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考核论文

2022-04-25

摘要:《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颁布,为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的改革指出了明确的方向。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改革应遵循加强综合性、注重实践性、突出创新性、强调基础性等原则。课程的开发应形成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以“增强体质”为教学中心的课程目标,建立“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体系,建立以“评价多元化”为主线的综合课程评价体系。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考核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考核论文 篇1:

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融合探析

摘  要  教育教学的重心不能单纯放在文化知识、专业技能等方面,更要重视学生思想品质、精神素养和行为意识的养成,以此才能为学生后期的成长和发展奠定基石。基于此,现代教育需要将思政教育合理有效融入其他教学课程中,从而使学生在文化学习的过程中既能掌握知识和技能,又能形成适应自身及社会发展的品格和思想。为此,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中,教师应该深入探讨体育教学中适合融入思政教育的契合点,并且不断强化对思政教育的重视度和支持度,旨在为大学生创建出适合全面发展和思想提升的受教环境。本文就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的有效融合展开了详细分析,并提出了相关策略,以期与广大高校体育教学工作者分享和交流。

关键词  高校教育  体育教学  思政教育  融合教学

当前普通高校教育中不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对文化知识和专业技术较为重视,反而有意忽视了思想政治方面的教育和学习。这就导致普通高校在教育中出现德育漏洞和缺失,最终影响了学生精神素养和道德品质的发展。因此,高校公共体育课程为保障学生的全面发展,需要重视思政教育在体育课程中的有效融合,这就要求体育教师充分发挥出教学组织者、设计者、研究者的作用,通过合理的教学模式、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等要素,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成功的植入体育课程,从而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最终强化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的能力。

一、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融合的必要性

(一)弥补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的德育缺陷

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程在教学目标上涵盖了5个领域,但是就当前大多数普通高校体育教学而言,却体现出了重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轻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的特点。而后两者就直接关系学生的道德思想和精神素养,这就意味着高校体育课程在德育教育方面存在漏洞[1]。然而,将思政教育与体育课程相互融合则能够有效弥补体育教学中的缺陷,如此一来便可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同時还可以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及健康。由此可见,公共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有机融合,对改进高校课程完善教学起到了重要意义。

(二)弥补高校教育中的德育教育缺陷

高校教育是为社会培养专业型、复合型和素质型人才的关键途径。所以高校普遍对专业教学、技能教学、文化教学较为重视,但是却对学生的思想品质、道德精神方面的教育有所缺失,尤其是在德育教学方向、理念和方式等层面更是体现出了不适应、不科学及不合理的问题[2]。首先,有些高校在思政教育方面形成了重理论轻实践的特点,以及在思政教育中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最终影响了德育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其次,高校在德育教育中只有思政教师比较重视思政教育,而其他课程教师则呈现出“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这就导致大量优秀的思政教育资源被浪费和抛弃。最后,高校思政教育中没有建立系统的评价体系,使得教师和学生对德育教育和学习缺少重视和支持。通过上述内容分析能够发现普通高校在德育教育上存在缺陷,极大影响了学生道德思想和精神素养的发展。为此公共体育课程中融入思政教育具有一定的必要性,其不仅可以有效利用教育资源弥补高校在德育教育上的缺失,还可以成功强化德育教育的有效性和科学性。

二、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融合中存在的问题

现阶段,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程中虽然开始重视思政教育,但是在此过程中仍然存在诸多问题,继而严重影响了融合教育的实质性效果。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第一,两者融合的形式存在分离性和滞后性。有些公共体育课程教师在实施教学过程中,虽然能够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引导,但是却呈现出德育教育和体育教学无法适配的问题,如此一来不仅会影响体育教学本身的效果,还会使思政教育失去应有的作用[3]。第二,两者融合教育的方式过于单一和枯燥。例如,在开展体育教学活动中,教师通常会采用理论灌输的方式实现德育教育,长此以往会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最终导致公共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融合趋于失败。为此,高校公共体育课程中教师必须重视融入思政教育的形式、方式和内容,从而才能保障学生在体育课程中既能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又能形成大学生应该具备的精神素养和道德品质。

