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马民间艺术论文

2022-04-15

摘要内丘县地处河北省南部,内丘纸马其造型特点、色彩组织和制做工艺等诸多方面都浸润着丰富的民间文化内涵,是内丘人民民间信仰情感、精神、智力的反映,被专家学者称为中国木刻版画的活化石。它以自己独特的艺术魅力给世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纸马民间艺术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纸马民间艺术论文 篇1:

浅析内丘纸马的艺术特色及保护策略

摘要:河北内丘纸马以其古朴神秘、原始粗犷的艺术造型和古老独特的制作工艺,成为民间艺术中的一朵奇葩。随着社会的发展,内丘纸马的发展也面临很多难题,如何在现有的条件下进行保护和传承已经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内丘;纸马;艺术;保护1内丘纸马的历史

内丘纸马又被称为“神码”,是祭祀所用的一种木版年画,作为“年文化”的代表之一,纸马不但表现了各种社会风俗和当时的生活场景,同时还寄托着普通民众对生活的向往和美好期望,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内丘纸马的主要内容是对自然神的崇拜。在古时候,由于科学不发达,很多自然现象不能解释。作为处于社会的底层、最受压榨的弱势群体,在老百姓心中,山川湖海、天地万物皆有神灵,这些神灵甚至可以主宰民众的生活和生存,所以在纸马中,可以见到各种各样的神灵,如山神、水神,甚至车神、井神等,这些题材表现了旧时老百姓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老百姓寻找心灵寄托的一种方式。

随着社会发展,纸马的表现题材越来越多,表现范围越来越广,雕版木刻技术发展以后,纸马开始大批印刷,纸马艺术逐渐的普及到千万普通百姓家中。过年贴纸马在河北内丘流行了几千年,已经成为一种风俗习惯。由于迎合了老百姓的心理需求,纸马在社会底层流传广泛,影响也较深远,随着儒、道、佛三种教派在内丘的活跃,其文化也逐渐融入到内丘纸马之中,使内丘纸马的表现题材跨度更加广泛,意义更加深刻。所以说,内丘纸马艺术不但具备人类学、民俗学、宗教史、美术史和印刷术的研究价值,还蕴藏着纯真质朴、渐进发展的艺术特质。

2内丘纸马的表现形式

内丘纸马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大纸马,一种是小纸马。大纸马通常是16开纸大小,主要有天地、家堂、老母、财神、灶君、门神等6类,线条粗犷,构图饱满。小纸马大约有32开纸大小,纸张分粉色和黄色两种,崇拜对象多取材于自然、日常生活和日常劳作方面,如南海大士、青龙、白虎、马牛王、地藏老母等,样式有百余种之多。

内丘纸马通常是将形象雕刻在木刻黑白版画上,再印在五色纸上。印刷原料完全产自自然,如黑色是由烟灰、锅底黑加胶熬制而成,黄色是由槐树上的槐米制成,红色是由石榴花汁制成;刻板则选用当地盛产的杜梨木、枣木,因为这两种木质坚硬、经久耐用,印出来的线条清晰、直接。印刷纸马非常简单,先在画版上刷上颜色,然后把纸铺在上面,再用手边按边抹就印好了。在内丘,印刷纸马的作坊全是家庭式的。印刷时全家一起动手,有的印画,有的晾画,有的收起晾干的画去集市上卖,几乎是一条龙流水作业。

3内丘纸马的发展现状

内丘县位于河北省南部,东侧是海河流域大平原,西侧为太行山中心地带,地理环境适宜人类生活,一万两千年前就已经有人类在这里居住,造就了悠久深厚的文化。境内不但有龙山文化、仰韶文化、殷商春秋战国文化等遗址,还是道教、儒教以及佛教最为活跃的地区之一。正是这样的历史环境和人文环境培育了独特的纸马艺术。纸马历史悠久,可以追溯自秦汉时期的画像祭祀活动,造纸术发明以及雕版印刷技术改进后,纸马逐渐流传广泛,明清时期发展最为鼎盛,年关贴纸马是内丘当地一直延续的风俗。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纸马曾一度被认为是封建迷信的产物,其创作和生产都遭到严重的冲击,特别是“文革”时期,大量纸马作品、雕版被毁坏,其中有不少珍贵的清代纸马雕版,许多有价值的资料从此丢失。现在,随着人们生活方式和审美的改变,纸马在内丘市场已经越来越少,保护内丘纸马艺术已刻不容缓。

