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校园文化论文

2022-04-15

摘要:高职校园文化是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职院校的精神和灵魂,加强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对于提高高职学生综合素质,促进高职学生成人成才具有积极的作用。本文从人文素养和职业素质教育、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企业文化三个方面提出了新时期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路。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高职校园文化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高职校园文化论文 篇1:

国际化视野下高职校园文化建设:挑战与策略

摘 要: 国际化是高职校园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在分析高职国际化校园文化建设面临挑战的基础上,提出建立国际文化交流平台、推动国际文化差异互补、促进国际文化互动校园文化建设策略。

关键词: 国际化;高职校园文化;挑战;策略

高职校园文化是高职院校发展历史、文化底蕴、人文精神和共同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反映,蕴含职业特征、职业精神、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校园文化作为“特殊的育人载体”[1]是高职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校园文化多元化发展的今天,中外文化在校园碰撞和融合,給校园文化建设带来新的挑战,面对挑战,如何建设高职校园文化,已经成为高职教育界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从国际化是高职校园文化发展的必然选择、国际化高职校园文化建设面临的挑战、国际化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策略等方面展开研究。

一、在国际化视野下研究高职校园文化发展的必然性

1. 高职教育国际化人才培养目标的诉求

教育对外开放是我国开放战略中重要的基础性、全局性和先导性战略。培养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技术技能人才,是国务院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 年 )》中提出的高职教育国际化人才培养目标,也是高职院校教育重要的任务。目前,高职院校经过三十多年跨越式发展,从规模发展向内涵发展、从外延发展向内涵建设转变,注重提高教育质量。引进国际职业教育先进发展理念和办学经验、引进留学生、外教和优质教学资源是高职教育内涵式发展动重要手段。营造国际性、和谐性、包容性、开放性的高职校园文化,发挥校园文化的教化作用,是培养高素质国际化技术技能人才的必要条件。

2. 高职校园文化开放性的需要

高职校园文化产生于学校特定的环境中,立足于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从空间场域看,高职校园文化是以“校园”特定的地理位置开展的。从文化特性看,校园文化相对闭合状态会不断地与外界交流和融合,有选择性地吸收外来的先进文化。虽然校园文化是在一段历史时期逐渐形成被固定传承下来的,但校园文化存在一个与外界变换、不断嬗变的开放过程,进而推动高职教育不断地向前发展。在“国际化”的过程中,网络技术带给高职校园文化诸多变化,智能手机、QQ、微信、博客、社交网络、网络论坛等成为高职校园文化新的传播载体,大量国际文化信息影响着学生人生价值观和生活观,同样随着国际化的进程,国内外人员的流动也会使校园文化发生变化。高职校园文化的开放性,使得高职国际化校园文化成为一种必然的选择。

3. 国际化高职校园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国务院、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做好新时期教育对外开放工作的若干意见》和《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明确了要扩大中外人文交流,不断推进中国教育的国际合作和交流。高职院校在国际开拓合作关系,或信息共享、或资源互补,或联合办学,以达到提升自身、拓展国际视野的目的。国际化使得高职院校国际交流活动日益频繁,这从客观上促进国际化校园文化建设,高职院校也必须把握历史机遇,顺应趋势,营造高职国际化校园文化氛围,以推动高职教育国际化发展。

4. 高职院校学生对教育的需求和期盼

随着教育国际化的发展和人们认识的提高,越来越多高职院校的学生期盼接受国际化的教育,以感受国外大学的文化氛围,拓展国际视野,增加国际深造和就业的机会。但是高职院校的学生绝大多数未走出国门,基于家庭经济条件的限制,学生和家长渴望高职院校提供条件和路径,接受国际先进的教育教学方式,感受国际文化,这就需要高职院校创造国际化的校园文化和环境,为学生提供接受国际化教育的优质资源平台,满足学生和家长的需求和期盼[2]。

二、国际化高职校园文化建设面临的挑战

1. 主流文化与多元文化冲突的挑战

多元文化融合是一种趋势和必然。随着“国际化”进程加快,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交流和合作呈现高密度态势,在同一时空出现不同文化是我们必须面对的环境。一方面,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世界优秀文化遗产、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马列主义为指导、以人民为主体、体现职业特点的主流文化依然占主导地位;另一方面,高职校园又时刻面临着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民族文化与西方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主流文化与多元文化的冲突。尤其是近几年来,诸如摇滚、滑板(极限运动)、涂鸦、纹身等文化形式充斥着大学生的视觉与听觉世界。在主流文化和多元文化并存的高职校园,文化选择使得部分学生无所适从,道德和价值观陷入迷茫。因此,如何正确处理好主流文化和多元文化之间的关系,形成“一元主导,多元兼收”的高职校园文化格局,是高职国际化校园文化建设面临的一个挑战。

