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分析论文

2022-04-22

摘要:本文使用中国银行业33家商业银行2004年-2011年的数据对资本充足率和银行风险的关系进行实证检验,实证结果表明资本充足率要求能够有效控制银行风险。此外,本文也证实了银行规模和市场竞争与银行风险存在反向关系,但是非利息收入的增加会增加银行风险。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分析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分析论文 篇1:

资本监管标准变化对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变动的影响分析

摘要:2010年12月巴塞尔委员会发布了第三版《巴塞尔协议》,细化监管资本的定义、提高银行资本充足率监管标准,并设置了流动性和杠杆率监管的国际标准。2012年6月8日,银监会发布了《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试行)》,作为银行业监管新标准的核心内容,并从2013年1月1日起实施,2018年底前全面达标。新资本监管办法执行后,商业银行新旧资本充足指标比较发现:新旧资本充足率均较为充裕,但新指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外资法人银行下降趋势更为明显。监管层和商业银行需有针对性的采取措施,保持银行资本充足情况下的长效运营。

关键词:资本管理办法;商业银行;新旧资本充足率

一、 引言

本轮金融危机表明,现行的银行资本监管国际规则存在一系列重大缺陷,导致所计提的监管资本不能充分吸收危机期间的损失。为此,2010年12月巴塞尔委员会发布第三版巴塞尔协议(BaselⅢ),细化了监管资本的定义,强化了资本工具的损失吸收能力,扩大了资本覆盖风险的范围,提出了一系列应对系统性风险的资本措施,提高了资本充足率监管标准,并设置了流动性和杠杆率监管的国际标准,以进一步增强金融和经济环境不利情况下银行体系的风险承受能力。为推动我国银行业转变发展方式和稳健运行,提升银行业资本监管有效性,2012年6月8日,银监会发布了《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试行)》 (以下简称《办法》),作为银行业监管新标准的核心内容,并从2013年1月1日起实施,2018年底前全面达标。它的实施将对我国银行业经营产生重大影响。截至2013年6月末,我国商业银行加权平均资本充足率达到12.24%,一级资本充足率达到9.85%,从资本充足率监管指标来看,多数商业银行该指标的达标压力较小,但是新的监管标准不仅设定了资本对风险资产的敏感程度,同时还限制了资本对资产规模的敏感程度,这也是金融危机爆发前被各国监管层忽略的方面。与此同时,拨备覆盖率标准直指信贷规模和不良贷款,流动性比率方面设计出的两个新指标——流动性覆盖率和净稳定资金比率,也从提高银行优质资产和控制表外业务风险等方面严格要求银行资本标准。

资本监管新规执行前,一些机构、学者关于《办法》出台对资本充足率的影响大小做了较多测算,普遍认为新规实施后,资本充足率平均下降约0.5个百分点~1个百分点。针对此问题,本文以2013年6月末数据对北京地区法人金融机构新旧资本充足率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辖内机构新旧比率总体上均保持较为充裕的水平;但新规下不同类型机构资本充足率下降幅度波动较大,远非1个百分点所能反映;外资法人银行下降程度最为显著,部分机构甚至下降高达100个百分点。

二、 新资本监管的主要标准及变化

《办法》关于商业银行资本监管要求、监管资本的定义、各类资产的风险权重、银行分类监管和资本计量高级方法等方面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修订。《办法》设置了资本充足率过渡期内的分年度达标目标,系统重要性银行和非系统重要性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在最终达标时分别不得低于11.5%和10.5%,鼓励有条件的银行提前达标,同时对资产减值准备、操作风险资本要求、不合格的二级资本工具的处理方法设定了单独的过渡期。

在新《办法》执行之前,银行业金融机构对于资本充足率的要求主要遵照此前的《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在该办法中资本充足率的计算公式为:

资本充足率=(总资本-扣减项)/(风险加权资产+12.5倍的市场风险资本)×100%,(不得低于8%);

核心资本充足率=(核心资本-扣减项)/(风险加权资产+12.5倍的市场风险资本)×100%。

新《办法》中资本充足率的相关指标也有所调整,除了资本充足率指标计算有所调整外,还取消了核心资本充足率,新增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和一级资本充足率:

新资本充足率=(总资本-扣减项)/风险加权资产×100%,(不得低于8%);

一级资本充足率=(一级资本-扣减项)/风险加权资产×100%,(不得低于6%);

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核心一级资本-扣减项)/风险加权资产×100%,(不得低于5%)。

在具体指标计算上,《新办法》的调整主要体现在:(一)扩大资本覆盖风险范围。除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外,将操作风险也纳入资本监管框架。(二)在对信用风险的计量方面采用权重法与内评法两种口径并行的方法测算。(三)权重法下按照审慎性原则重新设计各类资产的风险权重和表外资产的信用转换系数。其中:(1)取消对中央政府投资公共企业50%的优惠风险权重;(2)对我国公共部门实体的债权设置为20%(仅指铁道部,不包括下属分公司);(3)对国内商业银行债权的风险权重从“原始期限4个月以内0%,4个月以上20%”上调到“原始期限3个月以内20%,3个月以上25%”;(4)对符合条件的微小企业债权的风险权重从100%下调到75%;(5)对非住房个人债权的风险权重从100%下调到75%; 在对表外业务信用转换系数的调整方面:对原始期限在一年以内不可无条件撤销贷款承诺的信用转换系数从0%上调到20%,对原始期限在一年以上不可无条件撤销贷款承诺的信用转换系数维持50%不变;未使用的信用卡授信额度的信用转换系数设置为20% 和50%。

