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职业教育教师师德论文

2022-04-25

摘要:当前高职院校教师的专业发展危机重重,必须进行积极干预。文章阐述了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发展危机产生的背景,分析了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发展危机的内容及成因。为了科学应对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发展危机,通过问卷调查,分析了影响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发展的因素,提出了干预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发展危机的措施。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当前职业教育教师师德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当前职业教育教师师德论文 篇1:

汲取传统文化精华,加强职教师德建设

摘要本文通过对我国教育产生深远影响的先秦诸子言论研读,结合当前进行的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提出职业教育师德建设应该汲取中华传统文化精华,通过我国儒家的仁礼、道家的无为、无争,法家的法治来提高教师的修养和品行,加强现代职业学校教师师德培养,促进职业教育水平提高和精神文明建设。

关键词传统文化 师德 建设

当前,全国正在掀起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的热潮,作为职业教育工作者,如何学习落实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加快职业教育发展,提高职业教育质量,是一个很具有现实意义的课题。笔者以为:在当前职业教育蓬勃发展的今天,职业教育的发展,教育质量的提高,固然决定于很多因素,但提高教师的素质,加强教师的师德建设,是决定职业教育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如何提高教师师德?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吸收教育理论的精华,推进职业学校师德建设,是解放思想,促进职业教育又好又快发展的一条光明之路。

1 职业教育既需要学习引进现代的教育理论和经验,也需要汲取中国传统文化的营养

1.1职业教育需要加强师德建设

教育的本质首先要关注学生健全人格的养成和身体、心理、精神的和谐发展,这应该是教育的根本目的。职业教育也不例外,尤其是当前职业教育发展较快之际,我们似乎过多的把精力用在研究引进国外的一些先进职业教育经验和现代的职业教育模式,而忽视了我国传统的影响了中国教育几千年的教育理论精华。教育要使学生先成人,后成才。面对当前职业学校普遍重教师业务,轻师德师风的培养建设和各个学校的学生素质整体低下、来源复杂的现实情况,我们需要进一步加强对教师师德的培养,提高教师师德,从而通过教师良好的师德师风耳濡目染、言传身教,促进学生在课堂内、外获得全面的发展,使学生在职业技能获得的同时,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和思想品德,使“知书达礼”,“知技达理”。

1.2 职业教育的建设应该从传统教育理论中汲取营养

教育的发展关键在教师,教师的素质直接关系到教育的质量和水平,而师德是教师素质的核心,教师的知识结构的厚度决定了职业教育水平的高度,教师的知识结构的宽度决定了职业教育质量的广度。当前,职业教育面临社会价值取向的多元化问题、独生子女的性格心理偏差问题以及职校学生严重的自我挫败感等等。面对这些现代职业教育碰到的诸多困境,能否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优秀蓝领,教师的心理态度理性与否、文化品格超凡与否、精神境界高尚与否都与知识的积累密切相关。笔者以为,坚持科学发展观就是要解放思想,解决职业教育中诸多问题,首先要解决教师素质问题,即加强学校的师德师风建设,提高教师内在的知识、技能、伦理、素质和外显的气质、风貌、精神、境界,通过师德高尚的教师的言传身教,把我们的教育根植于中华五千年优秀的传统民族文化和教育理论,寻求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的结合点,把师德教育与人文关怀和人本理念、以人为本结合起来,将技能教育和品德教育统筹兼顾,促进职业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2 从“儒”、“道”、“法”家文化和理论中汲取营养,推动职业教育师德建设

春秋战国时期,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成就了中国文明史上辉煌灿烂的一页,也留下了影响后世教育、启迪今天教育的许多文化遗产。其中的文化道统特别注重个人的修身养性,注重提高个人的素养、品格和境界,对我们今天的教育、特别是师德建设有很大的启发。无论是儒家的“仁”、“礼”,还是道家的“无私”、“无争”,还是法家的“法治”思想,这些博大精深的文化理念或教育思想都对我们今天的师德培养,师风建设大有裨益。

2.1从儒家的仁礼中提高教师修养

“仁“是儒家的最高境界,孔子的“礼、乐、射、御”与柏拉图的“训练身体和陶冶心灵”一致,在本质上强调培养健全的性格及强健的体魄。而从孔子的“六艺”课程也不难看出,这位圣人在强调培养人的全面发展的同时,也强调“礼”的重要性,即认为“礼”是教育的首要目的。

儒家倡导实行“仁政”和“德治”,强调“以德服人”,认为人性本善,每个人都可以通过教化变成谦谦君子。其理论最为精髓的就是“仁”和“礼”。《论语·阳货》中,子张问孔子什么是“仁”?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悔,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即“尊重、宽厚、诚实、勤敏、恩惠”。尊重就不致遭受侮辱,宽厚就会得到众人的拥护,诚信就能得到别人的任用,勤敏就会提高工作效率,恩惠就能够唤人。“恭、宽、信、敏、惠”是为政德治的五种基本素质,君王治理国家如此,教师教育学生又何尝不是呢?若我们教师能读懂其中精髓,躬身力行,耳濡目染,必然对教育大有裨益。