2. 文化的有序性与无序性交替的挑战

高职校园文化是一种特殊的区域性亚文化,必然体现整体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也必须符合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由于高职院校办学理念、发展历程、地域特色不同,校园文化经过长期积淀,呈现一定的稳定性,然而,受“国际化”各种文化的影响,稳定性会被打破,学生的道德意识、价值取向、兴趣爱好、知识结构、文化修养等方面的差异性逐渐扩大,外来文化(西方文化)的糟粕在学生中落地生根发芽,“拜金主义”、 “享乐主义”成为一种逆流,学生的文化品位呈现低俗化和功利化,消极颓废的思想情绪导致部分学生出现道德失范、心理失衡和行为失控,这些不和谐的音符,势必打破有序的高职校园文化,校园文化从有序到无序的变化,再经过文化选择和自觉,进而进入更高层次的有序,校园文化呈现有序——无序——有序的变化[3]。在文化的有序性与无序性交替变换的情况下,如何有选择性的吸收外来文化(西方文化)的精华,保持有序的校园文化,是高职国际化校园文化建设面临的又一个挑战。

3. 国际化与高职教育质量不高的挑战

高职教育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已取得骄人的成绩,但生源质量下降、科研水平不高、教师素质欠佳、管理薄弱等影响高职教育质量提升,也影响高职校园文化国际化的推进。高职学生基本上是高考失利者,部分学生缺乏自信心和自制力,面对校园文化多样化的形式,学生往往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意愿选择校园文化,但又缺乏鉴别能力,导致低俗或迷茫。科研水平不高和教师素质欠佳导致高职校园文化国际化建设茫然不知所措,找不到着力点,不知自己的优势和特色所在,即使教师出国考察和培训人数逐年上升,对校园文化国际化建设仍然是定位不准、望洋兴叹。管理能力薄弱导致无法有效开展高质量的国际化校园文化建设。高职教育质量不高也是国际化校园文化建设面临的一大考验。

三、国际化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策略

高职院校坚持扩大开放,打破 “校园”封闭或半封闭的稳定状态,积极与外界信息交换,使校园文化从无序向有序演变,或从较低级的有序向更高级的有序演变。把握校园文化有序状态,坚持主流文化为主导,建立多元文化类型,是国际化校园文化建设必须把握的方向。

1. 建立国际文化交流平台

首先,建立国际化文化交流机制。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制定完善的制度,保障国际文化交流健康顺利开展,既要有经费保障,又要有人员安全保障,同时要保障文化交流的质量和效果。机制制定要多方参与,推进方式形式多样,体现全员参与,公平合理。其次,加强语言学习。语言是国际文化交流的钥匙,加强语言学习交换项目,联合开发中外语言共享课程,把中外语言推广纳入各国利益框架,实现合作共赢和共同发展。最后,以文化交流为载体,传递中国理念。在中外文化交流过程中,传递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主张;传递兼济天下、知行合一、负责任、讲信义的中国风范;传递相互尊重、平等相处、和平发展、共同繁荣的中国道义。

2. 推动国际文化差异互补

文化差异是国际化校园文化建设必须注意客观存在的事实。物质文化是外国人士(留学生、外教和外国专家学者)首先接触到校园文化的物质层面,物质文化要用合適的方式呈现,校园的环境、建筑、图书馆、设施、设备、学校网站等呈现的形象不要生硬刻板,能够使外国人士可读、可识和能够理解,要体现对外国人士的尊重,满足外国人士的生活习惯。“过度简单、过度概括或夸张化”[4]不利于物质文化形象的传播,宣传标语、宣传手册、通知通告、活动展牌等不能只使用本土文化语言符号、俗语,夸大的词语、口号,而应该使用外国人士熟悉的多语言符号和朴实的语言,呈现中国龙、中国结、中国红、旗袍、中国书法、中国画、陶瓷、皮影戏等中国传统元素和中国传统艺术,要考虑外国人士接受程度,配以影像视频和专人讲解。视觉符号应该符合国际惯例,多考虑外国人士的文化习俗。物质文化要增强外国人士的校园归属感和身份认同,减少中外文化差异。

