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教师分析论文

2022-04-16

摘要:教师的家庭教育指导能力是教师通过多种学科的教育理念、手段、技术和方法,对实施家庭教育的家长从理论、方法、内容和技术等方面进行指导,帮助家长提高科学育儿素养、提升家庭教育水平的一种能力。这种能力由认知能力、沟通能力、情感能力、协作能力和管理能力五种主要能力要素构成。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家庭教育教师分析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家庭教育教师分析论文 篇1:

对中学教师在家庭教育中应当发挥作用的分析

摘要:教育不是学校的独角戏,建设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给孩子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促进孩子全面健康发展是中华民族的百年大计,是正确的大教育观。作为一名中学教师,除了完成在学校的教育教学任务以外,还担负着影响学生家庭教育、影响社会教育的重任,在这里对影响社会教育的方面不予赘述,仅就中学教师在学生家庭教育中应当发挥的作用谈些看法。

关键词:摆正位置 家庭教育 正确沟通 关注心理
一、注意摆正位置,在学生家庭教育中发挥密切配合作用

中学生大都是未成年的孩子,学校老师受家长的委托应当做好在校学生的教育、管理、保护等工作,但是学生的法定监护人是他们的父母亲属,所以学生的教育始终不能脱离其父母亲属,尤其是家庭教育方面,其父母亲属更是担负着最重要的责任,教师在学生家庭教育中要注意自己的配角位置,不能够越俎代庖代替家长,否则可能会影响学生家庭关系,影响孩子对家庭温暖的感受,对学生的教育会事倍功半。

一名捣蛋的住校男生,从开学到期末基本不回家,有时周末全班住校生只剩他一个。年轻的班主任满腔热忱,对该生给予无微不至的关心照顾,和家长相比,班主任更像他的家人和大哥,学生非常感激,提出要与班主任结拜兄弟,并说他只要有班主任就行了,他厌烦冷酷的家。在老教师的提醒下,年轻班主任意识到自己做得似乎有些欠妥。学生需要教师的关心教育,更需要父母的呵护与爱,自己没有摆正在家庭教育中的位置,忽略了与家长的有效沟通,任由爱生如子、如弟的热忱膨胀,导致学生和自己的感情深了,冲淡了与家人的感情。后来,班主任耐心与学生家长沟通,说明学生的心理需求,请学生家长每周至少和孩子通一次电话,最多两周必须和孩子见一次面,多做情感上的交流。慢慢的学生有了变化,更懂事了,守纪律了,周末回家的次数多了,脸上的笑容多了。
二、采取恰当的沟通方法,在学生家庭教育中发挥有效引领作用

学生来自于不同的家庭,家长的水平也参差不齐。有些家长在教育孩子方面存在很多问题,有时不但帮不上忙,甚至起着负面的作用。比如,有的家长认为把孩子送到学校就万事大吉,不再履行家长教育责任;有的家长不正视孩子存在的问题,盲目护短;有的家长平时不管不问,一旦孩子犯了错误就暴跳如雷,甚至动手动粗;有的家长自身存在认识上的偏差,也影响了孩子正确世界观的形成。面对这样的情况,老师必须首先采取恰当的方式方法进行沟通,在与家长取得共识后,才能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家庭教育。

小马同学平时不爱搭理人,防范意识强,经常因为小事与同学发生矛盾,老师找他谈心,共同寻找产生问题的原因,他沉重地告诉老师:因为好人太少了,所以少搭理,所以发生冲突。通过进一步了解得知,在他4岁的时候妈妈在工作时被炸伤眼睛几乎失明,在争取赔偿的过程中,经历了很多挫折,心理受到伤害,所以妈妈口头语是“现在好人少”,并经常告诫孩子少出去跟别的孩子凑群,以免受到伤害。小马在与孩子们一起玩耍时,有别的孩子叫他瞎子的儿子,刺痛着他幼小的心灵,小马为此骂街、打架,认同了“现在好人少”的说法。找到原因后,老师和家长多次沟通交流,首先策略的引导学生家长罗列好邻居、好亲戚、好同学、好朋友,以家長认同、身边存在许多好人的事实来逐渐转变“现在好人少”的错误认识,让家长正视社会上坏人败类是存在的,但是好人更多的事实。另外人无完人,每个人身上都有优点和缺点,我们应该客观、公正的看人、看事、看问题、看社会,尤其是与人相处要多看他人长处,善于向他人学习。只有家长以积极的人生态度、正能量的精神影响孩子,才会促进孩子走进阳光明媚的生活;主观片面的看问题,消极悲观的对待生活,每天自身充满负面情绪,会给孩子带来不良影响,导致孩子苛求他人,封闭自己,难以与他人相处。家长明白了道理,知晓了他们的情绪对孩子的重要影响作用,开始注意调整自己,和老师一起从正面教育影响学生。小马逐渐有了变化,在班上与同学交流沟通多了,有了不错的朋友,摩擦矛盾在减少,同学关系越来越融洽。
三、关注心理问题,在学生家庭教育中发挥助力作用

