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家庭教育指导论文

2022-04-19

在小学《品德与生活》教材中,基本所有的单元主题都是和孩子的个人教养、诚信品质以及社会公德有关系。由此,从思品教学的角度出发,以孩子的养成教育为桥梁,笔者对当前家庭教育的价值和现状做了思考和考察,并提出了一些粗浅的建议。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当前家庭教育指导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当前家庭教育指导论文 篇1:

科学协同家校社 构建共育新格局

北京市东城区针对当前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对象、方式、内容的新变化,不断从理念、方式、内容上帮助家长改变传统观念、学习新的家庭教育方法,努力促进家庭、学校和社会的三方联动和共建共享,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梳理实践“三阶段”,明确发展起点

东城区家校社共育工作起步较早,2020年家庭教育调研结果显示:东城区家校协作氛围良好;学生家长整体素质高,重視家庭教育,对学校的工作高度认可,学习意识强。纵观近20年来区域家校社共育实践与发展,共分为以下三个实践阶段。

第一阶段(2000-2009年):依据“共享”教育理念,统筹育人资源,切实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例如,通过“蓝天工程”创建了没有围墙的课外校园,提升了校外文化资源、社区资源的利用实效。通过协同育人机制的探索,促进了学区建设下的校内外、校际间合作与共享,为区域家校社共育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第二阶段(2010-2019年):通过家长教师协会等组织建设,建立与完善家校社协同制度。启动家长教师协会,通过换届改选、年度家长教师协会工作会、共育工作推进会等,逐步建立并完善各方联动制度。开展家长教师座谈会,家教协同主题活动,百场家庭教育公益讲座进校园、进社区,以及“重家教、树家风、传美德、共育人”系列主题教育实践活动,提升家长的家庭教育知识和理念,让家长真正成为家校协同的主体。

第三阶段(2020年至今):实施重大研究专项,规划中长期协同共育工程,多渠道探索引领式发展。2020年初,通过区教委“东教印象”公众号启动发布了以指导家长温馨陪伴、引导学生自主居家学习为主要内容的趣味课堂,逐渐升级改版为家庭教育大讲堂,开启多渠道实施家庭教育服务的探索。2020年7月20日,启动东城区“家校社·共育 2035”工程和首个北京市家校社协同育人实践研究示范区建设,标志着东城区家校社协同育人工作走上新台阶,开启了新时代。

探索实施“三机制”,促进各方合力

1.建立协同育人“双主管”统筹管理机制

成立了“北京市家校社协同育人示范性实践研究区”建设领导小组,全面统筹领导东城区家校社协同育人工作。市学校德育研究会会长和东城区副区长共同担任组长。区委教工委书记、区教委主任共同担任常务副组长,市学校德育研究会主管副会长、区教委副主任共同担任执行副组长。通过三层“双主管”的管理机制,有效加强各方主要领导对此项工作的重点指导和统筹协调。

2.建立多部门有效沟通协同的横向联动机制

与东城区妇联合作,共同研发“东城区好家长必修课”,长期开展区百名“双合格好家长”的评选与表彰活动;与区关工委合作开展进学校、进社区百场系列公益主题讲座;与区城管委合作开展“志愿家庭护环境”活动;与区文旅局共同绘制《北京市东城区红色文化教育地图》,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与区检察院签订建立未成年人犯罪预防和教育矫治工作机制的合作框架协议;与区卫健委合作开展预防近视、心理健康、增强体质等相关活动。通过多部门的联动协同,为构建实施协同育人营造了良好氛围。

3.建立三级立体指导与服务的纵向运行机制

建立区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中心、学区分中心、学校三级纵向立体的区域青少年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网络。拓展家庭教育指导服务途径,依托区关工委、区家长教师协会及专家顾问团、志愿者团队开通家庭教育咨询服务热线和网络咨询邮箱,解决家庭教育中常见的热点难点问题,开展线上、线下互为补充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实现了协同育人立体化指导服务全覆盖。

建立共育课程平台,助力提升协同育人水平

1.建立共育课程平台,助力提升协同育人水平

周末家庭教育大讲堂是系统建设区域家庭教育课程的重要载体,是深入实践家庭教育指导与服务,助力家长提升家庭教育水平,促进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途径。课程内容包括读懂孩子、亲子沟通、家校合作、情绪管理、习惯培养等15个模块。发挥网络平台作用,依托“东教印象”平台,每周推送一节,丰富家庭教育资源。逐步明确家庭教育学习的目标与内容、路径与方法、结果与评价,形成家庭教育学习常态。