三、体育中蕴含的丰富德育资源

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的有机融合需要寻找融合的契机和突破口,这就需要高校体育教师寻找体育教学中的德育资源,并设计和研究适合于大学生的融合教育形式、方法和内容,以此为学生营造出高效、适应及科学的德育学习环境。下面将从德意志品质、规则意识和团队合作意识三个层面,展开了相关分析和研讨。

(一)意志力品质

体育课程具有一定的实践性,需要学生在参与体育锻炼的过程中付出体力、精力,尤其是一些强度较大的体育运动项目,如长跑、短跑等项目对学生的毅力和耐力构成了巨大挑战。基于此,体育教学中所含有的意志力完全可以被用作德育教育内容,如此一来便可帮助学生养成持之以恒、坚持不懈、不言放弃的优秀品质[4]。例如,在开展长跑体育项目教学活动中,教师不仅需要教授学生长跑的技巧和要领,还要借此机会实施系统的德育教育,如要求学生必须完成本次长跑任务,无论用时多久、无论以何种形式长跑都要到达长跑终点。在此过程中学生即使体力趋于透支的边缘也会咬紧牙关坚持到底,而当学生成功达到终点后不仅可以感受到坚持的可贵,还能够在身体素质上有所提升,最终实现精神品质的养成及发展目标。

(二)规则意识

规则是体育运动项目中的关键要素,同时也是德育教育的重要资源,主要是由于学生在参与竞技体育项目中必须以规则时刻约束自身的行为和思想,这对于大学生形成遵纪守法的品质素养起到了促进作用。基于此,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程中,教师需要将规则意识视为德育教育的载体,并研究和创新两者融合教育的形式和方法,最终实现体育教学和德育教育的完美融合。

(三)团队合作意识

体育运动中团队合作意识也是不可或缺的一大要素。而合作共赢、团结互助更是大学生需要养成的基本素养与品质,这就意味着团队合作意识是一种宝贵的德育教育资源。为此,普通大学公共体育课程教学需要将团队合作意识作为实施德育教育的出发点和突破口,从而为学生营造出适合且高效的体育学习和德育发展的良好环境[5]。例如,在开展长跑体育项目教学中,学生在比赛的前半程体现出了激烈的竞争性,但是当来到比赛的后半程时,很多学生会出现力竭、体力不支等情况,甚至有些学生出现了跌跌撞撞的表现,此时教师不要采取干涉措施,而是要密切观察学生的动态,当发现身体素质强的学生帮扶体力差的学生时,教师可以在场边对学生给予表扬和赞赏,以此认可和鼓励学生帮扶队友的精神和行为。与此同时,在长跑比赛结束后,教师需要针对本次教学进行评价和总结,重點应该放在团队合作意识上,如“胜负对于体育竞技比赛而言虽然十分重要,但是请同学们不要忘记更为可贵的应该是体育精神和品质,某某同学在比赛中甘愿放弃比赛名次,选择去帮助队友完成比赛,这样团结互助、合作共赢的精神值得大家学习和发扬”。由此可见,合理科学的寻找及应用体育课程教学中的德育教育资源能够成功实现体育教学和思政教育的融合,并有效强化德育教育的质量及效率。

四、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融合的有效策略

(一)强化体育教师对德育教育的重视度

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开展者,其教育教学的思想意识和观念直接影响教学的方式和目标,所以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的有机融合,必须及时更新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思想,以此使教师从思想上认识到思政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及认识到体育教学和思政教育融合的优势和价值[6]。首先,组织体育教学开展体育课程教研工作,探讨思政教育和体育教学的关系,分析体育教学中融入思政教育的价值,从而转变体育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思想。其次,高校管理层要发挥出自身的引导作用,可以将思政教育与课程教学的有效融合,设为教师考核的重要内容,一来激励教师快速完成教学与思政教育的融入,二来强化教师对思政教育的重视度和支持度。