由于社会大环境竞争激烈,学生从小学就开始考试排名,家长的攀比心理等因素的影响,孩子们早早就开始承受一系列压力。多数家长只注重孩子的物质需求,不懂或者不太关注孩子的心理感受,使得一部分孩子产生了一些心理问题,心理问题积累到一定程度再碰到新的敏感问题,会造成更深的影响,有的甚至会影响身体健康。

目前,学校为关注学生心理问题,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让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心理调节和自我保护能力。设立心理咨询室向学生开放,为学生提供咨询服务;召开专题会,对教师如何协助开展学生心理疏导,在学生家庭教育中发挥助力作用进行专门培训。

汽修一班的小杨,妈妈出去打工没有太多的时间陪他,爸爸上进心强,不苟言笑,对小杨很少表扬鼓励,一开口就是严厉地训诫以求不断地进步提高。他是奶奶的心肝宝贝,总喜欢围在奶奶的身边,感觉跟着奶奶是最幸福的。2016年他升入高中开始住校,周末回到家也还是吃奶奶做的饭,和奶奶多说说话。这年冬天奶奶患脑溢血突然去世,小杨遭受沉重打击。虽然小杨在学校表现正常,按时上课听讲、完成作业、参加集体活动、宿舍同学关系融洽,但是周末回到家出现了状况:把自己关到屋子里,不吃妈妈做的饭,不与家人沟通,实在饿极了就自己煮一包方便面对付。寒假期间由于长时间不正常吃饭而瘦了很多。妈妈请大夫到家里,排除了他身体患有疾病的可能,焦急地找到班主任请求帮助。心理老师委婉地对小杨进行询问得知:小杨无法接受奶奶的去世,他认为奶奶的去世是因为自己没有照顾好她,他很自责。爸爸妈妈不关心他,世上唯一疼他的亲人只有奶奶,奶奶没了,他现在举目无亲。针对这些情况,班主任和心理老师制定了专门的心理疏导方案。第一,在学校老师负责从科学的角度帮助小杨分析人从生到死是大自然的规律,奶奶的去世不是人力可以阻止的,更不是他这样一个孩子所能左右和挽救的,他的自责是无知的、没有必要的。第二,老师从为人子女和为人父母的双重角度与小杨沟通,谈血缘亲情之爱,谈父爱如山深沉,谈母爱伟大无私,父爱母爱都有可能不溢于言表,谈父母生养子女的不易,引导学生注意观察父母之爱的表现方式。第三,与小杨的妈妈沟通,建议她周末不出去打工,多在家陪伴孩子。第四,做小杨爸爸的工作,建议调整沟通方式,认同孩子,放下身段,与孩子交朋友。第五,劝说小杨回到家不要总闷在屋里,多走出家门做户外活动或劳动,或者是找同龄的孩子一起看书、写作业、玩耍。按照这个方案,老师积极配合家长对小杨进行了四个月教育疏导,目前,小杨的自责心理已经明显缓解,周末回家可以和爸妈主动打招呼,但仍不愿多做沟通,有时候还是把自己关在屋里,已经开始吃妈妈做的饭。再过一个月就要放暑假了,教育疏导还在进行中,老师建议家长在暑假期间多带孩子走出家门,可以去旅游,也可以带他做些力所能及的体力劳动,这样一方面让孩子减少独处和思虑,同时在共同的外出和体力劳动中培养和家长的感情。相信小杨同学在家长和老师的共同关心疏导下,一定会化解心理问题,真正快乐起来,全家越来越幸福!

以上是本人在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与教师、学生和家长交流沟通过程中的几点体会,与大家分享,愿在今后的工作中继续探索总结,相信会有新的提高。

(责任编辑:冰冰)

作者:刘云敏

家庭教育教师分析论文 篇2:

教师家庭教育指导能力的结构要素

摘要:教师的家庭教育指导能力是教师通过多种学科的教育理念、手段、技术和方法,对实施家庭教育的家长从理论、方法、内容和技术等方面进行指导,帮助家长提高科学育儿素养、提升家庭教育水平的一种能力。这种能力由认知能力、沟通能力、情感能力、协作能力和管理能力五种主要能力要素构成。“五种能力”要素相互作用,构成了教师家教指导力的运行机理,可以有效实现家校合作育人的目标,构建良好的教育生态。

