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艺术民间艺术论文

2022-04-19

摘要:千年的瓷器底蕴奠定了景德镇陶瓷艺术水平及其在国际上的重要地位。但在陶瓷产业变革进程中,景德镇日用陶瓷陷入模式化,未能充分发挥当地相关陶瓷的艺术元素,缺乏树立强有力的日用陶瓷品牌,使得其销量和地位在当今時代的优势不明显。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陶瓷艺术民间艺术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陶瓷艺术民间艺术论文 篇1:

论陶瓷艺术中的大俗与大雅

关于俗与雅,有很多种解释。俗是一种普遍的东西,是一种不论年龄,性别,文化等的区别而都能够被人所理解和领会的一种物质。楚国有个人将歌辞分为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两种,阳春白雪中属和者只有数十人,而下里巴人属和者可达数千人。依照宋玉的理解属和者人多的就是俗,属和者人少的就是高雅了,有种曲高和寡的意思。但是我们作为陶瓷艺术创作者,不应该片面地追求一种单纯的雅或者是单纯的俗,因为我们创作出来的陶瓷艺术作品是要展现给大家观看的,其中包括一些陶瓷艺术的专家们,同时也包括了为数众多的老百姓们,同时得到这两类人群喜爱的作品,才能算得上是一件成功的作品,因为他达到了一种雅俗共赏的境界。

一讲到俗,我们很快的就会联想到民间艺术,因为民间艺术是一种大众的文化,是一种纯天然,无加工的描摹,作品较为写实,构图中规中矩,画面简单,呈现出的是一种朴素的,乡味较浓的艺术形式。是一种通俗的美,创作这样陶瓷艺术作品的人大多都是来自民间的一些陶瓷艺术家,他们不像一些艺术大师们科班出身,接受过专业的训练,这些民间的艺术家们大多都是没有经过专业的陶瓷艺术训练的,有的只是一代又一代人们的传递和自己的想象。因为他们大多来自民间,但他们创作出来的陶瓷艺术作品深受大众的欢迎,因为他们的审美观和艺术价值观与大多数的人们一致。这些作品是一种纯粹的供大众欣赏的作品,他们大多迎合了群众的审美爱好,这就是比较俗的陶瓷艺术。陶瓷艺术作品的俗和雅是受陶瓷艺术家们的价值观和审美观的改变而改变的,也正是如此,陶瓷艺术中的大雅与大俗都是必须要存在的。随着陶瓷艺术创作者们审美观和价值观的转化,其创作出来的艺术作品也会慢慢地发生着改变。

想要创作出一件陶瓷艺术作品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而想创作出一件雅致的陶瓷艺术作品更是难上加难,因为陶瓷艺术源于现实同时又高于现实,是一种陶瓷艺术家们经过加工之后而创作出来的作品,这些艺术家们的思想和文化修养及艺术的境界已经达到了一个相当高的水平。他们勇于创新,思维活跃,敢于借鉴姐妹艺术的精华,主观能动性强,这样的特性促使他们对于陶瓷艺术的进步是迫切的,因为他们很多人都是先锋,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他们前进的脚步似乎太快了,与现实的距离拉的越来越大了,因此他们需要受众们的眼光也能跟上,来不断地喜欢他们的作品,适应他们的创新。或许他们的思维过于超前让普通的人一时难以接受和欣赏,但是慢慢地随着时间和观赏的次数在不断的增多,也许人们就会渐渐地领略他们创作的意图和意义,其创作的主旨也就会被人们所接受。正是有了这些敢于创新,敢于表现的陶瓷艺术家们的创作,才有了一批又一批高雅的陶瓷艺术作品出来,他们是敢吃第一个螃蟹的人,在这些艺术家们的带领下,陶瓷艺术呈现出了一派繁荣的景象。我认为,陶瓷艺术中最高的境界,不是雅也不是俗,因为雅好像能够接受的人不多,而俗似乎接受的人群又过于多了些,因此,陶瓷艺术创作中最高的境界应该是两者兼有,也就是雅俗共赏的艺术境界。只有这样,陶瓷艺术作品才能在具有艺术欣赏价值的同时也具有经济价值。说起来好象很简单,其实真的想把握好雅与俗的尺寸,确实是一件很难做到的事情,因为它是一个中间的位置,稍有不注意,也许就会偏向另一方,这就需要艺术家要有比较强的艺术欣赏能力和市场的眼光。同时需要兼顾市场与大众的口味。其实从事艺术工作的人们都明白,艺术的作用就是教育和欣赏,陶瓷艺术比较偏向于欣赏。因此陶瓷艺术家们应该明白,群众喜欢的作品不一定就是俗气的东西,也不能因为别人欣赏不了自己的作品就产生不正确的想法,这都需要我们能有个正确的拿捏,把握好雅和俗的度。创作陶瓷艺术作品的初衷就是给人们欣赏的,只要艺术作品能够得到大众的肯定,使大家能够从中获取美感,这件作品就是一件成功的作品。想要达到这种境界,就需要陶瓷艺术创作者们有深厚的艺术功底,对陶瓷艺术有独到的见解,以及新颖的创意和精湛的制作工艺作为基础。因此对于陶瓷艺术创作者们来讲,当前我们需要肩负的责任很重,我们需要用更大的热情,更多的精力和更好的创意来创作出更多更好雅俗共赏的陶瓷艺术精品出来。

