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金融风险财政化问题论文

2022-04-22

摘要:在我国,财政问题可以导致金融风险;同样地,金融问题也可以导致财政风险。本文从财政风险中隐含的金融问题与金融风险中隐含的财政问题出发,探析财政风险与金融风险的相关性,以求对规避财政、金融风险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我国金融风险财政化问题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我国金融风险财政化问题论文 篇1:

我国当前金融风险财政化问题及对策

摘 要:近些年来,虽然我国金融市场发展较快,金融市场前景较好,但是,依旧存在一些潜在的金融风险,因此,必须重视金融风险问题,并采取有效的规避措施,以促进我国金融市场的稳定发展。本文主要对金融风险财政化存在的问题进了了分析,并提出了有效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金融风险;财政化;问题;对策

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成果主要集中在金融行业,金融行业对于各行业的发展调节也起到重要作用。但是在金融行业发展建设中,一定会存在一些不可逃避的问题,其中最典型的就是金融风险。金融行业所具有的金融风险形式较多,金融风险财政化作为我国处理金融风险的一种特殊形式,对我国金融行业的未来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一、金融风险财政化存在的问题

(一)金融机构腐败现象较多。现阶段,在我国金融市场中,组成金融机构的主要以银行为主,但是目前我国银行内部存在着诸多的问题,例如,相关部门对银行的监督力度不够,相关的监督机制不完善等,这就为腐败行为提供了便利条件,出现了许多金融高层为了逃避审查而做出损害国家利益的行为,使金融机构成为腐败的重灾区。除此之外,银行的管理机制还存在一定的问题,这就会影响财政监管局对银行的有效管理,财政监管局对于银行中出现的问题无法做到及时地处理,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滋长了银行官员的腐败行为。例如,银行缺乏完善的预算与资金管理体制,再加上相关考核机制的缺乏,这就导致许多金融机构的领导人员为了争取政绩拿国家的资金去冒险,在明知存在风险的情况下,仍然实施多项金融操作。另外,政府对金融企业的大力扶植也让大部分相关官员变得有恃无恐。

(二)公众利益受损问题。在我国,国家会对一些项目给予财政支持,一般来讲,国家会根据项目的具体情况而投入相应的财务资金,这一过程就属于一种预算行为,其中预算的合理与否直接关系着公众的利益。通过相应的调查,我们发现,当前我国政府财政预算存在不合理的现象,超出预算的行为时有发生,也就导致一些行业在运作的过程中,由于没有足够的资金作为支持,从而阻碍了该行业的发展。政府的财政收入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而在金融风险的影响下,也给政府的财政支出带来极大的负担,政府要维持正常的金融秩序则必须对财政支出的方式进行改善,以最大程度的维护公众利益。

(三)增加了财政的脆弱性。财政的脆弱性是指政府的财政状况恶化之后财政目标无法实现的状态。当政府的财政收支处于不平衡的状态时,财政目标的实现就会受到影响。当金融风险传导到财政领域之后,就会加大政府的财政支出,进而出现财政支出不平衡的状态,导致政府的决策得不到资金的支持,决策就无法很好的落实。

二、解决金融风险财政化问题的对策

(一)明确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近几年,我国的市场经济得到了很好的发展,但是由于现有的经济体制,使得政府过多的干预市场经济,这种现象对市场经济的发展是十分不利的。因此,要想解决金融风险财政化出现的问题,就必须明确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市场经济的发展原则是以市场为优先,市场对资源的配置起主导作用。当前,我国政府要做的是“配合市场”、“呵护”市场、“培育”市场,而不是“支配市场”。只有政府减少了与市场的关联性,才能化解由市场经济带来的潜在债务的威胁,才能在履行政府职能时有效解决金融风险问题。