关键词:家庭教育;家教指导力;能力结构

201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明确提出要提高教师“家庭教育指导能力”,这意味着教师家教指导能力成为教师专业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2019年10月,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要“构建覆盖城乡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意味着家校合作育人成为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建立一支高水平的、具备家庭教育指导能力的教师队伍迫在眉睫。当下的教师专业素养结构研究中,家庭教育指导力建设和研究尚处起步阶段,厘清教师家教指导力的结构要素,为更好地开展相关教师培训,提升教师的家庭教育专业指导能力奠定了理论基础。

一、教师家庭教育指导能力的概念与属性

教师的家庭教育指导能力(简称“教师家教指导力”)是指教师通过多种学科的教育理念、手段、技术和方法,对实施家庭教育的家长从理论、方法、内容和技术等方面进行指导,帮助家长提高科学育儿素养、提升家庭教育水平的一种能力,其内容包括理念引领、行动规范、育人智慧培养等多个方面。教师家教指导力是教师在新时代必须具备的新能力,可以丰富、完善教师的职业素养和能力结构。

教师家教指导力具有三个基本属性(如图1)。首先,教师家教指导力是教师的一种育德能力。教师通过指导家长更好地实施和推进家庭教育,培养学生崇真、向善、尚美的人格来显现其育德取向。其次,教师家教指导力是教师的一种育己能力。无论是与家长日常沟通,还是参与家长培训辅导,教师在指导家长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中反省、改进自身的教育理念与行为。再次,教师的家教指导力是教师的一种通识能力,是新时期教师的必备素养。

二、教师家庭教育指导能力的结构组成

从内在结构来看,教师家教指导力主要包含认知能力、沟通能力、情感能力、协作能力和管理能力等五种能力要素(如图2),各个要素之间相互衔接、相互融合、相互渗透,通过协同育人的目标指引,在教育规律中形成独特的运行机理和运行机制[1]。

(一)认知能力

认知能力是人脑加工、储存和提取信息的能力,即人们对事物的构成、性能、与他物的关系、发展的动力、发展方向以及基本规律的把握能力。知觉、记忆、注意、思维和想象的能力都被认为是认知能力。认知能力是人们成功地完成活动最重要的心理条件,人们认识客观世界,获得各种各样的知识,主要依赖于人的认知能力[2]。从心理学的角度讲,认知能力是一种人类认识自身处在周遭事物的一种自然能力,人的认知能力的生成让人能够对其所面临的人与物做出发自于人的自主性反省的一种理解(即理解能力)。“教师认知”自20世纪70 年代中期以来,成为国际上教师教育研究最重要的范畴,教师认知是对教师心灵世界的探索[3]。对于教师来讲,这种能力的具备让教师能够在教育情境中对于其所面临的事件做出一种基本的省思和回应,主要包括教师的洞察能力、觉察能力、想象能力、推理能力等等。

教师的认知能力是一种基础性和综合性的能力,能够通过洞悉、觉察、想象和推理面对复杂多变的教育情境,理解家庭教育指导情境的差异性。比如,家长作为成年人与之交往的特殊性、学校作为公共领域与家庭作为私人领域之间的冲突性、家庭教育观念与学校教育观念的相似性与差异性等。

教师开展家庭教育指导时,其认知能力发挥关键作用,多种能力同时对教师面临的情境、自身与教育对象的生理特征变化、心理特征变化产生认知、和理解,洞悉、觉察和想象开展家庭教育指导时遇到的情况,进而根据认知结果做出及时的判断与调整。进言之,认知能力作为教师家教指导力的“能力基点”,能够指引教师理解家长、学生与家庭教育情境,是教师家教指导力的核心基础。

(二)沟通能力

沟通能力是“一个人与他人及时、准确、得体、有效地进行沟通,进而建立融洽人际关系的能力,不仅包括表达能力、倾听能力,还包括思维能力、知识储备及心理素质等因素”[4]。沟通过程的要素包括沟通主体、沟通客体、沟通载体、沟通环境和沟通渠道。其中,沟通能力涉及两个关键因素:一是思维是否清晰,能否有效地收集信息,并做出有逻辑的分析和判断。另一因素则是能否贴切地表达出自己的思维过程和结果。而前者更重要,没有思维的基础,再好的语言技巧,也不可能达到传达、说服、影响的结果[5]。