陈菊荣1979年生,江西南昌人,又名陈尹璟。江西省工艺美术学会、景德镇美术家协会、景德镇陶瓷协会会员,高级工艺美术师,擅长于山水、花鸟、人物,现就读于景德镇陶瓷学院艺术设计本科。师从于景德镇市工艺美术大师冯唐新先生学习绘画,后经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熊钢如、中国陶瓷设计大师许国胜的指导,作品风格以清秀淡雅为主,突出了现代陶瓷艺术风格。作品曾多次获奖,广为收藏家、陶瓷艺术爱好者的喜爱。

电话:13517987898

作者:陈菊荣

陶瓷艺术民间艺术论文 篇2:

景德镇日用青花瓷绘发展对策研究

摘要:千年的瓷器底蕴奠定了景德镇陶瓷艺术水平及其在国际上的重要地位。但在陶瓷产业变革进程中,景德镇日用陶瓷陷入模式化,未能充分发挥当地相关陶瓷的艺术元素,缺乏树立强有力的日用陶瓷品牌,使得其销量和地位在当今時代的优势不明显。

关键词:景德镇;日用陶瓷;民窑青花

当下根植于本土文化的回归和重视传统文化的发展趋势给景德镇日用陶瓷产业带来新格局;景德镇民窑青花与现代陶艺存在许多相似的发展契机,它不仅融合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内涵和优秀的绘画纹样,还符合现代审美的市场需求,将它应用于现代景德镇日用陶瓷中,将给景德镇日用陶瓷的发展带来新的思考。 民窑青花在长期的艺术积累中扎根于中国民间传统艺术的土壤中,将中国写意文化吸收、传承并转换为中国陶瓷艺术的璀璨明珠,以其独有的绘画风格为后期的陶瓷艺术带来了全新的面貌,我们应该把这民族性的文脉传承发扬下去,让它变为世界性的遗产。因此,景德镇日用青花陶瓷的发展要立足于本土,着眼于世界,寻找自身的本土性和文化价值,用属于中国民族特色的文化形态去与面对西方,借鉴民窑青花绘画的艺术风格及特点,以日用陶瓷为载体,传递出中国优良的文化艺术传统,赋予当代中国陶瓷新的内涵。