与旧办法相比,新资本充足率的计算公式具有四个特点:一是包含内容更全面,新公式首次将操作风险纳入风险资本中,有利于反映操作风险对资本充足率的影响。二是提供了多样化的风险资产计量方法,有利于商业银行根据自身情况更准确的测度风险资产大小。三是對资本扣减项制定了更加严格的规定,剔除了一些财务角度上属于资本概念范畴,但对于银行风险防范没有意义的项目。四是调整了不同资产的风险权重与信用转换系数,更加符合中国国情与信贷政策导向。

三、 《办法》出台对我国银行业的潜在影响

1. 资本充足率和资本质量的要求提高后,短期内对商业银行业资本充足率影响不大。各银行资本充足率的升降,取决于单个银行资产组合和所采用的不同的风险计量方法。此外,办法首次提出了对银行操作风险的资本要求,且具体指标设定为总收入的18%,高于巴塞尔Ⅱ规定的15%,现行资本要求中并没有针对操作风险计提资本金,这有可能平均降低0.5%左右的银行资本充足率。操作风险和同业资产将使风险资产提高,为了降低银行的关联度,银监会针对同业业务提高了资本要求,同业占比较高的银行将具有较大的资本补充压力。而贷款规模的持续快速增长也给商业银行资本金的后期补充带来较大压力。

2. 《办法》实施意在引导银行转变发展方式,更加注重资产质量和结构,促使商业银行经营模式从做大改为做强,改变盲目扩大信贷规模,为完善资产质量加快向小微企业和零售业务方向转型。

《办法》将符合条件的微小企业债权的风险权重从100%下调到75%,住房抵押贷款风险权重下调到50%,也体现了对小企业贷款和零售贷款的支持。除了过渡期安排和内部评级法之外,银行还可以通过主动调整经营结构来节约资本,具体方式可能包括:压缩同业业务规模,降低考核时点的同业资本占用,将富余资金更多地投向高等级的债券市场,增加个人贷款、小企业贷款,资本节约与风险定价相挂钩,对资本消耗型业务进行更多定价补偿。

3. 对商业银行资本补充方式的影响。我国商业银行资本结构比较单一,附属资本占比较小,在《办法》出台之前发行次级债起到了极大的作用,但《办法》出台后银行互持次级和混合资本债需要在二级资本中扣除,目前二级资本的补充渠道除了超额拨备以外,只有一些资产重估可以计入。商业银行提高资本充足率的方式有国家注资、银行上市、发行次级债,加大利润留成,提高资产质量等。国家注资受限于财政赤字,上市融资主要存在操作成本高,耗时长等问题,且对于一些中小商业银行来说上市还比较困难。因此,国家也希望商业银行通过引进战略投资者改善经营管理和公司治理进而从根本上解決盈利能力低,管理水平落后等问题,在资本补充方式上引进战略投资者和采用混合资本工具将日渐重要。

四、 新旧资本充足率变动情况及原因分析

1. 新旧资本充足率变动情况。一是新资本充足率有不同程度降低。以北京地区为例,2013年6月末,北京地区法人金融机构的新资本充足率为11.79%,较现行资本充足比率降低1.66个百分点,不同类型的金融机构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二是外资法人机构下降程度最为显著。6月末北京地区外资法人机构新旧资本充足率对比,平均下降程度达到7.71个百分点。其中,部分外资法人银行下降幅度分别达到100个百分点,其他多数外资法人机构下降程度在3到8个百分点之间,也远超平均1个百分点的下降水平;三是新旧资本充足率总体保持充裕水平。虽然各家机构新资本充足率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但与银监会要求的非系统重要性银行2013年末资本充足率8.5%的达标要求相比,总体上均保持较为充裕的水平,预计多数金融机构都能达到2018年底的最低资本充足率要求。

