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体育论文范文

2022-05-09

想必大家在写论文的时候都会遇到烦恼,小编特意整理了一些《公共体育论文范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摘要:学校体育是国家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普及体育技能的重要阶段;公共体育是满足人们业余生活的重要手段,是国民医疗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在时间、因果关系上存在着一定的连续性、互动性,学校体育普及效果好,公共体育服务就会获得更好的发展空间;公共体育服务普及范围广泛,就会促进学校体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第一篇:公共体育论文范文

高校公共体育课中怎样预防体育意外伤害

摘 要:本文通过对高校公共体育课体育意外伤害类型及成因的分析,提出相应的防范措施,包括合理设置运动项目、检修改善体育器物、加强心理预防教育和医务监督、提高体育教师教学管理能力、建立完善安全保障制度等,并探讨了高校体育意外伤害的处理与责任的认定,认为在学校无过错的情况下,不应该承担责任,其风险应由社会保险和社会保障来承担。

关键词:高校 公共体育课 体育意外伤害

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指导思想,高校公共体育课更要注意学生身体、心理、社会适应等各方面的健康发展,但是随着学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体育教学经费投入相对不足,学校体育场地、设施缺乏、器械陈旧等以及课内外活动和锻炼的学生人数越来越多。高校体育课中的意外伤害日渐增多,如何处理和防范这类事故,已经成为学校、家庭和社会都极为关注的重要问题。

1.高校公共体育课体育意外伤害的类型及成因

学校体育意外伤害是指因在学校体育教学、课外活动、运动训练、体育竞赛中发生的肢体残疾、组织器官功能障碍及其他影响人身健康的损害。专家学者们从不同的视角分析高校公共体育课中造成学生体育意外伤害的原因及类型:(1)由于运动场地、体育设施,器械等器物造成的体育意外伤害;(2)由于学校管理和体育项目设置等不善造成的体育意外伤害;(3)由于教师的不当教育行为造成的体育意外伤害;(4)由于学生自身因没有遵循运动技能规律或遵守组织纪律造成的体育意外伤害;(5)由于体育运动本身就存在一定的危险性(例如篮球、足球、长跑等竞争性、对抗性很强)造成的体育意外伤害;(6)由于医务监督不力,学生身体素质差、自我保护能力差等等造成的体育意外伤害。

2.高校公共体育课体育意外伤害的防范措施

针对高校公共体育课中造成体育意外伤害的原因及类型分析,本文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2.1合理设置高校公共体育课的运动项目

根据目前高校公共体育教育的课程理念和体育活动项目的特点,可以不将标枪、铁饼、铅球等传统体育项目作为体育课教材内容;新兴探险体育活动的开展(例如攀岩、定向越野跑等)要慎重,必须要有具体的安全与保障措施;时尚流行体育的项目开展(例如滚轴溜冰、拉丁舞等)要注意其运动本身的危险性;游泳是广大大学生喜爱的一项运动项目,但又是一项安全隐患较大的运动项目,大学生在校游泳溺死事件时有发生,开展游泳教学和游泳活动要特别加强安全保障工作。

2.2加强体育场地、器材、设施等器物的检修与改善

体育教师和体育馆工作人员要加强体育活动中心的安全管理,认真履行职责,定期检查维修体育设施(如铁网围栏、篮球架、足球架、排球架、健身器材、单双杠、电器开关、吊顶天花板等),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并及时处理,消除隐患。严禁携带易燃易爆物品进入体育中心,及时清理易燃杂物,定期检修电器线路,杜绝火灾隐患,定期更换灭火器,检查消防栓等设施,保证防火通道的畅通,同时要力争有关方面加大对学校体育教学的资金投入,不断完善学校体育教学的场馆,更新体育器材和设施,提高器材使用的安全系数,为体育教学和学生课余体育活动营造一个安全舒适的环境,这样有利于保证师生正常的体育课堂活动,防范体育意外伤害的发生和提高教学质量。

2.3加强体育意外伤害事故预防心理教育和医务监督

从事故预防心理学角度分析,事故预防是有规律可循的:造成的体育意外伤害责任事故中多数是由心理素质和当时心理状态原因造成的,习惯上称之为“思想麻痹”。因此,加强事故预防的心理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医务监督(自我监督)的内容包括主观感觉和客观检查:A.精神状态,B.自我感觉,C.睡眠,D.饮食,E.排汗量,F.心率,G.体重,H.肺活量,I.血压、心电图,J.锻炼情况及成绩,K.其他记录,如缺席情况、受伤情况、中断运动时间和气象条件、身体状况等,L.运动实效评语。结合各种体育项目的特点及锻炼情况,应根据不同年龄、性别、性格、兴趣与爱好、基础等各种不同情况,把安全防范自救等知识让大学生有所了解。例如患有高血压则不宜进行大强度大运动量的静力、憋气的力量性练习,患有心肌缺血、心悸、心律不齐或确诊患有心脏病者则不宜举重、拔河等高强度对抗练习。

2.4提高体育教师教学管理能力

高校体育教师在对大学生进行体育课堂教学时要注意:(1)教师在设计体育课程时,对于教材、教具、器材及设备的选择应适当,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身体状况充分了解;(2)要求学生遵守教学秩序和游戏及比赛规则;(3)教师在体育课时应安排足够的热身运动,学生应认真执行;(4)教师应明确清楚地强调运动技巧及技术,及时纠正错误动作;(5)教师应因材施教,学生应根据自己的能力参与;(6)教学活动中避免大学生出现过度疲劳。

