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思政教育职业核心能力论文

2022-04-30

【摘要】高职阶段是帮助学生从学校顺利迈向社会的一个关键阶段,在这一阶段,对高职院校的学生加强就业指导,可以使他们以后更好的就业和择业。同时,贫困生作为校园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对他们开展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可以使他们身心各方面获得有效锻炼,对于学生的长远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高职思政教育职业核心能力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高职思政教育职业核心能力论文 篇1:

大思政格局下构建高校思政育人新方法分析

摘要:在大思政的格局下,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应该贯穿到全部学科建设过程中,运用思政育人的新方法建设崭新的大思政教育体系,充分发挥高校思政教育的功能,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提升其应对未来职场竞争的核心能力。文章从大思政格局下的高校思政育人的意义角度出发,揭示大思政格局下高校思政育人的问题,探究高校在大思政背景下的思政育人新方法。

关键词:大思政格局;高校思政育人;思政育人意义;思政育人问题;思政育人方法

引言

在中国高等院校思想政治工作主题会议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贯穿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从而开创教育事业的崭新局面。在大思政格局的背景下,高校应该坚持发挥自身作为培养健全人格学子的阵地性作用,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全部教学内容中的深入,充分发挥高校的思政教育功能,积极构建高校思政育人的新方法、新格局。在大思政背景下,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方针与内容应该与党的相关政策内容保持一致,从而形成有利于思政教育效果提高的合力,真正实现对大学生的正确价值观念的引领,达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功效。

一、大思政格局下高校思政育人的意义

(一)达成高校立德树人的思政教育目标

高校的教育目標是实现对综合性人才的培养,既能够让毕业生掌握足够的专业技能以应对职场竞争,有具有良好道德观念指引其未来生活。在高校教育改革工作的推进过程中,立德树人被充分融入到改革进程中。高校在推进立德树人的同时,可以将立德树人的理念和思政育人的观点相统一,两者的统一能够创新高校思政育人的体系,使得高校的思政教育效果得到增强。立德树人和高校的思政教育在教育目标上存在相似性,在教育的本质上也具有高度关联性,立德树人和思政教育都强调对教育的健全人格功能的重视。而在立德树人理念的推广工作中,高校的工作效果有所减弱,因为立德树人和高校传统的以提升就业率为导向的教学模式之间存在偏差。但是在大思政格局下,高校可以建立完善的思政育人教育体制,能够在充分发挥思政教育功能的前提下展现立德树人的理念,保证立德树人与高校思政育人相统一,推进高校思政教育效果的提升。

(二)促进高校教学理论与其实践相结合

在我国的高等教育系统中,高校的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同等重要,相比较于初高中阶段的知识传授,高校更加重视实践教学工作,因为高校的教学成果需要借助学生的社会就业率来加以展现。当学生在高校就接受大量实践教学时,其实践能力得到锻炼会有利于其职场竞争。高校的理论教学内容能够帮助大学生准确掌握专业课程的相关知识内容,形成专业知识网络。实践教学环节能够帮助大学生准确应用理论知识,为理论知识的牢固掌握创造良好机会。学生通过实践与理论的相互结合,思考理论知识的相关问题,提高自身的理论素养,提升专业领域的应用能力。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都是高校的重要教学环节,两者都不能够被去除。两者之中任何一个教学环节的缺失,都会导致教学成果的降低。从高校思政教育的视角来看,高校的思政育人方法在应用到专业课程的过程中,更加注重对理论课程的融入,而对实践课程内容的融入程度不高,影响思政教育功能的有效发挥。在大思政格局下改进思政育人的方法,将有利于整合高校思政教育手段,将思政教育的内容贯穿到高校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之中,促进高校教学理论与其实践的结合,进而实现对良好思政育人体系的构建,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完善贡献积极力量。