(二)实行银企改革。近年来,我国的社会经济得到了迅猛的发展,以银行为代表的金融行业对于社会经济发展建设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市场体制正在转型关键阶段,在这种阶段财政风险主要表现在金融行业中,但是现在金融行业财政化风险与国有企业财政化风险之间还存在一定差异。金融行业主要有银行构成,银行一般都属于国有银行,这就可以发现金融行业风险与国有企业经营建设所产生的经济效益之间存在着紧密关系。在这种背景下,国有企业在改革过程中应该积极利用银行的特点,深入开展国有企业改革工作,以促进国有企业所获得的经济效益的有效提高。而要做好国有企业的改革工作,就必须将政府与企业分开。虽然政府與企业之间会相互影响,但二者又是相互独立的。因此,企业要想获得发展,就不应该单单靠政府的扶持,企业应积极投入市场经济中,在市场经济的带领下,明确各自的权利与责任。除此之外,国有企业还应让相关工作人员学习先进的管理方式,以用先进的管理方式对企业进行管理。

(三)建立健全政府监控体系。金融风险财政化问题对市场经济的发展将会产生极大的影响,除了以上提到的金融风险财政化对策之外,还需要健全政府监控体系。通过对以往我国政府统计债务的情况来分析,政府的财政工作往往会忽视一些潜在的隐性财政风险,而这些也将会给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造成严重的影响。要想阻止这类问题继续发展,政府就应该从金融体制着手,根据政府债务现状,建立一套完善的政府监控体系,对政府的财政工作进行有效的监控,以便能够及时发现财政风险,并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有效的处理,特别是对于一些隐蔽性较强的金融财政风险尤为重要。这不仅使政府财政风险防范控制体系的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还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其对政府财政发展带来影响。

三、结语

总的来说,金融风险是影响我国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而金融风险财政化的实行不仅不能解决其中的问题,甚至还会增加金融风险性,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极为不利。因此,我国应当采取有效措施解决金融风险财政化问题,为今后我国金融风险问题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邵梯航.当前金融风险财政化问题及对策[J].经营管理者,2014,

35:40.

[2]刘莹.我国当前金融风险财政化问题及对策[J].经营管理者,2015,

16:54.

作者:武周旸

我国金融风险财政化问题论文 篇2:

我国财政风险与金融风险的相关性探析

摘 要:在我国,财政问题可以导致金融风险;同样地,金融问题也可以导致财政风险。本文从财政风险中隐含的金融问题与金融风险中隐含的财政问题出发,探析财政风险与金融风险的相关性,以求对规避财政、金融风险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关键词:财政风险;金融风险;关系

作者单位:贺虹(1974-),女,湖南衡阳人,怀化学院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财政与金融

一、财政风险与金融风险的界定及相互关系

财政风险既可能是政府不适当的财政活动或不完善的财政体制,给政府本身和进一步的财政活动以及给社会经济带来的各种潜在危害的可能性;也有可能是受宏观经济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原有的财政政策和措施在执行中的实际效果与预计效果发生偏差,甚至完全产生背离,由此导致了财政风险;还有可能是除财政制度外经济制度的其他方面不完善带来的。财政在经济活动领域中产生的风险,可能导致经济秩序紊乱甚至危及社会安定,曾经发生的阿根廷国家债务危机、冰岛国家债务危机和正在发生的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就是例证。

金融风险是支付链条遭到破坏或因故中断导致的危险现象。金融风险不管由什么原因引起,最终都表现为支付危机。表现为无法清偿到期的国外债务,或是银行系统不能满足国内存款者的普遍提存要求,继而进一步导致挤提甚至是银行破产。由于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市场是整个市场经济体系的动脉。因而金融风险具有的多米诺骨牌效应。从全局来看,它表现为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与地区的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标急剧、短暂和超周期的恶化,甚至是一种货币制度的解体和货币秩序的崩溃;随之而来的是经济总量出现大规模的损失,经济增长受到打击下滑甚至负增长,整个社会呈现经济萧条局面,严重时还会伴随着社会动荡或政局的动荡。2008年爆发的美国金融危机就是很好的例子。