2. 原因分析。一是部分法人银行资本净额有小幅下降。一方面,资本新规下明确将无形资产和因经营亏损引起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列为核心资本扣减项,而现行办法不存在此项要求;另一方面,少数以外币为资本金计账的外资银行在计算资本充足率时需折合成人民币,按照现行规定外币折算差额部分不纳入核心资本中,而在监管新规中被纳入到核心资本。受人民币升值影响,该部分外币折算差额为负值,从而降低了新规中资本净额的数值。二是信用风险涵盖范围扩大以及部分风险权重调整增加了信用风险加权资产。首先,新办法增加了证券、商品、外汇交易清算过程中形成的风险暴露,包含了交易对手信用风险加权资产,信用风险加权资产有所增加。其次,调整了表内部分债权主体风险权重,如调高商业银行同业债权风险权重,现行规定中期限4个月以内风险权重为0%,4个月以上为20%;而新规中期限3个月以内为20%,3个月以上从20%调整为25%。这一规定对成立时间较短的银行来说影响较大,因为成立时间短,贷款业务尚未展开,资产主要以1年内的商业银行债权为主,尤其是短期债权,按照新规计算加权风险资产将有较大幅度的提高。第三,调整了表外项目中承诺与信用卡的信用风险转换系数。新规将符合标准的未使用信用卡授信额度的信用转换系数从0调高至20%,同时还将原始期限不超过1年的不可撤销贷款承诺的信用风险转换系数由0%调高至20%。三是交易账户阀值的取消增加了部分银行市场风险加权资产。按照现行规定,交易账户总头寸高于表内外总资产的10%或者超过85亿元人民币的商业银行须计提市场风险资本,但在新资本管理办法中,该阀值被取消,交易账户头寸低于该部分的余额也需要计算到市场风险加权资产中,由此对一些原本不需计算市场风险加权资产的机构产生一定影响。

四是操作风险加权资产的增加对新资本充足率的下降影响较为明显。从操作风险加权资产总量和占比看,操作风险资产在全部加权风险资产的比重中超过市场风险资产的影响。2013年6月末,北京法人金融机构全部加权风险资产为49 931亿元,市场风险加权资产为1 020.97亿元,占全部风险资产比重比为2.04%,操作风险加权资产为2 986.60亿元,占全部风险资产比重比为5.98%。不考虑其他因素变化影响,若剔除操作风险加权资产,将使得法人银行资本充足率平均约1个百分点的提高。

四、 政策建议

1. 中央银行应对商业银行进行多维度监管和指导,确保宏观审慎监管的力度和效果。《办法》对银行设定了逆周期超额资本以及系统重要性银行附加资本,从横截面和时间序列两个方面降低系统性风险的蔓延,但中央银行仍需进一步创新结构性宏观审慎管理工具,形成稳健的金融市场,将市场力量与监管约束形成合力共同防范系统性风险;结合资本充足率的监管要求,中央银行应根据不同资本规模、资本充足程度的商业银行,采用差别的动态存款准备金,加强商业银行存款稳定性;积极运用窗口指导等手段,确保商业银行保持与经济增长相适应的信贷规模及结构;密切跟踪巴塞尔协议Ⅲ和我国监管部门关于银行业资本监管的最新动态,及时研究应对之策, 尤其是加强对表外加权风险资产的监测表外项目很大程度上涉及到交易对手的信用风险,如表外不可撤销的贷款承诺。表外项目一旦发生风险,将会使得资本充足率出现快速下降。

2. 金融监管层亟需明确资本监管目标、区别监管对象、把握监管尺度,达到切实可行的微观审慎监管。金融监管层除了通过提高资本充足率,以保护存款人利益外,还应帮助银行树立风险资本意识,建立经济资本的观念,充分发挥资本管理在银行内部经营管理和风险管控中的作用;金融监管层在资本监管的对象上,要在总体保持公平的前提下,分时间、分类型的把金融机构涵盖进来,比如先商业银行、后信用社和非银行机构等。此外,还要充分认识到国有银行资本充足率监管的特殊性;金融监管层在要求商业银行满足资本充足程度的前提下,也要关注资本充足程度与其盈利能力和流动性方面的一致性。资本充足水平高,不代表银行流动性强,还需要保障商业银行能够持续稳健的经营。

3. 商业银行要积极拓展表外业务,调整信贷资产结构,加快研究推进内评法。表外业务收入占比相对较低,业务创新能力不足,因此需统筹规划,积极稳妥地发展表外业务;要适当改变目前银行资产结构过于单一、集中在信贷资产的情况,而拓展多元化的金融业务,提高流动资产,如短期证券、短期票据、短期投资、信托等金融资产占总资产的比率;调整信贷资产结构,多开展资本占用少的业务,加大对小微企业,个人贷款的发放,减少对政府投融资贷款、大企业的贷款,逐步降低信用风险资产权重;加快研究和逐步建立信用风险内部评级法的数据库和计算模型,推广内部评级法,通过内部评级体系对不同类型资产池的违约概率、违约损失率以及违约风险暴露的估计和计算,有效降低信用风险资产。

参考文献:

1. Kenneth J.Kopecky and David VanHoose, Ca- pital regulation, heterogeneous monitoring costs, andaggregate loan quality.Journal of Banking & Finance,2006,(30):2235-2255.

2. Jacques and Nigro, Risk-based capital,po- rtfolio risk,and bank capital: A simultaneous equation approach.Journal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1997,(49):533-547.

3. 戴金平,金永軍,刘斌.资本监管、银行信贷与货币政策的非对称效应.经济学(季刊),2008,7(2).

4. 刘斌.资本充足率对我国贷款和经济影响的实证研究.金融研究,2005,(11).

5. 吴玮.资本监管与银行贷款:影响机制及原因分析.上海金融,2011,(5).

6. 李文泓,罗猛.关于我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顺周期性的实证研究.金融研究,2010,(2).

7. 胡海鸥,欧平.新资本充足率实施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上海金融,2010,(6).