开发东城区“好家长必修课”,通过本体、关系、支持三个维度确立了课程逻辑框架。首批共发布19门课程,内容为家长在家庭教育中应知应会的通识性知识,以及相关育儿的技巧和策略。与妇联共同落实“好家长必修课”的实施工作,邀请知名教育专家、资深家庭教育研究者和实践者以及家长等相关人士作为授课教师,使家长在家庭教育中有导师可循,有方法可依,不断丰富家庭教育新理念、新方法的传播途径。

2.建立队伍培训平台,培育协同育人专业队伍

在市教委、市学校德育研究会的指导下,东城区计划分三期培养千名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师。目前,已有两期共计700余名教师参加培训,每期培训共设10个专题。课程内容涵盖当前家庭教育的热点、难点、重点问题,具体包括亲子关系、家校关系、家风建设、共育实践案例等。学员按照培训班的课程安排和学习要求,完成学习任务,通过考核认证后,颁发市级合格证书。

依据《东城区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师培训考核管理规定》严格管理培训,组建培训小组,以任务为导向,形成“挖掘典型案例、共谋解决策略、解决实际问题”的研修机制。组织学员边学习边实践,及时交流反思,进一步明确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师的职责与任务、理解家庭教育内涵。区中心及时总结培训成果,编辑学习感悟集和总结体会集。学员通过丰富的课程内容学习,探索“家校社”协同育人的有效方法,更好地服务学生成长、成才。

3.建立经验交流平台,引领共育实践持续发展

依托北京市高校、家庭教育学会、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社会家庭教育专业机构等家庭教育资源作为理论与实践的专家保障团队,指导家庭教育科学、有效开展。组织搭建多元交流研讨平台,以线上、线下的形式开展学区家庭教育交流、特色活动展示和专题研讨活动,总结和提炼东城区各类家庭教育实践成果。发挥学校主体责任,开展学校家委会、家长走进学校和家校协同等交流活动,提升协同育人水平。

2020年12月24日,东城区启动了家校社协同育人“学区行”活动,由8个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学区分中心轮流进行组织,展示学区、学校协同育人理念和经验,促进學区、学校之间的互动交流、共同提升。

规划设计“三策略”,引领持续发展

1.实施“家校社·共育  2035”工程,长链条设计协同育人格局

深化实施“家校社·共育 2035”工程,推进东城区家庭教育工作协调、快速、可持续发展,通过三个五年规划系统提升家校社共育水平,增进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围绕家庭教育指导服务机制建设、家庭教育指导服务队伍建设、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线上和线下平台建设、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专题实践研究、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交流展示五大行动计划开展工作,力争到2035年,让家校社协同共育成为推动东城区教育质量提升的新动能。

2.深化“北京市示范研究区”建设,高站位完善协同育人理论

努力实现家庭教育管理和理论研究部门与区教育系统及所属学校的有效对接,保障区域家庭教育工作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协同性,通过北京市学校德育研究会等专家资源的专业指导,发挥首个“北京市家校社协同育人实践研究示范区”引领作用,重点围绕“准确把握家庭教育核心内容、建立健全家庭教育公共服务网络、提升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专业化水平、大力拓展家庭教育新媒体服务平台、促进家庭教育均衡协调发展、深化家庭教育科学研究、加快家庭教育法制化建设”7个方面开展深入研究与实践,探索东城区家校社协同育人实践模式,完善家校社协同育人理论体系。

3.创新“1+8+X”管理实践运行网络,高水平开展协同育人实践

家庭教育指导服务是一项社会公共服务,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我们将深入推进建设区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中心、八个学区分中心、基层学校三级的“1+8+X”东城区青少年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网络。依托东城区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中心建立“北京市家校社协同育人示范性实践研究名师名家工作室”,聘请首席专家和专家队伍,有效发挥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专家优势,为各学区及基层学校提供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的专业支持。各学区分中心依托“北京市家校社协同育人示范性实践研究名师名家工作室”的专家优势,为学区内各校组织面向家庭的专家咨询服务提供支持保障。