沟通是教师专业工作的基本方式,即以口述的形式向受教育者传递知识、理念和精神,让受教育者在与教师的沟通过程中理解教师的教育重点、教育意图、教育意愿等。沟通能力是教师作为职业从业者应该具备的一种基本能力,体现了教师的教育智慧和教育素养。在开展家校合作育人过程中,教师需要与家长沟通、与学生沟通、与相关教师沟通、与学校领导沟通,甚至是与社会相关部门沟通,是一个多元、多向的信息分享、梳理与交互传输的过程。

家庭教育指导工作是一项极其复杂的教育工作,教师要通过沟通,协调家庭教育中不同参与主体之间的关系,协调学校教学与家庭指导的关系,及时处理开展家庭教育指导过程中存在的矛盾与问题,其本身的复杂性与艰巨性决定了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

(三)情感能力

人是一种有情感的动物,人与动物的差别在于人能够感受到他者的喜怒哀乐,并对其做出相应的、有意识的反应。其间,人的主动性的发挥掺杂人的情感要素,与人交往、交流显现人的内在情感和情感的取向与立场。加德纳在《智能的结构》一书中将情感视为一种能力。他在论述自我感时提出,在审视人性發展中,起作用的主要能力是通向一个人自我感受生活(即一个人的情感和情绪)的能力。加德纳的人格智能观揭示了情感和智能的统一,他提出的内省智能实质上是个体对主观体验的一种自我认知。

教师的情感是教师在生活世界和教育世界中所产生的,是在这两个世界中的各种人事交往活动中所产生的情感体验,主要包括对教育事业的情感、对学校的情感、对所学科的情感、对学校里的人(尤其是学生)的情感[6]。这种情感是一种“教育爱”,即爱教育的能力。长期致力于情感发展与教育研究的梅仲孙先生主张,“在教育中,教师要指导家长,与家长一道提高学生的感受能力,增强他们在情感交往中的敏感性,丰富他们的情感感受和情感记忆与表象”“要培养学生的高品质的情感品质和能力,需要具有高水平的情感能力的教师”,进而强调“建立情感师范教育的必要性”[7]。学者朱小蔓、张志勇等对教师的情感教育都有专门的论述,引起了学界和决策层的高度关注,情感教育也逐渐转化为我国教师教育的重要内容。由此可见,教师的情感能力建设十分重要。

爱的给予与爱的接受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教育关系建立的重要基础,教师家教指导力是教师对于家庭教育产生“热爱”情感的一种表达,其内核是教师的一种教育情怀。换言之,教师开展家庭教育指导中的情感能力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教师对于学生、家长以及教师职业与教育事业本身产生的一种教育情怀,是一种爱家庭教育参与主体的能力。开展家庭教育指导,教师需要“走进”家庭教育关涉的各个教育主体,尤其是“走进”家长与学生的生活和内心世界,理解家长和学生在特定情境中产生特定行为的特殊性,以一种“走心”的指导达到教师开展家庭教育指导的预期。

(四)协作能力

协作能力是指围绕目标实施过程中,人与人之间发挥协作精神,互帮互助,协调配合,以达到最佳工作效率的能力。协作能力的核心就是合作和奉献,具有协作能力的人必须具有懂得尊重、懂得欣赏、懂得宽容和懂得信任等特质,这些特质共同促进人的协作能力的生成与功用发挥。

教师开展家庭教育指导可以理解为教师与家长基于学生成长的教育合作,这种合作需要教师具有一种协作能力,协调教师与家长、学生与家长、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校、教师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围绕“实现学生身心健康成长”这一根本目标,形成一种“互动-互惠”的关系。

由于家庭教育指导对象具有多元化的特点,即家庭教育工作涉及多重人际关系。这种协作关系主要有四对主体:一是教师与家长(家庭),这是最主要也是最需要有效协作的关系;二是教师与学生,不管是否直接与学生接触,但最根本的是围绕学生的“问题”和“需求”进行协作;三是教师与教师之间,比如,班主任与一般任课教师、任课教师与任课教师之间;四是教师与家校合作育人相关的社会主体,比如社区、教育管理部门等。教师开展家庭教育指导,既有教师与个体的关系,又有教师与群体之间的关系,要有效地处理这些社会“关系”,协作必不可少。

教师家庭教育指导过程中的协作关系,可能是简单的单维度,也可能是复杂的多维度。但不管是单维度还是多维度,现实中,教师开展家庭教育指导,都是在相关对象、内容、时间、需求等之间存在某种不确定、不一致,甚至是不和谐的情况下开展的。主要是针对一些家庭教育的缺失、方法不科学、关系不和谐等现状,是在一种矛盾的、不平衡状态下进行的,围绕“促进孩子健康成长”这个一致的目标开展的,通过有效地协作,力求实现矛盾化解,达到“关系”平衡。基于此,培养和提高教师家教指导力就是力求通过有效的、高效的协作,将不确定性、不和谐转化为一致性、和谐性,这是教师家教指导能力的重要功能。

