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我国财政预算制度及其主要问题

2024-04-20

浅谈我国财政预算制度及其主要问题(共8篇)

篇1:浅谈我国财政预算制度及其主要问题

浅谈我国财政预算制度及其主要问题

摘要:本文以我国的财政预算编制为中心,对我国的财政支出、预算执行等等问题进行拓展。浅谈我国的财政预算、财政支出所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开始,就我国的财政预算、财政执行所不足的地方进行思考,并提出相关的意见。

关键字:财政预算制度问题

国家预算的收入和支出,反应了一个国家财政活动的事项范围以及国家财政参与国民生产总值分配的程度。因此不可否认的是,国家预算是我们国家财政组成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对折我们国家的财政支出起着指导性的作用。

刚刚闭幕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中提出,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科学的财税体制是优化资源配置、维护市场统一、促进社会公平、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制度保障。必须完善立法、明确事权、改革税制、稳定税负、透明预算、提高效率,建立现代财政制度,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要改进预算管理制度,完善税收制度,建立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

这几年财政预算体制进行了一些改革,比如政府统一采购、国库集中支付、绩效预算等等,财政收入增长也很快,财政支出在向公共服务型财政转变。总的来说,财政改革和发展的成绩很大,但仍存在一些问题,我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财政收支不透明,不公开,没有形成科学和有效的财政收入和支出的制衡机制。纳税纳费、收税收费,使用税费各方之间没有科学的博弈、制约和平衡,进而财政收支和预算的协商、讨论、汇集、编制、执行、监督等各环节之间也没有形成科学的博弈、制约和平衡。另外财政编制和审批与预算执行不相符合,3月人大审查和批准预算时,预算实际已经执行了一个季度。

第二,财政显性、隐性和或有债务率较高,根据有关专家计算,达GDP的120%左右,包括中央财政赤字和债务,地方政府的显性、隐性和或有债务,一些最后需要政府出面承担的国有企业的债务,银行和非银行机构中需要国家负责和兜底的债务等等。

第三,行政、执法和司法的事业化和收费化。政府在其机构设置中,许多行政和执法部门,设置成了事业单位,这类包括质监、环保、银监、保监、海事、空管等等。本来是政府公务,却让它们事业化和收费化,许多政府的行政、执法和监督部门,甚至连公检法等司法部门都商业化了,这无疑会打击创业、投资、经营和就业。

第四,中央与地方间收入和支出关系不顺。中央与地方各级政府各自应当承担的事务界定不清,税收划分不合理,有收入向上层层集中,事务层层向下加重的趋势,相当多的基层政府财政陷于困境。另外,财政层级太多,消耗财政资源较多,并且截留中央向基层转移支付的资金。

第五,现行财政的生产建设和吃饭养人特征较为明显,还不是一个完全的公共服务型财政。在各级财政的支出结构中,生产建设和行政公务的支出比重较大,一些效率较低的本应由社会来办的事业所消耗的支出较多,而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社会治安、生态环境、城市管理等公共需要方面的支出不足。

所以,针对这些问题,我们急迫的需要改进我们的预算方法,提高我们的预算水平。我们应该统一财政预算,调整财政支出结构,逐步降低预算中的投资建设项目支出,并控制和压缩行政公务支出的比例,提高教育卫生、社会保障、治安消防、生态环境、农业科技等公共服务型项目支出的比率,清理和取消一切不合理的收费和罚款,提高预算过程的公开和透明化,使其真正成为一个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公共服务型的财政预算体制。

参考文献:

[2]李炳鉴.政府预算管理学[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4]程东文.论国家税费改革与加强财政资金预算管理[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

(9)

篇2:浅谈我国财政预算制度及其主要问题

摘要:1月1日起全面实施的新《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对实施财政总预算会计核算的财政部门的业务操作和制度建设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随着我国进一步加快财税体制改革,适应新形式下的财政资金管理要求,认真分析新《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的主要变化内容,有利于形成有效的财政管理对策,从而更好地满足国家的财政管理改革需要,适应当下的综合政府的财务报表编报的要求。

关键词:新《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变化;对策

月,财政部对原《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进行了重新修订,这是在我国深入开展财税体制改革背景下,进行的较大范围的制度完善和修订工作。此次修订是一次将预算会计与财务会计相结合的尝试,对促进形成我国更加透明、更加完整的政府的财务信息以及推进政府信息公开制度的实施等有重要的帮助。对于新制度,需要财政总预算会计核算人员熟悉并掌握会计科目的设置与核算规则的变化内容,调整会计系统设置与基础资料的收集工作,形成有效的应对措施。

一、新制度中的主要变化内容

(一)组织会计核算业务的思路变化

新制度是根据《会计法》和最新的《预算法》的相关内容进行修订的,目的是能够全面反映各级政府的财政资金收支情况和资产的使用存量情况。新制度重点借鉴了财务会计中权责发生制的核算基础,在会计业务核算中增加了“双分录”的核算规则,从而及时地反映政府债权、债务的变化情况。例如本级政府的财政向下级政府d财政转贷主权外债资金时,债务责任仍然由下级政府负责,本级政府只是暂时性垫支。这样就产生了应收项目,具体会计核算分录应记为:借记“债务转贷支出”科目,贷记“其他财政存款”科目;而对应地借记“应收主权外债转贷款”科目,贷记“资产基金―应收主权外债转贷款”科目。财政总预算会计突破性地引用了这种核算规则,不仅清晰地反映出政府现金流的变化过程,而且也更加准确地反映出政府的资产负债情况,有利于提高政府的财务信息的质量。

(二)新增了“国库现金管理存款”科目

新制度中新增了“国库现金管理存款”科目,用以核算财政部门存放在商业银行中的财政资金,并与放置在国库中的存款资金相区别。财政部门的财政资金放置在商业银行中,是因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之后,财政部门将原下拨预算单位的资金收归到财政单一账户中,仅下发用款额度的集中支付形式而出现的。这种财政资金管理模式有两方面好处,一方面规范了预算单位的用款行为,提高了财政部门的监督控制程度;另一方面,财政部门会集中大量现金可以有效地进行财政资金的调拨,提高财政资金的利用效率。而这项业务因商业银行的存款利息会产生回收差额,应将差额作为本级财政的一项收入处理,所以,本次修订特别规范了这项活动的会计核算工作。当财政资金转入商业银行时,借记“国库现金管理存款”,贷记“国库存款”;当存款收回国库时,按照收回的金额,借记“国库存款”,按照原存款的本金部分,贷记“国库现金管理存款”,并将两者的差额贷记“一般公共预算本级收入”。

