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体育职业素养教育改革论文

2022-04-29

摘要: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给教育事业注入了新的发展活力。新课标理改革的不断深入和推进对高职体育教育中学生的职业素养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只有专业技能过高且职业素养较强的学生队伍才能满足经济快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培养和锻炼学生职业素养,为国家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已经成为现代高职体育教育的重中之重。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职体育职业素养教育改革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高职体育职业素养教育改革论文 篇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阈下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

【摘 要】分析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育的必要性,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提升职业素养的强大动力,探讨通过多元立体的育人模式推进高职学生提升职业素养。

【关键词】职业素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高职学生

职业素养是职业内在的规范和要求,是职业胜任力的体现。美国学者莱尔·M.斯潘塞和赛尼·M.斯潘塞在著名的“冰山模型”理论中,将个人胜任素质分为动机、特质、自我概念、知识和技能等五大类型,并以冰山为喻,将知识技能视为浮在水面上的冰山,即显性素养;而自我概念、特质和动机则是潜在水面下的冰山,即隐性素养。两者构成的“素质冰山”,包含了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态度、职业技能等多重要求,深刻影响着劳动者的就业能力和职业发展。

一、职业素养教育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应有之义

大学阶段是人生的特殊阶段,是青年学生由“学校人”向“职业人”转变的关键时期。高职学生作为“准职业人”,在大学阶段培养良好的职业素养,对其未来的职业生涯和职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职业素养教育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通过就业改变自身命运和家庭状况,是很多高职学生重要的人生诉求,也是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体现。良好的职业素养意味着良好的职商和职业胜任能力,是融入职场的关键。职业素养教育的目标,就是以就业为导向,努力提高学生的职商,使学生掌握求职就业的基本技能,积累融入职场的基本经验,提高职业发展的基本能力,提高做人做事的水平,从而赢得发展机会,实现职业理想。

(二)职业素养教育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市场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企业的用人标准也越来越严。国内著名教育数据咨询机构麦可思的一份调查显示,绝大多数企业在录用员工时,尤为看重学历、技能之外的人格魅力、敬业精神、社会诚信度、团队合作意识、奉献意识、沟通能力、组织能力、协调能力、创新能力等职业素养。这表明企业录用大学生不仅看重其“做事”能力,更看重其“做人”水平。员工的职业素养决定企业的竞争力,直接影响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为企业培养所需的人才,才能满足企业持续发展的要求。

(三)职业素养教育是高职院校健康发展的需要。2014年,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召开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就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做出重要指示,明确指出职业教育是广大青年打开通往成功成才大门的重要途径,肩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要高度重视、加快发展职业教育,努力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努力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为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加强职业素养教育,培养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才能提高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推动高职教育塑造新优势、迈上新台阶。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提升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强大动力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了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内在地包含了职业素养的要求,对于促进高职学生的全面发展、引领学生就业和事业走向成功有重要意义,是打造优秀职业素质人才的思想武器和强大动力。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助于涵养职业道德。职业道德是在职业活动中形成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是高层次的职业素养。良好的职业道德是安身立命的基础,是事业发展的保障。大学生职业道德养成不能一蹴而就,需要学校常抓不懈的教育培养,需要学生持之以恒的自我修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它凝聚了国家的“精气神”,彰显了社会的“真善美”,有助于培养高职学生辨别美丑判断是非的能力,在提高职业道德认识的基础上,激发职业道德情感意志,唤醒职业道德良心,并将职业道德信念转化为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助于增强职业意识。职业意识是在职业定向与选择中对自己现状的认识及对未来职业的期待,它深刻影响着大学生的择业态度及方式。高职学生在职业意识方面存在自主意识强而团队意识弱、职业定位过高而求职能力不足、关注自我发展而忽视社会需求、责任意识淡薄而功利因素突出、向往发达地区而冷落偏远地区等问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了国家的价值目标、社会的价值取向、个人的价值准则,有助于学生准确把握成才目标和行为准则,增强职业意识,树立职业理想,强化责任担当,使行为趋于理性而不迷失方向。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助于端正职业态度。职业态度是个人对职业选择所持的观念态度,是企业遴选人才的首要标准。哈佛大学的研究表明,在个人的成功因素中,主动、努力、乐观、责任心等积极的态度因素比例达80%左右,而人际关系、职业技能、天赋机遇等因素相加仅占20%左右。这表明工作态度就是职业竞争力,决定事业成败。敬业和诚信是最积极最完美的职业态度。爱岗乐业,忠于职守、刻苦钻研、精益求精是敬业的要求,诚实劳动、诚恳待人、讲究信用、恪守承诺是诚信的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助于高职学生正确理解敬业诚信,以良好的职业态度奠定成就事业的品质基础。