1 景德镇日用青花瓷绘应关注平民化消费市场

陶瓷最早的出现是先人们因生活所需要而发明的,从早期盛水、煮实物之类的日常器皿进化发展成供人们赏玩的艺术品,尤其是当今社会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对社会的需求更多的关注于文化精神心理上的层面,随着消费观念的改变,对于日用陶瓷,人们已不仅仅满足其功能性,而更为注重人文精神文化上的需要,侧重于陶瓷的审美趣味,目前,国内外日用陶瓷现状和发展有三大趋势:一是质高地产的产品走向,要求陶瓷产品越来越高。二是实用性与欣赏性的结合,加快了日用陶瓷艺术化的步伐。三是家用餐具瓷器营销势头越来越旺。日用陶瓷集实用功能和审美情趣的双重功效于一体,不难看出,在未来陶瓷产业的发展中日用陶瓷具备更大的市场潜力,国外日用陶瓷品早在多年前就完全脱离了“锅碗瓢勺”的概念,在外国人眼中里,日用陶瓷不仅是日常的生活用品而被看作是生活家居装饰品中的重要部分,甚至有的作为一种附加值很高的艺术品来出售。目前,国内的日用陶瓷产品设计艺术性不强,长期以来更侧重于产品的功能性,日用瓷器的生产略显薄弱。景德镇陈设艺术瓷的创作与生产有着丰富的经验,如果能够把普通老百姓的需求作为市场,提炼陈设艺术瓷造型、工艺、装饰、风格等方面的造诣,将对景德镇日用青花陶瓷生产艺术化是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和应用作用的。面对激烈的陶瓷市场竞争,景德镇陶瓷要想占领一席之地,必须发挥自己特有的优势。青花作为“瓷都明珠”位于景德镇的四大传统日用瓷产品首,在国内外市场上具有较强的影响力,是其它产瓷区不可比拟的。民窑青花具有深厚的陶瓷文化,根植于民众之间,作为寻常百姓的日用品,以实用功能为首要目的,贴近人们的生活,生活青花瓷的用料融合与釉质中,在洁白光滑的吃面上蓝白相应,浑然一体,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审美,与我国民间流传的蓝色印花布意义一样,都反应出人们对净力、朴素的色彩的喜好。瓷器表面洁净清雅,且不怕食品酸碱的腐蚀,便于清洗,能永不褪色的特点,这是青花瓷器作为日用器皿的独特长处,作为日用饮食器皿,从色彩的使用上瓷质细白给人以洁净卫生的美,在科学发达的今天,虽然出现许许多多性能优良的材料,但白瓷在餐饮器皿上的普及性和独特地位从未被其他材料替代过,青花装饰于白瓷,但又不限于白瓷的单调,幽箐拙朴实的蓝色点于白底之上,更加增添了白色瓷器的美感和艺术审美情趣,蓝与白的契合,给人以大自然的向往,使人联想到潺潺流水的蓝天碧水之美,青花带给人愉悦的美感而实用功能是日用陶瓷的基础,审美情趣则是其灵魂。而在当今景德镇日用瓷的生产中,强调日用产品的功能性、实用性是求真务实的必要做法,日用陶瓷作为千家百户的日常器皿,将青花附于日用陶器的装饰上,不仅带来艺术的美感,更展示了传统陶瓷绘画日益通俗化和大众化的过程,强调陶瓷文化的普及意义,在发挥传统的基础上,突出青花日用瓷的生产优势,推陈出新,并形成一定的生产规模和出口规模,是推动景德镇日用青花陶瓷实现文化的有效途径。