未来,东城区将持之以恒地探索实践家校社共育的新理论、新方法,努力构建新形势下家校社共育新格局,让家校社共育真正成为建设高质量育人体系的重要助力。

作者:郭鸿 夏珺 张巧

当前家庭教育指导论文 篇2:

透视家庭教育的价值与实践

在小学《品德与生活》教材中,基本所有的单元主题都是和孩子的个人教养、诚信品质以及社会公德有关系。由此,从思品教学的角度出发,以孩子的养成教育为桥梁,笔者对当前家庭教育的价值和现状做了思考和考察,并提出了一些粗浅的建议。

从教材透视传统

一年级教材中“坐立走、有精神”是要求养成良好的身体姿态;“喝水的学问”等是帮助孩子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别把花草弄疼了”是引导孩子形成基本的公共行为规范等等。二年级开始则有“学做文明人”单元,主要是教导孩子的待客之道,为客之礼以及观赏礼仪等;“我长大了”单元则是让孩子学会有条理地安排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这些主题的教育内容,不能仅仅在课堂里进行引导和学习,更重要的是在生活中,尤其是家庭中进行实践和养成。

在一年级《品德与生活》的第二单元中,向孩子们提出了“坐立走,有精神”的要求,古人在庭训中要求家族子弟:坐如钟,站如松,卧如弓。这是教材对传统家庭教育的一种呼应。《品德与生活》教材中的内容,基本上来自于我国传统的家教内容。悠长的民族历史中,家庭教育作为一种文化基因深刻地隐藏在血脉深处,提供了优秀的文化土壤,影响着中华文明的发展,培养了一代又一代杰出的人物。

至圣先师孔子除了教化门下弟子之外,对自己的孩子也经常给予诗礼之教:“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这就是孔子家教的至理名言,“诗礼之家”由此成也。北宋司马光虽官高权重,但严于教子,注重培养子女自律自立意识。他写了篇传诵至今的《训俭示康》;近代,一代国学大师钱基博对儿子钱钟书的家庭教育也是典范。1929年,钱钟书考入清华大学外文系后,钱基博还时常写信给他。一封信中说:“做仁人君子,比做一名士尤切要。”随后一封信则表示:“现在外间物论,谓汝文章胜我,学问过我,我固心喜;然不如人称汝笃实过我,力行过我,我尤心慰。”大学问家梁启超有九个子女,在他的教育、引导下,个个成为某一领域的专家,甚至还产生了“一门三院士”的佳话。

以上一些例子或许仅仅代表了书香门第的家庭教育缩影,但在我们身边,许多的平凡家庭都能以一些祖辈相传的处世为人道理来教育子孙辈。有的家庭“以孝为先”,通过言传身教,形成了尊老爱幼,和谐喜乐的家庭氛围;有的家庭“以善为德”培养出了有善心,做善事的家族子弟;有的家庭“以清白为荣”,家里的孩子个个都诚实守信,遵纪守法……可以说,对于孩子的成长而言,家庭教育的意义犹如土壤之于种子,染料之于白绢。怎么样的土壤就长出什么样的树木,结出什么样的果实;家庭教育蕴含怎样的色彩,孩子就会体现什么样的面貌。正面的案例固然是比比皆是,但反面的教材也是屡见不鲜。

古语有云:养不教,父之过。但宽泛地来说,养不教,是这个家庭每一个成年人的过错。家庭是第一所学校,家庭里的每一个成年人都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他们的言谈举止,待人处世都会深刻地影响孩子的思想和行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家庭,就像一个印记,刻在孩子的内心深处。

从教材透视现实

在二年级《品德与生活》教材中,无论是“跟着爸妈去做客”还是“客人来了”以及“别把花草弄疼了”,这些主题都指向一个核心,那就是“规矩”。这个“规矩”是一个老词,难免给人以刻板禁锢,束缚个性的感觉,但实际上“规矩”一词也可以翻译成更具有现代感的词语:规则意识。我们的孩子缺少“规则意识”,主要是以下三个方面:是非对错的规则;可为不可为的规则;秩序的规则。一些孩子的脑海里没有是非对错的概念,完全从本能出发为人处事,老师要重新教他懂得黑白,何其难也!一些孩子缺少敬畏之感,脑子里念头一动,就兴之所至,任性胡为,闯祸犯错以为平常;还有的孩子不知“秩序”为何物,“抢与争”是主要的行为模式,字典里根本没有“退与让”,以至于经常一哄而上,一哄而散……凡此种种,实际上是家庭教育缺失的表现。那么当前的家庭教育究竟是何现状呢?

