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思政课的养成教育论文

2022-04-22

【摘要】国家对高职院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重视、人才培养目标需求、高职院校对该课程的认识,以及高职学生的实际情况,要求该课程必须进行改革。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高职思政课的养成教育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职思政课的养成教育论文 篇1:

高职学校思政理论课跨界课堂探析

摘 要:传统的思政理论课教学一般局限于课堂教学中,虽然在信息化背景下,思政理论课教师也尝试着从教育方法上对思政理论课的教学进行了改革和尝试,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笔者认为,思政理论课的教学还应从课堂构建上加以优化,创造性地提出了思政理论课跨界课堂教学模式,通过对思政理论课跨界课堂的特征、内涵、意义和关键点加以阐述,对思政理论课教育教学的改革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问题导向;思政理论课;教学模式

Absrtact: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is generally limited to classroom teaching.Although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information, teachers of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also try to reform the teaching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ducational methods,the author believes that the teaching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should be optimized from the classroom construction, and creatively puts forward the cross-class teaching mode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characteristics, connotation, significance and key points of the cross-border classroom of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which has certain reference significance for the reform of the education and teaching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一、跨界課堂的涵义及特征

跨界,是一种创新,是指某一事物的属性,进入另一事物属性的运作。事物的主体未发生改变,但它的属性归类发生变化,行业与行业相互之间不断地融合和渗透,形成新的事物。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使跨界更加成为一种趋势。跨界课堂,就是打破学科界限,让学科相互融合,相互支撑,各学科尽可能地吸收其他课程的有利元素,经过整合,让课堂无限延伸,形成具有本学科特征的新型课堂。

长期以来,高职学校思政理论课一直存在着抬头率不高、参与度不够、到课率一般等问题,笔者认为,高职学校思政理论课也应当跨界,应当吸收其他学科的教学方法,根据习近平提出的高校思政工作“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的思想,形成有本学科特色的跨界课堂,这对于改进思政理论课的教学效果、提升思政理论课的亲和力和针对性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首先,思政理论课跨界课堂至少应当包含以下四个方面的跨界:

1. 学科跨界

高职学校是开展高级技能教育,培养应用型高级技能人才的院校,它既反映了领域的特定性,也反映了水平的特定性。在实践中,学校对专业课程教育和人文教育、创业教育等跨界融合的研究比较多,而对思政教育和专业课教育的融合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重视是不够的。而大部分学生也认为他们的目的是学习专业知识,思想政治教育对自己将来的就业没有任何的好处,思想上对思政理论课是不重视的,甚至是排斥的。思政教育的目标是不断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提高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专业教育中不注重思想教育,在培养人才上就必然会走偏。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以立德树人统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问题,在全程育人、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基础上,要求我们发挥立德树人,在改进中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协同效应。[1]因此高职学校思政理论课教学不应当单打独斗、不应当和其他课程界限分明,而应当把思政教育的内容融入到专业课教学当中,在进行学科的专业课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使学生在专业学习中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思想得到升华。

2. 教学方法跨界

现代科技的发展,尤其是现代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新媒体的和普及和应用,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影响着人类的学习方式,进而促进教学方法的变革。近年来,思政理论课的教学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翻转课堂、微课教学、掌上教学等都成为了思政理论课的教学方式。情境化的教学环境和数字化学习支持条件,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除此之外,应当更多地吸收其他学科的教学方法,比如,心理学中的活动教学法、互动体验法、角色扮演法、游戏参与法、成绩激励法等,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对学习内容的体验,从而提高思政理论课的效果。

3. 教学平台跨界

课堂教学和网络教学是目前普遍采用的教学平台。教师和学生之间以新媒体和网络教学为中介,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正逐步成为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主要模式,师生既有线上的交流也有线下的接触。[2]网络教学平台的应用极大地丰富了思政理论课的教学,师生可以线上线下进行交流,师生在教学中可以做到紧密配合。线下教学是教师通过课堂讲授、分组讨论等形式进行教学,这是最传统的教学平台。线上教学使教师在线上通过微课等形式发布学习资料,布置作业。同时教师以问题为导向,结合学生的实际,针对实际发生的热点事件,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调动学生思考的主动性。除此之外,还可以建立道德实践平台、校园文化活动平台。道德实践平台可以包括志愿者活动、实践基地活动、好人好事、遵纪守法等模块。校园文化活动中融入思政教育的内容,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融入思政要素,形成有专业特色的文化氛围,从而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人文素养。