2 景德镇日用青花瓷绘应发扬传统优势

国内市场出售的景德镇日用瓷往往千篇一律,缺乏自己的特色,而在市场运作中大量仿制和批量生产的背后导致了陶瓷原有生态的破坏,同质化产品的泛滥,是景德镇日用青花陶瓷发展的最大制约力。从根本上说,景德镇日用青花陶瓷企业对传统文化精髓的忽视,盲目效仿国外陶瓷风格,致使景德镇日用青花陶瓷失去了自身文化底蕴,在市场角逐中不具备竞争力。要想振兴景德镇日用青花陶瓷产业就必须增强创新意识。立足于自身文化价值的基础上吸纳其他西方文化的优势,根据市场需求,创造出具有鲜明中国文化特色的陶瓷产品。如日本的日用陶瓷设计,其造型简洁大方,装饰质朴,简单中营造出平滑化的风格,与日本国民的审美需求和传统文化观念相契合;中国水墨写意画法作为中国画体系的一个重要分支,代表着中国传统绘画精髓的特有形式,写意青花传承了中国水墨的笔墨情趣和构图布局的表现技法,运笔之间传递出笔墨相似性的共同之处,对景德镇日用瓷的发展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1)青花”色白花青“的蓝白体系与中国水墨的“黑白体系”相互呼应,均以浓淡对比的单色绘画形式形成了中国水墨画区别于其他绘画体系的一个显著特征,[1]这种水墨所互相渗透的艺术效果成为中国绘画的精髓所在。民窑青花瓷绘传承着中国写意水墨,秉承了中国传统人文精神,体现了最具代表性的民族特色文化作为宝贵的文化遗产,我们将其写意青花的绘画特点与日用陶瓷这两种艺术元素的交汇对中国文化的发展和传播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2)青花与写意画中笔墨关系和水墨创作的技巧上的共通之处,表现出空间的虚实和层次关系,写意的少墨多白的布局和构图移植到日用陶瓷绘画中,我们可以通过留白,显示出晶莹剔透的瓷质,又可以满足生产过程中的快速特点来适应大批量生产,即提高了生产效率又丰富了人们的艺术审美,真正做到“瓷”与“绘”的完美结合。(3)青花与中国写意笔墨情趣大相径庭,追求行云流水间所发挥的画意和情境,笔墨情趣便成为画家主观精神的传达。民窑画工继承写意的造型手法,开创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艺术道路,它所造就出的传统文化,表现对生命,对自然的感悟和认识,那种受大众意识支配,为民众自己所拥有的本源属性,也恰恰造就出了民间艺术的独特个性和旺盛的生命力。现在人们的审美意识和精神追求虽然有了很大的变化,但民窑瓷绘的写意画法并不过时,从全国数以万计的书画爱好者身上不难看出,今天的人们仍欣赏笔墨趣味的,保留手绘品种,是有一定群众基础的。我们从当代部分优秀陶艺家的作品来看,这种传统已经被很好的继承了下来,景德镇日用青花陶瓷产业,如果把写意画表现在日用陶瓷的形态中,加强日用陶瓷中写意青花的绘画,将中国水墨和中国陶瓷两个特有的传统文化表符号融合创新,更具一番新的形象,不仅起到了中国传统绘画普及的作用,保持了中国原有的书画传统,体现出浓郁的中国风。因此,我们应该继承与发扬传统民窑青花中写意风格的特点,以民间艺术质朴,帅真的品格点为根本,对景德镇日用青花陶瓷进行艺术上的创新,这样才能更好的中国陶瓷和中国水墨的根脉很好的传承下去,把举世无双的青花艺术重新推向国际舞台。景德镇日用青花陶瓷的发展虽然在近年来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而与国内外的日用陶瓷较之还是处于弱势,纵观国际日用陶瓷市场的流行趋势,要么走精美之路,要么走古朴、天然之路,面对全球文化大融合的背景,景德镇日用青花陶瓷的设计跟在流行后面追赶,芒然无措。现代的陶瓷艺术题材在信息资源共享的今天显得颇为丰富,随着陶瓷创作者们队伍的壮大,较之过去的民间艺人,现在从事陶瓷生产的工作者在文学修养、学术水平及审美意识等诸多方面都得到了全面提高,其创作水平也大大的提升,但是也有其相应局限的一面,由于创作者们缺少生活的实践,表现出的题材特色不鲜明,无法传达出中国陶瓷的丰富内涵。隋着市场的成熟,竞争的激烈,景德镇日用青花陶瓷主题不能墨守成规,靠着模仿和抄袭只会被甩在后面,必须在题材的选择上自主创新,找出自己独特的文化符号。景德镇日用青花陶瓷的发展,在题材的选择上需要选择有必要选择普遍受到社会各阶层认同的内容,特别注意在生活中去挖掘题材,寻求创作灵感。在传承转换自身文脉的机场上探究自身的文化根性,才能明确景德镇日用青花陶瓷发展的方向和未来。民窑青花装饰的传统题材多为包含吉祥寓意的内容,他独有的民间世俗文化,表达着来自百姓生活中万千生命力的美好事物,不仅为古人喜爱,也被人们普遍接受和认可。景德镇日用青花陶瓷沿袭人们喜闻乐见的民间风俗为题材内容的传统,即有着独有的欣赏性,同时也迎合了现代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在社会意识、文化氛围不同的今天,民间传统文化内涵逐渐淡化或遗失,挖掘整理陶瓷民间传说与故事,成为家喻户晓,人尽皆知,广为流传的文化素材,这有利于开启有益的思路,通过广泛的普及宣传,使得广大群众从魅力动人的传说与民间故事中,从历代先辈的感人事迹和创造的辉煌业绩中,以民间传说和故事的形式传播博大精深的陶瓷文化,并潜移默化的传承民间艺术。瓷都景德镇,有着几千年的历史,不仅是陶瓷的故里,更是历史文化名城,悠久的陶瓷文化蕴含着许多动人魅力的民间传说和故事,民间有“高岭土”“风火仙”“美人祭”“青花料姑娘”“玲珑姑娘”以及”太平窑“大龙岗”等许多魅力的传说与故事,有与传说相关的民间习俗,古遗址,古建筑;还有不少能工巧匠们的奇闻异事。这些都是千年陶瓷文化的营养积淀,是文化宝库中的颗颗珍珠,如果能将这些素材加以进一步加工整理,充实完善,然后以人或事为主线,把这些故事、人物、习俗、遗址像珍珠一样串联起来,为主题创作提供有机的养料。但是,景德镇日用青花陶瓷对民间传统装饰题材沿用的同时,也要注意不同时代背景下,人们对文化理解的差异,并不能按步就搬,只一味对传统题材进行复制,而是当把传统的图案进行转化,不能只注重主题装饰题材内涵寓意,而忽略了对形式的选择,做到继承中有发展,创新中有延续,才能为中国传统文化添加一剂防腐剂,真正的为景德镇日用青花陶瓷文化和经济的发展推波助澜。