“礼”是为人处世,儒家待人接物的准则。《论语·学而》有这样一句话:“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这是孔子认可的君子的五种素质,即:温和、善良、恭敬、节俭、忍让这五种美德。

温和:一个人待人接物要不温不火,不急不躁,要有温情,要有和善之心,这样才能会有良好的人缘。做职业学校教师具备此点尤为重要,面对自觉性不强,容易调皮的学生做到“温”尤为重要。

善良:人之初,性本善,这是孔孟的理想人格本质。所谓善,提倡的是公道,反对的是自私。与人为善要做到“三善”:视善、言善、行善。若在教育管理学生中,做到三善,则善莫大焉。教师的教学态度和蔼,充满微笑和人文关怀。这种教育的善无形中就会培养学生的情感,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而不是简单的说教,这样的教育才能产生实效。

恭敬:尊重他人、尊重法制、敬畏规范……没有敬畏感的人是没有德性的。教师若能真正平等的尊重学生,就不会产生“孺子不可教也”的感慨。

节俭:中民族传统的美德之一,在物质文明日益发达的今天,更加应该崇尚节俭。教师一言一行都对学生影响甚大,在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学生浪费之风抬头之际,教师带头并教育学生崇尚节俭不可或缺。

忍让:容忍和谦让,容忍比自由更为重要,一个不懂得容忍谦让的人是个性极强的人,个性太强就不能理解他人,个性太强就不能宽容他人,就不能与学生和谐相处,因此,我们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要有个性,但更需要保持理性,懂得忍让。

温、良、恭、俭、让是人格修养的完整体系,作为一个教育者来说,教师的人格魅力的展现之一就在于具备上述素质。经过不断的修炼和实践,这些传统的优秀品质必然在教育中会发挥师德“传道”作用。

2.2从道家的“无私”“无争”境界中提高师德

无私:老子认为善与恶的分水岭就是无私还是自私。老子穷尽一生去追求的价值之一就是无私。所以《道德经》有道:“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即:圣人以一种无私的态度处理一切事物,以身教重于言教来教化民众。他们按规律支持新生事物使其健康发展,助其成长而不视为自己的功劳,有所作为但不恃才傲物。为民成就了功业而不居功。因为他们有无私奉献的精神,人民才永远缅怀他们不朽的丰功伟业。

作为教师,也应该有这样的“无私”品德,居功而不自恃,也不自傲,有这样超然的品格,才会身正为范,教有所成。

无争:即“不争”,不争是老子的核心思想之一,在《道德经》一书当中,多次提到“不争”。如老子认为:“上善如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在老子眼中,至善的美德就如水的品质一样,滋润万物,然而却从不和万物争私利,水是柔和的,是人类生活不可缺少的重要元素,水是不可替代的,润泽万物,甘为人梯,甘心付出却不计回报,只问耕耘,却不问收获,这就是水“善”这一美德的精神力量。“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教师就应该上善若水,只“与”而不“取”。放下私心,忘却贪欲和功利,达到精神的绝对自由,在具有道德、情感、知识、审美、健康等的前提下抱定“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和“得而不喜,失而不忧”的淡定、阳光的心态,以一种禅定的方式来专注心灵的内修与世沉浮,获得澄静,保持心灵纯净,即达到庄子所说的“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忘我境界,专注教书育人,传道授业。

2.3从法家的“法治”中培养师德

法家认为法治比德治更适合于社会的公共治理。法家的代表人物商鞅强调政治制度和法治建设的“法”治,申不害主张领导艺术和政治手段的“术”治,慎到重视权“势”。集法家理论大成者韩非子综合三家观点,提出的以“法、术、势”为主的一整套理论和方法成了我国古代社会政治与法制的主体。秦汉以来历代君主治国,均是强调以德治国的“德治”和以法治国的“法治”结合。法家这些光辉的思想对我们的启示是教育也需要“法、术、势”。教师履行教育职责,也该如此,能够充分运用“法、术、势”,恩威并重,内儒与外法兼用。

“法”:具体到教育,就是将“依法治教”的理念贯穿于教师的教育理念中,将《宪法》、《教育法》、《义务教育法》、《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残疾人保障法》、《教师资格条例》等这些法律精神、具体细化到学校的典章中并内化为师生共同遵守的实践规范,只有“依法治校”的学校,只有遵守法律法规、规章制度的教师才能培养学生的法制观念,才能真正实现依法治教。

“术”:就是讲求领导艺术。倘若教师不能遵守教育法律法规,随意破坏学校规章制度,就不能服众,如果自己破坏制度,管理教育学生不能“术“,还以权谋私、任用干部,分配利益、处理问题有失公允的话,不唯贤是举,用人惟亲,任人惟属,处理学生问题不一视同仁的话就不能服众,就不能用良好的师德,优秀的人格魅力征服学生,那么教育就不会有效果。