(五)管理能力

面对全新的现代教育变革环境,不确定性成为教育改革的重要特征。面对这种不确定性的教育环境,教育参与各主体需要具有较强的管理能力。古今中外的管理学者对“管理”有着不同的解释,比较通行的概念是指一定组织中的管理者,通过实施计划、组织、领导、协调、控制和决策等职能,实现既定目标的活动过程。教师开展家庭教育指导实质是对家校共育过程中涉及的相关要素的一种管理,这种管理能力既是一种外在的组织管理,同时还是一种内在的自我管理。其中,组织管理能力是占主导地位,指作为管理者的教师按照既定目标任务和决策要求,进行统筹安排,把各种资源有效地组合起来,协调一致地保证计划和决策顺利实施的能力。它涉及对开展家庭教育指导的各要素资源的统筹、协调、分配和布局调整,将关涉的各个要素进行科学配置和整合,实现家校合作育人的目标效益最大化。自我管理,是一种内在素养的修炼和提升,需要教师在开展家庭教育指导过程中,针对管理对象和各个资源要素进行优化配置时,自觉发挥主观能动性,将“自我”摆进去,修己以敬,以个人的道德修养为基础,提升管理道德,克服“功利主义”“个人主义”,力求“公平公正”,进一步扩展处理好与管理对象之间的关系,从而提升管理质效,也就是所谓“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教师开展家庭教育指导过程中的“管理”,不仅是指向直接的对象“家长”和“学生”,还涉及到管理教师个人、与家庭教育指导相关联的对象:既有“人”,也有“物”;既有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具体内容,也有看似与“教育内容”无关但却直接影响教育效果的相关环境及主观心理因素。从当下的现实情况看,教师家教指导能力中管理能力要重点关注几个方面:一是教师自身的内在自我管理。主要有家校合作过程中教师自我的情绪管理、语言管理、行为管理、时间管理等,为有效开展家庭教育指导提供基础。二是基于管理对象的外在他者管理。主要是针对家庭教育指导的对象家长、学生、相关的教师、社会中相关主体等教育主体,在教师指导家长开展家庭教育之中发挥良性作用的有效管理。重点包括引导和指导家长如何正确认识孩子教育和成长的相关“问题”,帮助家长矫正不合时宜的教育理念、习性和行为,协调和引导相关学科教师和社会主体配合家庭教育,积极推动学校提供家校共育平台,营造家校共育环境,等等。对这些要素资源,通过有效的管理,共同构成一个教育管理场域,让教师能够常态化地面对家庭教育指导过程中的机遇和挑战。三是以信息化为代表的技术应用管理。“互联网+”时代,自媒体运用广泛,家长的教育素养普遍提升,家校合作育人的途径和渠道发生了革命性变化。尊重传统的家庭教育指导方式的同时,如何提升、运用信息化手段加强家校联系,是提高教师家庭教育指导中管理能力的重要内容。比如,信息化时代家庭教育及其相关的外部环境产生海量的與之关联的数据,教师开展家庭教育指导还必须具备数据管理能力。这种能力让教师可以适应信息化时代教育场域内现代性教育方式和教育手段的变革,以一种现代化的管理思维应对现代家庭教育指导。

“一位好的家庭教育指导者就是一个优秀的教育管理者”,管理能力是教师家教指导力结构中的最高能力,是教师教育智慧的体现。这种管理能力还体现在教师能够具有“大教育”思维特质,能够“跳出家庭教育看教育”,不能将家庭教育指导视作单一的“技术活”,而要自觉运用“治理”的理念,将一些看似单一的教育和家庭教育问题有效地化解,产生“管理出效益、管理出思想、管理出智慧”的教育效果。

值得关注的是,教师在指导家长开展家庭教育的过程中,以上“五种能力”是主要的组成要素,但不是全部能力要素。同时,“五种能力”要素既有显性差异,又有隐性重合。“五种能力”要素之间存在一个相互衔接、相互影响、相互推进的关系。“五种能力”要素相互作用,构成了教师家教指导力的运行机理。

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教师育人工作关联的要素也是复杂多变。教师家庭教育指导能力只是教师教育专业能力系统中的一种,在实际工作中还需要与相关专业能力综合,从而产生“1+1>2”的综合效应。了解教师家庭教育指导能力结构,掌握能力要素运行规律,主动创设环境,引导和组织教师在实践中主动作为,有针对性地提升,可以有效实现家校合作育人的目标,构建良好的教育生态。

参考文献:

[1]张竹林.教师家教指导力建设导论[J].上海教育, 2019(10B):28.