目前,内丘纸马的研究与保护尚处于初级阶段。1986年,在《河北省民间艺术展览》上,内丘县文化部门整理出101件纸马参加展览,这一古老的艺术首次在文化界露面,立即以其古朴原始的风格和内容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2003年9月,经内丘县政府申报,内丘纸马被列入河北省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2004年,又被列为为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并入选冯骥才的《中国木刻版画集成·内丘神码卷》,该书收集介绍了现存的多部内丘纸马作品,是研究内丘纸马难得的一部珍本。2005年,内丘神马又被列入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如今,制作纸马作坊多在内丘县城周边的村里,一般是家庭式作坊,制作手艺世代相传,平时务农,春节时全家出动,一起刻印纸马,如魏家村的纸马艺人魏进军,据说他家自明朝洪武年间迁来内丘,纸马制作手艺已经流传了七代。但是,随着纸马市场越来越小,制作纸马的艺人也越来越少。

4内丘纸马濒危的原因

(1)内丘纸马具有较强的区域性。在河北、山东、河南、山西的广大农村都有过年贴神马的风俗,但是内丘纸马是河北省内丘县特有的传统,其覆盖范围只有周围的乡镇和村落。

(2)由于古时人们对科学缺少认知,所以把美好的愿望寄托在自然界神灵上,纸马的表现形式就是对自然界的各种神灵的崇拜,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不断提高,对自然不再膜拜,于是对崇拜神灵的纸马的精神依赖大大降低,所以对纸马的需求也越来越少。

(3)内丘纸马古朴,带有特有的原始之美,受到古时广大老百姓的喜爱,但是现代人们的审美不断变化,五花八门的事物充斥着各种市场,各种古老的一成不变的民间艺术,包括内丘纸马在内,生存愈加艰难。

(4)市场需求的减少是影响纸马艺人的制作热情的一个原因,同时,纸马价格低廉也是影响纸马供给的一个重要原因。目前内丘市场上的大纸马一元左右一张,小纸马五角到八角一张,再加上印制量小,利润微薄,纸马艺人逐渐失去创作纸马的动力。

5内丘纸马的保护策略

(1)整理搜集古板资料,最大限度挽救濒危文化遗产。在漫长时间中丢失和遭到破坏的纸马作品、刻板等数不胜数,特别是一些古板的损毁,致使纸马艺术受到巨大的冲击,这对纸马艺术的保护和发展相当不利。要尽快利用人力、物力收集整理现有资料,尽最大能力保存现有纸马资料,首先是对纸马作品和纸马刻板的搜集和保护,其次包括对纸马的制作工艺的保护,特别是对世代相传的纸马制作艺人,更要重点保护。因为纸马艺人自身的艺术素质和技艺水平,对纸马艺术的发展情况有最直接的影响。

(2)打好纸马艺术保护的群众基础。保护纸马艺术,群众是重要一环。要在广大群众中间通过宣传使他们了解保护纸马艺术的重要性,形成保护纸马的意识,特别是对年轻人的教育宣传要加强,让他们多了解本地文化和本土艺术的价值,加强本土荣誉感。只有建立深厚、广泛的群众基础,才能从源头上为纸马提供有利的发展环境。

(3)扶植、引导本土市场,开拓国外市场。市场是事物发展的催化剂,只有市场良性循环,纸马艺术才能良好发展。一方面,投入人力、物力扶植本土市场,必要时政府相关部门可带头购买、收藏纸马,刺激民众对纸马的购买欲望,带动纸马艺人创作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可以将内丘纸马推向国外市场。很多外国学者、收藏家对中国文化非常关注,对中国民间的艺术品也一直很推崇,作为区域性的民间艺术,走出本土,走向更广阔的空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