(二)组建高质量的师资队伍

教师是教育领域中的宝贵资源,更是影响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所以普通高校要想实现公共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的有机融合,首要任务就是组建一支高质量、高水平的师资队伍。首先,对体育教师的专业知识、技能提出具体的要求,确保体育教师能够有效开展课程教学活动,以及确保教师能够挖掘出体育课程中的德育教育资源。其次,重视强化体育教师的执教能力。很多体育教师在体育专业知识和技能上无可挑剔,但是在教学方式和教学设计等方面存在不足,从而无法保证实践教学的效果,还会影响思政教育和体育课程融合的有效性、科学性与适应性,所以强化教师的执教能力尤为重要。基于此,高校需要定期组织体育教师进行培训,继而为体育教学融合思政教育提供有力支撑。

五、结语

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教育的重要内容,更是大学生养成适应自身及社会发展品质和精神的关键途径,所以高校需要重视思政教育的全面性、立体化和科学性。为此,本文立足于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的有机融合,进行了详细全面地分析和研究,希望可以对高校教育发展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王亚军.高职公共体育课开展课程思政的现状分析[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21,29(11):41+58.

[2]时光,袁红.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思政同向育人研究[J].大庆社会科学,2021(05):143-146.

[3]黄江鸿.大学公共体育中开展素质拓展的策略研究[J].文体用品与科技,2021(20):156-158.

[4]郭立亚,黄丽.新时代我国高校体育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关键任务与实施路径[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21,44(09):105-113.

[5]王浩,袁红,冯洪恩.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实施课程思政同向育人研究[J].昌吉学院学报,2021(04):95-98.

[6]张玉金.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思政的融入机理与实践路径研究[J].尚舞,2021(16):126-127.

作者:谭雅文

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考核论文 篇2:

新《标准》下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改革的探讨

摘 要:《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颁布,为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的改革指出了明确的方向。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改革应遵循加强综合性、注重实践性、突出创新性、强调基础性等原则。课程的开发应形成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以“增强体质”为教学中心的课程目标,建立“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体系,建立以“评价多元化”为主线的综合课程评价体系。

关键词:公共体育;课程体系;改革;发展

文献标志码:A

学校体育教学是提高学生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然而原《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试行方案)》对体育教学改革的错误导向在很大程度上成为近年来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下降的原因之一。在发现《试行标准》的诸多不足后,教育部和体育总局于2007年4月颁布了《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以下简称“新《标准》”),要求学校全面贯彻实施,作为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切入点和突破口。新《标准》的指导思想是贯彻落实健康第一,切实加强体育工作,促进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提高体质健康水平。那么如何通过改革来改变目前普通高校陈旧的或存在问题的公共体育(以下简称“公体”)课,使体育教学在提高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方面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实现普通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终身体育接轨,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普通高校公体课程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1.教学指导思想方面

《试行标准》对普通高校公体课教学指导思想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使体育教学实践更加迷茫。测试项目与体育教学内容的脱节,以及评价标准的不合理,进一步强化了当时一些被后来证明需要纠正的体育教育指导思想。如“快乐体育”对学校体育的指导地位,也使教师对“健康第一”产生了许多曲解,如认为现代的学校体育不必太注重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等。教学指导思想的迷惘,进而导致普通高校公体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组织和教学评价体系的不合理等问题。如在普通高校公体课程教学过程中过分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而忽视学生吃苦耐劳精神的培养,过分强调体育能力培养而忽视身体素质练习与运动技能学习,教学手段滥用、缺乏营养知识和心理健康教育,等等。