“势“:教育需要权力,教师手中具有一定的权力,胡锦涛总书记提出了“权为民所用 情为民所系 利为民所谋”的权利观。要防止权力商品化、庸俗化,不能把权力变成以权谋私的工具,权力是一把“双刃剑”,教师要用好这把剑,切忌因手中权力丧失师德,滥用权力,以权谋私,玷污教育的纯净。

以上所述,仅仅是结合笔者自身学习感受,略论我国传统教育理论精华可用于师德建设,倡导职业教育工作者深刻理解、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不要一味盲目崇拜外国职业教育的先进之处,我们在研究学习国外先进职业教育理念的同时,更不能忘记我们身后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的、历久弥珍的教育思想。“小胜在智,大胜在德”,发展职业教育,以人为本,首先是教师要具备高尚的师德,而师德的提高不能不汲取我国传统教育思想的精华。我们要注意吸收我国优秀的传统教育思想,尤其是从“儒”、“道”、“法”等诸子百家的教育文化和理论中汲取营养,促进职业教育师德建设,推动职业教育事业又好又快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俊华.教育领导学.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2008.12.

[2] 李一冉.道德经.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6.

[3] 论语.吉林:吉林出版社,2008.1.

[4] 韩非子.韩非子.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8.5.

作者:赵建军

当前职业教育教师师德论文 篇2:

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发展危机及其干预

摘要:当前高职院校教师的专业发展危机重重,必须进行积极干预。文章阐述了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发展危机产生的背景,分析了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发展危机的内容及成因。为了科学应对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发展危机,通过问卷调查,分析了影响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发展的因素,提出了干预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发展危机的措施。

关键词: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发展;危机;干预

作者简介:吴笑伟(1976-),男,河南宝丰人,副教授,同济大学职业技术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机械工程及高职教育。

基金项目:河南省交通运输科技计划重点项目“基于河南交通运输业的高职教育发展模式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10D110),主持人:李亚杰。

一、引言

进入新世纪,我国政府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战略决策,为社会经济发展和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做出了重要贡献,高职教育伴随着经济的跨越实现了自身规模上的跨越。在实现规模跨越发展的过程中,高职院校面临着许多挑战。

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社会结构发生着重大变革,正处于危机的高发期。高职院校作为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置身于多元的社会,面临复杂的社会环境,同时又是人员高度密集的场所,故而往往成为危机易发场所。高职院校在危机面前应树立忧患意识,建立完备的危机干预体系,将危机管理视为高职院校日常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以确保高职教育健康、和谐发展。

高职院校危机是指发生在高职院校校园内或与高职院校有关,由高职院校内外因素引起、干扰高职院校正常运行的、严重损害或可能损害高职院校组织功能及成员利益的突发事件、意外事件或演变趋向。高职院校危机干预的主要目的是对危机状态进行分析、调控,以免酿成危机事件,当危机事件发生时,及时控制、消除危机,快速恢复局面,以确保高职院校的正常运行。

教师专业发展是指教师作为专业人员,在专业思想、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等方面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即从专业新手到专家型教师的过程。高职院校教师是实施高职教育的执行者,因此高职院校教师的专业发展备受关注,但是,当前高职院校教师的专业发展却危机重重。2005年9月12日,《中国青年报》报道:教师的社会声望跌到了新的谷底,而高职院校教师排在末位,位于幼儿园教师、中小学教师、大学教师之后。另据教育部近期对13670名高职生的调查显示,高职生对高职院校教师的素质状况表示不满,呼吁尽快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高职生对教师的“教学水平”、“人格魅力”、“敬业精神”、“教学育人状况”的平均满意率为48%,许多学生反映一些高职院校教师教学不认真,动手能力、教学水平低,有的教师甚至上课迟到、提前下课,等等。由此可见,高职院校教师的专业发展面临着非常严峻的危机,必须进行积极干预。[1-3]

二、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发展危机的内容及成因

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发展包括教育教学能力、学术能力、社会活动能力、专业道德修养等内容。与此相对应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发展危机包括教学能力危机、学术水平危机和职业道德危机等内容。

(一)高职院校教师教学能力危机

随着高职教育的飞速发展,高职生人数急剧增加,为了保证教学秩序,各高职院校都在大量补充新老师。青年教师已经成为高职院校教师的主体,40岁以下教师达到教师总数的65%以上。作为高职院校教师的主体,青年教师往往缺乏教学经验,更加严重的是他们的企业工作经验不足,不能达到高职教育双师素质教师的要求。

从来源来看,高职院校引进的新教师多为从高校刚毕业的研究生。他们学历层次虽高,但缺乏正规的师范教育,对高职教育缺乏科学的认识,对教育学、心理学等知识了解甚少。尽管在入职前高职院校会安排一定课时的上岗培训,但由于上岗培训所学课程有限等原因,在短短几周时间内,新教师在脱离真实教育教学情境的情况下很难达到预期的培训效果。而新教师正式上岗后缺乏继续培训的平台和动力,即使高职院校提出新教师到企业锻炼和继续培训的要求,也因为教学工作是软任务而很难得到青年教师的重视。