2.5建立和完善安全保障的相关制度

根据现有的法律法规制定出对学校和体育教师的权利及义务的范围,对高校公共体育课伤害事故的责任认定和责任追究、法律救济等做出明确的、具体的界定,确保高校公共体育课伤害事故能够得到有效的防范,以及在出现事故之后的处理程序有法规可以遵循。高校公共体育课伤害事故的预防与管理的制度建设方面,应当着力引入先进的管理理念,构建高效实用的管理运行机制,例如国外已被普遍采用的风险管理体制。

3.高校公共体育课体育意外伤害的处理

体育意外伤害事故一旦发生,如果处理不当,学校及体育教师或学生的合法权利就可能会受到损害,给学校体育工作带来负面影响,不利于学校体育工作的健康发展。因此,在发生体育教学伤害事故之后,学校应采取必要的救助措施及时终止或减少伤害发展。

3.1积极采取相应的医疗救护措施

要针对受伤者的不同部位及症状来采取相应的医疗救护措施,有条件的学校应当由学校的专业医务人员来实施。对于重大体育意外伤害,为了使某些损伤能够得到及时的鉴别和救治,应送当地医院进行治疗和处理。

3.2体育意外伤害事故的责任追究处理

责任追究处理是针对主体所处法律地位及应承担的法律责任进行处理的方式,涉及有关教育法规和国家法律知识及理论。按照《教育法》的规定,学校对于在校学生应当承担教育、管理、指导和保护的职责。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106条第一款、第二款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第160条的规定,学校对在校学生的伤害事故不应该承担无过错责任或者公平责任,仅承担过错责任。教育部出台的《学生伤害事故管理办法》对学校体育意外事故管理做出了较为具体的规定。学生伤害事故的责任主体主要有学校责任、学生与监护人的责任、第三方责任。在责任方式上,主要有刑事责任、民事责任和行政责任三类。对于作为和不作为地导致学生伤害事故发生的行为主体,都可能涉及这三类法律责任的承担。其中的第四条、第五条规定:“学校的举办者应当提供符合安全标准的校舍、场地、其他教育教学设施和生活设施。”“学校应对在校学生进行必要的安全教育和自护自救教育,应当按照规定,建立健全安全制度,采取相应的措施,消除教育教学环境中存在的安全隐患。”(第5条)“学校有条件的,应当依据保险法的有关规定,参加学校责任保险。教育行政部门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鼓励学生参加学校责任保险。提倡学生自愿参加意外伤害保险。”(第31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或者学校举办者有条件的,可以通过设立学生伤害赔偿准备金等形式。”(第30条)这些为我们处理高校公共体育课伤害事故提供了法律依据。

参考文献:

[1]张晓波.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的防范与处理[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3,6.

[2]白莉.关于学校体育伤害事故处理的若干法律问题的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3,(5).

[3]支学干.高校公共体育课安全伤害事故的防范与处理[J].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8.

作者:金宏伟

第二篇:学校体育与公共体育服务互动研究

摘要:学校体育是国家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普及体育技能的重要阶段;公共体育是满足人们业余生活的重要手段,是国民医疗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在时间、因果关系上存在着一定的连续性、互动性,学校体育普及效果好,公共体育服务就会获得更好的发展空间;公共体育服务普及范围广泛,就会促进学校体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因此,充分认识两者间的互相关系,进行深入的互动性研究,是学校体育与公共体育服务更好发展的必要工作。

关键词:学校体育;公共体育服务;互动性

文献标志码:A

学校体育因其处于教育初级阶段,覆盖面几乎达到适龄人群的百分之百,所以其重要性,在公民接受体育教育过程中是其他阶段体育教育无法比拟的。建设一个法制化、科学化、社会化、产业化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满足群众对业余文化生活的需求和不断扩大的体育群体。学校体育与公共体育的协同发展,既是学校体育发展完善过程中的问题,又是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中的重要问题,两者之间既相互渗透,又相互独立。探析两者间的辩证关系,协调发展两者的关系,是我国学校体育教育改革和公共体育建设的重要研究方向。

一、青少年身体素质下降的现实

青少年的身体健康是公共体育服务事业重要内容。关于青少年体质健康下降的报道已经多次见于报端,其结论是“我国青少年的体质健康呈下降趋势,要求学校与社会从各方面进行基础性建设、教育工作”。

学校体育作为学校教育基本组成部分,是保障、提高学生身体健康的重要手段,所以学校体育工作的发展,也制约着社会的和谐发展。在1995年,国家颁布了《全民健身计划纲要》,面向全体公民,重点是青少年与儿童。尽管这样,我国青少年的体质健康现状仍是很不乐观,教育部体卫艺司司长杨贵仁在2006年指出:“从1985年至今,进行了四次全国青少年体质健康普查,普查显示:近20年中国青少年的体质持续下降。”其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导致普通青少年的体力劳动、活动减少;二是目前教育体制、就业观念、就业压力导致学生学业负担过重,学习时间过长,缺少体育活动时问。同时,各大、中、小学为了防范安全事故,严格控制学生在校内的体育锻炼时间、空间、强度等,这些过度的保护与限制行为直接造成了广大青少年的体质健康水平下降。