(三)增加了借款、债券发行和投资业务的`核算

随着政府经济活动范围的拓展,同级财政除了正常财税资金的收付业务之外,还存在对外借款、发行地方政府性债券以及政府股权投资等业务。本次修订也针对这些业务内容,设置了相关科目与核算规则。其中将原制度中的“暂存款”科目核算内容分为专门核算对外借款的“借出款项”与核算其他日常管理活动形成的内部借款的“其他应收款项”科目。内、外不同目的的借款事项分开来核算,有利于直观掌握政府的债权结构,便于有效实施财政管理。针对政府债券业务,新增了“应付短期政府债券”、“应付长期政府债券”科目和“应收地方政府债券转贷款”、“应付地方政府债券转贷款”科目,分别用于核算政府发行的长短期债券以及地方政府债券转贷款业务。这些修订内容适应了加强我国地方政府性债务的管理要求,满足了地方政府性债务置换等业务核算的需要。在政府股权投资核算业务中,增加了“股权投资”和“应收股利”科目,并且按照权益法进行核算,核算政府投资于各类组织机构中的股权权益。这三方面的制度内容修订,适应了我国当前政府活动的新趋势,并有效借鉴利用财务会计权责发生制的核算优势,来全面反映政府资产负债情况的变动,减少了收付实现制下财务信息的不全面与数据滞后性的不利影响,提升了我国财政信息的时效性和有用性。

二、加强总预算会计核算工作的对策

(一)适应“双分录”核算规则的工作思路

适应“双分录”的会计核算思路,需要财务人员熟悉并掌握“双分录”的核算规则,并且建立起对应的核算业务核查机制,防止出现操作差错。首先,各级政府要加强组织财政部门学习新财政总预算会计的制度内容,特别是了解权责发生制基础下的应收应付项目的业务核算,使得基层核算人员能够熟练掌握核算技巧,并能实现准确核算。其次,做好会计核算系统的升级工作。财政部门要及时与软件公司沟通,对系统内的核算规则和内容进行必要的调整,保证与新制度实现对接。最后,建立必要的核算核查监督机制和措施。新制度实施初期,可能会出现业务操作不规范或者遗漏的情况,必要的核查和监督活动将有效降低会计核算差错。财政部门可以将经验丰富的财务人员组成专家组,对容易出现问题的关键核算环节进行重点检查,以保证核算内容的准确性。

(二)规范财政部门的理财活动

新增了“国库现金管理存款”科目,以及规范了相应业务的核算规则,有利于财政部门开展理财活动,增加一般预算收入。随着全面实施国库集中支付制度,财政部门有更多的资金留存在国库中,如何更好地利用起来,一直是财政部门关心的问题。财政部门可以利用这次会计制度修订的契机,积极寻求理财机会,拓宽财政收入来源。可以利用商业银行的定期、债券等投资理财形式,通过合理计划年度内本级以及各下属预算单位的用款额度变化,结合预算收入的进度等,科学组织理财活动。同时,按照资金使用制度的规定,报经必要主管部门的同意,符合相应的制度要求。这样不仅可以增加财政收入,弥补一般预算收入的不足,同时也盘活了财政存量资金,提高了资金的使用效率。

(三)加强新业务的学习

篇3:浅谈我国财政预算制度及其主要问题

一、新制度中的主要变化内容

(一) 组织会计核算业务的思路变化

新制度是根据《会计法》和最新的《预算法》的相关内容进行修订的, 目的是能够全面反映各级政府的财政资金收支情况和资产的使用存量情况。新制度重点借鉴了财务会计中权责发生制的核算基础, 在会计业务核算中增加了“双分录”的核算规则, 从而及时地反映政府债权、债务的变化情况。例如本级政府财政向下级政府财政转贷主权外债资金时, 债务责任仍然由下级政府负责, 本级政府只是暂时性垫支。这样就产生了应收项目, 具体会计核算分录应记为:借记“债务转贷支出”科目, 贷记“其他财政存款”科目;而对应地借记“应收主权外债转贷款”科目, 贷记“资产基金—应收主权外债转贷款”科目。财政总预算会计突破性地引用了这种核算规则, 不仅清晰地反映出政府现金流的变化过程, 而且也更加准确地反映出政府的资产负债情况, 有利于提高政府财务信息的质量。

(二) 新增了“国库现金管理存款”科目

新制度中新增了“国库现金管理存款”科目, 用以核算财政部门存放在商业银行中的财政资金, 并与放置在国库中的存款资金相区别。财政部门的财政资金放置在商业银行中, 是因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之后, 财政部门将原下拨预算单位的资金收归到财政单一账户中, 仅下发用款额度的集中支付形式而出现的。这种财政资金管理模式有两方面好处, 一方面规范了预算单位的用款行为, 提高了财政部门的监督控制程度;另一方面, 财政部门会集中大量现金可以有效地进行财政资金的调拨, 提高财政资金的利用效率。而这项业务因商业银行的存款利息会产生回收差额, 应将差额作为本级财政的一项收入处理, 所以, 本次修订特别规范了这项活动的会计核算工作。当财政资金转入商业银行时, 借记“国库现金管理存款”, 贷记“国库存款”;当存款收回国库时, 按照收回的金额, 借记“国库存款”, 按照原存款的本金部分, 贷记“国库现金管理存款”, 并将两者的差额贷记“一般公共预算本级收入”。

(三) 增加了借款、债券发行和投资业务的核算

随着政府经济活动范围的拓展, 同级财政除了正常财税资金的收付业务之外, 还存在对外借款、发行地方政府性债券以及政府股权投资等业务。本次修订也针对这些业务内容, 设置了相关科目与核算规则。其中将原制度中的“暂存款”科目核算内容分为专门核算对外借款的“借出款项”与核算其他日常管理活动形成的内部借款的“其他应收款项”科目。内、外不同目的的借款事项分开来核算, 有利于直观掌握政府的债权结构, 便于有效实施财政管理。针对政府债券业务, 新增了“应付短期政府债券”、“应付长期政府债券”科目和“应收地方政府债券转贷款”、“应付地方政府债券转贷款”科目, 分别用于核算政府发行的长短期债券以及地方政府债券转贷款业务。这些修订内容适应了加强我国地方政府性债务的管理要求, 满足了地方政府性债务置换等业务核算的需要。在政府股权投资核算业务中, 增加了“股权投资”和“应收股利”科目, 并且按照权益法进行核算, 核算政府投资于各类组织机构中的股权权益。这三方面的制度内容修订, 适应了我国当前政府活动的新趋势, 并有效借鉴利用财务会计权责发生制的核算优势, 来全面反映政府资产负债情况的变动, 减少了收付实现制下财务信息的不全面与数据滞后性的不利影响, 提升了我国财政信息的时效性和有用性。

二、加强总预算会计核算工作的对策

(一) 适应“双分录”核算规则的工作思路

适应“双分录”的会计核算思路, 需要财务人员熟悉并掌握“双分录”的核算规则, 并且建立起对应的核算业务核查机制, 防止出现操作差错。首先, 各级政府要加强组织财政部门学习新财政总预算会计的制度内容, 特别是了解权责发生制基础下的应收应付项目的业务核算, 使得基层核算人员能够熟练掌握核算技巧, 并能实现准确核算。其次, 做好会计核算系统的升级工作。财政部门要及时与软件公司沟通, 对系统内的核算规则和内容进行必要的调整, 保证与新制度实现对接。最后, 建立必要的核算核查监督机制和措施。新制度实施初期, 可能会出现业务操作不规范或者遗漏的情况, 必要的核查和监督活动将有效降低会计核算差错。财政部门可以将经验丰富的财务人员组成专家组, 对容易出现问题的关键核算环节进行重点检查, 以保证核算内容的准确性。