作为社会资金配置的两大渠道,财政与金融相互配合、共同成长,两者互相影响、彼此推进发展,这两个领域产生的风险也不是孤立存在的。大量的事实表明,金融风险和财政风险之间的相关性很高。在完善的市场经济运行下,金融行业保持运行的独立性,不受政府的干预,当财政发生赤字需弥补时,在各种可能采用的弥补途径中,各国禁止财政向银行透支,所以财政风险转化为金融风险的概率很低,而财政本身也不会承担金融业运行带来的风险。所以,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里,金融风险与财政风险的相关性较低,二者之间没有直接转化的可能。但是在我国情况却不是这样,其原因是财政负责政府资金的运营,银行负责市场资金的运营,虽然资金在两个不同的领域运行,但双方联系紧密。当银行贷款不当收不回形成不良资产,累积到一定规模引发金融风险时,这时光靠银行自身的力量已难收拾局面,需要政府财政资金的介入遏制风险扩散;反之,当财政出现收支矛盾激化而形成风险时,由于体制上的原因,它也会通过加强对金融行业的干预来弥补财政能力的不足。从我国经济运行来看,财政与金融两个领域风险的发生,都有对方存在的问题干预本领域起了一定诱导作用。因此,探索财政风险与金融风险的关系,即要分析财政问题导致的金融风险,也要分析金融问题导致的财政风险。

二、财政问题导致的金融风险

(一)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不完善导致的金融风险

1994年实行的分税制是我国财政体制的重大转变,新的财政体制在促进我国税收收入的增加、加强中央政府财权和经济的发展的同时,由于转移支付制度没有完善,使得地方政府的的财政收入占全国财政收入的比重下降,地方财政呈现普遍困难的局面。大多数地方政府在财力不足的情况下,只好找寻其他收入来源以弥补财政收入的不足。与地方财政能力弱化形成对比的是,多年来我国金融业的规模不断扩张,金融机构贷款量的绝对规模和相对规模持续增长。一方面是地方政府财政能力的不断下降,另一方面是金融能力的飞速上升,二者对比形成了我国特有的“财政弱小,金融强盛”的现象。政府作为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的社会组织,财政收入的不足,必然会降低其履行这些职责的能力,财政从金融业入手寻求收入替代以缓解财政压力也就成为顺理成章的事了。地方政府靠金融功能的财政化来替代弱化的财政功能,依靠汲取金融能力来弥补汲取财政能力的不足,,形成了财政对金融部门信贷的干预。在财政触角伸向金融领域时,在金融功能财政化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就埋下了金融风险的隐患。因此,我国财政体制改革中未能及时完善对地方的转移支付所带来的地方财政困难已不仅仅是一个财政问题,它已延伸到金融领域,产生的负面影响成为诱发金融风险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财政与银行间法律责任不明确导致金融风险

作为社会资金配置的两大渠道,财政、银行本应各司其职,界定各自的运行领域,不会出现二者之间职能的“越位”与“缺位”问题。但实际经济生活中,由于缺乏明确的法律责任,两大部门更多的是站在本部门的角度,从本部门的利益出发来从事相关经济活动,这样做虽然增加了本部门利益,却不可避免给对方部门带来了风险。突出表现为以下两点:

1、政府对银行行政干预诱发金融风险。我国国有银行一直受政府的行政干预。财政实行分税制后,地方政府有了属于自己的税收收入,形成了相对独立的财权,企业效益好坏直接影响着地方财政收入。为了增加地方税收收入,地方政府凭借行政手段扶持地方企业发展,最常见的就是干预银行信贷,不管企业效益景气与否,项目可行与否,均指令银行对其贷款挂账或减免利息;此外一些地方企业在改制与重组过程中,由于政府的不当介入也使债权难以落实,造成银行不良资产发生,给金融风险埋下隐患。