8. 李扬,彭兴韵.存款准备金与资本充足率监管的货币政策效应.财经理论与实践(双月刊),2005,(5).

作者简介:钱珍,中国人民银行营业管理部经济师,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博士。

收稿日期:2013-09-20。

作者:钱珍

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分析论文 篇2:

资本充足率与中国商业银行风险的实证分析

摘要:本文使用中国银行业33家商业银行2004年-2011年的数据对资本充足率和银行风险的关系进行实证检验,实证结果表明资本充足率要求能够有效控制银行风险。此外,本文也证实了银行规模和市场竞争与银行风险存在反向关系,但是非利息收入的增加会增加银行风险。

关键词:资本充足率;核心资本充足率;银行风险

一、引言

资本充足率管制在上世纪70年代银行业放松规制背景下,成为世界各国主要的银行监管形式,并在1988年《巴塞尔协议》中确立了其在风险管理中的核心地位。中国银监会颁布的《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规定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不得低于8%,核心资本充足率不得低于4%,这确立了资本充足率在银行风险管理的核心地位。

但是对于资本充足率监管能否降低银行风险,学者们存在较大的分歧。有些学者认为资本充足率监管不仅不能够有效降低银行风险,反而可能会提高银行风险。Koehn & Santomero(1980)通过均值方差模型进行研究,表明对资本要求的增加会导致更高的投资组合风险以及更高的失败概率。Shrieves & Dahl(1992)应用联立方程模型和局部调整模型,发现资本比率的增加会提高资产的风险水平。Jacques & Nigro(1997)应用Shrieves & Dahl(1992)的联立方程模型和局部调整模型,结果表明资本要求可以有效增加银行资本比率以及降低投资组合风险。Milne & Whalley(2011)的研究也表明资本充足率监管能够有效降低银行风险水平。

国内的研究主要有:黄宪等(2005)建立单期模型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资本充足率监管与银行的信贷风险偏好及选择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张宗益等(2008)发现银行资本变动与风险变动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曹素娟(2012)发现资本变得和风险变动仅存在弱负相关关系;此外,杨光美和贺光宇(2012)的研究表明资本充足率管制能够降低银行外部风险,增强银行内部稳定性。

本文基于前人的研究,使用中国银行业33家商业银行 2004年-2011年的数据,实证检验资本充足率监管对银行风险的影响,分析《办法》颁布后,中国资本充足率管制的实际效果。本文研究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介绍研究背景和现有文献;第二部分介绍本文研究的模型、变量和数据来源;第三部分对回归结果进行分析;第四部分对全文进行总结。

二、研究模型与数据来源

(一)研究模型

本文拟构建以下模型以检验中国银行业资本充足率管制对商业银行风险的影响,在模型中即考虑了资本约束的影响,也考虑了银行的自身因素,还考虑了市场竞争和经济发展状况等市场环境的影响。

(二)变量设计

(1)被解释变量

对于银行风险变量,学者们存在多种指标来度量,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不良贷款率、Z值、风险加权资产比例、收益波动率和杠杆率。本文根据数据的可得性,选择了不良贷款率、Z值和杠杆率来衡量银行风险。其中不良贷款率一般用来衡量信用风险,因为对于商业银行而言,信用风险是主要风险,这是大多数学者的选择。Z值通常用来衡量银行的稳定性,其计算公式为资产收益率与权益比率之和除以资产收益率的方差。Z值越大,银行越稳定,持续运作能力越强,破产清算风险越小。杠杆率为银行自有资本与总资本之比,该值越大,表明银行对借入资本的保障越强,风险越小。

(2)解释变量

本文使用资本充足率CAR和核心资本充足率,即一级资本充足率CCAR作为解释变量。从理论上看,资本充足率可以对商业银行的风险承担具有一定约束,它可以增加商业银行的稳定性,所以通常认为资本充足率和商业银行风险存在负相关关系。

(3)控制变量

银行的规模是影响其风险的重要因素之一,由于存在网络外部性的效应,存款人往往比较信任大银行,本文以各银行总资产的自然对数LNASS表示银行规模。银行的盈利能力也是影响其风险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用ROA来衡量银行的盈利能力,该指标越大,表明资产的利用效率越高。此外,该指标越大,表明银行拥有更多的未分配利润补充核心资本,提高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当前许多银行增加非利息收入以图在资本约束下获取更高的收益,但是有研究表明,非利息收入的提升会提高银行的风险程度水平。贷款损失准备可以降低风险资产的名义额,因此贷款损失准备对银行的风险存在一定影响,本文使用贷款损失准备率来衡量这方面的影响。

市场竞争状况也会对商业银行风险产生重要影响,对于这方面的影响,存在两个相对立的假说,分别为“竞争稳定假说”和“竞争脆弱假说”,本文以CR4①和HHI指数表示中国银行业的竞争状况。宏观经济环境对银行风险存在重要影响,经济发展状况越好,整个经济环境的风险越小,那么银行业的风险也就越低。本文使用以1990年为基期计算的不变价格GDP反映经济发展水平,在回归中将其取自然对数。