(二) 规范财政部门的理财活动

新增了“国库现金管理存款”科目, 以及规范了相应业务的核算规则, 有利于财政部门开展理财活动, 增加一般预算收入。随着全面实施国库集中支付制度, 财政部门有更多的资金留存在国库中, 如何更好地利用起来, 一直是财政部门关心的问题。财政部门可以利用这次会计制度修订的契机, 积极寻求理财机会, 拓宽财政收入来源。可以利用商业银行的定期、债券等投资理财形式, 通过合理计划年度内本级以及各下属预算单位的用款额度变化, 结合预算收入的进度等, 科学组织理财活动。同时, 按照资金使用制度的规定, 报经必要主管部门的同意, 符合相应的制度要求。这样不仅可以增加财政收入, 弥补一般预算收入的不足, 同时也盘活了财政存量资金, 提高了资金的使用效率。

(三) 加强新业务的学习

面对借款、政府债券发行和政府股权投资等核算新规则的应用, 财政部门首先要完善内部会计核算系统的升级工作, 按照新要求在系统中增设新科目, 并且捋顺科目之间的逻辑关系, 同时按照项目名称设置二级明细科目, 以方便日后的财务管理工作与查询工作。其次, 使用这些负债类、权益类科目对于财政部门的财务人员是一次新的挑战, 因此, 财政部门要加强财务人员对这些核算规则的学习, 并且加强与政府债务管理部门的沟通, 了解业务信息和业务特点, 并设计必要的控制程序, 提高权益类、负债类业务的核算准确性。另外, 随着地方政府性债权、债务类业务的增多, 财政部门需要强化相关基础性资料和数据的收集与整理工作, 建立起与相关部门的沟通与核对机制, 保证基础性数据的完整性。

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的修订, 对规范财政会计核算行为, 准确全面地反映政府收支活动, 以及债权、债务结构情况有重要的帮助。除了本文提到的核算规则、国库现金管理、借款管理、政府债务发行以及政府股权投资等业务的核算变化外, 还有增加财务报告附注的要求。报表附注能够更加清晰地反映出政府的或有事项, 对提高政府财务报告的可读性有重要的作用。因此, 各级财政部门的财务人员需要认真了解并熟悉这些变化内容, 通过加强财政总预算会计核算工作, 不断提高政府财务信息的质量, 促进政府的各项活动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王薇.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改革亮点解读[J].现代商贸工业, 2015 (26) .

[2]薛双全.新环境下财政预算会计制度改革研究[J].现代营销 (下旬刊) , 2015 (9) .

篇4:浅谈我国财政预算制度及其主要问题

关键词:专项资金;预算管理;资金效益

财政专项资金是指根据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或上级及本级党委、政府的工作任务和要求设立,为完成特定工作任务或发展目标,具有特定用途的财政资金。自财政部门编制部门预算工作开展以来,专项资金预算执行情况的好坏直接影响了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其管理的重要性越来越受到各级领导和有关部门的重视。

一、财政加强专项资金预算管理的必要性

财政管理的过程实质上是发挥财政职能作用的过程。要更好地发挥财政职能作用,必须大力推进依法理财,加强科学化、精细化管理。加强专项资金预算管理,把握统筹兼顾的工作方法,精确、细致、深入地实施监管,是新形势下做好财政工作的必然要求,也是防止资金浪费、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的必要前提。

二、目前专项资金预算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项目预算执行单位的认识不足

项目预算执行单位对专项资金的预算编制工作仍不够重视。一是部门预算单位在上报项目时往往高报预算,认为“钱多好办事”、“有钱慢慢花”,先要到预算经费,再行打算的观念仍然存在。二是项目预算的编制上报工作一般由單位的财务人员担当,但财务人员对一些项目缺乏宏观把握的能力,与相关业务部门人员缺乏充分有效的沟通,易造成预算与实际脱节,执行偏离度大。

2.专项资金内容专业性致使预算很难做得非常准确

部门预算单位某些专项资金安排的内容专业性较强,财政部门难以界定定额标准和把握支付进度,从而准确的编制项目预算有一定难度。另外,由于项目资金预算编制仍存在一定的主观性,使预算数与实际使用数存在一定的差异,造成一些专项资金结余较大。

3.专项资金使用违规现象依然存在

近年来国家和地方政府在加强专项资金管理方面相继制定和出台了不少办法,但预算单位在使用与核算过程中仍有违规现象。一是挤占、挪用项目资金。一些预算单位将应属于公用经费支出范围日常支出的差旅费、交通费、会议费、招待费等列入专项支出。二是年底突击用钱。由于专项资金结余年底按规定应上缴财政或报财政批准在下年度使用。为了不上缴结余资金,单位在年底突击花钱、超进度支付专项资金。三是高标准购置现象。单位未从实际出发购买高配置的设备,导致利用率不高,造成设备闲置和资金浪费。

4.专项资金预算执行缺乏有效的绩效考核机制

专项资金使用单位拿到属于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之后,只是从本部门利益出发,对预算资金使用的合法、合规性负责,缺乏对各项事业发展的统筹规划,对项目资金使用所产生的结果也勿需承担责任。由于财政绩效评价工作一般进行专项资金的事后监管,事前和事中的前置管理力度不大,难以做到对专项资金的跟踪问效,处罚手段乏力。

三、深化专项资金预算管理的建议

1.转变观念、提高认识、进一步明确职责

部门预算单位要充分认识做好专项资金预算编制的重要性,尤其是相关的业务干部要主动参与,与财务人员真正做到有效协作、配合,这不仅是部门预算单位财务及业务人员的重要职责,而且关系到单位工作任务的完成,更是关系到财政资金发挥效益的大事。此外,财务人员应强化“资金流到哪,管理管到哪”的思想,参与到项目资金管理的全过程,保证专项资金使用的高效率。

2.通过定期清理专项资金结余,形成科学理财的氛围

及时清理整合财政专项资金,有利于财政各项改革向纵深推进,符合科学化精细化的管理要求。通过完善专项资金清理制度,建立结余管理的长效机制,对无法实施项目和已完成项目的资金由财政部门收回平衡预算。同时,规范项目结余资金管理,与下年度预算编制相结合,强化财政预算统筹能力。

3.改革信息化平台建设,深化对专项资金预算执行的监管

财政部门应建立统一平台共享数据资源,使专项资金从项目设立、申报预算、预算审核、预算调整、政府采购、资金拨付、资金使用、绩效评价到评价结果等全过程都能实现实时查询及有效管理。从监管专项资金运行的各个环节入手,及时掌握专项资金的分配、拨付、使用方向、结余等情况,对管理中发现的异常情况进行实地调查和追踪监控,加强分析,实现对预算执行全过程的监控。

4.推行项目库管理,实现项目支出预算的滚动管理

建立项目库是对财政预算项目进行规范化、程序化、动态化管理的科学手段。要探索建立健全财政项目资金滚动预算项目库。财政部门应对项目进行审核筛选,科学论证,按轻重缓急进行合理排序后设立项目库。同时,结合当年的财力状况与财政支出重点,采用择优排序的方法确定必保项目和备选项目分别纳入预算安排或作为调整预算和下年度预算安排的依据,滚动使用,使预算分配更加规范、透明。

5.切实推行专项资金使用的绩效评价,进行跟踪问效

财政部门应加强专项资金的监督检查和绩效评价,完善专项资金的跟踪问效制度,并对阶段性成果进行考核评价,充分利用绩效评价成果,建立相关预算项目执行单位责任追究制度。按照“谁审批,谁负责”的原则,对专项资金使用中存在违法违规或资金使用效率低的单位,要追究领导的监管责任,并督促单位完善内部资金管理制度,从而增强预算约束的刚性。

参考文献:

[1]中国财政基本情况.2009.财政部.2010(12).

