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价值观视角校园文化论文

2022-04-29

摘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高校密切相关,它不仅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提供理论指导,而且在实践指导层面更加明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引领学校生活,必须以校园文化为中介进行传播与实践转型。因此,进一步探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校园文化两者的有机融合,以更加有效地引导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从而充分发挥其吸引力、影响力、感染力及践行力。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核心价值观视角校园文化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核心价值观视角校园文化论文 篇1:

高校核心价值观建设的校园文化视角

摘 要: 高校如果不能清晰地提出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一致并具有自身特色的核心价值观,极有可能发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偏离。高校核心价值观反映了高校对自身存在意义、价值追求的理解和把握,是高校生存和发展的内在精神和生命之魂。高校核心价值观是指在高校价值观念体系中处于核心、支配地位,统摄其他价值观念的核心价值目标和价值导向,是高校全体成员普遍接受认同的内涵为“习得、创新、发展,求真、求善、求美”的群体价值观。高校核心价值观的建设是师生在教学塑造、制度保障、环境熏陶、网络导向、社会实践等各个生活环节中自主选择的复杂的立体式交互过程。

关键词: 高校; 核心价值观; 校园文化

自从胡锦涛同志在十六届六中全会上第一次明确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科学命题与现实任务以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问题成为理论研究与实践的重大课题。当前,学术界及社会各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本体论研究日益丰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实践的探索也正成为学术界和社会各界探索的热点,由此涉及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体现在各个基层组织形式中的核心价值观研究正在进入我们的视野。目前高校在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和研究中,大多着重探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有效途径,尚缺乏结合高校自身的核心价值观建设进行研究,本文拟对此进行探讨。

一、 高校核心价值观建设对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

当下,高校处在价值观的转变和游移之中,如果不能清晰地提出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一致并具有自身特色的核心价值观,极有可能发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偏离。高校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阵地,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是“前沿”,而作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价值追求,核心价值观的建设是重中之重。文化是高校赖以生存、发展的重要基础,而明确的价值追求不仅是高校文化建设的核心,也是提升高校竞争力的“软实力”。目前国内对高校核心价值观研究有初步的探索:一是对高校核心价值观的概念作了初步界定,二是提出了高校核心价值观构建的必要性,三是初步提出了高校核心价值观构建的设计原则、形成方式和实现途径等,但对高校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还没有概括提炼出来。张正认为高校核心价值观是在高校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诸多价值观中最为重要、最为核心的价值观[1]。他提出高校核心价值观应围绕办什么样的高校、怎样办好高校、培养怎样的学生这三个问题来确立;指出建构高校核心价值观的必要性,认为核心价值观是高校校园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是凝聚全体校园人共同奋斗的精神动力。因此,建构高校核心价值观是高校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并提出了高校核心价值观构建的设计原则、形成方式、实现途径。陈耀玲给学校核心价值观的概念进行了界定,认为学校核心价值观就是指学校在经营过程中形成,使全校成员都必须信奉的信条,也是指导学校及其成员所有行为的根深蒂固的原则,包含着真、善、美融合而成的群体价值观,同时对学校核心价值观的特征抽象概括为主导性、依从性、认同性、稳定性、抽象性和理想性[2]。因为论文的主旨是在“培育”上,所以对学校核心价值观培养的目标、原则、内容、途径等作了详尽的阐述,论文颇有建设意义地提出了学校核心价值观培养的内容为求真、至善、臻美、达健、习作,但论文主要是针对基础教学的学校而言的。

在中共中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后,高校一直站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实践的前列,但至今尚未明确提出具有权威性、稳定性、规范性的高校自身核心价值观的内涵体系。如果长期缺乏明确的标准、内涵和要求,不仅会影响高校价值观导向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建的效果,也会影响到高校校园文化价值的传承和发展。有人认为高校文化建设就应该倡导多样性,不应“千校一面”,这就涉及一系列问题:高校核心价值观建设何以必要?何以可能?如何展开?虽然各高校所遵循的核心价值观有一定的主体特色和时代差异,但高校的文化定位决定了高校核心价值观的本质内涵必须相对固定,同时也需要在文化多样性中明确先进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导向,这就给高校核心价值观建设提供了契机。

高校建设核心价值观,建设有特色的校园文化,可以增强凝聚力、提高竞争力、扩大影响力[3]。核心价值观孕育在高校文化建设中,可以拓宽高校的可持续发展能力。高校核心价值观建设有利于滋养健全的人格、高尚的理想,孕育真善美的精神文化。高校核心价值观建设为我国高校的发展方向提供思想指导和精神动力;为凝聚高校思想精神提供信念和内涵上的不竭源泉;为促进高校创新式发展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为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丰富具体的价值尺度。

