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民间艺术论文

2022-04-15

摘要:民间艺术来源于生活,是一门具有很强民族特点的艺术。在小学美术教育当中融入民间艺术,能够很大程度的增强小学生的审美水平,使其建立起科学的价值观,对中华民族艺术文化的传承以及发展起到积极作用。所以,把民间艺术引入到小学美术教育当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课堂民间艺术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课堂民间艺术论文 篇1:

谈由中小学课堂引进民间艺术实现传统文化传承

摘 要:民间艺术作为中华传统文化,具有其特殊的地位,其特殊之处在于,其流传于漫漫的历史长河中,跟随着历史的发展,伴随着历史的更迭变化,深植于广大人民群众,取材于民众,诞生于民众,是人们不可多得的艺术瑰宝。然而改革开放以来,西方文化传入中国,人们日渐趋于崇尚西方文化,烫洋卷,学西方乐器,过西方节日。因此如何带领中小学生进入民间艺术的世界,更好地传播与继承民间艺术,值得每个教育者探索。

关键词:中小学课堂;民间艺术;传统文化;文化传承

众所周知,民间艺术是独一无二的,大多流传于民间,有着其独特的价值和意义。民间艺术的发展必然承载着历史的更迭变迁。将民间艺术引进中小学课堂将有利于实现传统文化的传播与继承。中小学课堂可以为民间艺术的传承提供一个优良的环境。通过中小学教师的言传身教,逐渐培养中小学生对民间艺术的兴趣,加深对民间艺术的理解,进而传播和继承民间艺术这一传统文化。

一、民间艺术

根据最新百度百科中对民间艺术的界定可知:民间艺术是由那些没有受过正规艺术训练,但掌握了既定传统风格和技艺的普通老百姓所创作的艺术。一个国家或地区均可能诞生一种典型的民间艺术。民间艺术是针对学院派艺术而提出来的概念。与学院派艺术不同,民间艺术是劳动人民为了满足自身的生活需求与审美需求而诞生的艺术门类,其中包含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民间戏曲、民间工艺等。剪纸、捏面人、陶瓷、皮影戏、木偶戏、歌仔戏等等都属于民间艺术,皆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

在民间艺术日渐消弭、西方文化大盛的当下,如何更好地传播和继承中国传统民间艺术瑰宝值得一线教师深思和探讨。

二、国内外研究历史与现状

(一)民间艺术现狀

200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办公厅颁布了《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明确建立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确立了保护为主、抢救第一、传承发展的指导方针。该政策大大促进了民间艺术的教育。根据大量数据研究可知,目前我国市级中小学正在融入民间艺术相关课程。然而在县城以及农村学校相对缺乏,教育资源不对称可见一斑,民间艺术在市级以下中小学校应当如何开展值得探索。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民间艺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瑰宝,是中国传统艺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搭载了中华民族历史传承,还凝聚了中华人民的民族精神和情感。因此,民间艺术的传承显得尤为重要。中国民协主席冯骥才指出:“一旦失去传承人,非物质文化遗产将不复存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比物质性文化遗产脆弱得多。它的关键是传承人的脆弱。我们给后人留下多少非物质文化遗产,就看我们保护住多少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如果失去传承人和传承,这些遗产只有一个归宿,就是一动不动地躺在博物馆里,并永远沉默着。”由此可见,如何更好地传承民间艺术显得尤为重要,也是教育学者的一项重大课题,是中小学校师生的一个重要社会责任。

三、研究结论与建议

(一)研究结论

民间艺术诞生于民间,在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也只是在小范围区域内传播。但由于西方文化的入侵,人们更趋向于了解、接纳外来文化,使得中国传统民间艺术遭受前所未有的挑战。这同时也是教育学者面临的一项挑战。