2、政策性贷款运作欠规范诱发金融风险。政策性贷款为贯彻国家政策而发放的贷款,它不以盈利为目的。2000年以来,三家政策性银行每年近5000亿的信贷投入,成为我国GDP增长的重要推动力量。政策性贷款由于有政府引导和政策倾斜要求,必然带有财政色彩,但同时它又是金融。在实际运作过程中,应严格区分政策性贷款与商业性贷款的投放领域。而在政策性贷款的运营过程中,由于对它与商业性贷款界定模糊,致使二者的投放领域出现交叉,而它应与公共财政相互扶持协调的宗旨却没能得到贯彻,政策导向未能得到应有发挥。地方政府争相获取这一块资金来源,却不注重使用效率。另外,政策性银行的后续资金来源缺乏诸如利润返还、财政贴息和发行特种债券等多形式的支持,资金运用蕴含风险。

(三)财政赤字与债务政策成为引发金融风险的诱因

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爆发,面对净出口下滑的局面,我国政府启动了4万亿的投资计划以扩大国内需求。连续几年实行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形成一定规模的赤字和债务,这对于启动内需和拉动经济增长有较好的效果。但是长期持续使用,会增加财政风险,同时就会成为诱发通货膨胀乃至金融风险的因素。因为4万亿的投资里除1.18万亿元中央投资外,其余2.82万亿元资金由地方财政、中央代发地方债、政策性贷款、企业债和中期票据、银行贷款等组成。国债资金的使用计划性很强,并且它的下拨需要地方配套资金共同使用。而在争取国债建设资金的时候,相当多的地方政府没有转变思路,还是沿袭过去的做法,急于上报项目获取资金,而忽略地方本身财政能力的可能性。由于配套资金未到位等原因,有些项目不能按计划及时开工;有的已开工项目进展缓慢; “半截子”、“豆腐渣”工程屡屡出现,浪费了大量的国债资金。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本身是以巨大的政府债务为代价。若投入的资金不能有效发挥作用,使用效率低下,那么政府日后偿还债务就是一个现实难题,最终使政府陷入赤字—借债—赤字的恶性循环中。在这个基本建设扩张的过程中,不仅仅是财政,银行也会由于对相关项目贷款而不可避免陷入,形成新的不良资产。导致了金融风险与财政风险同时存在。

三、金融问题导致的财政风险

金融问题导致财政风险往往是用财政手段解决金融问题带来的。金融机构一旦发生风险,最有效的措施之一就是及时发现和处置有问题的金融机构,切断连锁反应,防止多米诺骨牌效应发生。这时如果单靠金融机构自身的能力不够,就需要政府发挥“守夜人”的作用,用财政资金介入遏制风险扩散。从我国对金融问题处理的实践情况来看,金融问题导致财政风险的发生存在两条途径:

(一)直接途径

1、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运行产生财政风险。从1999年起国务院设立收购国有银行不良贷款,管理和处置因收购国有银行不良贷款形成资产的国有独资非银行金融机构——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四大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所需资本金全部由中央财政投入,管理公司运行风险的累积将直接导致财政风险。运行中的风险来自三个方面:(1)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运行成本高,不良贷款回收率低。目前,4家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处置回收资金仅能支付商业银行金融债券利息,处置后期资产变现能力降低,还本付息能力不足,致使财政每年对之的投入不断增加,加大了财政风险;(2)国有商业银行缺乏控制不良贷款的机制。由于背后有处置机构,国有商业银行在其划拨不良贷款存量同时,又产生新的不良贷款,积累的风险不断增加,增加了金融资产管理公司风险,最终累及财政。(3)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道德风险”。例如在处理不良资产过程中有可能与债务企业合谋套取财政补贴。(4)国有企业的“道德风险”。因为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处置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财政给予补贴,因此国有企业自然而然产生不还银行贷款的心理,贷款债务约束弱化,致使金融资产管理公司陷入进退两难的困境,最终加重财政负担。