作者:张辰琛 李丽华

纸马民间艺术论文 篇2:

河北内丘纸马的艺术魅力

摘要 内丘县地处河北省南部,内丘纸马其造型特点、色彩组织和制做工艺等诸多方面都浸润着丰富的民间文化内涵,是内丘人民民间信仰情感、精神、智力的反映,被专家学者称为中国木刻版画的活化石。它以自己独特的艺术魅力给世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关键词:内丘纸马 造型 色彩 工艺 魅力

一 内丘纸马的起源

纸马又名“神马”、“甲马”,是旧时祭祀所用,以五色纸或黄纸制成,上印神像。纸马是中国封建社会里的一宗迷信品,是用木板印制或手工绘制而成,所以又是中国文化艺术范畴内的一个民间版画品种。在中国古代木板画艺术中,早期的作品都以宗教题材为主,除了佛经、道藏等宣扬念佛超脱成道升仙之类的图像外,还有一大宗各民族劳动大众自己创造出来的众神和祖师爷图像,俗称“纸马”。

内丘位于河北省西南部,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成为人类活动的富庶之地,盛产小麦、玉米、棉花等多种农作物。丰富的农耕文化背景,博大精深的文化积淀是内丘纸马产生的艺术土壤。内丘纸马表现多为自然神。内丘有高山、沟壑丘陵及广袤的平原,旱涝频繁,先民对自然界变化多端的现象感到敬畏,总觉得人类之外有一种变化莫测的神力在主宰支配着他们的生存空间,如风调雨顺则会多获食物,天旱、水涝、风雹则会减收或绝收。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崇拜就产生了以自然为膜拜对象的自然之神。从天地日月、风雨雷电到山、树等,凡是人们在自然界看到的,几乎都成了神。这也就是古人“万物皆为神”之说的由来。内丘纸马中的生活神从衣、食、住、行到农耕生产活动,处处都有渗透,农耕社会生活的丰富多彩,形成了内丘纸马中生活神的多样性。生活神是先民们按照自己的想象和意愿创造出来的,与他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从生活器物到吉祥辟邪,从劳作工具到兴办事业,都有神灵安排着。如:“机神”、“场神”、“车神”、“圈神”“梯神”“仓官”等总计四五十余种。并且在使用时,每张纸马都有特定的安放位置。“机神”放在织布机上,反映了民间女子织布生活的真实写照,“场神”贴在打谷场的席棚上,“车神”粘在车子上。然后供奉、祭祀,祈求各路神灵保佑家宅平安、生产、生活顺利,身体健康。内丘纸马中也有部分儒释道神像,作为农耕社会真实写照的内丘纸马,不可避免的打上了农耕社会的印记。

二 内丘纸马的造型魅力

内丘纸马艺术自产生以来,已有千年的历史,它是内丘民间信仰情感、精神、智力的反映。内丘纸马艺术风格鲜明、独特,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民间“原生态语言”。神秘、古朴且富有想象力的造型,带有明显的远古遗风;稚拙、简约粗犷的线条,具有浑厚博大的汉唐气象;黑白相间、直线为主,几何框架结构所构成的画面,具有极强的装饰性和庄严感。其艺术感染力成为内丘纸马的生命力,被学术界广泛关注和认可。

1 中国传统审美思想对内丘纸马造型的影响

内丘民间审美观念深受中国传统审美思想的影响。中国传统对美的认识最初是直接从人的直觉或感觉的对象中触发的,这种原始的美的感受,是对人的生命需要的愉悦感,意味着人生价值的感受,其实质内容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的某种事物合人意,使人情感产生愉悦的幸福感,《国语·楚语》中云:“夫美也者,上下、内外、小大、远近皆无害焉,故曰美。”也就是说一切与人相关的事物,只要无害就是美的,无害也就是吉祥、和善。内丘纸马是以悦目的视觉美感形式幻化出的一个审美世界。人们供奉纸马虽然表达了人们的祭祀祈禳心理,却仍然以缤纷的艺术形式,传达了赏心悦目的审美感受。内丘纸马刻板古朴,造型艺术别致,介乎抽象与具象之间,神像造型仿佛现代派,不求写实逼真,而多意趣。似乎是神灵偶现,忽而不见。令人祭拜时更加虔诚敬默,不敢稍有疑虑。内丘纸马艺术造型上所表现出的那种质朴、率真的原始美,深深征服了我们。