(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激励学生提高职业技能的精神动力。职业技能是运用知识和经验保证职业活动完成的专业能力和本领,是实现职业理想的基础,对求职成败和职业生涯发展有重要影响。职业技能有严格的规范,练就娴熟的职业技能没有捷径可走,只有脚踏实地而不投机取巧、刻苦钻研而不敷衍塞责、善于思考而不畏首畏脚、勤学苦练而不患得患失,才能成为“能工巧匠”。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助于增强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激励学生努力提高职业技能,实现人生价值。

三、以多元立体的育人模式推进高职学生职业素养提升

职业素养既不是纯知识性素养,也不是纯实践层面的技能素养。提升职业素养是一项系统工程,要根据高职的办学特点,构建全员育人、协同育人的模式,使职业素养教育全覆盖、全贯穿。

(一)以课程设置为依托,在课堂教学中融入职业素养教育。课堂教学是职业素养教育的基础,要搭建以知识为基础、以能力为导向、以素质为核心的职业素养教育课程体系,开展模块化教学。坚持理实一体,使每门课程都有实践教学环节,增强实效性。

1.思想政治教育为主导。依托高职的三门思政课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立足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把职业素养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中,依据企业的用人标准,重点进行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教育,培养学生爱岗敬业、诚实守信的职业素质,涵养职业道德,提升职业素质。

2.专业教育为支撑。通过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形式,向学生渗透职业方法能力,使学生了解专业要求,掌握技能规范。鼓励和组织学生参加职业技能培训考试,获取相应职业资格证书。有针对性地开设行业教育课程,使学生对今后可能从事的行业有一定的认知和了解。

3.就业指导教育为抓手。加强就业引导和指导,帮助学生了解就业形势,端正职业态度和择业观念、掌握求职技能技巧,培养适应职场的能力;加强创业精神、创业意识的教育,使学生具备初步的创业知识和创业能力;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帮助学生自我认知,理性确定职业发展目标,努力实现由学生向职业人的有效转变。

4.人文通识教育为载体。人文通识教育是专业教育、能力培养、人格养成和职业发展的导向和支撑。要突破单纯的“专业视阈”、“技能视阈”,构建“大人文”课程教学体系,推动实现人文通识课程资源共享、方法互鉴,引导学生开阔视野,涵养人文精神,提高综合素质。

(二)以实践教学为重点,在校园文化中渗透职业素养教育。职业素养提升不能只在课堂上坐而论道,要在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中渗透职业素养教育,促进学生在实践中养成。

1.开展企业文化进校园活动,培育职业精神。依托校企合作平台,将企业文化融入校园文化中,通过“企业家讲堂”、“校友论坛”、企业文化宣传日、校内外实训等方式,使学生在入职前耳濡目染了解企业对责任意识、敬业精神、团队精神等职业素养的要求,努力塑造自我。

2.开展品牌化的校园文化讲座,开阔学生视野。邀请知名专家学者和社会名流精英在“名家讲坛”讲学,与学生进行跨学科、跨领域交流;鼓励教师在“人文讲堂”对教学内容进行拓展延伸。通过高品位有深度的讲座,使学生视野得以拓展、心灵受到启迪。

3.开展文化体育艺术活动,陶冶学生情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美是道德纯洁、精神丰富和体魄健全的有力源泉。”高职学生的和谐发展离不开审美教育。通过音乐会、合唱节、读书节、电影节、运动会等格调高雅的文艺活动,能够提高大学生审美情趣,唤起其内心的美好感情,并转化为积极的行动。