2、金融机构重组导致财政风险。金融机构重组的负担会直接或间接地转移给财政。(1)中央银行用损失部分老贷款或增加新贷款来化解金融机构重组的支付危机,这些贷款损失名义上是中央银行承担,实际买单人却是中央财政;(2)用财政资金对金融机构追加注资和冲销呆账;(3)在处理金融机构的重组问题时,财政出资解决支付、退出过程中存在的资金问题。当金融机构自有资本金不足,或在金融机构分立或合并时,财政投入一部分资本金予以资助;当金融机构出现支付危机时,政府往往给予它们以税收减免,帮助其渡过支付难关,以避免爆发进一步的金融风险;在金融机构破产时,为了保证存款人的利益,避免社会骚乱,维持稳定局面,政府会想尽办法去偿还存款债务,包括动用本地单位的存款,甚至财政性存款,拖累了财政。从我国以往的不良资产处置情况来看,同样都有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的参与,特别是在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的改革过程中,地方财政更是发挥了显著作用。

(二)间接途径

除了金融机构在处理不良资产和重组过程中出现的相关问题可以直接引发财政风险外,还有一些间接途径也能引发财政风险。主要包括:1、间接减征营业税。通过缩短国有商业银行应收未收利息的计收年限,减小国有商业银行营业税税基,这样节约了金融业资金,却减少了财政收入。2、债权转股权。将经营困难金融机构的债权转化为股权,可以减轻这些金融机构拿资金还债的负担,使其得以继续经营下去,但却增加了财政风险。3、中央财政对金融机构的各种直接明补和暗补。某些被关闭金融机构的外债,由中央财政负责偿还,这些外债多为应付国际金融机构的主权债务;对接手关闭金融机构相关资产和债务的国有商业银行,在一定期限内,可减免上交中央银行的再贷款利息。所有这些税收、利息方面的优惠以及相应的补贴,都是由财政来兜底。

总之,财政风险与金融风险作为我国宏观经济风险的主要表现形式,二者之间存在着高度的相关性,二者的爆发直接关系到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因此要合理化解财政风险与金融风险,避免这两个领域产生的问题引发对方领域的风险,切实做好规避好财政风险和金融风险的工作。

参考文献:

[1] 李胜.地方财政风险的制度性成因[J].财政研究, 2009,(03).

[2] 孙开. 财政体制改革问题研究[J].北京: 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7,(05).

[3] 刘尚希.宏观金融风险与政府财政责任[M].北京:中国财经出版社,2006.

[4] 彭琳.金融风险财政化的弊端与对策[J]. 财经界, 2010,(08).

作者:贺虹

我国金融风险财政化问题论文 篇3:

金融危机背景下的财政风险分析

摘要:金融危机带来金融风险的同时也带来了财政风险。虽然目前财政风险还没有一个统一明确的界定,但对财政风险的研究终究是关于财政的“收”“支”比较,或者说是资源与责任的比较。根据国外的财政风险矩阵,财政风险可以分为直接显性财政风险、直接隐性财政风险、或有显性财政风险和或有隐性财政风险。根据财政风险是否反映在财政预算中,可以分为可测财政风险和不可测财政风险。在当前金融危机的背景下,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金融风险财政化的可能性使防范财政风险成为当前我国财政的重要任务。

关键词:金融危机 财政风险 风险矩阵

一、财政风险概述

(一)财政风险的内涵

目前国内对财政风险的研究还处在起步阶段,对财政风险的内涵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表述。虽然对财政风险的研究包括赤字风险论、财政功能障碍论、公共资源不足论等,但财政风险实际上就是“收”不抵“支”所带来的政府失灵的可能性,只是对于“收”和“支”的确认上,不同的研究对其侧重的内容不同。

(二)财政风险的分析框架

财政风险矩阵为财政风险的分析框架形成提供了良好的基础,该财政风险矩阵是由世界银行高级经济学家HanaP0lackova Brixi提出的。根据负债是否有法律依据,政府债务分为显形负债和隐性负债:根据负债的不确定性程度,政府负债分为直接负债和或有负债。对以上两个角度的分类进行交叉组合,就形成了四种类型的政府债务,即直接显形债务、直接隐性债务、或有显形债务和或有隐性债务。在财政风险矩阵中。直接显形债务包括国家债务、预算涵盖的开支和法律规定的长期性支出。直接隐性债务包括未来公共养老金、社会保障计划、未来保健融资计划和公共投资项目的未来日常维护成本。或有显性债务包括国家对非主权借款、地方政府、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实体的债务担保等。或有隐性债务包括银行破产、灾害救济等。