(三)将思政教育通过专业课程加以展现

在新时期,高校的专业教育工作和思政教育工作紧密结合,思政教育的相关内容已经被全面贯彻到专业课程教学中。高校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的客观背景为思政教育通过专业课程加以展现创造良好条件,能够充分发挥思政育人的作用。但是在现实的思政教育和专业课程的相互融合过程中,两者陷入融合性不足的困境。而在大思政格局下,高校将思政教育的资源和专业课程教育的资源统合到一起,发挥教育资源的集约性作用,能够有效实现思政教育和专业课程教育的相互融合,充分发挥思政育人的功效。高校应该根据大学生的成长背景,有针对性选择思政育人的素材,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理念和看待事物的方式。大学生接受到的思政教育内容来源于专业课程,而专业课程的讲授也贯穿了思政教育的相关素材,因而大学生的心灵受到更加强大的感染,更容易在大思政格局下养成良好的道德观念。高校在大思政格局下充分发扬教育育人的精神,根据思政育人、立德树人等理念调动高校的全部教育资源,积极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推动思政教育和专业教育的相互融合,实现对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在高校进行思政育人教育方法的完善过程中,高校的完善方法应该以专业课程教育和思政教育的相互融合为角度,实现高校全部教育教学资源的积极整合,将思政教育通过专业课程以展现,实现思政育人目标的充分达成。

二、大思政格局下高校思政育人的问题

(一)大思政格局下高校思政育人的效果不足

在大思政格局下,高校的思政教育效果能够被通过更加科学的方式加以提高。高校应该利用大思政的契机,坚持将思政教育的相关内容与现有的高校教学计划相充分结合,推动专业课程教育和思政教育的共同发展,在新时期构建全新的思政教育模式,充分发挥思政教育的育人功能,达到在全部教育过程中的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在大思政格局下的思政教育的育人功能从目前来看还不能够有效发挥。高校在大思政格局下进行思政教育内容的专业课程融入过程中,没有深入理解思政教育的相关内涵,思政教育内容和专业课程内容之间的融合性不强,甚至彼此分离。学生在接受高校专业课程的过程中无法深入感受到思政教育的魅力,思政教育的引领性作用无法达到有效发挥。综合而言,高校基于大思政格局的思政教育体系建设还不够完善,通过专业课程教育体现出的思政教育效果不足。

(二)大思政格局下高校思政育人的方法滞后

在大思政格局下,高校的思政教育体系和专业课程体系出现深度融合,思政教育的方法需要被及时加以变革。在新时期,伴随教育环境的变化,思政教育的具体路径出现崭新特点,整个高校的思政教育现状呈现出多样性的变化特征。新的思政教育理念和思政教育手段等层出不穷,对思政育人方法的改进产生影响。相比较于思政教育理念和教学手段的多样化,部分高校所采用的思政教育的方法依旧滞后,不利于思政育人效果的达成。一部分高校在展开思政育人工作的过程中,拘泥于传统的思政教育方式,坚持在课堂教育中集中传授思政教育的相关内容,学生在日常校园生活中感受不到思政教育氛围,降低思政教育的效果,影响高校子思政育人新方法的构建与完善。

三、大思政格局下高校思政育人新方法

(一)大思政格局下改善思政育人理念

首先,在大思政格局下,高校想要构建思政育人的新方法并保证新方法的良好效果,需要正确认识到思政育人的重要性,改善其思政育人的理念。高校在转变思政育人理念的同时,推动思政教育新手段的使用,积极提升思政教育的效果。高校及其教师成员应该高度重视思政教育的重要性,深入学习大思政的相关理论知识,在对大思政有精确了解的前提下推进思政教育的改革,实现思政育人的良好效果。高校可以在学校层面建立专门的大思政学习小组,由校级相关领导担任小组成员,通过共同学习与讨论的方式掌握大思政的深刻内涵,检视在大思政背景下的思政教育路线与内容,依据大思政格局内容革新思政教育,充分发扬思政教育的积极作用,将在大思政格局影响下的思政教育融入到高校的教学计划之中。其次,高校的思政教育目标应该坚持以学生为中心。高校应该从全面培养大学生的健全人格为中心推动大思政格局下的思政教育工作,充分尊重大学生的个性与个人需求。高校在大思政格局下的思政教育工作应该针对不同的大学生进行特定展开,充分满足不同大学生的思政教育需要,让大学生可以通过思政教育的相关内容锻炼到自身所需要的能力,在专业教育的引领下提高思政教育的思想引领的效果。最后,高校在推进思政教育与专业课程相融合的过程中,应该将德行培养放置在融合目标的显著位置,注重在思政教育工作中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