2.课程目标方面

我国体育教育受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公体课程目标的问题较多,主要表现在:1)课程目标过于笼统。学校体育的目标都是在我国学校素质教育全面育人的指导思想下形成的统一目标,没有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与学生的需求而设定。2)目标制定的指导思想受应试教育的束缚,观念陈旧、滞后。3)体育教育总是片面强调传统体育知识技能的学习,忽略了对学生情感领域的关注。4)大部分学生最终没有形成终身健身的意识、习惯,其鍛炼能力、社会生存和适应能力也没有得到发展。

3.课程设置方面

近几年,我国大部分普通高校公体课的教学内容已经做出了改革,但从总体上看,这些改革还只是局部的和有限的。各学校之间的差距较大,多数院校在原有教材的基础上增加几个选项内容,理论课和保健课还只存在于教学大纲中,原有的格局并没有被打破。以既让学生掌握运动技术技能、增强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又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为目标的课程体系尚没有真正形成。

4.课程实施方面

传统的普通高校公体课的教学方法,普遍都是只注重教师的“教”,而忽略了学生的“学”。体育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学方法单一,课堂组织多年来一直严格按照“讲解—示范—练习”的模式进行教学,显得机械、呆板,学生缺乏主动性,公体课缺乏生机。因此,学生很少积极主动地用脑去思考,更谈不上创新能力的培养。

5.课程评价方面

现有的普通高校公体课程考核存在的主要问题有:1)就评价的内容而言,显得单一。公体课的考核标准仍未摆脱以竞技体育为主的单一的评价模式,局限于学生体能和运动技能的评定,忽视了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积极性、学习的进步性等多方面的评定。2)就评价方法而言,教师评价存在弊端,忽视了最了解学生学习情况的学生本人的评价。终结性评价在整个评价体系中仍然占有很大的比例,缺乏对过程的评估,即对学生通过锻炼后的进步情况的评估。3)就评价的标准而言,现在所采用的依然是一般的标准评价。一般的标准评价是以统一的标准衡量所有的学生,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忽视了教学过程中学生所表现出来的自身提高幅度和努力的程度,没有起到促进教学和激发学生的作用。4)就评价的结果而言,由于上述评价内容、评价标准、评价方法上存在的各种弊端和不合理性,导致了评价结果的不准确、不公平。

二、普通高校公体课程改革应遵循的原则

1.加强改革的综合性

普通高校公体课程的改革要反映体育学科的发展、社会的需求和学生的需要。另外,公体课程的形式不仅要重视显性的教学,更要加强隐性课程的训练。比如,体育锻炼中的人际关系等,体育学科教育中,健康知识、医学知识以及方法和手段运用方面应适当扩大比重。

2.注重改革的实践性

培养学生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新世纪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基本要求。作为毕业生应该是一名能够较好适应社会的独立健康生活的人。他们应该能够掌握基本的健身方法和运动技能,了解基本医疗常识和必要的急救措施,能够运用所学运动知识指导日常健身活动,能够在运动中得到乐趣,保持良好的运动兴趣以及健康的体魄。

3.突出改革的创新性

公体课程体系本身就是一种创新,其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更需要创新。公体课程的改革,要密切联系学生身心发展特点,这是教材创新的关键。要培育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有创新的教师,体育教师的创新重点应该是教学方法、手段和全面的医疗健康知识,并具有良好的操作示范能力,这是对体育教师的基本要求。

4.强调改革的基础性

公体课程的设置,从基础理论到基本技能,都要遵循“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与人相处、学会生存”的教学目标。公体课程的教学,就是让学生掌握基本健康知识、医学常识和体育基础理论,使学生掌握基本体育常识和基本运动技能,让学生能够进行自我锻炼,学会良好的体育生活方式,如运动中常见的生理反应及处理、常见的急救措施;了解奥运知识、中国体育发展史,以及体育教学实践和健身锻炼的正确方法。