从教材透视世界

《品德与生活》教材安排的内容虽然浅显,但都是可以作为家庭教育的主题,其中不乏全球视野下的新理念,这给我们的家庭教育带来了启发和促进。邓小平所言:教育要面向未来,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又何尝不是对家庭教育的一种指引。

综观当前先进国家的家庭教育呈现以下一些特点:一是以亲子关系为基础;二是以礼仪教育为重点;三是以个性发展为方向。所谓以亲子关系为基础,就是把家庭教育融入到亲密无间的亲子关系的建设过程之中。通过亲子活动,就是实现良好道德规范的引导,实现健康个性品质的发展;所谓礼仪教育为重点,就是始终把孩子的文明礼貌作为基本的行为规范,形成个人教养与公共道德的有机统一,这也是文明社会的基石;所谓以个性发展为方向,就是积极发现和引导孩子的个性化发展,培养独特的兴趣爱好和思维品质,这是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求。未来社会需要的不是没有思想的个性的“螺丝钉”,而是一个个富有个性创造力的,能够展示自身特质的人。

由此,反观我们的家庭教育传统,存在着重视“父父子子”忽视“亲子”的问题,这在较大程度上阻碍了家庭教育现代化的进程。家长要放下架子,做孩子的伙伴与朋友,和他一起玩耍与交流,家庭、学校、社区要更多地组织有利于促进亲子感情的活动,把家庭教育融入到感情之中,自然之中,活动之中。

第二,我们的家庭教育传统历来重视礼仪教育,起坐行立,无不有规矩,这对形成良好的个人教养具有很好地塑造力。但我们对公共礼仪的教育有所忽视,比如,公共场所不喧哗、能够有秩序的排队、不乱丢垃圾甚至做好垃圾分类、善待自然环境等等。时代在发展,人的活动环境也在不断地丰富和扩大,我们要把“小我之礼仪”放到大社会之中来建设,由此会生发出许许多多的公共道德行为,需要我们充实到家庭的礼仪教育之中。

第三,我们的家庭教育传统比较重视服从而不鼓励质疑和挑战。这对于传统的教育来说,确实是一个新的课题。但未来的社会,只会服从,不会思考的人将被机器人取代甚至超越,如何培养孩子质疑的勇气,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应该成为每个家庭关注的问题。笔者认为,我们应该把善于思考、善于质疑的观念教给我们的孩子,每个家长也应该身体力行,放下权威的架子,和孩子平等的交流,让他们有发问、质疑并提出自己思想的勇气和能力,这是我们家庭教育需要革新的重点。

格里梅尔斯豪森曾经说过:没有教养,没有学识,没有实践的人的心灵好比一块田地,即使土壤天生肥沃,倘若不经过耕耘和播种,也是结不出果实来的。可见,家庭教育面对孩子洁白的心灵,如何去耕耘和播种,就是十分重要的事情了,《品德与生活》教材仅仅是一个例子,品德课堂也仅仅是一个桥梁,用来架设家庭与学校的联系,笔者认为,只有把家庭教育建设起来,学校的品德教育才能与之相得益彰,获得源源不断的生命活力,让每一个孩子健康活泼地主动发展。

“家教”无知的原因分析

一些家长认为家庭仅仅是满足吃喝拉撒睡的地方,而教育,应该是完全在学校里进行和完成。这是一种完全原生态的家庭环境,家庭生活就像一幕一幕自然进行的电影,呈现在孩子面前。这样家庭里的孩子或者是幸运地受到了良好的影响,从而获得人生的长进;或者是受到了不利的影响,对人生形成消极的阻碍,孩子的成长充满着不确定性,尤其是在当前社会整体道德水准不高的情况下,家庭对社会现实做着精确的投影,由此家庭中发生的种种现实,影响着孩子对真、善、美的价值判断。而且由于家庭把“教育的职责和希望”都寄托给学校和老师,会造成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之间的失衡,所谓“5+2=0”有时就发生在这样的家庭教育背景之下。