因此,教育学者和中小学校教师要共同努力,大力开发民间艺术资源,充分挖掘民间艺术形态,做好民间艺术种类划分,通过对民间艺术资料的收集归纳和整理,可以更好地了解民间艺术,以期更好地引进课堂,促进中小学生认识、了解民间艺术,潜移默化培养中小学生对民间艺术的喜爱之情,让他们受到民间艺术文化的熏陶。

(二)研究建议

1.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进校园活动

收集中国传统民间艺术,利用民间艺术资源,组织现存民间艺术传承人走进中小学校园,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进校园活动,为在校师生进行表演和宣讲,激发学生对民间艺术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中国传统民间艺术,增强学生对本国传统民间艺术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2.定期开展民间艺术研学活动

利用各地民间艺术资源,定期组织学生参与民间艺术研学活动,通过实地参观博物馆、展览馆、文化馆,拜访民间艺术传承人,了解相应的民间艺术,鼓励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民间艺术的学习和创作中来。

3.组织校园民间艺术活动

定期在校园里组织开展民间艺术节活动,设置一定的奖励。通过制定一系列的奖励机制,鼓励师生踊跃学习,积极参与进来,同时鼓励师生积极参加国家组织开展的民间艺术活动和比赛,互相交流,互相学习,开阔眼界,增长见识,陶冶情操。

4.开设民间艺术课程

通过长期收集归纳传统民间艺术资料,总结研究成果,结合现行的艺术教育课程,先培养一批民间艺术教师,再与现有的课程相结合,挖掘出新的民间艺术课程,让民间艺术更好地走入中小学课堂,通过课堂的教学传播,使得民间艺术得以在学生之间有效广泛地传播。

民间艺术的传承是一个非常具有深远意义的课题,教育学者和一线教师应当从开展民间艺术校园活动开始,组织学生参加各类民间艺术研学活动,同时在课堂中引进民间艺术相关课程,循序渐进引导学生接触、了解民间艺术,最后实现民间艺术传统文化传承。

参考文献:

[1]罗佳.浅谈如何把民间美术引进课堂[J].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2016(4).

[2]秦龙华.小学美术课堂中如何引入民间艺术[J].试题与研究(教学论坛),2015(32).

[3]周永凡.民间美术进课堂[J].速读(上旬),2017(12).

注:本文系河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一般课题《民间艺术课程资源在中小学校开发和利用的研究》(2018-JKGHYB-0917)研究成果。

编辑 赵飞飞

作者:付珂珂 张晓亚

课堂民间艺术论文 篇2:

小学美术课堂中传承民间艺术

摘要:民间艺术来源于生活,是一门具有很强民族特点的艺术。在小学美术教育当中融入民间艺术,能够很大程度的增强小学生的审美水平,使其建立起科学的价值观,对中华民族艺术文化的传承以及发展起到积极作用。所以,把民间艺术引入到小学美术教育当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在此基础上,本文先提出了研究背景,分析了民间艺术在美术教育中传承的重要意义,并提出小学美术教育中传承民间艺术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最后阐明美术教育如何强化民间艺术的传承具体方法。从而实现民间艺术和小学美术课堂的融合。

关键词:民间艺术 小学美术教育 传承

一、研究的必要性

(一)弘扬传统文化

在美术教育中加入民间艺术,能够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播,民间艺术是传统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在现阶段的社会大环境中,必将能够展现出自身所具备的修身养性的积极作用。而民间艺术改怎样才能在众多的现代艺术当中予以传承及发展,是现阶段美术教育的一个巨大的责任。

(二)促进美术课程合理性

传统的美术教育的发展比较早,北宋时期皇家就建立了美术教育机构-画院。到十九世纪末,由于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的重要时期,西方文化大量的涌入到中国,从而对民间艺术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在这种中西艺术形式的共同撞击下,我国的美术教育工作力求在两者之间寻找差异,和共同点,期望能够两者兼顾,且重视中西艺术的深入交融,在艺术教育中民间艺术内容的重要性逐渐被西方艺术所取代[2]。研究民间艺术在美术教育中的传承,能够确保美术教育课程的合理化。