高校作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先进文化的传播者、实践者,应当自觉站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最前列。高校核心价值观既是对校园文化的核心提炼和凝聚,同时也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基层具体化,这既是时代赋予高校的社会责任,更是高校文化价值属性的必然要求。以高校核心价值观为导向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既是高校先进文化的理性诉求,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现实需要。

二、 高校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

高校价值观是一个以核心价值观为原点展开的有机的结构系统。从字面理解,高校核心价值观是指在高校价值观念体系中处于核心、支配地位,统摄其他价值观念的核心价值目标和价值导向;从组织学角度理解,高校核心价值观就是指为追寻统一的目标、实现共同的使命,在高校发展中形成的最为核心、能够指导高校全体成员发展、能被全体成员所普遍接受认同的、能够体现真善美信念的群体价值观。高校核心价值观反映了高校对自身存在意义、价值追求的理解和把握,是高校生存和发展的内在精神和生命之魂。建设当代高校的核心价值观,既要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又要承担高校文化建设的职能使命;既要汲取古今中外特别是当代核心价值观的合理内容,更要体现高校核心价值观的科学性、先进性;既要体现高校价值观的优良传统,又要体现当今时代精神。

高校历来是知识和价值的坚守者、传承者,也是创新、变革的推动者,因此,高校核心价值观可以综合概括为:习得、创新、发展,求真、求善、求美。“习得、创新、发展”是高校核心价值观的动态诉求。能不能发挥高校文化软实力的作用,能不能使高校所追求的价值目标有力地凝聚和统一起来,在于能不能积极倡导这个动态发展的和谐。

习得——原指语言学习者在自然语言环境中,无意识地将隐性知识内化,是一个下意识的过程。古人云,“读书不多,无以证斯理之变化”,“读天下书未遍,不能妄下雌黄”。在高校核心价值观中“习得”意更在对先进文化价值的传承、运用。狭义的理解是指专业及文化知识的丰富积累,广义的理解可以指人的各方面素质能力在高校文化价值的熏染下的提升和发展。习得既是高校最基础的文化价值传播使命,也是最宽广的人才素质基础。

创新——创新是高校对人才培养的价值追求,所谓“青出于蓝胜于蓝”,高校师生在文化追求中,更重要的是不断涵育创新的品格。高校的知识创新能力和引领价值更新的活力有赖于学术自由,学术自由为师生提供创造性空间,使他们可以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开放性的讨论和研究,是个体通往精神上、智力上的成熟之路,也是人类发现真理之路[4]。

发展——在社会变革中,高校的发展应始终保存自身最重要的传统价值和特征,坚守自身的目标、使命。因此,高校的发展始终应与本质需要相一致。高校文化建设和传承的终极目的,就是使人能够得到真正意义上的全面发展,在学术自由的基础上推动人的发展,在人的发展的基础上推动高校自身的发展,从而推动社会的发展,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发展既是文化的多样性的发展,更是坚持核心价值引领多元文化价值的发展,正如马克思所说“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

“习得、创新、发展”是高校在发展中动态和谐的目标诉求,最终是为实现“求真、求善、求美”的理想诉求,求真就是求真知、持真理、事真实,求善就是追求向善的人格品质和仁爱的人文关怀,求美就是美善相合,追求诗意生存。真、善、美既是高校核心价值观培育人的理想价值目标,也是人类发展的至高追求。

三、 高校核心价值观建设的文化途径

高校核心价值观的构建不仅是一个深层次的理论问题,也是一个复杂的实践问题。从理论上讲,高校核心价值观的建设有外在的硬件建设和内在的价值认同两个层面,但在实际的建设中,外在条件和内在条件并不是截然两分的,而是一个高校师生在课堂教学、制度保障、环境熏陶、网络导向、社会实践等各个生活环节中自主选择的复杂的立体式交互过程。

高校核心价值观建设的本质在于价值认同问题,价值认同必须源于高校现实生活的整合,生活是高校核心价值观建设的基础,价值观需要经过生活整合、提炼才能逐步形成。生活德育论认为:“生活中的道德学习是以我们拥有的道德本能为基础,通过接受暗示、非反思性选择和自主选择的交互作用而实现的。”非反思性选择是指在意识清醒的情况下作出的不假思索的选择,自主选择则是意志的自由决断。因此,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要巧妙设计暗示,逐步形成对核心价值观的非反思性选择和自主选择,使核心价值观持久地、潜移默化地融入到高校的日常生活中。在日常生活中,按照不同阶段、不同个体的实际情况,将高校核心价值观要求具体化,使之与高校师生的内在道德环境相衔接、吻合,利于高校师生形成非反思性选择和自主选择[5]。