青少年体育活动的重要性已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公共体育服务改革的进展,应更加重视学生的体育权利。学校体育教育工作的发展应将课内、校外、假期、家庭、社区、社会体育活动连接起来的交点,构建符合国情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这样才能保障青少年成为公共体育服务制度的受益者。学校体育的发展与公共体育服务构建是,满足民生需求的表现,是国家综实力提高到一定阶段的具体表现,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一项基础性工程。

二、公共体育服务与学校体育互动的必然性

在现阶段,我国的基础公共体育设施主要都是由国家投入资金,各级学校建设并使用。随着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社会公共服务系统的完善,劳动、生活自动化程度的提高,生命的意义与价值不断深入人心,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全民健身队伍中,致使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不完善凸显出来。

(一)除学校以外的公共体育资源相对匮乏,严重制约着公共服务体系的发展和完善

学校体育设施资源相对丰富,但是,学校相关管理人员担心因群众在校内进行体育活动,而发生意外情况,所以大都回避此类校园开放。学校设施作为国有资产,应在完善各项管理制度,保证学校正常教学、训练等活动前提下,充分发挥其体育设施资源的优势,向社会开放体育资源,既满足群众的基本体育需求,又避免因资源闲置产生的资源浪费,通过实实在在的公共体育服务基础工作,为完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做出贡献。

(二)通过学校体育资源把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整合

以学校体育资源为基础、家庭为单位、社会为组织,把学校体育资源与社区体育活动有机地整合在一起,形成社区体育依托学校体育资源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可以为促进全民体育健身起到重要意义。第一,学校与社区相互协调、整合、发展,形成了公共体育服务最基础和广泛的发展模型。第二,丰富公共体育服务内容、形式、渠道。学校体育是通过课堂教学、课外兴趣活动等进行体育教育、教学活动;社区主要是通过社区文体活动,小型竞赛等进行公共体育服务活动,如果将学校的体育场馆等硬件资源,体育教师等软件资源与社区的群众资源、社会体育指导员等有机地结合起来,势必可以增加公共体育服务的内容、形式、渠道。只要学校与社区之间相互支持、互动发展,必将构成公共体育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三,我国的公共体育服务一元化供给的格局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公共体育服务的蓬勃发展,因此,应丰富供给多元化格局,挖掘培养可承担公共体育服务的非营利组织,如学校中的学校体育,学校有着充足的人力资源和健全的管理结构,在此基础上发展有偿或低偿服务,开拓公共体育服务新渠道、模式。学校还可配合体育俱乐部、企事业单位承办多种健身活动和体育赛事。所以,各级各类学校具有稳定、庞大的教学资源、人力资源、物质资源是支持公共体育服务走出困境的重要渠道。

(三)学校体育与公共体育服务存在共同的交集

在校学生作为学校体育工作与公共体育服务的交集,所以,两者应该进行有效的合作、互动,是完成各自工作的必然选择,只有这样,才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学校体育对公共体育服务的依赖性

在实际工作中,部分学校体育工作者忽视了社区、家庭体育教育,特别是学生在校外体育活动,这严重影响了体育教育的延续性,也影响了“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贯彻、实施。学校体育教育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具有很强的社会性,学生的体育教育工作不是仅凭学生在校的“每天一小时”,几节体育课就可以满足的,学校体育教育工作要在公共体育的发展的基础上进行完善。

(一)公共体育服务便于学生校外体育活动得到延续

公共体育服务将学生带入真实的社会体育中,这与学校的体育活动有着明显的差异,学校体育教育在实施过程中更加注意过程中的安全性、激烈性、原则性等,公共体育在这些方面是相比逊色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在各个时间,接纳各种社会人群,进行各项体育活动,所以在提供服务的过程中会具有一定的灵活应变,同时在竞赛的过程中由于竞技水平参差不齐,激烈程度、安全风险有时会超出管理者的预想,不如学校体育教育执行过程中,教师对学生整体竞技水平的了解,便于管控。公共体育服务是在依据《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前提下,丰富学生的体育学习内容、活动空间,充分利用各方面体育资源,对学生进行社会性、开放性、实战性的体育教育、教学。

(二)将公共体育服务引入监督机制,构建合理的育人环境

在公共体育服务的基础上,通过建立家长委员会对其进行相关培训,深入了解体育教育的本质,了解学生在公共体育服务体系中的生活、学习、参与等情况,把体育教育落实到每个家庭中,同时家长对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教育和管理情况进行监督,并提供有效的反馈信息。家庭是社会的单元,家庭教育对学生体育习惯的培养有着重要作用,通过公共体育,形成家庭与学校间的互动,将构成学校体育教育工作和公共体育服务工作的一支重要力量。

四、学校体育与公共体育服务互动构建

(一)基本原则

1.公益性原则。学校体育与公共体育服务都属于公益事业,在党的十六大提出建设完善“教育、科技、文化、卫生和全民健身”五大公共事业的目标。这是满足、提高国民生活需求,满足国民基本体育权利的表现。公共体育服务是以提高国民生活质量、促进身体健康、共同享有国家发展成果为目的,和学校体育同属于非营利性行为,在服务收费上保证免费或是低廉的费用。