三、普通高校公体课程的开发

1.形成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以“增强体质”为教学中心的课程目标

公体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增强体质、增进身体健康和提高体育素养。这一目标表明了学校体育“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增强体质依然是我国学校体育的主要目标之一。普通高校的公体课程改革要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充分发挥学校体育的健身功能,开展切实有效的体育教学与课外体育活动,努力使学生掌握体育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健全的人格,成为新时期所需要的具有竞争实力的人才。

2.建立“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体系

公体课程设置要以学生为中心,根据学生的身体发展水平、个性特征、兴趣和需要,合理地进行课程设置。在项目的选择上,开展一些比较时尚、流行的课程,如瑜伽、定向运动、攀岩等。此外,课程设置还应考虑其实用价值,强调通过公体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有对社会的适应能力。此外,体育理论知识必不可少,理论课的内容不仅是某些项目的技术知识,还应包括应用项目进行健身的知识和方法、项目的历史渊源与传统习惯、比赛规则和裁判法、体育保健康复等。

3.建立以“评价多元化”为主线的综合课程评价体系

(1)对学生的评价

公体课程对学生的评价应把握“评价多元化”这一主线,建立综合评价体系,将评价分为阶段性评价和期末评价两部分。笔者认为,公体课程评价体系应有以下主要特点:1)改变以往期末评价长期占主导地位的现象,加大阶段性评价的比重。2)期末评价分为身体素质、专项素质和项目技术评定。由于基础身体素质受学生的先天性条件限制过多,因此身体素质应以相对评价为主。3)专项素质和技术评定可由各专项教师根据专项的特点和学生的情况自定。4)阶段性评价分为考勤、平时课堂表现和平时课外体育锻炼三部分。评价体系加大了学生的平时课堂表现和出勤考评评价的比重,将学生的出勤情况、上课的认真程度、积极性与刻苦性以及学生的进步程度纳入评价体系,特别注重学生通过学习和锻炼后的进步情况。5)重视对学生进步情况的评价。教师根据各专项特点在每一学期的学期开始、学期中、学期末对学生进行三次身体素质、专项素质和技术评定,评定的具体内容由各专项教师自定。

(2)对教师的评价

公体课程改革的实行,必将改变教师原有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等。这对于广大的教师来说,必然会增加许多额外的工作量,也要求教师不断地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科研水平和综合素质。教师的“教”的成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是公体课程改革目标实现的基础和前提条件。因此,我们必须对教师建立相应的评价体系和评价标准。对教师的评价应分为两个层面,一是教师的教学水平与能力的评价,包括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设计、教学管理、具体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创新等方面;二是教师的综合素质的评价,包括教师的职业道德、科研能力、知识结构和专业业务水平等。可以在教师内部成立评估小组,制定具体评价标准和表格,采用教师自评、互评和学生意见反馈等方式进行评价。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体育总局,等.《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解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2]崔伟.构建普通高等院校公體课程内容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1).

[3]高原.高师公体健康课程体系与内容改革探讨[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6(5).

[4]韩素梅.关于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改革及发展的研究[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3(2).

[5]常言珍.普通高校体育教材体系构建的对策研究[J].安徽体育科技,2006(4).

[6]曲宗湖,顾渊彦.大学公体课程改革[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

[7]李建军.新课程的学校体育评价[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责任编辑:张 华〕

作者:向良平 王樱桃 黄 惠 钟 楠 梁旭鹏

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考核论文 篇3:

2+1+X考核模式的可行性研究

【摘要】文章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据分析法等方法对淮安市部分高校的在校学生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这部分高校在体育考核上存在很大问题,现行考核内容和形式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

【关键词】高校体育;考核模式;学生需求

体育考核是学校体育的一个重要环节,但是一直以来,传统的体育教学和考核模式,影响着我国学校体育在社会功能中的积极作用,应试教育严重的影响着学校体育这一方净土。直到今天,学校体育在很大的范围内还没有能够摆脱这种应试教育的阴影。调查显示,我国青少年身体素质连续多年下滑,特别是耐力素质连续20年下滑,另一方面我国人才培养的目标越来越明确,培养全面发展的、健康的知识型人才,是我国高校的首要目标。如何从多方面着手,积极地提高我国青少年身体素质情况是我国目前高校体育的主要问题。