教学塑造——坚持“习得、创新、发展;求真、求善、求美”的核心理念,让师生在教学相长的过程中得到知识和文化的滋养,同时逐步对高校核心价值观作出自主选择。要使高校核心价值观在高校文化建设中发挥作用,教学塑造是主渠道,美日高校价值观教育的经验值得借鉴,美日两国高校主要是以课程教学为载体,通过通识教育和专业课程教育将主流价值观教育融入各类课程的教学中去,在各专业课程教学中潜移默化地渗透;利用其他学科课程的教学来渗透主流价值观教育、注重各学科教学的“载道作用”。美国高校对大学生主流价值观教育并不局限于某一专门的课程群中,而是通过课程设计将主流价值观整合、充实到所有学科的教学内容之中,其核心课程、主干课程、选修课程、实验课程等均能体现和贯穿价值观教育,并针对不同学科、专业特色侧重点有所不同[6]。相比较而言,我国高校可以有效利用有专门的师资队伍和课程设置的优点,在教育资源和课程整合方面整体渗透,强化高校核心价值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基础。教学塑造的过程是高校价值观塑造和核心价值观凝聚的流变与积淀过程。具体而言,在日常的教与学的过程中,教师与学生都带有时代性和个人倾向的形式直观层面表现,因此是各具特色、生机勃勃的,而在多彩纷呈的日常表现背后蕴藏着高校核心价值观传承的稳定性,比如教师与学生在日常表现中可能或严肃求真、或活跃激进、或宽厚仁慈、或洒脱不羁等,师生们在共同创造“高校现实风格”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中塑造和凝练成高校核心价值观,即对“习得、创新、发展,求真、求善、求美”不变的塑造;高校核心价值观的塑造也体现在各个不同课程设计的特色形式表现与稳定价值追求中,课堂设计与课堂教学是活跃多变的,其终极目标恰恰都是塑造和传承“习得、创新、发展,求真、求善、求美”的高校核心价值观。

在发挥教学塑造主渠道作用的同时,必须建立体现高校核心价值观内在精髓的规章制度保障,重视人文环境的熏陶,以“无言环境表核心价值”,在分享网络多元价值观时积极占领网络阵地,巧妙运用它的凝聚作用,在各种社会实践中强化高校核心价值观的暗示作用,促成师生的自觉选择。

价值认同是高校师生对已形成的群体价值观念及体系的认可,并以此为价值准则来导向、调适、规范、控制自己的观念和行为,表现为师生对高校核心价值观及体现其目标、意识、规范等的认可、内化过程;对校风、校训、优良传统、当代精神的认可和内化轨迹。价值认同机制是高校文化建设的核心,是支配高校师生的态度、理解、信念、行为的内心关键尺度,能不能被高校师生自觉选择并认同通常需要经过知、信、行三个关键环节的统一。因此必须把高校师生知、信、行的规律与校园文化建设平台结合起来,在高校师生喜闻乐见的文化形式和氛围中发挥核心价值观的主导、引领和整合作用,不断促进师生对高校核心价值观的知、信、行三者的协调、统一和强化[7]。如建设高校核心价值观需要有效使用语言载体,语言本身是文化价值的体现,包括外显的行为、内隐的思维模式、内在的价值观,关键是不断养成以核心价值观为基础支撑而成的思维方式、话语系统及行为模式,通过各种渠道的有效宣传增强高校师生对核心价值观的认知,在此基础上引导高校师生逐渐养成以核心价值观为本的思维模式,由此夯实核心价值观的内在基础,形成思、言、行一致的核心价值追求。

高校校园文化以其特有的通俗性和意识形态意义影响着高校师生的审美情趣、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以具有生活气息的流行话语、鲜活典型的事例、通俗易明的道理,把高校的价值观念与文化精神结合起来,容易引起师生的共鸣,如果结合校园文化建设的平台和经验,融入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一致的高校核心价值观内容,相信高校师生会在感染和熏陶中自觉认同,并不断把这种认同的力量进一步渗透到对高校核心价值观的精神追求和行动实践中去,形成良性的互动氛围。

参考文献

[1] 张 正.浅谈高校核心价值观及其建构[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4):88-90.

[2] 陈耀玲.学校核心价值观的培育研究[D].山西大学教育学院,2008:57-59.

[3] 邵书峰.大学文化与大学精神是高校竞争力的核心[J].教育与职业,2008(23):165-167.