2.公平性原则。公共体育服务的目的是要将基础体育资源平均分配,是国民都能够享受到同样服务,公平性原则应包括三方面因素:一是公共体育服务受益者的机会均等、利益均等;二是享有基础性公共体育服务大致相当;三是提供公共体育的服务标准大致相同,公共体育服务的财政支出相对平衡。

3.以人为本原则。国家发展、进步的根本目的是以保障国民生活,满足国民需求为根本目的,在现代社会以民主、法制、人文等价值为基础,通过社会监督有效地解决社会公共问题,提供优质、高效、公平、合理的服务为目标的公共服务。以人为本的原则是公共体育服务与学校体育的要求,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文明程度的体现,还是国民健康水平的体现。

4.功能对接原则。公共体育服务的优势在于组织活动、提供体育设施、检测体质健康等功能;学校体育的优势在于参与人力资源丰富,具有一定数量师资。将两者的优势项目对接,可以促进两者的良好发展,更好地满足群众的基本需求,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二)互动模式构建

通过以下两种模式分析,公共体育服务可以将具体性的公共管理交与学校体育完成,这样既减轻了公共体育服务的财政压力,也使学校获得发展空间,不断增强自身实力,更好地实现学校体育与公共体育的良性互促发展。

1.合作模式。合作模式是指通过公共体育与学校体育协商,将部分公共产品与服务的提供由学校体育来承担。这样既可以使学校体育与公共体育各自发挥优势,又通过密切的合作,提高两者的管理和服务的效率以及相互的协作能力。例如:政府向学校提供资金及相关支持;然后,对学校体育工作进行检查、监督、评估;最后,根据学校与社会的反馈信息进行相关工作调整。两者合作的前提保障是明确各自的权利与义务,以法规、条文的形式规划出两者在合作过程中的权责,可以最大限度避免互相推卸责任等现象的发生。

2.授权模式。授权是指公共体育管理机构以授权的形式,将部分具体职能转交于学校体育负责。例如:首先,学校参与政府相关政策的制定,依照各项法规、制度开展相关活动;其次,学校接受政府的财政补贴及相关支持,也可向社会募集赞助,补充资金不足;再次,学校接受政府管理,相关机构、社会的监督;最后,学校要与政府、社会保持信息交流,接受监督,改进具体工作。

(三)互动协作中存在的问题

1.场馆设施开放有限。首先,部分体育场馆的管理者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将国家投入财力兴建,为群众进行体育锻炼的场馆,进行其他的商业运营,这与国家的初衷明显背道而驰;其次,部分体育场馆的管理者由于其工作重心在其他方面,体育场馆仅仅作为其主要业务的配套设施,主管领导为了避免因群众在体育馆进行活动过程中,发生管理问题、意外伤害等,严格控制外部人员进入锻炼,降低意外事件的发生。

2.专业人员不足。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构建是国民进行体育锻炼,享用公共体育场馆设施服务、指导服务、科普宣传服务的前提。专业指导组织学生进行校外体育活动的组织机构较少,青少年远比成人更加需要专业匹配的服务指导人员。现在,主要承担青少年体育锻炼指导任务的是社区有锻炼经验的居民、离退休人员,其次才是聘请专业院校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和各级学校的体育教师,其中专业的社会体育指导员与体育教师比例不足10%,远远满足不了实际需求。

3.互动环境受限。公共体育服务的管理机构是各级体育局,学校体育的主管是各级教育局。所以两者在合作过程中缺少共同的协调、监督、管理机构,出现了权力分散、管理混乱的现象。主要表现为:一是利用主管权力,追求利润最大化,致使部分体育服务错位;二是缺少监督制度,滋生腐败现象;三是公共体育服务与学校体育在互动过程中权责不清,容易产生推诿或矛盾。

五、结论与建议

(一)制定完善可行性的公共体育决策执行体系

政府作为维护公共利益的最高权力机关,必须通过公共决策体系制定关于公共体育服务受益者利益均分的制度。确保在决定过程中,保证社会各阶层充分发表意见,最大限度地满足全部人群的需要,均等化享有国家福利。但部分政策在执行过程中还需要依靠公共体育服务的个人或组织,与公共体育服务提供者进行协调和沟通来保证消费者利益的公共体育服务政策。

(二)加强培养公共服务专业人才

对基层公共体育需要的专业公共体育人才,可采取多种形式,培养、吸收满足青少年校外体育锻炼需要,同时要加强对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养、管理、使用,完善社会体育指导员工作的评价机制、奖励机制,加强上岗后针对实际工作要求的专业技能培训。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宣传工作、吸引更多人投入社会体育指导员行列。

(三)体育场馆的布局、开发、建设、改建

首先,体育场馆是体育锻炼的主要场所,政府在设计规划阶段要着重考虑学生体育锻炼需要,需要利用家庭、学校、社区的人文环境、地理环境,建设完善配套设施,满足学生的基本需求;其次,开放所有体育场馆,以免费或低廉费用供给学生或学生社团的体育活动,增加学生的活动空间;最后,充分利用现有设施改建、扩建体育场馆,为学生提高便捷、满意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

(四)提高家长参与意识

建立家长委员会,培养和提高家长的体育知识、体育技能、锻炼方法。通过家长的言传身教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终身体育意识,依托家长委员会发挥家长的各自优势,保证为学生提供体育活动支持、体育资源支持。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研究”(编号:12532285)】