(二)大思政格局下创新思政育人途径

高校在大思政的格局下应该以提升思政教育的新引力为构建思政教育新方法的突破点。高校应该根据新时期的大学生兴趣构建完善的思政教育体系,提升思政教育的效果,发挥思政教育的功能,真正将思政教育的内容落实到高校的课程教学中。高校可以在思政教育和专业教育的融合过程中,将案例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手段等引入到其中,将高校的传统课堂教学予以灵活化转变,实现学生思政教育效率的提高。其次,高校可以在思政教育的同时利用多媒体手段构建学生网络交流平台,教师在与学生的平等交流过程中引领学生科學认识世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最后,高校在大思政的格局下应该建立统一的思政育人平台,将思政育人工作的具体工作内容、工作资源等统合到一个统一的平台中,提升思政教育的效果。高校可以在平台中将不同的专业课程内容进行与思政教育相关的深化,为思政教育的效果发挥提供帮助。高校还可以定期安排学生参与社会实践,通过实践活动理解思政教育的相关内容,提高自身道德修养。

结语

综上所述,在大思政格局下的思政育人新方法能够有效提高思政教育的效果,为新时期的社会发展提供优质人才,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与繁荣。

参考文献:

[1]郑俊玲.高校大思政育人模式分析——兼论专业教师与思政工作者协同育人问题[J].宏观经济管理,2017,S1:157-158.

[2]荀振芳.高校构筑“大思政”育人格局的理论审思[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05:119-124.

[3]马中全.构建大思政育人支持体系的实践探索——基于四川警察学院大思政育人工程的思考[J].四川警察学院学报,2016,2806:86-92.

[4]邱国良.基于矩阵式定位模型的高校“大思政”育人格局的构建[J].中国高等教育,2019,05:52-53.

[5]林小燕.文化自信视域下高校“大思政”育人格局的构建[J].海峡科学,2020,08:73-76.

[6]周雪梅,王国忠.论高职院校师生共育的大思政育人模式[J].教育与职业,2016,22:68-70.

作者简介:汪璟晖,1993.05.31,女,汉族,籍贯:湖北武汉,学历:硕士研究生,职称: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单位:武汉交通职业学院。

作者:汪璟晖

高职思政教育职业核心能力论文 篇2:

基于就业指导视角的高职院校贫困生思政教育探究

【摘要】高职阶段是帮助学生从学校顺利迈向社会的一个关键阶段,在这一阶段,对高职院校的学生加强就业指导,可以使他们以后更好的就业和择业。同时,贫困生作为校园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对他们开展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可以使他们身心各方面获得有效锻炼,对于学生的长远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明确就业目标,提升教育实效,完善教育机制等方面简要阐述对高职贫困生开展思政教育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高职  就业指导  贫困生  思政教育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当前高校大学生面临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尤其是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对于高新技术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高。高职贫困生作为就业中一个特殊群体,他们本身在就业过程中极易出现焦虑、孤僻、自闭、抑郁等心理问题,在就业中处于劣势地位。在高职思政教育开展的过程中,对他们进行有效的教育和指导,可以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就业观和创业观。从个人职业规划,发展学生思想品德等多个方面对他们开展有效的教育和指导,是提升思政工作实效性的一个必要课题。

一、加强高职贫困生思政教育的必要性分析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对于高素质技能人才的需求越来越高,贫困家庭的孩子必须要积极接受更高层面的教育,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主旋律。但是来自贫困地区的学生本身在就业方面不具备优势,他们在就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帮助贫困生自身突破就业困难的迫切需求

第一,就业心理过于急躁。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学生情绪出现焦躁、顾虑、自我否定等消极心理,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常常手足无措,在就业方向上不明确等问题。

第二,对自身评价不足。很多综合素质比较高的贫困学生,在就业过程中也不能进行有效的自我评估。或将求职欲望设置过高,丧失恰当就业机会;或将求职欲望设置过低,在岗位上不能充分施展自身技能,进一步挫伤学生的进取积极性,最后又要面临再次择业跳槽等一系列问题,影响学生的长远性发展。

此外,很多贫困生在职业道德素质、诚信、意志品质等原则方面不够坚守,一旦遇到挫折,就常常失去目标,使自己的就业更加被动,就业质量难以有效提升。以上种种问题都是贫困生在就业过程中常常遇到的一些共性问题。思政教育教师不仅要对他们的思政意识形态进行有效的教育和引导,同时要能够从促进就业的角度指导他们更好的学习和矫正,更好地提升学生的就业品质。