[4] 肖雪慧.回应挑战与保存大学的核心价值和基本职责[EB/OL].[2005-07-07].http://www.xschina.org/show.php?id=4189.

[5] 丁晓东.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化的四个维度[J].学术论坛,2009(1): 166-169.

[6] 周春燕.美日两国高校主流价值观教育的特点及启示[J].江苏高教,2008(5): 123-124.

[7] 陈东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的文化视角[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09(2): 39.

(责任编辑 东 彦)

Construction of the Core Values of a University:

a Cultural Perspective

HUANG Qin

(Suzhou Art & Design Technology Institute, Suzhou 215104, China)

Key words: college and university; the core values; campus culture

作者:黄琴

核心价值观视角校园文化论文 篇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引领力刍议

摘 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高校密切相关,它不仅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提供理论指导,而且在实践指导层面更加明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引领学校生活,必须以校园文化为中介进行传播与实践转型。因此,进一步探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校园文化两者的有机融合,以更加有效地引导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从而充分发挥其吸引力、影响力、感染力及践行力。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校校园文化;引领力

党的十九大提出,“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引领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高校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场地,在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起着重大作用,而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则是高校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其提供战略性指导,使高校校园文化不断进步和发展。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在关联

从文化范畴来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高校校园文化是一致的,只是所属的领域有所不同,但作用都是为了高素质人才的培养。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价值目标是在社会主义文化的前进和实践基础上形成的,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表现形态,同时也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具体反映,实质对社会主义文化具有引领作用。而大学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组成部分,为校园文化建设指明方向,丰富大学校园文化的科学内涵,形成科学合理优秀的校园文化。同时,也有助于高校确定自身定位以制定符合高校发展的目标,帮助高校发现和解决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遇到的困难,高校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对人才培养的作用,在社会发展中做出应有贡献,实现高校可持续发展。

2.高校校园文化充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高校是具有快速的传播以及相应的示范作用的重要场所,它能够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师生这一群体间的迅速传播和培育践行提供必要而高效的路径,加之校园文化形式之多样,促使其在校园的精神文化、环境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中快速进行传播与践行创新。当然,两者在有机融合的过程中,校园文化承担了有效的载体,也提供了保障机制。硬件设施以及传播媒体都是组织和活动平台,加之校园文化独有的陶冶熏陶功能、价值导向功能以及宣传普及功能使得师生在潜移默化中自觉接受且转化为自觉意识,在实际的学习和生活中能够内化为自觉行为,加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和深化,以提升影响力。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一般认为,高校校园文化包含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物质文化四个方面,相应的建设重点是对这四方面进行着重建设。

1.推动精神文化建设。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灵魂,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更是校园文化的最高层次。因为它体现了高校的特色,同时也承载着高校悠久的历史。党的十九大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高校大部分学生理想信念呈现出世俗化、功利化的趋向,对物质进行片面追求的欲望,引发了他们对理想信念是抽象和虚幻的看法;大学的自由度以及更多的空闲时间,致使部分学生反而丧失了目标,这些问题都迫切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净化。

2.创新物质文化建设。校园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空间物质形态,它是当代学校教育的必然产物,它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所呈现出的教育功能、示范功能、凝聚功能、创造功能、熏陶功能等,为当代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品格与正确的价值观念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因此,许多高校都特别注重校园物质文化的建设,甚至花费大量人力与物力进行校园面积的扩大、楼宇建设数量的增加及校园绿化,但却忽视了自身办学特色。因此,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充分挖掘学校自身的文化底蕴,结合时代发展趋势,确立符合本校特色校园物质文化。

3.完善制度文化建设。校园制度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内在机制,包括学校的传统、仪式和规章制度,是维系学校正常秩序必不可少的保障机制,是推进校园文化建设的必要前提和保障系统。许多校园系统文化时代特征不明显,许多制度略显陈旧,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无法提高大学校园工作的效率。虽存在某方面的制度,但相关配套的制度没有跟上,系统内容不完整,有效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无法确定。因此,要在高校基本的规章制度中显示出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要求和目标,通过规章制度规范管理和約束功能,确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规范推进。

4.规范行为文化建设。学校行为文化是指学校在创造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实践过程中体现出来的文化行为,包括管理机制的建设、学校办学规范、师生行为规范、课程实施与建设、资源开发与整合、教育教学、教育科研、校园生活的运行等。目前,许多大学生逐渐淡化课堂知识的学习,却更加关注校外社会实践。在宿舍玩游戏、作业抄袭、期末考试作弊、毕业论文拷贝,这些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到学风。社团活动也在实施中缺少创新精神,使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的正能量不能恰当融入。因此,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内容和要求以不同的方式方法融入大学生的行为文化活动中,进一步引导和规范大学生的行为文化。

