兔子灯民间艺术论文

2022-04-17

节日,在现代生活中越来越备受关注,“过节”也是孩子们喜闻乐道的活动,让孩子们熟悉中国文化,接触一些其他多元的文化,这也有利于儿童的社会化发展。作为学校教育奠基阶段的幼儿园教育,利用丰富的节日教育资源,挖掘中西节日中隐含的文化内涵,让孩子们接触世界各地节日文化,汲取不同节日文化的信息,对培养能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全球公民,具有重要意义。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兔子灯民间艺术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兔子灯民间艺术论文 篇1:

好久不见,这个美丽的世界

【文题展示】

大自然有着永恒的魅力,当我们凝望着天空中的蔚蓝和阳光,发现湛蓝的天空,好久不见了;风吹鸟飞的声音,好久不见了。乡愁是永远的情怀,故乡的炊烟,炊烟里飘来的饭菜香味,好久不见了,那是至美的故乡味道。传统文化,是特有的文化基因,我们发现,中秋月圆,端午粽香,重阳赏菊登高,除夕爆竹声声,传统的习俗,好久不见了;更有那些有灵气的老物件,好久不见了。

请以“好久不见”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审题关键】

这是一道新颖独特,思路开阔,颇具文化内涵的命题作文。

题目“好久不见”,审题难度不是很大,提示语非常详尽地提示了写作思路,但要写好这个命题,写出新意,写作时还需要准确理解命题内涵。“好久不见”,意思是以前见过,因为世事变迁,或者某种人为原因,没有见,后来,因为某种契机重又相见。因此,在写作时,一定要注意,“不见”前的铺垫要到位,由“见”到“不见”的契机转化要得当。同时注意写作角度与叙事视角的变化。站在人的角度,写“我”的好久不见,努力让自己的心思走向窗外,写出“我”的感受与体会。这个“我”,还可以是动物、植物等,如天空、大地、大树、小鸟等。比如“鸟儿好久不见纯净的天空”“虫儿好久不见月亮”“小鱼好久不见清澈”“树好久不见自己的叶子”等。写作视角,或者叙述视角的变化,可以让我们写作思路更开放,更灵动。

【思路点拨】

写好这道题目,需要从以下角度思考:

其一,写作对象的多元解读。

好久不见,“谁”好久不见,不见“谁”?这个题目,我们可以“好久不见”为中心语,设置分解成三个半命题作文:“ ,好久不见”“好久不见, ”“ ,好久不见 ”。

比如补题为:童心,好久不见;那些明亮如星的眼眸,好久不见;故乡,好久不见;家乡的习俗,好久不见;世界最美的模样,好久不见;好久不见,田野的声音;好久不见,纯真等。

其二,写作主题的多元化。

命题主题还可以关注环境保护问题,也可以关注乡愁,还可以把写作视角触向传统文化,甚至可以写出文章时代感。比如写“我们”的眼睛里满满装载的是疾驶的高铁、交错的立交桥,林立的楼盘,世界最美的大自然的模样,“我们”好久不见。

佳作示例1

关注乡情

好久不见

□山东省淄博市桓台第一高级中学 金凯歌

我曾生活在一个叫作朋博大饭店的地方。

那时候我一直以为,他们会一直陪伴我。可是没想到我们在时光的道路上走着走着,就散了……

殷大爷年纪不是很大,可饭店里的小孩子跟他亲,都管他叫殷大爷。他是我见过的最“粗心”的包工头。

他带民工去饭馆吃肉包子,倘使有民工少给了饭钱,他定是发现不了,事后也不追究。这时,店家把他拉到一旁,劝道:“你看,这次又少了两块二角。你不查查?”他呵呵地笑着,从自己兜里掏出皱皱巴巴的三块钱来,摇着头说:“谁家没个难处?这点饭钱我还是可以帮衬的……”

那时,我正趴在他带着烟草味的怀里休息。

殷大爷不算太忙的时候,就会满足我的无理要求——到工地上去。

他会把我举过头顶,让我坐在他的肩膀上,一颠一颠地跑。远处筛沙的工人常停下手上的活计,摆起手臂跟我们打招呼。我若摆起手回应,他们就会笑得震天动地,说道:“小女娃可爱得紧!”