精神文化是高职院校办学理念、精神、校训、校风、教风、学风等多元要素的综合显现,是国际化校园文化的核心,也最历久弥新的部分。精神文化需要不同的文化在交流中发生、发展和传承。课堂是建设精神文化主要方式和重要渠道,恰当的课程设置对形成国际化的校园精神与风貌至关重要,文化自信是课程设置的前提。对高职学生来说,不能仅仅设置大学英语课程,应该设置国学课程和中国传统艺术,使学生拥有一定程度的中国传统文化修养,这样才能使高职学生与外国文化对话,同时开设一定比例的外国文化的鉴赏课程,如此才能提高学生综合文化素养、跨文化交际能力和国际视野。对留学生来说,除开设一定的语言和专业课程外,还应该开设中外文化比较课程和根据需要开设一定的中国传统文化方面的课程,以提升留学生对中国文化的理解程度和敏感性。课外实践,应该有组织地开展系列的文化交流活动,活动的开展不仅仅局限于参观访问,而应该开展留学生可以接受的文化活动,活动氛围轻松、自由、开放,激发留学生文化交流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课程学习和文化交流,多元文化碰撞和融合,精神文化才有生命力。

制度文化是维系高职院校的各种教育组织、管理单位正常运转的保障机制[5],也是用以规范师生言行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体现中国学生、外国人士与学校管理者之间的关系。制度文化要考虑中外文化的差异,不要计较各种具体繁杂的不同文化习惯,以组织管理关联度重要的因素作为制度制定的参考要素,使制定的制度适用更大的范围。中国学生由于受儒家思想的熏陶大多对管理者心存敬畏,也以遵守制度为荣,而来自世界各地的外国人士,由于文化背景不同,对校园制度的接受情况与中国学生表现不尽相同,因此,校园制度不能只符合中国人的思维,要考虑外国人士的心理接受程度,制度的制定要多采用调查问卷的形式,充分征求中国学生、外国人士的建议,在主流文化允许范围内厘定制度的边界和内容,制定中国学生和外国人士都可接受的制度,例如宿舍管理制度既要考虑中国学生的要求,也要考虑外国人士的思维、隐私、习俗的要求。再例如,在“一带一路”战略推行过程中,越来越多的非洲学生来到中国学习,由于受殖民文化影响,他们对权利与自由特别敏感,因此,对非洲学生制定的制度一定要注意制度的边界和内容,处理事情的过程一定要公开。制度应该简单具有可操作性,制度的执行可以通过学生组织和社团进行,以提高学生自我管理、自我引导、自我提升的能力,提高制度的执行效率。

3. 促进国际文化互动

促进国际文化互动是建设国际化校园文化的有效手段。政府牵线,中介搭桥,高职院校积极主动参与互动,与国外职业学院建立联系的方式和路径,加强“立体化”的互动。鼓励高职院校与国外技术学院(社区学院)进行学术交流,通过学术交流,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学习国际先进办学理念,学术交流给国际化校园文化建设注入新的活力。聘请国外职教经验丰富的教师到高职院校任教,在帮助高职院校专业建设和发展的同时,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帮助。开展合作办学,建立职教联盟,通过学历互认、委托培养的方式培养学生,营造活跃、开放的国际化环境。定期举办国际文化节、大学生艺术节、体育活动,将中外学生置于同一舞台下,营造国际化互动的环境。成立中外文化交流社团、艺术团,邀请中外学生加入,推动和谐校园文化建设。互派学生交流和学习,利用彼此的资源帮助学生到对方的名企实习,感受国际不同的企业文化,感悟工匠精神,提升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扩大中国学生到国外就业渠道。以项目为载体,形式多样,促进国际文化互动,推动高职国际化校园文化建设和发展。

四、结语

国际化视野下的高职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坚持主流文化为主导,多元文化兼收,校园文化有序发展,建立国际文化交流平台,推动国际文化差异互补,促进国际文化互动,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一定能在国际化视野下走向新境界。

[参考文献]

[1]张 彦. 超越历史与自发,提升校园文化育人功能[J].中国高等教育,2005(19):25-26.

[2]李 贝,梁志扬,王 戈. 国际化校园文化建设的研究与实践[J].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11):179-181.

[3]谢守成 ,肖 微. 国际化视野下我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挑战与对策[J].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10):36-39.