[2]彭聃龄.普通心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9:88.

[3]刘学惠,申继亮.教师认知研究回溯与思考:对教师教育之意涵[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6(11):46—49.

[4]黃乃祝.家校合作实践中教师家教指导力提升研究[C].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Research Center.Proceedings of 2018 3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ducation, Management and Systems Engineering(EMSE 2018)[C].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Research Center.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Research Center, 2018:388-393.

[5]陈建伟.沟通的艺术[M].北京: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 2017:156.

[6]陈振华.教师情感管理的意义与方式[J].教育科学, 2013, (4):76-81.

[7]梅仲孙.教育中的情和爱[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18:4.

责任编辑:颜莹

The Structure of Teachers’ Guidance Ability for Family Education

ZHANG Zhulin

(Shanghai Fengxian District Institute of Education, Shanghai 201499, China)

Key words: family education; guidance ability for family education; ability structure

作者:张竹林

家庭教育教师分析论文 篇3:

高职院校的学风现状及对策分析

摘 要:本文针对高职学生的学习风气和教学质量所面临的问题,分析了其产生的原因,从招生政策、社会状况、家庭教育、教师职责等层面进行了分析和反思,并试图探讨一些方式、方法,改善目前高职院校学风的现状。

关键词:高职;学风;现状;对策

对于高职院校学习风气和教学质量的问题,不同年龄阶段的教师均提出了不同的意见,充满着对当前高职院校学习风气的担忧,在对一些高职院校的调查中也发现,现在高职学生或多或少地存在上课吃早餐、考试舞弊、穿拖鞋进教室、学习积极性不高等现象。

面对这些林林总总的现象,本文从国家政策、招生规模、家庭教育、师资水平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以探讨改善高职院校学风现状的对策。

一、影响高职院校学风现状的因素

(一)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导致学生整体水平有所下降

国际上通常认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在15%以下时属于精英教育阶段,15%-50%为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50%以上为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1978年,我国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只有1.55%,1988年达到3.7%,1998年升至9.76%。1999年开始大学扩招,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快速上升,2002年达到15%,我国的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阶段进入大众化阶段。2013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提高到了30%,2020年,预计达到40%。在中学教学质量和人数不变的情况下,大学扩招意味着实际以降低分数、放低要求和标准为代价,使扩招的一般高校学生平均素质降低。《人民日报》曾就扩招对大学教育质量的影响做评论——当前大学教育质量下滑,形成“今天的博士不如5年前的硕士,5年前的硕士不如10年前的本科生”的贬值链。

1999年以前,我国高职、高专的招生规模占整个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比重大致为1/4左右,而目前已近一半。今年教育部对外公布的数据显示全国有939万人参加高考,高校录取计划是698万人,录取率为74.33%,其中本科363万人,约占52%,高职(专科)335万人,约占48%。许多高职院校在1999年前只是中专、中技校,自主办学规模大都不到2000人,而现在许多学校发展到8000人甚至1万人以上。这些院校在办学层次向上“跨越”的同时,办学规模在短时间内急剧扩张,高职的入学门槛越来越低。2013年全国约3/4的省份考生人数下降,因此录取率上升。上海、福建、山东等地录取率接近90%,安徽、江西等部分省份录取率也有所增长。很多学校采取了自主招生和“注册入学”的方式,如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和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两所高职校试行“有条件注册入学”,打破了大学“凡进必考”的录取规则。有学者认为中国的职业教育社会认同度很低,所以很难招到好生源,学生很少怀着主动、自愿的心态入学。

(二)家庭教育的不适当和缺失影响了学生良好习惯的形成

一方面,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的富裕,城镇独生子女生长条件日趋优越,使得部分孩子吃苦耐劳、勤奋好学精神有所下降,自理能力、自治能力、学习的动力不足。对他们来说闻鸡起舞、头悬梁、锥刺股已成为传说。有媒体报导:有些大学生把脏衣服快递回家洗,这项业务占了快递公司的业务一定比例。另一方面,在经济大潮和城镇化建设中,大量农村孩子的父母忙于生计、外出做生意或进城打工,无暇顾及孩子的教育,留守儿童大都由年迈的爷爷奶奶看管,老人只能承担起确保孩子温饱的责任,而父母亲仅仅只尽到抚养的义务,家庭教育成为空白,加上农村的教育条件有限,孩子从小就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因此出现了进名校的农村生源日趋减少,录取到高职院的农村孩子比重越来越大的现象。据统计高职院校的学生中,有60%来自农村,有的甚至更高,如烟台职业技术学院七成学生是来自农村,因为城市孩子不愿吃苦学技术。这使得高职院校的学生教育和管理压力增大,学校为此也花费了很大的精力,试图扭转学习懒散、行为随意等不良学习和生活习惯。