待玩得尽兴了,他才把我抱进监控室里,然后从办公桌里抽出毛筆和白纸,开始日常的“游戏”。时常都是他画,我看。

笔酣墨饱之后,笔尖在纸面上游走,洒下满室清香。他画下一只偷米的老鼠,问我认不认得。我坚定地说:“认得。爸爸!”我父亲属鼠。

他一愣,继而扑哧笑了:“小闺女不能乱说话。”手臂一抬一落间,他便将米粒改作牵牛花。阳光透过监控室大大的玻璃洒进来,越过颗颗飞扬的尘粒,藏进他点缀着银白的发里。

那时的阳光,我一直记着。

夜幕降临,万家灯火。那一刻,工人正挤在领取米饭的窗口前互相倾诉着一天中的快乐与不快;李阿姨正提起今夜的第一壶暖瓶,细细地检查漏水之处;老赵正提着手电,在饭店门前一圈圈地检查货车的油箱;而我,则挤在殷大爷身边,看餐厅中央的老电视……

后来,包工头开始转型。殷大爷的活动范围开始扩大,从本县,到本省,再到那如烟的江南。他走得越来越远,终于再也不会回到那个叫朋博的饭店。

再后来,朋博散了。

我曾梦回儿时的朋博,重温他们的脸庞。我想再见他们一面。

但是现在,就在此刻,我却不再这样希望。

我只希望能有一个人,一个如山间清晨一般明亮清爽的人,如古城道路上阳光般温暖的人,从清晨到夜晚,从田野到厨房,一直陪伴他们左右。最后让他代替我,向散落在天涯的他们道一声:

好久不见。

点评:文章通过回忆儿时自己在朋博饭店生活时,与殷大爷相处的点点滴滴,表现了自己对那些曾经陪伴过自己的人的感激和怀念之情。叙述中,通过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塑造了一个善良、替他人着想、对小孩充满爱心的老人形象,体现了作者对殷大爷的浓浓思念。

佳作示例2

关注传统文化

好久不见

□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雪宫中学初三(9)班 赵莹欣

记忆的繁花,是从那只兔子彩灯开始绽放的。

她出生在一个偏僻的无名小村。五岁那年,她邂逅了那只小巧玲珑的兔子灯。

竹条做的骨架,雪白糊纸上的两点红意栩栩如生,这般生动细致的彩灯,只有巷子尽头的鹤爷才做得出。“鹤爷爷,彩灯好漂亮啊!”她和小伙伴争先恐后地穿过长巷,去看鹤爷家角落那间房里堆积的各式灯笼:宫灯、纱灯、吊灯……鹤爷把灯笼分给孩子们,孩子们得了灯笼,都高高兴兴地跑开了,唯独她立在原地。“怎么不去玩啊?”鹤爷笑问。“爷爷,我想学做灯笼。”她的眼中闪着星光。“咳,灯笼做起来可难呢。”鹤爷摆摆手,打发她回去。

可随着年岁的增长,她对灯笼的热爱只增不减。

那年元宵节有些冷清,她提着兔子彩灯,跟在鹤爷身后,看他走街串巷,走一步,停一步,时不时抬头望望家家门前的灯笼,留下一声浅浅的叹息:很少再有人找他做灯笼,和他一样的老手艺人也大多因高龄而“金盆洗手”了。她忍不住上前,安慰地拍拍鹤爷,举起灯笼:“鹤爷,这只彩灯是我自己用竹条折,用糯米熬的糨糊糊的呢!兔身里的蜡烛我藏了好久,因为太激动还差点烧着啦!下次我可以放灯芯草……”鹤爷望着那只兔子灯,眼角似乎隐隐有泪花闪烁。