二、美术教育强化民间艺术传承的一些做法及成效

(一)树立正确的观念

民间艺术是传统文化的重要构成,在多重文化的影响下,由于高新科技络绎不绝的产生,传统的手工作坊逐渐被现代化的器械所代替,传统美学和现代化美学的矛盾逐渐凸显出来。不置可否的是由现阶段的社会发展来看,民间艺术似乎有些落伍,然而不可以只凭其价值来判断。传统艺术深厚的历史文化以及民族价值是我们值得学习及传承的思想[3]。《美术课程标准解读》里主要侧重于地域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在传统美术教育过程中,由于空间、观念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美术教材中更倾向于使用受过历史洗礼的知名作品作为典型,对身边的民间艺术缺乏全面的了解,这就造成小学生单纯的以为只有课本上的作品才是有艺术价值的作品。例如,美术书中对古刹的介绍,大多数都用灵隐寺、白马寺等文物辅助解释。然而,其实我国有许多的古寺,由于年久失修而未被选入教材中,因此未能受到重视。美术老师可以在实际的教学期间提高对学生的引导,从而让学生们可以全面的了解及发现身边的美术,这对于提高小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具有一定的作用。

(二)构建教学情境,积极引入民间传统艺术

在引进民间艺术的过程当中,美术老师可以设计不同的教学场景,使用情景教学的方法来诠释传统民间艺术,引导小学生更加深入的了解到传统民间艺术的魅力所在。在小学美术教育当中,老师需要重视使用日常生活中的材料引导小学生的思维,经过重建传统民间艺术,深化小学生对学习内容及民间艺术的理解[4]。例如,在对六年级《北京的非文化物质遗产》这一课的教学过程中,美术老师就可以使用多媒体来观察风筝,先引导小学生观察风筝的形状,引导小学生根据不同的风筝图片观察和讨论风筝的形状,引导小学生探索学习。

为了使小学生认识到更多的传统民间艺术,美术老师可以在风筝图案上绘出有“五毒”的传统风筝,比如画出壁虎的风筝、蝎子形的风筝等。使用这一主题,美术老师可以延伸出“五毒”这一民间艺术,使小学生了解到这些“五毒”图形在传统节日中是如何被演绎和转化为经典的美术作品的。使用这一情境教学的方式,自然的建立起民间传统艺术的学习链条,还可以激发小学生对新知识的兴趣,从而丰富小学美术课堂的教学内容,从而让民间艺术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得到传承。

(三)加大多媒体技术应用,积极引入民间传统艺术

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让多媒体教学在教育领域使用的越来越广泛。多媒体视频、图像等播放功能,起到辅助课堂教育的积极作用。在小学美术教学过程中,美术层次的内容比较抽象,小学生难以理解,从而会使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及学习效率都不理想。在介绍民间传统艺术的过程当中,美术老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教学软件中的视频和图像等功能予以辅助教学。这样以来不但能够吸引住小学生的关注力,增加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能够让传统的民间艺术内容用一种非常直观的方式表现出来,从而实现理想的教学效果,增加小学美术的教学效率[5]。例如,在五年级《画门神》这一课的教学当中,要求小学生了解有关门神的风俗文化,了解不同材质门神的制作过程。美术老师就可以使用互联网检索民间艺术手工者制作门神的视频,通过让小学生观看视频,使其更清楚的了解民间艺术是如何制作的。