【刘巍:黑龙江大学体育教研部讲师,体育硕士,主要从事社会体育、体育教学研究。郭金丰:黑龙江大学体育教研部副教授,经济学硕士,主要从事体育经济学、社会体育研究】

作者:刘巍 郭金丰

第三篇:我国公共体育服务发展述评

摘要:对我国公共体育服务概念、服务体系、产品形态、供给、发展去向等方面的成果和典型的公共体育服务发展模式进行了描述和评论。研究认为,我国公共体育服务研究存在基础研究薄弱,研究视角局限,研究范围狭窄,成果缺乏针对性等问题;实践操作层面则存在政策引导乏力,发展措施失当等缺陷。

关键词:体育社会学;公共体育服务;公共服务

Review of the development of public sports services in China

HUAN Chang-dian1,XIAO Lin-peng2,LI Zong-hao3,YANG Xiao-chen4

(1.Department of Social Sports and Management,Tianjin University of Sports,Tianjin 300381,China;2.Science and Research Office,Tianjin University of Sports,Tianjin 300381,China;3.Director Office Tianjin University of Sports,Tianjin 300381,China;4.Editor Department,Journal of Tianjin University of Sports,Tianjin 300381,China)

Key words: sport sociology;public sports service;public service

在建设服务型政府的理念下,发展各领域的公共服务成为政府的重要责任。围绕体育领域的公共服务问题,国内理论界和实际工作部门进行了理论和实践层面的探讨。本研究试图从公共体育服务的概念、体系、产品形态、供给和发展趋向等5个方面以及政府领域推动公共体育服务的实践进行系统回顾和述评。

1五大领域理论研究成果述评

1)关于公共体育服务概念。

当前普遍使用两个术语“公共体育服务”和“体育公共服务”。

针对体育公共服务,刘艳丽、苗大培[1]认为体育公共服务是指满足社会公共需求,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公共物品的体育服务。也有学者认为体育公共服务是由公共部门或准公共部门共同提供的,以满足社会成员的基本体育需求为目的,着眼于提供市民身体素质和生活质量,既给市民提供体育文化享受,也提供并保障社会生存与发展所必需的体育环境与条件的公共产品和服务行为的总称[2]。可以看出,对体育公共服务的界定是出于产品属性视角,即具有公共产品性质的体育服务就是体育公共服务。

针对公共体育服务,闽健等[3]认为公共体育服务是指公共体育组织和公共体育服务人员,为社会公众的体育活动所提供的体育产品和体育劳务。肖林鹏等[4]认为公共体育服务是公共组织为满足公共体育需要而提供的公共物品或混合物品。并继续提出我国公共体育服务的供给主体是各类政府为主的公共组织;受益主体是全体公众;提供公共体育服务是政府的责任等观点。基础性公共体育服务、制度性公共体育服务、信息性公共体育服务和政策性公共体育服务。对公共体育服务的界定则是组织视角,即公共组织供给的就是公共体育服务。

综合而言,无论产品属性视角还是组织视角都存在缺陷。综合当前学术界对“体育公共服务”和“公共体育服务”的各种认识,从需求的视角出发,提出公共体育服务是为满足公众的公共体育需求而提供的各种体育服务和活动的总称。公共体育服务外延包含公共体育设施服务、公共体育教育服务、公共体育指导服务、国民体质监测服务、公共体育制度服务、公共体育信息服务、奥运(全运)争光服务等[5]。

从规范用语的角度讲,认为用“公共体育服务”来指称体育领域的公共服务更为规范。原因:第一,教科文卫体长期以来并称为我国5大公共事业,当前普遍使用并获得广泛认可的“公共教育服务”、“公共文化服务”、“公共卫生服务”和“公共科技服务”等指称,既然其他领域都是使用“公共+公共事业名称+服务”的形式,体育领域的公共服务术语同样应该使用这种格式;第二,“体育公共服务”和“城市公共服务”、“社区公共服务”、“农村公共服务”等结构相似,但很明显,“体育”与诸如城市、社区、农村等不属于同一层次和性质的概念。

2)关于公共体育服务体系。

肖林鹏等[6]在分析公共服务体系其他概念的基础上,构建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概念,即由满足公共体育需求的要素构成的有机整体。依据系统分析方法以及公共体育需求的结构和内容,探讨了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组成,提出我国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包括9个部分:体育活动、体育组织、体育设施、体育信息、体育指导、体育资金、体育政策法规、体育监督反馈、体育绩效评价。其中“体育活动”是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核心部分。有学者将肖林鹏静态的分析观点予以扩展,提出完善的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包括:体育公共服务主体、体育公共服务设施、体育公共服务平台、体育公共服务产品、体育公共服务信息、体育公共服务便利、体育遗产保护、体育公共服务机制、体育公共绩效评估以及体育公共服务的资金、人才、政策法规保障等内容[7]。曹可强等[8]以区域性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经验为依托,提出政府是体育公共服务的责任主体,市场与非营利体育组织是体育公共服务的实施主体。建设公共体育服务体系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市场和非营利体育组织的作用。

当前盛行的各种“体育服务体系”,部分可以归结为公共体育服务范畴,如全民健身服务[9]、基本体育服务等。而多元化体育服务体系中涉及公共体育的部分也该纳入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范畴。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只是公共体育服务要素的静态集合,要实现公共体育服务要素动态上的提高,需要对公共体育服务体系运行进行深入研究。