(三)数据来源

本文选取2004年-2011年中国33家银行进行研究。这33家银行可分为四种类型,第一类为大型商业银行,包括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等,共5家;第二类为股份制商业银行,包括招商银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深圳发展银行、兴业银行、中国民生银行、中信银行、中国光大银行、华夏银行、恒丰银行、浙商银行和渤海银行等共11家;第三类为城市商业银行,包括北京银行、大连银行、重庆银行、宁波银行、上海银行、杭州银行、徽商银行、成都银行、汉口银行、东莞银行、南昌银行、青岛银行、齐鲁银行、福建海峡银行和南京银行共15家;第四类为合资银行,包括平安银行和厦门国际银行2家银行。所选样本银行种类,基本涵盖了中国商业银行各种类型,且在市场份额上达到八成以上,从而本文的样本基本上能够反映中国商业银行的整体状况。

本文所使用的数据可分为银行特征数据和宏观环境数据,其中银行特征数据主要来源于Bankscope数据库、《中国金融统计年鉴》以及上市银行历年年报、银行网站,宏观经济数据主要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银监会网站。

从主要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分析可以看出,在研究期间内,样本银行的不良贷款率NPL维持在较低的水平,但是存在较大的差异,最大值高达30.22%,而最小值仅为汉口银行在2011年的0.01%。杠杆率和Z值同样表现出较大的差异,且最小值为负值,出现负值的原因是2004年工商银行的净资产为负值,本文在回归中将该值剔除。资本充足率和核心资本充足率都保持比较高的水平,但也表出现比较大的差异,最大值来自于渤海银行,该行于2006年正式对外营业,因此其在这两项指标中表现出异常值。最小值均出现于2004年,但同年中国银监会发布《办法》之后,各行的资本充足率和核心资本充足率均得到较大的提高。本文对与市场集中度采用了CR4和HHI两种指标,且两种指标都从总资产、总贷款和总存款三个角度进行衡量。

三、实证结果分析

根据上文对研究模型和变量设计的描述,本文构建以下实证模型:

其中风险变量risk分别由NPL、EA和ZSCORE表示,comp由HHI和CR4表示。本文使用固定效应面板数据模型进行回归,由于本文的截面个数大于时间序列个数,因此本文采用截面加权估计法(Cross-SectionWeights,CSW)。在估计的过程,具体可以分为6个模型,分别是从资本充足率CAR角度和核心资本充足率CCAR角度对NPL、EA和Z值的影响。在回归的过程中发现,基于不同角度的CR4和HHI对CAR和CCAR的影响相当,因此为简化描述,本文仅使用基于资产角度的HHI表示市场竞争。

从模型回归结果看,6个模型的整体回归结果较好。调整后的R2均在0.6以上,表明模型的拟合优度较高,所选择的因素对被解释变量的解释能力较强。从整体建模的角度而言,F统计量较高,说明回归方程高度显著,模型拟合的整体效果较好。就解释变量和控制变量的显著性而言,除了资本报酬率ROA在模型1、模型2、模型5和模型6,以及市场集中度HHI在模型1和模型2不显著之外,其余变量在各模型均显著,且大都在1%的显著水平下显著。

回归结果显示,资本充足率和核心资本充足率与不良贷款率NPL呈负相关关系,与杠杆率EA和Z值呈正相关关系,且除了在模型2在5%显著水平下显著之外,其余都在1%的显著水平下统计显著。需要指出的是,不良贷款率是不良贷款与银行净贷款之间的比率,该值越高表明不良贷款所占的比重越大,银行面临的信用风险越大。而杠杆率EA和Z值则相反,EA越大说明银行自有资本所占的比重越高,借入资本越有保障,银行所面临的风险越低,Z值越大说明银行越稳定,持续运作能力越强,所面临的风险越小。资本充足率和核心资本充足率与不良贷款负相关,说明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和核心资本充足率越高,银行的不良贷款率越低,那么银行所面临的信用风险越低,从而说明资本充足率约束可以有效降低银行所面临的风险。从杠杆率EA和Z值也可以得出这一结论,资本充足率和核心资本充足率均与杠杆率EA和Z值呈正相关关系,说明银行资本充足率越高,银行越稳定,其所面临的风险越低。这点与杨光美和贺光宇(2012)的研究发现相一致。

银行规模的代理变量资产的自然对数LNASS与不良贷款率NPL负相关,与杠杆率EA和Z值正相关,且在统计上显著。这说明商业银行规模与银行的风险存在显著的关系,银行规模越大,银行在经营中越谨慎稳重,也更加有能力控制风险,从而其所面临的风险也就越小。

银行盈利能力的代理变量ROA在模型1与不良贷款率正相关,在模型2与不良贷款率负相关,在其余模型与杠杆率EA和Z值负相关,但是除了模型3和模型4之外,其余模型均在统计上不显著。从理论上讲,银行的盈利能力越高,表明其运作效率越高,资产得到充分有效地利用,且银行具有更多的留存收益补充自有资本,那么银行抵御风险的能力应该越强。模型的回归结果并不支持这一论点,这可能说明银行更高的收益来自于银行承担更高的风险所致。