4.开展健康的大学生社团活动,促进学生发展。学生社团是学生自我教育自我锻炼的重要渠道。建立大学生社团导师制度,让有特长有责任心的教师担任社团导师,指导社团开展各种积极健康的活动,培养学生的自信心、独立性、责任心、团队意识、社交技能、组织协调能力、领导力等素养。

5.开展各种比武竞赛,提高职业能力。赛事可以使学生感受职场情境,锻炼职业核心能力。通过技能竞赛、创业项目竞赛等活动,使学生真实体验职业的技术规范和能力要求,感悟创业必备的素质能力,培养乐于动手、勤于思考、勇于创新、善于合作的素养。

6.开展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锤炼学生品质。开展大学生“三下乡”活动、挂职锻炼、勤工助学、社会调查等社会实践活动。着力打造校园志愿服务品牌,为校内外提供义务服务,使学雷锋活动常态化。推动学生跳出“小我”、融入“大我”,锤炼意志、升华境界,提高实践能力、团结协作能力、吃苦耐劳精神、自强自立意识、就业创业意识、互帮互助意识。

(三)以校企合作为支撑,在顶岗实习中体验职业素养教育。《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指出,要“坚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强化教学、学习、实训相融合的教育教学活动”,要“加大实习实训在教学中的比重,创新顶岗实习形式”。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要以企业需求为目标,顶岗实习是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环节,是提高学生职业素养最直接的路径,一般安排在大三最后半年或者一年中进行。顶岗实习与一般意义上的实习实训不同,学生有“学生”、“员工”双重身份,接受学校和企业双重管理,学生与企业零距离接触,能够真实体验企业岗位要求,学习岗位技能和操作规程,了解行业规范、职业特性和发展前景,熟悉职业环境。通过顶岗实习的职业磨砺,使学生技能得到提高、意志受到磨炼、思想得以升华,成为“被需要”、“受欢迎”的人。

(四)以体制机制为保障,在制度建设中推进职业素养教育。提升职业素养、培养高质量人才是高职的永恒主题,建立和完善素养教育的长效体制机制是职业素养教育持之以恒常抓不懈的保障。

1.完善校内联动机制,形成校内育人合力。一是上下联动。成立专门机构,学校主管领导亲自挂帅,成员包括学工处长、团委书记、二级学院负责人、二级学院学生科长和分团委书记,以及辅导员、班主任、社团导师等,为学生职业素养提升提供组织领导保障。二是部门联动。各职能部门协同配合,确保教学、实训、自习场地能够满足教学需要,经费得到保障。三是网上网下联动。发挥网络优势,依托数字化校园开发学生素养提升工程管理软件系统,形成信息化管理运行体系。

2.完善校企合作机制,形成校企育人合力。一是完善合作办学机制。推行“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邀请有条件的企业合作办学,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合作开发课程教材。二是完善“双师”制度。通过“教师深入企业、企业专家进校园”的办法,打造“双师”素质教师队伍。三是完善顶岗实习管理机制,推行“双主体育人”的导师制,由学校派出专业教师和辅导员分别担任专业导师和生活导师,企业派出一线技术管理人员担任企业导师,实行细化管理。

3.完善考核评价机制,形成灵活的考评体系。一是过程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相结合,尤其注重过程性考核,教学不唯分数论,实习不唯报告论,把学生的日常行为表现如出勤率、学(实)习态度、团队精神、遵纪守法意识等都纳入考评范围。二是学校考核和企业考核相结合,共同制定考核质量标准,确保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奏响加快发展职业教育的时代强音[N].人民日报,2014-06-24

[2]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N].人民日报,2014-05-05

[3]苏霍姆林斯基:苏霍姆林斯基选集:第四卷[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538

[4]李开学.“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初探[J].人民论坛,2010(26)

[5]李军雄,曾良骥,黄玲青.地方高职院校学生顶岗实习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0(3)

作者:李蓉

高职体育职业素养教育改革论文 篇2:

高职体育教育对学生职业素养培养和提高研究

摘 要: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给教育事业注入了新的发展活力。新课标理改革的不断深入和推进对高职体育教育中学生的职业素养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只有专业技能过高且职业素养较强的学生队伍才能满足经济快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培养和锻炼学生职业素养,为国家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已经成为现代高职体育教育的重中之重。然而在高职体育教育中,由于传统教学方式的限制和阻碍,在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方面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亟待解决。本文着重分析了培养学生职业素养在高职体育教育中的重要意义,并就如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等问题提出了一些意见和看法,以便供广大相关人员参考。