3)关于公共体育服务产品属性。

公共体育服务的最终表现形式是各类公共体育服务产品。当前对公共体育服务产品属性的研究大多是从西方经济学公共产品的角度进行的。冯云廷[10]从公共产品理论出发,认为体育公共产品相对于体育私人产品而言,是指在消费和使用上非竞争和非排他性的产品。闽健等[11]认为社会公共体育产品属于公共体育服务的一种。社会公共体育产品是以社会为服务对象,以满足社会对体育的共同需要和共同利益为目的,社会成员共同拥有并可能享用,对社会产生整体功效,具有公共性质的体育设备设施和相应服务。并把社会公共体育服务产品分为“物质型产品”和“非物质型产品”两种类型。卢文云[12]对奥运争光类体育服务性质进行研究后发现,奥运争光类体育服务产品是一种具有正外部效应的纯公共产品。

当前对我国公共体育服务产品属性的研究大多从经济学的经典理论出发,但存在经典理论简单运用的问题,对公共体育服务形态的研究还存在很大的上升空间。借鉴公共产品理论,应该对公共体育服务产品具体构成要件做深入具体的研究,从而可以发现公共体育服务是具有纯公共产品和准公共产品属性要件的集合。部分公共体育服务具有公共产品属性,如奥运争光服务、公共体育制度服务等,但更多的公共体育服务产品具有准公共产品属性,如体育设施服务、体育指导服务等,因此公共体育服务的形态属于混合产品范畴。

4)关于公共体育服务供给。

公共体育服务供给在当前的研究中占据了重要位置,不少硕博学位论文涉及到这个领域,如北京体育大学博士研究生卢文云的《我国竞技体育服务产品的有效供给》、魏来的《我国公共体育服务供给研究》和天津体育学院硕士研究生郝海亭的《我国公共体育服务供给方式研究》、郇昌店的《我国公共体育服务供给市场化运作方式研究》。

公共体育服务供给包括3个议题,即谁供给(供给主体)、供给什么(供给内容)、如何供给(供给方式)。肖林鹏[13]认为政府和体育行政部门,准政府组织、非政府组织、企业和个人都可能成为公共体育服务的供给主体;公共体育服务供给的内容针对需求多层面而形成多层次性的供给内容;而供给方式则分为政府供给方式、市场供给方式和社会供给方式等3种类型。

对公共体育服务构成要件供给的研究也是当前学术界的热点。肖前[14]在分析公共体育产品具有准公共性特征的基础上,认为我国的公共体育产品市场已经具备采用非政府供给的条件,可以适当引入非政府供给方式以满足大众的不同需求。李正明[15]针对公共体育服务,提出对大众体育产品的生产和供给,可以适用公共生产、免费供给。同时在具备有效的宏观管理的条件下,某些大众体育产品可以采用私人生产,如交由一定的社会体育协会或体育俱乐部负责,政府以公共财政对这些协会和俱乐部进行必要的补贴,即采取非公共生产、免费或成本供给的方式;对个性化需求的体育产品,采取非公共生产的方式;对国家运动队的体育产品,适合采取免费供给的方式。

郝海亭[16]探讨我国公共体育服务的具体存在政府供给方式、社会供给方式、市场供给方式、志愿供给方式、私人供给方式与自治供给方式等6种具体方式。郇昌店[5]在硕士论文中提出公共体育服务供给市场化运作的理念,并认为公共体育服务供给市场化运作不是以“市场主体(力量)”取代“政府主体(力量)”,而是以“竞争”取代“垄断”,针对我国公共体育服务普遍存在供给不足、需求表达不明显、供需矛盾突出等问题,可以应用的市场化运作方式有特许经营、内部市场、使用者付费、凭单制、政府采购等。

当前我国对公共体育服务供给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公共体育服务供给研究,应立足于各地区公共体育服务差异的实际,深入研究统筹城乡发展、转变政府职能和推进区域公共体育服务发展的相互关系;探索在当前条件下,促进各地区公共体育服务发展应把握的重点、难点和阶段性目标。注重区域性和操作性的研究,探索不同区域的制度与资源约束下的公共体育服务供给路径。

5)关于公共体育服务发展取向。

对公共体育服务发展取向的研究,当前研究成果体现出两种不同的指向,第一种是以效率至上的公共体育服务市场化(社会化)改革;另一种则是以公平至上的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改革。另外,伴随着多中心体制理论逐渐渗透到公共体育服务研究中,容纳两种价值取向的多中心供给模式也有学者提及。

针对公共体育服务市场化(社会化),郭惠平[17]提出现阶段我国公共体育服务生产供给存在的供求失衡、资源行政垄断和“政府管理型”的体制性障碍等基本问题,通过对经济学社会物品分类标准的重新解读和对公共管理对象、管理内容动态变化观点的研究,借鉴近年来富有成效的文化服务改革经验,提出深化公共体育服务社会化改革的主张。

针对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郇昌店、肖林鹏[18]提出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是指公共组织考虑到公民的生活娱乐需要,能够按照全国一般和一致的标准,提供基本的公共体育产品和服务。针对我国公共体育服务非均等的现状,为了实现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必须实行城乡统筹发展的公共体育服务供给模式。黄晓[19]认为应基于“大众共享”、“社会公平”的和谐社会建设目标,提出在公平与效率之间寻求均衡点;把“弱势群体”纳入公共体育服务框架;开发农村公共体育服务的基础设施与服务项目等作为实现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发展的思路。