由于专业建设在高职教育中的龙头地位,高职院校更强调教师专业知识的深厚和专业地位的提高,而忽视了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高职院校教师职称评定条件参照高校教师职称评审条件,重视科研成果的数量和质量、对于教学工作,只有教龄要求而没有教学能力、教学质量的要求。在这种导向下,高职院校教师往往忽视教学能力的发展,很少花大力气去备课、反思教学过程,这就导致了高职院校教师教学能力危机的产生。

(二)高职院校教师学术水平危机

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的学历越高,其所接受的专业训练程度越高,学术水平也越高。尽管高职院校近年来引进的新教师多具有较高的学历,但由于原本教师队伍的学历层次偏低,高职院校教师整体学历层次仍然偏低,这是导致高职院校学术水平危机的主要原因。

为了尽快提高高职院校教师整体的学术水平,青年教师学术水平发展成了最可行的途径。但是,青年教师的学术水平发展却遇到以下四方面的阻力。首先,刚入职的青年教师教学任务繁重,他们一般处于学校金字塔的最底层,他们的人际关系是陌生的,专业地位较低。新开的课程、难上的课程、专业相关度低的课程大多会落在他们的肩上,甚至一些青年教师一学期要上多门新课程,严重制约了青年教师的学术水平发展。其次,高职院校论资排辈现象严重,青年教师的发展机遇受到限制。这些限制的表现形式主要有科研立项、教材编写、学术交流、职称评定、岗位任用、进修学习等。青年教师的学术发展机遇受到限制,使他们丧失了学术水平提升的平台。第三,青年教师面临着更大的社会压力、经济压力和专业成长压力。他们学术发展的自主性和积极性正在逐年消减,极易产生职业倦怠。当青年教师无法承受职业压力时,他们会选择离开,从事其他职业,这对高职院校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最后,高职院校行政统领科研导致教师边缘化的特征非常明显。这种现象严重打击了青年教师的科研积极性,从而影响到高职院校学术水平的健康发展。

(三)高职院校教师职业道德危机

在社会转型时期,面临市场经济的大潮和中西文化的撞击,社会的道德水平出现下滑的趋势。受其影响,师德也出现了滑坡现象,教师队伍存在着许多问题和许多不适应新形势要求的情况,从而制约和影响了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

高职院校职业道德危机主要包括学术道德危机和教学道德危机。学术道德危机主要体现为学术风气不端正等。高职院校教师剽窃他人学术成果现象频频发生,并有蔓延的趋势。学术道德危机严重影响了教师的专业地位,严重影响了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威信和形象。教学道德危机主要体现为高职院校教师在教学上种种不负责的表现、教学质量下降、重科研轻教学、重兼职轻教学等。高职生对教师的职业道德存在着种种质疑和批评。

三、影响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发展的因素调查和分析

为了科学应对高职院校专业发展危机,了解影响教师专业发展诸因素间的重要程度,我们对高职院校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此次调查共发出问卷308份,回收有效问卷252份。问卷调查表列出了性别、年龄、学历、专业、职称、自由支配时间、自身努力程度、工作能力、创新能力、事业心、成就感、身心健康、个人待遇、家庭因素、学院地位、领导重视、进修机会、激励机制等18项可能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因素,调查统计结果如表1所示。

根据调查统计数据,以教师的视角,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因素是多元的。除了年龄和性别两项因素外,大部分所列因素被认为是“非常重要”和“比较重要”的,比例总和达到80%以上。而年龄和性别两项的情况则相反,分别有78.2%和59.5%的教师认为性别和年龄对个人发展“无关紧要”或“不重要”。这一结果说明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发展的主动性较强、发展动力较足,重视个人发展的主观因素,敢于向性别、年龄等客观因素挑战,这是提高高职教育发展水平的重要隐形力量。同样,影响教师专业发展因素的重要程度也有主次、轻重。

从表1可以看出,影响学院内涵发展的18个因素之间的重要程度也是存在差异的。根据非常重要这一选择的统计结果可以对18个因素进行排序,若非常重要这一选择相同则按比较重要这一选择进行排序。影响教师专业发展因素的重要程度降序排列如表2所示。

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因素依重要程度排在前十位的如图1所示。

图1 影响教师专业发展因素的重要程度前十项柱状图

1-领导重视;2-工作能力;3-创新能力;4-激励机制;5-身心健康;6-自身努力程度;7-进修机会;8-个人待遇;9-事业心;10-成就感

根据表1“非常重要”一项的百分值大小,可以把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因素分为三个层次。领导重视、工作能力、创新能力、激励机制、身心健康和自身努力程度等六项“非常重要”百分值超过70%是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最重要和最核心的因素。除了领导重视和激励机制外,另外四个因素都与教师自身条件和努力程度有关,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原动力。这充分说明在领导重视等外界环境相同的条件下,教师的个人发展程度关键取决于自身综合素质的高低。进修机会、个人待遇、事业心和成就感等四项因素“非常重要”百分值在62%~69%之间,它们是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比较重要的因素。其中,进修机会、个人待遇是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直接外部条件,学院应为教师发展创设适宜的外部条件,这些外部条件的创设体现了学院对教师的认同和尊重。事业心、成就感是教师个体发展的内在动力因素,其动力作用的发挥需要进修机会、个人待遇等显性因素来体现。因此外部条件的创设情况是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因素。自由支配时间、学院地位、家庭因素、专业、学历、职称、年龄、性别等八项因素“非常重要”百分值在44%以下,是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次要因素。