还有一种对“家教”的无知,恰恰是体现在家长的“自以为知”之上。随着家长受教育程度的提高,有一些家长对家庭教育有了一套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并切实地加以实行。他们往往照搬一些观念,比如“棍棒出孝子(才子)”“散养的孩子更聪明”等等,以非常严格乃至严厉的方式管教孩子,而不顾及孩子的心理感受和个人尊严,或者把放纵放任作为发展孩子天性的状态。这二者就目前而言是比较普遍的家庭教育方式,所造成的结果就是孩子或者懦弱呆滞或者骄纵傲慢,“不了解孩子,就是对家庭教育彻底的无知”。

“家教”无力的原因分析

也有一些家长对孩子有爱心,对家教有意识,但缺乏思想和方法,经常在各种教育矛盾和冲突中徘徊。比如“管教”和“自由”的矛盾、“为善”和“吃亏”的矛盾、“诚实”和“圆通”的矛盾等等。应该说,这些教育矛盾和冲突的产生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我们现在的社会是否达到了“诚信”与“公平”,“文明”和“友善”?社会带来的不安全感给家庭教育造成了较大的困扰。因此,许多家庭教育在忽左忽右中前行,在孩子的成长历程中,形成了诸多的认知矛盾和道德困境。因此,每个家庭都应该认清这一点,从而坚定自己的道德信心,鼓舞自己的道德勇气,为自己的家庭确定明确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追求。

“家教”无方的原因分析

家庭教育方法得当,事半功倍,反之则费心耗神,而效果不显。许多家长也会诉说自己在家庭教育中对孩子完全没有应对的办法。这其中有着一些认识上的误区,家长们往往把“言传”作为教育孩子的主要方式,但实际上,“身教”才是最重要的。“身教”是“不言之教”,它对孩子的影响更深刻,更长远。我们家长自身的言行举止是否符合道德标准,是否积极上进,勤于学习,是否仁者爱人,勇者无畏,这才是家教的关键所在。一言以蔽之,所谓家教的方法,实际上是家长做人的方法;其二,很多家长把“教育孩子”变成了“教训孩子”,而不重视亲子关系的培训。俗话说“亲其人,信其道”,只有了解孩子的心理,满足他们的感情需求,和他们一起玩耍,一起快乐,尽力实践“陪伴就是最好的教育”这一理念,把家庭教育建立在良好的亲子关系之上,家庭教育才会有效果;其三,由于社会转型的问题,家庭教育传统也在某个时期被淡化甚至被“革命教育”所取代,因此,我们的家长对如何开展家教教育存在着认知和能力上的不足,这就需要学校等社会机构以公益的方式加以宣传和培训。“家长学校”就是一种很好地方式,我们应该进一步地加以优化,加强专业性、科学性和操作性的指导,让“家长学校”成为家庭教育的指导中心和家长的进修中心。

(作者单位:江苏省张家港市实验小学)

作者:赵新梅

当前家庭教育指导论文 篇3:

试论学生家长如何配合学校做好家庭教育工作

针对当前家庭教育工作现状,提出如何创新学校家长模式与家长学校发展理念、建立家长学校管理机制以及多元化经费投入机制等方面的措施,旨在强化家长与学校的配合,从而提高学校教学水平,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学生家长家庭教育工作配合策略学校与家长作为学生学习的主要阵营,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现阶段,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的不断推进,加强学生与家长的配合,积极做好家庭教育工作,构建家庭与家校教育网络机制,已经成为了当前教育发展的时政热点。

现代教育理论表示,学生的健康成长主要是由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以及家庭教育三个方面组成。随着教育变革的不断深入发展,基于素质教育要求下,如何因材施教、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显得尤为重要。在这个过程中,家校合作作为教育孩子的主要阵地,对于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由此可知,家庭教育对于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一般情况下,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予以学生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各个方面的综合能力。当学生回到家后,家长要积极配合教师的工作,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校与家庭携手并进,在这种系统的教育工作中,有助于健全学生的人格,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

一、建立学校与家长教育信息互动平台,构建交流桥梁

要想提高学生与家长的配合度、做好家庭教育工作,必须要建立学校与家长教育信息互动平台,构建交流桥梁。当新生入校时,学校每月将会编辑出版校报。在这个过程中,学校可以聘请家长担任校刊的栏目编辑,基于充分了解学校教育情况的基础上积极推广优秀家长的家庭教育经验,让家长在立体的交流互动过程中能够促进家庭教育工作的发展与完善。其次,学校可以在学校网站上构建家长专栏项目,定期掌握家委会的家庭工作状态,通过开展简报活动来阐述学校的教育理念,在刊登相关的家庭教育工作经验的过程中能够使学校与家长和谐共处。此外,可以设立留言板栏目,家长可以实时反映自身的看法,或者学校教育中出现的问题以及建议。在这种状况下,学校的相关领导以及部门要开展留言回复工作。同时,基于班级建立班级博客的基础上,让家长得以了解学校的教育动态,从而便于家长结合学校的教育工作开展家庭教育,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学生的知识结构。