(三) 国外教育教学方式的不完整引进引发了“宽进宽出”的现象

学习西方的教育教学理念固然是好事情,但只学其一、不学其二、奖罚措施不配套,却只能起到反作用。面对从精英教育发展到大众教育的浪潮,使每个适龄学生有享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实行“宽进”,已经是教育发展的趋势,但如果淡化了“质量关、考试关、毕业关”,达不到“严出”的要求,就降低了人才培养的质量。在引入诱导、鼓励、赞美等教育方法的同时,如果没有引入强大的诚信教育、配套的信用管理体制和严厉的奖罚机制,这种“洋为中用”的方法就适得其反了。就好比是一个口袋,放开了一头,如果不收紧另一头,里面的物品就会丢失殆尽,一无所获,口袋就失去了固有存放、收集的作用。最近瑞典知识界人士开始进行反思,“一切以孩子为中心”的国家政策和家庭教育模式是否娇纵出了一批难以管教、不守规矩的“熊孩子”?因此,过度的宽松也会带来一些副作用。

(四)年轻教师的过度使用、教师责任心的下降影响了教育教学质量

从99年开始的大学扩招运动,用海量的学生快速稀释了稀缺的优质教育资源,急剧拉低了中国高等教育的教学质量。上世纪八十年代,刚毕业进入学校教书的年轻教师,有一年的见习期,可以跟着老教师学习、上课、听课、协助批改作业、帮助辅导学生等,然后才开始少量的上一些课。现在由于扩招带来的师资紧缺,刚毕业的老师就要担当起繁重的教学任务、学生管理和科研工作。一方面,很多学校聘请既没有工作经验又没有教学经验的在读研究生上课。另一方面,很多专业课程由以前的小班教学合并为大班教学,甚至有老师兼授几门并无相关联系的课程,使得教师对个人的施教机会大大减少,因而教学效果下降明显。按照茅于轼的观点,培养一位大学老师不是一两年能够做到的,少说也得五六年。

也有一些老师上课时坐着椅子,对着电脑,照本宣科,缺乏激情,没有交流,没有肢体语言;随着教师住在校外的人数逐渐增多,很多老师下课后匆忙离校,与学生的联系、交流和辅导逐步减少;监考不严、改卷不紧,学生也因此找到了放松学习的机会和借口。另外教师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中,学生评价占了40%以上的分数,而学生对于上课认真、管理负责、考试严格的老师似乎也没有给出中肯的评价,这部分老师在学生中常常被冠以“某某几大杀手”的称号,老师的积极性受到了一定的打击。

二、加强高职院校学风建设的对策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指出:当前职业教育还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结构不尽合理,质量有待提高,办学条件薄弱,体制机制不畅。下面的一些分析和思考,也许能对高职院校改善目前的学风状况有所帮助。

(一)从小事着手,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

今年春节,中央电视台开展了“家风、家规”调查活动,从中可以看到人们越来越关注和强调家庭教育,对它的重要作用也有了更加清醒的认识。孩子的教育不仅只是学校、老师的责任,也是家长应当承担的义务,孩子从小的严格教育是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的重要保证。学校在学生管理方面也要多从实际的、眼前的小事情着手,改变学生的精神面貌和学校的学习氛围。例如,可以在学生的生活、学习区域张贴一些警示标语,时时刻刻提醒学生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定期或不定期地举行“中国传统文化教育”、“读书与人生”、“行为与形象”、“诚信与感恩”等诸如此类传递正能量的讲座,培养学生良好的个人形象和职业形象,激发自觉学习的热情和精神;开展各项专业技能竞赛活动,促进学习积极性的提高;加强图书馆、阅览室的建设和布置,营造舒适、安静、温馨的学习环境,使它成为吸引学生、留住学生的地方。比如,澳大利亚TAFE的北悉尼学院的教室贴着小小的提示是:NO SMOKING!NO EATTING!NO SLEEPING!阿德来得大学学习区域的提示是:请确认已经关闭了手机;只允许饮料和有盖的冷食物带入等。在台湾的台北大学参观时,笔者看到大门口拉着横幅“拖鞋不进校,见人就微笑”。这些不起眼却又很容易做到的提示却对改变学生的精神面貌、建立良好的学习氛围、营造温馨的学习环境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二)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增强责任心、锻炼体质