三、高校校园文化助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展

校园文化是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有机结合,它反映和影响着师生的生活方式、价值取向、思维和行为规范。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依托高校校园文化才能深入有效传播。

1.扩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吸引力。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引导学生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高校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候,要充分利用思想政治理论课这一主渠道作用,充分利用课程教学平台,以深入浅出的方式进行整合教学资源,运用创新、多样化的教学方法,确定清晰、明确教学目标,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以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

2.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力。青年大学生拥有相对丰富的知识储备并且可以积极思考。他们可以客观、冷静、迅速地接受思想,校园文化也就可以不断深化和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在当今文化高度发展中,知识传播的渠道丰富多彩,教师的教学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指导学生把握本质,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除了在课堂教育引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外,也可通过学术讨论、报告会、专题讲座等方式,运用微博、微信平台、学校官网等途径,还可积极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主题教育活动,通过社团活动、社会实践、创新和创业项目等,将理论灌输与实践教育相结合,以提高针对性和有效性,使核心价值观真正内化为师生的精神追求,外化为师生的自觉行动。

3.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感染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果仅仅依靠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理论灌输,其效果必然不尽如人意。因此,要充分利用各种载体对受教育者进行教育,让学生感受到核心价值观并不是空洞乏味、遥不可及的理论教条。在培养“友好”的核心价值观中,我们可以通过教师对学生的关心,以及校园服务机构员工、学生党员的良好态度来感受周围人的友善,或通过日常互动来进行有计划、有目的的活动让学生有意识地了解,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生动、丰富的校园文化的各个方面。以大学生喜欢看到和听到的方式,可以增强教育的感染力。

4.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要注意把我们所提倡的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大学生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以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关理论体系,提升校园各个角落的核心价值观宣传。高校应引导学生通过明确的价值取向,健康积极的人文环境和制度约束,将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内化为学生自身的追求。通过党团活动、青年志愿者活动、寒暑假社会调研、教学实习和“三下乡”活动等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标准和规范的行为习惯,更大范围宣传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现实路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之间存在着天然的契合,两者的结合不仅可以有效地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且可以促进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使大学校园文化更具内涵,更具教育性意义。

1.深化理想信念,夯实精神文化。理想信念只有建立在对科学理论的深刻认知基础之上,才能稳定持久。中国共产党人之所以确立共产主义理想,从根本上说就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认同的结果。必须加强理想信念,特别是加强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通过课堂教学,优化学风、教学风格和学校精神建设。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整合,以大学生们喜闻乐见的方式来进行理想信念的教育,将此观念深入大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要时刻用马列主义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头脑,坚定意志,以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

2.优化环境氛围,改善物质文化。物质文化是一种外在直观性的文化,它能够直接表现出师生所处的文化氛围,有较强的立体性,校园物质文化承载着学校的教学活动,而且具有独特的渗透功能,而大学校园的物质文化又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密切相关。优化校园文化氛围,首要是创建具有自身特点的建筑、表明自身特色的风格形象,其次要将学校厚重的文化底蕴通过形形色色的实物遍布在学校的各个角落,打造以育人为导向的具有校园底蕴的文化品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现传统高雅艺术。通过搭建物质文化建设和社会主义核心相融合的路径平台,合理布局校园基础设施,科学规划教育基地平台建设,以营造环境优雅、适合大学生教育教学的校园。

3.内化规范意识,巩固制度文化。大学的制度文化是大学在办学和发展过程中的一系列权力、义务及责任的综合,是大学存在和发展的规范、规则,还有高校在办学过程中和治理学校的过程中需要实施和执行的相关法律制度和政策要求以及内部规章制度和规范,还有在落实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办学理念、指导思想和价值观念等。加强校园文化的制度建设,对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作用。加强制度文化建设,就意味着要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简化和完善,将其融入学校的各个方面,并且还要转换纳入到学校的规章制度之中,甚至是班级的具体规则,要将其贯穿教师和学生的行为准则之中,达到完善和巩固校园制度文化体系的目的。

4.强化道德责任,培育行为文化。校园行为文化体现在创造环境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实践过程中,是学校办学理念和学校精神的凸显。而学生行为文化则是学生在学校活动中表现出的特有行为规范、情感思维、价值观念等,是良好学风、校风形成的基石,是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行为文化主要包括学习行为和交往行为。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融入学生的学习和交往行为之中去,要重视校园文化活动的创新及意义,以社团组织为依托,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各种活动之中,打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系列主题活动。而且,社团活动将校园里的独立个体联系到了一起,形成强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在丰富学生们课余生活的同时,也增强了他们的道德责任感,提升了他们的思想道德境界,促进了积极的文化意识和价值观的形成。

參考文献:

[1]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R].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  习近平.强调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03-19.