[2]郑爱东:浅谈财政专项资金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现代商业.2011(8).

[3]陈 晶:加强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工作 提高资金使用效益.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0(2).

篇5:我国财政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的推进,使我国的财政体制改革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初步建立起了公共财政体制,财政收入持续稳步增长,但是,“纳税人的钱政府该怎么花” 这是一个在国家走向民主与法制过程中必须回答的问题,也是老百姓非常关心的一个问题。自2004年国家审计署审计报告披露各种挤占挪用财政资金的恶性事件以来,我国现行财政体制诸多不完善之处逐渐暴露出来,在每年的审计报告中依旧是那些老面孔,依旧是那些老问题,年年审,年年有,这说明我国现行的财政预算管理和监督机制还存在着不少缺陷和问题:

(一)财政管理面临问题突出:一是财政收入虚报隐瞒、申报预算“报大数”、预算未落到实处,只要钱不办事风气盛行,2010年的审计报告中,中科院以项目名义发放近亿元的福利,8个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多数课题只见投钱不见验收。二是屡审屡犯,屡禁不止。2007年审计49个部门,49个部门存在问题,2008年审计54个部门,54个部门存在问题,2010年审计54个部门,54个部门同样存在问题。三是财政项目多,资金收付量大,管理责任繁重。公共财政越来越多地惠及社会发展的各层面,许多资金供给全面延伸到基层,直至城乡居民个人。面对成千上万的用户和每年数万亿元的预算安排、逾万亿元的财政转移支付及民生资金拨付,财政管理鞭长莫及,防不胜防。

(二)财政预算执行工作透明度不高, 导致有关部门和人员在资金分配和使用自由裁量权过大, 人大不能完全发挥其监督作用。在缺乏监督制约的情况下, 滋生各种不正之风和腐败行为,预算计划之外的临时性追加拨款更难以控制。

(三)财政预算报告编制粗糙。我国的财政预算报告沿用传统办法, 只公布几个收支大类的预决算数字, 并加以大量的文字说明。这些极为粗糙的预算指标, 不利于人大代表和社会公众发现问题。

篇6:浅谈我国财政预算制度及其主要问题

一、关于公共财政的基本认识

公共财政的概念是在最近几年才引起人们广泛注意的。较早时,从领导层的角度提出来是在1994年前后,当时担任财政部常务副部长的项怀诚同志在一次财政改革的电视讲座里,明确提出了“公共财政”这个概念。1998年上半年,项怀诚同志由国家税务总局局长转任财政部长后,又强调了这个概念。1998 年12 月15日在全国财政工作会议上,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同志在讲话中提出积极创造条件,逐步建立公共财政基本框架的思路,同时还提出了四项原则:第一,把保证公共支出作为财政的主要任务,该管的管好,不该管的不要管;第二,要依法促进公平分配;第三,充分运用预算、税收、国债等经济手段参与宏观经济调控,并做好转移支付工作;第四,要调节市场配臵资源偏差,体现国家的产业政策,同时对国有企业实行间接管理,做好国有资源管理工作。

公共财政这一概念是在转变政府职能,深化改革、促进发展这个大的战略背景下,由决策层提出来的,其意义是十分重大的。从我国现实出发,在传统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过程中,需要这样一个财政职能和财政形态调整的基本导向。

二、公共财政建立与现行预算制度改革的必要性

1、公共财政是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一种财政运行模式

1在完全竞争的假设条件下,市场经济体制是一种具有帕累托效率的资源配置方式,但现实中的市场制度并不具备完全的条件。因此,现实中必然出现“市场失灵”。公共产品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特征,经济行为主体在从事经济活动中存在外部性约束、市场信息不对称、经济行为的有限理性和垄断的不断产生等,使市场失效成为一种常态。所以,需要引入政府这一居于市场之上的、带有权威性和强制性的公共部门对市场行为进行宏观调控,以实现经济的稳定运行和公平分配。财政作为国家参与经济活动的方式,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也被赋予了特定的职能———公共财政职能。公共财政是国家以社会和经济管理者身份从市场取得收入,并将这些收入用于政府的公共活动支出,为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公共服务,以充分保证国家机器正常运转、保障国家安全、维护社会秩序、实现经济的稳定发展的一种财政运行模式。这也是当前西方发达市场经济国家普遍采取的制度模式。

因此,现行市场经济体制的特点、公共财政的运行方式及西方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建设经验从理论和现实两个层面告诉我们:公共财政是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财政模式。所以,随着我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我们必须建立、完善公共财政体制。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政府职能的“错位”问题,从而为经济体制改革扫清障碍,铺平道路。

2、公共财政建立的核心是公共预算机制的建立预算是公共财政的运行机制,它不仅是财政的收支计划,更重要的是它体现着政府宏观调控政策,反映政府资源配制的方向,同时,也保证财政没着符合公共利益的方向发展。(1)预算体

现财政的调控。在市场经济下,民间部门的资源配臵靠市场价格机制实现,而民间部门与政府部门及政府部门内部的资源分配则依靠预算来实现。预算首先决定整个资源在政府部门和民间部门的分配比例,然后,根据政府所占的比重决定资源在内部各部门的分配。其中,财政预算通过对收支规模的调整以影响总供求,从而实现经济总量的平衡;通过调整预算支出结构实现经济结构的合理发展。因此,没有科学的预算,政府的政策就不可能准确无误地作用于经济生活,宏观调控也不可能很好地发挥对经济的导向作用。

(2)预算是公众监督政府财政活动的机制。财政依据政治权力进行资源配臵,为公众服务,其成本和效用都是外在的。在这种情况下,政府的经济活动如果得不到有效地监督和约束,就很有可能导致腐败。因此,广大的纳税人必然要求建立一种强有效的机制,以保证公共资金能基于民众的利益合理、高效地使用。预算正是这样一种机制:它必须经过权力机关的审核才能生效,而且一经通过便具有法律效力,不随意更改;它的公开性更使最广大纳税人掌握政府的经济活动,从而实现了对政府的有效监督。

3、预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政府在一个财政内基本的财政收支计划,一方面反映政府活动的范围和方向,另一方面又是政府实施其政策目标的重要工具。依法定程序审批后的预算,具有高度的法律效力和强大的约束力,任何部门不得随意变更。在我国要加强财政管理,就必须强化预算的权威性。