2 满画面构图与造型上的平面化处理

内丘纸马造型上的平面化处理是其表现艺术的一大特征,平面化的造型意识在内丘纸马造型中表现为满画面构图形式。它与民间风俗习惯及其制作工艺材料的局限等因素分不开。内丘纸马为了在印制套色上的方便,每块色版都必须有分布均匀的支撑点,形成了内丘纸马造型上的平面感和色彩处理上的均衡与饱满。在内丘纸马艺术中,造型的规律是不受角度、时间、空间、透视、色彩、比例等因素的局限。可以这么说,内丘纸马造型艺术打破了客观事物的约束,追求抓住事物的精神实质,人物刻板,意到形简,充满稚气,人物体态,舍其细节,取大形,形神各异,没有细节的滞留,没有严格准确的结构比例,注重韵律、生命热情的追求;注重饱满、平面化的处理形式。在内丘纸马中神像大都采用正面化造型手法,在平面上绘制出主神像的形态,其他小的侍者或随从,是应用填补剩下的空间去安排形体的。做到空间布局均衡以及有条不稳的画面构成。这种平面一体化的造型方式,表现出内丘纸马艺术造型的原始性与民间性。

三 内丘纸马的色彩魅力

内丘纸马艺术一是满足了人们的功利性需要,如信仰、膜拜、延续;二是满足了人们审美的精神需要。内丘纸马在产生初期显然是为了满足人们供奉、信仰、祈福的实用需求功能。同时这些花花绿绿的纸马,也成了人们美化节日环境的装饰品,满足了人们审美的需求。民间有一个说法,“红红绿绿,图个吉利”,这种色彩观念体现了广大劳动人民的一种吉祥意识,这一切不仅仅是视觉的感受,鲜明响亮的色彩符合当地民间的审美理想和审美情趣。

1 五色观的演变

内丘纸马分大小两种。大纸马40×25厘米左右;小纸马在北方为内丘特有,大多为19×10厘米左右,小纸马只有黑色,以黑色单线为主要表现形式,这在木刻版画中是极为少见的现象,制作简单方便。

大纸马为套色彩印,主要有红、黄、黑、绿四色套版印刷,再加上纸的原本色彩白色;则形成了红、黄、绿、黑、白五色,这五色正好是中华民族群体的五行色彩观的演变。中国的五行色彩观代表了国人的宇宙时空观念。东、西、南、北、中的五行观是中国人的时空观念,它的色彩组合就是东方主青色、西方主白色、南方主赤色、北方主黑色、中央主黄色的五行色彩组合。内丘纸马为了迎合人们“花花绿绿,图个吉利”的审美观念,这种色彩观念体现了内丘人们的一种吉祥意识,这一切不仅仅是视觉的感受,鲜明的色彩也符合当地人们的审美理想和审美情趣。内丘纸马把五色中的青色改为绿色,这样以来不仅符合了人们的审美观念,同时内丘纸马的颜色也显得更加鲜艳、醒目。

2 象征性的色彩观

红色是中华民族群体的神祗崇拜色彩,四万年前山顶洞人在死者身旁洒赤铁矿粉是至今发现最早的红色象征,郭沫若认为此乃象征生命,以此来祈愿灵魂不死生命永生。红色作为生命象征的神祗崇拜,它也是中国人心目中镇邪的色彩,一切威胁生命生存的妖魔鬼怪都怕红色,所以朱砂和大红纸成为中国人镇邪时选用的色彩。内丘纸马是当地民众过年时,张贴祭拜用的,虽然实用性观念促成了其独特的造型特点,但在满足最基本的实用功能的同时,它还具有装点年节气氛的装饰美好功能,内丘纸马强调多用大红色,色彩越鲜艳越好。