(四)结合实际情况,积极引入民间传统艺术

在小学美术教学过程当中,可以按照地域的差异因地制宜的引进不同的民间艺术。由于地域之间的文化习俗的差异,民间艺术的内容和表现形式上会存在较大的差异,致使小学生在理解上比较困难。因此,在小学美术教学过程当中,就需要尽可能的展现出地方民间艺术的资源优势。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美术老师还可以邀请当地的民间手工艺者进入课堂,向小学生们详细的介绍美术教学中和民间艺术有关的内容,或是带领小学生们参观当地的民间艺术制作过程。美术老师在以充分认识到当地优秀的民间艺术资源为基础上,还可以将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特色民间艺术资源引入到小学美术教学课堂当中,例如比较有名的景德镇瓷器、敦煌飞天的壁画等。通过引进优秀的民间艺术,在小学美术教育当中,增加小学生对民间艺术资源的学习和鉴赏,提高小学生的眼界,促进小学生增强民族认同感以及爱国主义情怀。

作者:李桂莹

课堂民间艺术论文 篇3:

高校“中国民间艺术”课堂教学研究

摘  要:“中国民间艺术”是高校艺术专业的必修课,因开设时间长,其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较为稳定,但一定程度上略显保守,创新性弱。传统的《中国民间艺术》课程要想发展,应按照“金课”标准,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两方面进行适度调整,以适应现代教学。

关键词:中国民间艺术;大广赛;混合式教学。

基金项目:淮南师范学院《中国民间艺术》“2017年校级质量工程优秀课程”;“2019年校级智慧课堂”研究成果。

《中国民间艺术》是艺术学专业的必修课,各专业在讲授和学习过程中已经形成了比较固定的上课形式和学习内容,教学方法也基本采用讲授或实践考察相结合的方式,总体变化不大。随着课程内容的深入和实践教学的开展,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也需要进行适当调整,以适应现代教学发展的形势,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一、《中国民间艺术》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中国民间艺术”是艺术学专业的必修课,主要开课专业是美术学和设计学,因国内各高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模式基本相同,故以淮南师范学院美术学和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最新版(2020版)人才培养方案为例进行说明。美术学人才培养方案把“中国民间艺术”课程分为“民间美术与手工制作”和“地方美术资源研究”两个部分,均在第三学期开课,前者34课时,讲授和实践学时各一半,后者也是34课时,讲授仅2课时,32课时的实践考察;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有“中国民间艺术”和“地方民间美术”两门课程,前者36课时,讲授和实践学时各一半,后者是任选课,45课时。由此看出,高校民间艺术的课程设置形式均是讲授加实践模式。

教学过程中,“中国民间艺术”课程基本沿用传统教学方式,即先由教师课堂讲授,学生再根据所学内容进行实践操作,还是沿用教师讲授为主导的课堂教学方式。淮南师范学院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中国民间艺术”课程,课堂教学过程是教师讲授传统民间艺术门类,学生利用学到的知识完成实践作业;中国大学MOOC中的南昌大学“中国民间艺术”课程,课堂教学过程也是教师分别讲解传统艺术门类知识,学生参与该艺术门类的实践操作;而清华大学的“中国民间艺术”课程,教学过程教师仅从知识层面讲解各民间艺术种类,学生自行研究的实践课时较多,课堂学习形式更加自由。

由此可见,“中国民间艺术”的课程教学过程表现为以下两方面:一是课堂教学方法基本沿用讲解和实践结合的传统教学模式。不论是985高校、211高校,还是地方高校,《中国民间艺术》课堂教学依然沿用讲授式传统教学模式。在中国大学生MOOC中开设的《中国民间艺术》课程,虽然已经开始采用网络形式教学,但课堂教学过程和形式还是传统教学模式。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无论传统教学模式,还是现在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没有绝对的好坏优劣之分,只是“课程的相对稳定性特点,使得课程内容往往滞后于科技发展和社会需求,因此教学内容改革和创新是教学改革的主要问题”[1]。尤其是现代网络教学手段和大规模在线课程的开发和开放,为传统教学模式注入了新的教学样式和内容,为传统教学模式的优化提供了鲜活的可参考课程资源;二是课程教学内容基本固定为传统艺术门类讲解与体驗式实践。所有高校,主要传统艺术门类的讲解都是“中国民间艺术”课程的基础部分,然后结合讲解内容,让学生进行体验式操作实践。这种分门别类的先理论后实践的教学内容安排,能够加深学生深刻领会各传统艺术门类的基础知识,有利于传统艺术的发展。但,这种课程内容安排也暴露出专业性不强、活学活用能力偏弱的一面。学习“中国民间艺术”这门课,基础知识学习是前提和基础,目的是通过学习,结合专业特点,进一步弘扬传统艺术,让民间艺术真正走进现实生活。这方面,课程内容还应进一步规划、充实并进行适当改革。