那天后鹤爷答应收她为徒了。鹤爷将自己积累了大半辈子的技艺都教给她。

年复一年,鹤爷和她的灯笼越做越多,越做越细致。只是,看灯的人却越来越少。年轻人几乎全离开了小村进城闯荡。

进城的机会最终找到了她。那天,一位工艺美术研究所的人找到她,希望精通做灯笼的她通过自己的独特视角,创造新的藝术成品。她不假思索地拒绝:“不,我要留在这。”“这个村子迟早会被现代化的。”那人的话让她坐立难安。她去找鹤爷,他正在用竹条做框架的手一抖,碰倒了桌旁那只闪着莹莹烛火的兔子彩灯。“一屋的灯笼,也不知道来年要挂在哪了。”她听出鹤爷语气中的挽留,却决然地离开了曾无限依恋的小村。

抽象构成、拟形雕塑、平面书画、光动机制,凭借做灯笼独有的艺术视角,她很快在艺术设计方面崭露头角。城里的岁月浮躁而匆忙,她的脑海中偶尔会浮现出万家灯火的场景,只是渐渐模糊了。

一年后,她参与艺术赛事,主题是“不变的记忆”。她惊诧地发现,自己手下不自觉编出的,竟是那个兔子灯笼的框架。她惘然,记忆如洪水席卷而来,她飞奔回记忆中的故土……

在巷子尽头的那幢面目全非的老屋前,一个被岁月蒙尘的灯笼在风中飘摇,却依旧顽强地守护着这片土地。

那是只兔子灯,是永远不可磨灭的传统记忆。

一行清泪从她眼角坠下:

“好久不见。”

点评:文章以渐渐消失的传统工艺作为描写对象,表达了作者对于传统文化和民间艺术流失的惋惜和痛心,体现了作者关注文化传承,重视传统工艺的意识。

佳作示例3

关注身边的事

好久不见

□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临淄一中初四(3)班 常 喆

学校最近举办了一次教师板书大赛。我们作为投票人,正细细观赏着几块黑板上的方块字。

“好久没见字这么满的黑板了,真壮观!”我不断听见有同学感叹道。突然,一块飘逸、清俊的区域映入眼帘,一下子吸引了很多同学。十分自然的“杨柳体”,行笔流畅。

我一看落款,原来是老边的字!他曾为我们讲过几节课,我至今记得十分清楚。

印象中的老边是“老干部”的形象。一手端着书,夹着教杆,一手握着水杯,就这样上课。那节课,我们学李清照的《声声慢》。老边拉开黑板,讲一句,就誊抄一句。他写得十分快速,两个“寻”字有细微的不同,每个叠词都如此,让人看着不会乏味。我不禁更用心地读着他手写的句子,点、竖、横折弯钩,一点点的忧伤,作者心中的无奈,全都从老边的字迹中透出来。

老边一直守着传统教书时板书的习惯,但也并非“死板”。学校里的设备换了新的,老边上课时看着十分新鲜。他有些不好意思地问:“谁来给我演示一下?”在一片欢声笑语中,一位同学自告奋勇,走上台,一步一步为老边演示。老边认真地看着,笨拙地用手跟着比画。起了这个头,我有点担心,老边不会是也要摒弃板书用多媒体了吧?