由于Hana Polackova Brixi提出的财政风险矩阵就政府债务来论财政风险,其财政风险矩阵具有片面性。然而,它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财政风险分析思路。由于财政风险归根到底还是“收”和“支”的对比,所以在对财政风险进行分析时可以从以上四个方面人手进行“收”“支”对比。在直接显形风险、直接隐性风险、或有显性风险和或有隐性风险中,对第一类风险和后三类风险的研究方法是不同的,对前者的研究以定量分析为主,对后者的研究则以定性分析为主。因此,根据财政风险是否已经反映在财政预算中,将财政风险分为可测财政风险和不可测财政风险,可测财政风险指直接显性风险,不可测财政风险包括直接隐性财政风险、或有显性财政风险和或有隐性财政风险。

二、金融危机背景下的财政风险

(一)可测财政风险

1.可测财政风险评估。直接显性风险主要考察财政的支出和收入对比情况,因此财政赤字率和国债负担率是评估该风险的两个重要指标。20世纪90年代欧共体成员国在马斯特里赫特签署《欧洲经济与货币联盟》规定,入围成员国的财政赤字率必须低于3%,国债负担率必须低于60%。由于财政赤字主要通过发债来弥补,而国债的发行也受其可持续性的制约,所以财政风险直接与赤字和债务规模有关。

根据财政部发布的信息,我国2008年支出大于收入的差额执行数是1800亿元。2009年的预算数为7500亿元,是2008年执行数的416.7%。2008年我国GDP总额为30.067万亿元,如果2009年我国GDP实现8%的增长,则2009年GDP总额为32.472万亿元。只要GDP总额不低于25万元亿且赤字不再增加,那么我国的财政赤字率还没超过3%的警戒线。

但是,欧盟的标准并不能作为衡量我国财政风险的标准,只能作为一种参考指标。首先,有些国家虽然财政赤字率与国债负担率都超过欧盟标准,但没有发生财政风险。其次,有些国家虽然财政赤字率和国债负担率按欧盟标准属于正常范围,但出现了财政风险,如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涉及的几个国家。此外,对我国财政风险的分析应该结合中国的国情,不能忽视的是,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的预算财政赤字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诚然赤字的增加未必带来财政风险,但416.7%的增长幅度必须引起政府对财政风险的高度关注。

2.金融危机背景下可测财政风险来源。可测财政风险来源于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两个方面。首先。财政收入的减少将在一定程度上增加财政风险。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为促进经济增长,扩大内需,政府面临减税压力。作为政府收入的重要来源,税收的减少必将增加赤字扩大的可能性。再者,支出的增加同样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财政风险。为了避免经济衰退,积极的财政政策成了政府必不可少的政策工具。根据凯恩斯的理论,积极的财政政策会促进经济增长,这也是为什么各国纷纷扩大公共支出的原因。我国也推出了4万亿元的政府投资计划。整体安排如下:基础设施的建设,铁路、公路、机场、水利等约占15000亿元;教育、卫生、文化、计划生育等约占1500亿元:节能减排、生态工程约占2100亿:调整结构和技术改造约占3700亿左右:汶川大地震重点灾区的灾后恢复重建10000亿元。虽然4万亿并不是全部由政府承担,但随着刺激经济计划的推出,巨额的财政支出已经形成。因此,从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两个方面来看,我国政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财政风险压力。