2.扩大高职生就业市场的必然结果

高职贫困生就业难的问题,不仅影响了高职生自身的发展,也同时对整个高职生就业市场也会产生一定影响。高职生对自我的认知不明确,就业之后再进行二次的择业或跳槽,会使整个作业体系的稳定性受到影响。高职思政工作和就业服务的开展要充分落实以人为本,适应高职生自身和职业市场发展的双向需求,使贫困生能够更好的认知自我稳定就业。

目前整个社会环境就业压力越来越大,要想实现高职生的稳定就业,他们必须自身思想过硬,职业素质达标。同时,还需要稳步提升高职生对自身和工作的满意度,以更好地营造和谐社会氛围。基于就业导向的高职贫困生思政教育开展可以更好地提升高职贫困生就业质量,帮他们明确未来就业择业的方向,实现高职生与目标企业之间的双向稳定接洽。因此,对高职生尤其高职贫困生开展就业导向的思政教育,是扩大就业市场的必由之路。

3.进一步提升高职思政教育成效性的现实需要

与其他高等院校相比,高职院校类贫困生数量更多,学生情况也更加复杂。首先,高职院校本身来自贫困地区的生源数量比较多,学生自身在学历层次及自我认知层面,会感觉比本科生或富裕地区学生要低一等,所以他们在就业的过程中常常容易产生自我怀疑心理。对他们开展有效的思政教育,可以提升高职贫困生的心理自信,使他们在就业过程中,能够具备更加豁达的心态。第二,生活的贫困也使贫困生成为大学生中的弱势群体。他们面临着更大的社会压力,在就业过程中也更容易出现焦躁、目标把握不准确等各种问题。面对这一群体,高职思政教育一定要穩步扎实推进,避免因为方法单一、内容空洞或与学生生活实践联系不紧密的问题,影响高职生对思政教育的接受程度。立足思政课堂,对学生开展就业指导,能够使学生从心理上更加容易接受教师的引导,而且因为与他们未来的就业密切相关,所以更容易引发学生的共鸣。

二、高职贫困生思政教育的问题分析

目前很多高职院校都非常注重对学生开展思政教育,同时在内容、形式等方面进行了一些创新,但是还存在诸多问题,也需要我们重视。

1.思政教育与就业指导没有形成教育合力

目前高职院校大多都有专门的就业指导中心,其中的思政教育内容广泛存在于思政理论课、形势政策课、就业指导课、团课、党课等多门课程之中,由不同的部门来分管执行。但这些课程有一个相同的特点,就是专门针对贫困生的思政教育内容比较少,对贫困生的帮助主要以经济帮扶为主,因为缺乏必要的人文关怀和精神开导,就会使贫困生的思政教育及就业指导缺乏力度,更不能有效形成教育合力,帮助学生答疑解惑。

2.就业指导技术性较强缺乏有效心理辅导

目前高职院校在对学生的就业指导方面理论性比较强,覆盖的面也比较广泛。但是在就业技术指导的基础上,缺乏有效的心理辅导。困扰贫困生就业的主要问题大多集中于心理层面,对于一些就业技术的指导,只能够帮助大部分学生实现稳定就业,而很难帮助贫困生突破他们自身的心理障碍。尤其是对贫困生急需的一些抗挫折教育、正确就业意识教育、积极就业心态教育等缺乏力度,这就使得就业指导教育偏重技术性,缺乏有效心理辅导。

三、加强高职贫困生就业指导中思政教育的对策探究

1.准确把握高职贫困生就业思政教育目标

对高职贫困生开展就业思政教育,必须要确立明確的目标。结合教学目标,有效组织教学活动,才能够使思政教育的效果有效突显。首先,要正确认知当前困扰贫困生就业的主要问题。是学生的职业发展目标不明确,还是他们的人生追求与自身能力不够匹配,是学生的个性特征影响了他们的职业技能发展,还是说学生自身的职业素质与社会发展不够匹配。只有真正站在贫困生的角度,对他们进行有效的研究,与他们进行有效的沟通,才能够更好地落实以生为本,充分满足贫困生就业发展的思想需求。

结合学生在就业过程中遇到的具体问题,统筹理论课程和技能课程的教学目标。并针对性学生,贫困生就业开展核心能力的教育,让他们充分认识到自身的就业优势,并进行有效的分析和判断,不断完善自身存在的一些劣势。调整贫困生就业的心态,让他们在就业过程中可以更好的评价自我,发展自我,并迎合市场就业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以充分提升高职贫困生就业的综合能力。