关键词:高职体育教育;职业素养;意义;培养措施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人才成为现代经济发展的核心竞争力,给高职体育教育教学工作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尽管高职体育教育为社会培养了众多的优秀人才,但是高职体育毕业生就业难的局面仍然存在甚至愈演愈烈,已经成为目前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之一。很多高职体育毕业生反映他们的就业压力很大,几乎难以在社会上寻找到一份工作,对于那种高薪且发展前景较好的工作更是望尘莫及。然而与此同时,很多企业却在为找不到满意的人员而倍感焦虑。之所以大学生就业难和企业招不到满意职工,主要是因为二者之间缺乏必要的桥梁和纽带——职业素养。大学生仅仅拥有较高的专业技术水平远不能满足现代企业对于人才的渴望和需求,他们还必须拥有较高的职业素养,这值得引起有关高职体育院校的高度重视。高职院校必须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作为高职体育教学的重要内容,在加强对学生体育技能训练的同时,不能忽视心理学、社会行为学等其他学科的重要作用。教师只有不断转变教育观念,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综合教育,才能促进学生职业素养的提高。

一、培养和提高学生职业素养的重要意义

学生具备较高的专业技术水平和职业素养,并且能够对平凡的工作有着一定的认知和关注,是高职体育院校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职业素养的培养工作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如果学校和教师把关注和培养的重点全部都放在专业课程的讲授上,而对其他内容予以忽视,很难达到良好的预期效果。因此,这就需要教师能够正确认识学生职业素养在教育中的重要性,处处以身作则,并加强教师之间的团结和合作,为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而不断努力。然而,在高职体育教育的实际工作中,对于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工作来说,所取得效果并不是很理想,仍然困难重重。究其原因,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情况,现做如下分析。第一,教师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工作缺乏足够的重视。大多数体育教师由于受长期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仍然将对学生的体育教育和训练放在工作的第一位,而对于可以培养学生职业素养层面的内容进行淡化,甚至置之不理,使得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的工作流于形式,管理和监督力度不足,难以起到应有的作用。第二,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各行各业对专业技能较高的人才需求量日益增大,而高职毕业生缺乏足够的专业技能导致在工作中屡屡碰壁,给教师带来了更大的压力。不少教师为了转变就业难这一局面,纷纷将学生的专业技能训练和培养提上日程,降低了对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的目标和要求。第三,体育教师在职业素养教育问题上存在着一定的认知误区,他们总认为育人的工作应该是由学生的辅导员或者政治老师进行教育,不再自己的教育和培养范畴,再加上由于自身工作较忙,心有余而力不足,难以顾全,使得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工作难以真正落实到位。这些错误的认知和教学都会在不同程度上给学生职业素养的提高带来负面影响,阻碍其形成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导致其日后的工作难以顺利开展。由此可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在高职体育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值得引起相关体育教师的高度重视。

二、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的有效策略

(一)转变体育教师的教育观念

在教育改革浪潮的不断推进以及经济发展对高职业素养人才迫切需求的双重影响下,高职院校不断调整自身的教学模式和结构,加强了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对体育教师的职业素质和专业技能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只有具有较高职业素质的体育教师才能更加有效科学的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和认知水平来安排体育教学活动,在对学生进行专业技能的同时,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职业素养培养环境。因此,教师必须提高对职业素养培养的认识和了解,不断丰富自身的职业经验和素养,以便在学生进行训练和比赛时,可以更好地结合实际情况对学生进行职业素养指导,向学生传授较多的职业技能和经验,对学生的表现进行合理的分析和裁判,将专业技能与职业素养进行有效的融合,使学生能够提高自身的职业素养,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扬长避短,为以后的工作奠定良好的职业基础。另外,体育教师不同于别的科目的教师,由于体育教学的特殊性,体育教师会经常和学生待在一起,具有较高职业素养和人格魅力的体育教师更能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指导学生,对间接培养学生的体育精神和职业修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由此可见,高素质的体育教师在培养学生职业素养中的地位十分重要,高职体育教育要想加强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就必须以建立一支具有较高职业素养的体育教师队伍为前提。