[4]段淳林,刘嘉毅. 跨文化交际视角下的国际化校园文化建设现状及对策[J]. 前沿,2013(15):14-18.

[5]冯永刚. 高校制度文化及其道德教育蕴意[J]. 南京社会科学,2016(3):127-133.

作者:李子云

高职校园文化论文 篇2:

试论新时期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路创新

摘要:高职校园文化是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职院校的精神和灵魂,加强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对于提高高职学生综合素质,促进高职学生成人成才具有积极的作用。本文从人文素养和职业素质教育、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企业文化三个方面提出了新时期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路。

关键词: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思路;创新

党的十八大召开以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迈进了新的时期。高校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校园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与理念要适应主流文化与时代发展,同时也要与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定位相一致。因此,加强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创新与研究,就必须要将人文素养和职业素质教育贯穿于始终,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融合,与企业文化进行广泛对接。人文素养和职业素质教育、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企业文化在新时期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中是互相渗透、互相影响的,它们的作用和地位各有所异。人文素养和职业素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企业文化则是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重心,能够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1 坚持用人文素养和职业素质教育贯穿高职校园文化建设

当前,我国现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不仅需要其具备丰富专业知识和熟练实践能力,更需要其具备良好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良好的道德品质。作为培养现代企业急需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高职院校来说,加强人文素养和职业素质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高职院校要加大人文素养和职业素质教育,将其贯穿于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始终。首先,要创新人文素养和职业素质课程体系,积极开展企业需求调查,开发人文素养和职业素质课程资源,加强校企合作,引入企业用人标准,强化校企融合,校企共同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共同开发课程,共同制定课程标准,共同指导学生实践,使学生和谐发展、德技双馨,适应多元社会需要。同时,以学生为主体,改革人文素养和职业素质教育课程教学方法。采用现代教育理念和信息技术,通过任务驱动、项目引领、案例教学、情境教学等多种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引发思考,拓宽思路,树立自信。此外,强化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将理论考核转变为实践、理论考核并重,将平时成绩、学生出勤、实践考核成绩纳入最终成绩,在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的同时,能够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的实效性,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其次,就是要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强化学生社团建设,通过学生社团活动,调动广大学生提高自身素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实现学生个性化的发展。通过积极开展各类活动,可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热情,提升对专业学习的浓厚兴趣、培育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提升学生的职业素质和能力。同时,在常规活动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年龄、性格、心理、专业特点,充分利用区域优势,普及阳光健身运动,开阔学生视野,锻炼学生体能,增进环保意识,使学生素质得到全面提升。第三,要充分发挥人文素养和职业素质校内外教育基地的作用。一方面要充分发挥人文素养和职业素质校内教育基地的作用。通过开展拓展训练活动,充分发掘学生的潜力,挑战自我,有效提高体能、毅力、智慧、沟通等方面的素质和能力。结合学生不同成长阶段的需求,开发其在学生人文素养和职业素质形成及能力提升方面的功能。使学生提升的挑战与创新能力,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学会与人相处,学会感恩,以良好的心态步入社会,迎接挑战。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积极宣传心理健康知识,了解学生心理状况,有效实施心理危机干预,及时排除学生心理困扰,提高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和抗挫折能力。通过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为学生人文素养和职业素质拓展、专业知识应用与实践、自主创业搭建平台。通过创业项目带动,倡导创业促就业,带领他人就业的理念。另一方面,要发挥人文素养和职业素质校外教育基地的作用,通过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树立爱国之心,报国之志。通过安全教育基地,对学生进行法治、交通、消防、地震、溺水、禁毒等系列安全教育,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通过国防教育基地,对学生进行国防教育,让学生了解国防、投身国防,为保卫祖国贡献力量。社会责任教育基地,让学生敬老爱老、学会感恩,增加学生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通过企业育人基地,培养学生爱岗敬业、务实创新、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企业精神。第四,是要建立完善的人文素养和职业素质教育评价系统,高职院校要完善规章制度,对学生从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心健康素质、职业能力素质、创新创业素质等方面进行量化考核管理,实行素质教育学分制,完善师生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参与监督的评价系统,使素质教育评价工作更加规范透明、科学合理。对于学生在校园中的日常学习表现、文明礼仪等各个方面进行加减分,通过分数引导学生养成持续学习、持续创新的习惯,形成激励改进、以人为本、以生为本的服务理念。