3 景德镇日用青花瓷绘应重视手绘艺术发展方向

欧洲的工业革命带动了全世界带机器化生产模式,陶瓷工业也在机器生产模式中改变了其发展的轨迹,机械生产给景德镇日用青花陶瓷的生产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它提高了制瓷的生产效率,节约了劳动成本,但同时也制约了景德镇日用青花陶瓷的个性发展,在机器化生产方式的背后导致产品都如出一辙,毫无特点。[2]在都市化的生活的今天,人们被现代技术所桎酷,近年来人们对手工产品的热情日益高涨,崇尚追求历史文明和对手工创造的回归所带来的自然天性。青花传统纯手工方式所表现自然,质朴的风格,适应当前人们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的心理,使得它拥有了独特而广泛的欣赏人群。而民窑青花的手绘传统,凝聚了民间艺术的精华,它不同于官窑瓷绘的精雕细作,官窑瓷品每件瓷器有着[3]“须过手七十二,方克成器”的严格要求,这种追求繁缛的生产方式,虽阻滞了陶瓷生产的高效性,但是这种程式化的生产方式对民窑瓷品的生产具有深刻的影响。使得画工在不断重复性大量工作的锻炼中熟练了绘瓷手艺,并且积累了相当的绘画经验和表现力,具备提炼、归纳绘画语言的素质。这一方面促成了手工传统的规律化,使陶瓷绘画的创作有章可寻,这有利于工艺的传播及绘画的易复制性,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另一方面促成民窑青花的写意特点,巧借中国简笔写意画墨少白多的特点,既省工省料降低产品又从简化的装饰中呈现出独特的艺术美;景德镇日用青花陶瓷绘画完全可以利用写意青花省料又易于绘画的特点,提高其经济产能的同时又不失其艺术的美观性。写意青花作为商品,其功利性是与生俱来的,但是投机商人如果把这种为表现意境而有意空出的大面积“留白”当作偷工减料的致富捷径,起结果必然造成加工粗糙,流于形式,而使得写意陶瓷作品流为下品。因此,景德镇日用青花陶瓷的发展中,在借用写意青花的工艺简化性和易于传播性的特點上,必须正视其发展的原则,保证日用瓷产品的艺术质量,杜绝假意写意之名粗制滥造。近年来,一大批外地艺术家、教授、工艺大师涌入景德镇,当地陶瓷艺术家也走出工作室,走向市场,办起各有特色的作坊,专卖店,充分发挥个性,当代画家与景德镇当地陶瓷艺术家的互动,正是他们的努力和贡献们,才促进了景德镇陶瓷艺术市场的繁荣活跃,也大大提高了景德镇陶瓷绘画者的整体审美。[4]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的经验证明,只要有文人画家参与的艺术形式,这种艺术必将得到长足发展,从而使这门艺术得到质的飞跃。而现今景德镇陶瓷市场是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峥嵘景象,景德镇日用青花陶瓷可以很好的利用当代画家画瓷现象的资源优势,倡导文人画家与景德镇当地陶瓷工合作。一方面,景德镇陶瓷工匠与画家的交流,使得画家与工匠间从“绘”和“瓷“的专业角度相互请教技法,画家可以更好对材料熟悉把握从而保证瓷绘制品的质地与质量。另一方面,文人及画家的参与,增强陶瓷绘画的文学艺术性、绘画艺术性和书法艺术性,增强了陶瓷绘画的艺术水平;从内容和形式上都能把握时代的脉搏,为景德镇日用青花陶瓷提供新鲜血液。[5]这种“画家”带“工匠”的模式,将扎根于本民族的艺术之中的陶瓷文化底蕴形成规律化和标准化的程式符号,使得更易被工匠们效仿和复制,在流水线式的批量生产中,缺不失艺术的风雅,以简化的工艺体现更多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这种复制不是单纯的依葫芦画瓢,而是劳逸结合的化弊为利,充分利用工匠和画家的各自优势,相互补充,依托当今写意特色的艺术成就与工艺相切入契机,为景德镇日用青花陶瓷从技术到技艺的发展都提升质的飞跃。