二、加强学校与家长的通力合作,完善学生长效发展机制

强化学校发展制度建设,创新学校的管理机制,促进当前家长与学校的沟通与交流,是做好家庭教育工作的突破口。基于党政部门领导的前提下,建立以学校、教育部门为主、家长自觉参与的联动组织管理机制,明确家长与学校的责任,强化通力合作。教育部门要做好家庭教育引导工作,切实推进家庭教育的责任,设立专人负责与管理家庭教育工作,加强对学校办学质量的监控。同时,教育部门要将其归入教育工作的督导评估体系之中。学校应自主承担家庭教育指导工作,构建教师与家长的和谐沟通桥梁。此外,大力发展网上家长学校,形成多元化的学生学习模式。在此基础上,设立家庭教育评奖激励制度以及评估督导制度,切实配合学校,做好家庭教育工作。另外,积极建立社区家长教育模式,构建多元化、多渠道学生教育发展机制,促进家长教育的发展。

三、健全学校家长互动机制,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

一般而言,学校要求班主任教师每学期要对学生开展家访工作。在构建教师家访预约制度的基础上,有助于协助家长做好家庭教育工作。同时,完善家长开放日活动体系,家长要积极参加学校的邀请活动,在全面了解以及掌握学校教育发展情况的前提下,填好调查问卷,及时反映学校教育存在的相关问题。其次,构建家长委员会,家长要定期组织家长之间的家庭教育工作心得探讨会,完善家庭教育工作办法,家长要积极响应学校创建的优秀家长义工活动,基于组建家长委员的基础上,进行共同评议,推选出优秀家长,交流家庭教育心得体会。同时,学校可开展优秀家长义工评比工作,家長要积极参与,家长之间要积极互动。此外,要构建家长与学校的教育探索机制,积极推动学校与家庭之间的良好互动,形成家长、教师以及学生这三者之间的沟通机制,从而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建立家长委员会,提升家长合作能力

各个家长要积极构建家长委员会,建立家长和学校之间的理解与沟通桥梁,从而为家长与学校之间的通力合作提供保障条件。家长委员会在学校的帮助下,开展有计划的家庭教育工作,提高家长与家校之间的合作能力,促进学校与家长之间的沟通交流,从而实现孩子的全面发展。同时,帮助家长了解学校教育的相关权利与义务,包括六个方面:学校教育知情权;选择学校权;学校教育决策权;教育过程参与权;学校教育监督权;学校教育评价权。基于家长明确自身权利与义务的条件下,积极转变自身的教育观念,树立主人翁意识,自主参与学校的教育工作,积极做好家庭教育工作,实现学校与家长的和谐发展。同时,家长要积极参与学校举办的有针对性的活动,例如专题讲座、家长自学指导活动,帮助家长掌握先进的教育方法,在认识到自身教育方式不足的过程中,引导家长培养孩子的个性。家长在参与过程中不断进步,获得了自我效能感,提升了自身的知识水平,有助于完善家庭教育工作办法,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其学习的延伸已经摆脱了学校与课堂教学的束缚,诸多学生的学业主要是在家庭教育的背景下完成的。因此,家长必须要积极配合学校,做好家庭教育工作,建立学校与家长教育信息互动平台,健全学校家长互动机制,构建家长委员会,从而提升家长的认知水平,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方中政.“约请家长”作为一种学生管理手段在高校辅导员工作中的应用[J].高校辅导员,2012,(5).

[2]董一乔,李大鹏.浅谈新时期国防生辅导员家访工作[J].理论界,2012,(3).

[3]罗晶.家校合作: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以湖南科技学院为例[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0,(9).

[4]金心红.创新人才成长的环境制约及其破解策略[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12,(12).

[5]关迪.中国家庭教育的现实误区和发展策略[J].东北师大学报,2011,(6).

作者:张俊平

上一篇:休闲文化园林艺术论文下一篇:声乐学习心理调节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