4. 教学路径跨界

思政教育的路径除了正式的课堂之外,还应当有非正式的课外教育课堂。课外教育课堂的主体是党政管理人员和后勤服务人员。学校对学生的服务与管理无处不在,在管理工作中,学校在制定规章制度时,要着眼于教育,制定人性化的管理制度,管理人员以身示范,逐步达到养成教育的目的。在服务工作中,后勤服务人员可以通过热情周到的服务去感化学生,让学生感受到后勤服务人员超高的职业道德,使学生在接受服务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感受到温暖,这也是对职业道德初始的接触和感受。在课堂、管理和服务中让学生对思政的正式学习和非正式学习结合在一起,特别是在非正式学习过程中受到熏陶,这是正式学习无法取代的。

其次,相对其他专业课程而言,思政理论课是位居具体专业课程之上的主流意识形态教育、价值观教育和养成教育的课程。从这个层面来看思政理论课跨界课堂应该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特点:

1. 表现为特殊的社会制约性

与普通专业课不同,思政理论课着眼于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具有强烈的意识形态属性。它的主要任务就是要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的大势,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正确认识远大抱负和脚踏实地。在思政理论课跨界课堂的教学组织和学习过程中,需要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这个目标,从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高度,帮助学生真学、真懂、真信、真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因而具有很强的社会制约性。

2. 应具有广泛的介入性

思政理论课不分专业、不分层次是每一所学校在人才培养和教育中均需要开设的课程,主要的目的就是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意识形态。因而思政理论课跨界课堂应在其他基础课和专业课之上,不仅仅只是在本学科中开展相应的教学活动,更需要主动地介入于其他学科中的课堂教学、介入于平时的生活、学习过程中,介入于学生的成长过程中,牢牢占领教育教学活动的阵地。

3. 突出的价值性

思政理论课跨界课堂的价值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思政理论课跨界课堂教学具有突出的价值引领作用,由于思政理论课是主流意识形态教育、价值观教育和养成教育的课程,因而思政理论课跨界课堂的教学一定是围绕着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实现对学生的价值引领作用。另一方面是思政理论课跨界课堂本身的价值性,跨界课堂本身的价值在于颠覆传统思政理论课的教学模式,充分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手段,并将课程教学的触角延伸至多个领域和平台,这对发挥思政理论课的教学目标达成有着极大的价值和意义。

二、跨界课堂对于高职学校思政理论课的意义

1998年以后出生的大学生,处于一个信息十分便捷、生活物质极大的丰富、思维也更加活跃的阶段,价值观的取向和辨别更易受到外界的影响,通过思政理论课跨界课堂的构建,对满足学生成长和发展需求和期待、改善思政理论课的教育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一)有助于提高思政理论课的教学效果

跨界课堂让更多的教育主体和教育方式参与进来,一方面打破了传统思政课堂孤立的困境,另一方面秉承全员参与,全过程参与、全方位育人的宗旨,使思政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紧密相连、牢牢把握思政理论课价值引领的主渠道,从而实现了思政理论课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形成了思政理论课学习无处不在,随时可学的教学体系。

(二)有助于提高学生对思政理论课的兴趣

跨界课堂采用多种教学方式,信息技术手段的使用,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移动端的学习使学习变得更方便;网络信息交流平台的开发和利用,使师生之间的互动更加紧密,开展学习成果的分享和经验的交流,能扩充教学信息的流通与交流,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心理学活动式的教学方法能让学生充分审视自己及自己与他人的关系,道德实践平台的实践活动也将有助于学生辨识真伪、体验生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思政理论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有助于提高学生对思政教育的参与度