(二)采取灵活的教学手段

经过相关数据调查研究可知,目前很多高职院校的教学模式仍然较为陈旧,一刀切现象较为严重,针对性较差,难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需求。为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必须进行教学模式的改革和调整,采取灵活的教学手段,打破传统教学模式。在进行体育课堂教学时,可以适当的增加学生课外锻炼和实践的环节。在课堂上向学生传授体育技能和职业素养的相关理念,并鼓励学生参加课外实践活动,及时的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让学生提前感知职业环境,了解自身的不足,便于后期进行针对性的学习,提高学生对职场环境的适应力。另外,由于学生自身的性格、环境、学习能力和认知水平的不同,学生在专业素养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如果一味的进行一刀切教学,将会抑制和阻碍部分学生职业素养的提高。因此,体育教师应该在充分了解每个学生的认知需求上,进行因材施教,以便使得每个学生都能够有所收获,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

(三)适度增加职业素养在教学中的比重

体育教师在培养学生职业素养方面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是引导教学活动走入良性发展轨道的主要负责人。为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教师可以摒弃传统的教学模式,对教材进行合理的处理,在课堂教学上适当的增加职业素养方面的知识和内容,将体育知识和职业内容有效结合,以便加深学生对职业素养的认识,习得相关职业素养方面的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

综上所述,在高职体育教育过程中,为了适应新课程的要求,满足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就显得尤为重要。必须充分重视体育教师在教学中的重要地位,提高教师的职业素养,促使教师提高对学生职业素养重要性的认识,抛弃落后的陈旧的教育观念,传道,授业,解惑,加强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以便使学生能够较快适应日后的职场环境,成为建设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贡献自己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 占勇《试论职业教育为先导的高职体育教育创新》《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6

[2] 朱军《论高职体育教育对职业素养的培养》《运动》2010/03

[3] 张杏波《社会转型期背景下高职体育教育发展走向思考》《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04

作者:刘张配

高职体育职业素养教育改革论文 篇3:

从“四我教育”谈CQ的养成教育

摘要:CQ指职业素养,是职校学生能够顺利走向社会并适应社会的关键能力。本文从学校开展的“四我教育”实践探索入手探讨职业素养养成教育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职业素养 养成教育 “四我教育”

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它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变化联系非常紧密。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如今社会职业岗位的内涵与外延处于不断变动中,尤其是高职所对应的职业岗位变动的速度与力度更为显著。因此,职业学校的培养不能仅着眼于当前上岗职业能力的需要。更应十分注重学生对职业岗位变动的良好适应性和具有就业弹性,即注重学生职业素养的养成教育。2009年,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我校学生管理工作提出了“四我教育”的学生职业素养成的工作思路。

一、职业素养(CQ)养成教育的现实定位

(一)职业素养的内涵

“职业素养”一词最早由SanFrancisco在其著作《职业素养》中提出。SanFraneisco~k为,职业素养是人类在社会活动中需要遵守的行为规范,是职业内在的要求,是一个人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职业素养具体量化表现为职商(英文careerquotient简称CQ),体现为一个社会人在职场中成功的素养及智慧。

笔者认为,职业素养的内涵包含以下四个方面: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行为习惯或职业技能。

具体来讲,职业道德是要爱业、乐业、敬业;职业意识就是把对前途和未来的美好追求,寄托在具体的职业行当上,以主人翁的心态了解自己的职业、为自己的未来发展做好职业规划,它是支配和调控全部职业行为和职业活动的调节器,包括创新意识、竞争意识、协作意识和奉献意识等方面;职业行为习惯就是在具体的工作情景中完成工作任务的职业能力中的非技术素质,“职业能力不仅是操作技能或动手能力,而是指综合的称职的就业能力,包括知识、技能、经验、态度等为完成职业任务所需的全部内容。八十年代初德国企业界提出‘关键能力’,指出在职业能力的内涵中,应十分注重合作能力、公关能力、解决矛盾的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等非技术的职业素质”。职业技能是指学生从事某项工作所必备的专业技能和基本的专业理论知识。