3 阴阳观的色彩体系

男女合卺生命繁衍,用红色;丧俗礼仪,长者先逝,身穿孝服,用白色。民间成之为“红、白喜事”。内丘纸马艺术的色彩显示出了广大民众们最原始、最古老的色彩阴阳观。民间的色彩观念与统辖天地万物的阴阳五行相连,“天有金木水火土,色有青红黑白黄”。内丘纸马便延续着自古以来传统的用色习惯,以红绿为主调,再施以黄、白、黑色彩,使整个画面在深沉和凝重中又透露出鲜艳夺目的色彩。内丘纸马的色彩体系,正是沿用了中华民族古老而悠久的传统色彩观念,运用红绿两色的对比,在加上,黄、白、黑颜色,这五种颜色共同构成了内丘纸马独特的色彩体系。突显出内丘纸马鲜艳、喜庆、热烈的画面效果。在旧时劳动人民生活充满苦难的时期,内丘纸马扮演着装饰人们生产、生活环境的角色,给人们精神生活带来无限慰藉和寄托。同时,也反映着内丘劳动人们古老、质朴的传统审美观念。

四 内丘纸马的工艺特点

内丘人民在创造纸马艺术时,是根据当地百姓对自然神灵崇拜、信仰观念的需求下出发的,在工艺制作方面,保持着一种古老又朴素的生产方式,一般都是就地取材、相机而生,而不是囿于已有的形式创作的。所以说,内丘纸马在选择材料,制作工艺方面的意义上远远超越了一般的审美功能,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体系和艺术魅力。

1 选材选料

内丘纸马艺术,其创作是以材料完成其物态转化的,材料媒介是艺术表现的物质基础,它以自身的物理性质规定艺术造型的感性特征。内丘纸马在刻板时,一是多选用杜梨木、枣木,因为这类木材比较坚硬,刻制的形象清晰、突出,而且经久耐用不宜变形;二是选择刻板工具,多选用钢性好、刃薄操作自如的刻刀、扁铲或凿子;三是选择颜料,大纸马选用黑、红、黄、绿四种颜色,大红大绿,对比鲜明,热闹红火,吉祥喜气。这四种颜料多取材于大自然染料,根据季节,适时采取,艺人自己制配,如黑色用烟灰、锅底黑加水胶熬成,黄色用槐树上的槐米,绿色选取当地的有“串蔓”的植物,红色用石榴花等;四是选择纸张,最早用草白纸,后来用粉连纸、五色纸等,这些都是价值低廉的普通纸。

2 工艺制作

内丘纸马在制作工艺上与其它地方相对最大的区别是简便实用,而且更趋于“粗”、“拙”,一方面保持成本低廉,更适合于民间百姓的实用;另一方面保证民间传承,同时保存了原始古朴的艺术特征。

第一道工序是过样。内丘纸马的特点以人物为主,多按老辈传下的形象画样,再把样子过到木板上,有的自绘自刻也有请画匠绘制而成。刻板时,先将绘稿或印稿反贴在事先准备好的木板上。板面要刨平整,打磨光滑,把墨线稿用浆糊黏贴上去,待晾干后,涂上一层芝麻油,一是为了墨线更清晰,二是增加板面的柔韧性,便于雕刻。最后根据人物衣饰、脸面等不同的色彩,再用同样方法做出不同的四种版样。

第二道工序是刻板。先刻墨线版,要求线条直立、有深度。刻板时要求细致、下刀准确、凹凸分明、保证与墨线版吻合,这样印出的纸马才不会走样,也有利于木版在长期使用过程中减少磨损。然后再按照画稿的颜色分版,叫“套色版”,一色一版,红、黄、绿三色套色版。

