响. [J].北京规划建设.2008.(02).

[2]黄礼城.公众参与城乡规划行政许可管理[J].建设科技.2010(13).

[3]贺旺,茅海容.《城乡规划法》和《物权法》给城乡规划实施管理带来的影响[J]. 北京规划建设.2008(2).

[4]刘锋.城乡规划管理制度与《行政许可法》的衔接[J].工程与建设.2009(23).

作者:门立夫 于思扬

上一篇:微博创新企业营销论文下一篇:市场营销战略预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