非利息收入的代理变量LNNII与不良贷款率正相关,且在10%的显著水平下统计显著,与杠杆率EA和Z值负相关,且在1%的显著水平的统计显著。模型回归结果说明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的增加会提高银行的风险。由于《巴塞尔协议》对非利息收入的资本约束较低,使得银行争相开展各式金融创新,提高非利息收入在利润构成的比例,但是这部分收入的提高往往伴随着更高的风险。贷款损失准备率的代理变量REVL与不良贷款率正相关,与杠杆率和Z值负相关,且均在1%的显著水平下统计显著,说明贷款损失准备率的提升会增加银行面临的风险。

市场集中度的代理指标HHI与不良贷款率、杠杆率EA和Z值均呈负相关,但是模型1 和模型2均在统计上不显著。从杠杆率EA和Z值的回归结果来看,随着市场集中度的上升,即竞争减弱,银行的杠杆率EA和Z值将下降,银行所面临的风险将上升,银行的稳定性下降。这说明银行市场竞争与银行稳定存在正向关系,竞争越激烈,银行越稳定,这可能是由于在面临更加激烈的竞争时,银行采取更加谨慎的行为。

宏观经济发展状况的代理变量LNGDP与不良贷款率NPL呈负相关关系,与杠杆率EA和Z值呈正相关关系,且都在1%的显著水平下统计显著。这说明宏观经济状况对银行风险存在较大的影响,经济发展水平越高,银行所面临的风险越小,银行经营更加稳定。

四、结论

传统的理论认为,由于银行和银行的存款人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存款人无法知悉银行的资金投向,从而银行可以通过降低自有资本在资产的比例不断扩大经营规模,但是这却降低了银行自有资本对借入资本的保障,增加了资产风险,并提高了银行的破产机率。因此,银行监管部门设定资本充足率要求,希望藉此来控制银行风险。但是对于资本充足是否能够有效控制银行风险,学者们存在较大的分歧。

本文使用中国银行业2004年-2011年33家商业银行的相关数据,对中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和银行风险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检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资本充足率对银行风险存在显著影响,资本充足率能够有效降低银行的不良贷款率,提高银行杠杆率,从而能够有效控制银行的信用风险、破产清偿风险,以及银行的整体风险。实证分析结果充分肯定了《巴塞尔协议》的资本充足管制,也支持了中国银监会《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此外,本文的实证分析还证实了银行规模对银行风险存在显著影响,银行规模越大,其所面临的风险越小。而非利息收入的增加却会降低银行的不稳定性,提高银行风险。至于市场竞争的影响,本文的实证分析表明市场竞争能够降低风险,提高银行稳定。

参考文献:

[1]Jacques, K., and P. Nigro. Risk-Based Capital, Portfolio Risk, and Bank Capital: A Simultaneous Equations Approach. Journal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1997( 49):533–547.

[2]Koehn, M. and A. M. Santomero .Regulation of Bank Capital and Portfolio Risk. Journal of Finance,1980(35):1235–1244.

[3]Milne, A. and A.E. Whalley .Bank Capital and Risk–Taking. Mimeo, Bank of England,2011.

[4]Shrieves, R. E., and D. Dahl.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isk and Capital in Commercial Banks. 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1992(16) :439–457.

[5]曹素娟. 市场竞争、资本约束与银行风险承担行为调整[J]. 投资研究,2012(6).

[6]黄宪,马理,代军勋. 资本充足率监管下银行信贷风险偏好与选择分析[J]. 金融研究,2005,(7).

[7]杨光美,贺光宇. 基于资本充足率要求的我国商业银行风险控制有效性研究[J]. 税务与经济,2012,(3).

[8]张宗益,吴俊,刘琼芳. 资本充足率监管对银行风险行为的影响[J].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8(8).

注释:

① 由于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银行和中国农业银行等四家银行与其他银行的市场份额存在较大差异,因此本文选用CR4。

作者:桂叶

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分析论文 篇3:

货币环境资本充足率与商业银行风险承担分析

摘 要:商业银行作为经营货币的金融机构,货币政策势必会对商业银行风险承担产生影响。

关键词:资本充足率;商业银行;货币政策

风险指的是可能发生的危险,由风险因素、风险事故和损失三者构成,具有客观性、偶然性、损害性、不确定性、相对性、普遍性和社会性七种性质,一般通过多样化选择、风险分散和保险三种途径来实现对风险的降低。根据不同的标准进行划分,风险有着不同的分类:按照性质,风险分为纯粹风险和投机风险;按照标的,风险分为财产风险、人身风险、责任风险和信用风险;按照行为,风险分为特定风险、基本风险等。商业银行区别于国家最高货币金融管理组织机构中央银行和资本市场上的主要金融中介投资银行,是通过存贷款之间的利差作为营利的主要途径,以多种金融负债筹集资金,多种金融资产为经营对象的储蓄机构,具有调节经济、信用创造、信用中介、支付中介、金融服务五种基本职能。与一般风险的不同,商业银行风险指的是在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中,受多种因素的影响,造成银行实际收益偏离预期收益,从而导致遭受损失或不能获取额外收益的可能性,分为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和操作风险四种类型。