跨界课堂是开放的课堂,教学上不再是对学生强制性的灌输,而是引导学生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来,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线上互动平台使学生不仅能学习到教师上传的学习资料,而且还可以上传自己的学习成果、和同学交流分享学习经验、参与话题讨论等;道德实践平台就是学生平时的表现,通过线下的具体实践活动,根据学生在各個实践模块的具体表现进行考核评价,每一个过程均需要学生的主动参与,以学生为主体的过程化跨界课堂教学方式,将会大大的提高学生参与的主动性和参与率。

三、思政理论课跨界课堂教学模式的关键点

思政理论课跨界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是思政理论课教育教学模式的一种全新尝试,要充分实现它的预期目标,笔者认为关键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牢固树立以人为本观念

思政理论课的教育教学是对人的意识形态的培养,因而在跨界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应以人为出发点,以学生为主体,紧紧围绕思政理论课的教育教学目标,通过分析学生发展的实际需求,结合社会主义新时代背景下的对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基本要求,构建思政理论课跨界课堂,并以此为基础搭建教育教学载体,整合优化课程知识体系,教育教学方法及评价方法,提升思政理论课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以实现思政理论课价值引领的核心作用。

(二)搭建多平台融合的机制

思政教育渗透于学生成长的各个阶段和过程,随着时代的进步,思政理论课也应因时而化。特别是在信息化背景下,思政理论课跨界课堂更需要借助于信息化平台、传统课堂教学平台、道德实践平台,并着力搭建一个适合于思政理论课跨界课堂教学的线上线下融合、理论与实践融合、师生实时互动学习交流的全方位融合的平台。同时,从政策层面建立相应的机制,不断完善平台的内容,主动引导师生共同参与平台的建设、使用。

(三)整合优化教学知识体系

从课程体系而言,思政理论课本身具有一定的理论体系。传统的思政理论课程教材也是围绕着这一理论体系进行编写,形成了思政理论课的教材体系,但作为课程教学势必需要对原有的教材体系加以整合,特别是在信息化时代下,学生自己可以随时随地的获取相关知识,因而整合优化教学知识体系,特别是构建适应学生随时随地学习的知識体系将显得尤为重要。具体的可以从以下着手:一是通过对培养目标和教材体系相关知识点的分析,结合学生的实际需求形成满足学生成长和发展的问题知识体系,一个问题对应一个知识点。二是构建碎片化的知识模块来满足学生碎片化学习的需求。三是将课程知识体系与实践相结合,形成适合学生开展实践活动的实践知识体系。

(四)改革提升教育教学方法

思政理论课跨界课堂,不仅仅是教学阵地的跨界,更是学科的跨界、时空的跨界。因而传统的教育教学方法不能满足课程的教学,这也就需要教育者破除传统的教育教学理念,主动地运用新媒体、新技术等现代化教育教学手段,积极采用线上教学、实践教学、体验教学的教育教学手段开展课程教学。

(五)完善课程考核评价模式

传统的课程考核评价方式主要是采取期末纸笔作答考核的方式,这对本课程的学习评价而言,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思政理论课跨界课堂的构建就是为搭建一个全过程学习、全方位学习的教学体系,因而在进行课程考核评价时应重点突出过程性评价和实效性评价。在课程考核评价时可以通过线上过程评价,线下过程评价,期末综合评价,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价、社会评价的方式,完善课程考核评价模式,重点关注课程学习过程的实效性和对学生的内化作用,通过价值引领对学生的外化影响进行综合评价,从而提高课程学习的实效性。

(六)引培结合提升师资能力

跨界课堂的构建,对教师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不仅对教师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对教师知识的学科知识跨界水平要求也更高。因而师资能力的好坏,将极大地影响着思政理论课跨界课堂教学目标能否得以实现。所以对思政理论课教师进行教学能力提升,开展系列培训,不断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也将成为思政理论课教育教学的关键。

四、结束语

思政理论课是高职学校践行“立德树人”这一人才培养目标的主渠道,随着时代的进步,传统的思政理论课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国家对人才培养的根本要求,而构建思政理论课跨界课堂这一全新的教学模式,将有助于思政理论课教育教学实现新的突破和新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

[2]周颖,陈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线精品课程建设应该“精”在哪里[J].思想政治理论导刊,2017(7).