[3]  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5-05.

[4]  习近平.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2-26.

[5]  李海明.高校校园行为文化育人功能研究[D].齐齐哈尔:齐齐哈尔大学,2015.

[6]  马松.校园文化视角下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路径[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18,(12).

[7]  鲁婉玉,王洪斌.大学制度文化创新模式构建研究[J].太原大学学报,2009,(2).

[8]  高颢波.大学制度文化的构建与培育[J].中国高等教育,2018,(8).

[9]  殷殿元.浅谈校园学生行为文化建设[J].新校园,2017,(1).

On the Leading Power of Socialist Core Values to the Construction of College Campus Culture

LI Rui,HAN XU-fang

(School of Marxism,Chang’an University,Xi’an 710064,China)

Key words:socialist core values;college campus culture;leading force

作者:李芮,韩旭芳

核心价值观视角校园文化论文 篇3:

浅析校园文化建设提升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

摘要:校园文化是我国高校存在与发展的精神支撑,具有社会义主意识形态教育的功能,是推进核心价值观教育实效的重要渠道。本文以行为研究为视角,通过分析校园文化建设对于价值观教育的契入点,深入探索了提升高校核心价值观教育实效性方法和途径。

关键词:社会主义价值观;校园文化建设;实效性

随着党和国家关于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在目前阶段战略任务的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已成为高校人才培养和文化传承的必要环节。虽然核心价值观在高等教育中有着主导地位和统领作用,各种不良社会思潮在社会潮流和实践检验中逐渐失去影响力。但它们在影响力弱化的同时,也呈现出新的特征和趋势,继续以变化了的内容和更加隐蔽的方式消解着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正面引导作用,意识形态教育的任务对于高校来说依然艰巨。

校园文化建设“使得学生在校园能够受到文化建设的更好熏陶,才能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学校坚定的意识形态。”因此,校园文化作为高校师生共同的精神家园,是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天然的无形课堂,对大学生思想言行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要提升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实效性和长效性,并使之常态化,就必须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一、高校价值观教育的目前状况

(一)文化多元化和西方社会思潮带来的挑战依然严峻

伴随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文化”、“消费文化”等通俗文化通过广告、媒体在高校不断流行。它们功利性、实用性动机明显,过分追求利益目标。部分学生在参与社会行为中不仅没有提高自身的觉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反而将狭隘的功利心、物化的价值观带到学习和生活中,耽搁了学业的完成,消磨了自己的学习时光。

另外,改革开放后,社会上出现了新自由主义、普世价值论、历史虚无主义等推行西方价值观的思潮,不仅对社会产生较大影响,而且渗透到了高校并部分消解了正面价值观教育的实效,影响了部分大学生对核心价值观的自我认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不断推进大大提升了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力,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西方社会思潮的影响,但它们继续以新的话语方式曲解党的政策指向和误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误导社会舆情,比以往更具蛊惑性和危害性。

因此,要进一步巩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高校的文化主导地位和影响力,就需要根据新情况新态势,采用新的教育方式加强大学的思想阵地,用以防范和应对不良思潮的蔓延和渗透。

(二)消极文化的网络渗透要求创新价值观教育的模式

网络时代推动了人类思维方式和社会行为的变革,但网络的开放性、虚拟性、交互性等特点使得各种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徘徊于网络空间,不健康信息、甚至极端言论在网络世界也时有出现。高校处在新思想、新文化传播的前沿,大学生作为新兴的网络群体,使得消极文化通过网络能够迅速渗入高校校园,给传统的意识形态教育模式和管控机制形成威胁,给广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带来负面影响。

因此,只有在坚持意识形态教育传统模式的基础上,不断以新技术和新载体来创新和拓宽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路径和空间,才能对当前形势做出有效应对。

(三)当前高校的价值观教育方式亟待完善

1.主要教育模式相对单一。目前,我国高校的核心价值观教育主要还是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来实现,授课依然是以灌输的方式进行。虽然高校投入了大量资金加强硬件设备、基础设施的建设,确实提升与改善了教学硬环境,同时也有了实践教学资源的补充,但这并不能取代精神文化软环境对师生的隐性熏陶和内化作用。缺乏隐性教育渠道的补充,教学内容就容易局限在对理论知识的学习,没有真实的教育情景,显得枯燥乏味和没有生气,学生难以产生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高涨热情和主动性。教育氛围的缺失,教师更是难以与学生展开深入探讨并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价值观教育不能真正入脑、入心,充分起到塑造学生灵魂的作用。