二、赛事获奖作品中传统民间艺术分析

因权威和固定专业赛事较多,本节内容仅就“大广赛”获奖作品进行分析。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简称大广赛)自2005年第1届至今,遵循“促进教改、启迪智慧、强化能力、提高素质”的竞赛宗旨,共成功举办了12届13次赛事,全国1400多所高校参与,数十万学生提交作品。大广赛发挥了大学生群体的智慧和创造力,培养了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展示了新一代大学生的学识水平和精神风貌,已成为迄今为止全国规模最大、覆盖高等院校较广、参与师生人数多、作品水准高的国家级大学生赛事。

大广赛参赛作品分为平面类、视频类、动画类、互动类、广播类、策划案类、文案类、营销创客类、公益类等九大类。平面类作品和艺术类专业关系最为密切,此类作品也是历年大广赛参与人数最多、投稿数量最大的赛事类别,每年其等级奖获奖数约占全国大广赛等级奖总数的40%以上。

大广赛平面类作品,其创作形式主要包括海报、产品包装,第12届又增加了IP形象设计,共三类创作形式。平面类作品的创作内容涉及到海报设计、产品包装设计、电脑插画和图形创意,还包括传统艺术设计、摄影设计、手绘插画等内容。平面作品的创作方法和创意形式有“同构图像、异构图像、情景嵌入、对比、摄影结合线描和纯文案”等形式[2]。

以下以大广赛平面类中有关中国民间艺术内容的获奖作品进行叙述。

(一)门神类获奖作品多。国家级大广赛作品中,借鉴传统民间艺术门神为形象进行主题设计,获奖机率较高,突出表现在今年疫情期间的战“疫”公益类广告中。第12届大广赛战“疫”公益类广告在疫情期间实行网上微博投稿比赛,在众多微博获奖作品中,门神类形象的获奖作品约有22组次,其创作形式基本是按民间门神的姿势作图,再加战“疫”的广告语,个别运用“异形同构”方法,表现抗御疫情主题。

(二)大家熟知的传统文化类作品获奖多。民间艺术中的神话故事、成语典故、四大古典小说名著中的典型人物也是大广赛作品经常采用的内容。获奖作品通常采用大家熟知的传统文化内容,借用海报或公益广告形式进行产品宣传。如用“夸父逐日”“后羿射日”“女娲补天”等神话故事,塑造医护工作者和广大人民抗击疫情的光辉形象,用《西游记》人物和《三国演义》人物来表现战胜妖魔鬼怪的坚定决心等。

(三)祈福纳祥和具有典型民族特色的作品获奖多。民间艺术图像要求“图必达意,意必吉祥”[3],这是民间艺术的突出特点。镂空艺术的剪纸、皮影等形式在大广赛作品中经常出现,象民间艺术中的蝙蝠、盘长,或者“福”“喜”等表现美好寓意的符号和文字,经过改造、设计,也经常出现在获奖作品中。

大广赛获奖作品中,还包括运用民俗中的龙、凤、传统吉祥图案等再设计的内容。可见,大广赛获奖作品中,有很多中国民间艺术的元素和内容。

三、“中国民间艺术”应补充地方艺术和赛事内容

“中国民间艺术”课程应以典型传统民间艺术为学习重点,精选民间传统艺术门类,广泛收集典型艺术的文字和视频资料,注重传授艺术专业基础知识,突出艺术形式的特点,培养学生利用传统艺术进行再设计的能力,让传统艺术“活”起来,走进人民的日常生活。