4 小结

虽然景德镇日用青花陶瓷的发展面临着许多严峻的问题,我们总是在不停的寻找景德镇日用青花陶瓷发展的出路,景德镇有着积淀千年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人力资源,其千年瓷都的美誉传颂着悠久的历史,传统的支持手工艺列属于世界文化遗产,丰富的陶瓷产品,珍贵的文物古迹,独有的民间习俗,得天独厚的科研和教育资源等等众多优势都足以支撑景德镇日用青花陶瓷在激烈的市场中脱颖而出,重现光辉。

参考文献

[1] 孔六庆:《中国陶瓷绘画艺术史》,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M].

[2] 浩景苏《陶人新语》;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6月第1版[M].

[3] 熊廖:《中国陶瓷美术史》,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83年版.[M].

[4] 曹建文:《景德镇青花瓷器艺术发展史研究》,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2008[M].

[5] 卢绪玲《中国陶瓷市场发展现状与趋势研究》《观察与思考》第29期[J].

基金项目:文章属于江西省高校人文课题,课题编号[YS19111]

作者简介:熊樱,(1980-),女,籍贯:江西省南昌市,民族:汉族,职称:讲师,学历:硕士,研究方向:艺术设计。

作者:熊樱

陶瓷艺术民间艺术论文 篇3:

景德镇古彩艺术的发展与创新

摘 要:近几年来,景德镇陶瓷艺术市场发展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原本受到大众青睐的青花、粉彩、新彩瓷器似乎让消费者的审美一度出现疲劳,而多年来以“工艺繁冗复杂”饱受诟病的古彩重新走进人们的视野,重新绽放光芒,熠熠夺目,其中,关于古彩艺术的研究与探索成为当前陶瓷艺术界的一大热点。本文通过梳理景德镇古彩艺术的发展历程,重点阐述古彩在陶瓷艺术发展史中的演进及重要节点,并采用辩证法论述景德镇古彩艺术的创新。

关键词:景德镇;古彩;陶瓷艺术;发展;创新;途径

1 前言

古彩作为景德镇陶瓷的优秀传统技艺之一,对景德镇陶瓷文化产生了深远的意义,在一次展会上,著名陶艺泰斗、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周国桢这样讲道:“景德镇不能没有古彩。”可见,古彩艺术成为景德镇陶瓷艺术、陶瓷文化、陶瓷现象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多年来,景德镇古彩艺术的发展也经历了它的成长、发展期,并逐渐受到越来越多的人认可与喜爱。在现代陶瓷艺术界,古彩是被公认为与书法、京剧、中医、武术齐名的“国粹”,是民族优秀文化的结晶。

2 古彩艺术概述

古彩,又名硬彩,是从康熙五彩发展演变而来的釉上彩装饰艺术,它具有红绿分明,层次较少,彩色鲜明透彻的特征,故称硬彩。从古彩艺术的视觉感受来讲,古彩的艺术风格上表现出以下特征:古彩具有极强的点线面结构特征——由点到线、由线及面,如线描方面,古彩线描刚劲雄健,“铁画银钩,力能抗鼎”厚重而富有力度。古彩色彩正如张志安教授早在1956年那副为景德镇陶瓷学院古彩班拟写的绝妙对联那样“美在大红大绿,妙于古色古香”,古彩的色彩具有强烈对比的视觉效果,本质地来讲,古彩是对矾红这种颜料的精妙应用,红色在中国民俗里象征喜庆、吉祥,红得到位,绿得深沉,有着浓郁的中国风民族味;[1]形象加工变化,花鸟鱼虫富有装饰味,人物富有年画味,树石富有园林味;画面均衡圆满,常用满地、通景、开光等构图形式,边角、地皮、斗方,讲厚重,画面讲究满,这是景德镇陶瓷艺术家敬业精神的最佳表现。