黄恒学[20]提出中国现行体育事业管理体制改革应该在重新界定、调整和收缩国家体育事业职能范围的基础上,确保社会公共体育事业、学校体育事业等的优先发展。大众体育产品(公共体育产品)的生产和供给采取公共生产和免费供给的方式效果更好。对于国家队的体育产品生产和供给,建议公共生产为主,市场为辅[21]。同时在破除政府公共体育服务垄断配置高成本的条件下,在供给公共体育服务,提供主体和生产主体可以适当分离,构建政府、市场、第三部门的多元生产趋势[22],这种观点,符合多中心理论的核心价值。

针对公共体育服务的发展取向,应该坚持政府主导、市场和第三部门参与的模式,逐步实现区域乃至全国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而如何完善政府各项公共体育政策、保障参与主体的利益成为理论界关注的焦点。总之,以制度建设推进公共体育服务改革,已经成为后奥运时代的核心问题。

2政府的实践与探索述评

1)政府公共体育服务政策。

《体育事业“十一五”规划》对体育行政部门职能予以明确规定,强化体育行政部门制订发展规划、加强宏观调控、完善规章制度、提供公共服务、维护行业秩序的职能。陈至立在2008年国家体育局长会议上强调要进一步强化政府在发展体育事业、提供基本体育公共服务中的责任,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多元化的体育需求。国家体育总局局长刘鹏在会上也明确提出:“为群众提供良好的体育公共服务是各级人民政府的重要职能。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政府提供公共体育服务的职能只能加强,不能削弱,这既是由体育事业的公益性质决定的,也是由政府的职责和任务决定的。”国家主席胡锦涛在北京奥运会、残奥会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中提出,体育事业发展“要着眼于满足人民群众体育需求,加强城乡体育健身场地和设施建设,健全群众体育组织,完善全民健身体系,为人民提供更多更好的体育公共服务,让人民分享体育发展成果、享受体育带来的健康和快乐,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总体上看,当前不同层级的政府政策已形成对公共体育服务发展的明确认识,公共体育服务职能已经成为当前体育行政部门的认可,这对推动我国公共体育服务政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政府公共体育服务实践。

(1)“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模式。

2007年,江苏省已经实现全省村村有体育设施,社会体育指导员数量也达到全国之首。江苏省2008年建设“体育十大惠民工程”,最大限度地向广大群众提供体育公共产品,逐步实现省域内体育公共服务均等化[23]。2008年,浙江省启动全国首个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行动计划,发展公共服务均等化。在浙江省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行动计划(2008-2012)》中可以看出,该省通过未来5年投资2 170余亿元推动包括“文体普及工程”在内的10大工程发展公共事业[24]。

从江苏省和浙江省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实践可以看出,部分省市已经具备了区域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的发展能力。两省的公共体育服务实践不仅针对公共体育服务中的“硬件”,如体育设施,而且对“软件”,诸如健身知识、国民体质监测等的建设,显示出对整体公共体育服务水平提高的重视。

(2)“多元结合、突出重点”模式。

山东省青岛市的体育、规划、城建、园林等部门密切合作,统筹规划,把体育健身设施与广场、公园建设结合起来,大部分市(区)都建成了一处或多处具有一定规模的健身中心,街头巷尾的健身路径就有250多条。该市通过加强群众体育组织建设,进一步完善了社会化群众体育网络,形成了纵到底、横到边的全民健身网络体系。该市还定期开展国民体质监测,指导群众科学锻炼。在构建群众体育服务体系中,青岛主要抓了3件事:一是坚持青少年体育以学校为重点,特别是重视办好体育项目传统学校和体育特色班。二是坚持农村体育以乡镇为重点,加强农村体育辅导员队伍和辅导站(点)建设,促进农村体育活动的开展。三是城市体育以社区为重点,健全和规范社区群众体育组织、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和群众健身辅导站(点)网络。

从青岛市“多元结合、突出重点”模式的公共体育服务发展模式来看,加强多部门间的结合,并突出体育的重点,服务于重点,对加快公共体育服务发展具有非常显著的作用。

(3)“文化、体育相结合”模式。

安徽省马鞍山市将公共文化体育服务体系作为民生工程,以“文体结合”的方式发展公共文化体育服务。该市文化、体育部门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不断加强公共文化体育基础设施和服务网络建设,进一步提高了公共文化体育服务能力和水平,改善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方面,该市积极以开展大型文化节庆活动为龙头,以城市广场、社区和农村乡镇为依托,常年不断开展公益性文化活动,并形成了不同层次、形式、风格的公共文化服务产品。在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方面,该市体育部门紧紧围绕政府提出的构建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目标任务,推进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加强对社会体育指导员和乡镇村文体站工作人员的业务培训,推动农村体育组织建设和体育活动的开展,引导社区居民和农民形成健康、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

马鞍山市“文体结合”的发展模式在当下中国具有现实意义和可操作性。公共文化体育体系的提出与建设,为我国整体的公共文化体育服务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借鉴。目前,很多地方政府采取这种发展模式,如重庆市南岸区、上海市虹口区的公共文化体育服务体系建设模式。