2 坚持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合高职校园文化建设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加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把德育渗透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各个方面。切实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精神瑰宝。在大力提倡文化自信的新时代,大力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于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和学生德育教育具有积极的作用。高职院校要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优秀内容、优秀思想和优秀方法,特别是爱国主义精神、自强不息精神等做为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有针对性地对高职院校学生进行中国传统文化方面的教育、熏陶和引导,努力寻找传统和现实的结合点,继承和发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为引领,建立完善的领导管理体制和规章制度,成立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领导机构,建立弘扬和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机制,开设如《中国传统文化概论》《中国古诗词》《中国古代文化知识》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将中国传统文化与专业公共课程相结合,制定教学任务目标,对学生的日常考核要将中国传统文化纳入其中,保证教学质量。设立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专项基金,积极开展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保证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高校能够落实到实处。同时加强校园环境建设,通过修建名人雕像、悬挂名人画像、经典名句、书法艺术作品、镌刻诗词歌赋等形式,大力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积极开展春节、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纪念活动、经典诗词朗诵、诗歌比赛、征文比赛、书法比赛、绘画比赛等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积极开展“互联网+”的形式,探索建设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新阵地,建设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特色网站,充分利用微信、QQ群等方式开展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宣传。加强学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学习的重视,防止因学生受到西方文化思潮的侵蚀,而忽视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积极引领学生阅读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经典著作,文学作品,在阅读中品味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丰富文学素养和人文底蕴,使文学作品中濃厚的人文精神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对学生的情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产生浓厚的熏陶作用,从而不断地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功能,不断完善人格,提升学生的道德品质。加强学生礼仪教育,提炼中国优秀传统礼仪中蕴含的思想,开设传统礼仪课程,将家庭礼仪、人际交往礼仪、公共场所礼仪等融入其中。积极开展文明礼仪活动,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将不文明言行从文明校园彻底清除。举行“告别不文明言行”签字仪式,将签名后的条幅悬挂在校园醒目位置,提醒大家要时刻约束自己;在教学楼、宿舍、食堂等公共场所张贴文明标语、口号等,通过校园广播、有线电视、宣传橱窗等媒体及时宣传、报道,使这项活动深入到每个学生心中。建设具有浓厚人文氛围的校园文化,从而达到人文素质教育目标的有效途径。

3 坚持用企业文化对接高职校园文化建设

高职校园文化在育人过程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十七大召开以后,党中央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决策的实施,使众多高职院校进一步增强市场意识,与企业相互融合、互利共赢,首先就必须要加强高职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的融合。首先,新时期高职校园文化的企业化构建必须以学校为主体。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相融合其实质是在高职院校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引入企业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和行为规范,实现高职校园文化向更有利于培养企业需要的应用性人才的转变。只有充分地发挥高职院校的主体作用,才能使企业文化在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中发挥其作用,使企业文化的价值观念在学校组织文化中得到内化。学校的实践主体的作用表现在:要大力宣传和引进企业文化的元素,不断营造企业文化氛围。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不断创新企业化实践途径。积极探索丰富的校园文化建设,不断推进企业化构建的进程。其次,新时期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合必须以企业为主导。企业虽然是高职校园文化企业化构建过程中的外部力量,但是,在整个校企合作的互动系统中,企业将自己的文化理念和价值观渗透到学校的文化教育活动是其实践的主流。企业和学校双方,企业是主导力量,校园文化的转化是在企业文化主导下的转化。企业的主导性作用表现在:企业在实践中为校园文化的企业化构建提供智力支持。企业在实践中为高职校园文化企业化构建提供物质支持。企业在实践中为校园文化企业化构建提供组织和制度保障。由于企业和高职院校在人才开发和人才储备需求上存在一致性,因而双方都能着眼于培养出一批又一批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型劳动者和专门人才,从而使两者的文化实践活动具有同步性、相通性、相融性、互补性和可操作性。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确立和完善,高职教育和企业发展有机结合,取得“双赢”的特色将更加清晰,路子将更加宽廣,成效将更加明显。第三,企业化构建原则:双向实践的理论启示。作为职业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更应该面向行业、服务企业,只有如此,才能有进一步发展较大的空间和机遇。要服务于企业,最重要的是通过输送合格人才来实现。这既是新时期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根本目标,更是新时期高职校园文化建设是否取得关键性成果的唯一衡量标准。思考新时期高职校园文化企业化构建过程中的双向实践,其主要启示是:一是要以产学研结合的不断创新为核心理念,推动高职校园文化企业化的实践创新。二是要以构建具有企业行为导向的高职校园文化体系为实施策略,切实推进企业化发展。三是要以不断拓展校外实训基地的功能为重要载体,加快高职校园文化企业化的实现步伐。四是要以培养适合企业需要的高技能人才为根本落脚点,努力实现企业化构建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杨泉良.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品位与素质教育[J].职教论坛,2005,(06).