四、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发展危机的干预

高职院校教师遭遇专业发展危机,如何应对和恢复,如何未雨绸缪,关系着高职院校师生的身心健康,关系着高职院校的生存和发展。干预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发展危机的措施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一)提升高职院校教师的教学能力

1.加强校情培训。校情培训的目的在于让所有教师都清楚学校发展的历史、目标、现状和发展需要,帮助教师在学校发展中确定自己的位置,并借助学校发展之势促进自己的专业发展。

2.建立导师制。导师制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所谓导师制是按照一定的标准和程序,遴选一批具有强烈事业心及责任感,具有较高学术造诣和业务水平、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对青年教师进行专门指导,帮助他们迅速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促进其专业发展的一种青年教师培养制度。导师制开展工作的形式有座谈、讲座、听课、评课、说课等。

3.针对教学技能的发展开展各种活动。适时开展教学技能比武、青年教师公开课、优质课评选和实践技能比赛等利于教师教学技能发展的活动,可以有效地促进教师教学技能的提高。

4.实施发展性教学评价体系。由于教师的教学能力是一个从无到有、循序渐进的过程。只看到差距而看不到进步的评价体系不利于激发青年教师进取的积极性。相反,采用内部相对参照标准的形成性评价能反映教师的专业发展情况,更能调动教师专业发展的积极性。

(二)为高职院校教师学术水平发展提供充分条件

从表1和表2可知,高职院校领导重视教师学术水平发展,建立健全教师学术水平发展激励机制是提升教师学术水平发展的关键。高职院校应为教师学术水平发展提供必要的时间保证和外部条件,这些外部条件的创设情况是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因素。高职院校要为教师学术发展提供充分的条件,应做好四方面的工作。

1.建立健全教师学术水平发展激励机制。建立健全高职院校教师学术水平发展激励机制,鼓励教师参加学历进修、企业攻关项目,编写教材、参加学术会议等学术活动。

2.不要给教师安排过多的教学任务。要保证教师有足够的可自由支配的时间进行专业反思、参与科研,让教师在教学、科研和服务社会的过程中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来深入研究与企业实际密切相关的专业问题。

3.建立专业团队,促进教师学术发展。高职专业团队是影响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高职专业团队建设的主要目的是建立团队合作机制,以团队的力量对传统的教学内容和方法进行创新改革,开发出与高职专业教育目的相适应的教学资源体系,促进教学研讨和教学经验交流,推进教学工作的传、帮、带和老中青相结合,提高理论特别是实践教学水平。

4.建立教师个人待遇增长机制。个人待遇是影响教师学术发展的重要因素,高职院校应从学院的实际出发,建立教师个人待遇增长机制,以免除教师的后顾之忧,为教师学术水平发展创设适宜的外部条件。

(三)化解高职院校教师职业道德危机

面对教师队伍年轻化的趋势,加强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和教育,是化解高职院校教师职业道德危机的客观要求。可以采取以下对策。

1.把职业道德内容纳入教师上岗培训之中。高职院校教师不但要拥有较深厚的专业知识,还要有教师伦理学和教师职业道德等方面的知识。高校教师上岗时,进行教师伦理学和职业道德培训,有利于化解高职院校教师职业道德危机。

2.发挥教师考核机制的导向作用。教师考核机制,是指学校对教师的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学生管理等各方面工作进行考核,评价教师工作业绩,并以此为依据进行职称评定和聘任的制度。把职业道德内容纳入考核要求,有利于极大地推进高素质教师队伍的建设。

3.充分调动广大教育教学工作者的积极性。现代教育教学工作者,不仅要继承传统师德的精华,还要与时俱进,培养责任意识、权利意识、民主意识、法制意识,科学理性精神、人文精神、创新精神,竞争意识、生态意识、全球意识、终身学习意识以及健康的心理素质,为构建现代社会的市场经济、诚信体系、法治社会、政治文明形成强大的支撑。这些良好素质的培养,关键在于教师自觉和自律,即广大教师的自我定位、自我学习和自我提高。

4.及时应对教师道德危机。一旦教师道德危机出现,高职院校必须马上做出反应,把危机的负面影响控制在最小的范围内。应对教师道德危机应遵循三个基本原则:一是正视危机,寻找危机的根源;二是加大对违反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行为的惩罚力度;三是对教师的职业行为进行正面引导。