第三道工序是印刷。先印墨线版,再印红、黄、绿套色版。把调配好的黑、红、黄、绿4种颜色,分放在4个盆中使用。再准备刷子、纸张和印刷所需的桌、夹板工具。接下来是套色印刷,这是整个印刷过程的关键,艺人通过调版、摸版来套印,方法看似简单,却处处需要极精确的技巧。第四道工序裁切。纸马印刷时是整张、多张纸进行的,最后需要一个一个裁切。裁切时需要三人协调完成,一人用大铲切刀铲切,一人负责把铲切的纸马接下,另外一人则站在固定的木板条上压住需裁切之纸马。一刀下去,500张纸马整整齐齐的被裁切开,形成完整作品。

内丘纸马艺术从创造开始至创造过程再到作品完成,每个环节都融入了民间艺人的辛勤劳动和对美好生活的愿望,他们以质朴、单纯创作动机,原始、稚拙的造型特点以及纯熟的制作技巧,给内丘的纸马艺术增添了无穷魅力。

注:本文系2011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对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内丘纸马的艺术研究》(HB11YS012)。

参考文献:

[1] 《辞海》(纸马条),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年版。

[2] 王树村:《纸马艺术史话》,百花文艺出版社,2008年版。

[3] 靳之林:《中国民间美术》,五洲传播出版社,2004年版。

[4] 诸葛铠:《裂变中的传统》,重庆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5] 潘鲁生、唐家路:《民艺学概论》,山东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作者简介:

郑君玲,女,1976—,河北巨鹿人,本科,讲师,研究方向:设计艺术学,工作单位:河北科技大学艺术学院。

李琳琳,女,1982—,黑龙江北安人,本科,讲师,研究方向:设计艺术学,工作单位:河北科技大学艺术学院。

作者:郑君玲 李琳琳

纸马民间艺术论文 篇3:

浅谈非物质文化遗产

摘 要:纸马舞是壮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中创造的璀璨的民间艺术。它主要流传于我国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壮族纸马舞已有千年的历史,于2006年被列入云南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它不仅是壮族人民生产生活的结晶,更是壮族文化历史的积淀。笔者将简要介绍壮族纸马舞的艺术特色、其存在的价值以及更好的保护传承纸马舞的对策。

关键词:壮族;文山;纸马舞;艺术特色;价值;保护传承

一、壮族纸马舞的简要介绍

(一)道具:顾名思义,纸马舞的道具为纸马,纸马即为民间艺人用竹子扎成的马。纸马腰部留空心,其余部分用具有壮族特色的手工布艺品加以裱制。纸马上配有铃铛,舞蹈时,舞者手提纸马,随着音乐舞动,“纸马舞”由此而来。

(二)舞蹈形式:跳纸马舞时,以单脚起跳双脚落地为基本动作,其主要特征是微屈膝、颤跳、提摇。纸马舞的表演按照步伐节奏,有节拍的进行。该舞蹈极力表现马的姿态,舞者跳纸马舞时,纸马时而亲昵,互相低头轻嗅;时而嘶鸣,马头高昂,扬蹄奔驰;时而厮斗,马铃作响,如临战场;时而跳跃,奔跑前进。舞者舞姿古朴粗犷,场面惊人且引人入胜。

(三)舞者:壮族纸马舞原为丧葬祭祀类舞蹈,经千年历史沉淀以及后人的加工改造已经发展成群众性舞蹈。舞者由几人表演发展为少则二十人,多则上百人的群众性表演,且婚丧娶嫁,喜庆节日皆可跳。或庆祝丰收、或欢迎客人,壮族人民都跳纸马舞,此舞蹈已经成为壮族礼仪最高的舞蹈表演形式。以前舞者多为上了年纪的妇女和男子,现在的舞者不限年龄,各个年龄段皆可。