[2]张洋.行业特色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路径探析与研究[J].大学教育,2016,(07).

[3]袁振鹏,李梓烽,张景秋.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职业文化对接与融合的路径分析——以江门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6,(25).

[4]林梵.试论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路径——以交通类高职院校为例[J].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02).

[5]唐志贤.交通高职院校校园文化融入交通文化浅析[J].交通企业管理,2016,(03).

作者:周科良

高职校园文化论文 篇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路径研究

【摘 要】高职校园文化是传播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重要平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方向引领,高职校园文化又是核心价值观传播的重要载体,二者辩证统一。当前核心价值观融入高职校园文化建设面临着重技能轻人文素养培育等问题,只有坚持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物质文化、网络文化“五位一体”协同建设,不断强化理想信念、内化规范意识、提升文化品位、优化校园环境、营造优良氛围,才能真正实现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高职院校全员全方位育人目标的双赢。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职校园文化;融入;路径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首次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战略任务,党的十八大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被高度提炼和概括为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成为新时期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最新导向。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发展换挡期,各种社会文化、思想理念不断交流、碰撞,多元化社会思潮此起彼伏,不断冲击着我国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高职校园文化作为学生思想文化集散的关键一环,是高校传播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重要平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不仅有利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有助于高职院校实现全方位育人的重要目标。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必然性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精神方向

从国家层面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实现中国梦价值追求的基本价值要素,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是中国梦价值实现的重要环节,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方向引领下,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必然更能凝心聚力,在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内涵深入发展的同时,团结广大青年学生共同致力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1](P.92)从社会层面来说,自由、平等、公正、法治,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社会层面的要求,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必然要遵循的行为准则和价值规范,为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对学生即将参与的社会活动中的基本规范、道德准则、价值要求的教育便成为了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在要求。从个人层面来说,青年大学生正处于人生价值选择的十字路口,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明确提出了个人应遵循的价值标准,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字字分明,为当前高职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了深厚的力量源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必能重塑高校师生的爱国之心、敬业之德、诚信之本、友爱之情。

(二)高职校园文化建设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载体

我国人口众多,不同社会阶层的人们对核心价值观念的认同程度参差不齐,但整体来说,高素质人群因其影响力大、活动范围广将成为核心价值观培育和宣传的重点对象,高校包括高职院校作为高素质人群最具集聚性的区域,其校园文化建设将责无旁贷地成为宣传和弘扬核心价值观的有效平台。具体来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为弘扬核心价值观提供环境载体。环境影响人,高职校园环境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兼具历史传承与价值传播的时代任务,优美的校园环境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学校师生员工。二是为弘扬核心价值观提供实践平台。高职院校的社会实践活动也被称为学生“第二课堂”,通过实践活动,不但能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而且能实现校园与社会的有效对接。因此,社会实践活动在高职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担任着重要角色。爱国主义主题演讲增强学生的爱国热情,“诚信校园行”提升学生的诚信意识等等,正是在这丰富多彩而又主题鲜明的社会实践活动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步步深入人心,在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同时,成为大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社会,不断前行的方向标。三是为弘扬核心价值观提供制度载体。高职院校的制度文化中不仅包括国家的法律法规等“硬制度”文化,也包含增强学生积极性,促進学生全面发展,实现师生共同进步的“软制度”文化,这些“软制度”文化规定了在校师生的学习、生活、交往等各个方面,影响广泛,作用明显,对广大师生形成了无形的约束力,因此,弘扬核心价值观,离不开校园文化建设的制度支撑,校园文化建设为弘扬核心价值观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制度平台。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职校园文化建设面临的问题