2.与其他课程不衔接。除思想政治课外,高校其他课程教学课堂讲授的主要是较为纯粹的知识,没有融合核心价值观加以引导。特别是在专业课的学习中很少涉及未来职业领域内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学生不能自觉将社会主义未来远大目标和个人的职业理想结合起来激发他们成才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没有各种不同专业知识的碰撞,也严重削弱了当代大学生的创新力和开拓力。学生在学习中更多感受到的是紧张忙碌和枯燥乏味,自身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难以得到快速提高。价值观教育和理想前途教育成为被分割成两张皮,束缚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3.传统模式缺少细致的人文关怀.长期以来,传统的价值观教育较多关注社会和集体的整体价值,而忽略了作为社会组成部分的个人的个体价值及利益。它提倡的个人与集体利益冲突的解决机制是以自我牺牲来保全集体利益,以个体价值为代价去满足整体需求。这种教育方式忽略了大学生的自我需要、自我价值,轻视学生的人格培养,使价值观教育的实际效果大打折扣,核心价值观作为强大精神动力和导向的凝聚作用难以发挥和保证。

4.教育效果没有完全实现制度化的保障。目前,高校的规章制度和管理体制主要是针对学校正常有序运行制定的,为学校的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提供了前提性保障。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承载着我们民族和国家的远大目标,要将它真正内化为大学生的行为自觉,升华为理想信念,一方面需要多方面的隐性引导与暗示,另一方面也需要外在规章制度规范使之固化和积淀。核心价值观还未有效地融合到高校的规章制度和管理体制的制度文化中,仅仅依靠传统教育机制依旧无法规范和引导大学生的言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学生中持续传承和弘扬难以被保障。

二、校园文化建设是提升高校核心价值观教育实效性的必然要求

核心价值观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精华,融合了自古以来传统的中华优秀文化,蕴含着国家和民族的奋斗目标,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所在。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构成部分的校园文化是“大学的理想目标、精神信念、价值取向以及认知世界的态度和方法的理论升华,是大学文化的核心和灵魂”。而作为一种行为文化,它又是学校的隐性课程,对学生的言谈举止、行为习惯、理想道德、性格形成都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是学校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只有以真正反映时代要求的大学精神来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和营造健康、积极向上的育人氛围,才能把大学建成弘扬、传承和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大树。所以,要使核心价值观被大学生所认同并转化为实际行动,就必须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1.校园文化作为一种行为文化,是传承和弘扬价值观的有效途径。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承载了传播强国梦、复兴梦的重任,为学生提供了深刻而持久的精神动力,学生只有在校园受到优秀传统文化和先进文化的熏陶,才能让核心价值观成为坚定的信念。

价值观的形成主要是由文化环境的熏陶和自觉学习的意识共同塑造的。在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中,组织者、主要参与者都是学生,组织、设计和参与的过程同时也是受教育的过程。设计者可以把核心价值观内容同校园文化有机融合,充分利用周围环境,创设情境对学生进行暗示和熏陶,以对校园文化产生归属感为基础,让参与者内心产生对核心价值观的自觉认同。大学生通过群体性参与校园文化活动保证校园文化稳定的传承和发展,核心价值观就会在一代代大学生心中生根发芽,长出美丽的花朵。

2.只有在良性互动的校园文化氛围中,学生的价值观念才可以更好的与核心价值观的内容相契合。校园文化有效继承和整合了优秀传统文化和学校特色文化资源,使核心价值观为主导的文化元素转化为校园中的物化表达,从而升华为一种积极的文化自觉意识和奋发向上的精神氛围。学生在其中不经意间就受到文化的熏陶和思想的洗礼,自觉认同和遵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身体力行推而广之。

3.校园文化建设可以促进大学生群体思想的交流与互动,有利于拓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度和广度。校园文化活动通常都是融入隐形的价值观教育理念、健康积极向上的活动,它可以将不同专业的学生整合在一起,彼此沟通,教学相长,同时也将核心价值观的理念连同各种专业知识内化为自己的知识体系和思想的一部分,使学生学习目的更加明确性,学习更有动力,充实了大学生活,提升了他们的综合素质。