毋庸置疑,职业技能是支撑学生未来职业人生的重要手段,但是前三项恰恰是学生职业素养养成中最根基的部分,是学生能够适应社会选择和未来发展的根基。

(二)职业素养养成教育的现实定位

学生的职业技能主要在职业学校学习阶段获得,而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行为习惯则属于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范畴,它应该形成于人的一生之中。笔者调查了我校在校学习的各个年级段的学生关于职业素养的认识定位,结果见下表。

你认为你的未来就业需要提升哪些素养?(此项可以多选)

由表可见,目前我校学生对职业技能的掌握认同度最高,他们就是为了学到“一技之长”到职业学校来学习的。而且,学生对于未来走向社会必备的职业道德、人际协助能力、健康的体魄、良好的心态认同度都颇高,说明学生对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是有需求的。表中比例较低的是对于科技知识的需求,科技知识是创新的源泉和动力,技能型人才同样需要创新精神和开拓能力。这一方面说明职业学校的科技活动不能等同于普高的科技活动,应该紧紧围绕职业学校的特色,另一方面表明我们要采取生动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和创新愿望。

二、“四我教育”的内涵

我校提出的“四我教育”工作思路为:我优秀、我能行、我负责、我帮你。

“我优秀”是要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教育。国家在职业教育法等有关规定中,虽然把职业教育作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教育事业发展的战略重点,但在现实中,重普教、轻职教,重研究型人才、轻技能型人才的现象仍很突出。成才的观念依旧是初中毕业升普通高中,高中毕业升普通大学,往往是报考普通学校无望的学生才报考职业院校。因此,进入职业学校的大部分学生本身心理就存在落差,成才的自信心不够充足。

“我能行”强调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良好的职业心态。如前所述,学生进入职业学校,最核心最主要的就是要掌握专业技能。专业技能的获得与运用要在具体的工作环境中。职业教育的最大特点就是要加强企业的紧密联系,要力争做到“无缝对接”。要想让学生在求职时说“我能行”,就要在日常的教育教学管理中渗透“我能行”。据国家教育部网站公布,2008年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毕业学生数为589.15万人,就业学生数为564.24万人,平均就业率为95.77%。这一数据远高于全国高校毕业生平均70%左右的就业率。根据分析,大家的认识比较统一,认为原因在于职业学校学生具有专业技能和良好的就业心态,不挑不拣,企业能够直接使用。从而节约员工培训成本。

“我负责”强调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对别人负责,首先要对自己负责。这是“我负责”的第一要素。我们要引导学生了解自己的专业,了解自己未来从事的职业现状和职业发展趋势;其次,对企业负责,对社会负责是“我负责”的第二要素。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成功的就业需要的不仅是扎实过硬的专业技能,很多情况下更看重的是学生的职业态度。

“我帮你”强调培养学生的协助意识和团队意识。这是一个大家都很关注的话题。学生未来的工作环境大都是生产一线或工作现场,其工作行为经常是相互联系着的群体活动。团队意识是职业意识中重要的一个因素,一个企业就是一个独立的社会经营团队,是由所有员工所组成的一个利益共同体。

三、“四我教育”的特点与实践研究

“四我教育”就是以学生的职业素养(CQ)的养成教育为主线,以就业为导向的学生管理工作实践探索。这一探索不是全新的探索,而是在多年来的学生管理工作的基础之上结合学生的特点、社会的需求,以及学校课程设置的需求提出的学生工作模式的改进。这一改进的实践探索具有以下特点。

(一)对话式——唤醒“我”的意识

我们一直认为:“教育最重要的任务,是塑造美好的人性,培养美好的人格,使学生拥有美好的人生。”“真正的教育是对人的主体性的唤醒和弘扬。””“我教育”在激发学生主体性的摸索过程中把学生的主体意识唤醒。

“四我教育”实践的关键在于认识“我”。

2009年开学伊始。“我优秀、我能行、我负责、我帮你”的教育理念在我校教职工大会提出,在升旗仪式上向全校师生宣扬其内涵,学工处指导各系部、年级组、班团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来认识“我”——认识我的专业,认识我未来的职业,认识我目前的能力,认识我所处的社会环境。例如:“金融危机的到来对我到底有多少影响?”据笔者调查,我校有62%学生认为“应该有很大的影响”,41.5%的学生“觉得在学校里除了学习技能,还要学会协作,提高自己的体能、心理素质等基本素质”,体现了自我意识和自我选择的品质。