[3]王海稳,金大为.慕课浪潮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与创新研究——基于SWOT分析[J].高教学刊,2016(06):152-153.

[4]王洁.斯腾伯格智力理论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创新探析[J].高教学刊,2015(22):1-2.

[5]麻月明,王爱锦.“互联网+”环境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新法探析[J].高教学刊,2017(14):94-95+98.

[6]闭燕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探析[J].高教学刊,2015(18):63-64.

[7]叶绿波.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吸引力提升研究[J].高教学刊,2016(05):117-119.

作者:张淑琴

高职思政课的养成教育论文 篇2:

高职院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课改研究

【摘 要】国家对高职院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重视、人才培养目标需求、高职院校对该课程的认识,以及高职学生的实际情况,要求该课程必须进行改革。武汉城市职业学院自2013年以来,对教材内容进行了模块化整合,并补充了比较接地气的“学习篇”“情感篇”“职业篇”等内容;在教学形式上开创了“课前六个一”;教学实践中思政课部与学工处形成合力,将辅导员纳入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进宿舍成为特色;课程考核实行学习态度、学习实践、学习效果的“334”全方位考核体系。经过3年的探索,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关键词】高职院校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课改      措施

一、高职院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改的必要性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作为向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为新时期社会发展培养人才的主阵地之一,一直以来,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

然而,2008年8月26日南方网报道了一则不是新闻的新闻:网友盘点高职大学生最想逃的课, 思想政治类居首,《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自然难逃此劫。这就让我们不得不思考:我们的课程缺少了什么而使得学生不愿学,而学生自身又有什么样的特点使得他们学不进去?

综合分析得知:第一,教育观念存在误区。在传统教学模式中,重理论而轻实践,高职院校侧重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过于重视学生专业课的教学,而对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种思想政治教育的科目予以轻视。第二,高职院校学生素质类型较为特别。他们具有强烈的上进心和求知欲,但基础相对薄弱,对政治没有系统的深刻的掌握与了解。在学习能力方面更侧重于感性认知,对思想政治基本理论不感兴趣,对思想政治现象也多倾向于从外在肤浅地直观,这样就容易被纷繁复杂的表面现象所迷惑,被错误的价值取向所误导。第二,马克思主义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领域的指导地位受到严峻挑战,主流意识形态被冲击淡化的倾向越来越突出。第三,传统的教学模式,高职学生的“主体性”没有得到充分体现。学生只有成为课堂教学过程的主体,具有主动性、独立性、探索性、创造性和超越性,才能调动自己的全部精神要素参与到教学过程,实现教学目的。然而,学生有“主体”之名,而无“主体”之实却是个老问题。

武汉城市职业学院一直以来采用的是部编、面向所有学生的必修教材,本身不能照顾到不同层次高校、不同层次学生的现实需求,尤其对高职学生而言,“针对性”有待提高。然而,教材的多样性编撰是不现实的,要解决这一问题,唯有从如何“因地制宜”入手。2013年,武汉城市职业学院开始探索《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改。

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改的具体措施

本次课改的理念是“学生主体,能力目标,素质基础,理实结合”,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供引领和指导。经过三轮的教学实践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1)教学内容模块化

由于教材面面俱到,知识点讲解不深入,课时量有限,存在实效性是否能达到的问题。针对这一情况,内容上进行了模块化整合,将教材内容整合为“如何有效地学习”“如何幸福地生活”和“如何适应社会”三大模块。下分“大学生活适应”“学习篇”“情感篇”“修养篇”“职业篇”“立志篇”“价值篇”“爱国篇”“知法篇”“守法篇”“用法篇”等11个篇章。不仅有侧重点地囊括了教材的内容,适当降低了教学内容的理论难度,而且补充了比较接地气的“学习篇”“情感篇”“职业篇”等内容,对法律部分的内容进行了有效的扩充。这样充分注重了高职学生学习能力、生活能力、工作能力以及幸福能力的培养,关心高职学生的身心健康,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本”。

(2)教学形式“课前六个一”