(一)精选典型民间艺术种类。中国民间艺术种类多,要精选具有代表性的艺术种类进行专题研究,如剪纸、皮影、木版年画、刺绣扎染等,要设专题进行学习讨论,而泥塑、烫画、竹编等其它艺术种类,可安排为课外学习内容。这样安排课程,既可以丰富课程内容,集中研究典型艺术种类,又能充实课外活动内容,给学生提供更多自主选择和学习的机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补充地方艺术门类。民间艺术来自民间,地方高校的民间艺术课程发掘地方民间艺术资源,融入课堂教学,这是地方高校的优势,也是区别于重点高校民间艺术课程教学的重要环节和手段。现阶段,“中国民间艺术”课程的教材内容基本相同,都是遵循各艺术门类的具体逐个编写的,门类多则书内容多,门类少则书内容少。如果照本宣科地讲授和学习,就会形成千人一面的上课形式。为了避免这种雷同现象,地方高校课程内容更应该在精简的基础上,适当补充地方民间艺术资源,尤其是盛行于当地的民间艺术形式,更应该引入课堂,以丰富民间艺术种类的学习,更好地发掘地方非遗艺术形式。如淮河沿岸安徽段阜阳市阜南县的柳编、淮南市的紫金砚和烙画、蚌埠市的花鼓灯等民间艺术,它们在当地既具有企业实体,又是地方民间艺术的典型代表,这类艺术形式走进地方高校民间艺术课堂,不仅可以充实课堂内容,也能够弘扬地方艺术,丰富民间艺术的研究内容。

(三)引入固定赛事内容。民间艺术课程若要达到实用目的,实践课堂引入固定赛事内容就是一种有效的方法,能够起到真实练兵的作用。目前,高校民间艺术课程内容雷同明显,各高校授课内容基本是传统艺术形式的讲解和实操,实践部分的民间艺术开发与应用较少,大部分院校几乎没有民间艺术再设计内容的设置。这样,民间艺术课程仅停留在传统艺术讲解和资料研究上。扭转这种局面的有效方法之一,就是民间艺术实践课程引入固定赛事内容。地方高校的民间艺术课程要开出特色,除精选内容、补充地方艺术资源外,引入赛事内容是充实课堂内容、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实践积极性的有效方法。赛事选择要权威、固定,赛事内容应丰富、具体。赛事内容应安排在课程最后,用相对集中的课程实践时间完成赛事内容。此类赛事全国性的有“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 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学院奖”,地方性的有“安徽工业设计大赛”“安徽省大学生原创动漫大赛”“安徽省大学生纺织服装设计大赛”等。地方高校的民间艺术课程,应积极引入全国A类赛事和地方B类赛事的内容,实践课程作业按赛制要求完成,让课程作业转变为参赛作品,能够参与赛事,提升课程作业水平。

四、“中国民间艺术”课程要丰富教学方法

“中国民间艺术”课程的授课方式基本是沿用的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方法,课程中各民间艺术种类的学习以讲授为主,作业和练习则为实际操作,精选方便安全、便于手工操作的艺术门类(剪纸、扎染)进行实践教学。这套教学方法利于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尽可能多地学习传统艺术门类基础知识,了解传统艺术的创作过程,而传统民间艺术的开发与利用在时间和操作上则明显不足,不利于弘扬传统文化。“中国民间艺术”课程应把学习传统知识和发展传统艺术相结合,实行以“传统教学为主”,“混合式”课堂教学为辅的教学方式。