2.提升高职贫困生就业思政教育的实效性

就业思政教育不仅要包括职业观念方面的内容,同时要能有效兼顾贫困生就业过程中面对的复杂问题,采用多元化的手段提升就业思政教育的实效性。

首先,从物资资助的角度帮助贫困生克服就业障碍。有效的物质资助可以帮助贫困生顺利毕业,在就业的过程中也能更具优势。其次,要能有效兼顾贫困生在接受外界资助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自卑、抑郁、压力过重等问题。通过有效的思政教育,帮助他们可以克服自身的窘迫心态。同时,引领他们以平等、尊重的心态来看待生活中他人给予的帮助,并激发其奋斗意志,教育他们以后可以推己及人,对社会做出更大贡献。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正确看待当前贫困的现状,并激发他们的斗志,让他们可以向更加广阔的前景逐步迈进。教师和学生要给予贫困生充分的关怀和鼓励,帮助他们更好的自立自强。让他们充分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依托社会实践,对贫困生开展就业思政教育,使他们的意志品质和心理素质都能够得到有效锻炼。

3.基于社会实践角度落实思政教育

高职阶段思政教育的开展,不止要从人文角度对学生实施必要的关怀,强化诚信教育、意志教育、奉献教育等,更重要的是要引领学生逐步投入到社会实践过程中,让学生在参与实践的过程中能够更好地认知自我丰富经验。锻造高职生较强的心理素质和抗挫折能力,这比课堂灌输更能够唤起学生的共鸣。同时,可以丰富高职生的学习生活,让他们从更加全面的角度来认知周围这个世界,防止他们在就业目标制定过程中存在过高估计自我,或过低贬低自我的现象。

很多贫困地区走出来的高职生,他们本身把大量时间和精力都集中在了学习上,所以,对于外部环境的了解不是非常准确。根据学生当前的学习心理及即将面对的就业压力,学校组织思政教育时要积极探索引入更多实践环节,为高职贫困生的自我成长拓宽更多渠道。譬如可以以社会实践活动形式,为学生的自我成长搭建起有力平台。首先,可以以社团的形式组织贫困生参与一些青年志愿者活动岗位见习活动,社会实践专业调查活动,以及相关专业的社会兼职,对接企业所能提供的一些勤工助学岗位等。让学生能够走出校园进入社会,积极去锻炼自己,在心态、理念、思维才干能力等多方面积极成长。让高职贫困生能够更好地走出自我的小世界,到社会大范围中去认知岗位学会奉献,并在实践中积累有效的工作经验,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和岗位适应能力,为学生从校园人向社会人顺利过渡而铺路搭桥。

4.提供完善的高职贫困生就业创业平台

高职院校要能够有效整合自身资源和社会资源,为高职贫困生顺利就业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如由学校出面与企业合作为他们提供一些就业岗位,供高职贫困生自主选择,使他们自身的专业素质可以充分发挥。此外,还可以对高职贫困生加强创业思政教育。让他们可以学会掌握自主创业的有效方式,并鼓励他们进行一些创业实践,为后续贫困生独立创业提供有效保障。推进情景教学、项目教学让他们主动参与其中,有效的答疑解惑,使他们具备更好的就业创业心态,成为人格健全的创新型产业人才。

总之,加强高职贫困生就业指导中的思政教育,必须要讲究方式方法。凸显思政教育的实效性,并针对性找好出发点和着力点,切实提升贫困生思政教育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魏汐岑.高职院校思政教育与就业指导教育融合之探索[J].祖国, 2018.

[2]刘兵.思政教育视角下高职院校贫困生职业生涯规划研究[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9(29).

[3]陶红丽.提高高职院校贫困生就业竞争力的路径——基于思想政治教育视角[J].科技视界, 2015(30):257+323.

[4]刘京韬.思政教育视角下高职院校贫困生职业生涯规划研究[J].长江丛刊, 2017(009):220-221.

[5]袁春香,曹权.高职院校贫困生就业指导中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与改进研究[J].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001):41-44.