为了增强高职学生的参与意识,发挥学生主体的能动性,同时又全面提高学生的集体观念、表达能力、临场组织能力、判别能力,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我们在教学设计中引入了“课前六个一”的模式,深受学生欢迎学生,被称为“非常六加一”。这是指在课前十分钟(根据实际情况可延伸至课前五分钟),根据每周的教学主题,学生在充分准备的基础上,进行“课前六个一”展示。每次六名学生,一个学期下来,能保证每个学生都有展示的机会。展示的基本内容由师生共同讨论而定,主要包括:①评介一条名言警句;②推荐一本好书;③评说一条时政新闻;④介绍一个人;⑤提出一个金点子;⑥展示一项才能,可唱歌可舞蹈可朗诵可魔术,不拘一格。例如,在教学内容“价值篇”,学生确立的六个一的主题是“武汉,梦想开始的地方”,节目包括:①女生二重唱《明天,你好》;②介绍“美丽的家乡,有我的魂”;③独唱《如果没有你》;④抒情爵士《你知道吗》;⑤解读军训口号“别紧张、坚持住、扛过去”“最美的无非是从泪水中挣脱出来的那个微笑”;⑥生活感悟“不管去哪,无论什么天气,请带上你的小太阳”。“课前六个一”活动搭建了非常难得的学生全员参与、展示和锻炼的平台,每次就像成功的导课,迅速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从不同的视角学习思政课的兴趣。学生的认真、执着、踏实、灵气成就了学生时代的自己,成就了未来的精彩人生,老师的辛苦付出也成就了曾经“最不受学生欢迎”的思政课。

(3)教学特色实践课进宿舍

武汉城市职业学院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改的探索中,设置了10个学时的实践课,包括课堂讨论“如何尽快适应大学生活”“亲情温暖行动”汇报、“职业行业素养调研与职业生涯规划”“祖国颂”“有案说法——联系核心价值观之法治”。根据我校的学生教育与管理的实际情况,思政课部联合学工处将学生辅导员纳入到实践课教学体系,思政教师负责确定主题,辅导员设置教学方案,指导学生课前准备,组织课堂教学(或课外实践)。这样,学生的学习与成长,知识积累与养成教育,思政教学与院系管理形成合力,效果非常喜人,其中最具特色的是实践课进学生宿舍。

在现代的高校里,宿舍是大学生日常生活的重要场所。宿舍是学生交际沟通、信息传递、表现自我的自由场所。高职院校的学生宿舍目前至少具有以下几项功能:对学生开展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推进人文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社会主义公共道德观、推进校园文化建设等。因此,有机地将思想政治文化活动与宿舍管理进行结合,是创新思想政治实践课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的途径,是增强教学实效性,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重要手段之一。随着高职院校学生宿舍功能的多样化发展,以及现在学生个性意识的增强、集体观念的淡化,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难度进一步加大,实现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进宿舍十分有必要,也十分紧迫。

武汉城市职业学院《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实践教学进宿舍的具体做法是,寓教于管,强化宿舍环境与制度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寓教于学,充分发挥宿舍提升学生专业技能的功能;寓教于乐,提高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的实效性。立足于校园实践教学将课程内容和学生特点相结合,让丰富多彩的实践教学进宿舍,这对挖掘学生潜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很有裨益。学生在宿舍实践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和教育,增强了学习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的兴趣,提高了宿舍活动的实效性和思想政治素质。

(4)考核方式的华丽变身

本次课改考核体系兼顾对学生成长至关重要的学习态度、学习效果及学习实践三个方面予以综合评分。三者所占的比例分别是30%、30%、40%,形成“334”的全方位过程性课程考核体系。

对学习态度通过考勤、课堂参与和作业进行考核,由任课教师和课代表共同记录,该项目满分为30分;对学习实践通过实践课进行考核,由辅导员根据活动记录,该项目满分30分;对学习效果通过对期末试卷中对基本知识、基本理念和基本能力进行考核,该项目满分为40分。

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改的思考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改是一种远见卓识,它正确地反映了现代教育发展的基本需求和时代特点。我们要有对传统教育改革的决心和勇气,有的放矢,使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真正收到实效。武汉城市职业学院将在锐意进取、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不断完善课改方案。

【参考文献】

[1]王文华.高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新途径管窥[J].高教探索,2014(7).