出乎意料,老边开始既用幻灯片,又板书。课件是最简单的白底黑字,只有五六张,黑板上的粉笔字依旧整整齐齐,排版也恰当,结构思路十分清晰。我们的课堂效率提高了不少。

虽然现在老边不教我了,但我依旧对他的板书印象深刻。

望着眼前漂亮的板书,我默念:好久不见。

点评:文章紧扣文题,为我们讲述了一位老教师坚守传统教学方式,用情感丰富、字体清俊的板书为学生传道解惑,同时也乐于接受新事物,使自己的课堂更有魅力的故事。顺叙与插叙切换自然,体现了作者高超的结构驾驭水平,结尾关于传统文化与现在技术结合的想法引人深思。

作者:牟维和

兔子灯民间艺术论文 篇2:

多元文化活动实践体会

节日,在现代生活中越来越备受关注,“过节”也是孩子们喜闻乐道的活动,让孩子们熟悉中国文化,接触一些其他多元的文化,这也有利于儿童的社会化发展。作为学校教育奠基阶段的幼儿园教育,利用丰富的节日教育资源,挖掘中西节日中隐含的文化内涵,让孩子们接触世界各地节日文化,汲取不同节日文化的信息,对培养能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全球公民,具有重要意义。陶行知先生曾说:“生活即教育”。即教育的内容来源于生活。生活中的节日民俗也是我们教育重要的内容来源。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选择以多元、多彩的节日为契机,感受多元文化,是我们培养未来人才的需要。

一、以中、外重要节日为核心,以感受、体验为主线,建构主题活动,需要中外教师紧密合作

由于涉及中西方的节日,中西方文化背景不同,中外教师对活动的特点把握也有所不同,因此,我们的中外教师也进行具体分工,中方教师主要承担自己本国的节日活动策划与组织,而外教则偏重西方的节日。

二、多元文化活动内容选择中,要中西兼顾,也要保留中国文化精髓

中外教师分工合作,轮流做主角与配角,积极交流配合,确保活动的多元文化活动组织实施,不是全盘西化,而是要让幼儿在熟知本国文化的基础上,能够了解不同的文化。因此,我们在活动内容的选择上,特别重视保留中国文化精髓。

如,元宵节是中国新年第一个节日。俗话说:没过正月十五,不算过新年。元宵节也是每年新年后幼儿与教师共庆的第一个节日。为了热热闹闹地过元宵,我们请来了民间艺术家,当场制作各种各样的工艺品;孩子们在家长的带领下,在走廊里、操场上拉兔子灯,体验节日的快乐;教室里,孩子们和家长们济济一堂做元宵、吃元宵,热火腾腾。真正感受到“元宵节”所带给我们浓浓的中国味,孩子们在“闹元宵”系列活动中,不仅从视觉冲击,还在游玩中体验到“中国的民族风——热闹”。

三、利用多元文化艺术节,立足本土艺术文化,促进幼儿对世

界不同文化的认同。

在艺术活动中,孩子可以有更多大胆表现的机会,同时可以加深幼儿对各民族文化的认知和体验。我们以了解一个国家为主题开展艺术节活动。把多元文化教育渗透在幼儿日常生活学习的一日活动中。

例如,上午孩子们通过各种图片、音像资料和老师的介绍了解着某个国家的文化和建筑,中午品尝该国家的特色菜,感知与中餐的不同,下午大家集中在舞蹈房欣赏该国家的音乐和舞蹈,共同感受着音乐的快乐,孩子和老师在感受每一天快乐的同时,期盼着第二天的到来。星期五,多元文化周的最后一天,老师们把舞蹈房布置成“小小世博会”的情景,让孩子们在一起度过了一个开心的Medium Expo。小朋友们拿着护照,去澳大利亚、菲律宾、埃及和墨西哥四国留影拍照、做木乃伊,扮演袋鼠妈妈等游戏,跳着踢踏舞,可开心了!在这个多元文化周中,孩子们不仅了解了四个国家的风土人情、特色建筑和艺术体育等内容,而且提高了他们的交往能力。

我们感到,开展多元文化活动,需要教师明确活动对幼儿的价值,需要中外教师互相配合认真设计,需要激发幼儿参与,让幼儿获得多种丰富的体验。这样,我们促进幼儿对不同文化认同的目的才能真正达到。

(作者单位 上海市杨浦区时代幼儿园)

作者:刘妍

兔子灯民间艺术论文 篇3:

汪筱文:艺有道 思传承

苏州灯彩,作为国家级非遗项目,以精巧秀丽、玲珑剔透的外观,和高雅浓厚的文化气息而独具一格,历经千年自成一派。如月光般柔和的光透出晕着山水画的白色绸面,穿过亭台楼阁造型的灯罩,再以檀色的木质框架固定,这灯只看一眼便知是出自江南,它的韵味足以让它随意融入任何风格的装饰里,营构出一隅优雅惬意的角落。这绝妙的苏灯,出自一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制作技艺传承人,一直在坚守着最传统的技艺制作的苏灯制作工艺大师汪筱文。

汪筱文自17岁进入苏州民间工艺厂,就跟着民间艺术家周公度、画家沈彬如学习,在老一辈的精心传授下,汪筱文进步很快,为他以后制作苏灯打下了坚实基础。进入民间工艺厂后,汪筱文尤其喜欢绘画和手工折纸,一年后,他主动提出要学习制作灯彩,拜著名苏灯艺人吴仁昌为师,专攻苏灯制作,这一做就是一辈子。2008年,苏州灯彩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扩展名录,汪筱文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自唐宋以来的灯彩店铺到新中国诞生后的灯彩合作社、苏州民间工艺厂,至当代的民间灯彩工作室,苏州灯彩代代相传。“接力棒”交到汪筱文手中后,他努力把苏灯的制作技艺传承下来……

千年传承,展现苏作匠心

汪筱文介绍,苏州灯彩具有“精、细、美、巧”的艺术特质,选材考究不说,造型还受苏州古典园林的建筑风格影响,而画面又受吴门画派的艺术熏陶,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因而在我国灯彩四大流派中居首。

1984年,拙政园举办大规模的灯会,汪筱文把研制成功的《动态人物组合景》作为灯会中的主要景组,被誉为“苏灯展览第一人”。他还带领苏州灯彩跨出国门,在新加坡、泰国等举办大型灯会,扩大了苏州灯彩的国际影响。

在苏州灯彩的辉煌之际,汪筱文还成功填补了国内大型游乐项目的灯彩空白。1987年,在广州东方乐园的《古灯奇观》中把苏州灯彩与现代游乐项目巧妙结合在一起,成为将传统制作技艺融入现代游乐项目的探路者。

汪筱文设计制作的巨型动态人物组合景灯彩,将传统的灯彩艺术与现代舞台技巧巧妙结合,创作了“孙悟空”“八仙过海”等28组电动人物灯。其中“八仙过海”为巨型动态人物灯组,全长14.5米,高4.5米,深3.5米,人物表演活灵活现。

汪筱文老人自豪地介绍说:“苏灯选材考究,面料必须用上乘的苏州丝绸,巧借了苏州古典园林的艺术造型,吴门画派的畫作,融扎糊、剪纸、绘画、装饰等多种艺术为一体,以亭、台、楼、阁为主要造型,结合中国画山水、花鸟、人物等,加上五彩缤纷的套色剪纸,独具一格,富有文化底蕴,其他地方灯彩难以与之媲美。”

苏灯有挂灯类、壁灯类、座灯类、大型艺术灯彩、人物灯彩组合景五大类一百二十多个品种,大小兼备,小到十厘米左右,大到三十多米不等。有一种用琉璃器皿盛水放进几尾金鱼,装在灯里供欣赏的灯,烛光映照着金鱼悠然浮游,令人赞叹。

苏州灯彩,在历代文人墨客的诗词歌赋中留下身影:南宋范成大诗以“龙综缫冰茧,鱼文镂玉英。雨丝风外绉,云网月边明。叠晕重重见,分光面面呈。不深闲里趣,争识个中情”,描绘了两盏灯彩“叠晕千丝”灯和“万眼罗”灯的璀璨夺目。