5.切实做到“八要八不”。“八要八不”是对高职院校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其具体内容为:要拥护四项基本原则,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不得有违背四项基本原则和法律法规的言行;要宣传科学知识,不宣扬封建迷信和歪理邪说,不参与邪教活动;要热爱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要为人师表,廉洁从教,不强制购买教辅材料,不向学生推销商品,不向学生和家长索要财物,不利用职务谋取私利;要模范遵守社会公德,语言规范健康,行为举止文明礼貌,不赌博、不酗酒,言行不违反社会公德;要努力实施素质教育,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正确评价学生,不单纯以学生成绩评价学生;要密切与学生家长联系,坚持互相沟通,不指责训斥家长;要关心集体,尊重同事,不做有损集体荣誉和不利于团结的事。

参考文献:

[1]林杰.大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与策略[J].大学教育科学,2006(1).

[2]冯茁.解读大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学术性”[J].世界教育信息,2008(1).

[3]赵红霞.大学危机管理[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0.

实习编辑 徐冬梅

作者:吴笑伟

当前职业教育教师师德论文 篇3:

基于双师素质导向的高职院校教师资格准入及培育机制研究

摘 要 当前高职院校教师资格准入制度存在教师资格缺乏独立与精准分类、教师资格认定缺乏职业化教育特征、教师引进渠道单一等问题,建立双师素质为导向的教师资格准入及培育制度具有重要意义。根据高职教育特点,借鉴国外高职教师资格准入模式、完善具有高职特色化教师资格认证体系、拓宽“双师型”教师来源渠道、产业化导向探索校企联合招聘共同培养人才机制,从而构建一套以双师素质为导向的高职院校教师资格准入及培育路径。

关键词 双师素质导向;高职院校师资;教师资格准入;“双师型”教师

随着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我国经济建设迈入新的发展阶段,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强。高职院校作为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前沿阵地,培养和建设好教师队伍是其内涵建设和人才培养质量的保障。据教育部教师工作司统计,截至2019年,我国职业院校专任教师有133.2万人,既具备理论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有45.56万人,其中高职“双师型”教师有19.14万人,占高职专任教师的39.70%,高职院校师资存在“双师型”教师比例偏低的问题,其主要原因是高职院校缺乏“双师型”准入评价标准等,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发展。

一、当前高职院校教师资格准入制度存在的问题

(一)高职院校教师资格缺乏独立与精准分类

1.缺乏高职院校的教师资格独立认定体系

2008年国家颁布的《教师资格条例》第四条规定:我国教师资格共分为幼儿园教师资格、小学教师资格、初级中学教师资格、高级中学教师资格、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资格、中等职业学校实习指导教师资格和高等学校教师资格七大类[1]。没有为高等职业教育师资单独列出资格条件。目前我国高校教师资格认定中,也没有明确高等职业学校教师资格的具体条件,各地教育主管部门在组织评审、审核高职院校教师资格认定时,都是套用普通高校教师的认定标准。2019年国务院出台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中明确指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2]。高等职业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师资格认定时却没有独立的认定体系,这是准入制度上的缺失。

2.高职院校教师资格认定标准单一[3]

由于在《教师资格条例》中高职院校教师资格属于“高等学校教师资格”系列,高职院校与普通本科高校在教师资格认定的标准与程序上完全相同。这仅仅体现出了高校教师的普遍性特点,没有凸显高职院校教师的职业性特点。教师资格认定中的教育教学能力测试,一般不涉及职业教育教学理论和实践教学环节,评价标准单一。此外,高职院校教师资格认定是先行招聘录用后再申请教师资格,且评审委员会往往缺乏第三方的客观考核,程序上存在一定争议。

(二)高职院校教师资格认定及人才评聘缺乏职业化教育特征

1.教师资格缺乏对专业实践能力的相关要求

高职教育同时具备职业性和教育性的特点,但高职院校在教师资格认定和招聘考试时往往忽略了职业性的特点。如江苏省高职院校教师资格认定条件中,规定了学历学位要求,高等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等考试科目以及试讲要求,却未能体现教师专业实践能力的要求,诸如具備职业资格证书、专业实践测试能力证明等。

2.人才评聘上缺乏实践教学技能考察

很多高职院校是按照普通本科高校办学的,追求学术水平和科研成果,注重教师的学历层次提升和职称结构改善。在招聘引进过程中,一般通过试讲、结构化面试和专业能力测试(侧重理论知识和科研成果情况),重点考察应聘者的教育教学与科学研究能力,很少考察其实践教学能力,履历上的个人社会实践情况仅作为评价的参考内容。

(三)高职院校教师引进渠道单一

由于高职教师的资格认定和准入制度都没有按照高职教育特点来设置,加上高职院校人事招聘制度等原因,大量应届硕士、博士毕业生进入高职院校成为教师主力,这些教师往往有较高的理论知识水平但缺乏专业技能和实践经验。尽管教育主管部门和各高职院校花了很大力气开展“双师型”教师培养,但对于没有任何实践基础的理论型教师来说,从转变认识到行动起来参加实践学习,再到具备较高的教授学生专业技能的能力,尚需一定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会受到政策激励导向、教师个人发展规划和考核机制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使“双师型”教师培养达不到预期效果。这就需要学校采取更多措施,教师个人需投入更多的精力。