[2]傅坤.付峰.高职教育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04).

[3]石秀英.高职思想政治实践教学的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2014(3).

[4]郝鹏飞.高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改思考——基于学生主体地位的探索[J].厦门城市职业学院学报,2014(6).

[5]苗月霞.浅议民办高职院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改[J].法治与社会,2010(5).

[6]王雪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模块化教学探索——以《形势与政策》教育为例[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4).

[7]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G].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

作者:李旭冉

高职思政课的养成教育论文 篇3:

论如何实现高职院校思政课“逆袭”

【摘 要】笔者根据学生建议和自身教学实践认为高职院校思政教师可通过相应对策实现思政课的“逆袭”,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呈现更精彩的课堂。

【关键词】高职院校;思政课;思政课教学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在发展学校文化育人,促进学校精神文明建设,促进当前大学生的“中国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面对思政课如此严峻的形势,笔者在征求学生们对于高校思政课的期望和意见时,他们给出的建议大多为:老师上课时自身应激情澎湃而后感染学生;要制止扰乱课堂秩序的行为;老师语言要“接地气”,利用网络用语活跃课堂气氛是必要的;随时提问,给学生营造紧张的气氛;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给予学生走出去的机会等。笔者根据学生建议和自身教学实践认为实现思政课的“逆袭”,高职院校思政教师可通过以下途径来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呈现更精彩的课堂。

一、严把教师关

把好教师关是做好思政课教学的第一步。首先“兼职教师必须自觉加强马克思主义的政治思想理论和道德修养,坚定共产主义信念,树立为教育事业奋斗终生的志向。”[1]其次,高职院校在对兼职老师职称、学历、从业经历等信息对人员进行全方位的考察分类,以确定是否适合高职院校的聘用。高职院校对兼职教师要放弃以往的“拿来主义”,对兼职的教师也要进行可持续发展的规划,让兼职教师也要承担理论和实训相结合的课程教学工作,同时参与到课程改革、教学计划制定、课题研究等工作中去,让兼职教师融入学校,融入学生生活。最后,除了招聘外,也要加大对兼职教师的考核力度。从优化教师结构,改善教学实践出发,对兼职教师进行竞争上岗的考核,对不符合标准的教师进行解聘,以促进教师队伍优化。

二、与生为友,打破隔阂

一位富有亲和力的人会得到他人的喜爱。同样,一位与学生互为朋友的老师在课堂上更具有号召力与感召力。在教学中,笔者认为,思政课教师应首先做到与生为友,就像自己的孩子一般。若教师自身已将思政课程认为可有可无,或将学生视为低己一等,那在课堂上痛苦的不仅是学生。不和谐的师生关系导致课堂气氛尴尬,学生抵触心理强烈,更甚者会发生激烈冲突。

应当注意的是带有“90后”标签的大学生,与以往的学生比具有更强烈的独立意识,他们崇尚自由,个性张扬,不喜欢被束缚,乐于接受新事物,对传统灌输教育很是反感。但另一方面他们的思想尚未成熟,心灵空虚,缺乏信仰,老师和他们“打成一片”,以朋辈的角色在思政课堂上与他们成为朋友,以人为本,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他们。

三、利用网络,寓教于乐

传统的“我教你学”课堂模式已逐渐淡化,各大高校思政教研室也正极力寻求新型教学模式以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频繁的师生互动。思政课老师应摒弃“满屏都是字”的ppt,冗长而又枯燥的视频。“高职学生基础比较弱,对理论的兴趣不浓,教师在理论上进行很深地挖掘就无太大必要,学生对思政课不重视,客观上要求思政课教师首先要通过各种途径提高他们的兴趣,做到这一点教学已经成功了一多半。” [2]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中就强调要充分运用新型传播手段创新高校宣传思想工作,掌握网络舆论主动权,并利用网络对思想政治教育明确提出要求。丰富的教育资源是网络的“王牌”,教师一定要对抓住青年学生对新知识的好奇,最大程度利用校内和校外资源优质资源,从学生体验出发,按照互联网等的传播规律对思政内容进行优化,使同学在互联网的寓教于乐中传播学习。比如原理或条条框框等说教内容可以让学生通过长短课程、生动视频自然而然学习,同时把思想教育内容以潜移默化的方式融合在各类课程中除选取恰当的事例来引导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本知识外,也可选取与教学内容相关联的小游戏。培养学生的的团队意识,促进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的和谐,选取“你来比划 我来猜”接力比赛。