二、壮族纸马舞的价值

(一)文明价值:壮族纸马舞作为一种民间艺术文化,体现了壮族人民的实践和文化生活。它历经千年历史文化积淀,成为我国文化宝库中的璀璨明珠,在我国藝术文化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保护弘扬壮族纸马舞,有利于保护弘扬壮族文化,让壮族文化“活”起来,有利于丰富我国民间舞蹈文化宝库,丰富人民精神生活。纸马舞的弘扬,有利于让更多的人知道、了解纸马舞,也让更多的人加入保护传承纸马舞的行列中,对于纸马舞文化的传承大有裨益。

(二)学术价值:纸马舞文化是壮族人民千年的历史文化沉淀,窥一斑而知全豹,通过研究纸马舞文化,可以从微处着手研究壮族文化,有利于研究壮族历史上的迁徙与发展。同时还有利于研究壮族舞蹈形式的发展与演变。从学术角度来说,壮族纸马舞有利于民俗家的科学研究,有利于丰富我国传统文化宝库。

(三)经济价值:壮族纸马舞文化的弘扬有利于将文化优势转化成经济优势:积极学习《云南印象》这一成功典型,通过和云南特色旅游结合,打造属于自己的品牌。此举有利于吸引全国各地游客,发扬了壮族舞蹈文化的同时更获得了经济效益。

三、关于保护传承纸马舞的对策

现代文化的冲击、人们的传承意识不到位、以及人们对传统民俗的漠视等众多因素导致纸马舞这一亮丽的风景线已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纸马舞的保护和传承成了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我们要及时思考纸马舞的现状,并针对其面临的问题提出一系列的对策。

(一)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深厚的文化软实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沃土,我们要坚持文化自信。”因此对于传统民族文化,我们要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纸马舞民间艺人要对纸马舞推陈出新,进行创造性发展,更要融入当今时代下的文化元素,古为今用,积极与时代同步伐,争取打造层次多、内容丰富、质量优的文化精品。

(二)要以《云南印象》为典型,将纸马舞与云南特色旅游相结合。众所周知,云南民族文化以及旅游资源丰富多样。我们要用丰富的文化资源打开广阔的文化市场,将特色旅游与民族舞蹈相结合,树立产业意识,打造纸马舞品牌,由省到国家到世界,逐步宣传推广,实现将文化资源转化为经济优势。

(三)建议政府可以加大对纸马舞的支持力度,建立经费保障长效机制。政府可以在规划、立法、政策、投入等多方面加大对纸马舞的扶持。针对纸马舞,建议政府进行战略性规划,引导其发展,对其实施政策性的保护,激发一批民俗家投入到纸马舞的研究中。政府已经组织一些公益性文艺演出,例如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民族文化工作团的演员们用自己的力量弘扬纸马舞文化。他们不仅在基层慰问演出时表演纸马舞,并且将其带到了埃及、澳大利亚、缅甸、泰国等多个国家。他们用纸马舞传播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让世界上更多的民族和国家了解纸马舞。但弘扬力度远远不够,建议政府可发展一批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等文化事业,推出有关纸马舞的文化精品。建议政府切实做好以纸马舞为代表的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研究工作,进一步加大对少数民族非遗文化的扶持力度,确保一代一代接下来、传下去。

(四)穿壮服、说壮话在青少年中鲜见,可见本族人民的传承意识明显不够,这也使纸马舞渐渐失去了生存的基础。本族人民应提高纸马舞的传承意识,让壮族青少年真正融入到传承纸马舞的传承保护中,让纸马舞 “活”起来。

结语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特色,而纸马舞就是壮族的文化标签。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我们更要发展我们自己的民族文化,保证民族文化不失色,不褪色。让纸马舞在保护中传承,在传承中保护,从而增强我们的民族自信心,提高我们的民族荣誉感。

参考文献

[1]蒋生彬.壮族民间传统纸马舞的传承研究[J].音乐时空,2013,12.

[2]白云武.云南文山壮族纸马舞的文化空间[J].文化心旅,2014,05.

[3]曹天明.纸马舞-从民间到舞台[J].民族艺术研究,1998,06.

作者:卢云恺

上一篇:保险资金管理论文下一篇:农业物流发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