但是,由于种种原因,目前预算的权威性实际上远没有真正树立起来,更没有得到普遍的尊重。其中最突出的问题

是预算的编制和执行过于草率,预算和决算工作本末倒臵。再加上预算执行中人为的干扰因素太多,预算执行部门在整个一年中都得为预算变动做工作,特别是不得不一而再、再而三地追加预算,有些地方支出追加幅度相当于预算支出的30%,甚至更高,对原定的、具有法律效力的预算造成很大的冲击,使预算应有的权威性、严肃性和有效性大打折扣。多年来形成的这种重决算、轻预算的本末倒臵的做法,也是同国际上证明行之有效的经验背道而驰的。

三、公共财政导向下预算管理改革的基本建议

(一)预算编制改革

1、改革预算编制方法,实行部门预算。与以往的预算编制方法相比,部门预算更适应监督管理的需要。一是使预算编制的时间大为提前;二是一个部门形成一本预算;三是预算编制方式由以前的部门替下属单位代编,改为从基层单位逐级编制逐级汇总;四是预算批复方式从原来的由财政部各业务司(局)及有预算分配权的部门各自独立地向各部门批复改为由财政部预算司统一批复预算。

2、改变传统的“基数加增长”的预算编制方法,推行零基预算。在部门收入预算中,根据经济发展状况,按收入类别逐项核定。对部门组织的行政性收费和其他预算外收入要核定到单位和项目。部门支出预算按资金用途的不同,类别核定,汇总而成。

3、扩大预算编制的范围,实行综合财政预算。综合财政预算收入包括预算内收入、应上缴财政专户管理的预算外收入和其他收入;综合财政预算支出由财政按部门资金需求及财力情况,按个人、公用、事业发展的顺序和省定标准、定额核定。

4、改进编制程序,保证编制预算的准备期间,使预算编制更为科学合理。海南省实行的标准收入预算法,安徽省的预算加听证方法,四川省的复式预算制度等丰富了预算编制改革的内容,为下一步全面推行预算编制改革提供了一些有益的经验。

(二)完善政府采购制度

政府采购是指各级国家机关及实行预算管理的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采取竞争、择优、公正、公平的形式使用财政预算内外资金等财政性资金,以购买、租赁、委托或雇佣等方法获取货物、工程和服务的行为。近年来,各地财政部门及中央有关部门参照国际惯例,按照国务院有关精神和财政部有关文件规定,积极开展政府采购试点工作,在制度建设、机构建设以及组织实施政府采购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绩。

(三)改革财政资金缴拨方式,逐步建立国库集中收付制度

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是与分散的国库收付制度相对的财政资金管理制度。这种制度具有三个基本特征:一是财政统一开设国库单一账户;二是所有财政收入直接缴入国库,主要财政支出由财政直接支付给商品和劳务的供应者;三是建立高效的预算执行机构,科学的信息管理系统和完善的监督检查机制。在这一制度下,财政收支实现了规范管理,收入不能任意退库,支出得到事前监督,资金使用效益也明显提高。

(四)提高预算执行的严密性和严肃性

在新的财政改革中,要强调一个问题,即淡化决算、强化预算。可能以后决算就是一道审计旧档,而预算在各个具体项目的设臵上事先经过了专门委员会的充分讨论、体现了公众意愿,是极其严肃的,执行起来也就非常严格,甚至基本上不留弹性。另外,在今后的预算执行上存在一个趋势,即更多的单位和项目将只见数字不见钱。比如,单位需要的设备、办公用品及服务纳入以招标为基本方式的政府公开采购的渠道。通过政府公开招标采购物品的好处是一目了然的,它使预算支出减少了中间环节,增强了透明度和规范化,以竞争求得“价廉物美质优”,也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吃回扣”和权钱交易等腐败行为的滋生。

实行单一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后,在技术上也为实现预算的完整性提供了保证。从发展前景看,实现预算的完整性经历两个阶段,从“三而一”到“二而一”,即第一阶段预算外和预算内两概念仍保留,但制度外的,包括人们称之为“小金库”的财力将清理整顿,纳入预算外的轨道。再往前发展,预算外的财力在加强管理的过程中会逐渐规范化,随着条件进一步成熟,也会分步纳入预算内,这就是第二阶段,达到“二而一”,从而最终达到预算的完整性。

篇7:浅谈我国财政预算制度及其主要问题

班级:经济082202H姓名:王翌飞学号:20082215023

4摘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政府职能和社会分配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预算外资金迅速增长,但由于对预算外资金认识上的滞后和政策、管理手段的缺位,造成预算外资金游离于政府预算之外,这种状况的存在,既扭曲了收入分配结构,加剧了财政困难,削弱了财政的调控能力,同时也滋生了腐败现象。因此,正确认识预算外资金的性质,深刻分析预算外资金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逐步完善预算外资金管理的法规制度,建立有效的预算外资金运行机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 预算外资金管理问题对策

引言:预算外资金,是指根据国家财政制度和财务制度的规定,不纳入预算管理,由地方各部门,各企事业单位自收自支的资金。它是国家预算资金的必要补充,具有分散性、自主性、专用性的特点。我国预算外资金形成于建国初期,改革开放后,特别是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以来,政府职能和社会分配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预算外资金迅速增长,而对预算外资金认识上的滞后和政策、管理手段的缺位,造成预算外资金游离于政府控制之外,并一再膨胀,既扭曲了收入分配结构,分散了国家财力,又滋生了腐败现象。近年来随着“收入两条线”管理改革的实行,逐步缩小了资金规模,增加了政府宏观调控能力,但仍缺乏具体有效的法规制度以及运行机制的保障,财政管理尚未完全到位。因此,正确认识并解决预算外资金管理缺位,仍是财政管理改革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对预算外资金管理的正确认识

由于观念、体制以及管理手段上存在缺陷,预算外资金管理一直以来是财政会计工作中的难点,预算外资金的迅速增长,给本地区的财政会计工作带来了许多困难,比如预算外资金的迅速膨胀加剧了财政困难,削弱了财政的调控能力;扰乱了财政分配秩序;预算外资金使用比例较混乱,资金使用效益不高;乱收滥支不利于转换政府职能等。由于这些原因,有些人主张立刻取消预算外资金,根据国家预算的统一性原则,建立统一的财政预算,统一掌握财政资金。但是我认为在目前的财政预算体制下,还不可以马上取消预算外资金,而是应该正确认识其性质和地位,并通过加强管理来解决当前财政会计工作中的问题,继而循序渐进地深化财政体制改革,并最终将预算外资金纳入预算管理:

1、预算外资金作为对现行财政体制的补充,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预算外资金的快速增长有其更深层次的原因,不能通过简单的取消就能解决问题。预算外资金的快速增长,其根本原因其实是在经济体制的转型过程中财权和事权的不统一。经过20多年的改革,中央放权让利,地方权限得到了扩大,在下放财权的同

1时,却没有下放相应的事权,造成财权和事权相脱节。预算外资金是在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的特有范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国家财政预算将走向规范化、统一化,预算外资金最终必将萎缩甚至消亡。而如果在当前急于取消预算外资金,由于利益驱动,原预算外资金的拥有主体还将以新的办法、新的名目取得预算外收入。