四、全面学习,自我提升

“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是美好思想的传播者和思想灵魂的塑造者。” [3]思政课教师本身需在两方面提升自己:广泛的知识涉猎,自身品行的塑造。教师拥有广博的知识体系可游刃有余的把握课堂,而教师的个人魅力在学生的思想品德养成教育过程中,会产生一种更为明显的指引与示范性。学生心理对教师人格魅力所引发的感染力有一种不自主的屈从作用。教师可利用自己劳动的示范性特点更好地发挥在学生成长中的主导、引导作用。思政课教师的示范作用表现在以身作则、为人师表。这种示范作用不一定能立竿见影,但能潜移默化。教师个性的表现及言行直接作用于学生的心灵,影响着学生的内心世界。教师的完美人格是任何教科书、任何奖惩都不能代替的一种教育力量,它对学生成长起着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作用。

五、改革考评方式:“引进了”与“走出去”

传统思政课以讲授为主,以期末试卷为主要考核方式。学生普遍认为期末针对重点进行突击背诵就可以得高分,因此在日常学习中可听可不听。随着教学理念的改革,新型教学手段和方法的不断更新,高校思政课的考评方式也需得到相应改革。如:增加课堂表现、实践课成绩在期末成绩中的比重;教师可布置课堂作业如观后感、随笔、小作文等,日常教学中可针对某一社会热点采取分组讨论、报告等形式对学生进行考评。认识一个人有多种途径,同样,考察学生的学习状况也不仅仅是一张试卷决定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是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大学》有云“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安,安而后能得”。知止,就是要明确界限。意识形态工作要求对重大政治原则和大是大非问题,支持什么、反对什么,必须旗帜鲜明、态度坚定。思政课教师作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传达者,应改变“我说你听”的传统模式,给予学生表达诉求的机会。

思政课存在的最主要问题是在教学过程中并没有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没有让学生在实践中对所学知识进行应用与巩固。笔者认为,思政拓展实践课不仅包括“走出去”,也包括“引进来”。学生在课堂学习理论知识后,应与各种实践活动紧密联系起来。除相关部门和学校要给予政策和帮助之外,思政教师也应给出合理的、可操作性强的拓展实践活动方案。“拓展训练作为一项全新的体验式培训方式庄要通过一系列精心设计的活动项目使受训学生在解决问题、应对挑战的过程中达到磨炼意志、完善人格、挑战自我、融入团队的目的。”[4]思政课之中的“引进来”可开展如:邀请校外公务人员或本地名人为学生带来精彩的报告,与学生面对面交流。名人带来的吸引力与新鲜感可极大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将课堂考核和课外考核相结合,注重学生对社会问题的态度;将平时考核和期末考核相结合,培养学生对课程持续的关注;将定期考核和随机考核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将个人考核和集体考核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从而切实保证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5]

根据新常态、新时期发生的变化,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中,若把学生置于整个思想教育活动的前台,引向社会这一广阔的课堂,引导他们了解国情民情,增进对人民的感情,就更能激起他们强烈的参与感与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思政课教师应拓宽教学路径,积极寻求教学方法改革,与生为友,真正的为学生负责。让高职院校学生在思政课中感悟和强化认知,激发高职院校学生的正能量,使他们真正做到知行合一,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文化水平。

【参考文献】

[1]王道俊,王汉澜.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566-567.

[2]龚丽红,吴树堂.湖北省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现状研究[J].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3):103.

[3]彭洁.论教师人格魅力与思政课吸引力[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2006(5):68.

[4]李玉春.高职教育的新探索网[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1:214.

[5]靳蓬.高职院校思政课面临的困境与教师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4(9):150.

作者:司薛情

上一篇:生物课堂教学设计论文下一篇:水青树种子生物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