一、货币政策和商业银行

1.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指的是以影响经济活动为目的,以中央银行为颁布单位,以全社会总的购买力为调节对象,通过法定准备金率,公开市场业务和贴现政策三大工具对市场利率进行调整,从而利用利率的变化对民间资本的投资产生不同的影响。中央银行主要通过控制货币发行、对政府的贷款、推行公开市场业务、改变存款准备金率、调整再贴现率、选择性信用管制、直接信用管制这几个方面来实现对货币政策的整体调控,具体分为扩张性货币政策和紧缩性货币政策两种类型。扩张性货币政策指的是通过利用一般扩张性货币政策控制工具和选择性扩张货币政策控制工具这两种工具来提高货币的供应速度,从而实现刺激社会总需求增加这一目的,因此货币政策多用于经济萧条时期。紧缩性货币政策与扩张性货币政策相反,指的是通过减少和降低货币的供应速度,从而促使市面上流通的货币数量减少,一般用于社会总需求大于总供给,经济增长过热,通货膨胀大的经济环境当中。不管是紧缩性货币政策还是扩张性货币政策,中央银行希望通过货币政策来实现其稳定物价、充分就业、经济增长和平衡收支的最终目的。

2.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历程

我国商业银行经过1977年至1986年的改革初期阶段和1987年至2002年的深化改革阶段以及2003年至今的改革攻坚阶段,从而形成如今的商业银行体系。当前我国的商业银行主要被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是国有商业银行例如中国银行、中国工商银行等;第二种是股份制商业银行,例如中信银行、招商银行、中信实业银行、浙江商业银行等;第三种是城市商业银行,例如深圳市城市合作银行、江苏银行、锦州银行、农村信用社等。我国商业银行的监督机制由外部金融监管制度和内部控制制度组成。当前我国的商业银行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在发展中存在着不少的问题。为了促进我国商业银行更好的发展,需要从坚持市场化的发展方向、加速多元化的金融创新、强化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加速实施国际化战略和增强自身的社会责任、构建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及激励机制这几方面来做起,从而实现我国商业银行可持续的长远发展。

3.二者关系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指的是运用货币政策到实现货币政策目标的过程。以商业银行为代表的金融机构需要根据中央银行颁布的货币政策对本银行相关的货币规章制度进行调整和改变,从而对商业银行的储蓄、贷款、投资等经济活动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由此可见,货币政策和商业银行之间有着重要的关联和影响。特别是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程度的加强,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带给商业银行带来的作用更加明显。因此,当前应该加大对货币政策和商业银行两者之间关系的重视。

首先,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推动下,一方面为商业银行带了了更多的发展机遇,但是另一方面也对商业银行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因此商业银行为了更好的顺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获取更多的利润势必需要淘汰传统落后的监管体制,对监管体制进行改革,为其赋予新的内容和含义。与此同时,市场化改革对处于市场经济体系中的商业银行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市场化改革和监管体制改革的双重影响下,商业银行的目标函数和约束条件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改变,从而加速了商业银行的市场化进程,导致商业银行的趋利动机更加强烈,造成风险管理的第一步风险识别、数学领域的测度和市场营销的定价在商业银行决定资产组合行为和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等方面发挥着更重要的作用。

其次,与国外银行相比,我国商业银行不管是在信用环境还是在风险管理等方面都同国外银行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从而使得我国商业银行为了减少银行自身所承担的风险因此更加偏好抵押贷款,认为即使贷款人无法按期还贷,还有同等价值的抵押物来偿还给商业银行,以此来降低银行所承担的风险。而当前我国的抵押物多以房地产、车等一些硬件资产为主,因而在这种背景的影响下,房地产等资产变成影响我国商业银行风险识别和测度的重要因素。风险识别是风险管理的基础,以全面周详、综合考察、量力而行、科学计算为原则,识别的内容主要包括环境风险、市场风险、技术风险、生产风险、财务风险和人事风险六个部分。

最后,当期我国很多银行在业务内容等方面有着很多的重复部分,市场上有着很多同一种性质和类型的银行,使得银行和银行之间的竞争十分的激烈,银行规模和所占市场份额的多少也成为衡量一个银行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标准。随着资本的全球化,更多的外国的银行开始在中国建立,从而进一步加剧了我国银行市场规模竞争行为的发生。更为重要的是,虽然在改革开放和大的环境影响下,我国银行大部分都进行了股份制改革,但是国有控股银行仍然有着绝对的影响力,而这些银行或直接或间接的都受制于国家,因此国家颁布的各种货币政策对其都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影响,从而大大增加了货币政策救助行为的发生。除此之外,虽然近年来我国试图通过多种方法让我国的货币调控体系与欧美一些发达国家接轨,但是受制于我国的经济发展情况和银行的现状,使得我国的货币调控体系与欧美国家仍然存在着很多的差距。我国银行在利率方面当前还是由中央银行统一进行制定,并没有完全实现利率的自由化,而且货币政策的实施也主要依赖于价格型工具和非市场化的直接调控工具。