4.校园文化提供了使学生对核心价值观思想认同和行为认同的规范保障。校园文化传承着各个高校先辈们特色的办学理念、积极的精神追求和高尚的道德情怀等制度文化元素。这些元素形成于特殊历史时期,为一代代青年继承和发展,使学校和社会的要求成为他们的思想崇尚和行为自觉。校园文化无形的制约力保证了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5.校园文化是抵制各种不良文化思潮的天然屏障。校园文化积淀了高校各个历史阶段的优秀传统和当地文化,具有较为浓厚的文化底蕴。校园文化活动更是对学生产生较强的吸引力和归属感,这种感召力和凝聚力将本校大学生在心灵上联结在一起,互相关怀鼓舞,形成强烈的向心力和高尚的共同追求。这种正能量势场使学生具备了较强的集体责任感,提高了明辨是非的认知能力和对各种不良社会思潮的免疫力,最终形成奋发有为、积极向上的文化共同体。

三、以校园文化建设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机制的路径

1.教育内容主题化。在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组织者要善于结合主题捕捉学生关心的社会热点、焦点问题,提高校园文化活动的关注度。同时,注重将核心价值观的内容细化为不同的主题,再结合学生关心的问题进行凝练。以贴近学生的事实案例为导入,吸引学生关注,启发和诱导学生进行讨论、辩论,使校园活动主题成为校园的公众议题。只有使学生的心灵受到触动和震撼,核心价值观才能在校园中得到广泛接受和认同。

2.教育情景生活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效需要学生所在教育氛围的营造。社会校园文化活动的教育尽可能就地取材,特别是应努力利用一些学生亲身体验或耳濡目染的具有教育意义的生活经历。只有用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事件来说明核心价值观的理,化抽象为具体,有的放矢,才能使大学生觉得核心价值观并不空泛,可以感受和亲近。

3.认同教育行为化。“大学生需要身体力行,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个人层面的道德标准约束自己,融入身边群体,步入现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作为先进理念、指导思想和道德标准,只有经过社会生活实践中的各种环境因素进行强化和肯定,才能直接被大学生所接受并作为行动指南,从而逐渐内化为个体意识。困惑学生的问题,只有少数是由于认识偏差造成的,大部分都是由于现实困难和实际问题造成的。基于此,在开展校园文化活动中要形成核心价值观的行为认同,切入点就要落到实处。活动组织者要找准学生的困惑点,深入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思想实际,不搞大而化之、不着边际。同时,要引导师生、生生之间互帮互助,解决学生的学习、生活中的实际困难,让学生心灵层面得到关怀,感到温暖,校园生活满意度和快乐指数得以提升,从而达到他们对核心价值观倡导内容的高度认同。

4.教育手段信息化。媒体生活已经是当代大学校园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网络新媒体的发展,媒体越来越多地影响到学生价值观的形成。要增强大学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渗透力,激发学生参与校园文化活动的兴趣,校园文化活动的组织就需要充分利用媒体的力量。通过积极改善校园公众舆论的软环境,在活动中积极融入现代高新技术元素,鼓励和引导学生以新媒体技术开发、制作和传播关于核心价值观的、有创意的文化作品,使活动形式为学生喜闻乐见,内容能深入人心。校园网除了设立思想政治教育专栏外,还可以通过网络新闻、文学和微信关注等形式,借助公众舆论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没有灌输和说教,却加大了价值观教育的渗入。在这种润物无声的网络环境中,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自觉参照网络正能量来践行核心价值观。

5.教育机制规范化。校园制度文化是大学校园文化的框架和基础,没有它的导向和保障,校园文化就不能保持正确的方向和发挥强效的育人功能,核心价值观教育也难以形成常效机制。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将核心价值观教育纳入大学校园的制度文化建设,作为一种文化积淀下来渗透到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文化活动等各个方面,形成浓厚的文化气息和持久而良性的育人氛围。“帮助高校师生能够与社会规范的要求保持一致地进行自我发展,同时使师生的自我发展能够与社会主义价值相适应。”在这种机制下,校园文化的魅力得以充分发挥,核心价值观转化为师生共同自觉遵循的行为规范和评价标准,成为他们的共同追求和自觉行动。

参考文献:

[1]王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校园文化的建设[J].文学教育,2015,(10).

[2]覃轶珊,朱百里.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校园文化建设[J].思想教育研究,2010,(6).

[3]孙成武,常珊珊.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路径探析[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6).

[4]张文儒,乔健生.高等院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法研究[J].教育科学,2016,(1).

[5]孙冠英,卢翠英,李鹏,李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J].求知导刊,2015,(11).

作者:张建强

上一篇:中职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论文下一篇:新农村建设财政政策思考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