(一)强调专业技能和就业,轻人文素养培育

一方面,相较于其他普通高等学校的学生更加注重学习和科研来说,高职院校的学生则更加看重就业问题。确切来说,很多选择进入高职院校学习的学生,其目标就是学一门技能方便就业,甚至有个别学校在育人理念、管理体制上都不断强调就业导向,给学生营造了一种“只要找到好工作,其他的都不重要”的错误认识。而事实上,高等教育的导向不应该是就业,或者说不应该只是就业,就业教育应该只是高等教育的一部分。通过高等教育,让学生在打好专业基础的同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敢于担当,善于合作的时代品质,无愧于自身,无愧于社会、国家,这才是高等教育应该提倡的教育导向。另一方面,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国家、社会、企业等对高技能水平人才的渴求越来越强烈,为了更进一步地贴近市场需求,许多学校建立了校企合作组织,部分学校将实用主义等企业文化引入校园,在学校管理上也逐渐趋同于企业管理模式,在育人理念,课程设计等环节更是向企业看齐,采用硬性的、易考核易量化的显性指标过分强调职业忠诚等等,甚至个别学校将其等同于校园文化,从而导致了学生在道德信念、人文素养方面的缺乏,核心价值观教育显得无足轻重,其教育功能被严重弱化。

(二)文化建设流于形式,弱化活动平台价值

高校校园文化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是在长期自身发展的基础上,结合多种外部因素日积月累,积淀而成的学校文化内核,折射着一所学校特有的个性与品味。校园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校广大师生生活、学习的各个方面,为师生员工提供了特有的学习、生活的氛围和环境。然而,随着高职院校的不断发展,校园文化建设的某些地方无法进行明确的量化考核,这导致个别高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上心思用得不到位,功夫下得不够,多流于形式上的敷衍,丧失了明确的价值导向。

在校园文化建设的管理方面制度的形式主义。在提倡建设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大背景下,众多学校都纷纷制定了一系列的建设方案、标准等,但个别学校却将这些方案、制度等束之高阁,仅仅停留在纸上,遇到上级检查时,积极地拉横幅、贴标语,宣传材料上大肆吹捧、弄虚作假,同时,部分学校在组织校园文化活动的时候宣传不到位,资金、人力投入不充分,一定程度上弱化了校园文化活动所应起到的凝心聚力的价值导向作用。除此之外,学生在校园文化活动中也有一定程度的形式主义倾向,如学生社团方面,缺乏对社团建设的整体规划,成立了一些重复性高的社团,往往在收足了经费的时候半路夭折,在具体活动上更是敷衍了事,走过场,这些严重削弱了学生参与校园文化活动的积极性,也成了影响校园文化建设顺利进行的潜在负面因素,不能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搭建良好的校园文化平台。

(三)精神思想趋向多元,主流意识受挑战

高校大学生作为最具有活力的时代青年,一方面从主观上来说,他们正处于人生的十字路口,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处于成型时期,极为容易受到各种文化思潮的影响。另一方面从客观上讲,高校位于容易接触到各类一手信息、文化的前沿区域,是各类精神、思想、文化的集散地,各类文化思潮此起彼伏传入高校,又传播出去。在这两种情况的作用下,一旦一些负面的、消极的非主流文化传播到广大青年学生中,很容易造成部分青年学生对现有的主流文化认知产生矛盾和困惑,甚至叛离,给其在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道路上带来冲击和不良影响。[2](P.124)

同时,网络的迅猛发展在给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因其开放性、虚拟性等特点,导致其容易诱导、难以监管、鱼龙混杂等情况的出现,使得校园文化建设面临网络诸多负能量的冲击,也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带来了新的困难。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对策

(一)加强精神文化建设,强化理想信念

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灵魂,是一所学校在长期发展过程中的理想信念、精神风貌的集中体现,是校园文化建设中最本质的部分。理想信念作为精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强化理想信念教育什么时候都不为过,可以说,强化理想信念教育,建设积极健康的校园精神文化是高职院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一环。高职院校的大学生作为精英人才或潜在精英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中国梦不可或缺的力量,肩负着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和期望。高职院校有责任、有义务自觉将理想信念教育摆到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核心位置,通过课堂教学、校风学风建设、办学理念渗透等途径,培养大学生坚定科学的理想信念,解决好大学生思想上的“总开关”问题,这是核心价值观融入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

(二)加强制度文化建设,内化规范意识

制度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起着惩恶扬善的保障性作用,如果工作没有制度作支撑或保障,那其他方面的效果也将大打折扣,由此可见,加强校园文化的制度建设,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高职学生来说,其叛逆心较重,当价值观承诺价值与现实情况相悖时,学生对价值观的认同度就高,价值观教育效果就差,[3](P.31)反之亦然。加强制度文化建设,内化规范意识就是要把核心价值观规范层面的内容转换为学校的规章制度,将其融入到学校的各个方面,尤其是贯穿到师生的行为准则之中。如敬业方面,不断建立健全教学管理制度;诚信方面,完善考试考核制度;民主、法治方面,不断推进依法治校、民主治校;友善方面,进一步完善学生管理制度等等,春风化雨中使核心价值观的内容成为师生日常的行为规范。