因此,在“四我教育”模式提出伊始,我们就应有目的地建立一种“对话式”的职业素养(CQ)养成教育方法,从而指导老师开展活动,引导学生“认识‘我”’。在彼此的交流和倾听中,学生主动关心身边的大事,关心社会的变化,关注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

(二)体验式——体现“我”的能力

学生职业素养(CO)的养成教育不能脱离学校的日常教育教学活动,否则,这种教育理念就只能流于口号。每一位教师都是学生CO的培养者,这就需要学校决策层和执行层有意识地把“四我教育”落到实处。目前,很多职业学校都是校系二级管理机制,在“四我教育”中,与以往相比,我们可以逐步改变哪些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形式和方法?

第一,工作方式变“单轨制”为“双轨制”。

以往,学生工作的布置是从学工处到系部,再到年级组、班主任的单线布置,可称为“单轨制”。这一方法的优点是在行政力量的干预下,执行力强。缺点是在全校大环境中,学生这一活动主体永远处于活动链的最后一个环节。如果班主任工作艺术较强,便可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反之,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便总打折。表面看起来执行力强,但执行效果有时并不能尽如人意。“双轨制”则在“单轨制”布置工作的基础上,抓好学生干部队伍建设,通过学生干部布置工作。以艺术节活动为例。学校指导各系部召开了各班的班长和文艺文员大会,为他们解读校园文化艺术节方案。提出指导性的意见。班长和文艺委员了解了活动的要求,回到班级后主动向班主任老师汇报商讨。这样既能培养优秀学生的组织能力。又能使执行力最优化。也使得班级的活动不再是班主任一个人的工作,而是无数个“我”共同参与的活动。

第二。活动设计变“要我动”为“我要动”。

职业素养(CQ)的养成应该蕴含在学生学习生活的每个角落。尽管各校活动的名称会有差异,但基本上都是围绕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艺术节、体育节、科技节、军训、爱心教育、成人仪式等进行的。如前表所述,我校学生对于科技节的认同度并不高。是否职业学校学生不再需要科技节活动?答案是否定的。究其原因,在于我们的科技节与普高没有太多的区别,没能激发出“我”的兴趣。

在“四我教育”中,我们改变了操作多年的科技节方案,以指导学生参加省“爱士杰”杯创新大赛为主阵地,把科技与创新紧扣在一起。人人都可以创新,人人都可以为创新出谋划策。我校开展了“金点子”征集活动,全校师生参与,一起寻找生活中“我”觉得不便之处,想想运用所学或所知“我”能做或者“我”想做什么改进。一旦“我”的金点子被采用,就会有一个创新团队来为实现“我”的愿望而努力。学校成立了创新工作室,配备技能导师指导学生。

从这个活动设计中,我们不难发现,只有把职业素养教育还原到学生能够真切体验的生活中。教育才能有效进行。明白这点,我们就会明白为什么学生非常喜爱三人篮球赛、足球赛,因为这些体育活动往往因其小,大都是学生自己设计的,“我”的地盘“我”作主而已。

注释:

①吕鑫祥.向21世纪的职业教育观.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②发展职业教育刻不容缓.无锡教育通讯,2009.5.19.

③教育部.2008年全国中职就业率为95.77%.人民网一教育频道。2009.04.29.

④2008年中职毕业生平均就业率95.77%.北京日报,2009.4.30.

⑤朱永新主编.何小忠副主编.科学发展观与中国教育改革.福建教育出版社,2009.3:3,第二版.

⑥朱永新主编.何小忠副主编.科学发展观与中国教育改革.福建教育出版社,2009.3:116,第二版.

参考文献:

[1]朱永新主编.科学发展观与中国教育改革.福建教育出版社.2009.3.

[2]李岚清.李岚清教育访谈录.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无锡市教育局办公室编印.无锡市教育通讯(参阅版).无锡市教育局,2009.5.19,(7).

作者:梅亚萍

上一篇:网络经济下中间商品牌营销论文下一篇:机械自动化技术应用与发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