一、 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淮安市部分高校,907位在校大学生

(二)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法。针对在校大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了调查问卷,共发放问卷907份,收回问卷887份,回收率97.7%,有效问卷858份,有效率96.7%,问卷情况统计见表1

表1:调查对象比例分析

2.文献资料法。利用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搜集相关的资料,利用网络电子图书馆参阅了相关论文40多篇。

3.数理统计法。本文在数据处理中利用SPSS统计软件,对所收集的数据进行了数理分析,为本文的数据支持提供保证。

二、结果与分析

(一)高校现行体育考核模式的调查分析

我国高校体育考核模式长时间以来影响着学校体育真正社会价值的体现,学校组织体育考核和体育教学的目的不外乎以下三个方面1、促进学习者积极的参与教学过程,追求教学的有效性。2、遵循教学步骤、程序的明晰性和教学考核的可操作性。3、强调教学过程的理论知识和先进性。而在调查结果中我们发现在858位同学中只有36人对目前的体育考核态度满意占总人数的4.2%,对目前体育考核的方式和内容不满意的总共有690人,占总人数的80.4%,由此可见目前的体育考核模式不能促进学习者积极的参与,很多同学对体育考核仍然以应试教育的态度来面对,不利于学校体育的开展。我们不得不承认,在目前的体育考核中还存在很大成分是属于“重结果、轻过程,重原则、轻实际”的,所以我们必须采取能够切实加强和提高目前大学生身体情况的体育项目,采用符合现实情况的教学和考核模式。

另一方面,学生身体素质连续下滑,多项身体素质处于完全失衡状态发展,比如耐力素质等。学校体育必须采取响应的措施,积极的提高在校大学生的素质弱项,促进学生的身体素质全面发展。

(二)2+1+X考核模式的可行性分析

2+1+X考核模式中,“2”指的是两项高校体育课必考项目,本文两项必考项目为长跑和体育理论测试。“1”指的是在校大学生最欢迎的体育内容中的任选项目,据本文调查数据显示,主要选择项为球类项目。“X”指的是为了促进在校大学生身体的全面发展,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开设的体育考核项目,包括学生的灵敏素质、柔韧素质、力量素质、速度素质等

1.耐力素质是我国目前青少年急需提高的身体素质

根据2005年全国青少年身体素质调查结果显示,目前我国青少年的耐力素质连续20年下滑,在对淮安市部分高校青少年的调查结果中也体现出了一些问题,具体见表2

表2 :身体素质结果分析

表2显示,在接受调查的858为在校大学生中只有88为同学认为耐力是自己的强项,占总人数的10.3%,选择没有强项的占比例最高,总共有228位同学,占26.8%。调查结果表明,在校大学生的耐力素质是处于有待提高状态,这与我国在全国青少年身体素质调查中的结果相似。

在进行了另一项调查中又显示出,耐力素质的练习项目不受同学们欢迎,如:在同学们最喜欢的体育项目调查中发现,858人当中只有7为同学认为长跑是自己喜欢的体育项目,仅占调查人数的0.8%,比例之小让人担忧。为了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积极提高学生耐力素质,我们必須在学校体育考核中设置耐力素质项目,长跑作为操作性最容易的项目应该成为首选。

2.体育理论考核是实现体育社会价值的重要途径

体育知识作为当今社会最为流行的话题,也成为我们在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节目和体育信息也非常受欢迎,但是大部分的群众和同学在体育知识量和信息量的不足,成为明显的问题。调查的部分高校结果具体见表3