二、高职院校双师素质内涵及建立双师素质导向的教师资格准入制度的重要意义

(一)双师素质内涵

教育部等四部门于2019年联合印发的《深化新时代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实施方案》(以下简称《职教师资12条》)提出“建立具有鲜明特色的‘双师型’教师资格准入、任用考核制度”“以双师素质为导向改革新教师准入制度,完善职业教育教师资格考试制度,建立高层次、高技能人才以直接考察方式公开招聘机制”[4]。文件明确提出职业教育教师准入应以双师素质为导向。根据“双师型”教师相关定义,“同时具备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能力的教师,扎实的理论学科知识、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较强的岗位技能是这类教师的基本素养与要求”[5]。高职院校培养“双师型”教师,就是要提升教师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双层素质”。其包含三方面的特征:一是应具备良好的师德、较高的德育教育理论水平和德育教学能力;二是应具备较长时间的企业从业经历,而非短期的企业体验;三是不仅要熟悉企业岗位技能、生产工艺等,还应对本行业企业管理、企业文化等有较为深入的体验认同,具备工匠精神。

(二)双师素质引入的重要意义

高职院校教师资格准入制度的改革,能够推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提出要“全面提高职业院校教师质量,建设一支高素质‘双师型’的教师队伍”,“继续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引领带动各地建立一支技艺精湛、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6],《职教师资12条》也明确提出“多措并举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将“双师型”教师培养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高度。改革现有的高职院校教师资格准入制度,“建立具有鲜明特色的‘双师型’教师资格准入、任用考核制度”,是建设一支思想素质过硬、业务素质精良、具有创新能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的保证。

三、基于双师素质导向的高职院校教师资格准入及培育机制构建

(一)标准单列,革新认定机制

1.借鉴国外先进高职院校教师资格准入制度

国外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基本上都要求有实际工作经历,一般为3年以上,其次才是学历要求。例如,加拿大要求教师有5年及以上的实际工作经历,不同层次职业院校、不同专业对学历要求不一样,可以是本科,也可以是研究生。在德国,进入职业院校的教师在入职前必须在相关企业或者行业接受职业培训1年以上;培训后,职业教育教师还要在技术类大学学习5 年,并完成与职业技能和普通理论知识相关课程的学习;毕业后要参加国家组织的统一考试[7]。工科院校的师资大部分来源于企业,大多有着丰富的实践经历,有的还是企业高管,他们返回高校参与教学和研究工作,能够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提高专业教学质量。瑞典要求“双师型”教师具有2~7年的专业实践工作经验。瑞士要求“双师型”教师必须毕业于工程师学校,具有至少4年的学徒经历,并且要有3年以上的工程师实践经验。挪威要求职业院校教师有技术工人资格和4年职业实践经验,接受过至少2年的相关职业理论学习[8]。我国应结合新时代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要求,建立相应的高职院校教师资格准入制度,同时探索可持续发展的“双师型”教师培养道路。

2.构建高职教育特色化的教师资格认证体系

一是建立特色鲜明的高职教育独立分类体系。根据职业教育特点开展高职院校教师资格认定,将高职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并列,形成独立分类体系。在高职教育教师资格认定条件中,增加实践技能考核环节,将“双师型”教师资格作为高职院校教师资格准入的前提条件。

二是改革高职院校教师资格考试制度。尽快建立适合高职院校选拔教师的考试体系,在报考条件中,首先应明确考试资格要求。专业课教师既要具备大学本科及以上的学历,还应具备相应专业的职业资格证书或职业技能比赛获奖证书等,以体现专业技能水平。高职院校人才招聘引进中,要结合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在笔试和面试环节结合专业实际,设置双师素质能力的考核项目,如专业技能测试、实践操作考核等;同时引入职业测评机制,采取心理测试、专业能力测试、面试、履历档案分析等多种方式,更科学、公正地选拔“双师型”教师。

3.精准推进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的认定聘任工作

完善“双师型”教师认定标准制度,探索开展分级分类认定。针对工科、文科等不同学科,高、中、初等不同级别,分别制定“双师型”教师的认定标准。结合1+X证书制度,在工科专业试点推行“双师型”教师认定与职业资格证书挂钩,明确考核管理细则,实行双师聘任制,发挥不同双师的作用。

(二)多元混编,创新引入机制

1.加大职业技术师范院校专业化和职业化师资供给

职业技术师范院校强调职业性(能做)、师范性(会教)和发展性(善学)“三性”统一,培养的是职业教育所需的专业师资人才。目前我国已有37所高校开设本科层次的职业技术师范專业,有49所高校招收硕士层次的职教师范生,职业技术师范专业的类别超过了150个,但由于高职院校根据社会需要及时调整专业的特殊性和灵活性,目前开设的职业技术师范高校和专业类别,远远不能满足高职院校的需要,所以要进一步加强职业技术师范院校的建设,为高职院校培养更多“双师型”师资。