随着后勤工作的社会化,专业的物业公司进驻了校园,他们包揽了校区、宿舍区的卫生清洁工作,但是传统的劳动课不能留于了形式,除了教室、图书馆、食堂卫生可以安排学生勤工俭学外,还可以结合学生的所学专业,让他们参与学校的建设和校园的美化工作。台湾昆山科技大学的学生每天轮流负责校园清洁工作的习惯延续至今,长久以来养成了良好的劳动习惯,培养学生“不扫门前何以扫天下”的精神,养成了爱劳动、珍惜劳动成果的习性。台湾地区处处都保持着干净、整洁的环境,这也是台北成为世界最受喜爱的旅游城市之一的原因。军训、拓展训练、野外生存训练要进一步提升,军训不仅锻炼意志和纪律,也锻炼了严格、守时、雷厉风行的军人作风。很多国家和地区实行的服兵役制度也是磨炼青年人意志、强健体魄的好办法。

哲学家费希特指出:教育首先是培养人,不是首先着眼于实用性,不是首先去传授知识与技术,而是要去唤醒学生的力量,培养他们自我学习的主动性、归纳力、理解力,以便他们在无法预料的未来局势中做出有意义的自我选择。

(三)摒弃侥幸心理,加强诚信教育

诚实守信是人们优良品德的体现,因此诚信教育也应该是终身教育。学校应该在政策上和技术上完善和建立信用状况和信用管理制度,提高失信、违规、违纪的成本和处罚力度,维护教师、考试、分数的尊严。我们要迎接职业教育体系改革的到来,就要真正做到宽进严出,抓好教学过程的管理,严把考核环节,要让学生学会做一个在生活上、学习上、工作上和爱情上严肃认真、诚实守信、勇于担当的人,对老师、同学、同事、家人及社会都要以诚相待,以认真的态度、刻苦的精神、不懈的努力交出人生的满意答卷。

(四)以身作责、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责任心,改变教师教学水平考核评价的体系

2013年9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向全国广大教师致慰问信,希望全国广大教师自觉增强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学为人师,行为示范,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努力成为业务精湛、学生喜爱的高素质教师。

首先,教师要以身作责,做好表率。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先做到。教师上课要做好“三不三要”,即不迟到、不接听手机、不穿奇装异服,要精神饱满、要准备充分、要注意形象。老师的言行举止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引导学生,用自己的人格魅力使学生也以良好的状态投入到学习中。

其次,学校在进行教师教学工作考核中,增加考勤管理、纪律严明、关心学生、考试严格等考核指标的权数,大力支持和表彰工作严肃认真的教师,树立教师的人格魅力。自古就有: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应该可以理解为:传道——传授道理,属于育人,授业——传授技能、技术,解惑——解决困难问题。老师的教学不仅限于课堂,也不仅限于课程,它可以无所不在、无所不有。要想学生喜欢,需要教师全身心的投入,投入时间、精力和情感。要以“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品质对待学生、对待教育教学工作。高职院校在新校区建设上要尽可能多的利用国家政策,创造让老师住在学校的条件,使老师与学生同吃、同住、同锻炼,密切师生关系、加强感情联络,使老师有更多的时间教育和影响学生,为他们排难解惑,真正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

最后,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关心、培养,学校要了解和解决新教师生活和教学上的困难,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学习、培训、提升、下企业锻炼的机会,安排好指导教师。老教师要做好传、帮、带的工作,在业务上给他们指导,把积累的教学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们,使他们尽快适应新的工作环境,不断提高业务水平。

三、结语

优良的学风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学风建设是学生工作的重要部分。只有学生、教师、学校、家庭共同努力,树立良好的学习风气,实现高质量的教育才能有保障,也只有这样才能完成到2020年,形成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目标任务。

参考文献:

[1]提姆·鲍特斯.从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英国鲁顿大学副校长谈高等教育扩招[N].中国教育报,2002-6-7.

[2]赵冠清.关于中国高等教育的思考 ——从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EB/OL].赵冠清 CharleZ的日志,http://blog.renren.com/share/601043932/10308208068.

[3]教育部: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30%[EB/OL].http://www.chinanews.com/shipin/2013/08-19/news276373.shtml.2013-8-19.

[4]瑞典教育模式教出“熊孩” [N].广州日报,2014-3-20.

[5]烟台七成高职院校是农村娃 城市孩子不愿吃苦学技术[N].齐鲁晚报, 2012-8-31.

[6] 谢樱,袁汝婷,杨玉华.职业教育迎来了春天 真翻身尚需做功课[EB/OL].新华网,2014-6-4.

[7] 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Z].2014-5-2.

责任编辑 陈春阳

作者:刘阳

上一篇:实践教学国际经济论文下一篇:新闻专业新闻传播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