二、货币政策影响商业银行风险承担的理论机制

传统的信贷渠道理论认为货币政策和商业银行风险之间的关系主要通过利率这一个中间媒介产生影响,具体表现在资产负债表渠道和银行贷款渠道两个方面,以此为基础从而对微观主体的投资和融资成本以及信贷产生影响。资产负债表渠道和银行贷款渠道是信贷渠道的组成部分。资产负债表表示的是一个企业在一定日期内的财务状况,具有揭示公司的资产及其分布结构,反映公司的资产来源及其构成,了解企业现有投资者在企业投资总额中所占的份额,评价和预测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的作用。资产负债表渠道是在1989年由Bernanke和Gertler所提出的,以利率为对象,在市场不完全和信息不对称的影响下,因利率的上升造成企业融资成本的上升,从而导致企业资产负债表的恶化,最终使得企业的投资减少,企业所获得利润降低,阻碍了企业的发展。银行贷款渠道是一种典型的信用传导机制理论,强调的是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对银行的准备金数量的影响。传统的信贷渠道理论只是将关注的重点投放在信贷提供的数量上,至于信贷所提供的质量是好还是坏,并没有给予关心和重视。

资本充足率指的是一个银行的资本总额对其风险加权资产的比率,反了映商业银行在存款人和债权人的资产遭到损失之前,该银行能以自有资本承担损失的程度,是一个用来衡量金融机构资本与资产风险预防程度相对而言是否充足的重要指标。随着国际银行数量的增多,不同的银行为了谋求更多的经济利益,纷纷采取更有利于本身的制度,从而加剧了银行业在国际范围内的竞争,增加了银行的经营风险,各种摩擦不断,扰乱了国际银行的正常发展。为了避免这类事情的再次发生,通过巴塞尔委员的努力,终于在1988年签订了一份巴塞尔协议。该协议主要包括建立内部风险评估机制、加大对银行监管的力度和市场对银行业约束的三个部分,并且对资本充足率的标准和各个方面有着一个系统而详细的规定,具有扼制与债务危机有关的国际风险的功能。随着2006年《新巴塞尔协议》的实施,资本充足率在商业银行风险承担方面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以美国2007年爆发的次贷危机为研究基础而提出的银行风险承担渠道理论与传统的信贷渠道理论有着十分显著的不同,该理论以“金融加速器”机制、“追逐收益”机制、“习惯形成”机制、“央行沟通”机制为作用机理,强调银行在经济周期波动与货币政策传导中的主动性作用。因此从理论上而言,货币政策对商业银行的风险承担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收入和估值效应。估值效应是指给定国际投资的资产,负债结构和规模不变,由汇率,资产价格和收益率变化所引起的国际净投资头寸的变化。当前商业银行在进行贷款业务时,主要就是通过贷款监督和抵押合约这两种途径来减少银行本身所需要承担的各种风险。当中央银行实施的是扩张性货币政策,会带来物价的上涨和居民收入的提高。与此同时,由贷款人抵押给银行的抵押物值也会随之上涨,从而容易让银行放松警惕,片面的认为既然抵押物的价值如此之高,贷款违约的可能性会随之降低,因此降低了信贷的标准,导致银行对风险识别和测度都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但是银行忽略了贷款人所处的复杂的市场环境,除了贷款人的主观还款意愿之外,重要的是贷款人挣钱的能力并不会完全随着利率的上升而上升,因此使得商业银行所承担的风险上升。

第二,竞争效应。在保持其他因素不变,而保持货币政策这一个变量的情况下,当实施的是扩张性货币政策的时候,因为利率比较低,使得很多的人不愿将钱存在银行当中,造成整个银行市场资源变得减少,但是商业银行的数量并没有发生什么变化。在蛋糕减少而分蛋糕的人数并没有减少的情况下,势必会加剧商业银行之间的竞争。一些商业银行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谋求发展,往往会采取通过降低贷款利率和放低贷款标准的方式来争取更多的客户,虽然从短期来看在这些优惠政策的影响下,会为商业银行带来不少的利润收益,但是与此同时,也埋下了风险,增加了风险资产在资产组合中的比重,无疑加剧了商业银行所承担的风险。

第三,保险效应。当货币政策变得更加透明化和准确化时,会有效避免因猜测货币政策所带来的道德风险,从而起到稳定市场的作用。但是一旦货币政策变得不透明,势必会引起市场的恐慌,一些投机分子甚至会利用信息的不确定来进行投资或者贷款,从而使得商业银行承担的风险上升。而从某个层面来讲,这个问题属于道德范畴内所引起的道德风险问题。

三、小结

综上所述,货币政策和商业银行承担的风险之间具有十分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并且与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有着关联。与此同时,收入和估值效应、竞争效应和保险效应也成为货币政策来影响商业银行风险承担的主要表现形式。

参考文献:

[1]赵雨洁.试析如何提高我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J].时代金融,2008(06).

[2]王春丽.新巴塞尔协议与我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研究[J].经济师,2009(04).

作者简介:黄梦婷(1994- ),女,汉族,重庆南岸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金融与投资

作者:黄梦婷

上一篇:社会治理与思想政治教育论文下一篇:我国金融风险财政化问题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