“叠晕千丝”灯,汪筱文也只在学艺之初,听师父讲起过,但制作技艺并没有留下文字记录可供学习参照。醉心于灯彩制作的汪筱文凭借着满腔的热情,努力复原“叠晕千丝”灯:八卦的造型,由剪纸反反复复拼装而成,光从剪纸的纸孔里“千丝万缕”地透出,做起来极费工夫。

2012年,汪筱文还和女儿汪丽秋携手,把宋代已有却失传已久的“亭台楼阁”灯完全复原了出来,因为这种灯有一万个空隙,所以又叫“万眼罗”灯,当年是进贡给皇帝观赏的,然而由于种种原因,这种技艺失传已久。父女俩花费半年时间,终于制作完成了一盏有两万只眼、高达174厘米,直径为160厘米的“亭台楼阁”灯。

汪筱文表示:最能体现苏灯工艺特色的是“亭台楼阁”灯和走马灯。前者以亭台楼阁为主要造型,灯内绘有人物、山水、花卉、鸟兽等画面,精巧富丽;后者则运用蜡烛燃烧后引起空气流动的原理,让内壁自动转动,使灯上的人物走马似地循环往复展现在人们眼前,引人入胜。

汪筱文自豪地说:苏灯讲究“精、细、美”,苏灯制作必须掌握剪纸、绘画、纸扎、糊裱等技能。以看似简单常见的兔灯为例,先要把成卷的铅丝拉直,然后折出形状、焊接、整体成型、整架、糊面、做边、穿线、做眼睛、画图、签名……其中光是糊面,就要用8块布拼起来,一定要拼得挺括、干净、美观,拼得不好,就会出现发皱、裂开等现象。所以,一天能做三到四只兔子灯已经是本事大的了。

传承与创新共融,为苏灯未来探路

生活中,随着现代社会审美趋势的不断转变,人们娱乐方式的日益多元化,苏灯制作、传承以及市场化遭遇了多重挑战。“苏州灯彩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要让这一艺术瑰宝的制作技艺得到更好地保护与传承,还是得想办法去创新去赢得市场。”汪筱文表示。

在一次外出摆台销售的现场,汪家父女的灯彩展台前人络绎不绝,可真正掏钱购买灯彩的市民并不算多。“这源于市民对这一传统文化缺少点了解。”汪筱文的女儿汪丽秋介绍,苏州灯彩学艺苦,讲究精细的做工,是典型的慢工出细活,要求很高。她从小就跟在父亲后面学艺,技艺不成熟的时候,一不小心就会被铅丝弄破手指、被刻刀刻破手掌。

因为苏州灯彩的工序繁琐,光造型方面就有画图纸、放样、画线、断料、弯造型、焊接、整形等步骤,加上其他工序,多达几十道。“所以苏灯的市场价格有一定的门槛。一只兔子灯的市场价不低于百元,对一般的文创产品而言,稍微有点贵。”

为了更好地传承灯彩,2010年以来,经有关部门牵线,汪筱文已在振华中学、平江中学等校园开设了灯彩传习班,每年培养孩子100多人。相关单位也组织老艺人到社区和学校传授苏灯制作技艺。他们父女二人时常应邀走进学校、社区、书店等场馆,讲授灯彩知识,传授灯彩制作技艺。苏灯的传承正在潜移默化间温润众多学子的心。

在汪筱文心里,艺术与美学,科学与技艺,现实与理想等,正通过苏州灯彩的传承找到新的立足点。“只要将苏州灯彩的作品融合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和现代艺术的特点,运用古今的灯彩技艺,就会赋予苏灯新的含义和生命。只要苏灯艺人不懈努力,社会各界都来关心,多举办传统民俗活动,让更多的市民了解传统文化,苏灯制作技艺就能继续传承下去,更能绽放出新的光彩。”

(姑苏区委统战部供稿)

(责编  董西飞)

作者:徐嘉玲

上一篇:油田自动化技术论文下一篇:社会科历史教学论文

本站热搜