品味古彩艺术,就是解读陶瓷艺术中的人文情怀与文化涵养。从古彩内在艺术魅力与文化品位来看,古彩蕴含了深厚的人文情怀与民族情结,其一,福禄寿喜、吉祥如意作为吉祥瑞气题材在古彩装饰艺术中多有应用,祥瑞题材一直是传统古彩的主旋律,也是古彩赖以生存的灵魂和永恒主题,契合了人们向往美好,追求善美的精神诉求;引用彩头、融入典故——彩头如富贵高寿、富贵万年、修身求寿等,典故如忠孝节义、道德才志;缘物寄情、借物寓意——如春牡(富贵)、夏荷(和合、廉洁)、秋菊(知足)、冬梅(是福),顺着春夏秋冬读,“富贵和合,知足是福”,如果春秋、冬夏读就是“富贵知足,廉洁是福”;[2]似与不似、意象造型——古彩艺术的表现题材大多取材于现实生活,正呼应了“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艺术家通过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主观世界的意象加工,让造化与心源融合,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进行艺术加工,这种加工就包括抽象、简化、提炼、概括,让现实生活中形象成为艺术中的审美对象,成为似与不似之间的意象造型。

3 景德镇古彩艺术的发展历程

古彩的发展成熟在清朝康熙,这一时期,陶瓷艺术的主场在江西景德镇,它与康熙五彩有着前世今生的“姻缘”——古彩在康熙五彩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并对色彩、技法方面有着明显的改进和开拓。五彩是创烧于明宣德年间,在已烧成的素白釉器物上,用多种彩料描绘图案纹样,再入炉二次烧成的瓷器品种。到了明代嘉靖、万历期间有一种官窑彩瓷,以釉下青花作为一种色彩,和釉上多种色彩相结合,称青花五彩。在嘉靖、万历年间,五彩瓷盛极一时,色彩纯正,绚烂夺目,在陶瓷“百花园”中,以红浓绿艳令人瞩目。

康熙时期是清朝开启康乾盛世的重要节点,康熙帝是一位文治武功的皇帝,十分重视文化艺术的发展,改进了许多艺术瓷器的新品种,五彩就是其中之一,在康熙时期,五彩瓷器生产出现新的高潮,除了常用的红、绿、黄、褐、紫以外,还有釉下蓝彩盒黑彩,这对形成古彩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五彩的配彩主要和粉彩工艺接近,两者基本原料相同,熔剂和配彩方法没有太大的差别。硅酸盐科学工作者指出,五彩和粉彩都属SiO2—K2O——PbO系统的彩料,不同的是粉彩彩料品种更多,在绘瓷用彩时需要调和含砷的玻璃白作为使色彩更趋柔和、出现粉润效果的乳浊剂。

景德镇陶瓷艺术装饰在康熙时期能取得如此成就,这与当时社会条件是分不开的,从顺治君临全国实行统治以来,到康熙中期,大约经历六十年左右的治理,把晚明以来政治动荡、经济凋蔽、景德镇制瓷手工业颓败的中国变成一个国运昌盛、经济繁荣的封建朝代,景德镇制瓷手工业初步得到恢复和发展,工艺不断创新。制瓷工艺越来越讲究文化底蕴,生活中对瓷器的需求和兴趣也越来越讲究艺术情趣。东西方文化艺术交流,西方的绘画技巧、欣赏要求等新因素启发了景德镇制瓷工匠去改进、完善装饰技法,古彩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得到发展的空间并收到最好的艺术效果。

康熙古彩在发展过程中也有许多变化与创新,出现了颜色釉、裂纹釉、铁骨泥做底色的古彩。这些用釉地、泥地制成的古彩,是新工艺、新技术的体现,让人耳目一新,别开生面,这不仅为古彩艺术审美提供了新的空间,更重要的是,它为艺术家运用新材质、新工艺提供有益借鉴,为形成新的装饰技法提供新的思路。

始于成化、发展于正德、嘉靖、万历的大明古彩,到了康熙时期,就完全进化成了别具一格的釉上五彩装饰——古彩。自康熙时期以来,古彩不仅受到国内人们的喜爱,在家居日用瓷和艺术收藏瓷方面都受到欢迎,也受到海外收藏家的青睐,荷兰东印度公司将中国的古彩瓷远销欧洲各国,成为他们镶嵌、装饰桌子、椅子、天花板、窗户的艺术陈设用瓷。由于古彩有着广阔的装饰空间,得到当时皇家的喜爱,如法国路易王朝将中国的古彩瓷视作如同玛瑙、珍珠、金银一样贵重,成为国际外交的重要礼品。直到今天,许多国家的博物馆依然珍藏了中国的古彩瓷,并视作珍宝。[3]