2、加强对预算外资金的管理是解决当前问题的最好方法。对于预算外资金膨胀的问题,比较务实的做法是,以加强对预算外资金的管理为目标,选择合适的管理模式,控制规模,健全管理,加强监督;而从长远看,则要科学地划分财政收入,合理地划分财政支出范围,实现财权和事权的统一,消除预算外资金存在的制度原因,从而逐步取消财政资金的“双轨制”,建立统一的政府预算。

二、当前预算外资金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预算外资金加速膨胀的原因是多样的,有单位、监督机构和法律法规等各方面的原因。正确认识预算外资金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有助于切合实际,找到妥善解决预算外资金管理的办法。总的来说,当前预算外资金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可以归纳如下:

1、单位对预算外资金的概念和性质认识不清。长期以来,在预算外资金问题上,由于性质不明、概念不清,制度不全,从而产生了三种错误观念。第一种观念认为预算外资金是单位自行组织、自行提取的、所有权理应属单位;第二种观念认为,既然预算外资金是单位组织的收入,那么政府无权调控,更不能上缴财政预算外专户;第三种观念认为,预算外资金是单位的自有资金,因此,可不受财政、财务制度的约束,可以任意地自由支配使用。在这些错误的观念引导下,预算外资金的使用容易出现违规现象。

2、监督检查机制不健全。目前预算外资金的监督检查普遍存在着重收入轻支出的现象,一味强调纳入财政专户管理和缴存比例,忽视了支出上存在的问题。虽然财政在拨付资金时,根据用款单位上报的用款计划进行了核定,但财政资金划出以后,用款单位怎样使用、用到什么地方都不得而知。事实上有的单位常常以事业发展、专项经费为名申请拨款,但实际上多用于人头经费,事业发展无从谈起,资金使用效益十分低下。这种监督管理方式,从一定程度上讲是走了过场,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这可以从近几年审计查处的一些单位擅自扩大行政开支范围、乱发津贴、私费公付等问题中得到印证。同时由于收费经费化,资金支出向个人倾斜,使部门间存在分配不公、苦乐不均的问题。从更深层次看,它还造成财政支出结构不合理,降低了国家基础设施投资效率。

3、资金征缴模式陈旧、征缴程序不科学。尽管近几年各地都积极推行预算外资金“单位开票、银行代收、财政统管”的征管体制。但由于种种原因,一些地区仍处于自存自缴的状态。而预算外资金收入过渡户的存在,给个别单位截留预算内外收入、坐收坐支预算内外资

金提供了可能。另外,由于征缴程序不严密、不科学,也容易导致部分资金逃避财政监督,形成资金体外循环。如一些地方出台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属于省、地(州、市)、县(市、区)三级预算收入,应按比例纳入同级财政预算管理。但其具体征管模式是,由地县基层单位负责收缴资金,由省级部门归集资金、报批手续,待审批后,再由省级部门按比例逐级返还原单位,然后各自缴入国库。这种方法虽有利于资金到位,但对按级次入库的资金,由于征缴过程涉及多个环节,又没有必要的财政监督手段,容易形成既不解缴当地国库,又不纳入专户储存的体外循环资金。

4、相关政策和配套措施缺位影响国家财经法规的贯彻落实。根据财政部《预算外资金管理实施办法》,行政主管机构可以按照国家规定从所属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集中一部分管理费。但该办法对管理费的收取方式、标准、票据使用、支出范围及资金管理都没有作出具体明确的规定。目前,一些地方迫于强大的财政压力,不得不要求预算部门自行解决一些财政支出,因此一些主管部门就以各种名义向下属单位收取管理费。由于没有具体的政策规定,一些单位超标准收费、使用不合法票据以及白条收费,进而逃避专户管理、违规投资基建,甚至隐瞒收入、私设小金库等问题时有发生。此外,一些国家收费命令取消,但由于没有及时理顺和解决相关的单位经费,致使一些旨在建立政府与民间良性关系、规范行政行为、减轻企业负担的国家政策无法落到实处。

三、加强和完善预算外资金管理的对策

针对预算外资金管理工作的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我们在财政会计工作中,应该围绕财政综合预算的总体目标,在各方面加强管理,逐步实现预算内外资金统管。

1、改变观念,提高认识。其实,从理论上讲,预算外资金是国家财力的重要组成分,是国家财政性资金;从形式来看,预算外资金是一部分社会产品价值的转移,是凭借政府的职权参与国民收入和再分配所取得的资金,如果没有国家法律法规授予的权力,任何部门和单位都不可能取得预算外收入。预算外资金是国家财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从理论上讲,还是从形式来看,都必须把预算外资金所有权、调控权、管理权分别归还于国家、政府、财政。为了避免造成国家财政资金的流失和分散,国务院颁发的《关于加强预算外资金管理的决定》明确指出:预算外资金为国家财政资金,要求各部门预算外资金必须纳入财政专户,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即各部门和单位的预算外收入必须缴入同级财政专户,支出由同级财政部门按预算外资金收支计划和单位财务收支计划统筹,从财政专户中拨付,各部门、各单位与收费相关的支出,纳入本部门和单位的预算,由财政部门核定支出,统筹安排,部门和单位不得从收费收入中坐支,只要彻底破除预算外资金“三权”属于部门或单位的错误观念,才能克服预算外资金管理遇到的阻力和困难,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

2、加强票据管理,从源头上把关。要完善票据管理模式,使用新的票据管理软件,通过控制、管理、电脑缴销和银行联网的方式进行票据管理,把票据管理与资金管理科学有效结合起来,真正做到“验旧换新,票款同行”,进一步规范预算外资金征管行为,有效地防止收入不进专户和截留,隐瞒收入等现象。但目前财政预算外专户还没有使用票据管理软件,并且只有一个人操作,对于预算外资金的管理缺乏力度,比如:有预算外收入的单位来核消票据时没有认真统计计算,有时票据不连续缺号也没有认真追查,没有要求作废的票据也一起拿来核销,这样容易造成预算外资金的被截留,由于这些单位已实行了集中核算的委派会计制度,更没人去追查这些单位是否设立小金库,因此更要加大对票据稽查力度,确保从源头上加强票据管理。

3、积极借助科技手段以及高效、智能的网络管理系统,彻底改革预算外资金收缴制度。规范预算外资金管理,首先是堵塞收入方面的漏洞,做到应收尽收。要以收费票据为资金监管源头,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赋予财政票据信息功能,再借助收费单位、代收银行、财政三家之间强大的网络管理系统,彻底建立起一个“单位开票、银行代收、财政统管”的预算外资金征管体系。由于所有收费通过银行代收,不仅便于财政性资金集中纳入财政管理,增强财政调控能力,使财政专户发挥“准国库”的功能,而且通过银行代收,还构建了财政部门与执收单位间高效的收费票据领购、核销管理模式,大大提高了财政部门对执收单位收取预算外资金的监控力度,有力地遏止了自立收费项目、自定收费标准等乱收费行为。