(三)加强行为文化建设,提升文化品味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动态发展的行为过程,行为方式对价值观的形成有直接的反作用。因此,对高职院校来说,要实现学生对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就要着力打造一批精品校园行为文化,在实际行动中不断提升校园文化品味。

弘扬核心价值观,加强校园行为文化建设,一方面要寓教于乐,将核心价值观内涵深入到校园各类竞赛、社团、活动之中,以丰富多彩的形式为依托,积极打造一批特色鲜明、效果良好的核心价值观主题文化活动。升旗仪式激起同学们的国家自豪感,爱国主义主题演讲唤起同学们的爱国热情,参观历史博物馆燃起同学们的民族情怀等等,通过参与这些活动,不仅能提升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品味,还能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境界,更能有效增强同学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从而使核心价值观的具体要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另一方面,还要打造一支素质过硬的教师队伍,以良好的行为表现、高尚的师德师风、严格的职业规范积极表率,身体力行地影响和带动同学们成为核心价值观的传播者和践行者。

(四)加强物质文化建设,优化校园环境

校园物质文化主要包括学校的各项空间布置、内部结构、各类建筑等有形的文化形式,是校园存在的物质基础。校园物质文化不仅承载着学校各项教学、活动的开展,更是一座无声的课堂,有着独特的育人功能。加强物质文化建设,关键要不断优化校园环境。

首先要将社会主义核心價值观的价值理念渗透到学校的标志性建筑之中,[4](P.109)如图书馆、主题教学楼、校史馆等,激发师生的自信心和荣誉感,激发其建功立业的决心。其次,打造能够突出学校办学特点的特色建筑,学校特色既是学校的文化传承,也是学校的独特魅力所在,特色建筑能够强化学生专业归属感,更是最能体现学校精神文化的物质载体,不断优化提升物质建筑的文化品位,从而拓展校园精神文化的物质内涵,这是手段而不是目的。最后,加强校园物质文化建设的宣传,着力搞好校史馆、纪念碑、道路、教学楼名称等宣传性建筑,挖掘其中的人文价值,更好地发挥物质文化的精神育人功能。

(五)加强网络文化建设,营造优良氛围

根据中文互联网数据咨询中心《第3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 截至2016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7.10亿,其中,网民以10-39岁群体为主,占整体的74.7%,在这之中20-29岁年龄段的网民占比最高,达30.4%,网民中学生群体占比仍然最高为25.1%。[5]由此可以看出,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已经成为深入影响师生学习、生活各个方面的“第三课堂”,俨然已经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崭新阵地,因此,学校在进行校园文化建设时要不断提升校园网络平台的科学性,规范性,着力加强校网络平台的思想性、教育性,营造优良的网络氛围。

第一,加强网络平台建设。注重网络硬件建设,也要针对学校师生的特点和需求,开发吸引力强、影响力大的软件,大力开发核心价值观等理论传播网站,有效融入核心价值观的元素。第二,丰富网络文化内容。不断探索马克思主义理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形式新方法,提高网络中意识形态和人文素养教材的趣味性。充分利用“互联网+”的契机,在满足广大师生的吃穿住用行等基本生活用网需求以外,注重关注网络信息交流,深化网络正能量对大家日常的影响。第三,完善网络管理机制。选拔政治立场坚定、思想觉悟高、业务水平过硬的网络管理人员,制定合理的网络行为规范,及时加强网络监管,实现网络舆情的及时、有效引导。

参考文献:

[1]胡伯项,李江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校 园文化建设论析[J].教学与研究,2017,(4).

[2]白炳贵,杜友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大学 校园文化建设路径探研[J].青海社会科学,2012,(2).

[3]赵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职校园文化建设 的进路思考[J],职教论坛,2014,(29).

[4]龙晓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职院校校园文 化建设的途径探析[J].新西部,2015,(26).

[5]第3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

http://cnnic.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1608/

t2016083_54392.htm.

[责任编辑:马雅兰]

作者:杜娟

上一篇:稻作农业研究论文下一篇:辅导员师德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