(一)传统教学方式为主。课堂知识传授与学习,最有效的方法还是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教师把课程基础知识通过系统整理与归纳,用讲授的方式在课堂上讲解,可以在有限时间内实现知识的最有效传递,节约学生查找资料时间,指明学生学习思路与方法,便于提高学生课堂学习效率。这是传统讲授式教学沿用至今的重要原因。“中国民间艺术”课程的教和学,依然离不开传统讲授式教学法。精选的艺术门类,在课堂上用讲授的方式讲解艺术的发生、发展、种类、艺术特色、制作过程与方法等内容,可以在课堂有限时间内完成学生熟悉并了解艺术基本知识的学习任务,指明学生的学习方向,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奠定学生用传统民间艺术进行再设计的能力。所以,中国民间艺术课程应以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方法为主,这是学习课程基础知识必经的学习过程,也是奠定民间艺术再设计、再发展的重要阶段。

(二)混合式課堂教学为辅。2018年8月,教育部印发了《关于狠抓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的通知》(高教函[2018]8号),提出“各高校要全面梳理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淘汰‘水课’、打造‘金课’,合理提升学业挑战度、增强课程难度、拓展课程深度,切实提高课程教学质量”。这是教育部文件中第一次使用“金课”概念。2018年11月,第11届中国大学教学论坛在四川大学召开,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言指出:“金课”可以归纳为“两性一度”,即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规范了高校“金课”的概念和内涵建设标准[4]。

“金课”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金课”构建、教学改革、混合式教学、线上线下建课、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等方面,概括说,“金课”离不开科学有效的课程教学。

课程构建已经在文章第三部分说明,在此不再赘述,现就课堂的混合式教学方法进行阐述。淘汰“水课”、打造“金课”,主要依托的是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完善。传统的课程教学方法利于基础知识的讲解与传授,弱于知识的转化与运用。混合式的课堂教学方法能够活跃授课方式,拓宽课堂授课的维度,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与积极性。

混合式课堂就是要求课堂教学始终要“以学生为中心”、教学过程要“以学生为主体”,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混合式教学注重课堂要“多交流,弱灌输”,课堂形式应线上与线下相结合,延展课堂学习的维度,给学生主动学习提供适时资源和渠道。

“中国民间艺术”课程实行混合式、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方式,首先要建设网课。网课建设是混合式教学的基础,高校应充分利用单位提供的网络平台和教科研项目,积极申报并建设一批网络课程资源,确保课程能够实行网络授课,为混合式教学提供网络平台支持;《中国民间艺术》课程实行混合式、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方式,还应该合理安排授课形式。线上网络授课是当下一种新的授课方式,利于学生充分利用网络学习课程内容,但缺失“真情实感”的面对面交流,不利于师生间的有效沟通。因此,传统的讲解式授课方式还应该继续采用,但传统讲授式课堂教学和线上教学怎样安排、之间的比重、顺序、衔接等问题都需要认真考虑,合理规划,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混合式教学,提高教学质量,达成建设“金课”的目标。

五、结语

“中国民间艺术”是高校艺术专业的必修课,教学内容和方法趋于稳定,但一定程度上也略显保守。传统的“中国民间艺术”课程要想发展,应按照“金课”标准,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两方面进行适度调整,以适应现代教学。课程教学内容上,首先应精选典型民间艺术种类,设专题进行研究;其次是补充地方民间艺术内容,尤其是增加当地具有实体企业的民间艺术;最后是引入权威固定的赛事内容,增强民间艺术的活力。课程教学方法上,一是课堂教学应坚持以传统讲授式教学方法为主,提高面对面的信息交换效率;二是合理采用混合式教学,实现线上线下的学习与交流,拓宽课堂学习范围,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参考文献:

[1]明兰,廖建军.数字化时代视野下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艺术与设计(理论),2013(1):150-152.

[2]张琪.“大广赛“”学院奖“等级奖作品创意规律[J].青年记者,2020(14):101-102.

[3]王树村.中国民间艺术全集[M].长春:吉林美术出版社,2002:45.

[4]吴岩.建设中国“金课”[J].中国大学教学,2018(12):4-9.

作者簡介:胡斌,淮南师范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教师。

作者:胡斌

上一篇:大修质量管理论文下一篇:逆向物流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