作者:谢婉

高职思政教育职业核心能力论文 篇3:

文化浙江融入模拟导游课程思政的实践探究

摘 要:在实施新时代文化浙江工程的背景下,社会和行业急需一批具有创新精神的地方性导游人才参与文化浙江现代化建设。在文化浙江思政教育目标的引领下,笔者通过模拟导游课程实践教学,挖掘浙江文化元素,将专业知识技能与思政内涵有机融合,探索模拟导游课程思政的实践路径,强化文化浙江在地方导游人才培养领域的实践根基和育人动力。

关键词:课程思政    文化浙江    模拟导游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新局面。在课程思政背景下,将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程教学已成为必然,一方面要充分考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另一方面要合理挖掘蕴含在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在专业课教学中贯彻落实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技能人才的教育目标。

一、研究背景

《浙江省委关于制定浙江“十四五”規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指出,实施新时代文化浙江工程。浙江已经形成了以党的创新理论为引领的先进文化、以红船精神为代表的红色文化、以浙江历史为依托的优秀传统文化、以浙江精神为底色的创新文化、以数字经济为支撑的数字赋能文化全面发展的古今辉映、诗画交融的文化浙江新格局。

导游作为文化浙江的重要宣传员和实践者,必须积极认真地做好文旅融合工作,将文化因素尤其是地方特色文化因素贯穿旅游观光全过程,让导游真正成为浙江文化真诚的讲述者和传播者,而这种真诚来自于对地方文化的了解与尊重,来自于对旅游的热爱与喜好,来自于对职业的敬畏与奉献。

文旅融合可以促进导游提升自我。随着人们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和旅游产业的不断发展,游客的需求也在不断发生变化。这就要求导游要不断地挖掘旅游文化内涵,并在不断地挖掘中提升自我,不能满足于重复叙述城市农村景区“昨天的故事”,要不断地从具有醇厚文化气息的浙江文化中的一句句俗语、一道道美食、一种种习惯中深入挖掘、分析,提炼出能支撑旅游讲解全过程的文化内涵。

文旅融合可以促进文化弘扬。在任何时候、任何场合,都应该把人放在第一位,因而人才是文化的主体与灵魂。导游是文旅融合的桥梁与媒介,旅游资源的文化价值要依靠负责带领游客、服务游客的导游来实现。在服务游客的过程中,导游所表现出来的文化气质和浙江文化自信,以及导游个人的学识、修养、情操、人格、专业素养尤其是导游的思想政治素质,将对旅游地文化的弘扬产生重要的影响。

二、模拟导游课程思政的意义

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在导游行业中至关重要。导游为游客提供服务的过程,也是让游客直观地感受到他们自身的爱国情怀、民族情怀、家乡情怀的过程,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游客。导游有自觉维护国家利益与民族尊严的义务与责任,应当具有优秀道德品德和高尚情操。遵守公德、明辨是非、诚实守信、乐于助人都是导游应当具备的软实力。因此,导游专业的学生在校期间是思政教育的客体,未来走上岗位则是对他人进行思政教育的主体,也是地方文化的传播者。

模拟导游是旅游服务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该课程按照导游工作实际能力要求,围绕学生培养其作为景区景点导游、地陪导游的职业核心能力,以培养学生省内旅游景区讲解为主要能力目标开展教学。

模拟导游课程蕴含丰富的思政教育资源,因而开展课程思政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因此,深入挖掘和运用模拟导游课程蕴涵的思政教育资源,在教学中有效融入思政内容,注重凸显文化浙江的价值内涵,对学生对接时代、对接行业、对接岗位具有重要意义。

三、模拟导游课程思政路径

通过模拟导游课程思政,不仅可以在专业技能提升中融入文化浙江思想价值底蕴,赋予其浓厚的人文色彩,还可以带领学生全面认识浙江文化特色,增强其投身于浙江文旅产业的历史使命感。

在文化浙江思政教育目标的引领下,坚持通过课堂教学、课程评价、实践实习三个渠道,深化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行业与专业、产与教三项融合,探索模拟导游课程思政实践路径,强化文化浙江在地方性导游人才培养领域的实践根基和育人动力。

(一)挖掘浙江文化元素,凝练课程思政内容

要想将浙江文化融入模拟导游课程思政,就不能局限于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而是要将浙江文化巧妙融入其中。笔者深入挖掘蕴藏于浙江文化中的理想信念教育元素、道德品质教育典范、传统文化教育内容、职业精神教育典型、工匠精神教育模范等,并在每个教学模块中采用启发、推演、体验、模拟等途径将这些内容融入专业课程教学。