4、充分发挥财政部门对各单位会计工作的指导和监督作用。各级财政首先要将国家明确规定应纳入预算管理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不折不扣地全部纳入预管管理,相应支出通过预算予以安排。其次对有预算外资金收入的单位必须自下而上地编制预算外资金收支计划,并将其纳入单位的财务收支计划和财政的综合预算;预算外收入要全部纳入专户管理,相应支出由财政统筹安排,要逐步改变按照收入比例提取经费的作法,要按照部门预算的统一要求核定经费支出,实行“预算制”,进而促进执收执罚部门依法行政。同时,各级财政部门要改变过去那种重分配轻管理、重审批轻监督、重微观轻宏观、重预算内轻预算外的传统理财观念,充分认识财政宏观调控和财政监管工作的重要性,克服本位主义和小团体意识,切实加强综合财政预算编制工作,提高财政资金的管理能力。

5、强化综合预算管理,逐步推行“阳光工程”。严格预算管理,认真编制综合收支预算,统筹考虑预算内外收支,将预算内外资金捆绑一起,支出按定额统筹安排,作为预算内资金的补充,以弥补人员经费公用经费的不足,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整体效益。用于工资、奖金、补贴、津贴和福利等方面支出,应严格执行财政部门核定的项目、范围和标准,在条件成熟情况下,逐步推行“阳光工程”,统一各部门、单位奖金、福利发放标准,做到透明化。

积极发挥会计核算中心的监督作用,从原始单据入手,强化预算外资金的支出监督,引导预算外资金合理流向,充分发挥预算外资金的效益。

6、建立健全财政法制体系。近年来尽管我国出台了大量的财政法规,但相对于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而言仍处滞后状态,加之财政法规层次较低,财政法律、法规之间,以及同其他法律之间在涉及财政经费投入和财务管理方面存在冲突和矛盾,影响了法律的严肃性。因此,要尽快建立、发展和完善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财政法制体系,为深化财政体制改革提供制度保障。

7、完善相关配套措施,提高预算外资金管理效率。预算外资金管理改革是一项政策性强、难度大的工作,它不仅关系到单位原有权力、利益调整,而且涉及单位性质、经费供给以及内部减员等现实问题。因此,只有把它与财政管理制度改革、政府机构改革以及经济体制改革等结合起来,才能切实贯彻执行国家的财经法规,并达到相互促进的作用。进而对现行的政府性基金和纳入预算管理的预算外资金列收列支的管理方式进行更进一步的规范和完善,逐步消除单式预算的弊端,真正发挥财政部们应有的管理监督作用。

建立公共财政收入征管体系和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是我国财政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实行真正的综合财政预算,是将预算内外资金统一安排使用,将预算外资金全部纳入预算管理,并最终取消预算外资金。根据国务院转发财政部深化收支两条线的改革意见,目前我国总体上是依照与人民群众生活相关程度,采取逐步将预算外资金纳入预算管理的做法。近年一些地方已经取消了预算外资金的概念,并全面推行政府非税收入银行代收管理办法,这对建立公共财政收入征管体系和国库集中收付制度不能不说是一个有益的探索和实践,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然而,规范和加强预算外资金管理在我国还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只有不断地进行理论探讨和实践试点,正确认识财政会计工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并找到相应的方法和对策,才能使预算外资金管理实现规范化和法制化,直至最终实现将预算外资金纳入国家预算管理的目标。

结束语:

篇8:浅谈我国财政预算制度及其主要问题

2012年国家财政部出台的《2012年政府收支分类科目》规定将“财政一般预算”的提法调整为“公共财政预算”。公共财政预算是政府活动计划的一个反映, 是政府针对未来一定时期内的基本财政收支状况做出安排的预测和计划, 是按照一定的标准将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有条理地、分门别类地列入特定的收支分类表格中, 以清楚反映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政府财政收支的状况。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是指经法定程序审查和批准的、反映各级地方政府财政收支活动计划的总称。它是我国中央公共财政预算体系中的有机组成部分, 是组织、管理中央财政预算的基本环节, 由省、地、县、乡 (镇) 财政预算组成。我国中央公共财政预算的收入绝大部分来自地方公共财政预算, 中央公共财政预算支出中, 也有相当一部分是通过地方公共总预算来实现的。

地方公共财政是国家公共财政的基础, 担负着既为中央财政筹集资金又为地方的经济建设和事业发展筹集资金的双重任务。因此, 良好的地方公共财政预算不仅能够保证国家公共财政预算的顺利进行, 还能够为地方行政管理的完善、经济建设的实施、文化教育的发展、卫生事业的壮大及抚恤优待等支出做出贡献, 特别是对支援当地农村经济地发展有着重大意义。

二、地方公共财政预算的现状

近几年, 我国地方各级政府公共财政预算水平较以前有了很大的改善和提高, 但在实际的具体操作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了解并找出这些不足之处, 有利于增强地方公共财政预算的管理水平, 且对预算管理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 预算编制方面

1. 公共财政预算年度之间缺乏连续性。

一些地方政府在预算过程中实行的是年度预算, 而没有中长期预算, 致使年度之间的财政预算缺乏联系性。例如, 河北省现在实行的财政预算标准是以28个月为一周期, 这种做法使得政府在公共财政前期编制和后期审计方面的时间相对充裕, 能够做到准确、精细。然而, 目前仅编制的是年度预算, 并没有财政的中长期预算, 年度间的财政预算缺乏相应的关联性, 这就造成了财政预算与实际的经济周期关联度不紧密, 这种做法不利于公共财政对经济反周期的调节, 同时也会影响到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和政府对经济发展趋势的预测, 不利于地方政府改善和加强宏观调控。

2. 公共财政预算编制的时间不够充足。

众所周知, 我国政府层级较多, 拥有从中央到省级、地市级、县级、乡镇级的五级政府, 每一级政府都有独自的财政预算权。按照这一原则, 我国的预算体系就变得较为庞大了, 因而编制我国公共财政预算也应该是一项比较费时、费工的工程。根据目前的情况来看, 大多数地方政府的公共财政都是从每年的第三季度开始筹备下一年度的财政预算编制, 而从开始到下年预算的确定及预算批复, 这期间大概需要四、五个月的时间, 这样长的时间容易使许多预算编制的基础性工作杂而乱, 难以按要求完成工作, 而把工作做到规范、精细似乎就更难了。同时, 这种情况还容易使预算的编制在实际执行时产生较大偏离, 大大削弱了预算的严肃性。

(二) 预算执行方面

在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执行方面, 主要存在着预算执行不到位和执行不及时的问题。由于在财政预算编制中存在时差问题, 预算可能达不到要求的精准度, 导致项目的前期论证中容易出现漏洞, 这些问题就可能使得项目完成起来比较困难, 不能按预期的时间完成或达不到预期的满意度。所以, 在预算执行的过程中, 虽然有时候对项目预算的追加或调整在程序上都做到了相对规范, 但是在执行过程中还是存在不少问题。例如, 追加程序的调整量偏大、一些项目缺乏前期的精细论证而执行不下去、预算执行进度落后及到年底时资金结算的总数量要远远多于预算数量等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预算的成本, 还使得预算的执行过程变得繁琐, 给财政预算的监督带来许多不便。