表3:体育信息量调查结果情况

表3清楚的显示,在接受调查的858名大学生中只有30人认为自己的体育信息量是充足的,还有642名同学认为自己的体育知识和信息量比较缺乏和严重缺乏。为了更好的让体育知识和信息成为我们日常交流和聊天的工具,我们加强学校体育课的体育理论课,同时加强体育理论的考试和考核,将会积极的改善体育知识量和信息量不足的现状。

同时通过调查我们还发现,体育课在同学们对体育知识和信息的了解和掌握上并没有发挥其积极的作用,具体见表4

表4 :体育信息获得途径情况

在调查的学生当中只有144人认为自身的体育信息和知识主要来自于体育课,仅占到调查人数的16.7%,而最多的是通过看电视获得自身所掌握的体育知识和信息,占了调查人数的 49%,这也反映了一点,那就是体育节目在同学们的日常消遣和娱乐中占了相当了比例,这为同学们掌握和学习更多的体育知识作了保证。但是也反映了,我们在学校体育课中的不足,即学校体育课所涉及的体育理论知识和体育常识知识还有欠缺。

3. 开设和考核同学们喜欢的体育项目将极大地提高同学们的体育兴趣

在对同学们的调查问卷中我们发现,同学们对现在高校中采用的体育考核内容和方法都表现出了比较明显的不满情绪,这严重影响同学们在体育课和课外体育锻炼中的积极性,具体调查情况见表5和表6

表5:同学们对目前体育考核问题上的态度

表5和表6很明显地反映出了,同学们对目前高校体育考核存在着不满情绪,在考核内容的倾向上也表现出了惊人的统一,其中有65%的同学选择考核自己喜欢的体育项目,从表7中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出,同学们喜欢的项目相对集中在了球类项目当中。

表7:喜欢的体育项目分析

所以开设有选择性的球类项目考核,将大大地带动同学对考核态度问题。

4.保证同学们身体素质的全面发展是培养社会注意合格人才的必须条件

通过对同学们体育课和课外体育活动的目的调查发现,不论是哪种体育活动,同学们参与的主要目的是提高身体素质,其中在回答体育课的主要目的时有450人认为参加学校体育课的主要目的是提高身体素质,占总人数52.4%,在回答,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主要目的时,有384人认为参加课外体育活动是为了提高身体素质。由此可见,大部分同学对体育在身体素质提高方面的功能是都能认同的。大学生在体育方面的认识,对学校体育的开展及改革等提供有利的条件。

为了让同学们能够适应激烈的社会竞争,提供同学们健康的身体条件,学校体育课必须在加强同学们普遍弱项和普遍喜欢的体育项目上花时间,同时我们还要从全面发展的角度出发,提高同学们力量、柔韧、速度、灵敏等身体素质。积极开设和考核相关身体素质的高校体育内容。

三、意见和建议

我们积极倡导“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50年,幸福生活一辈子”,可见良好的身体条件是工作的前提,为了适应现代社会的激烈竞争,当代大学生必须保证身体素质的全面发展。学校体育是培养健康知识性人才的重要环节,为了避免大学生的身体素质连续下滑趋势,采取积极的体育教学和考核的改革势在必行。一方面要积极的提高现代大学生普遍弱项,同时要保证他们身体素质的全面提高,改观在校学生对学校体育的态度和观点,对学校体育社会功能和价值的实现具有实际性意义。

【参考文献】

[1]李伟胜.开放教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

[2]王林.“三联互动”高校体育教学模式探悉[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6,(1).

[3]黄小隶.改革高校体育考核促进素质教育[J].井冈山医专学报,2006,(1).

[4]邵建国.普通高校体育考核改革探讨[J].南通工学院学报,2001,(3).

[5]罗星海.高职公共体育课程考试考核模式与实践效果[J].教学研究,2006,(2).

[6]费雅洁.以学生为主体考核方法的研究与探索[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2006,(10).

【作者简介】公为刚(1979-),男,山东临沂人,供职于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社会体育。

作者:公为刚

上一篇:交互式一体机课堂教学论文下一篇:医院预算内部控制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