2.吸纳企业优秀高技能人才到高职院校任教

建立双师素质导向的准入制度后,高职院校可以吸纳具有丰富行业企业工作经历的人员和高技能人才,这将会改善人才来源单一的问题,实现引进渠道多元化。许多愿意从事职业教育,也具备教育教学能力的企业人员,可以进入高职院校任教。

3.拓宽高职院校兼职教师来源

在目前高职院校教师社会地位和薪资收入均不具备相对优势的现实情况下,高职院校新教师的招聘工作,尤其是诸如计算机技术及应用、机电一体化、机械制造等工科专业新教师的招聘工作面临巨大挑战,可通过加大高职院校兼职教师引进力度来拓宽双师来源。实行兼职教师资格认定,提升兼职教师的教学能力;通过开展省、校级“产业教授”选聘,组建专兼结合的教学科研团队,发挥其在专业建设与科研创新中的引领作用;实施“校企联动双师队伍建设项目”,鼓励企业人员更多地参与教育教学改革,实现企业“工程师”与高校教师之间互聘互用,让企业人员走上讲台传授技术技能。高职院校应设置特聘岗位引进国家级技能大师、省级及以上技术能手等,不断拓宽“双师型”教师来源。

(三)校企合作,更新培育机制

1.校企联合招聘、联合培养“双师型”师资

打破高校人才引进制约瓶颈,推进人事制度改革,政府出政策、搭平台,由学校、企业、高校毕业生三方签订协议,符合学校需要的专业人才优先录用为企业员工,直接从事生产经营工作,3年后按协议规定录用到高职院校担任教师,这样教师在入职时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企业经验和专业技能,又同时具有较高的理论知识,是真正意义上的双师。

2.校企共建“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

严格落实高职院校教师每五年中有6个月专业实践要求,组织专业教师到企业开展实践,熟悉行业、企业操作流程、技能要求、管理制度、企业文化等,学习所教专业在生产实践中应用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标准;专业实践是帮助教师提升双师素质的有效途径[9],而校企共建“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则为教师开展专业实践搭建了平台。高职院校依托行业企业建立教师校外培养培训基地,通过“学校+企业”模式,由学校作为牵头单位,企业作为基地建设主体,根据专业建设需要,遴选建设与各专业相契合的“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聘请企业基地技术骨干、项目主管等担任导师,采取“师带徒”方式,对教师开展实践操作技能培训,使教师在企业真实场景中直接了解专业,真正体现在做中教、做中学,快速提高教师的实践技能。

3.鼓励教师开展社会服务提升双师素质

社会服务是高职院校的主要功能之一,高职院校教师要积极参与地方经济社会建设,对接1+X证书制度,参加各类技能证书师资培训,为企业员工开展培训,通过社会服务提升双师素质。高职院校选派教师到大型企业开展访问研修,担任高级访问工程师,了解行业、企业的生产组织方式、工艺流程、产业发展趋势等,在提升自身专业技能的同时,发挥专业理论知识优势[10],与企业开展横向科研、联合攻关,为企业解决生产经营中的实际问题,在实践中提升双师素质。

参 考 文 献

[1]刘静慧.论高职院校教师资格准入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12):25-27.

[2][5]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EB/OL].(2019-01-24)[2021-08-04].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9-02/13/content_5365341.htm.

[3]潘亞儿.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资格认证标准构建探索[J].职教通讯,2012(2):65-66.

[4]教育部等四部门.深化新时代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实施方案[EB/OL].(2019-09-23)[2021-08-04].http://www.moe.gov.cn/srcsite/A10/s7034/201910/t20191016_403867.html.

[6]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EB/OL].(2018-01-20)[2021-08-04].http://www.gov.cn/zhengce/2018-01/31/content_5262659.htm.

[7]李晓.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路径研究之管见[J].职业技术,2019(11):62-66.

[8][9]王强,吕洋.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J].教育与职业,2019(11):81-84.

[10]杨飞方.新高职高水平“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意涵、问题与路径[J].当代职业教育,2019(6):10-16.

Research on the Teacher Qualification Admission and Cultivation Mechanism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Based on the Double-quality Orientation

Wei Ying

Key words  double-quality orientation; teacher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teacher qualification admission;“double-qualified”teachers

Author  Wei Ying, associate researcher of Suzhou Vocational University (Suzhou 215104)

作者简介

魏影(1970- ),女,苏州市职业大学组织人事部部长(苏州,215104)

基金项目

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专题项目(思政专项)“‘双师型’教师引领下高职学生德育工作机制研究”,主持人:郑洪静;江苏省教育系统党的建设研究会立项课题“新时代高职院校基层党组织组织力提升路径研究”(2019JSJYDJ0

2126),主持人:魏影

作者:魏影

上一篇:近视的成因及矫正分析论文下一篇:智能建筑工程风险分析论文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