(二)不可测财政风险

1.不可测财政风险评估。不可测财政风险包括直接隐性风险、或有显性风险和或有隐性风险。由于这三类风险的发生主要体现在支出方面,因此,对这三类风险的分析可以暂不考察收入方面的风险。刘尚希提出的政府债务规模矩阵给出了我国各类政府政府债务的外延,其中的直接隐性债务、或有显性债务和或有隐性债务可以作为不可测财政风险的分析对象。在该矩阵中,直接隐性负债包括社会保障基金缺口(养老基金缺口、失业救济缺口和医保基金缺口)、农村社会保障缺口和国债投资项目资金缺口:或有显性负债包括其他公共部门(如政策性银行、铁道等)发行债券、间接担保的外债、与国债投资被套的资金、政策性银行的不良资产、政府各部门办的融资机构不良资产、政策性担保公司不良资产、资产管理公司不良资产和政府各部门为引资而担保的其他债务:或有隐性债务包括国有银行不良资产、国有企业未弥补亏损、农村合作基金不良资产和其他金融机构的不良资产。虽然这些风险因素当前并没有反映在财政预算中,但是他们随时都有可能转化成财政支出的一部分。形成直接显性风险。在评估不可测财政风险时,要对以上所列债务进行跟踪调查,对其转化为直接显性财政风险的可能性进行估计。

2.金融危机背景下不可测财政风险来源。公共风险是不可测财政风险的来源。引发公共风险的因素有很多,其中包括在不可测财政风险评估中所列示的各类政府债务。但是当前,除了那些由于体制不完善而长期存在的不可测财政风险外,金融危机将会引起的财政风险需要得到政府足

够的重视。这是因为金融风险财政化所造成的财政风险巨大。世界其他国家的财政处境有效地证明了这一点。在这次金融危机中,美国安排了7000亿美元的巨额救市资金来化解金融风险。其中包括向公司注资及清理问题资产。此外,冰岛的破产直接揭示了金融危机会引起严重的财政危机。虽然目前我国的金融系统还没有暴露出系统性风险,但这不能说明我国不存在金融风险财政化的可能性。

除了国外的教训,我国历史上已出现过金融风险的财政化,主要表现形式有:对国有商业银行注资,即1998年财政部发行2700亿元特别国债,用于补充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本金:成立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剥离商业银行不良债权;地方政府援助地方金融机构:中央财政偿付被关闭金融机构的外债。这些金融风险的产生是由于风险约束机制的不健全及财政“兜底”的预期。因此。金融危机的传染性和国内仍需完善的金融市场成为当前财政风险潜在的两大来源。

三、防范财政风险的政策建议

(一)加强税收管理

首先,要加紧税制改革。优化宏观税负水平和税制结构。其次,为了降低我国的税收流失率,应建立有效的税收征管体系,包括建立良好的纳税服务机制、税收监控机制和税收惩罚机制。再者,为了应对经济形势的变化,应设计一套有效的弹性税收机制,使其能够在税收损失最小的情况下达到扩大总需求的目标。

(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

一定条件下,支出的增加并不一定带来财政风险的增加,只要支出结构合理,支出的增加会带来经济增长,进而使税收增加。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我国的出口大幅下降,投资和消费成为拉动总需求的主要方面。为了促进消费,应加大在医疗、教育和住房方面的财政支出,解除居民消费的顾虑。在采用通过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财政支出策略时,应避免重复投资和低效率投资,并防止追加投资支出的风险。

(三)合理控制国债规模

当前,发行国债除了被用作弥补赤字之外,已经成一种政府干预经济的重要方式。政府发债无疑是为了扩大需求,实现经济增长。但是国债的发行需要一个良性循环,否则债务的积累会带来财政风险。因此。国债的发行需要控制在适度规模内。合理的国债规模应该使国债赤字率和债务率的实际值低于其可持续值。合理控制国债规模还要做到完善国债市场及科学实用债务资金。

(四)加强金融监管

加强金融监管的最终目的就是避免金融风险财政化,为了防止金融风险的发生,政府应进一步完善监管职能,加强政府监管部门之间的分工合作,建立合理的金融风险评估制度,完善现场和非现场检查制度。设计有效的存款保险制度等风险分担机制,避免成为隐性保险制度中的最后贷款人,激励金融机构自身进行有效的风险防范。此外,还应该充分发挥行业和社会对金融机构进行监管的作用。

作者:于 媛 梁 燕

上一篇: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分析论文下一篇:基于监督弱化的企业会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