4 景德镇古彩艺术的创新途径

第一,注重古彩艺术的文化品位提升。任何一门艺术形式脱离了文化就很难有顽强的生命力,古彩作品凸显视觉审美冲击的同时还强调作品内在的文化品位,这具体表现为具有民俗性、历史性、文学性和地域性。民俗性,就是作品充分体现出民俗风情,如古彩题材选择大多是花鸟、人物题材,这些题材继承了缘物寄情、借物寓意、强调彩头的取材方法;历史性则强调题材的史学价值,如《三顾茅庐》是穿插了三国历史的典故以史为脉,以贤为典,强调人文精神和人格魅力,从而表现对人才的尊重以及人才在历史形成中的作用,这就能提升到“以人为本”的价值体系中;文学性,陶瓷与文学历来就有许多“联姻”的佳话,在古彩装饰中注重名著、注重题句,多用篆书隶书,凸显古朴的风格;美学性,古彩艺术的出发点与落脚点都是强化艺术审美,古彩装饰中注重美学形式,注意点、线、面搭配,如人物衣纹的聚与散、疏与密、长与短、弧与直,注意色彩的对比与和谐是提升古彩装饰美学性的重要举措。

第二,加强对新生代陶瓷文化的教育渗透。“艺术需从娃娃抓起”,在著名古彩艺术家方复看来,古彩作为传统陶瓷装饰技法,面临后继无人的尴尬局面,它繁复的工艺让许多陶瓷艺术工作者望而却步,或者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选择其他艺术形式,这是都传统古老工艺的无形伤害,也是陶瓷文明史上让人心疼的事实。安徽的黄梅戏搬进了小学课堂,国学在小学课本中得到体现……这些都是对传统文化、传统艺术的有效传承,有传承才有发展。现在没有多少人愿意画古彩,重工精细古彩就更少。陶瓷传统文化技艺得不到很好传承,那样下去,四大陶瓷传统艺术,青花、古彩、粉彩和雕塑,就少了一根支柱。

第三,博采众长,从其它艺术门类中吸收养分。在新的历史时期,许多陶瓷艺术家已经意识到,人们的审美已经在跟随时代的步伐发生了重要的变化,再墨守陈规,一味地照抄照搬已经不能适应新时代的审美要求,“没有创新就没有出路”。古彩作为一种传统陶瓷装饰技法,要想创新也确属不易。在古彩瓷画的研究、创作中,朱乐耕以研究传统陶瓷工艺和民间艺术为起点,吸收现代外来艺术的表现形式和造型手法,致力于创作具有民族特色和历史文化内涵的陶瓷艺术作品。朱乐耕老师的努力为古彩装饰创新提供了重要的思路。在古彩艺术的表现形式上,传统古彩吸收了版画的线描形式,借鉴了年画大红大绿的色彩对比形式着色;现代古彩瓷画不仅吸收了版画、年画的表现形式,还采用了剪纸、画面、西方油画风格以及现代图案的表现手法,不再局限于五彩,既有红绿彩的对比装饰,也有不少赤、橙、黄、绿、青、蓝、紫等绚丽多彩的古彩作品,画面新颖生动、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5 结语

古彩在陶瓷发展的历史洪流中,写就了明清彩瓷中光辉灿灿的一页,犹如一捧美丽的浪花,绚烂夺目。有美学家预言,在时间的变迁里,伴随人们审美标准的不断变化,这一朵朵浪花终将拍打在沙滩上。因此,古彩艺术需要当代陶瓷艺术创作者不断加以创新,从提升古彩艺术的文化品位、对新生代陶瓷文化的教育渗透、博采众长融合其它艺术的养分这几方面去延续古彩精彩的“艺术生命”。

参考文献

[1] 宁钢,刘芳.论康熙古彩的写意特征[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06,03.

[2] 子墨.古彩新姿 破茧化蝶——蓝国华及其金奖作品[J].陶瓷研究,2007,01.

[3] 曾春生.笔底盛开的古彩艺术之花—《景德镇陶瓷古彩装饰》一书浅识[J].中国陶瓷,2005,06.

作者:何科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