3结论

我国公共体育服务研究,在理论研究上对公共体育服务的基本概念、理念等进行了初步探索,初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公共体育服务的价值体系和内容体系。在实践操作层面形成了几种比较典型的公共体育服务发展模式。但总体而言,我国公共体育服务发展现状还是不容乐观,还存在很多问题。

理论层面。首先,基础研究缺失。我国公共体育服务的基础研究成果还很薄弱,对基础性问题存在一种“先验的假设”和“存而不论”的境况,缺乏哲理思索,导致部分研究成果模糊研究对象,混淆公共体育服务和其他体育服务的范畴,术语的使用较混乱。当前公共体育服务研究已经成为体育领域研究的“奢华问题”,个别研究将全民健身服务或者农村体育锻炼看成了公共体育服务研究,影响了公共体育服务研究的正确开展。其次,研究角度局限。当前对公共体育服务的研究大多从公共经济学的某些理论出发,是其他学科研究路径和方式在公共体育服务领域的延伸和拓展,研究出发点和论证体系均印着深刻的公共经济学痕迹,研究中公共管理和政策理论视野较窄。再次,研究范围狭窄。研究成果局限于对公共体育服务概念、结构和体系的静态描述,未能对不同约束条件下动态的可抉择机制(公平机制与效率机制等)与多部门(政府、社会和市场)合作模式进行深入分析。缺乏不同层级政府公共体育服务实践的深入实证研究,对政策制定的支持力度不够。最后,研究结果缺乏针对性。公共体育服务研究成果没有合理地平衡区域发展和政策的关系。研究方法以理论论述和逻辑分析为主,相应实证研究方式欠缺,导致缺乏对经验事实的观察以及现有经验的提炼,过于强调理论推演而缺少可行性考虑,理论成果的政策指导意义不强。

实践层面。虽然公共服务问题已经引起了政府的重视,但对于公共体育服务发展的相关问题尚处于探索阶段。对公共体育服务的实践只是提供区域性全民健身服务产品,其发展重点和方向与当前公共体育需求存在较大差距,从而使公共体育服务供给与公共体育需求错位,导致部分政府公共体育服务供给成为无效供给,对社会整体公共体育服务乃至公共服务水平的提高意义不显著。从现实公共体育服务发展来看,我国公共体育服务的发展只是地方政府的推动,缺乏中央政府有效的政策和财政支持,缺乏我国公共体育服务发展的整体性规划,对如何平衡区域间经济水平和社会需求能力缺少有效的措施。

参考文献:

[1] 刘艳丽,苗大培. 社会资本与社区体育公共服务[J].体育学刊,2005,12(3):126-128.

[2] 课题组. 上海市体育公共服务的实践与探索[J]. 体育科研(沪),2008,29(2):20-26.

[3] 闵健,李万来,刘青. 公共体育管理概论[M]. 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5,162.

[4] 肖林鹏,李宗浩,杨晓晨. 公共体育服务概念及其理论分析[J].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7,22(2):97-101.

[5] 郇昌店. 我国公共体育服务供给市场化运作方式研究[D]. 天津:天津体育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08:25.

[6] 肖林鹏,李宗浩,杨晓晨. 我国公共体育服务体系概念开发及其结构探讨[J].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7,22(6):472-475.

[7] 课题组. 构建完善体育公共服务体系[J]. 体育科研,2008,29(2):1-13.

[8] 曹可强,徐箐,俞琳. 完善上海市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若干对策建议[J].体育科研,2008,29(2):32-36.

[9] 肖林鹏. 论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的概念及其结构[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8,25(4):6-11.

[10] 冯云廷. 公共事业管理学[M]. 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184.

[11] 闽健,李万来,卿平,等. 社会公共体育产品的界定与转变政府职能的研究[J]. 体育科学,2005,25(11):3-10.

[12] 卢文云. 我国奥运争光类竞技体育服务产品的有效供给研究[J]. 体育科学,2006,26(12):77-84.

[13] 肖林鹏. 论我国公共体育服务供给的基本问题[J].体育文化导刊,2008(1):10-12.

[14] 肖前. 公共体育产品非政府供给的可行性与途径[J]. 体育学刊,2005,12(4):128-130.

[15] 李正明. 公共事业管理教程[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82-83,238-239.

[16] 郝海亭. 我国公共体育服务供给方式研究[D]. 天津:天津体育学院,2006:111.

[17] 郭惠平,唐宏贵,李喜杰,等. 对我国公共体育服务社会化改革的再思考[J].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7,41(11):1-6.

[18] 郇昌店,肖林鹏. 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初探[J].体育文化导刊,2008(2):28-31.

[19] 黄晓. “和谐社会”语境下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发展研究[J].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8,34(5):5-8.

[20] 黄恒学. 我国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改革研究[M]. 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0:149-150.

[21] 李正明. 公共事业管理教程[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238-239.

[22] 刘艳丽,姚从容. 从经济学视角试论我国体育公共服务产业生产主体的多元化[J].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4,21(5):16-18.

[23] 金世斌. 江苏省坚持“健康第一”实施体育十大惠民工程[Z]. 体育工作情况,2008(8):2-4.

[24] 省办公厅. 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行动计划的通知[S]. 浙政发[2008]51号.

[编辑:谭广鑫]

作者:昌 店 肖林鹏 李宗浩 杨晓晨

上一篇:校本课程论文范文下一篇:论文格式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