(三) 预算监督方面

1. 公共财政预算的外部监督存在不深入的问题。

这里的外部监督主要是指人大对公共财政的监督。为了解决财政预算工作的繁琐问题, 现在地方政府的公共财政在具体项目和部门上都做了细化。然而在面对外部监督时, 公共财政预算不会提供这些经过预算的项目的具体资料或背景, 只是把每个项目的所用资金数量以表格的形式呈现出来。这样人大代表就只能从表上简单地了解预算资金的去处, 对于资金到底怎么用并不清楚, 资金用的到底有没有价值也无从知晓, 更无法得知为什么要做这个项目, 该项目是否切实可行, 以及该项目实现后能带来什么好处。因此, 人大代表们很难根据问题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

2. 公共财政预算的内部监督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

其实在一些地方, 为了实现更好的监督, 公共财政实行了预算编制、预算执行、预算监督相分离的公共财政预算管理机制, 但是这种分离并不完善, 它只是财政部门内部实施的分离, 不能够避免内部监督的漏洞, 即财政部门内部之间相互监督。这种监督易出现讲情面的现象, 监督力度远远不够。

3. 公共财政预算的透明度不够。

尽管我们一直在宣传建设“透明政府”, 但在实际中我国大部分地区政府目前财政公开程度仍然有限, 号召公众监督的力度也不够。大部分地区政府公共财政的使用只是公示结果, 忽视了财政预算、执行等中间细节的透明, 编制完毕的财政预算只下发给有关部门, 对公共保持不公开的态度, 这种做法与其所倡导的公开透明相违背, 可能会导致地方财政预算信息的披露不全面、不及时, 不利于社会公众对财政使用情况的监督, 也不利于“阳光政府”的建立。

三、完善地方政府财政预算的对策和建议

(一) 预算编制方面

1. 制订公共财政的中长期预算计划, 增强预算的连续性。

在进行地方公共财政预算编制时, 可以适当采取中长期预算计划, 编制连续的预算体系。从我国现行的经济运行及体制来看, 我们适合采取中长期预算计划, 即在做公共财政预算时, 可以考虑未来几年的经济发展计划并把财政预算安排到未来具体的项目上。这样考验财政预算的预测性和前瞻性, 使财政预算的预测性和经济发展之间更具关联性。这种中长期的公共财政预算计划可以明确年度间的财政收支情况, 据此可以明确并建立一个相应的财政预算框架, 使各个部门对未来要进行的公共财政的收支情况清楚明了。同时, 还可以明确一定时期内经济发展的战略规划, 不仅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经济的发展, 而且还能对地区经济发展状况进行检测, 及时发现不足。

2. 适当延长公共财政预算编制的时间。

在做预算时, 可以适当地延长公共财政预算编制的时间。我们可以提前对预算草案进行编制, 如提前半年或一年, 这样可以给正式编制和审批腾出更多的时间;还可以直接从整体上提前编制财政预算编, 如有专家学者提出, 可以在每年人民代表大会后开始组织编制。除此之外, 还应该适当延长公共财政预算的审批时间, 这样做能够确保人大在审批时做到精细、准确, 以保证预算审批结果的可靠性和严谨性。所以, 为了确保人大及其他监督部门有足够的审批时间, 地方各级政府应提前向本级人大常委会有关部门汇报预算编制的情况, 之后提交比较详细的财政预算草案, 同时在提交的草案中还要附上财政支出情况的基本资料, 这样能够使人大有充足的时间对预算编制进行审查和质询。

(二) 预算执行方面

在地方公共财政预算的执行方面, 预算执行部门要和编制部门、监督部门及时沟通、协调。在预算执行中要严格, 经过确定和批复的预算一般来说是不能够随意变动或零星追加的, 对于那些确实需要调整和追加的项目要控制在政府财力允许的范围内。而只有那些不得不变动的情况出现时, 如由国家实施的重大政策措施调整、事业计划较大变动等, 财政预算才可做出适当调整。在预算调整和追加过程中要注重强调科学性、规范性和制度性, 要始终坚持法制观念, 摒弃人治, 杜绝一些违反制度、违反规定的个人行为和不良社会风气。对项目前期可行性的论证要充分了解并按一定的程序及时落实。对于在执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应及时向相关部门反映, 使问题能够快速得到解决。同时, 还应该对预算的执行加强监督, 使预算的执行准确到位, 及时落实。

(三) 预算监督方面

1. 加强公共财政预算的外部监督。

这里主要强调提高人大对财政预算报告的审查及监督。财政部门在提交给人大财政预算草案时, 需要对相应的预算项目的具体预算事项进行详细设置, 最好做到对不同的分类科目实行不同的预算体系, 做到清晰明确。例如, 为何实施这个项目, 这个项目实施要花费的钱是多少, 这些钱怎样分批运用到实际的项目操作中等, 这些都需要政府提供详细的预算信息的资料, 最好使人大代表能够从这些资料中获得明确的信息, 做到真正提高人大预算审查的监督实效。此外, 还要提升人大代表的素质, 提高人大代表审查预算的专业性与权威;还可以建立预算审议专家咨询机构, 使人大的监督更具权威。

2. 完善公共财政的预算监督机制。

把财政预算的编制、执行和监督权力分别赋予不同的部门, 这样在出现问题时可以避免财政部门内部出现讲人情的问题。同时, 各部门之间相互监督能够产生制约机制, 避免财政部门内部一家人相互监督、注重以协调的方式解决问题的情况, 大大增加了监督力度。

3. 提高公共财政预算的公开透明度。

增强公共财政预算的透明度, 加强对财政预算相关信息的披露, 对财政预算的各个环节进行公开、公示, 主动地接受社会大众的监督。公共财政预算在前期编制时, 应该注重社会大众的广泛参与, 这样能够使公众获得参与感并有利于集思广益, 能够为政府财政预算提供新的思路、新的意见, 而且有利于完善公共财政预算体系, 还能够使政府预算更加科学和缜密, 也使财政预算的结果获得更多公众的认可和支持。

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是地方政府和社会公众共同关注的重要的资源配置机制, 也是多方面利益关系的调整机制, 所以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应给予高度重视, 发现并逐步采取有效措施解决地方公共财政预算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 这不仅有利于完善我国政府公共财政预算体系, 而且还能够发挥财政预算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摘要:我国地方公共财政在预算编制、执行及监督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公共财政预算年度缺乏连续性、预算编制时间不足、执行不到位、监督机制不够完善及预算的公开透明程度不够等。针对这些问题, 需要引入财政编制的中长期计划、延长预算编制的时间、加强对预算执行的监督并完善监督机制、增加财政预算的透明度等。

关键词:地方,公共财政预算,公共财政,预算

参考文献

[1]孔淑红, 安玉华.公共财政学[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003.

[2]赵矜娜, 王一轲.标准周期预算管理与我国现行的预算周期制度[J].陕西农业科学, 2007 (04) .

[3]康明纯.政府公共预算管理的中美比较[D].黑龙江大学, 2010.

[4]王韶华.地方政府财政预算公开问题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 2011.

[5]蔡文燕.我国地方政府财政预算管理的现状及改进措施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 2008.

[6]段周畅.浅析地方政府财政预算[J].现代商业, 2009 (23) .

[7]宋立根, 成军.创新财政预算编制模式的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 2004 (02) .

[8]张扬伟.我国地方政府财政预算管理的现状及改进措施研究[J].现代商业, 2012 (23) .

上一篇:家文化在企业中的作用下一篇:《沁园春·雪》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