例如,在“特殊团队导游技能训练——夏令营团队导游服务”任务中,笔者融入了“诗路文化”思政元素。以诗为导游词的核心,讲解与诗相关的景区特色景点和“诗路文化”,让学生在学习、创作导游词的过程中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厚植人文情怀。同时,笔者引导学生在此基础上自由发挥,努力使导游讲解服务更具知识性、趣味性,让学生未来成长为展现“诗画浙江”服务和形象的优秀代言人。

(二)坚持抓好三个渠道,深化实施三项融合

1.找准切口,抓好课堂教学,实现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

要将文化浙江融入模拟导游课程思政,还应当围绕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有机统一的专业课程思政目标,以“课程+核心能力+思政”为教学设计思路,运用好课堂这个主渠道,将挖掘与提炼的浙江文化元素融入课堂教学。此外,笔者针对学生个性特点和兴趣,根据时代特征或当前热点不断更新教学内容,使课堂变得更有秩序、更具魅力、更显活力。

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设置基于导游核心能力的课程思政学习内容,结合教材,合理恰当地切入思政教育元素。例如,在导游词创作、导游接待等课程内容中寻找切入点,以浙江省内旅游目的地、景区景观、历史故事、人物事迹、地域特色作为课程思政的切入素材。

此外,通过引进资源、共享教师等方式,笔者邀请思政名师、专家学者、行业表率走进课堂,进一步实现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让学生得以充分了解文化浙江引领下的导游专业需求和行业发展形势。这有助于增强学生对专业课程的认可度,使文化浙江的思政内容引领学生导游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提升,为学生从事实际的导游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2.知行合一,抓课程评价,促进行业与专业相融合

模拟导游课程评价强调知行合一,教师要充分挖掘专业考核中的思政元素,并将其纳入考核体系,建立专业技能评价考核与思政教育效果考核相结合的过程性课程评价机制。

参照《导游人员管理条例》《导游人员管理实施办法》规定,对导游人员全年工作量、业务能力、游客投诉与表扬情况、学习与进修情况、培训情况等进行年审考核。构建行业与专业相融合的课程评价体系,教师应围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采用多种形式、运用多种媒介,在教学的课前、课中、课后三个环节,从课堂表现、作业情况、团队合作、课外学习、岗位见习、游客反馈等方面,通过教师个别评、同伴互相评、系统自动评、家校企共同评等方式评估学生在教学各阶段的学习实践效果,从知识、能力、素养三个维度综合多方评价,并给予反馈与指导。

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记录—自我反思—自我评价”,使学生在参与评价记录、查看、整理与反思中,强化思政意识,同化理论知识,升级经验技能,实现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调控,进而落实完成综合型人才培养的目标。

3.共享共育,抓实践实习,深化产与教相融合

要将文化浙江融入模拟导游课程思政,应当秉持“同向同行,共享共育”的原则,以培养地方性、创新型、高素质导游为教学突破口,丰富“第二课堂”实践和企业岗位实习两条育人路线,深化产教融合。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学校要利用好觀潮节志愿讲解服务、沈鸿纪念馆志愿讲解服务、中小学生禁毒教育基地志愿讲解服务等机会,将思政教育融入专业实训,还要联合企业共同设计好浙江文化、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等课程思政的导游实践模块,将思政教育延伸至课堂外、社会中。让学生通过亲身的体验和参与,服务社会、奉献社会。

在企业岗位实习中,采取“企校双制、工学一体”的企校双师联合培养模式,精心谋划、有序设计,校、企、生三方共同挖掘导游工作中的思政元素,以此形成协同效应,共同服务于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在文化浙江的引领下,进一步强化导游技能训练,同时引导学生在岗位实习中感悟浙江文化和浙江精神,实现技能提升和自我教育,从而培养出符合行业需求和社会需要的导游专业人才。

四、小结

文化浙江融入模拟导游课程思政必须提高思想站位,深挖本土文化资源,发挥导游专业优势,找准教学切入方向,顺势而为。这是“十四五”期间浙江建设文化现代化先行的需要,是培育浙江优秀导游专业发展的需要,更是学生成才成人的需要。学校要充分落实“三抓三融”,将课程思政融入模拟导游课程教学全过程,从而提高专业课课程思政效果,为文化浙江建设工程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导游人才。

参考文献:

[1]付丽丽.校企合作背景下对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思政的研究与探索[J].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19(27).

[2]徐晓芳.课程思政视阈下高职地方文化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21(1).

(作者单位:海宁市高级技工学校)

作者:张文

上一篇:中小学生文明礼仪养成教育论文下一篇:农村中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